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5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政府预算及其构成 二、政府财政政策的分类
6
一、政府预算及其构成
• 政府预算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方面构成:
(一)政府收入
政府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税收,除 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收入(如公共部门和 国有企业的利润、政府财产的拍卖等)。
7
(二)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是指整个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支 出的总和。它由许多具体的支出项目构成,主 要可分为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
4
三、有效市场分类
• “有效市场分类”(effective market classification),不同的政策工具常常掌握在不 同的决策者手中,而这些决策者又往往各自独 立地制定政策。但是,对一个宏观经济目标来 说,往往存在着(相对来说)对该目标影响力 最强的某一政策工具。在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 应该采取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办法,由特定的决 策者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来达到该工具对其 影响力最大的那个宏观政策目标。
H=C+R (17.4) 其中,H代表基础货币。
15
(三)法定准备率
准备金与活期存款之间的比率称为储备-活 期存款比率,用re来表示。因而有
re=R/D
(17.5)
中央银行为了保持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防止因商业银行周转不灵而导致金融危机,也 要求商业银行将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作为准 备金而保持在手中。这一比例称为法定准备率 (legal reserve ratio)。商业银行的储备-活期 存款比率主要是由法定准备率决定的。
• 结论:
• 第一,如果n>m,即经济政策工具的种类数少
于宏观经济目标的个数,那么,政府就不可能 同时使得所有的宏观经济目标达到政府预期的 最优状态。 • 第二,如果对第i个和第j个方程式,有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1. 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用来调节经济?解答: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收入和支出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通胀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的政策。

由于国民收入在短期内的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主要来自需求方面,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是可以调节需求的政策,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2.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

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当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的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

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经济中要小一些。

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

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纯粹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越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eq \f(1,1-β(1-t))中得出。

边际税率t越大,支出乘数越小,从而边际税率变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就越大。

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边际税率为0.1时,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3.57美元=1eq \f(1,1-0.8×(1-0.1)),当边际税率增至0.25时,增加1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求增加2.5美元=1eq \f(1,1-0.8×(1-0.25)),可见,边际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小,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宏观经济学第7版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学第7版第十七章

增加
不确定
第五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
政策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特
点是时间不一致性。
时间不一致性也称为动态不一
致性,指决策者提前宣布政策以
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然后在
整理课件
30
第六节 关于总需求管理政
策的争论
1.要不要干预来稳定经济。但是,一些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第7)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整理课件
1
17.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
济政策影响
第二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第三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
的应用
整理课件
2
17.2 本章内容要点解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
整理课件
24
(1)货币政策效果因IS曲线 的斜率而异
整理课件
25
(2)货币政策效果因LM曲线 的斜率而异
整理课件
26
6.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
(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
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
利率,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
为前提。考虑到这一前提并不存
整理课件
13
5.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
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
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变动对国民收
入变动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大小
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
区别。
整理课件
14

第十七章内外平衡理论

第十七章内外平衡理论

IB
国内支出
IB曲线代表国内支出和汇率 的各种组合下的内部平衡曲 线。其斜率为负,因为本币 升值会导致出口减少、进口 增加,为维持内部平衡,必 须增加国内支出。
三、米德冲突
在宏观经济运行的某些特定区间(如繁荣-顺 差、萧条-逆差),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货币 政策和财政政策)追求内、外部均衡,将会导致一 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情况: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 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 货币政策
情况:失业;国际收支逆差 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 货币政策
外部平衡
情况: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 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 货币政策
蒙代尔的政策配合
由此整政策(旨在调节 总需求的水平,如财政、货币政策)和支出转换政 策(旨在调节总需求的方向,如汇率政策) 。
第三节 蒙代尔的“政策配合论”
蒙代尔(1962):“政策配合论” 财政政策——内部均衡 货币政策——外部均衡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内外平衡的不同影响
紧缩性
本币升值
紧缩性
本币贬值


标 价 失业 法 顺差


汇 率
二、斯旺图示
通胀 顺差
E
EB
通胀 逆差
EB曲线代表国内支出和汇率 的各种组合下的外部平衡曲 线。其斜率为正,是因为扩 张性支出调整政策使得国内 支出增加,从而进口增加, 为维持外部平衡,需要本币 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A
失业 逆差
一、米德的政策搭配理论
❖ 假定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前,物价水平保持不变,同时 贸易收支代表整个国际收支,不考虑资本流动的影响。则 可以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配合来实现内、 外平衡目标。

宏观经济学第17章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宏观经济学第17章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P0 (2)中对应于点B y1,P1 ,将
A、B等这类点用曲线连接起 来,就得到总需求曲线AD。
AD
2020年1月9日星期四4时59分2秒
16
(2)IS-LM 推导总需求曲线 由于总需求曲线描述的是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
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的关系,从而可以通过数学表达式推导 出来。下面,以两部门经济为例予以推导。
P
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 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
P1
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价 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
P2
越小;价格水平越低,
需求总量越大。
2020年1月9日星期四4时59分2秒
E1
LM(P1)
E2 LM(P2)
IS
y1
y2
y
D1
D2
y1 y2
y
19
AD曲线的经济含义
描述总需求达到宏观均衡、即IS=LM时,一国总 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
向右移动;实行紧缩性政策,如缩减政府开支、提高税收等
政策,会直接减少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左移动。)
2020年1月9日星期四4时59分2秒
储蓄函数: s y 1 y 投资函数: ir e dr
产品市场均衡:s y ir
解得:
r

e
d
1d
y

货币供给函数:
M P

m
货币需求函数: L ky hr
货币市场均衡:
M P

L
M
解得:
r

ky h

P h
M
联立①②两式,可得: P e 。
由于 P 上升,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才能购买相同 数量的物品与劳务;反之,P下降,人们的货币需 求减少。

17第十七章 内外平衡理论

17第十七章 内外平衡理论

E E′
IS
O
Y0
Y

Y
扩张性的 货币政策 引起利率 下降,进 而资本外 流、支出 增加,最 终导致国 际收支赤 字。
一、总需求管理的困境
1. 总需求政策的困境 Ⅲ
BP i i′ LM
E′
E
i0
IS ′
IS
O
Y0
Y′
Y
扩张性的财政 政策引起收入 和支出增加, 贸易收支恶化, 同时使利率上 升、资本流入, 初期维持国际 收支平衡,但 最终导致国际 收支赤字。
主要由凯恩斯理论所表明的需求管理政策, 即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组成。通过实施支 出调整政策可达到相对于既定收入而改变支出
水平,从而调整国际收支的目的。
一、米德的政策搭配理论
1、政策工具
支出转换政策 Expenditure Switching Policy:
通过支出方向的变动,调节社会总需求的 内部结构,即调节总需求内部对国外商品(和 劳务)与国内商品(和劳务)需求的结构比例, 也就是要把本国支出由进口品转移到本国商品, 常用的政策工具包括汇率政策和关税、出口补 贴、进口配额限制等直接管制措施。
利率下降
e1 e2
A
假设国民收 入保持不变
BP 1 e 1 BP2 e2
资本流入减 净进口保持 少 ( 到 NF2 ) 不变(NM1)
国际收支逆差, 向BP1右端移动 流入的外汇不足以支付原有规模 的进口,本币贬值,汇率 e上升
i1
i2
O
B Y* Y
净 进 口 减 少 到 NM2 , 直 到 NM2=NF2,B点形成新的平衡
第一节 IS—LM—BP模型
本节我们将对宏观经济学中的 IS—LM 模型

中级宏观经济学(第17章)

中级宏观经济学(第17章)
24
由(1)式可见,合意经济增长率的取值与储 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比率成反比。或者 说,较高的储蓄率、较低的资本产出比率可 以支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若资本产出比率 给定,则合意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完全取决于 储蓄率的高低。
如果改变对资本产出比率a的表达,那么, 合意经济增长率可以得到另外一个表达形式 。令σ为资本产出比率a的倒数,即
25

σ=1/a=Y/K
σ被称为资本生产率或资本效率系数。在上 例中,若K=4,Y=1,则σ=0.25。这表示 在某一技术状况下,1元资本可以生产0.25 元产出。
利用资本生产率σ的概念,合意经济增长率 可以表达为:

Gw=ΔY/Y=sσ
(2)
26
该式表明:合意经济增长率等于储蓄率与资 本生产率的乘积。显然,合意经济增长率的 两个表达形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14
有保证的增长率: 有保证的增长率亦称合意增长率,是指使各
年生产能力充分利用的增长率。换言之,在 这里正要研究:总产出按怎样的比率增长才 能保证各年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在不考虑技 术进步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之所以发生,必 定是由于各年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的 投入和资本的投入,要多于前一年。
中级宏观经济学
常州大学 季小立
第十七章 经济增长
关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问题以及典型事实 2、均衡增长的条件 3、均衡增长的机制 4、知识充当的角色 5、促进增长的政策
2
1、经济增长问题以及典型事实
增长问题: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一国国民生 产总值不断增加的现象。以Yt表示t期国民 生产总值,Yt-1表示前一期国民生产总值, 则t期经济增长率
12

第十六、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

第十六、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

4.公债
• ①含义: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 权。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 • ②特点:公债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 形式。 • ③分类: 短期债(一年以下,如国库券) 中期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长期债(五年以上) • 政府发行公债,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 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 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或紧缩起重要作用,影响货币 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因此,公债也是 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工具。
1.膨胀性财政政策:
• d.扩大政府购买支出。政府扩大对商品和劳 务的购买,多搞些公共建设,就可以扩大私人 企业产品销路,还可以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 尽管这样做也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使利 率上升,影响一些私人投资,但总的说来,生 产和就业还会增加。 • e.改变转移支付。增大向低收入者的转移支 付力度,就会使消费增加、总需求增加。 • f.给私人投资以津贴,直接刺激私人投资, 增加生产和就业。 膨胀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第十六、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及实践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 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 动有意识的干预。因此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制 定都是指根据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 •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通常有四种,即:充分就 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的增长和国际收 支平衡。 • 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 手段和措施。
r IS r1 r0

IS′
E′ LM
E″
y0
y1 y3

A、定义:所谓 “挤出效应”是指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 起的私人消费或私 人投资降低的作用。

西方经济学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

西方经济学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

西方经济学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1.充分就业与失业问题:(1)摩擦性失业(2)自愿性失业(3)非自愿性失业(4)自然失业率=(正常失业人口+自愿性失业人口)/劳动总人口2.通货膨胀的分类:(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3)结构型通货膨胀。

3.菲利普斯曲线:4.奥肯定律:失业率如果超过充分就业的界限(通常以4%的失业率为标准)时,每使失业率降低1%,实际GDP则必然增加3%;反之,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GDP则会减少3%。

注:(1)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ur Okun)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

(2)奥肯定律可以用来计算“潜在GDP"(即充分就业条件下的GDP水平)。

5.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学思想:在凯恩斯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财政思想是“健全财政”的理财思想,它反映了自由放任经济的财政政策主张,“健全财政”的思想原则是:a.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政府的财政不以赚钱为目的,不应出现赤字,应该每年都保持预算的平衡。

同时,政府尽量少预算,支出要节俭,并严格控制其用途。

b.少征税私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赋税过重会抑制厂商和个人的积极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反而不利.c.少发公债一切欠债都是罪恶,公债尤其如此,它是子孙后代的一种负担。

长期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均遵循上述原则,除非遇到战争等特殊情况,政府一般不扩大支出,也不大量增加债券。

按传统的经济思想,既然社会总供给能够创造总需求,失业也不会产生,因此政府对经济并无过多的干预经济之必要。

30年代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打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理想境界,大量产品过剩和大量失业现象,使“供给能够创造自身的需求”这一理论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在《通论》中一反传统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不在供给方面,而在需求方面大做文章,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认为经济危机以及产品大量过剩和严重失业等现象都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即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不足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足。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Ⅱ:严重通货膨胀,紧缩性货币提 高利率,降低总需求。紧缩财政, 以防止利率过高。
Ⅲ:不严重的通货膨胀,紧缩性财 政压缩总需求,扩张性货币降低利 率,以免财政过度而衰退。
Ⅳ:经济严重萧条,膨胀性财政增 加总需求,扩张性货币降低利率。
27
4. IS、LM斜率对政策的影响
IS、LM斜率对财政政策的影响 LM斜率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 LM斜率越大,财政越不明显。 IS斜率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不明显; IS斜率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
货币政策无效。
LM水平时,利率降 到极低 ,进入凯恩斯 陷阱。这时货币供给 量增加不会降低利率 和促进投资,对于收 入没有作用。
r% IS1 IS2
LM1 LM2
r0
y1 y2
y
凯恩斯极端的财政政策情况
14
IS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
此时,
r%
货币政策能够
改变利率,
但对收入没有
r0
作用。
r1
IS
LM1
r% IS1
IS2 LM1 LM2
y2-y1<y4-y3
y1 y2 y3 y4 y
货币政策效果因LM的斜率而有差异
19
3.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水平IS和垂直LM相交,是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r%
IS水平,斜率为0, 投资对利率很敏感;
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 稍微下降,投资极大提
高,国民收入增加。
23
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1.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初始点E0 ,收入低
为克服萧条,达充 分就业,实行扩张性 财政政策,IS右移;
实行扩张性货币政 策,LM右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其效果 第三节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第六节 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 第七节 供给管理的政策
© 2002 PTC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增进整体经济福利、改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 ,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对宏观经济领域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
© 2002 PTC
(1)充分就业 (2)价格稳定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4)平衡国际收支
© 2002 PTC
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
上述经济目标不是孤立的二是紧密相连的。它们 之间的关系有互补关系,也有交替关系。
互补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目标的实 现有促进作用,
交替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目标的实 现有排斥作用。经常见到的是目标之间的交替关系。
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对经济政策目标进 行价值判断,权衡轻重缓急和利弊得失,确定目标 的实施顺序和目标指数的高低,同时使各个目标能
© 2002 PTC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 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 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1 0
西方国家财政的构成
政府收入
税收
财产税 所得税 流转税
国家财政
公债
短期 中期 长期
政府支出
政府购买 转移支付
© 2002 PTC
(1)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 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 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政策制定者会遇到的时滞有三种: ➢识别时滞 ➢行动时滞 ➢生效时滞
© 2002 PTC
识别时滞
当一国经济运行中出现问题时,这种问题 并不一定总能被及时地发现和识别。数据 的收集和分析、宏观经济指标变量的衡量 都非易事并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段用来 掌握充分信息,以获取当前经济形式判断 并识别经济运行中所出现问题的时间被称 为识别时滞。
© 2002 PTC
生效时滞
与内部时滞相对应的是外部时滞(Outside lag ),又称生效时滞,指一项政策从形成之后到其 真正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之间所用的时间。
生效时滞更显著地揭示出货币政策的弱点。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的传导发生作用,利率依次影 响投资及储蓄和最终产出。但很多公司的投资计 划往往是超前制定的,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货币政 策的变动要到六个月之后才会对经济活动发生影 响。
对消费 的影响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加
对投资 的影响 减少
减少
增加 增加
对GDP的 影响 增加
增加
增加 增加
© 2002 PTC
第二节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1.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其中政府支出包括政 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含税收和公债两个部分。
© 2002 PTC
❖ 经济繁荣期间:
Y ↑ T ↑ C AE Y ↑
© 2002 PTC

扩张性财政政策:萧条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失业。政府增加支出、减税等 措施,刺激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繁荣时,总需求>总供给,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减少开支、增 税等措施,抑制需求。
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或 扩张或紧缩,斟酌使用,权衡使用。
© 2002 PTC
第二,不确定性。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乘数大小难 以准确地确定;政策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 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财政政策 达不到预期结果。
第四,财政政策存在“挤出效应”。
© 2002 PTC
政策效果滞后
© 2002 PTC
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由于时滞的存在,宏观经济政策要到实施后很久才 会起效,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能精确地预测将来的 经济情况。 为了提高对经济活动的预测能力,经济学家们想了 很多办法,如运用领先指标和大型经济模型等。 ➢所谓领先指标就是一系列领先于经济活动的起伏 而波动的数据,领先指标的大幅升降有可能是经济 启动或降温的先兆。 ➢大型经济模型是政府机构和一些企业通过计算机 设计并运行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通常由数量众多 的等式构成,其中每个等式都代表经济活动的一个 方面。
© 2002 PTC
宏观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长而多变的时滞无疑 使稳定经济的努力显得十分困难。
被动性政策的拥护者认为,由于时滞的存在, 经济稳定政策要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支持主动性政策的经济学家断言,这种现象的 存在并不意味着经济政策应完全采取被动姿态 ,尤其是在经济严重滑坡之时。
然而,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财政制度本身有 着自动抵销经济波动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 过一系列所谓“自动稳定器”发挥出来。
© 2002 PTC
行动时滞
在认清了问题的性质之后,就得找出解决问题的 方法,于是又会有行动时滞,即从认清问题到 实施政策之间所需的时间。 就财政政策来说,其行动时滞尤其要长。各国 在制定财政政策时,一般都需要得到国会或政 府机构等权力机关的通过,因而财政政策的实 施通常伴随着冗长的审核和批复程序。长达一 两年以上的行动时滞是常有的事。 识别时滞和行动时滞加在一起,合称为内部时 滞(Inside lag),它是一国政府机构内部形成 一项经济政策所需的时间。
© 2002 PTC
发挥: 第一,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第二,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 第三,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以上三种制度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能起到稳定作用。它们都是财政
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应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
© 2002 PTC
自动稳定器
❖ 经济萧条时期:
Y TR↑ C ↑ AE↑ Y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第6版)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 2002 PTC
所有的分歧和争论都归结到一句话:你 是否相信市场经济,相信到什么程度?
--------易纲《财经》 长期中我们都将死去。
------凯恩斯《通论》 这个国家什么都有。要什么东西就有什 么东西,唯独没有希望。
-------池田信会《失去的二十年 》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
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 2002 PTC
表17-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政策种类
对利率 的影响
财政政策 (减少所得税)
上升
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开支, 包括政府购买和转
移支付)
上升
财政政策 (投资津贴)
上升
货币政策
下降
(扩大货币供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