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机制与影响因素
超富集植物与植物修复技术
案例&影响因素
案例&影响因素
展望
继续去寻找重金属超积累植物 结合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 寻找综合可持续的植物修复手段 更多的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Thank you!
超富集植物与植物修复技术
背景
土壤重金属的治理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 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目前常用的有淋滤 法、客土法、吸附固定法等物理方法以及生物 还原法、络合浸提法等化学方法。但这些方法 大多只能暂时缓解重金属的危害,还可能导致 二次污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植物修复法
植物修复法是指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 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该种植物对土壤中的污 染元素具有特殊的吸收富集能力,将植物收获 并进行妥善处理(如灰化处理)后即可将该重 金属从土体中去除,达到治理污染与生态修复 的目的。 优点:成本低;增加机质含量和提高土壤肥力; 有效避免二次污染;对环境扰动小
植物提取
应用植物根系吸收一种或几种污染物质,并将其 转移贮藏到植物茎叶,植物衰亡后收割茎叶另作处理。 被应用植物提取修复土壤污染的植物主要分超量积 累植物和诱导超量积累植物两大类,前者指一些具有 较强的吸收土壤污染物质并运送至地上部积累能力 的植物,后者则指一些本身不具备超量积累土壤污染 特殊性,但可以一些方法诱导出超量积累能国Edenspace 公司专门从事开发植物修复各种污染土壤和水 体的工作。该公司1996 年成功地利用B . j uncea 与EDTA 结合 修复了一块铅污染的土地。通过灌溉施入2 mmol/ kg 的EDTA , 然后种植印度芥菜,21 天后收割,在一个季节内共种植收割3 茬。 结果:表层土壤铅含量从2300 下降到420 mg/ kg ; 15~30 cm 中土层铅含量从1280下降到992 mg/ kg; 30~45 cm 土层的铅含量几乎没有下降。 监测结果表明没有发现EDTA和铅向下层土壤的淋溶作用,试验证 明EDTA 确能增强印度芥菜吸收,显示EDTA 和印度芥菜结合应 用具有一定的植物修复潜力。
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富集机制研究
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富集机制研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各种营养元素,并且会因为肥料的使用而造成土壤的营养不平衡。
除了常见的营养元素外,一些重金属元素也会被植物吸收进入其体内。
虽然重金属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可能会有不良影响,但实际上植物还可以通过吸收和富集重金属元素来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富集机制的研究现状。
1. 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和影响重金属元素是指密度大于4g/cm3的金属元素,如铜、镉、铅、汞等,通常出现在土壤、矿物和煤炭等中。
它们的富集和污染往往是由于工业化和人类活动所引起。
由于它们的毒性作用,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2. 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能力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元素,同时也会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
但不同的植物吸收重金属元素的能力不同。
一些植物如伞形科植物等,其根系有着很强的吸收能力,可以在重金属污染的环境中快速生长。
而一些其他的植物如莴苣、油菜等则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能力较弱。
这些差异是由于其遗传表达和表观遗传机制所导致的。
3. 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机制如果植物吸收到的重金属元素超过了其生理需求,则会开始对其进行富集和转运。
这是通过植物整个生长过程中的多个阶段来实现的。
在吸收入植物体内后,重金属元素首先会被分配到细胞壁中,并且在此处进行固定和吸附,从而减轻其对细胞内部的毒性作用。
随后,重金属元素会进入到根系,然后转移到上部部分,例如干、叶、花等组织中。
这一过程主要是与植物本身的代谢活动和生理功能相关的。
最终,通过凋零和腐烂等过程,重金属元素会被回收到土壤中。
4. 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修复作用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土壤污染越来越严重。
由于植物具有吸收和富集重金属元素的能力,因此植物修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修复。
例如,通过种植具有强吸收和积累能力的植物,来清除或减轻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
超富集植物吸收富集重金属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
超富集植物吸收富集重金属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3李文学 陈同斌3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室,北京100101)【摘要】 与普通植物相比,超富集植物在地上部富集大量重金属离子的情况下可以正常生长,其富集重金属的机理已经成为当前植物逆境生理研究的热点领域.尤其是近两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引入,关于重金属离子富集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与酵母突变株功能互补克隆到了多条编码微量元素转运蛋白的全长cDNA ;也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谷胱甘肽、植物螯合素、金属硫蛋白、有机酸或氨基酸等含巯基物质与重金属富集之间的可能关系.本文从植物生理和分子生物学角度简要评述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螯合及区室化的机制.关键词 超富集植物 重金属 生理学机制 分子生物学机制文章编号 1001-9332(2003)04-0627-05 中图分类号 X171.5 文献标识码 A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heavy metal absorp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hyperaccu 2mu altors.L I Wenxue ,CHEN Tongbin (L 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 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China ).2Chin.J.A p 2pl.Ecol .,2003,14(4):627~631.In comparison with normal plants ,hyperaccumulators have the ability to accumulate heavy metals in their shoots far exceeding those observed in soil ,without suffering from detrimental effects.With the help of molecular tech 2nologies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s of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in hyperaccumulators has been made a great progress.A number of trace element trans porters have been cloned by functional complementation with yeast mutants defective in metal absorption.The relations between glutathione ,phytochelatins metallothioneins ,organic acids and heavy metals have been studied by molecular technologies.This review concentrated on the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heavy metal absorption and sequestration in hyperaccumulators.K ey w ords Hyperaccumulator ,Heavy metal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Molecular biological mechanisms.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7107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方向项目(K Z CX 22401202)和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资助.33通讯联系人.E 2mail :chentb @ 2002-07-05收稿,2002-11-28接受.1 引 言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传统的治理主要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费用高,对大面积的污染效果差;与传统措施相比,植物修复技术以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而倍受青睐.广义上的植物修复是指利用植物去除土壤、水体或空气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的技术,包含植物萃取(Phytoextraction )、根际过滤(Rhizofiltration )、植物挥发(Phytovolatilization )、植物固定(Phytostabilization )等技术,现在通常提到的植物修复主要是指植物萃取[32].超富集植物(Hyperaccumulator )是植物修复的基础,国际上已发现400多种超富集植物,国内对于超富集植物的研究相对较晚,研究较为系统的当属As 、Zn 等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2,3,33].与普通植物相比,重金属离子进入超富集植物体内同样经过吸收/转运、富集/转化/矿化等生理生化过程,而且许多重金属离子进入植物体内的离子通道与必需营养元素相同,这就决定了超富集植物必然具有独特的生理代谢过程.关于这些过程的研究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对有关超富集植物吸收和富集重金属离子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进行评述.2 重金属离子吸收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遏蓝菜属(Thlaspi L.)植物具有非常强的富集Zn 的能力,能够在地上部富集高达3%(干重)的Zn ,同时植物正常生长,没有表现出任何中毒症状,它已经成为研究重金属富集机理的模式植物之一.但无论是超富集植物或是普通植物,金属离子进入植物体内的第一步是根系吸收,也就是说吸收过程很可能是超富集植物富集重金属离子的第一个限速步骤.T.caerulescens 与T.arvense 同属于遏蓝菜属,T.caerulescens 能够富集Zn 而T.arvense 则不具此能力,通过比较它们对Zn 2+的吸收动力学发现:两者Km 值差异不大,但T.caerulescens 的Vmax 要比T.arvense 高3.5倍[21],表明T.caerulescens 富集Zn 2+的能力并非是与Zn 2+有更高的亲和力,而很可能是因为锌离子的流入量加大所致,也就是说在T.caerulescens 根系细胞膜上分布有更多的锌离子转应用生态学报 2003年4月 第14卷 第4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Apr.2003,14(4)∶627~631运蛋白.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引入,人们对金属离子如何进入细胞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对酵母突变株进行功能互补克隆到了多条编码微量元素转运蛋白的全长cDNA,其中研究最多的是ZIP基因家族(ZRT,IRT-like Protein).ZIP基因家族分布非常广泛,在真菌、动物、植物等真核细胞中均发现了ZIP基因家族成员.ZIP基因编码的蛋白一般具有8个跨膜区,C2端和N2端的氨基酸均位于细胞膜外.此家族包含至少25个成员,z rt1、z rt2(zinc2regulated transporter)和irt1(iron2regulated transporter)是最早克隆到的ZIP基因.z rt1、z rt2均由酵母中获得,与Zn的吸收密切相关[36,37];irt1编码的蛋白主要位于拟南芥的根系,体内缺Fe时可诱导irt1表达[8].另一类与金属离子吸收有关的蛋白是Nramp基因家族(Natural resistance 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s).Nramp基因家族编码的蛋白一般具有12个跨膜区,这与ZIP基因家族明显不同.Nramp最初在哺乳动物中发现,植物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稻(Oryz a sativa)和拟南芥(A rabidopsis).O2 ryz a sativa和A rabidopsis的Nramp基因家族分为2类,Os2 Nramp1、OsNramp3和AtNramp5属于一类,OsNramp2、At2 Nramp1、AtNramp2、AtNramp3与AtNramp4属于另一类. Nramp基因家族在植物中的功能现在仍不清楚,AtNramp3和AtNramp4能够维持A rabidopsis体内铁离子的平衡[29].此外,AtNramp3很可能与Ca2+的吸收有关,破坏AtNramp3基因可增加植物对Cd的耐性,过量表达则导致植物对Ca2+的超敏感性.对于超富集植物而言,Zn的吸收过程研究相对较清楚.通过与酵母突变株进行功能互补,Pence等[24]在具有富Zn 能力的T.caerulescen中克隆到z nt1.z nt1编码Zn2+转运蛋白,属ZIP基因家族,缺Zn和Zn供应充足条件下均可以在根系和叶片中高量表达,表明其可能是组成型表达;对于不具有富Zn能力的T.arvense而言,z nt1主要在缺Zn件下表达,供Zn时,表达明显受到抑制.这种表达方式的不同很可能是造成Thlaspi富Zn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Assun2 cao等[1]的研究结果也表明Zn转运蛋白基因T.caerulescen 的表达量要远高于T.arvense.从Pence等[24]、Assuncao等[1]与Lasat等[21]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根系Zn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量与Thlaspi富集Zn的能力正相关,初步验证了吸收过程是超富集植物富集重金属离子的首个限速步骤的假设.但是目前还不能肯定转运蛋白是否在超富集植物吸收重金属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譬如说,尽管z nt1、z nt2在T. caerulescen的表达量要远高于T.arvense,但是它们在具有不同富集能力T.caerulescen中的表达量几乎相同[1],即T.caerulescen富集能力的差异与吸收并无太大的相关性.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很可能在于:(1)一般来说,转运蛋白由一个基因家族控制,而现在得到的克隆还不足以代表整个家族,许多未知的基因可能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如在T. caerulescen就又克隆到z at基因,它与Zn2+的区室化(Se2questration)密切相关,但是此基因与ZIP基因家族明显不同,仅含有6个跨膜区[34];(2)对已知转运蛋白的性质研究还不清楚,金属离子转运蛋白对底物专一性不强,造成多种吸收途径同时对一种金属离子发挥作用,所以在进行具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时,必须清楚那些转运蛋白对该金属离子起作用;(3)现在转运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根系,叶片中转运蛋白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对超富集植物而言,重金属离子在地上部的含量要远远高于根系,即叶片中的转运蛋白很可能起到更为主要的作用.3 木质部运输 在木质部存在大量的有机酸和氨基酸,它们能够与金属离子结合,这种复合物是重金属离子在木质部中运输的主要形式.譬如在木质部,Fe主要是以柠檬酸铁的形式存在,Zn 主要是与柠檬酸或苹果酸结合,而Cu随着植物不同可与天冬酰胺酸、谷氨酸、组氨酸或烟碱结合,当然也有许多是以离子形态存在的,如Ca、Mg、Mn.在超富集植物中研究较多的为组氨酸.Kramer等[19]发现,组氨酸与A lyssum montanum 富集Ni的能力密切相关,当植物地上部Ni含量高时,木质部中组氨酸含量也较高,外源组氨酸的加入也能显著促进Ni装载入木质部,从而提高Ni向地上部的运输.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组氨酸反应很可能并不是Ni超富集植物的普遍机理.Persans等[25]在研究Ni的超累积植物Thlaspi geosingense时并没有发现His反应,同时他们克隆了控制His 合成的关键酶基因thg1、thb1、thd1,其表达量并没有随着Ni用量的增加而升高. 重金属由根系进入木质部至少需要3个过程:进入根细胞,由根细胞运输到中柱,装载到木质部.在内皮层由于凯氏带的存在,使得共质体运输在重金属进入木质部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在共质体运输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膜转运蛋白,然而直到现在还没有在木质部中克隆到与重金属离子运输相关的基因,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研究超富集植物时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与普通植物相比,超富集植物能够高效、迅速地把重金属离子由根系运输到地上部,而通过凯氏带是重金属离子进入木质部主要屏障之一,探明此过程,将有利于提高植物修复的效果.4 对金属离子的解毒机制411 谷胱甘肽(GSH) 许多金属离子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养分,它们参与植物体内众多的生理代谢过程.但如果含量过高,尤其是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金属,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这种毒害作用很可能是由于自由基的形成造成的.GSH含巯基,具有很强的氧化还原特性,可有效地清除活性氧等自由基,因此GSH在植物抗逆境胁迫中起重要作用.GSH为三肽,结构通式为γ2 G lu2Cys2G ly,合成主要通过两步依赖于A TP的反应完成,γ2 EC合成酶和GSH合成酶是其中的关键酶.γ2EC合成酶由gsh1编码,GSH合成酶由gsh2编码,gsh1与gsh2在拟南芥826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4卷基因组中均以单拷贝的形式存在. 正常条件下,GSH的合成依赖于半胱氨酸的活性,同时存在明显的反馈抑制现象,表明由γ2EC合成酶催化的反应是整个合成的限速步骤.重金属胁迫条件下,重金属离子激活植物螯合素的合成,消除了GSH的反馈抑制作用,由GSH 合成酶催化的反应也成为限速步骤,此时如果加强gsh2的表达,则既可增加植物螯合素的合成又能避免GSH的耗竭,从而缓解重金属胁迫.Zhu等[38,39]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此假设.他把大肠杆菌的gsh1与gsh2分别转入到印度芥菜(B rassica juncea),发现印度芥菜对Cd2+的耐性与富集能力均有明显增加,且耐性和富集能力还与gsh2的表达正相关.然而,Foyer等[10]把gsh2转入白杨树(Populus)后,白杨树抗氧化胁迫的能力(光抑制)并没有增加;G oldsbrough等[13]的结果也表明gsh2转入野生型的拟南芥后并不能增加其对Cd的抗性.由此可见,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改造GSH,以增加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和富集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12 植物螯合素(PCs) 植物螯合素(PCs,=cadystins in S.pombe)由植物体内一系列低分子量、能够结合金属离子的多肽组成,其结构通式为(γ2G lu2Cys)n2G ly(图1),一般来讲,n为2~5,最高可达11[5].现已发现多种PC的同功异构体,主要是C端的G ly 被β2Ala、Ser取代形成.原来认为植物螯合素仅存在于植物中,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陆续在线虫、蚯蚓等克隆到PC合成酶的类似基因. PCs不能由基因直接编码,必须在PCs合成酶的催化下完成[14].PC合成酶为四聚体,分子量95000道尔顿,等电点在p H4.8附近,最适反应温度和p H分别为35o℃、7.9[14].然而,由克隆到的编码PCs的全长cDNA推测的结果与此不符,推测结果表明PCs不是多聚体,分子量为42000~70000道尔顿,这种偏差很可能由于在Grill等提纯的酶中PCs并不是主要成分造成的.不同重金属离子诱导PCs合成的能力有很大差别[15],一般为Cd2+>Pb2+>Zn2+>Sb3+>Ag+> Hg2+>As5+>Cu+>Sn2+>Au3+>Bi3+;不同重金属离子诱导PC合成酶活性的能力与诱导PCs合成的能力稍有不同[35]:Cd2+>Ag+>Pb2+>Cu+>Hg2+>Zn2+>Sn2+> Au3+>As5->In3+>Tl3+>G e4+>Bi3+>G a3+.关于PCs 功能研究得相对清楚的是PCs与Cd之间的关系(图2).现图1 植物螯合素的化学结构示意图Fig.1Chemical structure of phytochelatin.已明确PCs在植物解Cd毒中起到重要作用,PCs2Cd复合物是Cd由细胞质进入液泡的主要形式.正是由于PCs在重金属离子区室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近年来PCs已成为植物抗重金属胁迫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PCs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基本集中于普通植物或耐性植物,而有关超富集植物的研究相对较少.Schmoger等[28]在用As处理过的蛇根木(Rauvolf ia serpentina)悬浮细胞及拟南芥幼苗中发现了PCs,Hartley2Whitaker等[17]在绒毛草(Holcus lanatus)上也证实了上述现象.但这些植物多属于耐性植物.Ebbs等[7]的实验表明,无论是否具有富集能力, Thlaspi用Cd处理后都会有大量PCs的合成,但是T.ar2 vense中PCs的总量要高于T.caerulescens,说明PCs与植物富Cd能力之间并无太大的关系.由于PCs在超富集植物中的研究还很少,所以PCs在超富集植物是否起到重要作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Cobbett、Rea和等3个研究小组于1999年分别在拟南芥、小麦、酵母中克隆到了编码PC合成酶的全长cDNA.其中,通过对拟南芥cad1突变株(含有与野生型相似的GSH含量,但不含PC)定位克隆获得At PCS1[16],小麦耐Cd基因At PCS1与TaPCS1主要是通过与酵母突变株功能互补得到[4,30].对PC合成酶相应的全长cDNA对齐比较发现其保守区位于N端,同一性高达40%.长时间Cd2+处理cad1突变株也没有发现PCs的合成,表明PCs的合成可能是由单基因控制[18].但随着拟南芥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发现了与At PCS1高度同源的At PCS2基因[16],其功能尚不清楚,但与At PCS1相比,其表达量非常低.但植物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把At PCS2作为功能基因保留下来,尽管其在正常条件下表达量很低,可以想象在某些器官或环境下,At PCS2基因的表达肯定会起到重要作用.图2 以Cd为例说明谷胱甘肽、植物螯合素在抗重金属胁迫中的作用(+表示增加基因表达或酶活性,-表示减少基因表达或酶活性, HM T1表示位于液泡膜上的PC2Cd转运蛋白),参见Cobbert[5]并作修改Fig.2Function of GSH and PC in the metal tolerance of plants under metal stress(+and2indicate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gulation of enzyme activities or gene expression,respectively;HM T1is a vacuolar meme2 brane transporter of PC2Cd complex;revised from the figure of Cob2 bert[5]).413 金属硫蛋白(M T)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s)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质.它与PCs的本质区别在于M T由基因直接编码,而PCs在PCs合成酶的催化下完成.与PCs一样,金属硫蛋白能够通过巯基与金属离子结合,从而降低重金属离子的毒性,它对于Zn2+和Cu2+的解毒效9264期 李文学等:超富集植物吸收富集重金属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 果尤为明显[23]. 植物中首先鉴定的M T是Ec蛋白,它由小麦成熟胚芽中分离得到.在植物中已发现大约50种M T,根据半胱氨酸残基的排列方式,可以将其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V型,大多属于Ⅰ型和Ⅱ型.Ⅰ型中的半胱氨酸残基仅有Cys2Xaa2 Cys一种排列方式;Ⅱ型中的半胱氨酸残基有两种排列方式,分别为Cys2Cys、Cys2Xaa2Xaa2Cys.编码I型M T的cDNA 在根系的表达水平较高,编码Ⅱ型M T的cDNA主要在叶片表达. 金属硫蛋白极易水解,尤其植物中的金属硫蛋白氨基酸链比较长,极易在半胱氨酸区水解,同时金属硫蛋白在有氧的条件下非常不稳定,所以难以获得相应蛋白质的资料,目前仅对小麦Ec蛋白及拟南芥M T1、M T2编码的蛋白进行了纯化,这就限制了对M T类似基因功能的研究.Murphy 等[22]证实Cu2+诱导拟南芥M T2表达,而且表达强度与不同基因型抗Cu胁迫的能力密切相关;Nathalie等[13]的研究结果也证实Cu的耐性植物Silene v ulgaris耐Cu胁迫的特性与M T2b的表达紧密联系.王剑虹等[31]在重金属耐性植物紫羊茅草(Festuca rebra)中克隆到mc M T1的全长cD2 NA,此基因编码70个氨基酸,含有12个Cys残基,在N端和C端分别含有3个Cys2Xaa2Cys结构,将此基因转入到酵母M T基因缺失突变株中发现,mc M T1的表达增加了酵母细胞对Cu、Cd和Pb的抗性.在拟南芥和蚕豆中,M T主要在毛状体中表达[9,12],而Cd等许多有毒重金属离子也在毛状体中累积[27],暗示M T和重金属累积有某种联系.414 细胞壁的固持与区室化作用 植物细胞壁残基对阳离子有高亲和力,可以影响重金属离子向细胞内扩散速率,从而影响金属离子的吸收.比较黄花茅(A nthox anthum odoratum)悬浮细胞和原生质体固Pb 能力发现,Pb浓度对从耐Pb细胞克隆分离的悬浮细胞无太大影响,而原生质体的死亡率上升,相应地,从Pb敏感细胞克隆分离的悬浮细胞和原生质体对Pb极其敏感,表明细胞壁在A nthox anthum odoratum抗Pb胁迫中起到重要作用[26].需要明确的是,细胞壁对金属的固定作用不是一个普遍的抗金属毒害的机制,例如抗Zn毒和Zn敏感型菜豆的细胞壁物质表现出相似的亲和力,同时细胞壁有一定的金属容量,而超富集植物能够在地上部富集大量的重金属离子,暗示细胞壁不可能在超富集植物中起到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区室化作用与超富集植物富集重金属离子的能力密切相关.就Thlaspi而言,具有富集能力的T.geosingense液泡中Ni的含量要比不具有富集能力的T.arvense高1倍[20]; Frey等[11]也证实Zn在T.caerulescens中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液泡中.但区室化作用是否为超富集植物富集重金属离子的一个普遍机理还需对新发现的超富集植物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5 研究展望 关于超富集植物富集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至今对其分子和生理机制仍不是很清楚,研究人员的看法也存在明显的分歧.在把超富集植物用于实践的过程中,首先要研究清楚对超富集植物富集的生理基础,譬如重金属离子如何进入根细胞,在木质部如何被运输,在叶片中如何分布;其次要注意不同生理过程的联系,就吸收而言,它其实是根系吸收与体内再分配的有机结合,所以在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增加重金属离子吸收量时,不仅要考虑到增加根系的吸收位点,提高转运蛋白底物的专一性,同时要注意细胞器,尤其是液泡膜上与重金属离子区室化相关膜蛋白的表达,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最后要强调的是学科交叉与渗透,Dhankher等[6]将细菌中的砷酸盐还原酶ArsC 基因和γ2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2ECS)在拟南芥的叶子中表达,这样运输到地上部的砷酸盐在砷酸盐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亚砷酸盐,γ2ECS表达可增加一些连接重金属(如亚砷酸盐)并解除其毒性的化合物,将这些复合物限制在叶子中,从而使植物能够积累并忍耐不断增加的As含量.参考文献1 Assuncao A G L,Martins PDC,Polter SD,et al.2001.Elevated expression of metal transporter genes in three accessions of the met2 al hyperaccumulator Thlaspi caerulescens Plant Cell Envi ron,24: 217~2262 Chen T2B,Wei C2Y,Huang Z2C,et al.2002a.Arsenic hyperaccu2 mulator Pteris vittata L.and its arsenic accumulation.Chi n SciB ull,47:902~9053 Chen T2B,Fan Z2L,Lei M,et al.2002b.Arsenic uptake of hy2 peraccumulating fern Pteris vittata L.:Effect of phosphorus and its significance,Chi n Sci B ull,47:1876~18794 Clemens S,K im E J,Neumann D,et al.1999.Tolerance to toxic metals by a gene family of photochelatin synthase genes from plants and yeast.EMBO J,18:3325~33335Cobbett CS.2000.Phytochelatin biosynthesis and function in heavy metal detoxification.Curr Opi n Plant Biol,3:211~2166 Dhankher OP,Li Y,Rosen BP,et al.2002.Engineering toler2 ance and hyperaccumulation of arsenic in plants by combining arsen2 ate reductase and(2glutamylcysteine synthetase expression.N at ure Biotech,20:1140~11457 Ebbs S,Lau I,Ahner B,et al.2002.Phytochelatin synthesis is not responsible for Cd tolerance in the Zn/Cd hyperaccumulator Thlaspi caerulescen.Planta,214(4):635~6408 Eide D,Broderius M,Fett J,et al.1996.A novel iron2regulated metal transporter from plants identified by functional expression in yeast.Proc N atl Acad Sci,93:5624~56289 Foley RC,Singh K B.1994.Isolation of a V icia f aba metalloth2 ioneins2like gene:expression in foliar trichomes.Plant Mol Biol, 26:435~44410 Foyer CH,Souriau N,Perret S,et al.1995.Overexpression of glutathione synthetase leads to increases in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resistance to photoinhibition in Polar trees.Plant Physiol,109: 1047~105711 Frey B,Keller K,Z ierold K,et al.2000.Distribution of Zn in functionally different leaf epidermal cells of the hyperaccumulator Thlaspi caerulescens.Plant Physiol,23:675~68712 G arcia2Hernandez M,Murphy A,Taiz L.1998.Metallothioneins 1and2have distinct but overlapping expression patterns in Ara2 bidopsis.Plant Physiol,118:387~39713 G oldsbrough PB.1998.Metal tolerance in plants:the role of phy2 tochelatins and metallothioneins.In:Terry N,Banuelos GS eds.Phytoremediation of trace elements.Michigan:Ann Arbor Press. 14 Grill E,Loffler S,Winnacker EL,et al.1989.Phytochelatins, the heavy metal binding peptides of plants,are synthesized from glutathione by a specificγ2glutamylcysteine dipeptidyl transpepti2 dase(phytochelatin synthase).Proc N atl Acad Sci,86:6838~684215 Grill E,Winnacker EL,Zenk MH.1987.Phytochelatins,a class of heavy metal binding peptides from plants,are functionally analo2036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4卷gous to metallothioneins.Proc N atl Acad Sci,84:439~44316 Ha SB,Smith AP,Howden R,et al.1999.Photochelatin syn2 thase genes from A rabi dopsis thaliana and the yeast,Schizosac2 charomyses pombe.Plant Cell,11:1153~116417 Hartley2Whitaker J,Ainsworth G,Vooijs R,et al.2001.Pho2 tochelatins are involved in differential arsenate tolerance in Holcus lanat us.Plant Physiol,126:299~30618 Howden R,G oldsbrough PB,Andersen CR,et al.1995.Cadmi2 um2sensitive,cad1,mutants of A rabi dopsis thaliana are pho2 tochelatin deficient.Plant Physiol,107:1059~106619 Kramer U,Cotter2Howells JD,Charnock J M,et al.1996.Free histidine as a metal chelator in plants that accumulate nickel.N a2 t ure,379:635~63620 Kramer U,Pickering I J,Prince RC,et al.2000.Subcellular lo2 calization and speciation of nickel in hyperaccumulator and non2ac2 cumulator Thlaspi species.Plant Physiol,122:1343~135321 Lasat MM,Pence SN,G arvin DF,et al.2000.Molecular physi2 ology of zinc transport in the Zn hyperaccumulator Thlaspi caerulescens.J Ex p Bot,51(342):71~7922 Murphy A,Zhou J,G oldsbrough PB,et al.1997.Purification and immun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metallothioneins1and2fromA rabi dopsis thaliana.Plant Physiol,113:1293~130123 Nathalie ALM,Hassinen VH,Hakvoort HW J,et al.2001.En2 hanced copper tolerance in Silene v ulgaris(Moench)garcke popu2 lations from copper mine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transcript lev2 els of a2b2type metallothionein gene.Plant Physiol,126:1519~152624 Pence NS,Larsen PB,Ebbs SD,et al.2000.The molecular physiology of heavy metal transport in the Zn/Cd hyperaccumu2 lator.Proc N atl Acad Sci,97:4956~496025 Persans MW,Yan XG,Patnoe J MML,et al.1999.Molecular dissection of the role of histidine in nickel hyperaccumulation in Thlaspi geosi ngense.Plant Physiol,121:1117~112626 Poulter A,Collin HA,Thurman DA,et al.1985.The role of the cell wall in the mechanism of lead and zinc tolerance in A nthoxan2 thum odorat um L.Plant Sci,42:61~6627 Salt DE,Prince RC,Pickering I J,et al.1995.Mechanisms of cadmium mobility and accumulation in Indian mustard.Plant Phys2 iol,109:1427~143328 Schmoger MEV,Oven M,Grill E.2000.Detoxification of arsenic by phytochelatins in plants.Plant Physiol,122:793~80129 Thomine S,Wang R,Ward J M,et al.2000.Cadmium and irontransport by members of a plant metal transporter family in A ra2 bi dopsis with homology to Nramp genes.Proc N atl Acad Sci,97: 4991~499630 Vatamaniuk O K,Mari S,Lu YP,et al.1999.AtpCS1,a pho2 tochelatin synthase genes from A rabi dopsis thaliana:isolation andi n vit ro reconstitution.Proc N atl Acad Sci,96:7110~711531 Wang J2H(王剑虹),Ma M(麻 密).2000.Biological mecha2 nisms of phytoremediation.Chi n B ull Bot(植物学通报),17(6): 504~510(in Chinese)32 Wei C2Y(韦朝阳),Chen T2B(陈同斌).2001.Hyperaccumu2 lators and phyt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a re2 view of studies in China and abroad.Acta Ecol Si n(生态学报),21(7):1196~1203(in Chinese)33 Wei C2Y(韦朝阳),Chen T2B(陈同斌).2002.The ecolog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 of plants in arsenic abnormal areas.Acta Phytoecol Si n(植物生态学报),26:695~700(in Chinese)34 Zaal BJ VD,Neuteboom L W,Pinas J E,et al.1999.Overexpres2 sion of a novel Arabidopsis gene related to putative zinc2transporter genes from animals can lead to enhanced zinc resistance and accu2 mulation.Plant Physiol,119:1047~105535 Zenk MH.1996.Heavy metal detoxification in higher plants—a review.Gene,179:21~3036 Zhao H,Eide D.1996a.The yeast ZRT1gene encodes the zinc transporter protein of a high affinity uptake system induced by zinc limitation.Proc N atl Acad Sci,93:2454~245837 Zhao H,Eide D.1996b.The ZRT2gene encodes the low affinity zinc transporter in S accaromyces cerevisiae.J Biol Chem,271: 23203~2321038 Zhu Y L,Pilon2Smits EAH,Jouanin L.1999.Overexpression of glutathione synthetase in Indian mustard enhances cadmium accu2 mulation and tolerance.Plant Physiol,119:73~7939 Zhu Y L,Pilon2Smits EAH,Tarun AS,et al.1999.Cadmium tol2 erance and accumulation in Indian mustard is enhanced by overex2 pressingγ2glutamylcysteine synthetase.Plant Physiol,121:1169~1177作者简介 李文学,男,1973年生,博士后.主要从事植物营养遗传与重金属污染生态学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篇. E2mail:liwx@1364期 李文学等:超富集植物吸收富集重金属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 。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理适应机制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理适应机制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是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
这些重金属,如铅、镉、汞、铬等,可能来自工业排放、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垃圾焚烧等多种途径。
当土壤、水体等环境中存在过量的重金属时,植物的生长和生存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植物并非完全束手无策,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一系列生理适应机制,以应对重金属的毒害。
植物应对重金属污染的第一道防线是细胞壁的阻隔作用。
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外层结构,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等组成。
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孔隙和吸附能力,可以阻止重金属离子进入细胞内部。
当重金属离子接触到植物细胞壁时,它们会与细胞壁上的负电荷基团(如羧基、羟基等)结合,从而被固定在细胞壁上,减少了向细胞内的运输。
这种结合就像是在细胞的“大门”前设置了一道屏障,将大部分的“敌人”阻挡在外。
除了细胞壁的阻挡,植物细胞内的一些细胞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液泡是一个关键的“储存库”。
液泡具有较大的空间和特殊的膜结构,可以将进入细胞内的重金属离子隔离在其中。
这样一来,重金属离子就被限制在液泡内,无法干扰细胞内其他重要的生理过程。
液泡中的一些有机酸、蛋白质等物质还可以与重金属离子结合,进一步降低其毒性。
可以说,液泡就像是细胞内的“监狱”,将重金属离子“囚禁”起来,以保护细胞的正常功能。
植物还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代谢过程来应对重金属污染。
例如,它们会增加一些抗氧化物质的合成,如谷胱甘肽、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 等。
这些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由于重金属胁迫产生的过多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自由基就像是一群“捣乱分子”,会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重要分子,而抗氧化物质则是“维和部队”,能够维持细胞内的稳定和平衡。
此外,植物体内的金属螯合蛋白也在重金属解毒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金属硫蛋白和植物络合素是常见的两种金属螯合蛋白。
它们能够与重金属离子紧密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降低重金属离子的活性和毒性。
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机制与影响因素
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机制与影响因素戴媛1,谭晓荣1,冷进松2(1.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52;2.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河南郑州450052)摘要: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环保技术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超富集植物为这一技术提供了新的途径。
为此,简单介绍了超富集植物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及影响超富集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因素,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关键词:超富集植物;重金属;植物修复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268(2007)04-0010-04近年来,由于化工、电镀、印染工业的发展,重金属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由此引起的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而存在于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绿色修复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方法有改土法、冲洗络合法、电化法、热处理法等,但这些方法往往投资昂贵,而且容易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土壤肥力的下降。
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修复技术,相对于这些方法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
主要表现为:①治理效果的永久性;②治理过程的原位性(对土壤环境扰动小);③治理成本的低廉性;④环境美学的兼容性;⑤后期处理的简易性;⑥修复过程一般无二次污染;⑦金属元素可回收利用。
由于植物修复技术的诸多优点,在倡导绿色技术的今天,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修复以及作为修复材料的超富集植物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2,3]。
1超富集植物的定义及特点超富集植物是指能够超量吸收重金属并将其运移到地上部的植物[4]。
由于各种重金属在地壳中的丰度及在土壤和植物中的背景值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不同重金属,其超富集植物富集质量分数界限也有所不同。
目前采用较多的是Baker和Brooks提出的参考值,即把植物叶片或地上部(干质量)中含Cd达到100μg/g,含Co,Cu,Ni,Pb达到1000μg/g,Mn,Zn达到10000μg/g以上的植物称为超富集植物[5]。
重金属植物修复的作用机理
重金属植物修复的作用机理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构成了威胁。
传统的重金属治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而重金属植物修复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1.吸收和富集:重金属植物修复的第一步是植物吸收土壤或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
植物根系通过水分的吸收,从土壤中吸收溶解在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根部的细胞膜上有许多离子通道和离子泵,能选择性地吸收重金属离子。
一些植物还通过分泌有机酸或氨基酸等物质改变土壤pH值,促进重金属离子的释放。
2.转运和沉积:吸收后,重金属离子会在植物体内进行转运,并沉积在不同的组织部位。
根部和叶片是重金属积累的主要部位。
植物根部表面有很多细小的毛细根,这些细根大大增加了植物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提高了重金属吸收的效率。
吸收后的重金属离子会被转运到根部的内皮细胞,并进一步转运到根部的皮层细胞中,最终沉积在根部的质体中。
3.生物化学转化:一些植物还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性物质,从而减少重金属的毒性。
例如,一些植物可以将重金属离子与有机物结合,形成难溶性的沉淀物,从而减少重金属离子对植物的伤害。
此外,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它们能与植物共生,通过不同途径降解或沉淀污染物,提高修复效果。
重金属植物修复的作用机理还与植物的根系特性和生理生化过程密切相关。
一些植物具有较长的根系和较高的表面积,这使得它们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吸收重金属离子。
一些植物根系具有不同的分泌物质,可以改变土壤的pH值或结合重金属离子,减少其毒性。
此外,植物还能通过调节气孔的开闭来控制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吸收,从而影响重金属的吸收和转运。
总的来说,重金属植物修复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植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吸收和转运重金属离子,并最终富集或沉积在根部或地上部分的组织中,从而实现对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可持续、环境友好等优点,但也存在植物耐受性、修复效果不稳定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来完善和提高其效果。
土壤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机理与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机理与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有机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植物修复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修复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土壤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机理与影响因素,以期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本文将概述土壤有机污染的现状与危害,阐述植物修复技术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将详细介绍植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包括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转化和降解等过程,以及植物与微生物、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影响植物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如植物种类、污染物性质、土壤条件等,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这些因素提高植物修复效率。
本文还将关注植物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包括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成功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梳理和评价,旨在为植物修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展望植物修复技术在未来土壤有机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二、土壤有机污染的来源与危害土壤有机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包括农业活动、工业排放、城市生活垃圾以及交通运输等。
农业活动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是土壤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工业排放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废气若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入环境,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的不合理处理,如直接填埋,也会导致土壤有机污染。
交通运输产生的油污、泄漏的燃油等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土壤有机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有机污染物可能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通气、透水性能,降低土壤肥力。
有机污染物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构成威胁。
例如,某些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作用。
有机污染还可能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破坏土壤生态平衡。
因此,土壤有机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而植物修复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修复技术,在土壤有机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机制与影响因素
积相 当高浓 度 的重金 属 。 ( ) 3 生长 速度 较快 。( ) 4 较
高 的生物 量 。( ) 达 的根 系[ 。 5发 7 ] 2 超 富集 植物 应 用于重 金属 污染 土壤 的修 复机 制
环境扰 动小 ) ③ 治理 成 本 的低 廉性 ; 环境 美 学 的 ; ④ 兼 容性 ; ⑤后 期处 理 的简易性 ; 修复 过程 一般无 二 ⑥ 次污染 ; ⑦金 属元 素可 回收利用 。 由 于植 物修 复 技术 的诸 多 优点 , 倡 导 绿 色技 在 术 的今 天 , 采用植 物 修 复 技 术对 重 金 属 污 染 土壤 进 行 修复 以及作 为修 复材 料 的超 富集植 物成 为 国际学
近年来 , 由于化工 、 电镀 、 印染 工业 的发 展 , 金 重 属 的使 用越来 越 广泛 , 由此 引起 的重 金 属 污染 日益
为超 富集植 物 。为 了反 映植物 对重 金属 的富集 能 ]
力 , h mb r i C a cl n曾定义 过“ 集 因子 ( o c nrt n a 富 c n e tai o fco ) 的概 念 , atr ” 并得 到 了不少 学者 的认 可 , : 即 富集 因子 一植 物 中的 金 属 含量 / 质 中的 金 属 基
含 C 达 到 1 0 ̄/ ,含 C , u Ni P 达 到 d 0/ g g o C , , b
助于 超 富集植 物积 累较 高 浓 度 的重 金 属 。( ) 部 4根 木质 部高 转移 率 : 富集 植 物 从 木 质 部 到 叶 的营 养 超
收 稿 日期 :0 6—1 20 0—1 0
术 界 研 究 的 热 点 。 。 j 1 超 富 集 植 物 的 定 义 及 特 点
超富集植物吸收镉的原理
超富集植物吸收镉的原理超富集植物是指具有高度吸收和积累金属元素能力的植物。
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长期暴露在环境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超富集植物吸收镉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超富集植物具有较高的镉吸收能力。
植物的根系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和营养成分来维持生长发育。
超富集植物对镉的吸收能力较高,通常是通过根部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来实现的。
这些转运蛋白可以主动地将土壤中的镉离子吸收进根部细胞中。
此外,一些超富集植物的根系还可以分泌有机酸等物质来溶解土壤中的镉离子,增强吸收能力。
其次,超富集植物具有较高的镉转运能力。
植物体内的镉主要被转运到地上部分的器官中,如茎、叶、果实等。
这一过程通常是通过根系和茎叶间的根-茎-叶转运通道完成的。
根部细胞将吸收到的镉离子转运到木质部,然后通过木质部的导管系统将镉转运到茎和叶子中。
在转运过程中,超富集植物能够有效地将镉离子从根系转运到地上部分,形成高浓度的积累。
第三,超富集植物具有较高的镉螯合能力。
植物体内存在一些特定的配体分子,如谷胱甘肽(glutathione)和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s),它们可以与镉离子发生螯合反应,形成稳定的螯合物。
这些螯合物能够维持镉离子的稳定性,并将其转运到植物体内的贮存器官。
超富集植物的根系和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这些螯合物,能够有效地积累镉。
最后,超富集植物还具有较强的镉耐受性。
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超富集植物通过一些内在的生理和生化机制来提高对镉的耐受能力。
例如,超富集植物可以通过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和改变细胞壁的结构来减少镉的进入。
此外,超富集植物还可以通过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和离子通道的调节来减轻镉对细胞内氧化应激的影响。
总之,超富集植物吸收镉的原理主要包括高吸收能力、高转运能力、高螯合能力和高耐受性。
这些特点使得超富集植物能够有效地吸收和积累土壤中的镉元素,有助于减少环境中镉元素的污染并为环境修复提供一种潜在方法。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吸收和富集机制研究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吸收和富集机制研究植物是我们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可以提供氧气和食物,还能够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有害物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重金属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些重金属会富集在土壤和水体中,并进入到植物体内,对植物生长和生理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吸收和富集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1.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和影响重金属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中产生的一类有毒有害物质,如铅、汞、镉等,它们会进入大气、土壤和水体中,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
重金属对于植物的生理和生态功能具有毒害作用,如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干扰植物的营养吸收等,导致植物生长受限甚至死亡。
2.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主要通过根系进行。
根系的根尖、毛根和根冠等部分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主要部位。
吸附在根表面的重金属离子经过细胞壁的渗透作用进入到细胞内部,并通过细胞间隙、根轴和根的细胞壁等路径向上运输。
植物吸收重金属的能力与其根系特征、根系分泌物、根毛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3. 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是指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高于周围环境的现象。
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因植物的生理和营养需求而异。
一些植物可以积累大量的重金属,被称为“超富集植物”;而一些植物则对重金属较为敏感,无法有效地富集重金属。
4. 植物对重金属的转运和转化植物通过根系吸收的重金属大多数会转运到地上部分,如叶片、茎和果实等。
在各个植物器官中,重金属可以以游离态、配合物态和结合态存在。
植物可以通过调节根系和地上部分之间的重金属转运,实现对重金属的分配和转化。
此外,一些植物还能够通过内部化学反应将重金属转化为无毒或相对无毒的形态,以减轻其对植物的毒性影响。
5.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和解毒重金属对植物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植物的生长和生理功能。
为了应对重金属的毒害,植物会产生一系列的耐受和解毒机制。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和修复机制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和修复机制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重金属污染日益成为全球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重金属在环境中的积累对生物体产生毒害,威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而植物在这一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对重金属污染做出响应,还能通过一系列的修复机制来减轻环境的污染程度。
本文将从植物对重金属的响应和修复机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1. 重金属的吸收与积累重金属对植物的吸收是引起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
植物通过根系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吸收,并不断积累到地上部分。
植物根系具有不同吸附特性,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也不同,比如铅、镉、汞等重金属更易被植物吸收。
2. 细胞生理响应植物在受到重金属污染后,会发生一系列细胞生理响应。
首先,植物会产生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对氧化应激的抵抗能力。
其次,在重金属胁迫下,植物会增加产氧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以降低细胞内的氧化损伤。
此外,植物还会产生一些特殊蛋白质,如金属结合蛋白,以减少重金属的毒害。
3. 基因表达调控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还涉及到基因表达的调控。
重金属触发了植物体内一系列与重金属抗性和解毒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从而使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重金属胁迫。
通过转录因子的介导,植物可以增加抗氧化相关基因和金属离子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以提高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能力。
二、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制1. 重金属的富集和转运植物通过富集重金属的方式来修复污染环境。
在重金属污染区域中,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因此它们能够在体内有效地富集和转运重金属,减轻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
一些植物甚至可以将重金属转运到根部,并将其沉积在根壤界面,形成重金属的结构,减少其对植物体内的毒害。
2. 螯合和解毒物质的产生植物通过产生一些特殊的螯合物质和解毒物质来修复重金属污染。
这些物质能够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同时,植物还能够通过排泄物根系分泌物,降解重金属污染物质,减轻环境的污染程度。
超富集植物吸收富集重金属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
1、遏蓝菜对重金属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在不同重金属浓度处理下,遏蓝菜 对Cu的吸收量最高,其次为Zn,Pb的吸收量最少。这一结果与遏蓝菜的生长状况 和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赋存形态有关。
2、重金属在遏蓝菜中的运输主要依赖于根系。实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 根系中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而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逐渐增加。这表明根系在吸 收重金属后,通过输导组织将其运输至地上部分。
发掘和利用超富集植物吸收富集重金属的相关基因和蛋白质,为重金属污染 治理提供基因资源和蛋白质靶点。通过对比不同基因型超富集植物在重金属污染 环境中的表现,有望筛选出具有更好适应性和富集能力的植物品种,为重金属污 染治理提供更有效的生物材料和方法。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问题。 重金属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还能在环境中长期积累,影响生态系统平衡。 超富集植物作为一种能够高效清除重金属的生物,在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本次演示以超富集植物遏蓝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吸收、运输和 累积重金属的机制。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盆栽实验和相关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遏蓝菜对重金 属的吸收、运输和累积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遏蓝菜对重金属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主要依赖于根系进行运输,并在地上部分的嫩叶部位累积。这些发现可为今后研 究提供理论依据,并有望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在未来的研究中, 可以进一步探讨遏蓝菜对重金属吸收、运输和累积的分子机制,以及寻找更多具 有应用潜力的超富集植物种类。
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体系治理重金属污染的环境友 好技术。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治理重金属污 染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植物修复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土壤、水体等环 境中的重金属污染治理。然而,植物修复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治理周期 较长、可能产生生物富集等。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重金属元素因其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探索有效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显得尤为迫切。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及其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修复方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概述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特征、筛选方法,以及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重金属超富集植物概述重金属超富集植物(Heavy Metal Hyperaccumulator)是一类能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生长,并且体内重金属含量显著超过一般植物的植物种类。
这些植物通过特殊的生理机制和生物化学过程,能够在体内积累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如铜、锌、铅、镉、镍、钴等,而不会受到明显的毒害。
因此,它们对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水体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能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环境中正常生长,甚至在这些环境中表现出优于其他植物的生长特性;二是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远超一般植物,通常是普通植物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三是这些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具有选择性,即某种植物可能只对某一种或几种重金属具有较强的积累能力。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发现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全球范围内已经发现了数百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种类,如铜草(Thlaspi caerulescens)、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镍豆(Alyssum bertolonii)等。
这些植物主要分布在矿区、冶炼厂等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在植物修复技术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通过种植这些植物,可以有效地将土壤或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吸收并固定在植物体内,从而降低环境中重金属的含量。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与金属超富集植物及其遗传工程研究
第1期
王松良等: 土壤重 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与金属超富集植物及其遗传工程研究
19 1
种方法不必把污染物质转移处理, 因此可节省大量治理费用, 且可实现废物资源化, 因此备受关注。
植物修复 通常包括植物 萃取作用( Phytoext ract ion) , 即植物对 重金属的吸收; 植物挥发 作用( Phytovolat ilization) , 即通过植物使土壤中的某些重金属( 如 H g2+ ) 转化为气态( 如 H g0) 而从土壤中挥发出去; 根际 滤除作用( Rhizof ilization) , 即 利用 植物 根孔 通过水 流移 出土 壤重 金属; 以 及植 物 钝化 作用 ( Phytost ab-i lizat ion) , 即利用植物将土壤重金属转变成无毒或毒性较低的形态[ 4] 。其中最有前景的是植物萃取作用, 即 狭义的植物修复[ 14] 。
植物种
P lant species
遏蓝菜属 Thlaspi calami nare 遏蓝菜属 Thlaspi goesi ngense 遏蓝菜属 Thlaspi caerulescens 碎米荠属 Car dami nopsis hal leri 东南景天 Sedu m alf red ii 遏蓝菜属 Thlaspi caerulescens 遏蓝菜属 Thlaspi goesi ngense 碎米荠属 Car dami nopsis hal leri 凤 眼 莲 Eichhornia crassipes 宝山堇菜 Vi ol a baoshanensis 叶下珠属 Phyll anthus serpentinus 庭荠菜属 Alyssu m 遏蓝菜属 Thlaspi caerulescens 香 蒲 属 Typha lat if oli a 遏蓝菜属 Thlaspi rotundif olium 黄 芪 属 A st ragalus race mosus 串珠藤属 Alyxi a r ubr icaul is 蜈 蚣 草 Pter is v i tt ata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机制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机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而植物具有优良的生物修复特性,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治理重金属污染。
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机制。
一、植物吸收重金属的机制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主要通过根系实现,主要存在以下机制:1. 离子交换:植物根系经由离子交换作用吸收重金属。
根毛表面的根毛突起增加吸附面积,吸附重金属的离子受到负电荷的根毛表面吸引并与根毛表面的根毛突起上的活性吸附剂结合。
2. 螯合作用:植物根系分泌出的有机酸能与重金属形成稳定的螯合络合物,减少重金属离子的毒害性。
3. 活性转运蛋白参与:植物根系细胞膜上的活性转运蛋白能够将根际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转运进入植物根部。
二、植物对重金属的转运和存储植物内部对重金属离子的运输主要依赖于内融体系统和根部-叶片-根部的转运路径。
1. 内融体系统:重金属通过植物根部吸收后,会被内融体系统转运到植物体内不同组织和器官,如叶片、茎、根等。
2. 根部-叶片-根部转运:植物能够通过根部吸收重金属,将其转运到叶片进行蓄积,再通过叶片散发重金属或释放至土壤中,形成循环。
三、植物对重金属的生物转化和蓄积植物对重金属的生物转化和蓄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1. 甲基化: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能够和重金属结合形成稳定络合物,这些络合物在细胞中会发生甲基化反应,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无机和有机复合物。
2. 沉积:根系或叶片内的细胞器如高尔基体、内质网等能够与重金属形成囊泡结构,将重金属离子固定在内部。
3. 细胞质基因表达调控:植物通过细胞质基因表达的调控能力,调整细胞膜通透性,从而控制重金属的吸收、转运和存储。
四、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机制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机制是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生存的关键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膜脂组成调节:植物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膜的脂质组成,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减轻重金属的伤害。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制及其应用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制及其应用重金属是一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它们容易在自然环境中积累并进入食物链,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植物具有很强的重金属修复能力,可以通过吸收、转运和积累来清除环境中的重金属。
本文将探讨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制及其应用。
1.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吸收和积累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的机理是通过根系吸收离子态污染物,再通过形成根瘤细胞、闭合细胞、压根壤膜等机制,将重金属排斥至根系、茎叶等其他器官。
植物对重金属有选择性地吸收,有些重金属对植物生长有利,例如铜、锌、铁等,但有些对生长有害,如铅、镉、汞等。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能力取决于根系对重金属的响应和选择,以及植物本身对重金属的耐受性。
2.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转运和分配植物对重金属的转运和分配是指吸收了重金属的植物将其转移到茎叶等器官,并分配到各个组织细胞中。
对于不同的植物物种,对重金属的分配方式各不相同。
某些植物物种在吸收重金属后会通过转运机制将其分配到叶片等以上部分,使其与根系分离;而对于一些含钙组织的植物物种,重金属将主要分配到根部或叶片等可以与重金属形成钙化合物的部分。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转运和分配可能发挥一定的解毒作用,但如果超出其调节能力,将会导致植物组织损伤和生长受限。
3.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积累和修复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和修复能力是指植物將吸收的重金属在体内或体外比较稳定地蓄积、结合或转化为无毒化合物。
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和修复机制主要包括沉积、结合以及配位等方式,通过抑制毒性物质的生物活性并固定在体内,以达到治理环境的目的。
某些植物物种对污染物质拥有明显的吸收、积累或螯合作用。
例如,马尾松、铜钱树、爵床等可以吸收铬、汞、铅等重金属,通过转移和分配等机制将其稳定在体内或体外,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4.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应用植物在修复环境中的应用已成为一种新型、高效、可持续、低成本的治理技术。
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
xx
PART FIVE
植物修复土壤重 金属污染的前景 和展望
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 的机制和过程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 集能力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 复技术应用
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 的挑战和前景
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
深入研究植物 修复土壤重金 属污染的机理 和机制,以提 高修复效果和
感谢 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植物修复的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利用植物吸收、富集、转化土壤中的重金属,实现土壤的净化与修复 优势:对土壤环境影响小,不破坏土壤结构,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干扰最小 局限性:修复周期长,需要多年才能见效 局限性:对重金属的耐受性有限,可能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
xx
PART THREE
植物修复土壤重 金属污染的方法
效率。
探索新的植物 品种和修复技 术,以扩大植 物修复的应用 范围和效果。
结合其他生态修 复技术,如微生 物修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等,以提高土壤 重金属污染修复
的综合效果。
加强植物修复土 壤重金属污染的 实践应用和示范 推广,以推动植 物修复在实际环 境治理中的应用。
植物修复在解决全球土壤污染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因工程技术的简介 植物基因工程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原理 植物基因工程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实践案例 植物基因工程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优缺点
xx
PART FOUR
植物修复土壤重 金属污染的实践 案例
国内外成功案例介绍
国内案例:某矿区采用蜈蚣草修复土壤中的砷污染,取得显著效果。 国内案例:某农田采用油菜作为修复植物,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 国外案例:美国某矿山采用超富集植物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取得成功。
不同林种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影响研究
不同林种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影响研究
不同林种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环境问题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严重影响了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不同林种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林种的特性、根系结构和功能以及生长速度等。
研究表明,一些树种具有较强的重金属吸收和累积能力,被称为超富集植物。
柳树、杨树和郁金香等树种在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这些树种具有较深的根系和较广泛的叶面积,可以更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不同林种还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有不同的效果。
杉木等针叶树种在修复重金属污染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针叶树种的根系相对较浅,可以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同时可以在地下形成较密集的根系网络,进而增加土壤的固结性和改善土壤的结构。
不同林种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些树种虽然在重金属吸收和累积方面效果较好,但其生长速度和抗逆性较差,难以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
在选择适宜的林种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林种的生长特性、根系结构和功能以及生长速度等。
不同林种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和类型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林种进行修复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机制与影响因素戴媛1,谭晓荣1,冷进松2(1.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52;2.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河南郑州450052)摘要: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环保技术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超富集植物为这一技术提供了新的途径。
为此,简单介绍了超富集植物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及影响超富集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因素,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关键词:超富集植物;重金属;植物修复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268(2007)04-0010-04近年来,由于化工、电镀、印染工业的发展,重金属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由此引起的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而存在于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绿色修复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方法有改土法、冲洗络合法、电化法、热处理法等,但这些方法往往投资昂贵,而且容易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土壤肥力的下降。
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修复技术,相对于这些方法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
主要表现为:①治理效果的永久性;②治理过程的原位性(对土壤环境扰动小);③治理成本的低廉性;④环境美学的兼容性;⑤后期处理的简易性;⑥修复过程一般无二次污染;⑦金属元素可回收利用。
由于植物修复技术的诸多优点,在倡导绿色技术的今天,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修复以及作为修复材料的超富集植物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2,3]。
1超富集植物的定义及特点超富集植物是指能够超量吸收重金属并将其运移到地上部的植物[4]。
由于各种重金属在地壳中的丰度及在土壤和植物中的背景值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不同重金属,其超富集植物富集质量分数界限也有所不同。
目前采用较多的是Baker和Brooks提出的参考值,即把植物叶片或地上部(干质量)中含Cd达到100μg/g,含Co,Cu,Ni,Pb达到1000μg/g,Mn,Zn达到10000μg/g以上的植物称为超富集植物[5]。
为了反映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Chambcrlain曾定义过“富集因子(concentrationfactor)”的概念,并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可,即:富集因子=植物中的金属含量/基质中的金属含量显然,富集因子越高,表明植物对该金属的吸收能力越强[6]。
作为植物修复技术的超富集植物应具有以下特点:(1)对高浓度的金属有较强的忍耐性。
(2)可累积相当高浓度的重金属。
(3)生长速度较快。
(4)较高的生物量。
(5)发达的根系[7]。
2超富集植物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超富集植物是较理想的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其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机制有:(1)根部提取:有些超富集植物的根部可以从污染的土壤上有效渗透与提取重金属,从而增加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与累积[8]。
(2)改变根部环境:超富集植物可通过各种酶和小分子改变根部pH值来调节各种必需营养成分和毒性成分的吸收,降低pH值可促进重金属离子的转移与吸收[9]。
(3)载体辅助:超富集植物根部与根毛的营养成分的短程转运系统需要很多内在的载体,这些转运Fe,Cu,Zn,P等营养成分的载体也可转运Hg,As等重金属离子,从而有助于超富集植物积累较高浓度的重金属。
(4)根部木质部高转移率:超富集植物从木质部到叶的营养成分与毒性成分的远程转运需要根部木质部具有有效的转移率,而地上部木质部具有较低的转移率,从而使重金属有效的转移到地上部[10]。
(5)化学沉降:化学沉降物可以增加Fe,Zn,Cu,S和P等营养成分在超富集植物中的贮存量。
如有机酸与硫醇等螯合剂是重要的化学沉降物,可以使重金属离子的转移率达到最大水平[11]。
(6)物理沉降:对许多超富集植物来说,地上部亚细胞液泡、表皮毛状体细胞与死亡的导管细胞等均是物理沉降物,它们有较大的容量来贮存一些毒性污染成分,从而使重金属在超富集植物体内的含量达到最大[12]。
3影响超富集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因素3.1土壤因素3.1.1土壤的pH值pH值是土壤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在影响重金属吸收的所有土壤因素当中,土壤的pH值起着最关键的作用[13]。
金属的活性通常受土壤pH值的影响很大[14],植物可通过根部H+的释放及有机物的流出来酸化根际的土壤,在酸性土壤中,H+与金属离子竞争与土壤相结合,导致金属离子从其与土壤结合位置上解析下来,增加金属离子在根部的溶解性[15]。
Sakar等报道,Fe和Zn在超富集植物根系和嫩枝中的含量均与介质pH值呈负相关,Mn的含量也随pH值的降低而升高,且当pH<5.5时,Mn的含量会急剧增加[16]。
因此可通过应用含铵的肥料或土壤酸化剂使土壤达到合适的pH值,来提高金属的有效性[13,17]。
3.1.2其他土壤因素土壤与金属结合区域内矿物质、氧化物和有机物的浓度,土壤溶液的离子强度,土壤的氧化还原机制,土壤的水分含量,土壤中的金属浓度等因素都会影响重金属离子的吸收[13]。
3.2金属离子的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大多数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而土壤重金属污染大多是复合污染[18],例如Cd,Pb复合污染,As,Zn复合污染,Cu,Zn复合污染等。
由于Cd和Zn通常是伴随而生的,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行为,因而Zn具有拮抗Cd被植物吸收的特性。
已有试验证明,土壤中适宜的Cd/Zn比可以抑制或增加植物对Cd的吸收,因此可以通过向Cd污染土壤中加入适量的Zn,调节Cd/Zn比,来减少或增加Cd在植物体内的富集[14]。
有研究表明[19],Cd,Pb,Cu,Zn和As等5种元素交互作用能促进Cd,Pb,Zn的活化而增加植物对其吸收,对As的吸收反而有抑制。
陈同斌等[20]研究则发现,添加P能显著提高蜈蚣草对As的富集能力,当添加P超过400mg/kg时,蜈蚣草对As的富集效果显著提高,富集系数达到9.8以上;当添加P达到800mg/kg时,富集系数上升为10.7,分别是不添加P对照处理的2.8倍和2.7倍。
另外,陈同斌等[21]还在砂培条件下,研究了As,Ca 对蜈蚣草吸收和转运必需金属元素K,Mg,Mn,Fe,Zn和Cu的影响。
结果表明:营养液中As浓度与根部Mg,Zn,叶柄中Mn,地上部Fe的浓度呈负相关。
营养液中Ca浓度与叶柄中Fe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羽叶中K,Mg,Mn和Z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3.3重金属的形态[22]重金属的形态也可影响超富集植物吸收重金属离子。
土壤污染物中常见的重金属形态有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硫化物结合态、残渣态等。
改变重金属的形态对于重金属离子由植物根部转运到地上部有很大影响。
3.3.1可交换态该形态重金属通过离子交换和吸附而结合在颗粒表面,其浓度受控于重金属在介质中的浓度和介质—颗粒表面的分配常数,可交换态重金属对环境变化敏感,易于迁移转化,能被植物吸收。
3.3.2碳酸盐结合态[23]碳酸盐结合态重金属受土壤条件影响,对pH值敏感,pH值升高会使游离态重金属形成碳酸盐共沉淀,不易为植物所吸收,相反地,当pH值下降时易重新释放出来而进入环境中,易为植物所吸收。
3.3.3铁锰氧化物结合态Tessier等学者认为,铁锰氧化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对于金属离子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水环境一旦形成某种适于其絮凝沉淀的条件,其中的铁锰氧化物便载带金属离子一同沉淀下来,由于属于较强的离子键结合的化学形态,因此不易释放,若土壤中重金属的铁锰氧化物占有效态比例较大,正常情况下可利用性不高。
3.3.4有机、硫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是以重金属离子为中心离子,以有机质活性基团为配位体的结合或是硫离子与重金属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
这类重金属在氧化条件下,部分有机物分子会发生降解作用,导致部分金属元素溶出,有益于植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
3.3.5残渣态残渣态金属一般存在于硅酸盐、原生和次生矿物等土壤晶格中,它们来源于土壤矿物,性质稳定,在自然界正常条件下不易释放,能长期稳定在土壤中,不易为植物吸收。
4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超富集植物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现的超富集植物有400多种[24]。
国外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较早,目前已发现的超富集植物有富集Ni的Streptanthus po-lygaloides[25],Alyssum pintodasilvae[26],Stack-housia tryoniiBailey[27],Alyssum markgrafii[28]和富集Zn的Brassica napus[29]以及富集Zn和Cd的Arabidopsis halleri[30]等。
Baker在欧洲中西部发现了能富集Cd高达2130mg/kg (干重)的十字花科植物天蓝褐蓝菜(T.caerulescens)[14,31],它是已知的积累浓度最高且研究最深入的超富集植物之一[32]。
我国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较晚,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科技工作者陆续发现了As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Pteris vittata)[33]和大叶井口边草(Pteris creticaL.)[34,35]、Cd的超富集植物宝山堇菜(Violabaoshaensis)[14,36]、Mn的超富集植物商陆(Phyto-lacca acinosaRoxb)[37]、Zn的超富集植物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Hance)[38]以及Cu的超富集植物海州香薷(Ellsholtzia splendens)和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14,39]等。
5研究前景展望5.1寻找超富集植物新品种研究表明,应用于植物修复的超富集植物往往有植株矮小、生长速度慢、生物量少等缺点,因而难以满足商业要求[38,40]。
因此,寻找开发生物量大、富集能力强的超富集植物是植物修复技术发展的首要任务[4]。
我国有广袤的国土面积和丰富的物种资源,是寻找超富集植物较理想的地区。
另外,针对植物修复方法存在的对植物种类的特殊要求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我国植物品种繁多的有利条件,发挥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寻找和培育新的超富集植物。
5.2利用根际微生物提高修复效率不同的植物,其根系分泌物不同,根际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也不同,构建高效降解特定污染物的微生物,诱导根际微生物去修复或降解特定的重金属污染物,将会使植物修复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如果能充分发挥根系分泌物在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土壤污染物中的作用,摸清根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的进化选择,以及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特征,将为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开辟一条新的途径[41]。
5.3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修复效率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相关报道还提出了利用转基因的方法[42],将自然界中超累积植物的耐重金属、超累积基因移植到生物量大、生长速率快的植物中去,构建能够同时超量积累多种重金属污染的植物种群,以克服天然超积累植物的缺点改善超积累植物的生物学性状,提高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或超积累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物量,从而提高植物修复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