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强度不足常见原因及处理措施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729431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1.png)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混凝土结构设计是现代建筑工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它的本质是确保建筑结构在安全、美观、经济、环保等方面达到最佳综合效益。
然而,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强度不足、裂缝、开裂、变形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对结构的安全和使用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出发,探讨一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强度不足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强度不足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混凝土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如气孔、微裂缝等,这些缺陷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因此,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如何保证混凝土的强度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解决强度不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质量好的原材料。
优质的水泥和骨料是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关键,因此在选择原材料时应尽量选择质量好的产品。
同时,在施工中,应注意控制水泥掺量,以保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此外,还可以采用加固措施,如设置钢筋等,来增强混凝土的强度。
在混凝土设计中,为了尽量避免强度不足问题的出现,通常会在设计中留一定的余量,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可以满足要求。
二、混凝土裂缝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裂缝问题也是一个相对常见的问题。
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温度变化、荷载变化等。
然而,无论出现裂缝的原因是什么,它都会对结构的使用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如何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解决混凝土裂缝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加固措施。
比如,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钢筋,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有效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另外,在混凝土设计中,还可以采用伸缩缝等措施来缓解混凝土中的内部应力,防止裂缝的发生。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混凝土的浇注时间和浇注量等,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从而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三、混凝土变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混凝土变形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及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798de8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8.png)
文章题目: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一、引言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度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展开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混凝土强度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二、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1.材料选择不当在混凝土制作过程中,原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若水泥、砂、碎石等原材料质量不达标,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掺入杂质、含泥量过高等问题也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
2.配合比设计不合理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是混凝土强度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水灰比、砂石比等设计不合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将受到严重影响,直接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
3.施工工艺不当施工工艺的不当也是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浇筑不密实、养护不到位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表现。
4.环境因素影响环境因素如气温、湿度等对混凝土的强度有重要影响。
若在恶劣环境下施工,混凝土的强度很可能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5.其他因素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搅拌不均匀、养护不到位等问题也会对混凝土的强度产生影响。
三、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处理方法1.提高原材料质量选择优质水泥、洁净砂石,并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是避免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关键。
2.合理设计配合比在配合比设计上,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水灰比、砂石比等参数,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
3.加强施工管理加强对施工工艺的管理,确保浇筑密实、养护到位,以及消除搅拌不均匀等问题,对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至关重要。
4.注意环境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环境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表现。
5.定期检测定期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对保障混凝土的强度具有积极意义。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混凝土强度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解决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关键在于全面了解相关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通过提高原材料质量、合理设计配合比、加强施工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混凝土强度不足的问题。
混凝土强度偏低的几大原因及应对措施分享!
![混凝土强度偏低的几大原因及应对措施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8342cc1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b2.png)
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表现在施工原材料质量差、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施工技术中存在问题以及试块管理不当这四个方面。
其中导致原材料质量差的主要原因有水泥的质量问题、砂石质量差、拌合水质量不合格和外加剂质量差等;而混凝土结构的配合比不当则是因为施工人员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确定的时候,没有按照工程施工的规范和标准对其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合理的设计,随意套用混凝土配合比使得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无法达到工程施工的标准。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工艺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的主要因素,其主要表现着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混凝土进行搅拌施工的时候,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工程施工的标准,出现加料的顺序错误,搅拌的时间过短等问题,使得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差;(2)在混凝土运输的过程中,没有对其混凝土结构很好的处理,使得混凝土在运输时质量出现问题;(3)在混凝土浇筑完毕以后,施工人员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振捣,使得混凝土结构中的孔斜率过大;(4)在养护的过程中,由于养护不当使得混凝土结构中的温度和湿度无法满足工程施工的标准,导致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发生变化。
下面对以上几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组成材料和配合比(1)水泥实际强度与水灰比水泥实际强度越大,硬化水泥石强度就越大,骨料之间更易于胶结,由此形成高强度的混凝土。
假设水泥实际强度一定,水灰比越小,水泥石强度越大,与骨料粘结力就越大,由此也能形成高强度的混凝土。
如果水灰比太小,混合料粘稠度过大,不易振捣密实,难免出现蜂窝或孔洞,这就大大降低了混凝土强度。
(2)骨料的选择水泥石与骨料的粘结度取决于骨料的表面状况,水泥石与骨料粘结度差,必然降低混凝土强度。
一般来讲,选用有粗糙表面的碎石能够增强水泥石与骨料之间的粘结性,最终可提高混凝土强度;若采用有光滑表面的卵石,则会降低骨料和水泥石之间的粘结性,继而降低混凝土强度。
鉴于此,在配合比一定的条件下,尽量选择碎石混凝土。
商品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商品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182a35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d.png)
商品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强度不足:通常发生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商品混凝土强度低于设计要求。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原材料不合格、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掺入剂使用不当等。
防治措施:-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确保水泥、砂、石等原材料符合规定标准。
-根据设计要求制定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并进行严格的配合比试验。
-使用合适的掺入剂,并确保其按照规定的比例加入混凝土中。
2.混凝土开裂:混凝土开裂是商品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问题。
开裂的主要原因包括胶凝材料的收缩与膨胀、温度变化、荷载应力等。
开裂不仅影响混凝土的美观性,还可能影响其使用功能。
防治措施:-选择合适的胶凝材料,控制混凝土的收缩性能,可以添加适当的收缩剂或控制剂。
-控制温度变化,尽量避免混凝土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施工。
-对于大体积的混凝土构件,可以采用分段浇筑的方式,减少温度和收缩对混凝土的影响。
-对于承受较大荷载的混凝土结构,应根据设计要求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减少裂缝的产生。
3.空洞和凹陷:空洞和凹陷是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混凝土中存在气泡、骨料分离、不均匀振捣等原因引起的。
防治措施:-使用适当的振捣设备,振捣时间和能量要充足,避免出现空隙。
-控制混凝土的流动性,使其能够充分填充模板中的空隙。
-选择合适的骨料,并控制骨料的含水率。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确保其含水量和固含量符合设计要求。
4.钢筋质量问题:防治措施:-选用质量可靠的钢筋材料,并进行必要的防锈处理。
-设计和施工中严格控制钢筋的位置和数量,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保持钢筋的清洁,避免在未浇筑混凝土前积水长期浸泡。
综上所述,商品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主要包括强度不足、混凝土开裂、空洞和凹陷以及钢筋质量问题等。
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需要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制定合理的配合比和施工工艺,并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和检测。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商品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性。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处理措施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d1555d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01.png)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处理措施一、1.1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水泥质量不过关。
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成分之一,如果水泥的质量不好,那么混凝土的强度也会受到影响。
混凝土中的骨料、砂子等材料的质量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如果这些材料的质量不好,那么混凝土的强度也会受到影响。
二、1.2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影响混凝土强度不足会导致建筑物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还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能。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三、2.1 提高水泥质量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强度,首先需要提高水泥的质量。
这可以通过选用质量更好的水泥来实现。
还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工艺来改善水泥的质量,例如添加一些助剂或者改变水泥的生产工艺等。
四、2.2 提高骨料、砂子等材料的质量除了提高水泥的质量之外,还需要提高骨料、砂子等材料的质量。
这可以通过选用质量更好的骨料、砂子等材料来实现。
还可以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例如破碎、筛分等,以提高它们的质量。
五、2.3 采用合适的配合比在制作混凝土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配合比。
配合比是指水泥、骨料、砂子等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凝土。
不同的建筑物需要使用不同的配合比,以达到最佳的强度效果。
因此,在制作混凝土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配合比。
六、3.1 加强施工管理除了以上措施之外,还需要加强施工管理。
这包括加强对原材料的检验、控制混凝土浇筑的速度和均匀性等方面。
只有加强施工管理,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达到要求。
七、3.2 做好维护工作在建筑物建成之后,还需要做好维护工作。
这包括定期检查建筑物的结构是否稳定、是否有裂缝等问题。
如果发现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只有做好维护工作,才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商品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商品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2405f1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b.png)
商品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一、商品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分析:1.材料选用不当:在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如果选用的原材料质量不好,或者掺入了掺合料的质量不达标,都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不足。
2.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混凝土设计的重要环节,如果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比如水灰比过高、骨料粒径分布不合理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3.搅拌工艺不当: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如果搅拌时间不足或搅拌方式不正确,会导致混凝土中的骨料分散不均匀,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4.混凝土养护不到位:混凝土浇筑后,需要进行养护,使其充分水化反应,增强强度。
如果养护措施不到位,比如湿度保持不佳、温度控制不当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二、商品混凝土强度不足的预防措施:1.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选用质量优良的原材料进行生产,确保水泥、骨料、掺合料等的质量达标。
2.合理设计配合比: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设计出合理的配合比,控制好水灰比和骨料粒径分布。
3.优化搅拌工艺:合理控制搅拌时间和搅拌方式,确保混凝土中的骨料能够均匀分散,达到良好的搅拌效果。
4.加强混凝土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进行养护,保持湿度和温度的适宜,促进混凝土的水化反应,增强其强度。
5.加强施工管理:加强对混凝土施工过程的管理,确保施工操作规范,避免人为因素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6.强度监测与质量控制:定期对生产的混凝土进行强度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7.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混凝土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流程,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确保混凝土的质量稳定可靠。
总之,商品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很多,但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和施工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工程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工程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及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aee723c8e9951e79b8927e2.png)
工程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这是工程建设施工规范规定的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但是至今仍有一些工程的混凝土因强度不足而造成不少质量问题。
混凝土强度低下造成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结构构件承载力下降;二是抗渗、抗冻性能及耐久性下降。
因此对混凝土强度不足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处理。
一、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常见原因1. 原材料质量问题(1)水泥质量不良1)水泥实际活性(强度)低: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水泥出厂质量差,而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时又在水泥28d强度试验结果未测出前,先估计水泥强度等级配置混凝土,当28d水泥实测强度低于原估计值时,就会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二是水泥保管条件差,或储存时间过长,造成水泥结块,活性降低而影响强度。
2)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其主要原因是水泥熟料中含有过多的游离氧化钙(CaO)或游离氧化镁(MgO),有时也可能由于掺入石膏过多而造成。
因为水泥熟料中的CaO和MgO都是烧过的,遇水后熟化极缓慢,熟化所产生的体积膨胀延续很长时间。
当石膏掺量过多时,石膏与水化后水泥中的水化铝酸钙反应生成水化铝硫酸钙,也使体积膨胀。
这些体积变化若在混凝土硬化后产生,都会破坏水泥结构,大多数导致混凝土开裂,同时也降低了混凝土强度。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所配制的混凝土表面虽无明显裂缝,但强度极度低下。
(2) 骨料(砂、石)质量不良1)石子强度低:在有些混凝土试块试压中,可见不少石子被压碎,说明石子强度低于混凝土的强度,导致混凝土实际强度下降。
2)石子体积稳定性差:有些由多孔燧石、页岩、带有膨胀黏土的石灰岩等制成的碎石,在干湿交替或冻融循环作用下,常表现为体积稳定性差,而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
3)石子形状与表面状态不良:针片状石子含量高影响混凝土强度。
而石子具有粗糙的和多孔的表面,因与水泥结合较好,而对混凝土强度产生有利的影响,尤其是抗弯和抗拉强度。
混凝土强度不够怎么办
![混凝土强度不够怎么办](https://img.taocdn.com/s3/m/e0d7a5d10975f46527d3e185.png)
一混凝土强度不足的表现及原因分析强度不足的原因:混凝土强度不够必将伴随有抗渗能力降低,耐久性降低,更重要的会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
主要表现为三方面:1、降低结构强度、刚直下降。
2、抗裂性差、产生大量宽裂缝。
3、构件变形,变形大到影响正常使用强度不足的原因:一、原材料质量差:(一)水泥质量不良:1水泥实际活性低;2水泥安定性不合格;(二)骨料(砂、石)质量不良:1石子强度低;2石子体积稳定性差;3石子形状与表面状态不良;4砂、石中有机杂质含量高、粉尘含量高,砂中云母含量高;(三)拌合水质量不合格;(四)外加剂质量不合格或组成配比不当。
二、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混凝土配合比是决定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水灰比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其他如用水量、砂率、骨灰比等也影响混凝土的各种性能,从而造成强度不足事故。
(一)用水量加大:较常见的有搅拌机上加水装置计量不准;不扣除砂、石中的含水量;甚至在浇灌地点任意加水等。
(二)随意套用配合比;(三)外加剂掺量不准;(四)外加剂使用不当;(五)砂石计量不准和水泥用量不足。
三、施工工艺不正确(一)搅拌不佳,时间过短或过长造成不匀。
(二)浇筑时水泥浆漏失严重;混凝土假凝、初凝;振捣不实。
(三)养护不当;如早期缺水干燥,受冻等。
四、试块未经标准养护或未按规定制作二混凝土强度不足时的处理措施2直接加固法直接加固法即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结构抗力。
加固前最好能在原结构上卸载,经加固后再恢复使用荷载,但在原结构上往往很难实现。
工程中,国内、外直接加固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2.1增大截面加固法增大截面加固法即采取增大结构或构筑物的截面面积,以提高其承载力和刚度,满足正常使用的一种加固方法。
可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砖混等结构的梁、板、柱、墙等构件和一般构筑物的加固。
⑴该方法优点:①传统加固方法,技术成熟,便于操作;②质量好,可靠性强;③提高构件抗力R及刚度的幅度大,尤其对柱的稳定性提高较大。
⑵该方法缺点:①如果设计中未能从整体结构角度上分析,仅仅为局部加大而加大,这样会造成整体结构其它部分形成薄弱层而发生重大破坏。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b3968cd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4.png)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其中包括材料质量、施工环境、施工工艺等方面的不符合设计要求以及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为了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混凝土材料质量通病: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抗渗性差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设计配合比,选用合适的水泥、骨料等原材料,并进行适当的试验检验。
2.原材料偷工减料: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甚至出现开裂、渗水等问题。
防治措施:加强对原材料供应商的管理和质量把控,确保原材料的质量。
3.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水用量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开裂、渗水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控制水灰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控,严格控制用水量。
4.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搅拌和浇注不均匀: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均匀、开裂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选择搅拌设备,确保搅拌均匀;控制浇注速度和质量,避免混凝土分层。
二、施工环境和工艺通病:1.施工现场环境不洁净: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质量不达标、强度降低等问题。
防治措施: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清洁管理,确保施工环境的整洁。
2.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强度低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控制施工温度和湿度,可采取加热、湿喷雾等方法进行调控。
3.混凝土养护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开裂等问题。
防治措施:对刚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养护,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过早蒸发。
三、其他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1.混凝土表面麻面:可能由于混凝土坍落度过大、养护不当等原因导致。
防治措施:加强对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注意养护工作,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过早蒸发。
2.混凝土开裂:可能由于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引起。
防治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混凝土抗裂措施,如加纤维等。
3.混凝土强度低:可能由于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原材料质量差等原因引起。
防治措施:合理设计配合比,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管控,确保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强度不足常见原因
![混凝土强度不足常见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a5d0d81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a.png)
混凝土强度不足常见原因混凝土强度不足是指混凝土在承受荷载时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水平。
产生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我将从混凝土原材料、施工工艺和设计方面分别给出详细解释。
首先,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问题是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常见原因之一。
混凝土的组成主要包括水泥、砂、骨料和水。
如果水泥的品质不好,比如与标准规定的水泥种类不符、含有过多的硫酸盐等,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降低。
而砂和骨料的质量也会对混凝土的强度产生影响。
如果砂的粒径分布不合理,或者骨料含有过多的杂质,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此外,水的用量过多或者水质不符合要求也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下降。
其次,施工工艺不当也是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之一。
混凝土的施工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材料混合倒入模具中,还需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浇注方式、养护条件等。
如果在搅拌过程中搅拌时间过短或者搅拌不均匀,会导致混凝土中存在未充分反应的水泥颗粒,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此外,混凝土的浇注方式也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关键因素。
如果浇注时浇注层厚度过大或者速度过快,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发生分层现象,降低混凝土的整体强度。
再次,设计方面的问题也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施工工艺、荷载、使用条件等多个因素,如果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就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
同时,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如果配比不合理,就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过多的水泥用量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过多的水化反应,形成多余的毛细孔隙,从而影响强度。
而过少的水泥用量则会导致混凝土中水泥颗粒不够充分,也会降低强度。
除了上述的原因外,环境因素也会对混凝土的强度产生影响。
例如,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高温、低温、高湿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硬化过程,从而影响强度。
此外,长期受到外界湿度、酸碱等腐蚀也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
综上所述,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包括混凝土原材料质量问题、施工工艺不当、设计方面问题和环境因素等。
混凝土板结及强度不够处理办法
![混凝土板结及强度不够处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badef75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f.png)
混凝土板结及强度不够处理办法一、混凝土可泵送性差出现抓底或板结的原因及解决方法1 产生原因(1)配合比选择不符合泵送工艺对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
(2)水泥用量偏低。
(3)砂、石级配不合理,空隙率大。
(4)配合比中砂率过小,坍落度过大,混凝土易离析。
(5)严重泌水的混凝土易出现抓底或板结(粘锅)。
(6)水泥用量大的混凝土易出现抓底现象。
(7)混凝土外加剂掺量大的砼易出现抓底现象。
(8)砂率小,混凝土易出现板结现象。
(9)混凝土外加剂减水率高,泌水率高,保水、增稠、引气效果差的砼易出现抓底或板结现象。
2 解决途径(1)减少单位用水量。
(2)提高砂率。
(3)掺加适量的掺合料如粉煤灰,降低水泥用量。
(4)降低混凝土外加剂的掺量。
(5)增加混凝土外加剂的引气、增稠、保水功能。
二、混凝土强度不够,均质性差原因及解决方法1 产生的原因(1)搅拌机计量设备故障,坍落度失控,混凝土强度离散性大。
(2)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4)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5)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6)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冻。
(7)夏季施工,试件未及时覆盖、养护。
(8)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2 防治措施(1)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
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
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冬朋施工用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强度达到30%以上,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40%以上,始可遭受冻结,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上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2)加强计量设备的保养,确保投料准确,控制出机混凝土混合物坍落。
施工中混凝土强度不足应急处理措施
![施工中混凝土强度不足应急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69375a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4.png)
施工中混凝土强度不足应急处理措施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作为主要的结构材料,其强度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因多种原因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从而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因此,了解并掌握应急处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分析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多种多样。
原材料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水泥、砂、石子等原材料如果不符合标准,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性能。
拌和比的控制也很关键,水泥与水、骨料的比例不当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下降。
另外,施工方法及养护措施的失误同样不可小觑,浇筑时的振动不足或养护时的缺乏都会影响强度的提升。
外界气候因素,如高温、低温或潮湿环境,也可能给混凝土强度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
应急处理措施的必要性应急处理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不仅关乎工程的顺利进行,更是确保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必要环节。
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工程延期、资金浪费,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危及人身安全。
因此,对于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应急处理显得尤为迫切。
现场检测与评估发现混凝土强度不足后,应首先进行现场检测。
通过对试块或现浇混凝土强度的检测,确定具体的强度不足情况。
通常可以采用无损或低损检测方法,例如回弹仪测试、超声波检测等。
这些检测手段可以快速判断现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根据检测结果,评估强度不足的程度,并根据相应标准进行分类,明确后续处理的方向。
加强养护与补强措施一旦确认混凝土强度不足,可通过加强养护与补强措施来进行纠正。
对于已硬化的混凝土,可以通过延长养护时间、水雾养护等方式来促进其强度的进一步增长。
另外,修补和补强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通过加设钢筋、粘结纤维材料、注入树脂等手段,增强原有结构的承载能力。
进行混凝土外包裹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式,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强度不足的问题。
合理调整施工方案在处理混凝土强度不足的问题时,调整施工方案往往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
依据具体情况,可以通过重新设计混凝土配比,增强水泥的比例或者减少拌和水的用量,以提升混凝土的强度。
混凝土强度不足处理方案
![混凝土强度不足处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605eb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06.png)
混凝土强度不足处理方案混凝土强度不足,这可是个棘手的问题啊!就像你在参加一个聚会,结果发现自己穿错了鞋,真是让人尴尬。
不过别担心,今天我就给大家聊聊怎么处理这个让人头疼的情况,保证让你不再心慌意乱。
1.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为啥混凝土会强度不足呢?这就像我们去餐厅点菜,如果厨师心情不好,做出来的饭菜肯定味道差。
这混凝土也是一样,原因多得很!常见的有以下几点:1.1 材料质量不佳说到材料,这个真的是基础中的基础。
如果水泥质量差,骨料不合格,那就等着大坑了!你想啊,选了个不靠谱的材料,结果自己还得收拾烂摊子,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1.2 施工不当然后呢,施工手法不对也是一个大问题。
有些施工队可能不够专业,手法生疏,导致混凝土搅拌不均,像是炒菜不翻面,结果味道一言难尽。
特别是在浇筑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振捣,那就很可能出现空洞,强度自然打折扣。
1.3 环境因素此外,环境因素也是个隐形杀手。
天气太热,混凝土干得快,水分没保持住;天气太冷,又怕结冰。
就像夏天喝饮料太快,肚子不舒服一样,强度也跟着变差。
2. 如何处理混凝土强度不足说了那么多原因,那接下来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啦!别担心,我们有办法!2.1 加强养护首先,养护是非常重要的!混凝土就像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需要细心照顾,才能健康成长。
你可以使用喷雾、覆盖湿布或者塑料薄膜,确保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保持适当的湿度。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让你的混凝土“喝水”的重要环节!2.2 加固处理如果强度真的不行,那我们可以考虑一些加固措施。
比如,使用钢筋、碳纤维或者其他材料进行加固,这就好比给房子加个安全带,让它更稳妥。
这样的话,就算外面风雨再大,心里也踏实得很。
2.3 补救措施有些情况下,如果已经浇筑完成,强度又不够,那就只能采取补救措施了。
比如,可以用环氧树脂进行修补,增强混凝土的抗压能力。
这就像是给它穿上“防弹衣”,让它更加坚固,不怕挑战。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处理途径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处理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f7cc6e9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54.png)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处理途径混凝土是建筑施工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耐久性。
然而,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对整个工程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八个方面探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途径。
1. 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混凝土的强度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有时会出现强度不达标的情况。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原材料选择不当、掺合料质量差、配比设计失误等。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包括优化配合比、增加水灰比、采用高性能掺合料等,同时要加强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
2. 表面开裂混凝土表面开裂是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主要原因是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超过了材料的承载能力。
解决表面开裂的方法包括增加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控制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变化、采用内部细微裂缝控制措施等。
3. 泛油污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泛油污是常见的质量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在隔离层材料的选用不当或者施工操作不规范导致混凝土与木模或钢模接触并发生反应。
解决泛油污的方法包括适当选择隔离层材料、严格控制施工操作规范、及时清洗模板和混凝土表面等。
4. 孔洞和缺陷混凝土中的孔洞和缺陷会降低其强度和耐久性。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和养护过程中产生的空气泡和水泥颗粒聚集引起的。
解决孔洞和缺陷问题的方法包括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加强振捣和养护过程中的管理、采用充填剂和改良剂等。
5. 裂缝混凝土中的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其产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温度变化、收缩、荷载变化等。
解决裂缝问题的方法包括合理设置伸缩缝、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采用纤维增强材料等,同时要加强养护措施,避免过早裂缝。
6. 颜色差异混凝土的颜色差异往往与其组成材料、配合比和养护条件有关。
解决颜色差异问题的方法包括优化配合比、选择相同来源的原材料、统一养护条件等。
7. 空鼓与脱层混凝土中的空鼓和脱层是常见的质量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混凝土与模板或基层之间的黏结力不够强。
混凝土强度不足常见原因及处理措施
![混凝土强度不足常见原因及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7314e4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c.png)
混凝土强度不足常见原因及处理措施一、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常见原因1.原材料质量问题(1)水泥质量不良1)水泥实际活性(强度)低: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水泥出厂质量差,而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时又在水泥28d强度试验结果未测出前,先估计水泥强度等级配置混凝土,当28d水泥实测强度低于原估计值时,就会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二是水泥保管条件差,或储存时间过长,造成水泥结块,活性降低而影响强度。
2)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其主要原因是水泥熟料中含有过多的游离氧化钙(CaO)或游离氧化镁(MgO),有时也可能由于掺入石膏过多而造成。
因为水泥熟料中的CaO和MgO都是烧过的,遇水后熟化极缓慢,熟化所产生的体积膨胀延续很长时间。
当石膏掺量过多时,石膏与水化后水泥中的水化铝酸钙反应生成水化铝硫酸钙,也使体积膨胀。
这些体积变化若在混凝土硬化后产生,都会破坏水泥结构,大多数导致混凝土开裂,同时也降低了混凝土强度。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所配制的混凝土表面虽无明显裂缝,但强度极度低下。
(2)骨料(砂、石)质量不良1)石子强度低:在有些混凝土试块试压中,可见不少石子被压碎,说明石子强度低于混凝土的强度,导致混凝土实际强度下降。
2)石子体积稳定性差:有些由多孔燧石、页岩、带有膨胀黏土的石灰岩等制成的碎石,在干湿交替或冻融循环感化下,常表现为体积稳定性差,而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
3)石子形状与表面状况不良:针片状石子含量高影响混凝土强度。
而石子具有粗糙的和多孔的表面,因与水泥结合较好,而对混凝土强度产生有利的影响,尤其是抗弯和抗拉强度。
最普通的一个征象是在水泥和水灰比相同的条件下,碎石混凝土比卵石混凝土的强度高10%左右。
4)骨料(尤其是砂)中有机杂质含量高:如骨料中含腐烂动植物等有机杂质(主要是鞣酸及其衍生物),对水泥水化产生不利影响,而使混凝土强度下降。
5)黏土、粉尘含量高:由此原因酿成的混凝土强度下降主要表目前以下三方面,一是这些很细小的微粒包裹在骨料表面,影响骨料与水泥的粘结;二是加大骨料表面积,增加用水量;三是黏土颗粒、体积不稳定,干缩湿胀,对混凝土有肯定破坏感化。
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防治
![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c324556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e.png)
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防治钢筋混凝土工程是建筑施工中的常见工程,但在施工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和防治,可能会对工程造成严重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其防治方法。
一、混凝土质量问题1.1. 强度不足混凝土强度不足是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主要是由于原材料配比不合理,施工操作不当或养护措施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防治这一问题,应在施工前仔细做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和使用量,严格执行施工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
1.2. 裂缝混凝土裂缝是影响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见的裂缝有温度裂缝、收缩裂缝和变形裂缝。
为了预防裂缝的发生,应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控制水泥用量和水灰比,选用适当的骨料和矿粉,并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采取合适的养护措施。
1.3. 空鼓空鼓是指混凝土与钢筋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间隙,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的承载性能。
发生空鼓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混凝土在浇筑和振捣过程中没有充分密实或者施工过程中发生松动。
为了防治空鼓问题,需要加强对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质量的控制,保证混凝土与钢筋之间不存在空隙。
二、钢筋质量问题在施工中,可能会出现因为钢筋受到外力或者操作不当而产生弯曲的情况。
为了防治这一问题,应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加强对钢筋的保护措施,以免钢筋受到损坏,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钢筋的弯曲半径和弯曲角度进行操作。
2.2. 焊接质量问题在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常需要对钢筋进行焊接,如果焊接质量不合格,可能会导致接头强度不足或者产生脆性断裂等问题。
为了保证焊接质量,应加强对焊接工艺的控制和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对焊接接头的检测和验收,确保焊接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2.3. 钢筋锈蚀钢筋在施工中可能会受到潮湿和酸碱等环境的影响,导致钢筋产生锈蚀问题。
为了防治钢筋锈蚀,应加强对钢筋的防护,采取有效的防锈措施,如喷涂防锈漆、加装外部防护层等。
混凝土质量问题及处理措施
![混凝土质量问题及处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14c955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4.png)
混凝土质量问题及处理措施
混凝土是一种人造建筑材料,由水泥、砂、石料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混凝土的质量会对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并及时处理。
1. 混凝土质量问题
混凝土质量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度不足、开裂、脱落、渗水、龟裂和剥落等。
其中,强度不足是最常见的问题,可能由于原材料质量不好、拌和不均匀、养护不当等原因导致。
2. 处理措施
为解决混凝土质量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原材料质量控制:确保所选用的水泥、砂、石料等原材料质量符合要求,可以通过选择优质供应商、加强入库检验等方式实现。
(2) 拌和工艺控制:采用科学的拌和工艺,确保原材料混合均匀,保证混凝土强度稳定。
(3) 养护措施:混凝土在初期养护期间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以确保混凝土在早期阶段的强度得到保障。
(4) 合理施工:施工过程需要遵循规范,确保混凝土浇筑均匀、充实,以避免出现空鼓、裂缝等问题。
总之,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处理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措施,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及使用寿命达到设计标准要求。
混凝土实体强度偏低的原因及处治措施
![混凝土实体强度偏低的原因及处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83d237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15.png)
混凝土实体强度偏低的原因及处治措施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重要材料,其强度直接影响到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
在实际施工中,偶尔会遇到混凝土实体强度偏低的情况,这不仅可能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还可能导致额外的成本和工期延误。
必须深入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处治措施,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最终质量的达标。
混凝土实体强度偏低的原因原材料质量问题:混凝土的强度直接受到原材料质量的影响,包括水泥、骨料、水和外加剂等。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原材料的质量不达标或掺假,可能会直接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
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确保混凝土强度的关键因素。
如果设计不合理,例如水灰比过高、水泥用量不足等,都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符合要求。
施工操作不当:施工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和控制措施对混凝土的强度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搅拌时间不足、拌和不均匀、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到位或者养护不当,都可能使混凝土的强度发生变化。
养护条件不足:混凝土在初凝和硬化阶段的养护对其强度发展至关重要。
如果养护条件不足,例如温度过高或者水分蒸发过快,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发展。
环境因素影响:施工现场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风等,也会对混凝土的强度产生影响。
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施工,需要特别注意混凝土的养护和保护。
处治措施检查原材料质量: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检查和供应商的管理,确保水泥、骨料、水和外加剂等原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和工程要求。
优化配合比设计:根据实际工程条件和试验结果,合理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控制水灰比、水泥用量和骨料粒径等参数,确保混凝土的强度稳定和符合设计要求。
加强施工操作管理:制定严格的施工操作规程和操作指导,培训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确保混凝土搅拌、浇筑和振捣等施工工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严格控制养护条件: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进行养护操作,保持养护环境的稳定性,防止因环境因素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发展。
定期质量检验与评估:建立完善的混凝土强度监控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已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强度测试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处理。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处理方法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e44209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e.png)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处理方法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强度不足的情况。
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对建筑结构的安全和稳定产生影响。
因此,对于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处理方法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水泥、砂、石、水等原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混凝土。
如果配合比不合理,就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2. 施工质量不良。
例如,混凝土浇筑时不均匀,振捣不到位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3. 混凝土养护不当。
混凝土浇筑后需要进行养护,如果养护不当,就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4. 材料质量不达标。
例如,水泥、骨料等原材料质量不达标,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1. 采用高强度水泥。
如果混凝土强度不足,可以考虑使用高强度水泥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高强度水泥是指强度等级高于普通水泥的水泥,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2. 增加骨料含量。
骨料是混凝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如果混凝土强度不足,可以考虑增加骨料含量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3. 增加水泥含量。
水泥是混凝土中的粘合剂,可以使混凝土更加紧密。
如果混凝土强度不足,可以考虑增加水泥含量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4. 钢筋加固。
钢筋是建筑结构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具有很好的承载能力。
如果混凝土强度不足,可以考虑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来加固。
5. 重新浇筑混凝土。
如果混凝土强度不足且无法通过其他方法加固,可以考虑重新浇筑混凝土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三、混凝土强度不足的预防措施1. 合理配合比。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施工需要和原材料特性合理确定,避免配合比不合理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
2.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3. 养护措施得当。
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避免养护不当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强度不足常见原因及处理措施
一、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常见原因
1. 原材料质量问题
(1)水泥质量不良
1)水泥实际活性(强度)低: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水泥出厂质量差,而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时又在水泥28d强度试验结果未测出前,先估计水泥强度等级配置混凝土,当28d 水泥实测强度低于原估计值时,就会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二是水泥保管条件差,或储存时间过长,造成水泥结块,活性降低而影响强度。
2)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其主要原因是水泥熟料中含有过多的游离氧化钙(CaO)或游离氧化镁(MgO),有时也可能由于掺入石膏过多而造成。
因为水泥熟料中的CaO和MgO都是烧过的,遇水后熟化极缓慢,熟化所产生的体积膨胀延续很长时间。
当石膏掺量过多时,石膏与水化后水泥中的水化铝酸钙反应生成水化铝硫酸钙,也使体积膨胀。
这些体积变化若在混凝土硬化后产生,都会破坏水泥结构,大多数导致混凝土开裂,同时也降低了混凝土强度。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所配制的混凝土表面虽无明显裂缝,但强度极度低下。
(2)骨料(砂、石)质量不良
1)石子强度低:在有些混凝土试块试压中,可见不少石子被压碎,说明石子强度低于混凝土的强度,导致混凝土实际强度下降。
2)石子体积稳定性差:有些由多孔燧石、页岩、带有膨胀黏土的石灰岩等制成的碎石,在干湿交替或冻融循环作用下,常表现为体积稳定性差,而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
3)石子形状与表面状态不良:针片状石子含量高影响混凝土强度。
而石子具有粗糙的和多孔的表面,因与水泥结合较好,而对混凝土强度产生有利的影响,尤其是抗弯和抗拉强度。
最普通的一个现象是在水泥和水灰比相同的条件下,碎石混凝土比卵石混凝土的强度高10%左右。
4)骨料(尤其是砂)中有机杂质含量高:如骨料中含腐烂动植物等有机杂质(主要是鞣酸及其衍生物),对水泥水化产生不利影响,而使混凝土强度下降。
5)黏土、粉尘含量高:由此原因造成的混凝土强度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这些很细小的微粒包裹在骨料表面,影响骨料与水泥的粘结;二是加大骨料表面积,增加用水量;三是黏土颗粒、体积不稳定,干缩湿胀,对混凝土有一定破坏作用。
6)三氧化硫含量高:骨料中含有硫铁矿(FeS2)或生石膏(CaSO4·2H2O)等硫化物
或硫酸盐,当其含量以三氧化硫计较高时(例如>1%),有可能与水泥的水化物作用,生产硫铝酸钙,发生体积膨胀,导致硬化的混凝土裂缝和强度下降。
7)砂中云母含量高:由于云母表面光滑,与水泥石的粘结性能极差,加之极易沿节理裂开,因此砂中云母含量较高对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均有不利影响。
(3)拌合水质量不合格
拌制混凝土若使用有机杂质含量较高的沼泽水、含有腐殖酸或其它酸、盐(特别是硫酸盐)的污水和工业废水,可能造成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下降。
(4)外加剂质量差
目前一些小厂生产的外加剂质量不合格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外加剂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甚至混凝土不凝结的事故时有发生。
2.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混凝土配合比是决定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水灰比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其他如用水量、砂率、骨灰比等也影响混凝土的各种性能,从而造成强度不足事故。
这些因素在工程施工中,一般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随意套用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是根据工程特点、施工条件和原材料情况,由工地向实验室申请试配后确定。
但是,不少工地却不顾这些特定条件,仅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指标,随意套用配合比,因而造成许多强度不足事故。
(2)用水量加大:较常见的有搅拌设备上加水装置计量不准;不扣除砂石中含水量;甚至在浇灌地点任意加水等。
用水量加大后,使混凝土的水灰比和坍落度增大,造成强度不足事故。
(3)水泥用量不足:除了搅拌前计量不准外,包装水泥的重量不足也屡有发生,导致混凝土中水泥用量不足,造成强度偏低。
(4)砂、石计量不准:较普遍的是计量工具陈旧或维修管理不好,精度不合格。
(5)外加剂用错:主要有两种;一是品种用错,在未搞清外加剂属早强、缓凝、减水等性能前,盲目乱掺外加剂,导致混凝土达不到预期的强度;二是掺量不准。
(6)碱一骨料反应:当混凝土总含碱量较高时,又使用含有碳酸盐或活性氧化硅成分的粗骨料(蛋白石、玉髓、黑曜石、沸石、多孔燧石、流纹岩、安山岩、凝灰岩等制成的骨料),可能产生碱一骨料反应,即碱性氧化物水解后形成的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钾,它们与活性骨料起化学反应,生成不断吸水、膨胀的混凝胶,造成混凝土开裂或强度下降。
日本有资料介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碱一骨料反应后混凝土强度仅为正常值的60%左
右。
3. 混凝土施工工艺存在问题
(1)混凝土拌制不佳;向搅拌机中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过短,造成拌合物不均匀,影响强度。
(2)运输条件差:在运输中发现混凝土离析,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如重新搅拌等),运输工具漏浆等均影响强度。
(3)浇筑方法不当:如浇筑时混凝土已初凝;混凝土浇筑前已离析等均可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
(4)模板严重漏浆:某工程钢模严重变形,板缝5~10mm,严重漏浆,实测混凝土28d 强度仅达设计值的一半。
(5)成型振捣不密实:混凝土入模后的空隙率达10%~20%,如果振捣不实,或模板漏浆必然影响强度。
(6)养护制度不良:主要是温度、湿度不够,早期缺水干燥,或早期受冻,造成混凝土强度偏低。
4. 试块管理不善
(1)交工试块未经标准养护:至今还有一些工地和不少施工人员不知道交工用混凝土试块应在温度为(20±3)℃和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潮湿环境或水中进行标准条件下养护,而将试块在施工同条件下养护,有些试块的温、湿度条件很差,并且有的试块被撞砸,因此试块的强度偏低。
(2)试模管理差:试模变形不及时修理或更换。
(3)不按规定制作试块:如试模尺寸和石料粒径不相适应,试块中石子过少,试块没有用相应的机具振实等。
二、混凝土强度不足对不同类型的结构构件的影响
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分析,混凝土强度不足对不同结构强度的影响程度差别较大,一般规律如下:
(1)轴心受压构件:通常按混凝土承受全部或大部分荷载进行设计。
因此,混凝土强度不足对构件的强度影响较大。
(2)轴心受拉构件:设计规范不允许采用素混凝土作受拉构件,而在钢筋混凝土受拉构件强度计算中,又不考虑混凝土的作用,因此混凝土强度不足,对受拉构件强度影响不大。
(3)受弯构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强度与混凝土强度有关,但影响幅度不大。
例如纵向受拉HRB335级钢筋配筋率为0.2%~1.0%的构件,当混凝土强度由C30降为C20时,正截面强度下降一般不超过5%,但混凝土强度不足对斜截面的抗剪强度影响较大。
(4)偏心受压构件:对小偏心受压或受拉钢筋配置较多的构件,混凝土截面全部或大部受压,可能发生混凝土受压破坏,因此混凝土强度不足对构件强度影响明显。
对大偏心受压且受拉钢筋配置不多的构件,混凝土强度不足对构件正截面强度的影响与受弯构件相似。
(5)对冲切强度影响:冲切承载能力与混凝土抗拉强度成正比,而混凝土抗拉强度约为抗压强度的7%~14%(平均10%)。
因此混凝土强度不足时抗冲切能力明显下降。
在处理混凝土强度不足事故前,必须区别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正确估计混凝土强度降低后对承载能力的影响,然后综合考虑抗裂、刚度、抗渗、耐久性等要求,选择适当的处理措施。
三、混凝土强度不足事故常用处理方法
(1)测定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当试块试压结果不合格,估计结构中的混凝土实际强度可能达到设计要求时,可用非破损检验方法,或钻孔取样等方法测定混凝土实际强度,作为事故处理的依据。
(2)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混凝土强度随龄期增加而提高,在干燥环境下3个月的强度可达28d的1.2倍左右,一年可达1.35~1.75倍。
如果混凝土实际强度比设计要求低得不多,结构加荷时间又比较晚,可以采用加强养护,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原则处理强度不足事故。
(3)减少结构荷载:由于混凝土强度不足造成结构承载能力明显下降,又不便采用加固补强方法处理时,通常采用减少结构荷载的方法处理。
例如,采用高效轻质的保温材料代替白灰炉渣或水泥炉渣等措施,减轻建筑物自重,又如降低建筑物的总高度等。
(4)结构加固:柱混凝土强度不足时,可采用外包钢筋混凝土或外包钢加固,也可采用螺旋约束柱法加固。
梁混凝土强度低导致抗剪能力不足时,可采用外包钢筋混凝土及粘贴钢板方法加固。
当梁混凝土强度严重不足,导致正截面强度达不到规范要求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加高梁,也可采用预应力拉杆补强体系加固等。
(5)分析验算挖掘潜力:当混凝土实际强度与设计要求相差不多时,一般通过分析验算,多数可不作专门加固处理。
因为混凝土强度不足对受弯构件正截面强度影响较小,所以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处理:必要时在验算的基础上,做荷载试验,进一步证实结构安全可
靠,不必处理。
装配式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不足,可能导致抗震安全度不足,只要根据抗震规范盐酸后,在相当于设计震级的作用下,强度满足要求,结构裂缝和变形不经修理或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则不必采用专门措施处理。
需要指出:分析验算后得出不处理的结论,必须经设计签证同意方有效。
同时还应强调指出,这种处理方法实际上是挖设计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