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徜徉于发现,溢情于体验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以读为主,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以读带讲,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图文结合品味语言,理解词句含义,力求突破难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人脑也不是被动地录入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对信息的解释。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由此我采用了自学、教师点拨的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课文,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感悟文本、体验文本。同时,新课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的学法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从而感悟。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十九课。本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对话中,提示语的位置不同,形式多样,并使用了感叹号、省略号等多种标点符号来恰当地表情达意。
本文融地质知识于对话之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中,神奇的自然界就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书中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奇特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记录在这本最大的“书”中,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
课文也为小读者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让我们感受到川川从小具有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可贵精神。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对自然科学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
经过此前的识字及阅读训练,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具有一定的自读能力,朗读体验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能以较简短、完整的句子表情达意。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但本课中理解最大的“书”的成因将会是学生学习的较难突破的知识点。我将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在感受地壳变化的过程去突
破这一难点。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孩子懂得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要具有“刨根问底”、不断探索的可贵精神,坚持不放弃的做事态度。
(三)教学方式、手段说明
综合以上分析,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师生共同探究,自主学习,边读边思考;重视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
三、说目标
根据本学段阅读要求、学情分析以及教材特点,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会认“质、勘”等10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勘探”等词的意思。
2.能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正确朗读好人物的对话。在对话中体会问号、叹号、省略号的用法。3.在自主研读和交流讨论中了解“书”中的内容和作用。
4.在对话中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5.在阅读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书”的内容和作用。
2.能根据标点符号的提示正确朗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通过联系上下文,感受地壳的变化过程,理解最大的“书”的成因。
四、说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本课的教学思路以探究“书”的内涵为主线,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把握三个维度的“书”,即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我以平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广的“书”结尾,最后回到具有探索精神的人物身上———即在对勘探队员和川川的感悟与评价中提升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野不再被禁固在小小的教室,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语文课堂。
五、说过程
教学流程简示:
(一)以书引入,质疑激趣
(二)初识岩石书,感知神奇
(三)品读岩石书,刨根问底
(四)走近人物,学习探索
(五)合上岩石书,探寻更广的“书”。
(一)以书引入,质疑激趣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我们的朋友,它能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我们看过的书是什么样?书中有什么?(一页一页、文字、图画、知识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本最大的“书”。出示课题并质疑。
导入,产生一种期待:《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后梳理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1.最大的“书”是什么?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初识岩石书,感知神奇
1.学生自读课文
请你打开语文书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完之后标出自然段。
2.了解读书情况,进行多音字,数量词、补充完整句的训练。
3.整体感知——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
将初读整体感知和字音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于更好地了解学情,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抓住本课的生长点的问题,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种将厚书读薄的阅读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品读岩石书,刨根问底
1.改换句式,对比此“书”与彼书。
(1)这句话意思不变,换个说法。(变反问句为陈述句)
(2)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朗读对比岩石书和平常书的相似之处。
抓住文中勘探员叔叔的一句话:“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通过朗读比较体会,感悟到文中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