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合集下载

004.3土壤环境化学-土壤污染(农药)

004.3土壤环境化学-土壤污染(农药)

④磷酰胺和硫代磷酰胺 磷酰胺:磷酸中的羟基被被氨基取代
硫代磷酰胺:磷酰胺中的氧被硫取代。
⑵有机磷农药降解
有机磷农药是为取代有机氯农药而发展起来的, 但其毒性较高,大部分对生物体内胆碱酯酶有抑 制作用
较有机氯农药易降解

吸附催化水解
机 非生物降解

光降解

绿色木霉
药 土壤微生物降解
降 解
假单胞菌
吸附作用是农药与土壤固相之间相 互作用的主要过程,直接影响其他过程 的发生。如土壤对除草剂2,4-D的化学 吸附,使其有效扩散系数降低。
○阳离子型农药,易溶于水并完全离子化,很快吸附于粘土矿物 ○弱碱性农药,可以接受质子带正电荷,吸附于粘土矿物或有机 质表面 ○酸性农药在水溶液中解离成有机阴离子,不易被胶体吸附,是 靠范德华力和其他物理作用
有机物的离子或基团从自由水向 土壤矿物的亚表面层扩散;离子 或基团以表面反应或进入双电层 的扩散层的方式为土壤矿物质吸 附。
分配作用(partition)
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 的主要化学机理之一,指 水-土壤(沉积物)中, 土壤有机质对有机化合物 的溶解,或称吸附( sorption, uptake),用分 配系数 Kd 来描述。
4.光解
4.南方水田里DDT降解快于北方
1.从土壤和空气转入水体 林 2.挥发而进入大气 丹 3.在土壤生物体内积累
4.植物积累
1. 易溶于水 2. 挥发性强,持久性低 3. 在生物体内积累性较DDT低
2.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pus pesticides,
ops)
磷酸的脂类或酰胺类化合物
非生物降解 降解
水解反应
(Hydrolysis Reaction)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_第二版(4-7章)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_第二版(4-7章)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1.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根据土壤中H+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两大类。

(1)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南方土壤中岩石或成土母质的晶格被不同程度破坏,导致晶格中Al3+释放出来,变成代换性Al3+,增加了土壤的潜性酸度,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土壤活性酸度,表现为pH值减小,酸度偏高。

2.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土壤缓冲性能包括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和土壤胶体的缓冲性能:(1)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土壤溶液中H2CO3、H3PO4、H4SiO4、腐殖酸和其他有机酸等弱酸及其盐类具有缓冲作用。

以碳酸及其钠盐为例说明。

向土壤加入盐酸,碳酸钠与它生成中性盐和碳酸,大大抑制了土壤酸度的提高。

Na2CO3 + 2HCl2NaCl + H2CO3当加入Ca(OH)2时,碳酸与它作用生成难溶碳酸钙,也限制了土壤碱度的变化范围。

H2CO3 + Ca(OH)2CaCO3 + 2H2O土壤中的某些有机酸(如氨基酸、胡敏酸等)是两性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如氨基酸既有氨基,又有羧基,对酸碱均有缓冲作用。

RCHNH2COOH+ HClNH3ClR CHCOOH+ NaOH + H 2ORCHNH 2COOH R CH NH 2COONa(2)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土壤胶体吸附有各种阳离子,其中盐基离子和氢离子能分别对酸和碱起缓冲作用。

对酸缓冲(M -盐基离子):土壤胶体 M +HCl 土壤胶体 H +MCl对碱缓冲:土壤胶体 H +MOH 土壤胶体 M +H 2OAl 3+对碱的缓冲作用:在pH 小于5的酸性土壤中,土壤溶液中Al 3+有6个水分子围绕,当OH -增多时,Al 3+周围的6个水分子中有一、二个水分子离解出H +,中和OH -:2Al(H 2O)63+ + 2OH - [Al 2(OH)2(H 2O)8]4+ + 4H 2O3.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作用的主要机制是什么?不同种类的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不同,同种植物由于其分布和生长的环境各异可能表现出对某种重金属有明显的耐性。

环境化学课件——土壤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课件——土壤环境化学

一、土壤组成
4. 土壤中的空气
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基本相似,主要成分都是 N2、O2和CO2。 差异:①土壤空气存在于相互隔离的土壤孔隙中, 是一个不连续的体系;
②在O2和CO2含量上有很大的差异。土壤空气 中CO2含量比大气中高得多。氧的含量低于大气。
土壤空气中还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如CH4、 H2S、H2、NH3等。如果是被污染的土壤,其空 气中还可能存在污染物。
角闪石等,其中以石英为主,粒径为1-0.05mm。在冲
积平原土壤中常见。土壤含砂粒多时,孔隙大,通气 和透水性强,毛管水上升高度很低(小于33cm),保 水保肥能力弱,营养元素含量少。
(3)粘粒:主要是次生矿物,粒径小于0.001mm。含粘粒 多的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丰富,团聚能力较强,有良好的 保水保肥能力,但土壤的通气和透水性较差。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二节 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
的迁移及其机制
第三节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一、土壤组成 二、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 三、土壤吸附性 四、土壤酸碱性 五、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一、土壤组成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 组成的多相体系,它们的相对含量因时因 地而异。
(2)土壤胶体的电性
土壤胶体微粒具有双电层; 微粒的内部称微粒核,一般带负电荷,形成一个负离子层(即决定 电位离子层),其外部由于电性吸引,而形成一个正离子层(又称反
离子层,包括非活动性离子层和扩散层),即合称为双电层。
1.土壤胶体的性质
(3)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胶体的凝聚性: 由于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都很大,为减
下水和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成为土壤水分。 ❖ 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力和微细孔隙的毛细管力,可将—部分水保

004.2土壤环境化学-土壤污染(重金属)

004.2土壤环境化学-土壤污染(重金属)

而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在土壤和农作物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明 显不同。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和植物吸收累积研究的结果为: Cd、As较易被植物吸收, Cu、Mn、Se、Zn等次之, Co、Pb、Ni等难于被吸收, Cr极难被吸收。
研究春麦受重金属污染状况后发现, Cd是强积累性元素, 而Pb的迁移性则相对较弱; 铬和铅是生物不易积累的元素。������
5
(3)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 允许量或负荷量(土壤环境静容量).
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 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 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 量或负荷量(土壤环境动容量)。
6
(4)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 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 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 或通过“土壤→水→人体” 间接被人体吸收,达 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4.放射性污染物
9
(6)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特点:
重金属不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可在土壤中 不断积累,也可以为生物所富集,并通过食物 链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就很难予以彻底的 清除。日本的“痛痛病”,我国沈阳郊区张 士灌区的“镉米”事件等是重金属污染的典 型实例。
10
•克山病 •大骨节病 •水俣病 •痛痛病 •黑脚病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Chapter 4. Soil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补充掌握
土壤污染概述
(1)土壤背景值 土壤本身含有微量的金属元素,其中很
多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如Mn、 Zn、Cu等。不同地区土壤中重金属的种类和 含量也有很大差别。

环境化学课件(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课件(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由岩石经风化发育而成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的两个重要功能: (1)肥力作用:土壤具有供应与调控植物根系所 需水、气、热和养料的能力; (2)净化作用: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 壤中的物质的能力,所以土壤又是保护环境的重要 净化剂。 土壤环境化学主要介绍土壤的形成、组成和性质, 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降解与归 趋。其重点是研究和掌握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迁移、转化和归趋的规律,为防治土壤污染奠定理 论基础。

⑵水铝片:铝八面体(或称铝氧八面体)是由一个 铝原子和六个氧原子或氢氧原子团构成的。铝原子 在中央,上下各为三个氧原子或氢氧原子团交错排 列,构成一个八面体。在同一平面上,由许多相邻 的铝八面体通过共用氧原子相联结,形成铝八面体 层,称水铝片,水铝片也是晶层的基本单元。
层状硅酸盐矿物种类: 1:1型矿物:由一片硅氧片和一片水铝片叠合而成,主要为高岭 石类矿物; 2:1型矿物:由两片硅氧片中间夹一片水铝片叠合而成。这类矿 物又分为膨胀型(蒙脱石类和蛭石)和非膨胀型矿物(主要有 水云母类)。 (1)高岭石:风化程度极高的矿物,主要见于湿热的热带地 区的土壤中,在花岗岩残积母质上发育的土壤中含量也较高。 颗粒粗大,厚0.1~5.0 m;比表面小,膨胀性小,阳离子代换 量低;富含高岭石的土壤,透水性良好,植物可获得的有效水 分多,但供肥、保肥能力低,植物易感养分不足; (2)蒙脱石:基性岩在碱性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在湿带干旱 地区的土壤中含量较高。其颗粒直径小于1 m,阳离子代换量 极高。植物难以利用它所吸收的水分,因此富含蒙脱石的土壤, 植物易感水分缺乏,同时干裂现象严重而不利于植物生长。 (3)水云母:一种风化程度较低的矿物,一般土壤中均有分 布,但以湿带干旱地区的土壤中含量最多。其颗粒直径小于2 m,膨胀性较小,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代换量,并富含钾 (K2O 4~7%)。

第四篇土壤环境化学课件

第四篇土壤环境化学课件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选择应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土壤性质和修复目标等因素来确 定。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 程中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措施而 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如化肥、 农药、畜禽粪便等。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包括 优化施肥方式、推广环保型农 业技术、建设生态拦截工程等 。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于保护农 村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 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性质
01
02
03
04
土壤质地
指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 比例,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保
水能力和肥力。
土壤结构
指土壤颗粒的排列和连接方式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助于保持
水分和空气。
土壤酸碱度
指土壤的酸碱反应,影响土壤 中养分的有效性以及植物的生
长。
土壤肥力
指土壤提供养分的能力,与土 壤有机质、矿物质和微生物活
06 未来展望与挑战
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
土壤环境化学过程与机制
深入研究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归 趋等过程,揭示其内在机制。
土壤质量与农产品安全
研究土壤质量与农产品安全的关系,保障食 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
发展高效、环保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实现 土壤污染的源头控制和生态恢复。
土壤环境与全球变化
利用和改良提供依据。
03 土壤污染与自净
土壤污染的定义与来源
土壤污染的定义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生 物生长和人体健康的现象。
土壤污染的来源
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城市垃圾和污水等。工业排放的废 气、废水和废渣,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城市垃圾和污水的不合理排 放等,都会导致土壤污染。

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

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

价交换和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外,各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强
弱,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 电荷数,离子电荷数越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强;
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同价离子中,离于半径越大,水
化离子半径就越小,因而具有较强的交换能力。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土壤中一些常见阳离子的交换能力顺序如下: Fe3+>Al3+>H+>Ba2+>Sr2+>Ca2+>Mg2+>Cs+>Ru+>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b.潜性酸:
其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当这些离
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通过离子交 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 H+ 浓度, 使土壤 pH 值降低。只有盐基不饱和土壤才有潜性酸度,其 大小与土壤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有关。据测定土壤潜性酸
②水解性酸度: 用弱酸强碱盐 (如醋酸钠)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
以将土壤胶体吸附的 H+ 、 A13+ 代换出来,同时生成某弱酸
(醋酸)。此时,所测定出的该弱酸的酸度称为水解性酸度。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③活性酸与潜性酸的关系:
土壤的活性酸与潜性酸是同一个平衡体系的两种强度,
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土 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和现实表现。土壤胶体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
一般土壤缓冲能力的大小顺序是: 腐殖质土>枯土>砂土。 土壤的可变电荷越多,缓冲能力越强。土壤缓冲能力 越大,对酸碱污染物的容量就越大。但是,土壤的缓冲能 力的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这个限度,土壤的酸碱度 会发生强烈的变化。
1 2 3 4 5 6

04土壤环境化学

04土壤环境化学
Al对土壤的危害:三价Al与土壤胶体结合能力 强,易排挤其它阳离子使其进入土壤溶液而遭受淋 溶损失;研究表明,土壤对植物的酸害实际是铝害, 过多的铝离子抑制植物生长。
五、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of Soil)
土壤氧化还原能力的大小可以用 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Eh)来衡量。
|土壤胶体|-4Na+ + Al(OH)3 + 4HAc
代换性酸度只是水解性酸度的一 部分,因此水解性酸度高于代换性酸 度。
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二者的关系:
*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是存在于同一平衡体 系的两种酸度,二者可以相互转换,一定条 件下可处于暂时平衡。
*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现实表现,土壤胶 体是H+ Al3+的储存库,因此潜性酸度是活性 酸度的储备。
(3)土壤胶体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由于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都很大,为减 小表面能,胶体具有相互吸引、凝聚的趋势, 这就是胶体的凝聚性。
由于土壤胶体微粒带负电荷,胶体粒子相 互排斥,具有分散性,负电荷越多,负的电动 电位越高,相互排斥力越强,分散性也越强;
土壤胶体的凝聚性主要取决于其电动电 位的大小和扩散层的厚度;
此外,土壤溶液中的电解质和 pH 值也 有影响。常见阳离子凝聚力的强弱顺序:
Na


K


NH
4

H


Mg
2
Ca
2

Al
3

Fe3
2、 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
离子交换(或代换):土壤胶体扩散层中的补
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 为依据作等价交换。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2)不存在竞争吸附 在土壤—水体系中土壤矿物表面除吸附离 子型物质外,还与水分子发生偶极作用,它们几乎占据了剩余 的全部吸附位,使非离于型有机物很难吸附在矿物质表面的吸 附位置上。 (3)分配作用与溶解度的关系 非离于型有机物分配作用随溶解度减小而增大。
2.土壤湿度对分配过程的影响
三、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有机氮农药大部分是含有一个或几个苯环的氧的 衍生物。其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残留期长,易溶于 脂肪,并在其中积累。有机氯农药是目前造成污染的 主要农药。美国已于1973指年停止使用,我国也于 1984年停止使用。
三、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 一般来说,进入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停留在土壤的上层, 然后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并迁移到植物体内,也可以随水 流等向土壤下层流动。 1.镉;2.铜;3.铅;4.鋅;5.汞。 四、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由植物的生态学特性、遗 传学特性和重金属的理化性质等因素所决定,不同种类的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耐性不同;同种植物由于其分布和生 长的环境各异,长期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 态适应过程中,可能表现出对某种重金属有明显的耐性。 1.植物根系的作用 植物根系通过改变根际化学性状、原生质泌溢等作用 限制重金属离子跨膜吸收。
1.扩散 扩散是由于热能引起分子的不规则运动而使物质 分子发生转移的过程。不规则的分子运动使分子不均 匀地分布在系统中,因而引起分子由浓度高的地方 向浓度低的地方迁移运动。 影响扩散因素:①土壤水分含量;②吸附;③坚实度; ④温度;⑤气流速度;⑥农药种类。 2.质体流动 是由于水或土壤共同作用。几种农药在土壤中的 移动距离大小顺序为:非草隆>灭草隆>敌草隆>草不隆, 而它们的吸附系数大小顺序则相反,草不隆>敌草隆> 灭草隆>非草隆。即吸附最强者移动最困难,反之亦然。

(完整版)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完整版)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 Na+、K+、Mg2+ (主要是 Na+ )等 离子的饱和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交换性阳离子的 水解作用,结果在土壤溶液中产生 NaOH,使土壤呈碱性。
土壤胶体|-xNa+ + yH2O → 土壤胶体|-(x-y)Na+、yH+ + yNaOH
24
3、土壤的缓冲作用(Buffer Action of Soil )
27
▪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质
土壤中有多种有机、无机物的氧化、还原过程。
土壤 E 与土壤通气状况的关系: ➢ 旱地通气好,游离氧占优势,E 较高,以氧化作用为主。 ➢ 水田通气差,游离氧很少,E 较低(甚至可以为负值),以还 原作用为主。
28
▪ 土壤的自净作用
土壤有优越的自身更新能力-自净作用: ➢ 氧气氧化 ➢ 胶体吸附,配位 ➢ 微生物降解
可交换阳离子
致酸离子:Al3+、H+。 盐基离子:Ca2+、Mg2+ 、K+ 、Na+、NH4+ 等。
19
(2)土壤胶体的阴离子交换吸附
带正电荷的胶体吸附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子交换。易被 吸附的阴离子是 PO43-、H2PO4-、HPO42- 等,与带正电荷的土壤胶体中 阳离子 Ca2+、Fe3+、Al3+ 等结合生成难溶性化合物而被强烈吸附。
土壤的自净作用决定于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其它性质, 也与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有关。
土壤的自净作用一般比较缓慢。
29
第二节 土壤的化学污染 2.1 土壤污染源和土壤污染物
▪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 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即为土壤污染。 ▪ 土壤受到污染后,不仅会影响植物生长,同时会影响土壤 内部生物群的变化与物质的转化,即产生不良的生态效应。

电子教案四土壤环境化学

电子教案四土壤环境化学

电子教案四土壤环境化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环境化学》教材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土壤污染及其影响、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保护。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土壤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壤污染的防治技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以及土壤污染的类型和危害,掌握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土壤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土壤的组成、性质,土壤污染的类型及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

2. 学具:土壤样品、实验室仪器、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土壤污染案例,引发学生对土壤环境问题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土壤的组成、性质,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知识。

3. 土壤污染及其影响:分析土壤污染的类型、危害,介绍防治措施。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5.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具体步骤。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2. 土壤污染类型及危害3.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4.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家乡土壤环境问题,提出防治措施。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土壤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但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学生操作不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土壤环境问题,开展课外实践,如参观土壤污染治理项目,了解土壤环境保护的最新动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环境化学(南开大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南开大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OH)3]
水铝片
代表OH群
高岭石类结晶构造示意图
高岭石
单位晶层
瞧:氢键在这里
(牢固) 不易发生同晶取代 内表面 (无)
外表面
back
蒙脱石 montmorillonite
[O3 Si2 O2 OHAl2OH O2 Si2 O3] 硅氧片 水铝片 硅氧片
蒙脱石类结晶 构造示意图
弱的分子间力 极易发生同晶取代
1、土壤矿物质的粒级划分
机械组成
Mechanical composition


我国标准 mm 1-0.05
国际标准 mm 2-0.02
砂粒 Sand 粉粒 Silt 粘粒 Clay
主要是原生 矿物 主要是次生 矿物 原生与次生 矿物混合
0.05-0.005
<0.005
0.02-0.002
<0.002
粒级名称
石块каменствя 石砾гравий
粒径/mm
>3 1~3
粗砂 coarse sand 细砂 fine sand
2~0.2 0.2~0.02
粗细砂 Песок крупный 中细砂Песок средний 细砂粒 Песок мелкий
0.5~1 0.25~0.5 0.05~0.02
粒径小于1µm,阳 离子代换量极高, 它所吸收的水份植 物难以利用,属2: 1型晶格,晶层之 间主要靠弱的分子 间力连接,晶层连 接不紧,水分子易 进入,极易发生同 晶取代
风化程度极高, 粒径0.1-5.0µm, 膨胀性小,阳离 子代换量低,属1: 1型晶格,晶层之 间由氢键连接, 甚为紧密极少发 生同晶取代
土壤粒级分类系统(三级分类制) classification systems of soil separates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1)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1)

3.土壤溶液
当水分进入土壤后,即和其他组成物质发生作用,其中的一些可溶性物质如盐类和 空气将溶解在水里。
土壤水分存在的形式:土壤颗粒表面有很强的粘附力,土壤 颗粒吸附的水分称吸着水,几乎不移动,不被植物吸收。外层 的膜状水称内聚水或毛细管水,是植物生长的主要水源。 土壤溶液占土壤总体积的20%~30%,含有Na+、K+、Mg2+、 Ca2+、Cl-、NO3-、SO42+、HCO3-等无机离子,还含有机物。 土壤水分的意义:土壤水分既是植物营养物的来源,也是污 染物向其他圈层迁移的媒介
土壤有机质包括:
活体 根系、土壤中的生物、 细菌、藻类和原生 动物等
非活体 非腐殖质(动植物残体、蛋白质、糖类、纤维素、 树脂、有机磷、有机氮、有机酸等,约占10%) 腐殖质(土壤中特有的有机物,由植物经微生物 降解转化而成,不属于有机化学中现有的任何一类, 占85-90%)。
新鲜植物生物量中N/C约为1/100, 腐殖化完成后,N/C可 上升到约为1/10
氢键结合力,只有松驰的联系;水分子或其他交换 性阳离子可以进入层间。蒙脱石具有较高的阳离子 交换容量
高岭石
[ Al4Si4O10(OH)8] 是
风化程度极高的矿物 特点:粒径较大, 为0.1-5.0μ m,膨 胀性小,阳离子代换 量也低,极少发生同 晶取代。透水性好但 保肥能力低。 1∶1型黏土矿物(高岭石)结构示意图
一硅氧片与一水铝片组成一个晶层,属1∶1 型二层黏土矿物 。晶层的一面是氧原子,另 一面是氢氧原子组,晶层之间通过氢键相连 结。晶层间的距离很小,仅0.72nm,故内部 空隙不大,水分子和其他离子都难以进入层 间。
2.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包括生物死亡的残骸、施用的有机肥料、微生物活动生成的有 机物等.

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1、土壤圈: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

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还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壤的物质的能力。

主要元素 O 、Si 、Al 、Fe 、C 、Ca 、K 、Na 、Mg 、Ti 、N 、S 、P 等。

2、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

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土壤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和化学风化的产物,由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构成。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是土壤形成的标志,土壤肥力的表现。

土壤水分:来自大气降水和灌溉土壤中的空气:成分与大气相似,不连续,二氧化碳比氧气多。

3、土壤具有 缓和其酸碱度 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4、土壤中存在着由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和 细菌 组成的生物群体。

5、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层次,分别为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6、土壤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隐蔽性、潜在性 和不可逆性。

7、岩石化学风化分为氧化、水解和酸性水解三个过程。

8、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根据土壤中H +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两大类。

(1)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 表示。

(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 +和Al 3+。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 +浓度,使土壤pH 值降低。

根据测定潜性酸度的提取液不同,可分为代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代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KCl 、NaCl 等) 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 +、Al 3+离子交换。

用强碱弱酸盐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将土壤胶体吸附的H +、Al 3+离子代换出来,同时生成弱酸,此时测定该弱酸的酸度称水解性酸度。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PPT课件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PPT课件

a. 硅酸盐类:易风化成盐; b. 氧化物类; c. 硫化物类; d. 磷酸盐类。
LOGO
11
(2) 次生矿物
一、组成 1.矿物质
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 成和晶体结构都有所改变。
a. 简单盐类: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等,原生矿物 经化学风化后的最终产物,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结晶结构简单;
LOGO
8
LOGO
9
一、组成
图4-1 土壤的组成
LOGO
10
1.土壤矿物质
一、组成
(1) 原生矿物
各种岩石(主要是岩浆岩)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 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 结晶结构都没有改变。
原生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类、云母类、辉石、 角闪石等。石英最难风化,长石次之,辉石、角闪石、 黑云母易风化。
生物种类 细菌
微 真菌
生 物 放线菌
藻类
表土层中(15cm) 数量(个/m2) 1013~1014 1010~1011 1012~1013 109~1010
生物种类
原生物 动 线虫类 物 蚯蚓
其它
表土层中(15cm) 数量(个/m2) 109~1010 106~107 30~300 103~105
LOGO
LOGO
5
在沙漠化过程中水土流失也很严 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已达150 万 km2, 每 年 土 壤 流 失 量 达 5 0 亿 吨 , 养分流失量相当于四、五千吨化肥。
LOGO
6
❖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我国盐碱化土 壤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左右;
❖土壤污染物质来源广泛,包括城市废 水和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生物残 体和排泄物;大气沉降物等。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3、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
4、复合污染
种类不同,对重金属的富集规律不同;生长
二、5、重施金肥属在土壤-植物体系发毒字中育不花期知科的不”的迁同的天移,大蓝对麦遏转重能蓝化金在菜规属铜能的污超律富染量集的积量地累也区Cd不生,同长其;;地十“上矿 1、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部集分规该重律金属含量可达1800 mg/kg。
(ii)浓度
还原条件下,五价砷被还原成三价砷,亚砷
(iii)存在形态
酸的溶解度大于砷酸的溶解度。
交换态、碳酸态、铁锰氧化物态、有机态和残渣态。
A.Tessier, P.G.C.Campbell, M.Bisson,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for the speciation of particulate trace metals, Analytical Chemistry, 1979, 51(7): 844851.
二、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1、非离子型有机物在土壤-水体系的分配作用
I 吸附等温线可以是线性
II 不存在竞争吸附 III 分配作用与溶解度的关系是随其水中溶解度减少而增大
2、土壤湿度对分配过程的影响 在干土壤(即土壤含水量低)时,由于土壤矿物质表面强烈的 吸附作用,使农药大量地吸附在土壤中;相反,在土壤潮湿时, 由于水分子的竞争作用,土壤中农药的吸附量减少,蒸气浓度 增加。
土壤具有缓冲能力的原因: 土壤溶液中含有碳酸、硅酸、
{ 土壤溶液的缓冲作用
磷酸、腐殖酸和其他有机酸 等弱酸及其盐类
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
土壤的可交换离子不但含有致 酸离子,也含有盐基离子
五、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Eh)衡量土壤的氧化还原能力 水田 -200~+300 mV 旱田 +400~+700 m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微生物转化农药的方式
去毒作用
矿化或不能完全矿化只部分降解,甚至经共代 谢作用除去个别基团也可以变有毒为无毒。
活化作用 经微生物作用变无毒为有毒,或使毒性加剧: 结合、复合或加成作用 使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农药结合形成复杂的物质, 如,氨基酸、其他有机酸、甲基等加在底物上, 多数物质可去毒。
改变毒性谱
(1)物理吸附:土壤对农药的物理吸附作用,主要是胶 体内部和周围农药的离子或极性分子间的偶极作用。 物理吸附的强弱决定于土壤胶体比表面的大小。例 如,无机黏土矿物中,蒙脱石和高岭石对丙体六六 六的吸附量分别为10.3 mg/g和2.7 mg/g;有机胶体 比无机胶体对农药有更强的吸附力;许多农药如林 丹、西玛津和2,4D等,大部分吸附在有机胶体上; 土壤腐殖质对马拉硫磷的吸附力较蒙脱石大70倍。 腐殖质还能吸附水溶性差的农药。因此,土壤质地 和有机质含量对农药吸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作用力 吸附热 吸附等温线 竞争作用
2.土壤湿度对分配过程的影响
极性水分子和矿物质表面发生强烈的 偶极作用,使非离子性有机物很难占据矿 物表面的吸附位,因此对非离子性有机化 合物在土壤表面矿物质上的吸附起着一种 有效的抑制作用。
在干土壤中,由 于土壤表面的强 烈吸附作用,使 林丹和狄氏剂大 量吸附在土壤中; 湿润土壤中,由 于水分子的竞争 作用,土壤中农 药的吸附量减少, 蒸汽浓度增加。
● 施用化学改良剂
抑制剂 :酸性污染土壤中施用石灰,镉、铜、锌、汞等重金属形成氢氧化
物沉淀,如稻米的含镉量可降低30% 。 钙铁磷肥能有效地抑制Cd、Hg、Pb、Cu、Zn重金属的活性,如形 成难溶Cd3(PO4)2↓、Hg3(PO4)2↓,
吸附剂 :加入0.4%的活性炭,豌豆从土壤中吸收的艾氏剂量可降低96% 。
马拉硫磷 代谢产物为羧酸衍生物
绿色木霉,假单胞菌
共代谢作用
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常常不能直接被甲微生物降解, 但有另一可供碳源和能源的辅助基质同时存在,即乙 微生物可使其发生部分降解,而经过乙微生物作用的 产物又可被甲微生物继续降解。这就是共代谢作用, 这种生物降解过程要复杂得多。 除草剂2,4,5-T难以降解,可利用苯酸脂而生长的 细菌对其有共代谢作用。 间-硝基酚难以降解,但利用对硝基酚而生长的黄杆 菌可与其发生共代谢作用降解成硝基醌。
三、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通过生物或化学等作用,逐渐分解,最终转化为H2O、CO2、 Cl2及N2等简单物质而消失
1.化学降解 水解作用:
有机磷酯杀虫剂在土壤中发生水解反应:
氧化作用:
许多农药能降解氧化 生成羧基、羟基。有 人曾经用氯代烃农药 进行氧化试验,指出 林丹、艾氏剂和狄氏 剂在臭氧氧化或曝气 作用下都能够被去除。
§3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和转化
目前,世 界范围年产 农药约200 多万吨,种 类数达1500 之多(大量 生产又广泛 应用的约有 300种)。
一、土壤中农药的迁移
通过挥发、扩散、移动转入大气、水体和生物体中,造成其他 环境要素的污染,通过食物链对人体产生危害
1. 扩散 气态发生(挥发)
农药在田间中的损失主要途径是挥发,如,颗粒状的农药 撒到干土表面上,几小时内几乎无损失;而将其喷雾时,雾滴 复干的10分钟内,损失达20%。
除草快经光化学降解可生成盐酸甲胺:
农药对光的敏感程度是决定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期长短
的重要因素。
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研究员 “土壤中农药的光化学降解”
研究对象: 5 类 35 种农药 研究方法: 在光化学反应器中进行(300-350nm)处理 温度33-36℃ 处理过程:分别取10、50、100μg试样, 用有机溶剂溶解后点在玻片上,光照 1 、 2 、 4 、 8 , 24 ( 48 )h,重复一次,将二玻片用溶剂淋洗入 10ml 容 量瓶中,定容同时作空白(暗处)。
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 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 ● 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 ● 合理使用化学肥料
2)增加土壤环境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黏和改良砂性土壤,可以增 加或改善土壤胶体的性质,增加土壤对有毒物质的吸附能 力和吸附量,从而增加土壤环境容量,提高土壤的净化能 力。
3) 其他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3)氢键吸附:土壤组分和农药分子中的-NH、-OH 基团或N和O原子形成氢键,是黏土矿物或有机 质吸附非离子型极性农药分子最普遍的一种方式。 农药分子可与黏土表面氧原子、边缘羟基或土壤 有机质的含氧基团和胺基以氢键相结合;有些交 换性阳离子与极性有机农药分子还可以通过水分 子以氢键结合。 土壤对农药吸附作用的大小关系到土壤对农药的 净化能力和农药的有效性。土壤的吸附能力越强, 农药有效性越低,净化能力越高
物理吸附 分子间范德华力 不需活化能 吸附平衡 瞬间达到
化学吸附 化学键相互作用力 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等 需活化能 化学反应速度 慢于物理吸附
二.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1.非离子型农药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作用
土壤有机质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用分配系数 Kd 来描述。 分配作用 分子力溶解作用 低吸附热 线性 非竞争吸附 与溶解度相关 吸附作用 范德华力和化学键力 高吸附热 非线性 竞争吸附
影响农药挥发的主要因素: 农药(物理化学性质、浓度、扩散速率) 土壤(含水量、吸附性) 环境(温度、气流速度)等
土壤吸附的影响
农药与土壤固相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直接影响其他过程的 发生。 物理吸附 吸附可分为: 离子交换吸附 氢键吸附分配 其中离子交换吸附较重要。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符合弗莱 特利希和朗格缪尔等温吸附方程式
(c)土壤的pH。农药的电荷特性与体系的pH有关,因此土壤pH 对农药的吸附有较大的影响。
二.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1.非离子型农药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作用 吸附作用(adsorption )
过程:有机物的离子或基团从自由水向土壤矿物的亚表面层扩散;离 子或基团以表面反应或进入双电层的扩散层的方式为土壤矿物质吸附。
随土壤水分相对含 量的增加,吸附 (分配)作用减弱, 当相对湿度在50% 时,水分子强烈竞 争土壤表面矿物质 上的吸附位,使吸 附量降低,分配作 用占主导地位,吸 附等温线为线性
干土壤中吸附的强弱还 与吸附质(农药)的极 性有关,极性大的吸附 量就大;而且分配作用 也同时发生。因此,非 离子型有机物在干土壤 中表现为强吸附(被土 壤矿物质)和高分配 (被土壤有机质)的特 征。
, 黄和鑫(1985)研究在田间积水的条件下,林丹
的半衰期只有60.1天,降解速率比旱地提高了 两倍多。
3.微生物在农药转化中的作用
矿化作用 许多农药是天然化合物的类似物质,某些微生 物具有分解它们的酶系,它们可作为微生物的营
养源而被分解成无机物。
如果污染物的空间构象正好与酶活性中心的空间形态吻合, 二者在空间上就具有了亲和力。二者结合后生成一种复合中间产 物,这种产物的存在过程就是酶对污染物进行激活的过程。
● 控制氧化还原条件
在水稻抽穗到成熟期,无机成分大量向穗部转移。淹水可明显地抑制水 稻对镉的吸收,落干则能促进镉的吸收,糙米中镉的含量随之增加。 镉、铜、铅、汞、锌等重金属在pE较低的土壤中均能产生硫化物沉淀, 可有效地减少重金属的危害。但砷与其他金属相反,在pE较低时其活性较 大。
● 改良土壤
土壤一旦造成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很难从中排除出去 采用排去法、客土法 、深耕法 土壤有机污染的化学修复:用表面活性剂或有机溶剂清洗土壤中 的有机物 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将土壤中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 的有机物质(CO2和H2O) 生物修复是治理土壤有机污染的最有效方法。污染土壤的生物修 复效率受污染物性质、土壤微生物生态结构以及土壤性质、环境条 件等影响。研究污染物的生物可降解性、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 用机理、降解菌的选育与生物工程菌的应用,是提高污染土壤生物 修复效果的关键
有生态意义,一类生物有毒物可影响另一类,如 农药五氯苯醇 →(共代谢,脱氯、氧化)三氯(四 氯)化苯酸(无杀菌能力,但可抑制水稻后作物的 生长) 消效作用----酶促去毒作用 如 2 , 4-DB ( 2 , 4- 二氯苯氧丁酸)→ (微生物酶 促裂解)2,4-二氯苯酚
四、土壤中化学农药的残留
影响农药残留性的有关因素
2)离子交换吸附:化学农药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离子型和 非离子型农药。离子型农药(如杀草快)在水中能离解成离 子,非离子型农药包括有机氯类的DDT、艾氏剂,有机 磷类的对硫磷、地亚农等。离子型农药进入土壤后,一 般解离为阳离子,可被带负电荷的有机胶体或无机胶体 吸附。如杀草快质子化后,被腐殖质胶体上的两个COOH吸附,有些农药的官能团(-OH、-NO2、-COOR、 -NHR等)解离时产生负电荷成为阴离子,则被带正电荷的 Fe2O3·nH2O、Al2O3·nH2O胶体吸附。因此,离子交换吸 附可分为阳离子吸附和阴离子吸附。有些农药在不同的 酸碱条件下有不同的解离方式,因而有不同的吸附形式。 例如,2,4D在pH 3~4条件下解离成有机阳离子,被带 负电的胶体吸附;而在pH 6~7条件下解离成有机阴离子, 则被带正电的胶体吸附。由此可见,土壤pH对农药的吸 附有一定的影响。
结论:
不同农药的相对光解速率相差很大;
有机磷 > 氨基甲酸脂 > 三均氮类农药 > 有机氯 > 拟除 虫菊类 规律: -CH3 > -CH2CH3、非芳香族有机磷> 芳香族有 机磷
有机物浓度与降解速率呈明显的负相关; 不同农药的光解速率与其吸收光谱有关。
2.土壤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
农药在土壤中持留时间的长短,是一个有实际意 义的问题。其半衰期既决定于农药本身的特点,也与 周围的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有关,特别是微生物的参 与。
如P,P′-DDT脱氯产 物P,P′-DDD可进一 步氧化为P,P′-DD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