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主客体的主要观点 、
在教育史上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 的地位存在不同的认识。 的地位存在不同的认识。
1. “教师中心”模式 以赫尔巴特 教师中心” 教师中心 模式 为代表传统教育派师生观。 为代表传统教育派师生观。教育者在 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受教育者 拓展阅读 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 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
教师指导
学生能动性增强
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主体能动性
学生主体能动性
3、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 问题讨论: 问题讨论:
实际教学中发现, 实际教学中发现,某班的某个老师每次 去上课,学生总喜欢在他的课堂上搞小动作, 去上课,学生总喜欢在他的课堂上搞小动作, 开小差,大声说话,课堂纪律较差, 开小差,大声说话,课堂纪律较差,影响班 级学习气氛,该老师似乎也很无奈, 级学习气氛,该老师似乎也很无奈,如果你 是该班的班主任,遇到这种情况, 是该班的班主任,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 处理呢? 处理呢?
引自—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08-409页
2、主客体的主要观点 、
20世纪 年代以来,我国近年来的研究,教育 世纪40年代以来 我国近年来的研究, 世纪 年代以来, 理论界关于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地位观点。 理论界关于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地位观点。
20 世纪 年代原苏联 世纪30年代原苏联 指教学过程中同时存 在两个主体, 在两个主体,教师既 教育界对师生关系进 行新的研究基础上, 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生 行新的研究基础上, 4. “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说”。 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说” 拓展阅读 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说 认识的主体, 提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认识的主体,学生既 提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学习的主体, 新中国成立后,又是 是学习的主体 新中国成立后,接受 教师认识的客体, 这一观点, 教师认识的客体, 这一观点,并形成教 学具有双重性。 学具有双重性。但此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其他观点: 其他观点: 观点对师生的差异性, 观点对师生的差异性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际关系即主体—客体 主体说” 客体—主体说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际关系即主体 客体 主体说”。 说”,但这是两个性, 考虑不够, 范畴不同的命题, 质、范畴不同的命题, 考虑不够,有学者指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 不能相提并论,,把 双主体说” 不能相提并论,而且 出“双主体说” 符合主体论” “符合主体论”。 没真正确立学生主体 教学过程整体性割断 了。 地位, 地位,可能会退变成 教师中心主义。 教师中心主义。
谢谢欣赏!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针 以学生具有可塑性作 为教育预设, 教师是 对美国传统教育在实 施过程积累的弊端, 进 教学活动的权威和主 宰者, 学生是被动接 步派代表人物杜威提 出学生中心论, 以实用 受知识的容器, 学生 主义思想为其哲学基 毫无主体性可言。这 础。学生是教育和教 种单一的主体观实质 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像 把教育和教学活动简 地球一样围绕太( 学生) 化为训练和控制过程。 转, 完全取消教师的主 导地位。把教学过程 看作学生自我认识的 过程, 从一个极端又走 向另一个极端。
2、 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 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1.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 2.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 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性 4.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3、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
老师: (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2)公正无私,不偏爱,对每个学生给予积极的期望和信赖。 )公正无私,不偏爱,对每个学生给予积极的期望和信赖。 (3)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学生: (1)尊敬老师。 )尊敬老师。 (2)理解老师。 )理解老师。 (3)努力学习。 )努力学习。
判定“教师中心论”者和“学生中心论” 判定“教师中心论”者和“学生中心论”者的方法 如果要判定一个人是学生中心论,还是教师中心论者,可阅读下列关于学习的假设, 如果要判定一个人是学生中心论,还是教师中心论者,可阅读下列关于学习的假设,并 分制来表示自己的同意程度, 分表示坚决同意 分表示坚决同意, 分表示坚决不同意 分表示坚决不同意。 用5分制来表示自己的同意程度,5分表示坚决同意,1分表示坚决不同意。 分制来表示自己的同意程度 1.儿童生来就是好奇的,在没有成人干预的情况下,他愿意探索周围的环境。 儿童生来就是好奇的,在没有成人干预的情况下,他愿意探索周围的环境。 儿童生来就是好奇的 2.儿童的探索行为是自我坚持的。 儿童的探索行为是自我坚持的。 儿童的探索行为是自我坚持的 3.假如儿童的心理没有收到威胁的话,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显示出自己的探索行为。 假如儿童的心理没有收到威胁的话,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显示出自己的探索行为。 假如儿童的心理没有收到威胁的话 4.自信是与学习能力、与影响一个人做出重要学习选择的因素有极大关系的。 自信是与学习能力、与影响一个人做出重要学习选择的因素有极大关系的。 自信是与学习能力 5.在一个丰富的、能提供大量造作材料的环境中的主动探索,将促进儿童的学习。 在一个丰富的、能提供大量造作材料的环境中的主动探索,将促进儿童的学习。 在一个丰富的 6.在童年时期,游戏不能与占优势的学习模式那样的工作明显区别开。 在童年时期,游戏不能与占优势的学习模式那样的工作明显区别开。 在童年时期 7.儿童对他们的学习既有能力也有权利采取重要的决定。 儿童对他们的学习既有能力也有权利采取重要的决定。 儿童对他们的学习既有能力也有权利采取重要的决定 8.如果让孩子们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学生就更有去学习的可能。 如果让孩子们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学生就更有去学习的可能。 如果让孩子们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有更大的自主权 9.如果有机会,孩子们将选择进行对他们最有兴趣的活动。 如果有机会,孩子们将选择进行对他们最有兴趣的活动。 如果有机会 10.如果孩子们完全卷入一种活动并对它感到有乐趣,学习就发生了。 如果孩子们完全卷入一种活动并对它感到有乐趣,学习就发生了。 如果孩子们完全卷入一种活动并对它感到有乐趣 如果你对以上问题的记分是40分以上,你就是一个学生中心论者的支持者, 如果你对以上问题的记分是 分以上,你就是一个学生中心论者的支持者,记分若低 分以上 分就标志着你更倾向于教师中心论。 于20分就标志着你更倾向于教师中心论。 分就标志着你更倾向于教师中心论
2. “学生中心”模式 以杜威为代 学生中心” 杜威为代 学生中心 模式 表现代派教育师生观。 表现代派教育师生观。受教育者在教 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受教育者只 是起辅助作用。 是起辅助作用。 拓展阅读
判定“教师中心论”者和“学生中心论” 判定“教师中心论”者和“学生中心论”者的方法
1、 “教师中心”、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论点日益受 、 教师中心”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 批评。 批评。 这两种观点过分强调教师是社会的代表, 这两种观点过分强调教师是社会的代表,都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 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而且主导和支配未必合理( 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而且主导和支配未必合理(如一言 堂是教师主导、限制学生超越“标准”答案也是教师主导等) 堂是教师主导、限制学生超越“标准”答案也是教师主导等)有时 甚至会限制学生的发展,错误的主导对学生的成长。 甚至会限制学生的发展,错误的主导对学生的成长。 2、 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 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从20世纪 是年代由哲学、文学界发出的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 世纪80是年代由哲学、 世纪 是年代由哲学 的研讨,向教育界辐射,并在90年代初开展了中小学主体性教育的 的研讨,向教育界辐射,并在 年代初开展了中小学主体性教育的 改革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 改革研究。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学习的主体, 同时还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同时还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In my view: (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动态发展的。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动态发展的。
①低年级学生
自觉、自动较弱 自觉、
教师责任— 教师责任 充分发挥指导 学生能动性增强
教师主体能动性 学生主体作用
②高年级学生
自觉、 自觉、自动较强
③同年级新生
自觉、 自觉、自动较差
参考文献:何齐宗《教育原理与艺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何齐宗《教育原理与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00-137页 年 页
3.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 拓展阅读
3、主客体的主要观点小结 、
通过对中国教育理论界各师生地位观的了解与分析,有如下看法。 通过对中国教育理论界各师生地位观的了解与分析,有如下看法。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1、教育的主客体概述 、 2、主客体的主要观点 、 3、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
1、教育的主客体概述 、
• 一、教育主客体的概述
– 教育主体(李富旺:《教育法理要典》,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 305-306页) – 与“教育客体” 相对,一般指教育者而言,即 教育客体” 相对,一般指教育者而言, 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中主客 体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 体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教育客体(李富旺:《教育法理要典》,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 306页) – 与“教育主体” 相对,一般指教育者的对象,即 教育主体” 相对,一பைடு நூலகம்指教育者的对象, 教育过程中主体 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过程中主体(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教育过程中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认识 。 的对象。 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