第四章神经电信号传递 PPT
合集下载
第4章神经电信号的传递
第四章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
引言
神经元上通过动作电位的方式来传导电信号, 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接触,突触之间存 在着突触间隙。神经元如何将信息通过这个间 隙而送到下一个神经元?
第一节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概述
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1.化学突触的结构: ⑴ 突触小体: A.小体轴浆内有:线粒体;内含神
③ 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离一般大于20nm, 远者可达十几μm;递质扩散距离远,耗时长, 一般传递时间大于1s;
④ 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 胞有无相应受体。
一、神经电信号的概念
1、电突触传递
通过缝隙连接(gap junction)直接完成细胞 间的电信息传递
2、化学传递
依赖于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或神经 肽(Neuropeptides)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而完 成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Neurotransmitter is released in fixed increments,or quanta
➢MEPP的产生不是一个或两个ACh分子激 活一个ACh受体引起的,而更可能是大量 ACh同时释放的结果。
➢递质的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理论: 递质的释放是以“最小包装”的形式进行的, 一次神经冲动在突触前膜引发的递质释放的 总量,应取决于参与释放的最小包装的数目。
2.功能意义: 使许多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或 同步性活动。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1.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结构: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 ① 不存在特化的突触前、后膜结构; ②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 可支配多个效应细胞;
引言
神经元上通过动作电位的方式来传导电信号, 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接触,突触之间存 在着突触间隙。神经元如何将信息通过这个间 隙而送到下一个神经元?
第一节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概述
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1.化学突触的结构: ⑴ 突触小体: A.小体轴浆内有:线粒体;内含神
③ 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离一般大于20nm, 远者可达十几μm;递质扩散距离远,耗时长, 一般传递时间大于1s;
④ 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 胞有无相应受体。
一、神经电信号的概念
1、电突触传递
通过缝隙连接(gap junction)直接完成细胞 间的电信息传递
2、化学传递
依赖于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或神经 肽(Neuropeptides)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而完 成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Neurotransmitter is released in fixed increments,or quanta
➢MEPP的产生不是一个或两个ACh分子激 活一个ACh受体引起的,而更可能是大量 ACh同时释放的结果。
➢递质的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理论: 递质的释放是以“最小包装”的形式进行的, 一次神经冲动在突触前膜引发的递质释放的 总量,应取决于参与释放的最小包装的数目。
2.功能意义: 使许多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或 同步性活动。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1.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结构: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 ① 不存在特化的突触前、后膜结构; ②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 可支配多个效应细胞;
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与电生理学研究方法ppt课件
细胞外纪录 Extracellular Recording
• CNS神经元细胞外记录:在接受其他神经 元传来的兴奋性或抑制性的信息被激活后, 可再所记录神经元的被激活部位〔电穴〕和 该神经元的其他部位〔电源〕间构成部分电 流。 •玻璃微电极: 尖端直:0.5m; 电极电组: 5~20M; 充灌液:3mol/L KCI, 4mol/L NaCI, 2%旁胺天蓝,0.5mol/L醋酸钠溶液 pH7.7;〕。 •钨丝金属微电极:尖端40~70m, 电阻低, 机械强度高,直接穿透硬脑膜,电噪声低, 可反复运用;
1. 神经元轴突内神经活动的电变化
在神经机制探求中,独一最重要的发现是神经激动与电位变 化相一致。神经活动的电信号给予研讨者一个研讨神经系统功能 的手段;电信号像一个失踪物,经过它,研讨者可在活体的复杂 构造中跟踪神经激动的去向,同时,也是了解信息如何在神经系 统内编码的独一线索。
1) 电信号
Structure of the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a. The molecule consists of four domains, I-IV.
b. An expanded view of one domain showing the voltage sensor of alpha
总结:电生理学研讨的目的
• 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all or non ,不衰减性传导〕: 分析其频率、埋伏期、传导速度; • 神经元胞体及树突产生的部分电位〔幅度总和〕:感受器, 突触后膜EPSP、IPSP,运动终板; • 神经递质和受体。 • 电压和化学门控通道:理、化性质。
二、电生理学方法
图7.2:枪乌贼星状神经节的 突触前纤维表现的动作电位和 在突触后神经元诱发的部分电 位。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课件PPT
副交感神经传导通路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信息通过副交感 神经纤维传向效应器,引起内脏器官 和皮肤的血管舒张、心跳减慢等反应 。
03
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连接的部位,通过电 化学信号传递信息。
神经递质是突触传递的关键物质,它能够将一个神经元的电化学信号转化为另一个 神经元的化学信号,从而完成信息的传递。
控制躯体运动,由脊髓前角细 胞和脑干运动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
控制躯体运动,由大脑皮层运 动区神经元组成。
锥体系
控制躯体运动,由大脑皮层、 脑干和脊髓组成。
锥体外系
控制躯体运动的协调和平衡, 由小脑、基底节和脊髓组成。
自主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交感神经传导通路
交感神经兴奋时,信息通过交感神经 纤维传向效应器,引起内脏器官和皮 肤的血管收缩、心跳加快等反应。
神经系统的学习与记忆
神经系统具有学习与记忆的能力, 这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突
触强度的改变来实现的。
学习是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 反应能力,通过反复的刺激和强 化,神经系统能够逐渐适应和学
习新的任务。
记忆是指神经系统对过去经验的 存储和回忆,记忆的存储与神经 元之间的连接和突触强度的改变
有关。
04
基于神经元网络模型,构建人工神经 网络,实现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自 然语言处理等功能。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神经系统的疾病与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由脑血 管病变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脊髓疾病
如脊髓炎、脊髓压迫症等,影 响脊髓传导功能。
神经退行性疾病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信息通过副交感 神经纤维传向效应器,引起内脏器官 和皮肤的血管舒张、心跳减慢等反应 。
03
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连接的部位,通过电 化学信号传递信息。
神经递质是突触传递的关键物质,它能够将一个神经元的电化学信号转化为另一个 神经元的化学信号,从而完成信息的传递。
控制躯体运动,由脊髓前角细 胞和脑干运动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
控制躯体运动,由大脑皮层运 动区神经元组成。
锥体系
控制躯体运动,由大脑皮层、 脑干和脊髓组成。
锥体外系
控制躯体运动的协调和平衡, 由小脑、基底节和脊髓组成。
自主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交感神经传导通路
交感神经兴奋时,信息通过交感神经 纤维传向效应器,引起内脏器官和皮 肤的血管收缩、心跳加快等反应。
神经系统的学习与记忆
神经系统具有学习与记忆的能力, 这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突
触强度的改变来实现的。
学习是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 反应能力,通过反复的刺激和强 化,神经系统能够逐渐适应和学
习新的任务。
记忆是指神经系统对过去经验的 存储和回忆,记忆的存储与神经 元之间的连接和突触强度的改变
有关。
04
基于神经元网络模型,构建人工神经 网络,实现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自 然语言处理等功能。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神经系统的疾病与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由脑血 管病变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脊髓疾病
如脊髓炎、脊髓压迫症等,影 响脊髓传导功能。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信号传导过程(ppt)
超极化:指的是膜内外电位的提高,这时膜 内负性较高.
去极化:指的是膜内外电位的下降,这时膜 内负性降低,以至变为正的.
绝对阈限:引起神经冲动的最低刺激强度 就是神经冲动的阈限。
绝对阈限近似值
感觉类型 (绝对)阈限 视觉 在一个晴朗的夜晚,30英里外的烛光 听觉 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20 英尺外手表的滴
1、空间的总和作用
如果少数的兴奋性突触不能使突触后神经 元的轴突小丘发生达到阈限水平的去极化, 大量的兴奋性突触同时作用使突触后神经元 的轴突小丘的去极化达到阈限水平,从而产 生冲动。
2、消减作用
在兴奋性前突触作用的同时,还有抑制性 前突触的作用,突触后神经元是否产生神经冲 动,取决于兴奋和抑制的代数总和。(兴奋为 正、抑制为负)如果正负的代数和是一足够大 的正数,则突触后神经元仍能产生神经冲动, 反之,得一负值,即为抑制。
神经活动的两种主要类型
兴奋:机体受到内外环境的刺激时可唤起某些器 官组织的特殊机能的出现.如肌肉的运动和腺体 的分泌等. 抑制:表现为机体受到外界动因作用时外表上没 有反应或反应降低.抑制不是活动的静止而是一 种积极的过程.依靠抑制肌体的活动才能被精确 调节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抑制在大脑皮质中扩 散可引起睡眠,它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答声 味觉 250加仑水中溶解一盎司的奎宁 嗅觉 一套六居室的住房里弥散的一滴香水 触觉 一厘米外蜜蜂的翅膀扇到脸颊的力量
(一)传导机制
1、神经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存在一个电 位差,内负外正,相差约70毫伏。
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使用离子泵让一些离子通 过,而不让另一些离子通过。在神经细胞未受 刺激时,细胞膜对K+离子有较大的通透性,对 Na、Cl、及带负电的有机蛋白离子的通透性差, 结果导致膜外K浓度大,从而形成一定的膜内外 电位差,这个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
第四讲电信号传导——动作电位
局部注射利多卡因(lidocaine)是如何使你的嘴变得麻木, 在拔牙时不感到痛疼?
利多卡因是一种局部麻醉药,被直接注射到需要的局部组 织中,引起局部感觉(皮肤感觉、痛觉、温觉)缺失。
第一个药用的局部麻醉药是由德国医生Niemann在1860年 从古柯树叶中提取出来的可卡因(cocaine)。
基础篇之三
第四讲 电信号传导—动作电位
引言
神经元如何实现信息的电传导呢?神经元通过产生 动作电位来传导电信号的。静息状态下胞内电位相对 于胞外为负(-65mV),动作电位是这一电位的快速 翻转,即在瞬间使胞内电位为正。ຫໍສະໝຸດ 第四讲 电信号传导—动作电位
一、动作电位的特性 二、动作电位的机制—离子跨膜运动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这种随着电压改变而开放关闭的钠通道,称之为电压门控钠 通道。当去极化达到阈值时,电压门控钠通道就打开,钠离 子内流引发动作电位。
现在的问题是:通道的打开为什么能受电压的控制?
电压门控钠通道
由多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 质长链。链反复穿过细胞 膜,开成四个部分,每个 部分又由6个α螺旋组成, 分别为S1-S6。
问题:简述临床上使用局麻药利多卡因的作用机制。
动作电位:神经元膜传递电信号
神经元静息状态下,即不产生动作电位时,通过插入胞内 微电极可以测定细胞膜内电位(Vm,膜电位)。此时电压 表的读数稳定在-65mV,也就是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程中,膜内电位短暂地变为正电位。这个过
程非常之快,比眨眼快100倍。用示波器(一种特殊的电压
计)可以记录到膜电位随时间的变化。
动作电位的传导
产生的动作电位能沿神经元轴突进行传导。 局部去极化,使邻近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 邻近局部去极化,去极化又引起邻近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开放, 钠离子内流。就这样依次向前推进。平均速度为120米/秒。
利多卡因是一种局部麻醉药,被直接注射到需要的局部组 织中,引起局部感觉(皮肤感觉、痛觉、温觉)缺失。
第一个药用的局部麻醉药是由德国医生Niemann在1860年 从古柯树叶中提取出来的可卡因(cocaine)。
基础篇之三
第四讲 电信号传导—动作电位
引言
神经元如何实现信息的电传导呢?神经元通过产生 动作电位来传导电信号的。静息状态下胞内电位相对 于胞外为负(-65mV),动作电位是这一电位的快速 翻转,即在瞬间使胞内电位为正。ຫໍສະໝຸດ 第四讲 电信号传导—动作电位
一、动作电位的特性 二、动作电位的机制—离子跨膜运动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这种随着电压改变而开放关闭的钠通道,称之为电压门控钠 通道。当去极化达到阈值时,电压门控钠通道就打开,钠离 子内流引发动作电位。
现在的问题是:通道的打开为什么能受电压的控制?
电压门控钠通道
由多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 质长链。链反复穿过细胞 膜,开成四个部分,每个 部分又由6个α螺旋组成, 分别为S1-S6。
问题:简述临床上使用局麻药利多卡因的作用机制。
动作电位:神经元膜传递电信号
神经元静息状态下,即不产生动作电位时,通过插入胞内 微电极可以测定细胞膜内电位(Vm,膜电位)。此时电压 表的读数稳定在-65mV,也就是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程中,膜内电位短暂地变为正电位。这个过
程非常之快,比眨眼快100倍。用示波器(一种特殊的电压
计)可以记录到膜电位随时间的变化。
动作电位的传导
产生的动作电位能沿神经元轴突进行传导。 局部去极化,使邻近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 邻近局部去极化,去极化又引起邻近的电压门控钠通道开放, 钠离子内流。就这样依次向前推进。平均速度为120米/秒。
第4章-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 ppt课件
ppt课件
2
神经系统-人体中占主导地位的调节系统
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节和周围神经
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完成
ppt课件
3
特点
解剖
化学信息的种类
神经系统
“有线”结构
神经递质
内分泌系统
“无线”结构
激素释放到血液
化学信息的作用 距离
反应速度
很近 长距离 (在突触间隙扩散) (由血液运输)
很快(毫秒) 慢(分钟-小时)
作用时间
主要功能
很短(毫秒)
快速协调 精确反应
长(分钟-小时-更长)
对较长时间活动的控制
ppt课件
4
17世纪显微镜发明-细胞 19世纪——细胞学说诞生
德国的Schleiden (1838) 和Schwan(1839)
——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脑细胞数目约1012-人的聪明程度由神经元之间的连 接网络决定。
ppt课件 16
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 大脑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小鼠的大脑海马区域发现,处于高级 社会地位的小鼠的新神经细胞的数量比处 于从属地位的小鼠或没有建立社会地位关 系的小鼠多出近30%。 大脑的嗅球和海马齿状回两个区域极为 特殊,可以不断的产生新的神经元。
ppt课件
19
兴奋及传导:
动作电位和神经冲动——神经系统的主要语言 神经细胞:兴奋域很低 可被电,化学及机械刺激所兴奋。
传导——通常沿轴突传导到其终端
ppt课件
20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纤维—调控功能、营养性作用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末梢末梢释放某些物质(营养因子),调整被支配 组织内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生化和生理变化。
第4章神经电信号的传递
2.功能意义: 使许多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或 同步性活动。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1.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结构: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 ① 不存在特化的突触前、后膜结构; ②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 可支配多个效应细胞;
2、神经递质释放的机制
(1)突触囊泡的循环机制
(2)SNARE 假说 囊泡膜蛋白(v-SNARE) 靶膜蛋白(t-SNARE)
(3)Ca2+依赖性
实验证明: 神经递质的传递,需要胞外Ca2+
的内流,而且内流量与递质的释放量 成正比关系;另外,内流Ca2+量与突 触前膜动作电位的幅度成正比关系。
Neurotransmitter is released in fixed increments,or quanta
➢MEPP的产生不是一个或两个ACh分子激 活一个ACh受体引起的,而更可能是大量 ACh同时释放的结果。
➢递质的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理论: 递质的释放是以“最小包装”的形式进行的, 一次神经冲动在突触前膜引发的递质释放的 总量,应取决于参与释放的最小包装的数目。
第四章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
引言
神经元上通过动作电位的方式来传导电信号, 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接触,突触之间存 在着突触间隙。神经元如何将信息通过这个间 隙而送到下一个神经元?
第一节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概述
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1.化学突触的结构: ⑴ 突触小体: A.小体轴浆内有:线粒体;内含神
(4)递质的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
❖ Castillo和Katz在两栖类运动终板进行的实验: ➢ 肌肉在安静时,终板膜上可记录到散发的小电位波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总之,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末 梢去极化是诱发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 Ca2+是前膜兴奋和递质释放过程的耦联因 子;囊泡膜的再循环利用是突触传递持久 进行的必要条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神经递质释放的机制
(1)突触囊泡的循环机制
(2)SNARE 假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囊泡膜蛋白(v-SNARE) 靶膜蛋白(t-SNARE)
1.化学突触的结构: ⑴ 突触小体: A.小体轴浆内有:线粒体;内含神
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的大小形态 不同的囊泡vesicl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B.前膜: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⑵ 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 宽20nm,与细胞外液相通;神经递 质经此间隙扩散到后膜;存在使神 经递质失活的酶类。
引言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神经元上通过动作电位的方式来传导电信号, 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接触,突触之间存 在着突触间隙。神经元如何将信息通过这个间 隙而送到下一个神经元?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概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 ① 不存在特化的突触前、后膜结构; ②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 可支配多个效应细胞;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③ 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离一般大于20nm, 远者可达十几μm;递质扩散距离远,耗时长, 一般传递时间大于1s;
神经电信号传递
EPSP
IPSP
1.突 触 前
兴奋性
抑制性中间
神经元
神经元
神经元
2.递质的性质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3.突 触 后 膜 离 子 Na+、 K+,尤 Cl-通 透 性 ↑
通 透 性 的 变 化 其 是 Na+通 透
性↑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非突触性传递
非突触性传递系指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首先是在 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上,用荧光组织化学等 方法观察到的。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并 存在大量的念珠状曲张体,曲张体内含大量的囊泡 而成为递质释放的部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 有多达30000个曲张体。由于曲张体不与效应细胞 形成经典的突触联系,当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时, 递质从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到达效应细胞引 起反应。
传入侧支性抑制是指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在 直接兴奋某一神经元的同时发出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 神经元,进而抑制另一神经元。例如,伸肌肌梭传入 纤维进入脊髓后,在直接兴奋伸肌的α运动神经元的 同时发出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神经元,转而抑制屈肌 的α运动神经元,导致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也被称 为交互抑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电突触传递不仅在低等动物存在,另 外在蛙脊髓内运动神经元之间、斑马鱼视 网膜的水平细胞之间、大鼠中脑核团的感 觉神经元之间、大鼠海马的锥体细胞之间 等,均存在电突触传递。
电突触传递较化学突触传递而言,具有信 号传递可靠,不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传 递速度快,易于形成同步化活动等优点。
神经元电信号传导
第四十四页,课件共56页
第四十五页,课件共56页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传导机制:无髓神经纤维上近距离局部电流
第四十六页,课件共56页
有髓鞘N纤维为远距离(跳跃式)局部电流
第四十七页,课件共56页
Action potential conduction
local current theory: 在无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在兴奋部 位局部产生的电位差刺激了相邻的部位,则两者之间产生的局部 电流 ,使相邻部位去极化,达到域值则在相邻部位产生兴奋。兴 奋以这种机制快速扩布。
1949年A.L.Hodgkin 和B.Katz提出离子学说。 1976年Erwin Neher,Bert Sakmann 建立了膜片
钳(patch clamp)技术,使记录单离子通道的活动 成为可能。获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第三页,课件共56页
第四页,课件共56页
第五页,课件共56页
第二十五页,课件共56页
2、产生过程:
静息状态时,K+顺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流动,每流出 一个K+,细胞外便增加一个正电荷,相应的细胞内便产 生一个负电荷,随着K+的外流,正负电荷之间产生的电 场力会阻止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浓差力与阻 止K+外流的电场力达到平衡时, K+的净移动就会等于 零,此时,细胞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即为静息电位,也 称为K+的平衡电位。
Na+停止
内流、K+快速外流
细胞内电位下降,恢复
到负电位水平
锋电位的下降支。 (K+外流)
3. 后电位 钠、钾泵活动,使膜两侧离子分布恢复兴奋 前不均衡状态。 (钠泵活动)
第四十五页,课件共56页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传导机制:无髓神经纤维上近距离局部电流
第四十六页,课件共56页
有髓鞘N纤维为远距离(跳跃式)局部电流
第四十七页,课件共56页
Action potential conduction
local current theory: 在无髓鞘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在兴奋部 位局部产生的电位差刺激了相邻的部位,则两者之间产生的局部 电流 ,使相邻部位去极化,达到域值则在相邻部位产生兴奋。兴 奋以这种机制快速扩布。
1949年A.L.Hodgkin 和B.Katz提出离子学说。 1976年Erwin Neher,Bert Sakmann 建立了膜片
钳(patch clamp)技术,使记录单离子通道的活动 成为可能。获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第三页,课件共56页
第四页,课件共56页
第五页,课件共56页
第二十五页,课件共56页
2、产生过程:
静息状态时,K+顺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流动,每流出 一个K+,细胞外便增加一个正电荷,相应的细胞内便产 生一个负电荷,随着K+的外流,正负电荷之间产生的电 场力会阻止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浓差力与阻 止K+外流的电场力达到平衡时, K+的净移动就会等于 零,此时,细胞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即为静息电位,也 称为K+的平衡电位。
Na+停止
内流、K+快速外流
细胞内电位下降,恢复
到负电位水平
锋电位的下降支。 (K+外流)
3. 后电位 钠、钾泵活动,使膜两侧离子分布恢复兴奋 前不均衡状态。 (钠泵活动)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除化学传递外,也 存在着以局部电流直接进行传递的电传递。 这种电传递存在于心肌、内脏平滑肌和神经 细胞之间。细胞间存在的缝隙连接处,相邻 细胞仅隔2nm,其间有着由6个蛋白亚单位 颗粒组成的亲水孔道,构成了细胞间的低电 阻通道,是完成细胞间电信号直接传递的结 构基础。细胞间信息的电传递,不仅其速度 大于化学性传递,而且可以双向地进行传递。
超极化
变化
5.突 触 后 神 经 元 增 加
降低
兴奋性
6.在 信 息 传 递 中 突 触 后 神 经 突 触 后 神 经
作用
元产生动作 元不容易产
电位或易化 生动作电位
第三节 电突触传递和非突触传递
一、电突触传递 电突触传递与化学突触传递的区别在于直接通
过电偶合进行电信号的传递,这由电突触的结构 和特点所决定,突触一侧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可直 接通过缝隙连接通道传入另一侧神经元,进而完 成电信号的传递。
(三)突触后过程: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 离子通道→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带电离子 发生跨膜流动→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产生突 触后电位。
三、突触后电位 (一)突触后电位的分类
1、兴奋性突触传递: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的反应。 2、抑制性突出传递: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的反应
(二)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第四章 神经电信号的传递
第一节 概 述
一、神经电信号传递的方式 (一)按照神经细胞间的结构和对应关系,一 般分为突触传递和非突触传递两类。 (二)依据突触结构和传递机制的不同又分为 化学突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两种。 (三)依据神经电信号对接收信号神经元的作 用,也可将神经信号的传递分为两种,即兴奋 性传递和抑制性传递。
第二节 化学突触传递
一、化学突触传递的概念
化学突触传递就是通常所说的经典突触传递,即突 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电信号(动作电位)诱发突 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跨过突触间隙而作用于突触后 膜,进而改变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由此可见,在 化学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 质,将神经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然后携带信息的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将化学信号再转换为电 信号,所以又称为电—化学—电传递。
返回性抑制是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 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轴 突侧支去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反过 来作用于同一中枢的神经元,如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之间的联系就是这 种抑制,闰绍细胞就是抑制性神经元,其 释放的递质是甘氨酸。
小结
一、EPSP与 IPSP
EPSP
IPSP
1.突 触 前
电传递的意义是使一些功能相似的细胞 (如心肌、内脏平滑肌等)能迅速进行同步 性活动。
一般来说,电突触的传递几乎没有突触延搁, 而化学突触传递则有明显的突触延搁。电突触的 信号传递绝大部分是双向的,而化学突触传递只 能从突触前向突触后单向传递,不过在螯虾的腹 神经索中介导逃避反射的外侧巨纤维与运动巨纤 维形成的巨突触,被鉴定为单向传递的电突触, 其机制在于突触前的膜电位较突触后的膜电位更 负所致。
二、化学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一)突触前过程: 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突触前
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内 流入前膜→轴浆内[Ca2+]升高→促进囊泡向前膜 移动、接触、融合、破裂→以出胞作用形式将神 经递质释放入间隙。(囊泡膜可再循环利用)
(二)间隙过程:神经递质通过间隙并扩散到后膜。
Fig. 1
缝隙连接-电突触
非突触性传递
化学突触
谢谢
突触前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释放 抑制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使后膜对 Cl- 、 K+尤其是对Cl-通透性增加,从而使后膜发生 超极化。
根据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和联系方式的不同,突 触后抑制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返回性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是指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在 直接兴奋某一神经元的同时发出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 神经元,进而抑制另一神经元。例如,伸肌肌梭传入 纤维进入脊髓后,在直接兴奋伸肌的α运动神经元的 同时发出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神经元,转而抑制屈肌 的α运动神经元,导致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也被称 为交互抑制。
多巴胺等。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有:①不存在突触前 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 系,一个曲张体能支配较多的效应细胞;③曲张 体与效应细胞之间的距离至少在20nm以上;④ 递质弥散的距离大,传递时间可大于1s;⑤能否 有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上有无相应的受体。
广义的说,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作用也可归入非 突触性传递,只是其释放的是神经激素,其扩散 的方式是血液运输,扩散的距离更远,且其作用 也更广泛。
兴奋性
抑制性中间
神经元
神经元
神经元
2.递 质 的 性 质 兴 奋 性 递 质 抑 制 性 递 质
3.突 触 后 膜 离 子 Na+、 K+, 尤 Cl-通 透 性 ↑
通 透 性 的 变 化 其 是 Na+通 透
性↑
———————————————————————
EPSP
IPSP
4.突 触 后 膜 电 位 去 极 化
非突触性传递系指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首先是在 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上,用荧光组织化学等 方法观察到的。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并 存在大量的念珠状曲张体,曲张体内含大量的囊泡 而成为递质释放的部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 有多达30000个曲张体。由于曲张体不与效应细胞 形成经典的突触联系,当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时, 递质从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到达效应细胞引 起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中也有这种传递方式存在,如 大脑皮层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无髓纤维、黑质 中的多巴胺能纤维都有许多曲张体,还有中枢内的 5-羟色胺能纤维也能进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故单 胺类纤维都能进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另外,非突 触性化学传递也能在轴突末梢以外的部位进行,如 轴突膜释放胞浆中的乙酰胆碱、黑质中的树突释放
电突触传递不仅在低等动物存在,另 外在蛙脊髓内运动神经元之间、斑马鱼视 网膜的水平细胞之间、大鼠中脑核团的感 觉神经元之间、大鼠海马的锥体细胞之间 等,均存在电突触传递。
电突触传递较化学突触传递而言,具有信 号传递可靠,不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传 递速度快,易于形成同步化活动等优点。
二、非突触性传递
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机制为:轴突末梢兴奋→突 触前膜释放化学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递质经 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 对正离子Na+和K+(主要是Na+)的通透性升高, 产生局部兴奋(EPSP)→始段产生峰电位而爆发 扩布性兴奋→兴奋传至整个神经元。
(三)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