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君子慎独》教学案例朱丹

合集下载

七年级传统文化君子慎独教案

七年级传统文化君子慎独教案

君子慎独教学目标:1、理解“君子慎独”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君子慎独”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君子慎独”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君子慎独”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古代将“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

《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

”一个人在有他人在场、有他人监督的情況下,往往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要完全靠自己的良知与信仰约束自己,使自己遵守道德原则,这就是“慎独“慎独”需要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自我制约的能力。

汉代杨震面对企图贿赂他的人,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你知)。

”杨震看重自己的品行操守,忠实于自己内心,严于约束自己,即使在私密场合,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慎独”让杨震万古流芳。

二、新课教学: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大学)注释:①恶:第一个“恶”(wu)字是动词,厌恶;第二个“恶"(e)字修饰“臭”,表示不好的味道。

②好:第一个“好”(hao),喜受;第二个“好”(hao),美好。

③谦(qie)通“慊”,心安理得的样子语译:所谓心意真诚是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厌恶不好的气味,就如爱好美好的事物,这就叫作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必定谨慎。

2、道也者,不可须史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语译:道,是不能高开片刘的;如果可以高开,就不是道了。

所以,君子在别人看的地方也会道候,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会畏惧。

再隐的东西也没有不被发现的,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语译:道,是不能离开片刻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

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会道镇,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会畏惧。

高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 “慎独”素材串讲

高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    “慎独”素材串讲

作文“慎独”素材串讲一、解释何为“慎独”“慎独”出处:1.“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所以,君子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

隐秘的事情,没有不被人发现的;细微的事情,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警惕”2“所谓诚其意,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大学》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

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

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歩。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

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

其实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看透这些坏人坏事,就像是见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那么这种隐恶扬善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就是说,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外表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即使独处之时,也要使自己规行矩歩。

3.“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不得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礼器》4.慎独者,慎闲居之所为。

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

——郑玄5.“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

”——朱熹《朱子语类》6.“慎独”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观念,“慎”最初含义理解为“诚”,即心不自欺,指内心的一种精神状态,《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等篇均作此意解。

《中庸·君子慎独》教学案例朱丹

《中庸·君子慎独》教学案例朱丹

《中庸·君⼦慎独》教学案例朱丹《中庸·君⼦慎独》教学案例松滋镇泰民族学校朱丹第⼀部分设计说明第⼆部分教案:第三部分教学反思第四部分评委点评第⼀部分设计说明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之道,就是君⼦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的⾃⾝修养,要与⾝边的⼈建⽴⼀种和谐的关系。

提倡⼈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在我看来,它是做⼈的完美境界。

中庸之道是⽬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

它注重⼈在处世的⾏为及态度上的“适度”。

要求⼈们时时检点⾃⼰的⾏为和⼼态,不断地反省⾃⼰的⾔⾏举⽌,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的道德⽔准。

以求在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的灵魂进⾏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尚以及正直!⼋年级学⽣学习《中庸》就会学会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做⼈有⾃知之明、尽份内事、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的长处。

长⼤后对待上司更忠诚,为官者会更清廉爱民、仁政爱民,对待其它⼈更博爱。

中庸不是教⼈软弱,⽽是教⼈⾃信、⾃⽴、⾃强不息!李⼆曲曾对“慎独”的境界作过这样的描述:“暗室屋漏⼀如⼤庭⼴众之中,表⾥精粗,⽆⼀或苟。

明可以对⼈对天,幽可以执⿁执神。

”似这种对道德主体的⾼标准要求,⽆疑有利于把道德建设引向崇⾼境界。

正因为如此,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修养的⽅法加以运⽤。

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独⽴⼯作、⽆⼈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这说明“慎独”作为⾃我修⾝⽅法,到了现代,仍可为我所⽤,没有过时。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对初中学⽣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初中⽣学习《中庸》,学习《君⼦慎独》很有必要。

第⼆部分教案: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朗读并背诵。

2、积累⽂⾔知识,把握⽂意。

3、理解⽂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过程与⽅法:1、阅读、讨论、交流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

【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

【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慎独是儒家修身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传统道德修养都以慎独为中心。

在儒家思想里,君子是教育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而慎独是“入德之方《礼记・中庸》中说“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成为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只有做到慎独的人,才会是君子。

什么是慎独?通常意义上,慎独就是“不为冥冥惰行”,即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小心谨慎,自觉遵守道德,而不为非、越轨,做到表里内外如一。

在今天复杂的环境下,为政者以慎独作为修身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经过慎独的严峻考验,才谈得上具有真正的道德修养。

戒惧知畏以外警强制遵礼守德人的善念或恶念,都生之于心,存之于内,并不外显出来,因此外界诸如法律、舆论等的监督往往并不起作用。

但对君子而言,还有比看得见的东西更令他们警醒的,诚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历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没错,头上的神明和心中的道德律,正是君子慎独的内在约束。

北宋名臣赵界有“铁面御史”之称,他清廉自律,曾留下了“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的佳话。

赵扑非常重视修养之功,《宋稗类钞》曾记载他的一件趣事:任成都知州时,有一天宴会上,赵扑看到一个歌伎头戴一枝杏花,格外俏丽,不觉心动,于是开玩笑说:“髻上杏花真有幸那个歌伎亦很有才情,随口应道:“枝头梅子岂无媒?”到了晚上,歌伎美丽的身姿仍萦绕在赵扑的脑海,令他念念难忘,于是便吩咐值宿的老兵说:“你去把白天那个戴杏花的歌伎给我叫来老兵应承一声便走了,可过了半个时辰也不见回来,赵界又令人去催。

那人还未出门,赵扑忽然神志清醒,大呼:“赵扑不得无礼!"旋即又命人将老兵追回。

这时,那个老兵从帐幕后走了出来,赵扑奇怪地问他:“你怎么在这儿?”老兵回答说:“我估计大人您过不了一个时辰,这个念头就会停止,所以虽接受了命令,其实我根本就没去请她。

七年级传统文化4君子慎独

七年级传统文化4君子慎独

第四课君子慎独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3、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讨论、交流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资料背景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主题思想: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之道”、“君子的品质”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观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培养学生具备君子的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君子品质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第一章节,分析中庸之道、君子品质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 例题讲解:以一道道德判断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做到中庸之道。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和而不同2. 君子品质仁爱礼貌诚信智慧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

2. 答案:学生需从自身实际出发,阐述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提出具体实践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中庸》有一定的了解,将中庸之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君子的品质,为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深邃且富有哲理。

慎独与独立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慎独与独立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慎独与独立主题班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慎独和独立的含义及重要性。

2.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慎独和独立的品质。

3.通过讨论、案例分析和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慎独和独立的内涵、意义及培养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慎独和独立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

四、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慎独和独立的名言警句、故事、案例等资料。

2.制作PPT,展示慎独和独立的相关内容。

3.准备一些小奖品,用于奖励积极参与的学生。

4.安排学生分组,为讨论和活动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慎独?什么是独立?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体现慎独和独立的事情呢?2.播放一段关于慎独和独立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认识慎独1.讲解慎独的含义慎独是指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从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自律和自我约束。

2.分享有关慎独的名言警句和故事(1)名言警句:-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淮南子·说山训》(2)故事:- 《杨震拒金》:东汉时期,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

在赴任途中,他经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他曾经举荐过的官员。

王密为了感谢杨震的举荐之恩,晚上带着十斤黄金去拜访杨震。

杨震坚决不收,王密说:“现在是晚上,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

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离开了。

-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元朝末年,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

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大家都很口渴。

这时,有人发现路边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梨子。

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子吃,只有许衡一个人坐在树下不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子吃,许衡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

主题班会---君子慎独

主题班会---君子慎独

经常保持微笑
班 会 目 的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 体经一十 别的︐ 际带更带行 使学生理解“君子慎独”这一 健常个年 人人善 关来加微交一 美德,培养学生的慎独意识 康 微 人 少 三 的 才 待 二; 系不和笑流︑ ︕笑心︔︑魅会人︑︕少善让的在 有情微笑力产生乐 良︐你时与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 利 愉2 笑 一︕生︐观 好会看候他 于 悦,使学生能够了解实现慎独 会笑 吸这向 的为起︐人 身 ︐的途径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 使︐ 引样上 人你来面进 “君子慎独”的美德。
班 会 准 备
1、教师:提前准备ppt(内 容:相关故事、辩题和班会 相关幻灯片);分队:按已 有的学习小组1—4组为一队 ,5—8组为一队;向班委安 排任务(组织学生);确定 辩题。 3、辩手:根据已确 定的辩题做准备。
谢谢观赏!
2、班委:组织学生选出辩 手(学习小组每一组出一个 )以及演员;准备小品剧本 ;提前组织布置现场,按已 分好的队分成两部分坐,并 在教室中间留出一定的空间 。 5、其他学生:按班 委组织选出辩手和演 员;协助辩手进行准 备;班会前男生帮班 委布置现场。
4、演员:根据准备 好的剧本提前进行排 练。
班 会 内 容
一 、 观 看 视 频
二 、 讨 论 和 交 流
三 、 简 单 辩 论
四 、 微 小 品 与 讨 论源自第一部分 对“君子慎独”的理解
班 会 流 程
1、(3分钟)讲一个小故事 2、(5分钟)给学生2分钟时间思考和讨论,之后请几位同 学简单谈谈对故事中两个人及其行为的看法; 3、过渡 4、(20分钟)简单辩论 5、总结
经常保持微笑
第三部分 结束
第二部分 对实现“君子慎独”途径的探究
1、开始 2、(15分钟)微小品:(1)东汉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2)王顺友“一个人的长征”(3)元代许衡心中有“主” 3、(6分钟)给学生2分钟时间讨论,然后请几位同学谈谈看法 4、总结

国旗下讲话:《君子慎独》的道德启示精选两篇

国旗下讲话:《君子慎独》的道德启示精选两篇

标题:君子慎独——道德自觉的灯塔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仁们:大家好!在今日这个阳光洒满大地的美好时刻,我们齐聚一堂,让五星红旗的灿烂与我们的激情同在。

今天,我有幸在这庄严的国旗下,与大家分享一个我深有感触的主题——“君子慎独”的道德启示。

“君子慎独”,源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的这一理念,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引导个人道德修为的灯塔。

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无人知晓的隐秘处,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君子亦应坚守道德准则,不改初心。

在这个信息爆炸、选择多样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比古人更复杂的试炼和选择。

商场上的小诱惑、职场中的灰色地带、社交媒体的虚幻光环,无不挑战着我们内心的忠诚。

然而,真正的君子,绝不因外界的纷扰而迷失方向,而是应秉持“慎独”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皆能自律自省。

曾子作为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提出“慎独”的概念,并非空穴来风。

回溯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被后世景仰的君子,无不是“慎独”精神的践行者。

他们深知,一个人的品质,非由外在的赞誉决定,而是内心德行的积累。

正如清代高其佩在《高岗独立图》中所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正是君子内心独立的写照。

在当前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公众面前表现得光鲜亮丽,却在私下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种两面派的行为模式,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形象,更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

反观那些真正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无论是科技界的创新者,还是商界的领军人,他们之所以能够赢得广泛的尊重,正是因为他们在无人注视时依旧保持着对真善美的追求。

“慎独”不单是一种自我修养,它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当每位公民都能做到这一点时,整个社会就会显得更加和谐与透明。

环顾我们的现实生活,从拾金不昧的环卫工人到坚守诚信的小商贩,这些平凡中的伟大,正是“慎独”精神的生动体现。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君子慎独”作出了最有力的诠释。

尊敬的朋友们,当我们立于国旗下,享受着自由与尊严的同时,让我们不忘那份对道德的坚守。

高一自律、慎独、自强主题班会ppt课件

高一自律、慎独、自强主题班会ppt课件
——朱熹 《朱子语类》
《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对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暗室不 欺’。所谓暗室不欺有二义焉:一在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 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
—康熙 《庭训格言》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 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 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 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 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慎 独是必要的,终有一天人类会知道作为一个人要学会慎独, 因为一个人的人生离不开它。
1
“慎独”之所以古往今来受到德育思想家们的重视, 是因为它作为“入德之方”,在人们修身中具有十 分重要的功用。
2
“慎独”有利于提高道德修身的自觉性。《淮南 子·说山训》说:“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 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 止休。” 君子修德要努力做到“不为莫知而止休”, 其突出的正是自觉性的品格。
又问:“我尚未赴任,哪来的赃款?”
又答:“你难道不记得当年书铺之事了?做秀才时,你
就已爱钱如命,侥幸当上了地方官,岂不要伸手到人家的
口袋里去偷盗,成为戴着乌纱帽的窃贼?”那人这才知道,
当年那个老头,竟是这位汤老爷。于是,他羞愧地辞官而
去。
高一11班 主题班会
他律、自律、慎独、自强
1
经过初三的努力进入高一以后,有的学生
3
要做到“慎独”就必须在“幽隐细微”处严格要求, 毫不马虎。人们在实行道德自律过程中,要把对自 己的严格要求扩充到人所“不睹”之处。只有这样, 人们修身的自觉性才能达到应有的境界。
自律的最高 境界你做到

自省、慎独——从小事做起以德律已主题班会教案

自省、慎独——从小事做起以德律已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案名称:《自省、慎独——从小事做起以德律已主题班会教案》第一章:认识自省二、教学目标:1. 让同学们理解自省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

3. 培养同学们诚实面对自己,勇于改进的品质。

三、教学内容:1. 自省的定义和意义。

2. 自省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进行自省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通过一个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例子,引发同学们对自省的兴趣。

2. 讲解自省的定义和意义:解释自省的概念,让同学们明白自省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分享自省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同学们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省,发现自己的不足。

4. 教授自省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同学们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自省,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5. 小组讨论: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自省经历,互相学习和借鉴。

6. 总结和反思:让同学们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并制定一个自省的计划,决心从小事做起,以德律已。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自省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2. 收集同学们的自省计划,评估他们的行动力和决心。

3. 通过后续的课程和活动,观察同学们在实践中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从小事做起,以德律已。

六、教案名称:《自省、慎独——从小事做起以德律已主题班会教案》第二章:理解慎独七、教学目标:1. 使同学们理解慎独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学会在独处时保持自我约束,做到行为端正。

八、教学内容:1. 慎独的定义和意义。

2. 慎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做到慎独的方法和技巧。

九、教学过程:1. 回顾上章内容:简要回顾自省的意义,引出慎独的话题。

2. 讲解慎独的定义和意义:解释慎独的概念,让同学们明白慎独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分享慎独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同学们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慎独,做到行为端正。

4. 教授做到慎独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同学们学会如何在独处时自我约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七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第四课 君子慎独

七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第四课 君子慎独

第四课君子慎独【教学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经典选文,背诵经典章句。

2.借助注释和大意理解选文意思,用心体会儒家的仁爱思想。

3.生活中做到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仁爱共济,立己达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慎独,《辞海》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是指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自律。

曾国藩曾说“慎独则心里平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君子慎独》。

二、走进经典1.学生反复诵读,根据注释和大意硫通文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问题。

2.学生针对章句理解提出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解决。

3.结合社会现象,针对文本,学生各打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4.学生提出质疑之处,先让学生彼此进行解答,之后老师来补充,解决问题。

三、历史镜鉴1.阅读《蘧伯玉遵礼》,谈个人感受。

2.学生分享君子慎独的历史故事或名人故事。

3.齐鲁大地上又有哪些君子慎独的故事?4.生活中有哪些严格自律的同学,谈谈他的事例?5.谈谈自觉自律有何作用和意义。

四、拓展延伸1.阅读《名人与慎独》材料,说说哪则材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2.名人慎独的事例给你什么启发?3、补充材料: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以“慎独”出名的人物,名声最大的是东汉安帝时的荆州刺使杨震。

这位以“性公廉,不受私谒”著称,留下了个“清廉诫四知”的典故。

《后汉书·杨震传》有这样的记载:杨震去荆州赴任,道经昌邑。

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当年举荐上来的,王密为了表示对杨震当年提挈之恩的感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杨震拒绝接受,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你这样做是太不了解我了。

”王密说:“暮夜无知者。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王密听了杨震的一番话,“羞愧而出”。

后人就把这件事当成“慎独”的典型,流传下来。

4、关于“慎独”的名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高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慎独”素材串讲

高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慎独”素材串讲

高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慎独”素材串讲作文“慎独”素材串讲一、解释何为“慎独”“慎独”出处:1.“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所以,君子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

隐秘的事情,没有不被人发现的;细微的事情,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警惕”2“所谓诚其意,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大学》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

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

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歩。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

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

其实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看透这些坏人坏事,就像是见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那么这种隐恶扬善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就是说,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外表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即使独处之时,也要使自己规行矩歩。

3.“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不得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礼器》4.慎独者,慎闲居之所为。

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

——郑玄5.“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

4.谨行慎独

4.谨行慎独

4.谨行慎独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庸》基本思想;理解“慎独”如何成为判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之一。

二、解题:“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

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三、课文解析【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1、天:此处“天”既有“自然的天”的意蕴,也有形而上的哲学内涵。

命:赋予。

2、率性:遵循天性。

道:本意为路,这里引申为规律。

3、修道之谓教:根据道的原则来施行自身的修养。

修:整治。

教:教化。

4、不睹:指看不到的地方。

5、不闻:指听不到的事情。

6、莫:没有什么比…更…。

见通“现”,呈现。

隐:隐藏。

7、微:细微。

8、独:独处。

9、中:不偏不倚的“度”。

10、中节:符合法度。

11、和:和谐,无所乖戾。

12、本:根本。

13、达道:通途,通达之路。

14、致:达到。

15、位:指各得其位,各得其所而不错乱。

16、育:发育成长,生生不息。

【译文】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

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

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

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

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

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

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

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解读】《中庸》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

虽然人们时时不离道,但却是“日用而不知”。

“慎独:使修养成为自觉”说课设计

“慎独:使修养成为自觉”说课设计

“慎独:使修养成为自觉”说课设计作者:罗燕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第2期摘要:说课是一种新颖的集体备课方式,是教师同行之间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一种教研活动。

以中职德育必修课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慎独:使修养成为自觉”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以期与各位同行交流。

关键词:说课;职业道德与法律;慎独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46(2019)02-0089-03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为满足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的要求,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进行了多种尝试,说课就是其中之一。

说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由授课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同行或者学者、专家等系统讲述某一具体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听者对授课教师的课程设计进行评价,互相交流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是一种新颖的集体备课方式。

说课可以反映授课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能、风格、智慧等,有利于促进教学与研究、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

现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慎独:使修养成为自觉”为例进行说课设计,以期与各位同行交流。

1 说教材1.1 教材特点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基础课程之一,本次说课所用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修订版)》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张伟主编。

该教材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中职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和职业教育德育工作规律,立足中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案例教学为主,通俗易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2]。

1.2 “慎独:使修养成为自觉”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教材共5个单元12课,本次课为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节第二部分的内容,设计为一个课时45分钟讲完。

慎独既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更是衡量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尺,还是后续养成良好职业行为习惯、自觉依法律己等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贯穿前后的作用,对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有重要意义。

怎样围绕“慎独”上好中国文化经典课

怎样围绕“慎独”上好中国文化经典课

怎样围绕“慎独”上好中国文化经典课
方坚铭
【期刊名称】《中国大学教学》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慎独”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术语,是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

围绕着慎独,讲解《大学》《中庸》《传习录》等系列文化经典,可以有力地推动学生的道德实践。

本文阐述了慎独教学的重要性,总结了如何教授和实践慎独以切实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教学经验。

希望“慎独”的教学能够在各大院校得以大规模地推广应用。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方坚铭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中医专科学校围绕中医特色上好基础课的体会
2.围绕三个目标,上好思想品
德课3.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
为例4.如何上好一堂美术课——以高一《中国民间美术》为例5."三步走"上好《概论》第一课——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慎独”之教养

“慎独”之教养

“慎独”之教养
盛珏
【期刊名称】《新读写》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很多年前,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在“管理思维”课上讲过一个案例。

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离开酒店时,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他进来时的样子,这样清扫的阿姨就会对这位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

【总页数】1页(P39-39)
【作者】盛珏
【作者单位】上海市朱泾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
【相关文献】
1."吾能'慎独'否?"——论"慎独"的道德主体规定性
2."以德润身,诚意慎独"——"慎独"及其现实意义
3.论慎独思想及慎独在个体道德人格养成中的价值
4.学会慎独不必拘泥——“慎独与拘泥”材料作文导写
5.廉自慎独始,心由慎独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君子慎独》教学案例松滋镇泰民族学校朱丹第一部分设计说明第二部分教案:第三部分教学反思第四部分评委点评第一部分设计说明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

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

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

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庸》就会学会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长大后对待上司更忠诚,为官者会更清廉爱民、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更博爱。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信、自立、自强不息!李二曲曾对“慎独”的境界作过这样的描述:“暗室屋漏一如大庭广众之中,表里精粗,无一或苟。

明可以对人对天,幽可以执鬼执神。

”似这种对道德主体的高标准要求,无疑有利于把道德建设引向崇高境界。

正因为如此,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加以运用。

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这说明“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到了现代,仍可为我所用,没有过时。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初中生学习《中庸》,学习《君子慎独》很有必要。

第二部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3、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讨论、交流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资料背景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主题思想: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

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

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

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

“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教师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四、研读《君子慎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也。

....,故君子慎其独(一)朗读,解决读音、断句问题并结合课后注释和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2、男生、女生各齐读一遍3、齐读(二)阅读感知,探究疑难1、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

即:天赋禀性特质。

“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正理行事(遵循本性做事)。

“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的表现,“教”为“道”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文中提出了慎独自修的原则。

思考并交流:(1)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2)怎么慎?(3)为什么要慎独?【明确】(1)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

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3)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3、中庸之道有何作用意义?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五、深化拓展1、讨论: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好好先生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

”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这就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大致是这么个模样:“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

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

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2、我们民族有着“慎独”的优良传统,一些清官多能以“慎独”自律。

相传,我国东汉时有一位清官杨震。

他在赴荆州任刺史途中,道经昌邑。

当时,昌邑令王密得知,欲以厚礼报答杨震知遇之恩(王密任昌邑令,乃由杨震举荐),深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以“四知”自警自诫,拒受厚礼,是“慎独”的典范。

他的事迹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

其人被奉为清官,写入正史。

可见,若能“慎独”,就可以抵御贪欲滋生,堂堂正正地作人做官。

慎独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

一旦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当个人私欲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时,就会腐蚀一大批的心灵,就会危害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3、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过犹不及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周而不比事君数,斯辱矣六、作业1、摘抄文中名句并写点读书笔记。

2、背诵《君子慎独》第三部分教学反思说到慎独,不该只是先哲和圣贤们的追求,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践行之。

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何境,我们都要做到严于律己,谨慎不苟。

慎独的表现在于隐和微,它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便是此理。

慎独来自于不断的反省自己。

课上,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提出,“君子慎独”能够很好的约束比较自觉地同学的言行,但是仅有这一句的不够的。

因为毕竟还有部分自制力不够的同学,不能够做好“慎独”。

班级仅仅做好“慎独”还是不够,要做到“慎群”。

这个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频频点头。

同学们又讨论明确了“慎群”的含义:我们在集体生活的环境中,要时刻保持独立自由思考的意识,不为他人左右。

慎独不易,要有很强的自治力;慎群颇难,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要承担肃清环境的重任。

“君子慎独”已经深入同学们的内心。

第四部分评委点评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君子慎独》这则文言文,其内容和道理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所以本课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和疏通文意、道德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重难点突出。

《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即在最隐蔽的言行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细微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能做到谨言慎行,不做坏事。

这是本文理解的难点,也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一种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诵读和看听故事中,明白其意。

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三、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研读课文、探究疑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初步的感受、理解和欣赏能力。

这节课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使学生读懂,读出滋味来,以读为本,重在感悟积累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