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学生版)
周而不比-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学生版)
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之《周而不比》一、回顾整理★默写课文相关语录(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多闻,益矣。
,友善柔,,损矣。
”(3)子曰:“,不以人废言。
”(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根据孔子的论述,“周而不比”应该有哪些表现?二、课内探究(一)知识梳理1. 周而不比“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
这里“周”指的是以义合,“比”指的是以利合,即交往有一定的原则,处于正当的目的,普遍团结而不搞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所以孔子不否认“合”而反对不恰当的“合”,即“群而不党”、“和而不同”。
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团结一致,而耻于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3. 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相对而言“以德报怨”过于宽厚,不客观;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又显得褊狭。
(二)合作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通“上”)论古之人。
颂(通“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上溯与古人叫朋友)也。
”(《孟子•万章》)(1)孔子和孟子的共同观点是什么?(1分)(2)简析孔子与孟子上述观点的差异(4分)【整理思路】1. 疏通文意,读懂语料。
材料一中,“所以”指的是行为,“由”指的是经历,“所安”指的是习惯兴趣。
材料二中,“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指的是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
2.关注语料特点,明确答题方向。
语料一出自《周而不比》一课,说的是孔子的“交友观”,语料二的核心词汇是“友”,即交友。
君子之风-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学生版)
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之《君子之风》一、回顾整理★默写课文相关语录(1)子曰:“志士仁人,,。
”(2)子曰:“君子喻于义,。
”(3)子曰:“贤哉,回也!,,。
人不堪其忧,。
贤哉,回也!”(4)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6)子曰:“,;知者动,仁者静;,。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不亦远乎?”★出自这篇课文的成语不少,请写出5个并加以解释。
二、课内研讨(一)知识梳理1. 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等知识技能。
具体表现在追求正道、重义轻利、杀身成仁、安贫乐道、内外兼修等方面。
2.“浮云”的比喻义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烟云。
2.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二)合作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子路拯溺而受牛以谢。
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
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
”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淮南子》)(1)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一种怎样的义利观?(2分)。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对于一些古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可能存在障碍,需要通过注释和翻译来辅助理解。其次,对于《论语》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和理念,学生可能难以完全领会其内涵。此外,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能需要一定的思考和启发。
5.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探讨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文本解读能力:通过深入解读《论语》中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章节,培养学生准确理解经典语句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水平。
2.思维品质:通过对比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3.利用现代教学资源:我充分利用了PPT、视频和在线讨论平台等现代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便捷的交流平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对《论语》的古文语言理解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论语》中的古文语言和句式理解存在困难,影响了他们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深入理解。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选择一个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孔子和其弟子,通过对话和互动,重现《论语》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经典语句的理解和记忆。
语文语文版浙江专用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专题一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
话题链接——天下为己任位卑仍忧国1.教材赏悟“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明知做不到还是一定要做下去,朝着无法完成的目标,一直走下去。
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2.名句赏记◆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进学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文天祥《千秋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谭嗣同◆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蜗牛凭坚忍不拔精神到达方舟。
——查尔斯·海顿·斯帕根3.典例赏析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译文: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高中《论语选读》精品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学生版)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1.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2.植其杖而芸.()3.使子路反.见之()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1.以吾从大夫..之后()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3.子见夫子..乎()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5.凤鸟不至,河.不出图()6.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7.夫执舆.者为谁?()8.子路从而后.()9.止.子路宿()10.见.其二子焉()11.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2.杀鸡为黍而食.之()1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1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1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6.植.其杖而芸()17.鄙.哉,硁硁乎()18.斯己.而已矣()19.果哉!末之难.矣()虚词1.以.吾从大夫之后()2.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3.子路行,以.告()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6.是鲁孔丘与.()7.孔子沐浴而.朝()8.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9.今之从政者殆而.()10.子路从而.后()11.植其杖而.芸()12.子路拱而.立()13.晨门曰:“奚.自?”()固定结构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特殊句式1.告于哀公曰。
()2.子路宿于石门。
()3.子击磬于卫。
()4.则何以哉?()5.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6.晨门曰:“奚自?”()7.莫己知也()8.有心哉,击磬乎!()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B.植其杖而芸C.深则厉,浅则揭 D.使子路反见之【】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过:拜访 B.夫执舆.者为谁舆:驾车C.果哉!末之难.矣难:辩驳 D.鄙.哉,硁硁乎鄙:偏狭【】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之从政..而朝..者殆而 B.孔子沐浴C.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后,遇丈人..焉 D.子路从而【】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之.三子告,不可孔子过之.B.不得与.之言今由与.求也相夫子C.以.吾从大夫之后以.杖荷蓧 D.使子路问津焉.见其二子焉.【】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止.子路宿 B.往者不可谏.C.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D.见.其儿子焉【】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莫己知也 B.晨门曰:“奚自?”C.有心哉,击磬乎! D.则何以哉?【】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高山仰止-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高山仰止》一、回顾整理★默写课文相关语录(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2)颜渊喟然叹曰:“,。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
”★这课出了很多的成语?答:①斐然成章;②暴虎冯河;③登堂入室;④割鸡焉用牛刀;⑤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能否结合本课内容来谈谈。
答:①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
②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
③颜渊死了,孔子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叠句和反问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二、课内探究(一)知识梳理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司马迁专门引以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行之。
”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即仰慕,景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运行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寓意,而且景行就是大路,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一个崇高的可以,一个直白的可以。
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3.割鸡焉用牛刀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真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性质是一样的。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 (2)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假若孔子仍然活着,假若孔子现在也当官,他会怎么做?他不会“望贪兴叹”,他会反对贪官污吏,反对腐败误国!他是反腐败的急先锋。
2 500年前,中国的社会从共和走向了专制,从统一走向了分裂。
这时,孔子敏锐地看到大道隐废,社会道德即将崩溃,就鲜明地打出了“仁智勇”的大旗,提倡礼乐教国。
意图给大大小小的国家官员都戴上道德的枷锁,教导君王仁义爱民,防止官员贪赃枉法。
孔子的理想王国,就是“仁”而不“贪”,就是“克己复礼”。
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却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孔子何尝不知道推行教化任重而道远,但却周游列国,精神不改。
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
[对应学生用书P18]1.楚狂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接舆是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论语·微子》记载他以《凤兮歌》讽刺孔子,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
接舆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2.齐简公姜姓,吕氏,名壬,齐悼公之子。
齐简公即位后,分别任用田恒(陈恒)和阚止(监止)为左、右相。
阚止得宠于简公,田恒嫉之。
大夫鞅见状,遂建议齐简公择用一人,借此除掉田恒。
齐简公四年五月,田恒先发制人发动政变,杀死了阚止,又派兵把逃亡的齐简公和夫人杀死。
事后田恒立简公弟骜为君,即齐平公,自任太宰。
此事引起孔子极大的愤怒,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他如临大典,沐浴、更衣、整冠,入宫朝见哀公,请哀公发兵伐齐。
但没有得到鲁哀公与季康子的支持。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道德失范,周王室的权威日渐衰落,诸侯之间称雄争霸,互相攻伐。
面对“天下无道”的形势,一些人开始失望而悲观,悲观而厌世,最后带着几分无奈[课标要求]1.背诵18.5章和1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论语》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思想,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2.帮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背景和思想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3.锻炼学生的文学阅读和赏析能力,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论语》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知其不可而为之”思想的实践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思想所包含的内涵及其来源。
(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回答)2.提问: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情吗?你是如何处理的?(自由发挥)2. 讲解“知其不可而为之”(15分钟)1.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阅读《论语》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段话。
2.帮助学生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和来龙去脉。
3.以生动形象的讲解方式,加深学生对该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4.播放相关短视频、音频等辅助讲解,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3. 分组探讨(15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
2.让学生就“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思想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其内涵和实践意义。
3.鼓励学生积极讲话,促进交流和互动。
4. 课堂展示(15分钟)1.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准备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
2.展示形式不限,可以是ppt、演讲、其他形式,但必须突出该思想的实际应用和案例。
3.同时,其他小组也可以进行评论和提问,达到更深入的交流和学习。
5. 课后阅读(20分钟)1.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有关素材,加深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2.建议学生选择对应的论述或经典故事,着重阅读其中的含义和意义。
3.活动结束时,老师可以在班级微信群或其他社交平台上,发布有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章或链接,鼓励学生多了解和认识。
四、课堂评价在课程结束后,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学生的个人表现。
2.整体小组展示效果。
3.同学之间、老师之间的评价和总结。
《2021届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之《知其不可而为之》高频考点与配套试题》课件(31张PPT)
(3)孔子与接舆的态度 ①孔子下,欲与之言:内心—— A.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 B.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②孔子—— 面对冷讥,依旧诚挚恳切,欲与之语,以广其志。(热) ③接舆——
趋而避之(冷) (4)道家的观点——
不同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5)儒家的态度—— 知其不可而为之(“欲与之言”)
3.“儒”反击“道”(18.7) (1)道家的做法 ①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讥讽(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
②杀鸡—— 招待
③见其二子—— 重视礼节
(2)儒家的“义”—— 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
(3)儒家实践“大义”的方法—— 做官(“仕”),从政济世
(4)子路批评道家的具体内容 ①肯定—— 重视长幼礼节(荷蓧丈人“见其二子”)
1. 知其不可而为之(或“恪守周礼”,或“维护周礼”)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 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 问》) 【材料二】:子张问曰:“崔子①弑齐君,陈文子②有马十乘③,弃而违④之。至 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 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 仁?”(《论语·公冶长》) 注 ①崔子:齐君的臣子崔杼。②陈文子:齐大夫,与崔杼同朝为官,两者地位相 当。③乘: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叫一乘。陈文子有马十乘,在当时应算极其富有。 ④违:避开,离开。 2.面对弑君事件,孔子与陈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赞成哪一种做法?为什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高中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论语》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本文的作者孔子及其思想。
3. 阐述本文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及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同学们对《论语》有哪些印象?孔子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形象?2. 简介孔子及其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引入本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含义是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这是孔子的一种精神品质。
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孔子是如何体现这种精神的。
第二章: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及写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本文的作者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2. 阐述本文的写作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推行仁政,但四处碰壁,不被当时诸侯国君所接受。
教学步骤:1. 讲解作者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 分析写作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割据,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推行仁政,但遭遇困难。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在明知困难的情况下还要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与本文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何关系?第三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内容:1. 解读文章关键词:“知其不可而为之”。
2. 分析文章中孔子的行为和思想。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知其不可而为之”,探讨其含义。
2. 让学生分段阅读文章,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3. 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行为和思想,如明知不可为却仍要推行仁政、教育学生等。
第四章:拓展延伸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 第四课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首先一层意思是“知”,“知”也就是明察世态、洞悉政局。
“知其不可”是孔子与当时的隐者、智者的共识。
然而,在别人“知其不可”明哲保身的时候,孔子挺身而出,急流勇进。
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疾风中挺立的劲草,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是孔子的独特之处,故而不同凡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是对孔子政治实践的评说,但又毋宁说是对孔子忠于理想的精神的描述;因为孔子的全部政治实践都渗透了忠于理想、坚持理想的执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给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彩。
孔子当了两千年的“至圣先师”,不能算是他的成功;一生追求理想而始终四处碰壁,也不能算是他的失败。
因为孔子一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是正确的。
正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感动着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后人。
孔子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却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1.字音字形(1)殆.(dài)(2)桀溺.(nì)(3)接舆.(yú)(4)怃.然(wǔ) (5)耰.而不辍.(yōu chuò) (6)黍.(shǔ)(7)击磬.(qìnɡ) (8)荷(diào)2.重要词语(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谏,匡正,挽回;追,及(2)趋.而辟之:快步走(3)使子路问津.焉:渡口(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改变,改革(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扛,担(6)不仕无义.: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7)果哉!末.之难.矣:末,没有,不;难,辩驳(8)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完了,结束(9)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语气词“吧”;殆,危险3.通假字(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通“避”,逃避(2)植其杖而芸.:通“耘”,除草4.“与”字的用法(1)是鲁孔丘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3)不得与.之言:介词,和、跟(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介词,和、跟(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5.词类活用(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止,使……停下来,留;食,让……吃;见,让……拜见(2)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使动用法,洁,使……洁6.特殊句式(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介词宾语前置(2)晨门曰:“奚自?”:介词宾语前置(3)有心哉,击磬乎:主谓倒装(4)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宾语前置7.成语积累(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中庸之道-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中庸之道》一、回顾整理★默写课文相关语录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子曰:“乡原,。
”★“中庸”“中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它们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中庸”能被看作是“折中主义”吗?不妥。
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中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愿”。
二、课内探究(一)知识梳理1.中庸之道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
中庸属于道德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之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中庸又成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稳定。
2、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
(二)合作探究阅读两则材料,完成下面的两小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语文《论语》复习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回顾整理
★默写课文相关语录
(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已而!已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不得与之言。
(2)子路曰:“。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君子之仕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翻译下列句子。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滔滔者天下皆是
(3)不仕无义
★孔子在坚持“仕”“义”的过程中,心态有过什么转变?孔子是否动摇了呢?
二、课内研讨
(一)知识梳理
1.深则厉,浅则揭
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比喻做事情要通达权变。
2.知其不可而为之
①“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一生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
②这种言行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③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二)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
二
义,利也。
(《墨子·经说上》)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
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
(3 分)
(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