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备课资料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
与李政道共同发展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等。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
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无限悲痛。
为了缅怀好友,他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100年来的民族情结、与邓稼先50年的深厚友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一)“两弹”元勋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1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3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4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6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 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作者和邓稼先同 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 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 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 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 想和为人。
“我不能走” 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 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我”对邓稼先的评价,洋溢着对朋友的深情。
一、历史背景 (引子)
二、生平经历和贡献
三、人物对比 四、巨大贡献
补充扩展
五、沙漠创业 具体化
六、热情赞颂 总结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 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 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 、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 具体化。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1、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 “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原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 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 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 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 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 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 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 “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 楚。”
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2016年新编)《邓稼先》作者介绍
word整理版学习参考资料《邓稼先》作者介绍杨振宁,美籍物理学家,主要研究理论物理。
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1942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9年后历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至今。
1986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讲座教授。
1994年6月8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杨振宁教授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美国国家科学奖(1986年),芮恩福德奖,富兰克林奖(1993年)和鲍尔奖(1994年)等。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5年),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杨振宁教授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长期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取得了许多杰出成就,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性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和R.L.Mills合作),大大促进了4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包括弱电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等),杨-米尔斯方程对微分几何、微分拓扑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和李政道合作),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教授为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1年夏率先回国访问,成为美籍知名学者中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此后,他多次回国讲学和访问,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担任南开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部主任,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为促进中美学术交流作了大量工作。
他帮助在香港成立三个基金会,以促进中国科技之发展。
同时,还不断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进言献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倾注了他的满腔热忱。
七年级语文下册11.邓稼先杨振宁
邓稼先和杨振宁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们曾多次参加 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重要演讲,为推动国际科学合作和交流作出 了积极贡献。
02
课文内容概述与主题思想
课文《邓稼先》内容概述
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包括他的家庭背 景、求学经历、科研工作和取得的成果等。
着重描写了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和氢弹过程中的艰 辛付出和卓越贡献,展现了他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 怀。
杨振宁在物理学研究中展现出了独立思考和创新 精神,他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提出了许多 新的理论和模型。
对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关注
杨振宁非常关注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他 积极倡导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培养中国年轻 一代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
两位科学家形象比较与异同点
相同点
邓稼先和杨振宁都是杰出的科学家,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要写出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首先需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 情感、经历等方方面面。只有对人物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故事。
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渲染。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 致描写,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同时,通过情感渲染的手法,让读 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推动了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2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智能手机、
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交流沟通。
初一部编版语文《邓稼先》
邓稼先一、导入二、资料助读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
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
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
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
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
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土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
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预习指导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预习指导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1)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2)邓稼先中国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威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3)文体知识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可以为别人作传,也可以写“自传”。
传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时为主;一类是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的手法记叙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它以史实为依据,但并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文学描写。
传记的文体特点主要为:①真实性。
真实是传记的生命。
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人物,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
②文学性。
传记是写人的,传记作者在人物形象中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并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这就使传记带有了文学性。
2、字音字形(1)生字注音宰割(zǎi)鲜为人知(xiǎn)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奠基(diàn)元勋(xūn)妇孺皆知(rú)孕育(yùn)选聘(pìn)谣言(yáo)罗布泊(pō)无垠(yín)萦带(yínɡ)日曛(xūn)铤(tǐnɡ)昼夜(zhòu)燕然(yān)挚友(zhì)彷徨(pánɡ)背诵(sòng)昆仑(lún)可歌可泣( qì)锋芒毕露(lù)家喻户晓(yù)当之无愧(kuì)氢弹(qīng)夐(xiòng)颤抖(chàn)难堪(kān)筹划(chóu)署(shǔ)名华裔(yì)(2)多音字勉强(qiǎng)殷(yān)红锋芒毕露(lù)强(qiáng)占殷(yīn)切露(lòu)脸倔强(jiàng)(3)形近字选聘(pìn)手谕(yù)眼眶(kuàng)驰骋(chěng)家喻(yù)户晓框(kuàng)架租(zū)借沉默(mò)诅(zǔ)咒黝(yǒu)黑阻(zǔ)碍狡黠(xiá)(4)易写错的字仰慕彷徨选聘署名呼啸至死不懈马革裹尸锋芒毕露3、词语释义(1)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1 邓稼先【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二、作者简介杨振宁,生于1922年,安徽人。
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国留学期间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三、整体感知1.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概述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1/ 7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以凸现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深情赞誉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2.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邓稼先是一个热爱祖国、勤奋刻苦、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人。
从他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可以看出来。
四、探究赏析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可否去掉?为什么?讨论明确: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2/ 7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简介杨振宁(1922-- ),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安徽省合肥。
因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著作有《选集与后记》《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一、生平经历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
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
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
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
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
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
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
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
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
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
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
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
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知识点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知识点
1. 作者简介
2. 相关背景
3. 主要内容
1作者简介
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相关背景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
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
邓嫁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3主要内容
作者把邓稼先这一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实,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件PPT【精品】
各个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 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 子弹制造的理论,并 成功设计了两弹。
“两弹元勋 ”
功勋卓著
③ 1985 年 重 病 期 间 写 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 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 建议书。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 派继续工作。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第一部分先举出百年前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 仅1898年发生的一些历史,再写“今天,一 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样写, 突出下文哪一个句子的意思?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 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阅读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叙写邓稼先一生的简历,那 些写的较详?那些写得很简?这种详略 分明的叙写突出了邓稼先哪两点?
与邓稼先作比较?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 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 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 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 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 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一部分总写邓稼先伟大之处是哪句话?说 说你对它的理解。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
平沙: 平旷的沙漠。文中指旷野。
夐(xiòng):辽远。
萦带(yíng):弯曲得像带子一般。
纠纷:交错在一起。
惨悴(cǎncuì):凄惨凄凉。悴,忧伤。
曛(xūn):昏黄。
凛(lǐn):寒冷。
的,热泪满眶。为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举巨例大具贡体献述。写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
第六部分:引段述话作总者体写评给价邓邓稼稼先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3.第18段引用张爱萍的评价有何作用?
引用张爱萍的评价,增强说服力,再次高度赞 颂了邓稼先的功勋,高度评价了他为了祖国的科研 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崇高精神。
合作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 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 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吊古战场文》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借此暗示邓稼先 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在如此恶劣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取得巨大的成 绩,衬托了邓稼先为祖国、为科学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 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 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随堂测试
冬,它没有春的艳丽,没 有夏的张扬,没有秋的丰硕, 但她所独有的就是那圣洁,刚 傲的品质。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从文章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 圈出其中的关键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
明确: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4.开篇写中国一百年以前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①结构上,引出下文的主要人物,为邓稼先的出场做准备。 ②内容上,在中华民族长久遭受屈辱这个历史背景下引出邓
稼先,表明他的贡献对中国来说具有历史性意义。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采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预习 第2课《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初一语文下册《邓稼先》知识讲解
《邓稼先》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
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邓稼先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杨振宁与邓稼先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
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
后来,杨振宁向中央领导谈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歌颂这位卓越的科学家。
(左)杨振宁(右)邓稼先知识积累1.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可,值得;歌,歌颂、赞扬;泣,流泪。
2.鲜.(xiǎn)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鲜,少。
3.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4.宰.(zǎi)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5.至死不懈.(xiè):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
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邓稼先简介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汉族,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届、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好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在父亲邓以蛰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 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毅然回到祖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86年5月,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7月29日病逝于北京,邓稼先同志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8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张爱萍将军亲致悼词,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参加追悼会,胡耀邦、邓小平等领导人送了花圈以示悼念。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11月18日,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邓稼先》知识点能力点梳理
第一单元邓稼先/杨振宁【知识提纯】1.作者微博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2.背景资料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
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
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
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
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字词清单】(1)字音邓稼先(jià) 元勋(xūn) 铤(tǐnɡ)鲜为人知(xiǎn) 鞠躬尽瘁(jū cuì ) 癌症(ái)筹划(chóu) 妇孺皆知(rú) 彷徨(pánɡ huánɡ)(2)词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热泪盈眶: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萦带:弯曲得像带子一般。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品质。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答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一单元《邓稼先》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巨大贡献。
课文以人名为题,既明确交代了文章记叙和歌颂的对象,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体裁——人物传记。
二、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至死不懈xiè:懈,放松。
蓬péng断草枯:形容环境恶劣。
署shǔ名: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选聘pìn:挑选聘用。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阔别:长时间的分别。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铤tǐng:疾走。
(铤而走险)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二、主题概述本文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且将其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祖国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件PPT(最新)
⑤1971年被“四人帮” 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 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 1982 年 , “ 我 不 能 走”。
勇敢、 公正无私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朴实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阅读第五部分部分,回答问题。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原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 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 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 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第六部分: 对稼先的总的评价。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 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第一部分:
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 上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
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 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知中国的原子弹是自力更生搞出来
(rú)
爱显露自己的才能。毕,全,完全。
妇孺皆知: 形容人人都知道。孺,小孩子。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了解。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语出诸葛亮《出师表》。小心谨慎, ( jū cuì过度劳累) 贡献除全部精力,到死为止。
截然不同:完全不同。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 知人之明:能认识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的出现,没有穷尽。 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相关知识
•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 业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 1邓稼先
‖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内容,概括六部分的内容。
1.文中的小标题
提
2.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示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
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贡献和精神。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
zǎi gē kě gē kě qì
宰割 可歌可泣
chóu huà dāng zhī wúkuì
筹划 当之无愧
páng huáng mǎ gé guǒ shī
彷徨 马革裹尸
yáng mù
仰慕
jiā yùhù xiǎo
家喻户晓
xiǎn wié rén zhī
鲜为人知
fēng wáng bì lòu
锋芒毕露
邓稼先
杨振宁
邓稼先
杨振宁
‖背景知识
杨振宁(1922— —),出生于安徽省 合肥市,美籍华裔物 理学家,因与李政道 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 理论,获得1957年诺 贝尔物理学奖。
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原 籍安徽,西南联合大学研究 生毕业,芝加哥大学博士, 历任芝加哥大学等校教授, 美国科学院院士。 与李政 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 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 开拓性工作。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 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82年,“我不能走”。
2、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 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01.邓稼先
(zǎi)
元 勋: 宰 割: 筹 划: 仰 慕:
(xūn)
立大功的人。元,为首的;居首的。
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chó u)
想办法,定计划。
(pá ng huá ng)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走。 彷 徨: 敬仰思慕。 (zhì )
挚 友: 难 堪:
亲密的朋友。挚,诚恳。
①难以忍受。 ②难为情。文中指②。
奉命: 奉:接受。 至死不懈: 懈:松懈。 署名: 署,签。 奠基: 奠,奠定,建立。 骄人: 对人骄傲。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 人非常感动。可,值得。 (xiǎn) 鲜为人知: 很少被人知道。鲜,少。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锋芒毕露:锐气、才干全部无显露出来。比喻人有傲气,
爱显露自己的才能。毕,全,完全。 (rú) 妇孺皆知: 形容人人都知道。孺,小孩子。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了解。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语出诸葛亮《出师表》。小心谨慎, ( jū cuì 过度劳累) 贡献除全部精力,到死为止。
截然不同: 完全不同。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 能认识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 知人之明: 接连不断的出现,没有穷尽。 层出不穷: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燕然勒功:
第四部分: 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 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 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 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 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婉,同时也指出 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 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 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 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 对稼先的总的评价。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 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1922-- ),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安徽省合肥。
因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著作有《选集与后记》《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一、生平经历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
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
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
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
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
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
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
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
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
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
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
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
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
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6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
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
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
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
杨振宁长时期在看来是神秘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十字路口工作。
在这个领域内,一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
这是一个外行很难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满了希腊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寻求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品味”和“风格”,有寻求用正确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内心的灵感。
物理学家戴森去年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
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
”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杨振宁已有华发,可是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
他仍穿梭于纽约和远东之间。
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学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是设在南朝鲜汉城的一个理论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关于他的生活和时代的一次广泛的谈话中,杨振宁谈到他的物理学生涯,谈到他没有能从事某些领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遗憾。
杨振宁也谈到他在中国童年和他长时间为沟通美国和自己的祖国在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作的努力。
杨振宁谈到他担心中美关系的裂痕会扩大,以及由于新近对台湾出生的物理学家李文和间谍活动嫌疑的调查,将为亚洲和亚裔美国科学家带来的困难。
·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杨振宁自1945年到美国来当研究生以后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
他会见了已故的周恩来和中国的其他领导人,帮助开展了两国之间的科学合作。
他担心这些合作将面临危险。
那时候,当他从国外旅行回来后,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人员常常去找他。
中央情报局的官员第一次去找杨振宁时杨要让他的秘书记录他们的谈话,以免误解。
杨振宁继续保持和中国的密切联系,他说:“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