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护理
![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41fa98e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8.png)
02
物理疗法:使用物理治疗设备, 如红外线、超声波等,帮助患儿 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
04
心理疗法:针对心理障碍的患儿, 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患儿建立自 信、克服恐惧。
06
家庭护理:家长参与患儿的康复 训练,共同制定康复计划,提高 康复效果。
康复效果评估
01
评估指标:包括生理指标、心理指标、生活质量指标等
甲状腺激素类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甲状腺 功能减退症、甲状腺 功能亢进症等疾病, 具有促进新陈代谢、 调节生长发育等作用。
生长激素类药物:主 要用于治疗生长激素 缺乏症、侏儒症等疾 病,具有促进生长发 育、调节新陈代谢等 作用。
抗甲状腺药物:主要 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 亢进症等疾病,具有 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 和释放、降低甲状腺 激素水平等作用。
观察与监测:密切 观察患儿用药后的 反应,及时发现和 处理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加强用 药教育,提高家长 和患儿对药物不良 反应的认识和预防 能力
康复计划制定
01 评估患儿病情:了解患儿的病情、治疗情况、 家庭环境等
02 制定康复目标:根据患儿的病情和需求,制 定短期和长期的康复目标
03 制定康复计划:根据康复目标,制定具体的 康复计划,包括康复内容、时间、地点等
饮食禁忌: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避免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
饮食调整:根据患儿病情和医生建议,调整 饮食结构,如低蛋白饮食、低脂肪饮食等
饮食监测:定期监测患儿体重、身高、血 常规等指标,及时调整饮食方案
生活习惯护理
饮食护理: 合理膳食, 保证营养均 衡,避免暴 饮暴食
作息护理: 保持规律的 作息时间, 保证充足的 睡眠
04 实施康复计划:按照康复计划,对患儿进行 康复治疗和护理,并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13 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3
![13 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3](https://img.taocdn.com/s3/m/05de352f0242a8956aece4cf.png)
第一节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一、疾病概要 – (三)治疗原则
• 治疗愈早效果愈好,生后前6个月脑组织发育迅速, 此阶段发病者脑损伤严重,应尽早治疗。生后3个月 内开始治疗者,90%智力可达正常;未能及早诊断而 6个月后才开始治疗者,智力严重损害。
高等教育出版社 儿童护理 第2版
• 提供充足液体摄人量;早餐前半小时喝l杯热开水, 可刺激排便;多吃水果、蔬菜等含丰富纤维素的食 物;每日顺肠蠕动方向按摩数次,适当增加活动量, 以增加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使用 大便软化剂、缓泻剂或灌肠。
高等教育出版社 儿童护理 第2版
第一节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四、护理措施 – 4、加强行为训练,提高自理能力
高等教育出版社 儿童护理 第2版
第一节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一、疾病概要 – (一)病因
• 甲状腺素(T4)合成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甲状腺:是 合成甲状腺素的器官;②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主 要原料;③酶:甲状腺素合成需要过氧化酶、碘化 酶等多种酶参与;④受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调 节:甲状腺素合成与释放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 素释放激素( TRH)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素( TSH) 控制,TSH分泌受甲状腺素水平的负反馈调节,当甲 状腺素减少时,促进TSH分泌。上述任意一个环节出 现问题都会导致甲状腺素不足。
高等 二、护理评估 – (三)社会心理状况
• 本病为终身性疾病,需终身注射胰岛素并进行饮食 管理,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很多烦恼、精神压力和 经济负担。应注意评估患儿及家长对本病的认识程 度,能否正确使用胰岛素,能否配合治疗,评估家 庭经济状况,是否出现焦虑心理。
第一节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主管护师资格考试儿科护理学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专业知识
![主管护师资格考试儿科护理学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专业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375c74690c69ec3d4bb750e.png)
专业知识-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一、A11、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临床表现不包括A、骨龄落后B、青春发育期延迟C、智力落后D、前囟晚闭E、身体各部比例正常2、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错误的是A、智能低下B、身材矮小C、脉搏慢D、常有腹泻E、血压低3、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者的治疗原则是A、甲状腺素治疗维持到症状好转B、甲状腺素治疗维持到学龄期结束C、甲状腺素治疗维持到青春期开始D、甲状腺素治疗到青春期结束E、甲状腺素维持终生治疗4、约40%的糖尿病患儿第一次就诊时表现为A、多尿B、烦渴C、消瘦D、精神呆滞E、酮症酸中毒5、新生儿最早出现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表现是A、腹胀B、嗜睡C、喂养困难D、生长发育迟缓E、生理性黄疸时间延长6、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患儿出现临床症状的年龄多在A、出生时B、1岁以后C、2岁以后D、3岁以后E、4岁以后7、1型糖尿病治疗选择A、饮食治疗B、正规胰岛素C、长效胰岛素D、口服降血糖药E、口服降血糖药加小剂量胰岛素8、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不恰当的治疗是A、静脉输入0.9%氯化钠溶液B、见尿后补钾C、常规使用碳酸氢钠溶液纠酸D、小剂量胰岛素静滴E、控制感染9、符合散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特点的是A、由于孕母饮食中缺碘造成B、出生时多无症状出现C、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D、第二性征发育提前E、高度黏液性水肿10、儿童1型糖尿病的长期治疗措施不包括A、饮食控制B、格列本脲口服C、胰岛素治疗D、运动疗法E、监测血糖二、A21、2个月男婴,临床诊断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使用甲状腺素片治疗2周后出现发热、多汗、脉速、体重减轻、易激惹,可能是患了A、甲状腺功能减低B、甲状腺功能亢进C、甲状腺结节D、甲状腺肿瘤E、甲状腺炎2、男婴,2个月。
孕43周分娩,出生体重4000g,生后48小时排胎便,喂养困难并常呕吐、便秘。
查体:反应迟钝,皮肤中度黄染,心音低钝,腹胀,脐疝。
儿科护理学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护理本
![儿科护理学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护理本](https://img.taocdn.com/s3/m/fd19111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a.png)
激素的反馈调节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相 互协调,通过反馈机制维 持内环境稳定。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分类与特点
下丘脑-垂体疾病
如垂体瘤、下丘脑综合征等, 影响激素的合成、释放和调节
。
甲状腺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 功能减退症等,影响甲状腺激 素的合成与分泌。
肾上腺疾病
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肾 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影响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
社会适应与康复指导
社会适应性训练
针对患儿的社会适应性障碍,如自卑、社交困难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 ,帮助患儿更好地融入社会。
康复指导
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和指导,促进患儿的身 体康复和功能恢复。
05 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挑战与解决方案
CHAPTER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与处理
药物治疗是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重 要治疗手段,但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 用,如低血糖、生长障碍、骨质疏松 等。
针对不同的副作用,护理人员需要采 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及时补充糖分 、调整药物剂量、加强营养补充等, 以确保患儿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患儿及家长的教育与培训
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需要家长的高度参与和配合,因此对家长进行教育和 培训至关重要。
摄入。
运动护理
鼓励患儿进行适当的运 动,提高身体代谢水平
,有助于控制血糖。
药物治疗
协助医生制定药物治疗 计划,确保患儿按时服 药,观察药物副作用。
甲状腺疾病的护理
监测甲状腺激素水平
定期监测甲状腺激素水平,了解病情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协助医生制定药物治疗计划,确保患儿按时 服药,观察药物副作用。
儿科护理学-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50a2f34e6edb6f1aff001fe9.png)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生长激素缺乏症生长激素缺乏症又称垂体性侏儒症,是由于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所引起的生长发育障碍,致使小儿身高低于正常儿两个标准差(-2SD)或在同龄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数以下。
一、病因1.原发性(特发性)①遗传因素:占5%左右,大多有家族史。
②特发性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下丘脑、垂体无明显病灶,但分泌功能不足,是生长激素缺乏的主要原因。
③发育异常:GHD患儿中证实有垂体不发育、发育异常或空蝶鞍等并不罕见。
合并有脑发育严重缺陷者常在早年夭折。
2.继发性(器质性)①肿瘤:常见有下丘脑肿瘤如颅咽管瘤、神经纤维瘤和错构瘤,垂体腺瘤和神经胶质瘤等。
②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
③放射性损伤:对颅内肿瘤或白血病脑部放疗以后。
④头部外伤:常见于产伤、手术损伤或颅底骨折等,其中产伤是国内GHD患儿最主要的病因。
二、临床表现1.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①生长障碍: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都正常,1岁以后呈现生长缓慢,随着年龄增长,其外观明显小于实际年龄。
身体各部比例正常,体型匀称,手足较小。
②骨成熟延迟:出牙及囟门闭合延迟,由于下颌骨发育欠佳,恒齿排列不整。
骨化中心发育迟缓,骨龄小于实际年龄2岁以上。
③青春发育期推迟。
④智力正常。
2.继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后生长发育开始减慢。
颅内肿瘤则多有头痛、呕吐、视野缺损等颅内压增高和视神经受压迫等症状和体征。
三、治疗原则采用激素替代治疗。
1.GH替代治疗国产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已被广泛应用,目前大多采用0.1U/kg,每日皮下注射一次,每周6~7次的方案,治疗应持续至骨骺愈合为止。
2.合成代谢激素因各种原因不能应用r-hGH时,可选用促合成代谢药物,常用有苯丙酸诺龙、美雄诺龙、氟甲睾酮等,国内现用司坦唑醇(康力龙),每日0.05mg/kg。
3.性激素同时伴有性腺轴功能障碍的GHD患儿在骨龄达12岁时即可开始用性激素治疗,以促使第二性征发育。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49ac028b10a6f524ccbf85dc.png)
➢ 暂时性:社会心理因素、体质性生长发育延迟、营养缺乏性生长迟 缓等
三、GHD的发病机制
➢ GH的合成:垂体前叶细胞合成、分泌 ➢ GH的分泌:自然分泌呈脉冲式 ➢ GH的功能:促生长效应:促进骨骼、肌肉和系统器官的生长发育
➢定义:因垂体生长激素(GH)缺乏或GH分子结构异常、受体缺陷所致的 躯体发育障碍性疾病;身高低于同民族地区、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健康 儿童均数减2个标准差或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数。又称“侏儒症”。
➢发病率:20~25/10万
矮身材的标准
➢ 标准差法(SD): >2SD >1SD 均数 < -1SD < -2SD 高大 中上 中等 中下 矮小
促代谢效应:促进合成代谢,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促进骨骼软骨细胞增殖
生长激素的 分泌与调节
二、GHD的临床表现
体格生长障碍
骨骼发育落后:低于年龄 2岁以上
四、辅助检查
➢生长激素刺激实验:生理性刺激实验和药物刺激实验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测定 ➢影像学检查:X线测骨龄;CT或MRI检测肿瘤 ➢染色体检查 ➢内分泌检查:TSH、T4、 TRH、 GnRH判断下丘脑-垂体-甲状轴和性腺轴
注射局部、颅高压症状、甲状 腺激素缺乏等
健康教育
第三节 性早熟
一、概述
➢定义: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是指女孩在8岁前、 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
➢发病率:1:5000~10000,男女 之比为1:4
性发育年龄
➢ 国外:少女月经初潮平均每10年提前3~4 个月 ➢ 国内:少女月经初潮从60年的14~15岁,提前 到 12~13
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49e998a752d380eb63946d3c.png)
儿 科 护 理
素钠。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预后
● 预后与开始治疗的时间密切相关。
● 如果出生后1-4个月内开始治疗,预后较佳,约80% 的患儿会有正常的发育和智力。
● 如果未能及早诊断而在6个月后才开始治疗,则其效果 明显降低。虽然给予甲状腺素可以改善生长状况,但 是正常的智力仍会受到严重损害。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护理
● 胰岛素治疗 ● 饮食控制 ● 运动治疗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处理
液体疗法 胰岛素应用
儿童糖尿病——护理
● 控制饮食
碳水化合物50% 热卡1000 + (年龄×80-100) 蛋白质20%
脂肪30%
● 指导胰岛素的应用 ● 运动锻炼 ● 防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预防感染 ● 预防并发症 ● 心理支持
● 4.永久糖尿病期
儿童糖尿病——辅助检查
尿液检查:尿糖、尿酮体、尿蛋白 血液检查:血糖、血脂、血气分析(pH<7.3,
HCO3 < 15mmol /L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 <7%,>12%为治疗不当) 葡萄糖耐量试验:用于无明显临床症状、尿糖偶尔阳 性而血糖正常或稍增高的患儿 糖化血红蛋白 血气分析
● 儿童时期糖尿病诊断标准: ● ①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并有糖尿病症状; ● ②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 ③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凡符合上述任
何一条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治疗要点
● (一)儿童糖尿病的一般表现 ● 1型糖尿病儿童起病较急,多数病人常因感
染、饮食不当或情绪激惹诱发起病。表现为 多尿、多饮、易饿多食和体重减轻,俗称 “三多一少”。但多数儿童多饮多尿不易被 发现而很快发展为脱水及酮症酸中毒。约 40%患儿首次就诊即表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 毒。
遗传代谢内分泌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ppt课件
![遗传代谢内分泌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47416b10661ed9ad51f3c3.png)
概论
■ 定义:遗传性疾病是人体由于遗传物质的结构或功能改变 所致的疾病,简称遗传病(genetic disease)遗传病。
■ 分类:① 染色体病 ② 单基因遗传病 ③ 多基因遗传病 ④ 线粒体遗传病
第一节 21-三体综合征(21 trisomy syndrome)
2.智力低下 智力发育不全是本综合征最突出、最严重的表现。患者智
商通常在25~50之间.常有语言发育障碍,抽象思维能力差。 智力较好的患儿可学会阅读或做简单手工劳动;较差者语言和 生活自理都有困难。 3.生长发育迟缓
患儿出生时一般平均体重和身长偏低,头围小于正常。出 牙延迟,且常错位;头发细软而较少;四肢短,由于韧带松弛, 关节过度弯曲,手指粗短,小指向内弯曲,两足呈“草鞋 足” ,可有多指趾。腹部由于肌张力低下而膨胀,故常有腹 直肌分离或脐疝。
概论
亦称唐氏综合征,我国又称先天愚型,属常染色体畸 变,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婴中发生率约0.5 ‰ ~ 0.6 ‰,因患儿体细胞内第21对染色体发生畸变,即 第21对染色体呈三体型,故称为21-三体综合征。主要的临 床特征为特殊面容、体格和智力发育差,可伴多发畸形。
一、病因
1.孕母高龄 孕妇年龄20岁时,发生率为0.05% 35岁时约为0.3%,40岁高达2%~5%
4.皮肤纹理特征
通贯手,第4、5指挠箕增多;脚指球 胫侧弓形纹和第5趾只有一条指褶纹等。
5. 先天多发畸形
约50%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 男性可有隐睾、小阴茎, 尚未见有生育者。女性性发育延迟, 有少数能妊娠和生育。
6. 其他表现
患者常存在免疫缺陷,呼吸道感染率高,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较同龄高10~ 20倍,患者常因合并急性感染疾病导致幼年死亡。
内分泌疾病患儿的护理课件
![内分泌疾病患儿的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187c7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6a.png)
推荐针对内分泌疾病的 专业书籍和手册,供家 长和患儿学习和了解疾 病知识。
在线资源和APP
介绍一些优质的在线健 康教育平台和APP,方 便家长和患儿随时随地 获取疾病相关信息和健 康指导。
专家讲座和培训
定期组织专家讲座和培 训活动,为家长和患儿 提供面对面的学习和交 流机会,加深对内分泌 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和甲状腺 功能减退症(甲减),分别由甲状腺激素 分泌过多或过少引起。
垂体疾病
肾上腺疾病
如垂体瘤、生长激素缺乏症等,影响生长 激素、催乳素等激素的分泌。
如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原发性 醛固酮增多症等,由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 异常引起。
患儿内分泌疾病特点
生长发育受影响
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或加速,如生长激素缺乏症可 导致身材矮小,而甲亢则可能导致生长加速。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保持患儿生活环境清洁,定期对空气、物品表面等进行消毒,减 少感染机会。
合理饮食管理
根据患儿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摄 入。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定期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并发症。
应急处理方案培训
1 2
感染应急处理
未来内分泌疾病患儿的护理将更加注重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 疗、心理治疗、营养治疗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
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患儿的护理工作,加强家庭教育和支持 ,提高家庭护理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激素的调节作用,维持机体内环 境的稳定,保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和生理功能。
内分泌组织
如消化道粘膜、心内膜等处的内分泌 细胞,它们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组织 液,对局部组织的生理活动进行调节 。
最新13.第13章 遗传代谢内分泌疾病患儿的护理_PPT课件ppt课件
![最新13.第13章 遗传代谢内分泌疾病患儿的护理_PPT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8afd5ecc22bcd127ff0c34.png)
三、临床表现
1.特殊“痴呆面容”
患儿在出生时已有明显的特殊面容,且常呈现嗜睡和喂养困难。两眼距离 增宽,眼裂小,外眼角向上,内眦赘皮明显,睫毛短而稀疏,塌鼻梁,婴幼儿 嘴小唇厚,时常张口伸舌,流涎多,颈背部短而宽。
13.第13章 遗传代谢内分泌疾 病患儿的护理_PPT课件
19:46
第十三章 遗传代谢内分泌疾病患儿的护理
承德护理职业学院 王丽君
主要内容
第1 节 21-三体综合征 第2节 苯丙酮尿症 第3 节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证 第4节 儿童糖尿病
19:46
19:46
19:46
19:46
二、发病机制
七、护理措施
1.加强生活护理,培养自理能力。 2.预防感染 。 3.提供心理支持 。
八、健康教育
1.进行婚前检查、遗传咨询,做好生育指导 2.孕期指导 3.产前诊断
19:46
第二节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概论
由于苯丙氨酸代谢过程中酶缺陷所致的遗传性代谢缺 陷疾病,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 名,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主要特征为智力低下,发 育迟缓,皮肤毛发颜色变浅。
2.智力低下
19:46
智力发育不全是本综合征最突出、最严重的表现。患者智
商通常在25~50之间.常有语言发育障碍,抽象思维能力差。
智力较好的患儿可学会阅读或做简单手工劳动;较差者语言和
生活自理都有困难。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769917d8b90d6c85ed3ac677.png)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生长激素缺乏症本节考点:(1)病因(2)临床表现(3)治疗原则(4)护理措施生长激素缺乏症又称垂体性侏儒症,是由于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所引起的生长发育障碍,致使小儿身高低于正常儿两个标准差(-2SD)或在同龄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数以下。
一、病因(一)原发性(特发性)1.遗传因素:占5%左右,大多有家族史。
2.特发性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下丘脑、垂体无明显病灶,但分泌功能不足,是生长激素缺乏的主要原因。
3.发育异常:GHD患儿中证实有垂体不发育、发育异常或空蝶鞍等并不罕见。
合并有脑发育严重缺陷者常在早年夭折。
(二)继发性(器质性)1.肿瘤:常见有下丘脑肿瘤如颅咽管瘤、神经纤维瘤和错构瘤,垂体腺瘤和神经胶质瘤等。
2.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
3.放射性损伤:对颅内肿瘤或白血病脑部放疗以后。
4.头部外伤:常见于产伤、手术损伤或颅底骨折等,其中产伤是国内GHD患儿最主要的病因。
(三)暂时性不良刺激因不良刺激使小儿遭受精神创伤,致使GH分泌功能低下,当不良刺激消除后,这种功能障碍即可恢复。
二、临床表现(一)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1.生长障碍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都正常,1岁以后呈现生长缓慢,随着年龄增长,其外观明显小于实际年龄。
身体各部比例正常,体型匀称,手足较小。
2.骨成熟延迟出牙及囟门闭合延迟,由于下颌骨发育欠佳,恒齿排列不整。
骨化中心发育迟缓,骨龄小于实际年龄2岁以上。
3.青春发育期推迟。
4.智力正常。
(二)继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后生长发育开始减慢。
颅内肿瘤则多有头痛、呕吐、视野缺损等颅内压增高和视神经受压迫等症状和体征。
三、治疗原则采用激素替代治疗。
1.GH替代治疗国产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已被广泛应用,目前大多采用0.1U/kg,每日皮下注射一次,每周6~7次的方案,治疗应持续至骨骺愈合为止。
2.合成代谢激素因各种原因不能应用r-hGH时,可选用促合成代谢药物,常用有苯丙酸诺龙、美雄诺龙、氟甲睾酮等,国内现用康力龙(司坦唑醇),每日0.05mg/kg。
内分泌疾病患儿的护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课件)
![内分泌疾病患儿的护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52e1c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d.png)
开始治疗,2周随访1次; 血清TSH和T4正常后,3个月随访1次; 服药1 2年后,6个月随访1次。
习题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5岁女孩,身高85cm,身长的中点位脐下缘,腕 骨骨化中心4个,智力落后,皮肤粗糙,眼睑水肿, 眼距增宽,鼻梁宽平,常吐舌。父母非近亲结婚, 住地非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请问
发病率: 1/5000~7000
甲低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甲状腺位于颈部气管的前下方, 分左右两叶及峡部,多数人在 峡部偏左尚残存锥状叶; 成人甲状腺的体积为10~30ml, 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之一
甲低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散发性
病因
地方性
甲低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散发性
甲状腺不发育、发育不全或异位 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 促甲状腺激素缺乏 甲状腺或靶器官反应低下 母亲因素
习题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1.诊断考虑是() A. 21三体综合征 B. 垂体性侏儒症 C.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D. 粘多糖病(1型) E. 苯丙酮尿症
习题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2.确诊需做哪项检查() A.尿三氯化铁试验 B.血糖测定 C.血T3、T4、TSH检查 D.脑电图检查 E.腕部X线摄片
2. 药物:大便软化剂、缓泻剂; 3. 护理:按摩腹部;早餐前半小时喝1杯热水、
增加活动量。
甲低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问题4:生长发育迟缓 与甲状腺功能减低有关。 措施4:药物治疗 1. 药物:终身服用甲状腺素片; 2. 观察指标:患儿食欲、活动量、排便情况; 3. 定期监测:体温、脉搏、体重、身高。
教学大纲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教学目标】 1.掌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生长激素缺乏症本节考点:(1)病因(2)临床表现(3)治疗原则(4)护理措施生长激素缺乏症又称垂体性侏儒症,是由于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所引起的生长发育障碍,致使小儿身高低于正常儿两个标准差(-2SD)或在同龄健康儿童生长曲线第3百分位数以下。
一、病因(一)原发性(特发性)1.遗传因素:占5%左右,大多有家族史。
2.特发性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下丘脑、垂体无明显病灶,但分泌功能不足,是生长激素缺乏的主要原因。
3.发育异常:GHD患儿中证实有垂体不发育、发育异常或空蝶鞍等并不罕见。
合并有脑发育严重缺陷者常在早年夭折。
(二)继发性(器质性)1.肿瘤:常见有下丘脑肿瘤如颅咽管瘤、神经纤维瘤和错构瘤,垂体腺瘤和神经胶质瘤等。
2.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
3.放射性损伤:对颅内肿瘤或白血病脑部放疗以后。
4.头部外伤:常见于产伤、手术损伤或颅底骨折等,其中产伤是国内GHD患儿最主要的病因。
(三)暂时性不良刺激因不良刺激使小儿遭受精神创伤,致使GH分泌功能低下,当不良刺激消除后,这种功能障碍即可恢复。
二、临床表现(一)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1.生长障碍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都正常,1岁以后呈现生长缓慢,随着年龄增长,其外观明显小于实际年龄。
身体各部比例正常,体型匀称,手足较小。
2.骨成熟延迟出牙及囟门闭合延迟,由于下颌骨发育欠佳,恒齿排列不整。
骨化中心发育迟缓,骨龄小于实际年龄2岁以上。
3.青春发育期推迟。
4.智力正常。
(二)继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后生长发育开始减慢。
颅内肿瘤则多有头痛、呕吐、视野缺损等颅内压增高和视神经受压迫等症状和体征。
三、治疗原则采用激素替代治疗。
1.GH替代治疗国产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已被广泛应用,目前大多采用0.1U/kg,每日皮下注射一次,每周6~7次的方案,治疗应持续至骨骺愈合为止。
2.合成代谢激素因各种原因不能应用r-hGH时,可选用促合成代谢药物,常用有苯丙酸诺龙、美雄诺龙、氟甲睾酮等,国内现用康力龙(司坦唑醇),每日0.05mg/kg。
3.性激素同时伴有性腺轴功能障碍的GHD患儿在骨龄达l2岁时即可开始用性激素治疗;以促使第二性征发育。
男孩用长效庚酸睾酮,每月肌注一次,25mg,每3月增加剂量25mg,直至100mg.女孩用妊马雌酮,剂量自0.3mg/d起,逐渐增加。
四、护理措施1.指导用药,促进生长发育生长激素替代疗法在骨骺愈合以前均有效,应掌握药物的用量。
若使用促合成代谢激素,应注意其毒副作用,此类药物有一定的肝毒性和雄激素作用,有促使骨骺提前愈合而反使身高过矮的可能,因此需定期复查肝脏功能。
严密随访骨龄发育情况。
2.提供患儿及其家庭支持运用沟通交流技巧,与患儿及其家人建立良好信任关系。
鼓励患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提供其与他人及社会交往的机会,帮助其正确地看待自我形象的改变,树立正向的自我概念。
第二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本节考点:(1)病因及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原则(5)护理措施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或分泌不足所引起,以往称为呆小病或克汀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可分为散发性和地方性两种。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1.甲状腺不发育或发育不良是造成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最主要的原因。
2.甲状腺激素合成途径缺陷是引起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第2位原因。
3.激素缺乏因垂体分泌TSH障碍而造成甲状腺功能低下,常见于特发性垂体功能低下或下丘脑、垂体发育缺陷。
TSH缺乏常与GH、LH等其他垂体激素缺乏并存。
4.母亲在妊娠期应用抗甲状腺药物该药可通过胎盘抑制胎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5.器官反应性低下均为罕见病。
6.碘缺乏因孕妇饮食中缺碘,致使胎儿在胚胎期即因碘缺乏而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从而可造成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
(二)发病机制甲状腺的主要功能是合成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为碘和酪氨酸。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控制,而血清T4则可通过负反馈作用降低垂体对TRH的反应性,减少TSH的分泌。
T3的代谢活性为T4的3~4倍,机体所需的T3约80%是在周围组织中经5'-脱碘酶的作用下将T4转化而成的。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加速细胞内氧化过程,促进新陈代谢,增高基础代谢率;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酶活性;提高糖的吸收和利用;加速脂肪分解、氧化;促进细胞、组织的分化、成熟;促进钙、磷在骨质中的合成代谢和骨、软骨生长;促进肌肉、循环、消化系统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特别是胎儿期缺乏甲状腺素将造成脑组织严重损害)。
二、临床表现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症状出现早晚及轻重程度与患儿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多少及功能有关。
(一)新生儿症状生理性黄疸时间延长达2周以上,同时伴有反应迟钝、喂养困难、哭声低、腹胀、便秘、声音嘶哑、脐疝;患儿体温低、末梢循环差、四肢凉、皮肤出现斑纹或硬肿现象等。
(二)典型病例1.特殊面容头大、颈短、皮肤苍黄、干燥,毛发稀少,面部黏液水肿,眼睑浮肿,眼距宽、眼裂小,鼻梁宽平,舌大而宽厚、常伸出口外。
腹部膨隆,常有脐疝。
2.生长发育落后身材矮小,躯干长而四肢短,上部量与下部量之比>1.5。
囟门关闭迟、出牙迟。
3.生理功能低下精神、食欲差,不善活动,安静少哭,嗜睡、低体温、怕冷。
脉搏及呼吸均缓慢,心音低钝。
腹胀、便秘,第二性征出现晚等。
4.智力低下动作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表情呆板、淡漠等。
(三)地方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因胎儿期缺碘而不能合成足量的甲状腺激素,以致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1.“神经性”综合征:以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聋哑和智力低下为特征,但身材正常,且甲状腺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减低。
2.“黏液水肿性”综合征:以显著的生长发育和性发育落后、黏液水肿、智能低下为特征,血清T4降低、TSH增高。
这两组症状有时会交叉重叠。
三、辅助检查1.新生儿筛查采用出生后2天的新生儿干血滴纸片检查TSH浓度作为初筛,结果>20mU/L时,再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T4和TSH以确诊。
2.血清T3、T4、TSH测定T3、T4下降,TSH增高。
3.骨龄测定手和腕部X线拍片可见骨龄落后。
4.甲状腺扫描可检查甲状腺先天缺如或异位。
5.基础代谢率测定基础代谢率低下。
四、治疗原则不论何种原因引起者,应尽早开始甲状腺素的替代治疗,先天性者需终生治疗,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常用药物有甲状腺素干粉片和左旋甲状腺素钠,开始剂量应根据病情轻重及年龄大小而不同,并根据患儿的发育状况随时调整剂量。
甲状腺素干粉片的小剂量为5~10mg/d,每1~2周增加1次剂量,直至临床症状改善、血清T4和TSH正常,即作为维持量使用,约为每日4~8mg/kg。
如用左旋甲状腺素钠,婴儿用量为每日8~14μg/kg,儿童为4μg/kg。
一般在出生2个月内即开始治疗者,不致遗留神经系统损害,因此治疗开始时间越早越好。
五、护理措施1.保暖注意室内温度,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重视皮肤护理。
2.保证营养供给指导喂养方法,供给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钙及铁剂的易消化食物。
对吸吮困难、吞咽缓慢者要耐心喂养,提供充足的进餐时间,必要时用滴管喂或鼻饲,以保证生长发育所需。
3.保持大便通畅提供充足液体入量;多吃水果、蔬菜;适当增加活动量;每日顺肠蠕动方向按摩数次;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采用缓泻剂、软化剂或灌肠。
4.加强行为训练,提高自理能力通过各种方法加强智力、行为训练,以促进生长发育,使其掌握基本生活技能。
加强患儿日常生活护理,防止意外伤害发生。
5.健康教育(1)指导用药:使家长及患儿了解终生用药的必要性,以坚持长期服药治疗,并掌握药物服用方法及疗效观察。
甲状腺制剂作用缓慢,用药1周左右方达最佳效力,故服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食欲、活动量及排便情况,定期测体温、脉搏、体重及身高。
用药剂量随小儿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如药量过小,疗效不佳,患儿身高及骨骼生长迟缓;药量过大时,可引起烦躁、多汗、消瘦、腹痛和腹泻等症状。
药物发生副作用时,轻者有发热、多汗、体重减轻、神经兴奋性增高;重者有呕吐、腹泻、脱水、高热,甚至痉挛及心力衰竭。
服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清T3、T4和TSH的变化,随时调整剂量。
(2)宣传新生儿筛查的重要性:本病在遗传、代谢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
早期诊断至为重要,生后1~2个月开始治疗者,可避免严重神经系统损害。
第三节儿童糖尿病本节考点:(1)病因及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治疗原则(5)护理措施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致使血糖增高、尿糖增加的一种病症。
儿童患者易并发酮症酸中毒而成为急症之一。
其后期伴发的血管病变,常累及眼和肾脏。
糖尿病可分为:①胰岛素依赖型,即l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必需胰岛素治疗;②非胰岛素依赖型,即Ⅱ型糖尿病,多见于成人,儿童发病甚少;③其他类型:包括继发性糖尿病,如胰腺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及化学物质引起的糖尿病,某些遗传综合征、胰岛素受体异常等。
我国儿童糖尿病发病率显著低于欧美国家。
本节重点介绍胰岛素依赖型。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Ⅰ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遗传、自身免疫反应及病毒感染等多因素有关。
1.遗传易感性Ⅰ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是多基因的。
2.自身免疫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可认为是发生I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3.环境因素除遗传、自身免疫因素外,尚有外来激发因子的作用,如病毒感染(风疹、腮腺炎、柯萨奇病毒)、化学毒素(如亚硝胺)、饮食(如牛奶)、胰腺遭到缺血损伤等因素的触发。
(二)发病机制人体中有6种涉及能量代谢的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生长激素。
胰岛素为其中惟一促进能量储存的激素,其他5种激素在饥饿状态时促进能量的释放,因之称为反调节激素。
I型糖尿病患儿β细胞被破坏,致使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丧失,是造成代谢紊乱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胰岛素不足而使反调节激素分泌增加更加剧了代谢紊乱。
胰岛素具有促进葡萄糖、氨基酸和钾离子的膜转运,促进糖的利用和蛋白质合成,促进肝、肌肉和脂肪组织贮存多余的能量,抑制肝糖原和脂肪的分解等作用。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使葡萄糖的利用量减少,而增高的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和皮质醇等又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使血糖和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导致渗透性利尿,患儿出现多尿症状,可造成电解质紊乱和慢性脱水;作为代偿,患儿渴感增加,饮水增多;同时由于组织不能利用葡萄糖,能量不足而产生饥饿感,引起多食又由于蛋白质合成减少,使生长发育延迟和抵抗力降低,易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