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姚鼐《登泰山记》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出自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赏析东岳泰山,巍巍峨峨,犹如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以其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雄距于齐鲁大地。
其实,泰山险不过华山,雄不过恒山,海拔高度在五岳中仅排第三位。
学者王克煜认为,它之所以被尊为五岳之首,与它的地理位置分不开。
《登泰山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赏析

《登泰山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赏析
《登泰山记》洋溢着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颂之情。
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作者不顾条件恶劣,克服种种困难,登山一览的高昂情绪也很感人。
在姚鼐笔下,隆冬时节风雪弥漫的泰山优美绚丽,毫无冷落萧条之感,游览者顶风冒雪,豪情满纸,胸襟开阔,既无孤芳自赏的清高寄托,也没有“独钓寒江雪”的凄楚孤寂情怀。
文章的基凋积极、乐观、豪迈,使人读了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美,也多少能领略一些人生的真谛。
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
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
哪五岳呢?东岳泰山、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岳之长呢?也在泰山。
泰山有拔
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
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
学者王克煜认为,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
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
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登泰山记》赏析

有物有序,清新简洁——《登泰山记》赏析一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有室名惜抱轩,学者因此称他为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
他是清朝著名的古文家,桐城派重要首领之一。
他早年跟随伯父姚范学习经学,又跟同乡刘大学习古文。
三十二岁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曾担任过四库全书馆的纂修官。
后来辞去官职,主持江宁(今江苏南京)、扬州等地书院四十余年。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
他所编选的《古文辞类纂》是近代流传很广、影响很深的一部古文选本。
他发展了方苞、刘大的“义法”说,使得他们的文论才成为体系。
他们又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他们这一文学流派为桐城派。
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体现桐城派“义法”(言有物曰义,言有序曰法)的代表作之一。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
他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
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同上泰山。
泰山气势雄伟,风景壮丽,历代文人骚客多在春秋佳日,联袂登山,吟哦题咏,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篇章,姚鼐的《登泰山记》把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的壮观场面真实动人的描绘出来。
且记述的是冬日的游历,有别于余缙、李健吾诸公的文字,因而显得不落窠臼、更具特色。
二作者从地理环境着笔,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济水东去,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作者巧妙的利用介绍山谷而引出齐国修筑的古长城,从古长城又引出“最高日观峰”的所在位置。
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长城置于广阔的天地之中。
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
接着,作者写自己由京师至泰安的沿途经历,交代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他动身起程那天,“乘风雪”出发,气候十分恶劣,这似乎是一巧合,其实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
他悄悄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以便为描写登山的艰难、游览的豪兴而创造出有利条件。
接着他记叙丁未(二十八日)那天,由南面山脚处登山,谁知那山竟高达四十五里,石阶竟有七千余级,这用数字来显示峰峦险峻的手法实在高明。
姚鼐 登泰山记 名家点评

《登泰山记》是清代文学家姚鼐的一篇散文名作,以其精炼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细腻的描绘,将登泰山的经历和感受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对《登泰山记》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评价。
一、语言艺术姚鼐的《登泰山记》语言优美,句式多变,用词简练,富有节奏感。
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文章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同时,他的语言风格平实自然,不事雕琢,却又富有诗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描绘生动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对泰山的描绘非常生动。
他通过对山势、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文景观的介绍,将泰山的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描绘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历史文化内涵《登泰山记》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部历史文化长卷。
姚鼐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通过对泰山历史文化的介绍,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登山的艰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四、审美价值《登泰山记》的审美价值非常高。
姚鼐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奇。
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这种情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同时,《登泰山记》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姚鼐的文字简练优美,富有诗意,读来令人陶醉。
他的描绘细腻入微,生动形象,让人仿佛置身于泰山的怀抱之中。
五、思想内涵《登泰山记》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姚鼐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和介绍,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这种精神风貌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综上所述,《登泰山记》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散文名作。
它不仅展示了姚鼐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生动的描绘能力,还向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与译文[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
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登泰山记》姚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登泰山记》姚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原文登泰山记泰山之阳1,汶水2西流;其阴,济水3东流。
阳谷4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5,古长城6也。
最高日观峰7,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8乾隆三十九年9十二月,自京师乘10风雪,历齐河、长清11,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12,至于泰安13。
是月丁未14,与知府朱孝纯子颍15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16,其级17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18也。
余始循以入19,道少半20,越中岭21,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22。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23,世皆谓之天门云24。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25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26;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27如画,而半山居28雾若带然。
戊申晦29,五鼓30,与子颖坐日观亭31,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32。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33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34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35。
日上,正赤如丹3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37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8,绛皓驳色39,而皆若偻40。
亭西有岱祠41,又有碧霞元君42祠;皇帝行宫43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44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45。
僻不当道者46,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47。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48,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49,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词句注释1、阳:山的南面。
2、汶(Wèn)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3、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4、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通称山涧。
5、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6、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姚鼐《登泰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姚鼐《登泰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上文作者(人名),是(朝代)桐城派古文家。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3分)A.上文加点的“其”和“之”所指代的对象一样。
B.作者登山没有经过东谷,而是沿中谷直走到山顶。
C.“磴几不可登”的“几”读“ji”,意思是“石阶”D.作者艰难登山是为饱览雪后泰山的雄浑瑰丽奇观。
参考答案8.姚鼐清朝(2分,各1分)9.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
(3分)10.D (3 分)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赏析:《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登泰山记翻译、赏析

登泰山记清代: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
古诗文《登泰山记》赏析

古诗文《登泰山记》赏析登泰山记清朝:薛福成必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迩,有以发吾胸中闳廓俊迈之趣。
所居弥峻,所涵弥远。
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非谓人之目力能穷夫天下之大,盖以天下瑰敻①之境莫逾泰山,至此而襟怀超旷,与天无穷,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②吾虑也。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
其望则海内之所宗仰也。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
余与李榕申甫皆从。
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
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
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
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
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
仰睎岩隙,白云孤翱。
历阶可升,不知所极。
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
屏息释虑,鼓勇复前。
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乃趋岱项,极目四眺。
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
汶水东来,蜿蜒似带。
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
遥睇穹碧,渺若无外。
俯视云烟,瞬息变灭。
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
人之自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
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瞩。
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是夕宿碧霞宫。
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
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
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
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
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
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
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越三日,驰还济宁,遂为之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纡道泰安,观形势形势:地势B.所历未逮兹山百一逮:达到C.则状之不可胜状也状:景色D.而物之殊形诡趣诡:奇异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作者登山感悟的一组是①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吾虑也②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③异境顿辟,睹所未见④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⑤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⑥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A.①③④ 8.②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笔下的泰山,雄奇壮丽,气象万千。
姚鼐的《登泰山记》赏析

姚鼐的《登泰山记》赏析姚鼐作为桐城派中的重要人物,在桐城派的发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壮大了古文的声势,确立古代散文发展的“正宗”文统,被桐城古文家奉为圭臬,影响甚广。
他的《登泰山记》也广为传播。
《登泰山记》是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在游泰山时的所见所感。
泰山是我国著名的名山之一,历来有很多文人登泰山,描写、赞叹泰山,留下了很多著名篇章,姚鼐的这篇《登泰山记》便是其中的翘楚之一。
这篇散文与其他的游记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很多文人除外游玩一般都是在春季万物复苏之时,而姚鼐登泰山却是在冬季,在除夕夜前夕,这在描写上便已经于其他的游记不同,作者在描写他一路所见时,时时突出冬季泰山的景色,一般冬季的景色都给人以萧条之感,而姚鼐对泰山冬季的景色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的只是泰山风雪弥漫的优美绚丽,是冬季另一番美丽景色。
比如作者描写在途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在描写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些对山顶景色的描写就给人一种优美壮丽的感觉。
姚鼐的这篇散文还着重描写了泰山的冬季日出,当太阳即将出来时的景色是“极天,一线异色,须臾成色彩。
”然后太阳慢慢出现,那一线异色也开始扩大,片刻便成了五彩,在太阳出现的过程中,作者描述很细致“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太阳如丹,倒映在海上,使的海上有红光在不断晃动,承托着红日,上下呼映。
日出后,又是另一番景象,“回视日观以西诸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有的山峰在阳光照耀下呈现一番颜色,有的则得不到太阳的照射呈现另一番颜色,这两种颜色互相交错,就像所有的山峰都佝偻着一般。
这些对太阳的直接或间接的描写,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有动有静,让人不禁对冬季的泰山的景色充满向往。
姚鼐的这篇《登泰山记》能成为描写泰山景色的翘楚,并不单单是因为他所描写的季节不同于他人,也是因为这篇散文的精美的语言,高超的写作技巧。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姚鼐《登泰山记》赏析清代的散文和小说、戏剧相比,未免逊色,但也有大家,不乏佳作。
清代散文流派不如明代繁多,最大流派“桐城派”。
因这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桐城派创始于清初,延续到清末,它有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主张学习《左传》、《史记》、唐宋八大家古文,讲究“义法”。
所谓“义”,就是文章的思想内容。
桐城派所提倡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儒家的一套封建伦理道德。
所谓“法”,是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雅洁。
这套要求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的写作理论,使人容易执法遵循,所以有影响。
在写作实践上,他们务求材料,语言简明,以阐明中心为原则,文章风格是简洁有余,生动鲜明不足。
他们的创作取得一定成绩,有一些好的作品为人传诵。
(“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因“南山集”文字狱牵连被捕,关在刑部监狱。
他目睹身受了监狱里的种种黑幕,名篇《狱中杂记》以大量的事实,栩栩如生的描写,揭露了监狱中官吏贪赃枉法、坏人逍遥法外,无辜者负屈含冤的真相,抨击了司法部门的罪恶与黑暗。
他的《左忠毅公逸事》记叙了明末东林党成员左光斗生前的逸事,以史可法为陪衬,把左光斗以国事为重,不计较个人生死荣辱的可贵品质写得慷慨激昂、情真动人。
在桐城派作家中,方苞的文章比较深刻,能反映复杂的生活和社会的真实面貌。
这个流派除了有明确的理论和一定的创作实绩外,作家和追随作家众多,因此,在清代文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
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
他少时家贫而体弱多病,学习刻苦。
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
《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
不久,请病假辞官还乡,先后主讲梅花、钟山、紫阳等书院,达四十余年,所到之处,土子都以能入他门为荣幸。
他为了宣扬桐城派主张,使青年便于学习古文,选辑了《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选文七百余篇。
这是现代流传广,影响较深的一部古文选本。
《登泰山记》姚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登泰山记》姚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泰山就是中国五岳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山”。
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十二月,姚鼐与友人朱孝纯子颍从京师出发,冒着风雪,历经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终于到达泰安。
他们在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从泰山南麓登山,四十五里的山路,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这篇文章以简洁生动的文字,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文章的写景部分尤为出色,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泰山的雄伟壮丽和变幻莫测。
此外,文章还通过描写自己的登山过程和在日观亭上的所见所闻,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登泰山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研究泰山的历史和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登泰山记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登泰山记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作者简介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清代著名散文家,为桐城派代表作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后借病辞官。
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江宁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
为文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其散文以“醇正严谨”著称。
选辑《古文辞类纂》75卷流传较广,著有《惜抱轩全集》。
解读姚鼐告辞《四库全书》纂修官后,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回归田里,途经泰安时,登上泰山山顶,观赏日出,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姚鼐《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赏析登泰山记原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翻译及注释翻译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度米诗词鉴赏汇编之诗词赏析姚鼐《登泰山记》

度米诗词鉴赏汇编之诗词赏析:姚鼐《登泰山记》【登泰山记】【清代: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姚鼐登泰山的隐喻

姚鼐登泰山的隐喻
姚鼐登泰山的隐喻反映了他对个人仕途和人生境遇的深层思考。
在姚鼐的作品《登泰山记》中,他通过描述自己登泰山的经历,隐喻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和内心世界。
具体如下:
1.人生的奋斗与不易:姚鼐六次参加科举考试才最终中进士,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登泰山的经历象征着他在人生中不断攀登和努力的过程。
2.自然与人的和谐:在《登泰山记》中,姚鼐描述了泰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如山南的汶水西流、山北的济水东去等,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泰山的壮丽景色,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3.崇高与宁静的追求:姚鼐冒着风雪登顶泰山,观赏日出,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是对精神境界追求的一种象征。
雪后的群峰之巅,代表着一种崇高和宁静,这可能是作者内心向往的境界。
4.历史的沉淀与反思:在文中提到的古长城,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时间的沉淀。
姚鼐通过这些历史遗迹,可能在反思历史与个人生命的关系,以及在宏大历史面前个体的位置。
综上所述,姚鼐登泰山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登山活动,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通过登泰山的经历,姚鼐表达了对个人命运、自然美景、精神追求和历史沉淀的深刻感悟。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登泰山记》原文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①泰山:在山东泰安北,古称岱宗,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姚鼐《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清代: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
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
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
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
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
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
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
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
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
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
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的日观峰,在
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
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
达泰安。
这月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
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
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
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
(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
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
古时候登泰山,
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
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
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
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一路上大
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
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个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
日出。
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
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
天
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表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有人说,这是东海。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
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
女儿)庙。
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
东面。
这个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
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
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
很少有圆形的。
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
树顶是平的。
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
日
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注释
选自《惜宝轩诗文集》(《四部丛刊》影音原刊本)。
姚鼐
(nài),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桐城派古文家。
阳:山的南面。
汶(Wèn)水:也叫汶河。
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
经泰安东。
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
后来下游
被黄河冲没。
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
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