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第五章 补体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补体系统
目的要求:
1. 掌握补体的概念、基本组成及命名,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2. 熟悉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攻膜复合体(MAC )的组成。
3. 了解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补体(complement ,C )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因其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又因其是由近40种可溶性蛋白质和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一)组成
1. 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经典激活途径的组分:C1q 、C1r 、C1s 、C4、C2。
替代激活途径的组分:B 因子、D 因子、备解素(P 因子)。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的组分:MBL 、MBL 相关丝氨酸(MASP )。
共同末端通路(膜攻击复合物)的组分:C3、C5~C9。
2. 补体调节蛋白 包括可溶性的或以膜结合形式存在的因子。C1抑制物、I 因子、H 因子、C4结合蛋白、S 蛋白、Sp40/40、羧肽酶N 、H 因子样蛋白(FHL )、H 因子相关蛋白(FHR )及DAF 、MCP 、CD59等。
3. 补体的受体分子 分布于多种细胞膜上,能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发挥生物学效应。CR1~CR5、C3aR 、C4aR 、C5aR 、C1qR 、C3eR 、H 因子受体(HR )等。
(二)命名
1. 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包括膜攻击复合物组分) 以“C ”表示,按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称为“C1,C2,- C9”,其中C1由C1q 、C1r 和C1s 3个亚单位组成。
2. 替代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 以因子命名,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 因子、D 因子、P 因子等。
3. 补体调节蛋白 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q 抑制物、C4结合蛋白等。
4. 补体受体 则以其结合对象来命名,如C1qR 、C5aR ,各种C3片段的受体则用CR1、CR2、┄CR4表示。
5. 补体活化的裂解片段 一般在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字母表示,如C3a 、C3b ,即小片段用a ,大片段用b 。
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bBb C 3,已失活的补体成分则
在其符号前冠以“i ”表示,如iC3b 。
二、补体成分的生物合成及理化特性
1. 化学组成均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白,少数几种为α或γ球蛋白。
2. 补体各成分中以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
3. 补体系统各固有成分均分别由肝细胞、巨噬细胞、小肠上皮细胞及脾细胞等产生。
4. 某些补体成分性质极不稳定,许多理化因素等均可使补体失活。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
第二节补体激活
在生理情况下,补体系统各成分多以非活化状态存在于血清和体液中。
补体系统的激活是在某些激活物质的作用下,各补体成分按一定顺序,以连锁的酶促反应方式依次活化,并表现出各种生物学活性的过程,故亦称为补体级联(complement cascade)反应。
补体系统的激活按其起始顺序的不同,可分为3条途径。
一、经典激活途径(classical pathway传统途径、第一途径)
1. 主要激活物质
特异性抗体(IgG或IgM)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其中Ig激活补体能力的强弱依次为IgM>IgG3>IgG1>IgG2,IgG4无激活经典途径的能力。每个C1 须同时与两个以上 Ig 分子的 Fc 段结合。
2. 参与的固有成分依次为C1、C4、C2和C3,其中C1通常以C1q(C1r)2(C1s)2 复合大分
子形式存在。
3. 激活过程
(1)C1(C1q)与IC中Ig补体结合位点结合→C1脂酶形成。
IC
C1q────→C1q→C1r→C1s(具有脂酶活性)
(2)C1s作用于后续成分,至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
C4 → C4a + C4b
↑ ↓
C1s → C4b2a(C3转化酶)→→C4b2a3b(C5转化酶)
↓ ↑ ↓ ↑
C2 ─→ C2b + C2a C3 ───→ C3b + C3a
二、旁路激活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替代途径、第二途径)
该途径越过了C1、C4、C2,直接激活C3。
1. 主要激活物质
细菌细胞壁成分即脂多糖、肽聚糖、磷壁酸、酵母多糖等,凝聚的IgA和IgG4、眼镜蛇毒素等。为补体激活提供接触面(保护面,保护中间产物不被调节因子灭活)。
2. 参与的固有成分 C3,B、D、P、H、I等因子
3. 激活过程
①激活物使替代途径从准备阶段过渡到正式激活阶段
激活物的存在为C3b或C3Bb提供了不易被I因子、H因子灭活的保护性微环境,促使补体的进一步活化。
②过程
C3 H、I因子
↓ B,Mg2+ D P ↓(灭活)
C3b ──→ C3bB ──→ C3bBb ──→ C3bBb3b
↑灭活 (C3转化酶)↑ (C5转化酶)
I因子↓│
C3 ──→ C3b + C3a
C3b既是C3转化酶的组成成分,又是C3转化酶的作用产物,由此形成了替代途径的正反馈放大环路,称为C3b正反馈环或称C3b正反馈途径。
两个重要特点: 1.识别自己(终止级联反应)与非己(级联反应攻膜)
2.放大机制(C3bBb催化产生更多C3b)
3.参与早期非特异抗感染
三、MBL途径(mannan binding lectin pathway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途径)
该激活途径与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相似,但不依赖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C1q的参加。
1. 主要激活物细菌等微生物表面甘露糖残基,激活过程始于甘露糖残基与MBL结合。
2. 参与的固有成分 C4、C2、C3
MBL是一种由肝细胞产生的钙依赖性糖结合蛋白,属于凝集素家族,可与甘露糖残基结合。正常血清中MBL水平极低,在急性期反应时,其水平明显升高,可迅速诱导补体活化发生效应。
3. 激活过程
* MBL分子结构类似于C1q分子,直接识别并结合细菌表面甘露糖残基,进而依次活MBL 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1(MBL-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MASP-1)、MASP -2;
* MASP与活化的C1s具有同样生物学活性,可水解C4和C2分子,继而形成C3转化酶,其后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MASP-1 直接裂解 C3 生成 C3b,形成旁路途径 C3 转化酶C3bBb。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效应
上述三途径均产生C5转化酶,启动补体系统的终末成分(C5、C6、C7、C8、C9)的活化,并形成具有溶细胞效应的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C5a游离于液相,具有过敏毒素和趋化作用;C5b67三分子复合物通过C7上的疏水键插入靶细胞膜脂质双层结构中,且复合物中的C7与C8具有高亲和力,C8结合到此复合物后,通过其γ链插入靶细胞中,使该复合物稳定地粘附在靶细胞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