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朱熹分教育为小学、大学两阶段。 • 认为十五岁以前的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之 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 文”(《大学章句序》)。大学阶段的任务则是 “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 同 上)。 • 二者关系是“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 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 (《小 学辑说》)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 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语类》卷7) • 关于道德修养,朱熹认为:
• 张载的教育目的在于立人之性,求为圣人。 “学者须当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辩其 人之所谓人。学者学所以为人。”(《语录》) • 张载的教育内容首重“礼”,认为礼是圣人 之成法,知礼方能成性,故学礼“在我乃是 捷径”(《理窟· 礼乐》)。 • 除六经外,亦重“四书”。“要见圣人,无 如《论》、《孟》为要”。“如《中庸》、 《大学》,出于圣门,无可疑者。” (《礼 窟· 义理》)
第三章 宋明教育思想
• 宋明时斯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 是占主流地位的理学教育思想和非主流 的反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斗争。 • 前者如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 守仁,后者如南宋事功学派及明清之际 启蒙学者。以下分述他们的教育主张。
一.张载教育思想
张载(1020—1077),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因居 陕西郿县横渠镇,故世称横渠先生,其学派 被称为关学。著有《正蒙》、《易说》、 《经学理窟》等。 • 张载认为人有天地之性(即先天具有的本然之 性)和气质之性。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在于 变化气质之性,回复其天地本然之性。 • “气质恶者,学即能移。”(《理窟· 气 质》)“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 蒙· 诚明》)
• 二是主敬集义。“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 而不用敬者。”“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 有是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 (《遗书》 18) •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 孤。”(《遗书》11) • 三是好学日新。“学者求有益,须是日 新。”(《遗书》19)若“懈心一生,便是自暴 自弃”(《伊川学案》)。 • 四是深思自得。“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 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遗书》25)
• 张载重视道德教育。 • 其法是集义养气(源于孟子存心养性之说)。 “集义犹言集善也。”“义须是常集,勿使 有息,故能生浩然道德之气。”(《理窟· 学大 原》) • 还有虚静恭敬(类似于荀子“虚壹而静”、庄 子“唯道集虚”),认为“变化气质与虚心相 表里”(《理窟· 义理》),“心既虚则公平,公 平则是非皎然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 故“始学者要静以入德,至成德亦只是静。” (《理窟· 学大原》)
• 四要省察。“谓省察于将发之际者,谓谨之 于念虑之始萌也;谓省发于已发之后者,谓 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念虑之萌,固不可 不谨;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 (《性理 精义》) • 朱熹关于知识教育的原则方法: • 一是自动自得。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读书 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 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语类》卷119)
五.南宋事功学派的教育主张
• 其代表人物有陈亮(1143-1194),浙江永 康人;叶适(1150-1223),浙江永嘉人。 • 他们主张实事实功,反对空谈心性。 • “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而寻常烂熟无所能 解之人,自托于其间,以端悫静深为体,以 徐行缓步为用,务为不可穷测以盖其所无。 一艺一能皆以不足自通于圣人之道也,于是 天下之士始尽丧其所有而不知适从矣。”(见 陈亮《送吴允成运干序》)
• 张载教学论思想亦有其特色。 • 他主张:一要尽人之材。“教人至难,必尽人 之材,乃不误人。”(《语录》) • 二要教有次序。教“虽不可缓,又不欲急迫, 在人固须求之有渐”(《理窟· 学大原》)。 • 三要因势利导。教应“当其可,乘其间而施 之”。否则,“虽强告之无益”。 • 张载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与方法: • 一是立志。这是“始学之良术”,唯立志才能 “刚决果敢以进”(《理窟· 学大原》)。
• 二程的教育目的是学为圣人,“人皆可以至 圣人,而君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 已。” (《遗书》25)“ 凡学之道,正其心,养 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 (《文集》 八) • 二程的教育内容首重四书。“《论》、《孟》 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 得长短轻重。”(《遗书》18) •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是学者进德修业的 必由之路。《中庸》则是“天理也。不极天 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乎中庸”。
• 二是心教。辅之以能讲透道理的明师。朱熹 曾赞扬他“至其所以发明敷畅,则又恳到明 白,而皆有以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盖听 者莫不竦然动心焉。”(《朱文公文集》卷81) • 三是致疑。不迷信,不盲从。“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陆九渊集》卷35)“小疑则小 进,大疑则大进。”(卷36)“凡事只看其理如 何,不要看其人是谁。”(卷35) • 四是躬行。反对死读书,主张“明实理,做 实事”(卷34),“一意实学,不事空言” (卷12)。
四、陆九渊教育思想
• 陆九渊 (1139—1193) ,江西抚州人,世称象山 先生,著有《陆九渊集》。 • 陆九渊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明理”。“塞宇宙 一理耳,学者所以学,欲明此理耳。”(《陆 九渊集》卷12)而“心即理”,故明理即明心, 明心也就是“收拾人心,自作主宰”(卷35)。 • 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驾驭万物之上,体现天地 之心的完人、超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以天 下事“皆吾分内事”,能领略并再现“天地造 化之功”。从而与程朱理学相抗衡,被认为 “倚天壁立,足以振起人之志气”(《宋元学案》 卷57)。
二、二程教育思想
• 程 颢 (1032—1085) , 世 称 明 道 先 生 , 程 颐 (1033一1107),世称伊川先生,家居洛阳,是 宋代理学四大学派中洛学的开山祖师。后人 编 有 《 遗 书 》《 文 集 》《 经 说 》 等 , 收 入 《二程全书》。 • 二程的人性论类似于张载,也分人性为两重, 认为天理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则有才与不 才,善与不善之别。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 化气质”,以“灭人欲,存天理”(《遗书》 24)。 • 但二程反对生而知之,“人初生,只有吃乳 一事不是学,其他皆是学。”(《遗书》19)
• 陆九渊极重道德教育,几乎视之为唯一的教 育内容。其基本点是“切己自反,改过迁善” (卷35)。其具体原则和方法有三: • 一是存养以发明本心。他发挥孟子良知良能 说,称“万物皆备于我”(卷 35 ),“苟此 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卷34)。 • 二是剥落以解除心蔽。认为“人心有病,须 是剥落。剥落一番,即一番清明”(卷35)。
• 三是减担以涵养德性。“且如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是分明说与你入便孝,出便弟,何 须得传注 ?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 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此便是格 物。”(卷35) • 陆九渊的教学思想亦有其特色。他主张“道 不外索” ( 卷 5) ,教学就是回复本心。为此提 出四条原则: • 一是自立。“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 人言语。”“大凡为学须要有所立。”(卷35)
• 二是博学。“唯博学然后有可得, …… 学愈 博则义愈精微。” (《理窟 · 气质》)“ 见物多, 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语录》) • 三是多疑。“学须有疑”,“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理窟· 义理》)。 • 四是精思。“须是思虑,但使常游心于义理 之间”(《理窟· 气质》)。若“不思,则还塞之 矣”(《理窟· 学大原》)。
• 二程重视早期教育。“养蒙于正,学之至善 也。” (《伊川易传》卷一 )“ 吉人自幼学,耳 目游处,所见皆善,至长而不见异物,故易 以成就。今人自少所见皆不善,才能言,便 习秽恶,日月消铄,更有甚天理 ?”(《语录》 卷二) • 二程在道德修养和知识学习上提出了一些方 法: • 一是格物致知。“今人欲致知,须要格 物。”(《遗书》17)格物即要“穷理”。“人 要明理,若止于一事物上明之,亦未济事, 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同上)
三.朱熹教育思想
• 朱熹(1130一1200),字元晦,生于福建尤溪, 故其学派被称为闽学。他是宋代集理学之大 成者,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后 人辑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 朱熹继承张载二程的观点,分人性为天命之 性(道心)与气质之性(人心)。 •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明其明德,变化气质,使 人心服从道心,以道心支配人心,以“复尽 天性,革尽人欲”。“圣贤千言万语,只是 教人明天理,灭人欲。”(《语类》卷13)
• 朱熹的教育目的是造就醇儒。其培养规格集中 体现在他手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中。 • 他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为“五教之目”, • 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为“为学之序”。 • 并为笃行规定了修身、处事及接物之要。即以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 “修身之要”。以“正其谊(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以“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 “接物之要”。
• “以心为官,出孔子之后;以性为善,独 自孟子始;然后学者尽废古人入德之条 目,而专以心为宗主,虚意多,实力少, 测知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 成之道废矣。”(见叶适《习学记言》卷 14)
•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资、 博学多能的人 。
• 陈亮在致朱熹的复信中曾引孔子的话,主张 培养具有“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 子之勇,冉求之艺”并“文之以礼乐”的 “成人”,驳斥理学家不重智勇艺能的陋习。 • 其教育内容兼及经史百家,主张道艺兼顾, 内外相成。视儒经为历史文献,而非理学家 所认定的先验的天理。叶适《进卷· 总义》曾 称:“盖经者所以载治,而非所以为治也。”
Leabharlann Baidu
• 二是勇猛奋发。读书如同作战。“须是策励 此 心 , 勇 猛 奋 发 , …… 如 此 方 做 得 工 夫。”(《语类》卷8) • 三是知行相须。“徒明不行,则明无所用, 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冥行而 已。”(《续近思录》卷2) • 进而主张知识靠实践来加深:“方其知之, 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其域,则知益 明。”(《语类》卷9)
• 一要立志。“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 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 处。”(《性理精义》) • 二要主敬。“敬只是收敛来” “敬只是一个 畏字” “敬是始终一事”(《语类》卷12)。 • 三要存养。“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 独观昭旷之原。不须枉费工夫,钻纸上语。 待存养得昭明洞达,自觉无许多窒碍,恁时 方取文字来看,则自然有意味,道理自然透 彻,遇事自然迎刃而解。”(《晦翁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