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历史教材中的图片
中学历史教学图像史料信息解读方法浅议
中学历史教学图像史料信息解读方法浅议作者:陈仲丹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6年第02期[关键词]图像证史,图像史料,有效信息[中图分类号]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3-0058-10在历史研究中,西方学者早就有人重视图像史料,如德国思想家德罗伊森认为:“只有当历史学家真正认识到视觉艺术也属于历史材料,并能系统地运用它们,他才能更加深入地调查研究以往发生的事件,才能把它建立在一个更加稳固的基础之上。
”在国内,郑振铎先生对于图像在历史编纂中的重要功用也有些真知灼见,他在《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提到:“为什么我对插图那么重视呢?书籍中的插图,并不是装饰品,而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不必说地理、医药、工程等书,非图不明,就是文学、历史等书,图与文也是如鸟之双翼,互相辅助的……而历史书却正是需要插图最为迫切的。
从自然环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到建筑、艺术、日常用品、衣冠制度,都是非图不明的。
有了图,可以少说了多少说明,少了图便使读者有茫然之感。
”他充分地肯定了图像所具有的证史和补史功能。
在当今的中学历史教学中,由于对视觉形象的关注以及演示文稿的普遍应用,图像史料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且因图像所具有的具象直观特点,它还有吸引学生注视、激发学生兴趣的优点。
再者,作为史料的图像又有在阐释视觉经验时信息相对隐晦,指向较为飘忽的特点,用于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量,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潜力。
图像应用于历史教学的另一优点是其现场感强,适于再现过去的生动场景,能够恍若“穿越”一般径直将学生带人历史的深处。
如有一幅描绘马关条约谈判的画作(日本人永地秀太绘《下关讲和会谈》),就最大限度地复原了歷史场景。
画中出现的每个人都可一一指明身份,细节描绘力求真实,即使为李鸿章所用的痰盂也按原状绘出。
不过尽管表面看该画作者是在尽力客观表现,但其仍在画中人物的朝向上显出其立场,其中日方主要代表皆面向观者,面目清晰,容貌庄严,而中方主要代表则只显背影,以此来凸显日方的重要地位和强势阵容。
初中教科研课题:“初中课程《历史》教材用图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课题申报\初中历史课题申报“初中课程《历史》教材用图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研究单位:XXX课题主持人:XXX简介:南京师范大学04届教育硕士,202X年度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参与苏州市级课题《吴文化与现代道德教育的研究》,省级课题《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都已结题。
有十多篇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并有多篇发表于《中学生政史地》、《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等杂志。
课题成员:XXX XXX XXX研究时间:202X年~202X年“初中课程《历史》教材用图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在世界很多国家的基础教育阶段,历史学科都居于一种基础的、核心的人文学科的地位,它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综合性的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目前江苏地区而言,就存在着人教版、北师版、川教版等多套历史教材。
教材用图大致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到综合,从粗糙到精美的过程……从用图类型的角度来看,大体可分为照片、文物图片、图表、漫画,历史地图等,此外还有根据文字记载和科学推测的大量示意、复原、想象图。
从用图功能的角度来看,教材图片作为教材文字资料的一种解释、补充和完善,不仅发挥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还具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等功能。
以前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功能更侧重于将它作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的工具。
由于教学新需求的推动和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教材中图的设置和图片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也日益突现出来。
从202X年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看,试卷设计了大量有“图”的试题。
根据不同的要求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类:1.历史图片的再认。
如单项选择的第3题:“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文字表述的选项换成了图片。
再比如第12题所体现是一种图文配合,即作为《眺望柏林墙的那一边》的配图。
这样的变化更容易唤醒学生的记忆,因为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图的印象往往比文字要深刻。
与上述相类似的还有第21、25、27、28、35和37题。
新版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大有问题(zxls_20170910092552)
新版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大有问题2017-09-05 《短史记》第675期谌旭彬导语:教材中的人物插图,普遍隐去来源。
图:统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新的义务教育阶段“统编历史教材”已于2017年秋季正式启用①。
这套教材,较之2016年的“部编本”,有一些改进,也有很多问题。
本文先讲一下书中的人物插图。
一、改进2017年统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人物插图,较之2016年的部编本,有两处大的更正。
1、不再误将荀子当作孟子2016年的部编本七年级上册里的孟子画像,是这样的:图1:2016年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孟子像”2017年的统编本,“孟子像”换成了下面这张:图2:2017年统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孟子像”(第8课,第39页)更换的原因很简单:2016年部编本教材中的“孟子像”,其实是清代南薰殿藏本的“荀子像”;2017年统编本选用的,才是清代南薰殿藏本中真正的“孟子像”。
具体可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保管部所编著的《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
②2、“秦始皇像”由彩色变黑白2017年统编本课文中的“秦始皇像”是这样的:图3:2017年统编本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秦始皇冕服黑白像”与2016年推出的“部编本”相比,这张画像是一个进步。
“部编本”里的秦始皇是这个样子的:图4:2016年部编本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秦始皇冕服彩像”③两张画像最核心的区别是:秦始皇的冕服,从彩色变成了黑白。
如此处理的动机,乃是因为:秦始皇的冕服究竟采用何种颜色,本就缺乏史料记载,学术界迄今也尚无统一意见。
“始皇帝彩色冕服像”未必符合秦代在色彩使用方面的政治规定,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使用黑白冕服像,可以回避这一未有定论的问题。
④上面这两张画像,图4的原型,乃是1959年由画家刘旦宅参考唐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所绘制。
图3的原型,则是李砚云在刘旦宅原作上的改作(胸膛部分高度似有提升)。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设计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历史情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本课在本书中属于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一课,既是对之前文化史内容的总结提升,又为之后的内容奠定基础,通过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有助于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立意】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发展过程,将多种载体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分析其发展,使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包容开放的文化观,自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梳理古代和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理解特定时空中学校教育的内容特点,加强时空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史料分析,提炼概括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和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提高运用材料进行历史论证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3、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下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等唯物史观;通过不同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借鉴,培养学生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重点:教育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难点:文化传承过程中各文明的成长与发展【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2017级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的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经过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学习,对中外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时我以博物馆为例,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文化的多种有形载体,如图书馆,调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与文化发展》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与文化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与文化发展》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都市的布局、商业活动、文化娱乐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繁华与特色。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对后世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都市生活的历史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都市生活的具体状况感到陌生,需要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直观地感受古代都市的繁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布局、商业活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情况,掌握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繁华与特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布局、商业活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情况。
2.教学难点: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图片观察法: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的繁华。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图片资料: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图片。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资料,展示宋元时期都市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的基本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图片及使用课件(135张)
每座房子在门道和居室之间都有泥土堆砌的门坎,房子中心有圆形或瓢 形灶坑,周围有1~6个不等的柱洞。
居住面和墙壁都用草拌泥涂抹,并经火烤以使坚固和防潮。 圆形房子直径一般在4~6米,墙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编篱笆并涂以草拌 泥。 方形或长方形房子面积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40平方米,最大 的复原面积达160平方米。
【观点·争鸣】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大的脑容量、语言、意识和社会,长时期被 人类认为是人与其他动物之间本质区别的标志。
研究人类进化的(体质)人类学家,认为直立行走是区别人与猿的标 志,能两足直立行走便是人。
研究人类早期物质文化的考古学家则认为能否制造工具是区别人与 猿的标志,能制造工具的才是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从左到右:
• 上猿 • 原康修尔猿 • 森林古猿 • 山猿 • 腊玛古猿 • 南方古猿 • 傍人 • 高等南方古猿 • 直立人 • 早期智人 • 梭罗人 • 罗德西亚人 • 尼安德特人 • 克罗马农人 • 现代人
问题:人类进化 线状?树状?
人类进化树状图
网文:《那张让你认识人类进化的图竟然是错的》
关于“劳动”: 古人类形成之前,为生存觅食是生存劳动。古人类形成之后,创
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是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是人类发展前进的动力,但不是形成人类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章:邓绍宣《人类是怎样从动物界中演化分离出来的》,《贵 州科学》2013.02
人类与类人猿区别(生理结构)
人类与类人猿的一个主要区别是人类适于两足直立行走。人类的双手就 不再是行走的器官,而可以用来制造和使用工具。人类的许多形态结构特点 都与直立行走有关。
——以上均引自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 《考古学报》 1975年01期
基于史料实证的课本插图的运用
基于史料实证的课本插图的运用作者:康纪畏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09期“铜冰鉴”插图位于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在教学研讨及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对本课内容重知识的讲解,容易忽视对“铜冰鉴”插图的分析,对其选用意图也未做过多的深究。
本文通过对“铜冰鉴”插图的理解与思考,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基于史料实证下课本插图的运用。
一、认识“铜冰鉴”“铜冰鉴”是什么?教材对此做了解释:“这是战国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
”翻阅《教师教学用书》对“铜冰鉴”也只是简单介绍,或许这是编者给历史教师的“留白”,让教师们去挖掘教材。
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报告》中对“铜冰鉴”做了这样的记载:“冰(温)酒器,一对……全器为一大方鉴,内装一方壶,方鉴有镂孔盖,盖当中有方孔,刚好套住壶的口沿……在方鉴底部与圈足穿眼相应安有弯形栓勾,正好插入方壶圈足的眼孔里,其中一只栓勾装有倒勾,插入后,倒勾就自动倒下,使之稳固……”[1]这个报告详尽地介绍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状况以及“铜冰鉴”特点,报告中提到:“此鉴外表华丽、体态厚重、结构精巧、造型奇特、工艺精湛。
”报告中“铜冰鉴”,是一个青铜组合器:“一方鉴,内装一方壶。
”同时,据国家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介绍,“这件青铜冰鉴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所以在古代它还叫“铜鉴缶”,或“曾侯大鉴缶”。
鉴、缶是传统的青铜器。
“尊缶,盛酒器。
”“考古发现,只有较大的少数墓中才有青铜缶”。
鉴,战国早期器物的特征:“方口束颈,腹部圜收,四耳作龙形,矮方圈足。
”[2]历史学家根据它的特点、功能取名为“铜冰鉴”。
“铜冰鉴”,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技艺。
如沈从文所言“就这个时代的应用工艺的任何一部门成就而言,就令人目迷五色,叹为观止”[3]。
“铜冰鉴”是当时“人类精神的见证,通过它才有可能解读特定时代思想的结构及其表象”[4]。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面试历史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历史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描述:某位教师在讲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课时,采用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课堂模式。
在课堂讨论环节,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与教材内容相悖的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并非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
请分析这位学生的观点,并谈谈作为历史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第二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谈谈如何有效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三题题目:请结合你所教授的历史课程,谈谈如何将历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四题题目: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内容,谈谈如何设计一堂以“辛亥革命”为主题的历史课,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第五题题目:请结合《史记》中关于孔子形象的描述,谈谈你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并阐述如何将这种理解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
第六题题目: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七题题目:作为历史教师,你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特别是当学生在课堂上发生争执时?第八题题目:请您阐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理解能力,并举例说明具体的实施方法。
第九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
第十题题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兴趣?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设计一节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课,适用于高级中学的历史课程。
要求: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新课讲授、课堂活动、小结等环节。
第二题题目:设计一节关于《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变迁》的历史课程。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明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并能够分析这些变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索象于图:谈部编本历史七上教科书中的图片运用
索象于图:谈部编本历史七上教科书中的图片运用作者:曹勇唐家凤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第7期南宋学者郑樵在其著作《通志·图谱略》中说:“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图片以其形象性和直观性起到了文字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历史学科的内容往往繁琐、枯燥且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学生感觉甚是枯燥乏味。
而历史图片所具有的特性,则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此,历史图片既是教学内容,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帮助、引导学生从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之进行分析解读,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抓手。
从2017 年秋学期正式开始推广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以下简称“部编本历史七上教科书”),高度重视图片的作用,一改中规中矩的传统版式设计,根据版面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需要,适时配置种类、大小各异的图片,共计约155 幅,平均每页有1-2 幅,多的达到3-4 幅,使得教材面貌焕然一新。
一、图片的分类历史图片是历史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历史信息的重要来源, [1] 是历史知识当中某些片段的“写真”,同教材中的文字相互补充相互映衬。
[2] 任课教师可以凭借历史图片进行回放式的情境教学,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变为熟悉的、认同的、可以与之交谈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对等体。
这种认同感带来的直观的视觉冲击,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使之逐步完成历史知识的量变积累。
[3]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部编本历史七上教科书中的图片,笔者将155 幅图片进行了如下分类:其一,想象图。
此类图片主要见于远古时期,由于时间久远且无或少有文字记载,没有什么相关的历史文献可供查询。
如《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
其二,文物图。
此类图片主要是各种考古发掘出的实物、遗迹和历史遗存等真实再现。
以图证史应给予合理的解释——以2016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桀驾人车”图片为例
以图证史应给予合理的解释——以2016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桀驾人车”图片为例作者:刘忠奎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第3期以图证史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之一。
在2016年出版的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有一副图片“桀驾人车”。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展示此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得出夏桀腐朽荒淫和残暴的结论,力图使学生对夏桀的暴政有一种理性的认识。
但是教材中对于此图片没有任何必要的说明和解释,由本图片出发可以印证夏桀的残暴吗?此图片背后又隐含着哪些重要的信息呢?无论是新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亦或是旧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在编写“夏朝的建立”一节时,基本上均在选用此图。
这幅图片是一幅山东嘉祥武梁祠东汉石刻画石像的拓片,是画石像中十副描绘中国古代帝王像之一。
该画石像中除榜题“夏桀”可辨明人物身份外,无其他文字记载。
在选用此图片作为教材插图时,各版本教材对图片的命名说法不一。
一般称为“骑在两个妇人身上的夏桀”,也有的称为“以人当坐骑的夏桀”或“桀把人当做坐骑”,唯有2016年出版的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称此图为“桀驾人车”,并作脚注“画像描绘夏桀骑在跪伏地面的两妇人肩上,如乘‘人车’。
”从表面意思来看,“桀驾人车”与“骑在两个妇人身上的夏桀”大意相类,但显然“桀驾人车”更富有深意。
那么什么叫做“桀驾人车”呢?“桀驾人车”一词出自于《后汉书》卷83《井丹传》,信阳侯阴就约井丹赴宴,当阴就宴席中起身时,左右进辇,于是井丹笑曰“吾闻桀驾人车,岂此邪?”井丹用夏桀的例子对当时的外戚专权进行了有力的讥讽。
当然,这种讥讽仅是一种借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对此图命名显然源自于这个典故。
尽管后人对夏桀暴行的记述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夸大,但夏桀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暴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他在位期间,“筑倾宫、毁容台”,作琼室、立玉门,极尽荒淫之能,司马迁称其:“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以致于百姓咒骂“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祈为上苍,“降灾于夏,以彰厥罪。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思路 课件(共130张PPT)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 类课程构成,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 。必修 课程采用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 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 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 2.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 2.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 2.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 2.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 2.5.交通与社会变迁 • 2.6.医疗与公共卫生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 3.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 3.2.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 • 3.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 3.4.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 3.5.战争与文化碰撞 • 3.6.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3.7.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 1.本单元教学立意 • 2.本单元每课内容之间的关系
1.本单元教学立意 通过食物生产历史的学习,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唯
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识到物质 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理解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引导学生关注农业, 关注食品安全。
2.本单元每课内容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三课大体按照农业发展的时序,分古代、近代、
——东汉 崔寔:《政论》
此则史料阅读出现在第二子
目“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 生活”。可与东汉画像砖的内容 互相印证,旨在说明中国古代农 业耕作方式。
5.图表
与课文内容配合的各种插图和表格。一般配 有详略不等的文字说明。
6.历史纵横 从时间和空间等角度,扩展、补充正文内容。
教科书正文关于尼罗河只提到:
课题名称:初中历史教材中插图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探究
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研究性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习体验科学研究、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
②硬件支持:(1)多媒体教室;(2)图书资料室。
③软件支持:已购入的各种研修图书、软件,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
评审意见
评审项目
主要标准
得分
选题准确
25分
选题要针对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创新性;课题名称表述规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应用有推广价值。
论证科学
60分
课题的内涵和外延界定明确,研究依据充分;研究现状和实验假说论证充分、科学,课题研究的突破点明确;研究目标指向清晰,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科学,任务、步骤明确,可操作性强;课题申报书填写规范,逻辑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④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3年9月):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⑵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文献法、实践法等方法进行。
①案例研究法:对历史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分析,和其他历史教师沟通交流,集体备课,实施针对性教学。课后及时反思,整理典型的个案,形成案例。对每次考试的读图题题进行得分情况分析,和部分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难在何处,制定具体措施,实施针对性教学。
研究可行
15分
课题申请人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和组织能力,在时间、精力上能够保证课题的顺利完成;具有课题研究所必需的信息资料、研究经费等研究条件。评审源自论专家签字:附件二:
教材图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教材图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徐建强吴海红关键词:历史图片;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历史图片是历史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与文字史料一样,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
历史图片对学生而言具有比文字传达历史信息更直接、更易接受的功能,它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发展审美能力[1]。
因此,历史图片作为教材的辅助系统要素之一,在教学中正日益得到重视。
当然,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所说,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一样,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让我们更加生动地“想象”过去。
但使用图像也有很大的危险性,要警惕潜在的陷阱[2]。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避开“陷阱”,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想象、阐释、运用与思考,以增进他们对历史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们的教学体会。
一、教材图片史料的解读策略为此,我们参考史料考证方法,结合课程标准,采取教研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对教材中的每张图片史料从外部特征、内部特征、教学意义三个方面作解读。
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中的图3-16(见图1)的解读为例,说明如下。
3.教学意义解读。
(1)推测教材引用这一史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用这一实物材料印证儒学的传播,它与图3-17结合,也用以说明儒学教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较为深远)(2)要实现教材引用该史料的意图是否还需其他史料?(与图3-17配合已能较好实现意图)(3)这一材料还可以说明什么?(用其本身的内容可以向学生展示礼到底是什么,《仪礼》书中有什么,可为学生感知“克己复礼”等观点提供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儒学对社会的规范作用,也为教材思考题“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提供了更感性的材料。
此外,学生通过这一图片史料能够尝试识读汉代通用的隶书)二、教材图片史料的运用策略依据图片特点和教学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图片史料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教学策略。
(一)發挥图片史料直观性强的优点,聚焦图片细节,帮助学生想象历史历史与我们隔着遥远的时空距离,要让初中学生对历史人物能产生历史之“同情”,对历史事件能有历史的理解,回到历史现场,无疑十分重要。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素材
历史教学 | 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一)历史图片是中学历史教材编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建国后我国编撰出版了多套中学历史教材。
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些教材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
90年代初,我曾经在一所中学的初中一年级里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有86%的学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将领上战场的时候背部都会插着四面小旗。
由此可见,许多学生头脑中的历史表象仅仅来源于中国的戏剧。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曾经出版过一套大规模的“实用历史丛书”,该丛书的主旨是传播“亲切的、活泼的、趣味的、致用的”历史。
我认为,我们20世纪90年代以前编写的历史教材都没有达到这四个目标。
相反,这些教材的装帧是严肃的,形式比较呆板。
要改变这种现象,渠道是多方面的,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增添教材的配图量。
因此,对于中学的历史教材来说,图片的使用不是一个装饰美化版面的问题,图片本身应该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历史教材中的图片不同于历史连环画,它有其自身的科学性,而历史教材中的所有图片更应该被当作一个学科系统来研究。
1992年,人教版的初中教材率先使用了16开本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有利于设计大量的图片。
该教材以其新鲜活泼的面孔深受学生欢迎,不少中学的调查结果表明,自此历史教材成为了学生最喜爱的教材。
沿海版教材头几年仍采用大量文字、少量图片的32开本形式,直到1998年才推出16开本,并大量地增添图片。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沿海版,图片均占据了教材一半以上的篇幅。
可见,初中历史教材增加图片量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也成为了教材编撰者的一种共识。
但是,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历史图片在教材中到底起着什么作用?图片与文字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教材编撰者如何收集和研究图片?在选择和采用图片的时候哪些原则是必须坚持的?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很少有教师对其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教学上,不少教师轻视图片的作用,把图片视作连环画,在课堂教学中从不加以讲述,没有充分认识到历史图片对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表象所起的作用。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史料的分类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课程篇高中易史教科书中史料的分类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林确态(广东省和平县和平中学,广东河源)摘要: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教师必须将史料作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有关的历史图片以及文献史料等进一步丰富教材内容,进而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历史,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历史。
就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分类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展开阐释,并提供了相关建议.由此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运用对于史料而言,主要指前人遗留下来的东西,并且能够为现:代社会研究过去提供依据。
因此,可将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口述史料、事物史料等。
然而,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史料作为其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基础保障,如何提升学生利用图表并且从其:中获取相关历史知识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此:外,还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史料在其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史料的分类1.文字类型的史料对于文字史料而言,主要是将以前的历史资料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载的一种形式。
一般分为以下三种:首先就是原始史料,主:要包括历史文件、笔记日志等。
比如:关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1中有这么一段:“夫治天下尤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其次就是撰述史料。
它一般包括著作、文:献以及历史典籍等。
比如:出自《商君书•画策》中的一段史料“神农之世……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这就是撰述史料。
:最后就是文艺史料,它与前两者有所不同,主要是利用诗歌或者:小说等形式来记载历史。
比如:教材中《西风颂》中有一段:“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西风:呵,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这就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反映当时的历史。
2. 图片类型的史料对于图片史料而言,它是对于文字史料的进一步补充说明。
[由于在部分文字史料中,某些历史事件不方便用文字进行记载,此时则需要利用图片的形式来对部分历史事件进行记载。
高中历史教材插图的作用
高中历史教材插图的作用作者:刘爱玲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2年第07期新版高中历史教材与传统的历史教材相比,有个突出特点:版面新颖,形式多样,图文并茂。
教材中有地理图、场面图、文物图、人物图等近六百幅插图。
历史插图揭示历史知识的某些片断、侧面、状态和情况,以其画面内容反映相应课文的主题,是历史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大纲中内容要点的具体化。
因此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好这些插图进行历史教学,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中历史内容繁杂,要记的年代、人名、史实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课后能认真复习,加深理解。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京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图,首先向学生介绍八国联军侵略我国并火烧圆明园的史实,让学生知道圆明园既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皇家园林,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屈辱史,曾是中华民族屈辱的象征。
这里我们可以设置几个问题:(1)图中建筑的名称是什么?它位于现在的什么地方?(2)它是在什么时候被毁坏的?(3)哪些国家联合起来侵略中国并烧毁该建筑?(4)从中你有什么感想?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注意力自然可以高度集中,积极思考,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陶冶学生情操,促进道德教育历史教材中的不少插图除了可以让学生学习具体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环境教育。
例如,在学习《四大发明》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课本上有关火箭的插图,让学生认识到古代火箭原理在现代火箭中的应用,并了解到中国人首先发明的火药在改变中世纪的战争模式,促使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推动社会进步等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同时接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历史教科书中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巧用插图,充分发挥它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浏阳市葛家中学邹文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是指课本前的彩色插图和文中的插图。
按其性质和类别可分为人物画像、人物活动、历史文物、历史地图、名胜古迹等。
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还具体地补充和说明了历史教科书的内容。
它是历史课本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准确、灵活地运用这些插图,可以使课堂教学增辉添彩。
一、利用插图,增强教学效果1、加强教学直观性。
《历史教学大纲》指出:“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图画、图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上课时教师除精辟讲授外,必须要借助于包括课本插图在内的一些直观教具,使历史课生动、形象、具体。
历史地图显示了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使学生不觉得历史虚无漂渺;人物画像,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人的精神风貌,使学生倍感历史的真实、亲切;历史文物,再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名胜古迹,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使学生觉得历史就在眼前,如身临其境。
在教学中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以加强形象感。
2、激发兴趣,帮助记忆。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
教学中利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
如在讲唐朝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一课时,教师可使用“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每讲一个民族,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帖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
这样,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记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教材内容。
3、加深理解。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就是学懂、掌握知识的过程。
教师利用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内容时,利用《三大战役示意图》,不仅可以知道辽沈、淮海、平律三大战役的进程和结果,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共中央关于三大战役的作战部署和战略思想:如果首先发动平津战役,我军容易受到东北敌军和华东敌军的两面夹击,陷于被动。
旁征博引激活水 巧用素材出高效——浅谈图片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幽 默 的话 语 ,这 些 都 是 初 中 生感 兴趣 的东 西 ,学 生 自然 张 图 片 ,一 张 是教 材上 的慈 禧 太 后 的 照 片 ,还 有 一 张 是 现代 的照 片 ,通 过 两 张不 同 时代 照 片 的 比较 , 同学 们 看
旁征 博引激活水
— —
巧用素材 出高效
峰
浅谈 图片史料在初 中历 史课堂教学 中的有效运 用
◎高
历史 是过 去 发 生 的 事情 ,是 无 法 还 原 的 ,我们 只 有 索 。新 课程 下 的历 史教 材 ,图文 并茂 是它 们 的一 大特 色 , 通 过 史 料 去 认 识 和 研 究 历 史 。历 史 的学 习就 是 要 使 学 生 无 论 哪个 版本 的教 材和 图册 中都 有大 量 的历史 人物 画像 和 尽 可 能地 去 感 知 历 史 的 事 实 ,图 片史 料 包 含 着 重 要 的 历 照片 、地 图 、名胜 古迹 照 片 、漫 画 ,等等 。在 历史 教学 中 史 信 息 ,对 于 我 们 研究 真 实 的历 史 起 着 重 要 的作 用 ,而 很 多 时候会 感 到教 学 内容过 于集 中、头绪 繁多 。如果 把 教
内容 的基 础 上 设 计 相关 问题 ,使 学 生 身 临其 境 感 受 北 宋
绪 引 人 教 学 内容 之 中 。通 过 对 局 部 画 面 的 自习 观 察 和 讨
中历 史 教 材 和 之 前 的教 材 相 比,大 幅 度 : t  ̄ ; O I l 了 图 片 在课 首 都 开 封 城 的 生 活 画卷 。这 样 就 顺理 成 章 地 将 学 生 的 思
用 图 片学 习历史 、整理 历史 知识 。 图 片 史料 内容 丰 富 ,且 具 有 趣 味 性 和 形 象 性 ,学 生
论历史教学中插图资料的运用
、
而在教材插图中出现的知识。这些知识又是极 : 历史信息外,还包含了一些略而未述但却相当 更深 刻的理解。 总之 , 历史插图是课本的有 机组成部分 , 它 容易被学生忽视的知识死 角。 重要 的隐性知识。 正确把握教材重 难点 , 陶冶 三、 运用插 图, 深化理解 , 陶冶情 操 2运用插 图, . 把握历史知识 的内在联 系 , 具有激发学 生兴趣 , 培
言 要
论历史教 学中插 图资料的运用
江苏省赣榆县赣马高级中学 甘 霖
学实例中谈教
新编 的高 中历史教材 , 图文并茂 , 图与 文 : 图教学能起到深化理解 、 插 ‘ 插 拓宽知识 面的功效 。 技能的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技能。恰当地利用 字相互照应 , 具有较大 的互补性 。 史就是在一 : 历 培养优 良的品德情操和爱 国主义情感 ,是历史 历史教材的各类示 意图 , 做好知识 的图文结合 、 定 的时空里发 生的, 它必定要 留下一定 的实物。・ 教育 的一大功能。 图文转换 , 培养学生 的知识迁移能力 。 插 图包含 了许多显性与隐性知识 。运用历史地 : 四 、 用插 图 , 养探 究意 识 。 高历 史 运 培 提 3运用 插图 , . 培养学生 的历史 比较能力 ’ 理概念 , 可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 , 增强感性 : 力 能 许 多历史 知识只有通 过 比较才 能被发现 、
认识 , 以加强记忆和理解 , 从而提高历史 的概括 一 高中历 史课标 明确 指出 : 要使学生进 一步 被认知 。历史教材 中丰富的插 图 , 为培养学 生 能力 。插 图也是 高考测试 的内容之一 , 因此。 ・ 教 掌握认 识历史 的方法 , 培养学生 阅读 、 解 、 的历史 比较能力提供 了丰 富的素材 。如 将《 理 分 商 师 当然不可忽视插图的教 学 ,现就插 图在教学 : 析历 史资料的能力 和阐述历史 问题的能力 。 图 朝形 势》 秦代疆 域》 行对 比分析记 忆 , 助 《 进 有 中的应用和作用提一些粗浅 的看法 。 ‘ : 片是 历史资料之一 。 教学 中图片资 料的正确使 于动 态理 解各诸侯 国的兴 衰过程 ; 比建 国后 对 运用插 图, 突出重 点。 突破难点 - 对于 培养学 生 的探 究意识 、 用, 科学精 神及 综 第一 个五年计划时期 、十年探 索时期 、文革 ” “ 对学生而言 , 象直观 的材料 比长篇大论 合 能力 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 化的作用。 形 时期 、 社会 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的主要 建设 更容易接受。 教材中丰富的插图, 为教材难点的 : 1 . 运用插图,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成就示 意图 ,可以使学生有一 个新 的发现 : 粮 突破起了很大的辅 助作用 。 : 高 中历史教 材 中所 出现的插 图有 人物 插 经 的增 减从侧 面反 映 了政 府对 农 二: 分析插图 , 注意教材 中知识的“ 冷点” 一 地图、 图、 食物挂图 、 历史事件插 图和历史表格 。 食产 量 ( 济 ) 村政 策的波动。 从而使学生对教材 内容有 一个 所谓知识 “ 点” 指教材 中没有文 字叙述 : 冷 , 不论 哪种插图 ,除了反 映教材文字部分介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使用历史教材中的图片
在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大量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历史图片,如何正确合理地对这些历史图片加以应用,对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应用这些材料方面形成了一些自已的认识。
一、正确运用历史图片的意义
历史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般是由具体的感知进而形成历史的表象,再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加工,从而形成理性的历史知识。
现在我们使用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各种历史图片的份量占到了文字份量的将近一半。
这些历史图片和语言文字一样,传达了历史信息,并且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接受要比对文字信息的接受更直接、更迅捷。
因为文字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更多地加入了人为的因素,学生在理解时,要有一定的文字感悟能力、理解能力。
图片则不然,学生对图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现实的观察、理解程度。
另外,图片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
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图片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建立历史表象。
其次,历史图片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历史教学中处处渗透了美的教育,但它又与其它的美有所不同,历史的美感就在于它追求“真”,而历史图片的美就不单单是追求“真”的问题了,它包涵了艺术美、伦理道德美等等。
二、历史图片的类型
历史图片根据其内容和性质大致可分为:1、人物图,如《赵一曼》、《冼星海》等;2、社会经济、政治图,如《1940年1-9月重庆米价表》、《延安革命班干部纺纱忙》等;3、艺术品图,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等。
另外还有漫画、手稿、幻灯片等等。
三、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第一,认为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只是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是可有可无的,文字才是神圣的、主要的,图片是次要的。
其实不然,历史图片不完全等同于其它美术作品,当然它也具有其它图片的一般属性,但历史图片主要侧重于它的历史价值。
它和人物、文字、事件一样,从其一产生就直接或间接地带有历史信息,就具有历史价值。
比如《红军飞渡泸定桥》,它具有一般美术作品的属性,但从历史的角度讲,我们要从画面上滚滚的硝烟、滔滔的河水和战士们所作出的各种姿态中来讲述当时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的艰险及其意义,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升华其爱国心。
第二,认为所有的历史图片都是历史的真实再现。
其实不然,在历史课本的有些图片中,有些美术作品,往往不是写实,而是极具夸张成份的。
如古代埃及的一些壁画和我国的敦煌壁画就很典型。
这些作品往往为了强调某一事物、场面等而采用了一些夸大手法,从而达到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第三,在讲解历史教材的过程中,有时使用图片操作不当。
实践中,有些教师不能科学地使用课本中的历史图片,即教师讲到相关内容时,不能及时地用这些图片作为材料,而是在读完某一阶段后,抽出专门的时间集中讲解这些历史图片。
这是不符合形象教学及时性原则的。
形象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时,首先要形成真实的形象认识,构成其形象思维的内容进而达到对历史事物的全面理解。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讲完教学内容之后,或在讲述教学内容之前进行形象材料的讲述,其形象教学效果及兴趣教学的程度都会大打折扣,历史图片的形象教学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四、正确使用历史图片的原则
历史图片作为历史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图片系统。
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图片,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原则。
历史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一个“真”字,学生历史概念的形成源于对历史事实的感性认识,其途径之一就是源于教学中对形象知识材料的接受,所以教学中我们要真实、准确地对图片内容及其所反映的史实传达给学生。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学也就失去了其科学性和严肃性。
第二,区别讲解的原则。
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把握图片的特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备课时认真分析图片的史料价值,需要注意的地方必须给学生明确的提示,特别是一些漫画和其它美术作品,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用还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真实地感受历史事实。
总之,历史图片作为历史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有目的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如果我们能将历史图片和文字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讲授,我相信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就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