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的规范与案例

合集下载

民族志的规范与案例

民族志的规范与案例

民族志的规范与案例同学们,过了一个寒假,不觉开学临近,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一大半的课程已经过去了。

我又坐在熟悉的书桌,写作这一节课的讲义。

写作不快也不慢。

因为民族志的写作也帮助我整理过去数年来从事的田野调查、田野报告以及毕业论文。

数年的田野调查还是围绕我的家乡豫北,陆续开展的不同议题的讨论与对话。

从华北村庄的社会结构是什么,到历史与结构的关系,再到历史人类学对事件的展开与文化的阐释。

这一过程是在田野的回访中完成的。

蓦然回首,顿觉岁月蹉跎,而所得甚微。

田野技术与工具也在进步,越来越精美的手工制图,数码相机的应用,笔记本的更新换代,不过看到当年用凤凰相机拍出的胶片照片,因为技术不熟练刚开始一卷胶卷大概要曝光一半,还是感到很亲切。

那时身背相机,骑着自行车在田野间奔波的情形,又因为连续的雨季在屋子里既烦躁又庆幸(为不出去下田野找到借口)的情形,为何恍若昨日?是否是我们急于赶路,都没有来得及把田野的脚步整理一番,而只看到繁复的文字,凌乱的章法,断章取义的理论。

若是能够总结民族志方法的注意事项或者实践心得,对于凌乱的章法,也是一个较为清晰的呈现。

从起点出发,再从起点出发,民族志的道路能够走多长,相信是没有止境的。

1. 民族志的任务是描述(记录)和解释文化。

2. 如何描述?3. 怎样解释?一、民族志的定义与方法定义:何为民族志?——我们怎么会遇到异文化?我们为什么要记录异文化?我们该如何记录异文化?生活的“符码化”:生活本身由人类的行为组成,行为本身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短暂性”,转瞬即逝的生活,只有通过“编码”化过程,才能超越时空的局限,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存在。

人类通过文字(符号),将无法持续的文化现象,转换成可以反复体验的符号形式,给了人们经验的可能。

(试比较诗歌、纪实文学、小说、音乐、绘画,对生活世界的符码化过程。

)作为方法的民族志:1.思考文化现象背后的联系。

2.通过“描述”的方法,使之自我呈现。

3.描述不是漫无目的地叙述,而要意识到经济、政治、生态、习俗等等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峡库区太安人生命礼仪的民族志表述

三峡库区太安人生命礼仪的民族志表述

三峡库区太安人生命礼仪的民族志表述李 虎,罗亚霖(重庆三峡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万州 404120)摘 要:生命礼仪与社会成员生命周期中的各阶段有关,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也是个体生命阶段性的标志,通常包括诞生礼、命名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等。

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太安镇至今保存诸多传统的生命礼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诞生礼、婚礼和葬礼。

太安人的诞生礼包括求子、孕期产子和庆贺生子等,其中为孩童设置“将军箭”颇具地方特色。

太安人的婚礼因不同年代政策环境、经济生活条件的差异,而在不同的个案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葬礼因与死亡相关,而备受太安民间社会的重视,是太安人现有生命礼仪中结构最完整、过程最复杂、禁忌最多者。

关键词:生命礼仪;三峡库区;诞生礼;婚礼;葬礼 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2-0050-07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流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5SKG156)。

作者简介:李虎(1982-),男,广西马山人,博士,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三峡民俗文化;罗亚霖(1990-),女,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三峡民俗文化。

太安镇位于重庆市万州区东部,距城区28公里,有“万州东部门户,三峡和美茶乡”之美誉。

太安东境与云阳县接壤,西北、西南与万州区白羊镇、长滩镇相连,面积68.68平方公里。

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260-1088米。

现辖河堰村、柏弯村、醒狮村、天峰村、红峰村、法隆村、钟刘村、古堰村、凤凰社区、长乐社区共8个村2个社区。

截至2014年底,太安镇总人口32690人,总户数12135户。

[1]2015年7月笔者带领13名学生赴太安镇开展历时半个月的田野工作,太安人的生命礼仪是本次调查的重要主题。

本文基于田野调查期间,通过入户调查、直接观察、深度访谈、实地勘测和文献收集等方式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力图呈现太安人的生命周期中最主要的仪式。

民族志“书写”-徘徊于科学与诗学问的叙事

民族志“书写”-徘徊于科学与诗学问的叙事

民族志“书写”:徘徊于科学与诗学问的叙事一、“书写之椽”:一种民族志表述的反思民族志(ethnography)作为民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完整地表现了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记录、描述、分析和解释。

但是,民族志无论作为一种学科的原则,还是调查的方法,抑或是人类学家书写的“作品”,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人类学家都有着不同的主张,这也构成了人类学重要的历史内容。

古典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代表作《金枝》中,为人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古罗马狄安娜的神话原型在意大利尼米湖地区的仪式叙事:在当地庙宇有一棵神圣树,便是传说中的“金枝”。

它由获得“森林之王”称号的祭司守护着,任何觊觎者若能在与祭司的争斗中杀死他,便可得到祭司之位和“森林之王”的称号。

所以,它便成了“决定命运的金枝”。

这一神话叙事不仅经历了从克里特到意大利半岛的地理迁移,也经过了不同国家、族群长时间传承的变化;然而,其原始基型仍属神话的叙事范畴,即它并不是历史事实,而是以一种神话传说式的叙事类型来解释祭祀仪式的起源。

弗雷泽以此神话仪式为原点,从世界各地同类型的口述和文献资料的比较中发现了巫术和宗教的规则与原则,即著名的“相似律”与“接触律”,它们同属于“交感巫术”范畴。

毫无疑问,《金枝》是一部伟大的人类学作品,在很长的时间里,它在“民族志”的概念和叙事范式的讨论中既受推崇,也受质疑。

这一切都与民族志在不同时代所遵循的原则有关。

民族志作品被视为人类学学科的产品和“商标”已属共识。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民族志研究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第一,人类学家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场性“参与观察”,即所谓“田野调查”;第二,民族志者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描述性文本写作。

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志表述主要体现为“文字文本”,即“志”的书写记录。

众所周知,传统的民族志素以“科学”为圭臬和标榜。

早在19世纪的初、中叶,人类学就被置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被称为“人的科学”。

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除了确立“科学人类学的民族志”的原则外,更对民族志方法(诸如搜集和获取材料上“无可置疑的科学价值”)进行了规定,并区分了不同学科在“科学程度”上的差异。

读多案例比较民族志

读多案例比较民族志

读《Multicase Ethnography: Tracking the Demise of StateSocialism》——《多案例民族志:对国家社会主义消亡的追踪》一、导言《Multicase Ethnography》作为《The Extended Case Method》一书的第四章节,是布洛维进行基本的拓展个案法的基础之上对民族志研究全球化问题所作的新的方法论尝试。

布洛维通过对国家社会主义消亡过程的追踪调查来展示对多案例民族志方法的运用。

这种方法能够使得地方的过程性和宏观的形塑地方性过程的全球结构紧密结合。

布洛维在本章中展现了他是如果通过对他在美国、匈牙利和俄罗斯所作的工厂调查、研究、分析,以对修正市场资本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做出贡献。

二、关于Multicase Method1、方法论的提出布洛维采用多案例比较的民族志方法是为了解决学者针对他从前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比较研究时所提出的两点质疑而做的:一是他的老师Jaap van Velsen所提出的虚假的比较,即将现实的资本主义和空想主义的社会主义进行比较,这是不负责任的一种比较方式;另一个是Robert Merton所提出的将资本主义等同于工业化的问题,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污名化,对工业化过程的研究不能够等于对资本主义的研究。

因此布洛维在对匈牙利和俄罗斯的案例研究中在扩展个案的比较方法基础上采用了多案例比较研究的方法,这一方法是基于民族志方法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多场域民族志研究方法(Multisited Ethnography).多场域民族志方法被Marcu(1995)认为是超越了个人生活范畴,实现了对全球化内在过程进行追踪的方法。

这种方法研究人们的移民过程,追踪移民者到达不同的地域,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化对移民者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将整个全球化的过程采用不同区域的连续性观察连接成一线,更侧重的是全球化过程中跨越国家、民族边界的关于整合、联系等方面的研究,然而布洛维认为这始终对应的是传统人类学的研究逻辑。

民族志

民族志

民族志:崇明岛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是一个叫崇明的小岛,与台湾岛、海南岛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岛,但是却远不如其他两个所为人熟知,有人说她是上海的后花园,而崇明的历史虽然不过短短几百年,但是也有着其独特的风俗习惯以及其特有的崇明的特产,身为一个地道的崇明人,我对这些都有着特殊的情感。

下面就是我所了解并且也亲身体会过的崇明风俗。

习俗条礼(一)生育产前。

家人备好蛋、鸡、红糖、枣子、苦草,外婆送来婴儿衣服(俗称脱毛衫)、"催生饭"。

产后,亲友上门送产礼(俗称"十五羹")。

婴儿出生第十二天称"十二朝",产妇家人向亲友分送红蛋、馒头、圆子、板糕。

满月做圆子,请亲友。

周岁(俗称"期过")喜庆,更为隆重。

(二)寿庆老人过生日时,子女为之庆贺,称"做寿"。

旧时,富裕人家设寿堂,挂寿幛,张灯结彩、备寿酒,宴亲友,晚辈向寿翁寿媪拜寿,亲友则赠寿礼。

一般人家做寿桃、圆子,吃面条、馄饨,此习延续至今。

80年代时兴以大蛋糕作寿礼。

(三)建新房民间视建新房、迁新居为大事,亲朋好友主动相助,有的馈送礼品,以糕、酒、肉、爆竹等居多,名为"高头人情"。

上梁时,正梁上贴"安梁大吉"红纸横幅,并放鞭炮。

迁入新居时,穿新衣,贴对联,宴亲友。

这些习俗,至今尚存。

(四)寄亲也称"过房亲"、"寄拜亲"。

旧社会,父母为了解除孩子的关煞,免其蒙难夭折,选择生肖相合者认作寄父母。

孩子改姓换名(叫做寄名出姓)后,送往寄父母家祭祖拜灶,事后,仍由生父母抚养。

此俗现已不兴。

(五)忌日旧时忌日,于孙供祭食,燃香烛,焚纸钱、锡箔、冥衣、纸箔,跪拜致敬。

有的还要请人念经超度。

60年代后,此习一度废止,现渐有恢复。

(六)迎神赛会迎神赛会由来已久,每逢干旱严重或虫灾泛滥时,人们抬着刘猛将军、城隍偶像巡行街头郊野,祈求天神驱邪降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民族习惯法律案例(3篇)

民族习惯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多彩画卷。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习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民族文化的瑰宝。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习惯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以XX族“婚丧嫁娶”习俗引发的纠纷为例,探讨民族习惯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与调和。

XX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XX族的传统习俗中,婚丧嫁娶是一项重要的仪式活动,它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还关系到整个族群的荣誉和利益。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普及,XX族在婚丧嫁娶方面的习俗与现行法律规范产生了冲突。

二、案件经过2019年,XX族村民李某与邻村的张某相识相爱,两人计划结婚。

然而,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李某家庭提出了一个让张某无法接受的要求:按照XX族的传统习俗,张某需要给李某家庭支付一笔高额的彩礼。

这笔彩礼不仅包括现金,还包括牛、羊等牲畜。

张某家庭虽然愿意支持张某的婚姻,但对于高额彩礼的要求表示无法承受。

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张某将李某家庭告上了法庭。

张某认为,高额彩礼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即婚姻应当男女平等,不得借婚姻索取财物。

而李某家庭则坚持按照XX族的传统习俗行事,认为彩礼是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双方家庭的共同约定。

三、法院判决XX族人民法院在审理此案时,充分考虑了民族习惯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

法院认为,虽然XX族的传统习俗在历史和文化上有其合理性,但也不能完全脱离现行的法律规范。

在婚姻法中,明确规定婚姻应当男女平等,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经过审理,法院最终判决李某家庭不得收取张某家庭的高额彩礼。

法院认为,高额彩礼不仅加重了张某家庭的负担,也违背了婚姻法的精神。

同时,法院也提醒XX族群众,在遵循传统习俗的同时,应当尊重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XX族“婚丧嫁娶”习俗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彩礼问题:XX族的传统习俗中,彩礼是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行法律规范则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民族志的观察法

民族志的观察法

语言与符号研究
总结词
民族志观察法在语言与符号研究中有助于揭示语言和 符号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详细描述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记录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符号 使用,分析其表达的含义、传递的信息以及在社会交 往中的作用,探究语言与符号与社会文化现象的关联 。
社会组织与结构研究
总结词
民族志观察法对于社会组织与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价 值,能够揭示社会组织的形成、运作和变迁过程。
尊重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观察中,需要尊重被观察者的文化差异 和习俗,避免造成文化冲突和冒犯。
跨文化沟通障碍
语言障碍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可能成为沟通的障碍,影响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可能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这可能导致观察者在理解被观察者行为时产生偏 差。
观察过程中可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支持,而这些资源往往受到 限制,可能会影响到观察的深入和全 面性。
伦理与法律问题
1 2 3
隐私保护
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被观察者的隐私信 息,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被观察者的隐 私权。
知情同意
在开始观察之前,需要获得被观察者的知情同意, 确保被观察者在被观察过程中具有自主权和选择 权。
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
进行实地观察
深入目标地点,对观察对象进行实地观察,注意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
记录观察信息
详细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包括人物行为、语言交流、环境特征等,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分析观察数据和撰写报告
分析观察数据
对记录的观察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有意义的数据和模式。
撰写报告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撰写详细的民族志观察报告,呈现分析结果和结论。

社科研究方法:民族志

社科研究方法:民族志

民族志(Ethnography)David M.Fetterman民族志是描写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艺术和科学。

它的长处在于描述。

民族志从特定文化的本土人的视角给读者提供了一幅正在进行的事情的详细图像。

对于一些导致特定结果的项目实施过程,它还能为我们提供对这些过程的洞见。

它是涉及田野工作的主要方法学手段之一。

民族志学者将自己沉浸在某个文化中,以便在其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人们的行为。

用于观察的时间可能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模式。

这是一种形式的信度(Reliability)。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民族志学者试图在田野中得出局内人或主位的(emic)现实观(参见主位/客位之分(Emic/Etic Distinction))。

民族志学者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这位局内人的观点,或者认可它是对现实的客观观点。

民族志的目标就是不做主观判断,它承认一个人对现实的认识,无论其是否具有科学价值,都会对现实有所影响。

民族志学者承认,根据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存在多重现实或者多种现实观。

比如说,一位中上阶层的老年妇女和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美国黑人男性,对同一位警官的看法可能就不同。

民族志学者记录了多种多样、时常互相矛盾的主位或局内人观点。

大多数民族志学者以这样的知识为基础,并采用外部或客位的(etic)观点来解释这些现实的主位观之间的关系。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民族志比其他形式的研究更花时间,因为需要田野工作——要和人们一起在其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共度一段时间。

民族志学者在田野待上一段时间,以便把他们收集的数据置于情境之中。

花在田野工作上的时间长短可能会影响研究者的适应,但花在田野上的时间和数据的质量直接相关。

有讽刺意味的是,更高的效率常常却是没有效率: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田野上,将会在调查完成之后节省为修正理解不充分的问题所要花费的时间。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这种沉浸在其他人生活中的民族志,使民族志学者得以更准确地解读人们的行为。

民族志讲义

民族志讲义

民族志讲义第一章绪论一、民族学、民族志、民族志学、民族志资料1、传统上理解:民族学是学科,民族志指材料。

另一种理解就是,民族志等于民族志学,都是指一种研究方法、过程。

之所以用民族志学这个词,是避免对“民族志”产生误解,怕误解为“民族志资料”。

所以有人(如景军)干脆主张用“田野志”代替“民族志”。

而让中文的“民族志”这个词汇保留中文的愿意。

而且,“田野志”这样的词汇只有人类学才有。

2、“民族志资料”是“民族志”用法的解释性叠加,为的是专指资料的那部分。

其用法类似“民族志学”,想让人一目了然,知道它是一门学问。

所以理解“民族志”这个词,要加进时间观念。

(1)传统上,指的是资料,所谓中文的“史”、“志”、“论”。

“志,同积、集、记也”。

(2)现代的转向(实际上仍是继承,将内容更加确认而已),即民族志乃专指一种研究方法,一种视角。

所以《民族志》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学问。

民族志已被应用到其它各个领域:民族志电影、民族志诗学、民族志传播学……民族志是人类学中的一种工作过程,或研究过程。

二、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田野研究、质的研究1、民族志研究是人类学研究,但它又特指那种研究者亲身进行的田野工作的一种研究。

因为有许多人类学研究,并不是研究者直接到田野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分析归纳,与被研究者互动的。

所以:人类学研究要广泛一些。

有许多非专业人员也在做所谓的“人类学研究”。

而“民族志研究”是专指某一种类的人类学研究。

2、“人类学田野研究”这个词汇也经常出现。

中文的多。

一则,听起来比较好听,象一门学问,也不会产生误解。

二则,其实很多人关不知道或弄得很清楚上述的那些词汇的含义。

3、关于质的研究民族志研究属于一种质的研究。

其实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的研究都属于质的研究。

但质的研究还是不同于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更宽泛,是相对定量研究而言的,如哲学研究、个人反思、政策分析等属于定性研究,但却不属于质的研究。

(陈向明)但也有人认为,遵循概念经济原则,还是让它们相同。

社会语言学民族志

社会语言学民族志

第三部分:民族方法学
民族方法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最关注的 是以这种方式所观察的交谈。 民族方法学家感兴趣的是人们怎样互动、解决 普通的问题、保持社会联系、进行日常活动并 证明自己了解周围发生的情况并与他人交流自 己所了解的。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语言例子证明如果没有相同的文 化观,我们就不能期望去理解别人。只有存在共享,才 会有交际。
萨克斯以一个两句话的序列为例证明了这一点:“宝宝 哭了。妈妈把他抱了起来”我们明白第二句中的妈妈指 的是第一句中的宝宝的妈妈。但是结构本身并没有告诉 我们这一点。我们只是通过句子的顺序获得了妈妈和宝 宝之间的联系。 萨克斯认为其中石油一种被他称为身份分类装置的东西 是我们赋予孩子和妈妈这样的意义。 另一种:“宝宝哭了,大人把他抱了起来”解释就不同 了。
第一部分:各种各样的会话
昆族——talktive(健谈)
原因:昆族人是靠打猎和采集生活,为了保障生存就要 保持协作,那么谈话就能帮助他们避免或减少群体内部 之间的摩擦。
方式:昆族人大声谈论各种各样的事,但主要是 食品和礼品赠送。 话题禁忌——避免大声谈论神灵的名字,而且不 会公开谈论性的话题。
会话作用
他们用谈话的方式解决争端; 避免人际关系中的不确定; 用喊叫的方式缓解危急突发事件带来的 紧张; 谈话是为了确保他们的压力不升级的重 要方式。
阿帕奇人——silent(沉默)
原因:阿帕奇人为了避免人际关系的不确 定性,选择沉默 一遇到陌生人他们就会沉默,不管对方是 本族人还是外族人,他们他们不愿意发展 新的关系,认为沉默对于新关系来说是最 合适的。
(?)A:Act sequence, 活动序列 ,是指所以说的话的 具体形式和内容:具体的用词、使用方式以及所说的 话与当前话题有什么关系。 例子:?

民族志.

民族志.

家乡风情——记贵州铜仁地区的部分社会实况前言这是第一次写民族志。

在我的理解,民族志即是对一个种族,地域或团体的生活的描述和对其中人,事,物之间的影响和渗透的解析,而这些种族或群体必定也是一种文明或是文化,所以也可以将民族志说成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和结果,例如我们读过的张承志的《草地十张画》。

因为条件限制不能进行实地的田野调查,当然也是自己的水平有限,不能就一些专业的话题进行深刻地阐释和剖析,所以只能就自己家乡——贵州铜仁的一些社会概况进行简单介绍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同时也当是为它做次宣传。

说到这,其实对家乡的感情是复杂的,因为它闭塞,落后,贫穷,满足不了一个理想远大的人的要求,所以曾一度执着地要把它迫切的甩在身后。

但像人类一般定律一样,一旦离开了便开始怀念,对于现在身处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我来说也是一样,一样爱上了自己的根。

这里我要说明一个问题,因为一般用词上的铜仁地区包括了八县一市一特区,即1个县级市(铜仁市)、4个县(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4个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个特区(万山特区),而题目中的铜仁地区仅指铜仁市的城区和农村,也就是我的家乡,这点特以申明。

此外,撰写民族志前搜集资料的途径是通过网上搜索,询问自己的亲人和同学,并结合自己十几年的亲身经历完成。

正文: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脉腹地的铜仁市,东与湖南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和重庆秀山相邻,一条乌江连接两地。

城区分河西、环北、谢桥、市中、灯塔5个街道办事处,周边有云场坪、川硐、坝黄、茶店、漾头5镇,并设桐木坪、鱼塘、大坪、和平、滑石、瓦屋、六龙山7乡和150个自治村,我的祖辈居住的地方就在和平乡一个叫水源头村的地方。

整个铜仁市居住着土家、苗、侗、仡佬等29 个少数民族,实为一民族聚居区。

2008年,铜仁市总人口达38万,其中市区人口2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一半以上。

铜仁的老城一面倚山,三面临水,一条锦江发源于梵净,为地区的母亲河,遂有一桥为“锦江大桥”,锦江绕城半周,然后向东流入湖南沅水。

民族志的观察法

民族志的观察法
1. 明确问题、工具、 2. 察天时 、地理 (以免不可弥补的遗憾);
3. 重人和,尤其是联络守门人和意中人,
带上一位当地人(不太起眼者), 带上一位同仁作为验证者。
(三)初期:热身与总体背景观察(无焦点式观察)
空间:物理位置或场所
时间:事件发生顺序;观察的时间
环境:现场呈现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
具体细腻含混的记录具体细腻的记录男孩在陌生人面前很不安在这些陌生人面前男孩a显得很不安他一直变换双脚的姿势结巴地说话他的声音低得很难被听到还一直摸着左臂上男孩在陌生人面前很不安在这些陌生人面前男孩a显得很不安他一直变换双脚的姿势结巴地说话他的声音低得很难被听到还一直摸着左臂上
《教育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基本技术—观察法
观察者参与程度
四种常见方式:
a.非参与性的隐蔽观察 c.非参与性的公开观察 b.参与性的隐蔽观察 d.参与性的公开观察
有关伦理问题
隐蔽观察(a和b) :伦理道德问题 公开观察(c和d) :观察者效应 参与性观察(b和d) :同情者偏见 非参与性观察(a和c):观察者偏见
努力学:人类学电影方法 (影视人类学)
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纪录片电影的摄 制;或者说,影视人类学是以影视手段表现 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 文化。 它是“无演员、无布景、无剧本、无表演” 的纪实式拍摄,也称为“民族志电影”。
行动者:卷入的人们和旁人
活动:系列相关行动
谈话:活动中人们的言语,包括沉默的意义
感情:观察者感受和被观察者所表达的情绪等
(四)正期:关注中心问题(焦点观察) 1. 聚焦问题,但尽量不要打扰被试; (“自然”性的帮忙,则妙) 2. 注意微妙现象:体语;计划外的活动, 该发生而未发生的活动; 3. 尽早自然灵活记录,包括观察者 自己的观察行为和感受;每天观察日记!

民族志民俗志的书写及其理论和方法

民族志民俗志的书写及其理论和方法

民族志·民俗志的书写及其理论和方法一、我的学术经历促使我思考民俗志与民族志的规范十几年来,我在民族志和民俗志方面一直很困惑,每一次都因挫折而产生下一个选择。

我在北师大念博士学位,去一个村里做田野,做完了搜集了一些资料,回来准备写一份民俗志,当然会有一些想法怎么写,但我想写的这种方式与当时的学术预期有一个距离,这样的话,我就觉得写这个东西可能通不过博士学位,于是想着先把这样写民俗志的道理和它的正当性说出来。

所以我的博士论文写了一篇理论性的文章,算是为我想写的民俗志做正当性辩护。

算是为自己准备一个台阶,可是台阶准备好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个民俗志也一直没做出来。

博士毕业后,我转向文化人类学,先后在做满族和土族的实地调查研究中见习民族志的方法和文体。

2000年我又去原来那个村做了一年田野调查。

规范的田野调查做了,理论准备也有了,那就该写出这个民族志,可是最后还是没有写出来。

那个时候我思考的是,研究我群的话,我们做一个民族志,它有没有正当性?这个时候又是民族志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

后来几年,一些同仁也浏览到,我发了几篇关于民族志的历史发展与规范的文章。

离我做田野又有六年了,我还是一个字也没写过。

因为我还没有想清楚该怎样把它写出来或者说把它写成什么样子。

这段时间,我成为博导了,指导学生做研究,按照人类学通常的规范,派学生到国外的异国他乡去做民族志。

他们这样做民族志是合适的,合的是人类学的国际规范。

那我如何在自己的家乡做民族志呢?问题就在这里。

正好刘老师要我来开这个研讨会,我把自己的经历,多年的困惑、挫折以及念书的体会融合在一起,有一些想法,想讲一讲民族志与民俗志在我们中国当代学术中如何分工和合作,这种分工与合作如何可能,现在如何是这样一个时机。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经历,我想说明的是,我的想法都是从自己的苦处和痛处挤压出来的。

二、中国的民俗志传统:古典的与现代的类型一个社会的知识界总是在迎合、满足社会的知识需求,评价中国学术界的水平,你尽可以把它跟谁比,说它水平怎么样,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很难说的事情。

自我民族志写作模板

自我民族志写作模板

自我民族志写作模板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自我民族志写作是一种通过记录和分享个人与民族身份相关的经历、观点和体验的创作形式。

它是一种个人的反思和表达,在其中我们可以回顾过去、认识自我,同时也能够展望未来。

通过自我民族志写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属于的民族群体以及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能加深我们对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的认知。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自我民族志写作的模板,以便读者能够有一个清晰的写作框架和方法。

通过这个模板,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呈现自己的写作内容,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关注我们的故事。

下面将逐步介绍这个自我民族志写作模板的各个部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背景介绍和自我认知这两个主要的部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民族身份。

最后,我们将总结回顾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的展望进行一些思考。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我民族志写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能够获得一个清晰的写作模板,以便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

希望本文对读者在自我民族志写作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模板进行撰写: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清晰地组织和呈现文章的内容,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和信息。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概述:本节将简要介绍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目的。

通过概述,读者可以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背景介绍:本节将详细介绍与自我民族志相关的背景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民族文化、传统习俗、历史背景等。

通过背景介绍,读者可以对文章涉及的背景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内容的阐述打下基础。

3. 自我认知:本节将介绍作者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认知和理解。

包括但不限于个人成长经历、文化认同、价值观等方面。

民族志研究法及实例

民族志研究法及实例

日本為解決軍人的性需求,以欺騙手段強徵東亞各國婦女 從事慰安婦之工作,且政府單位至今仍沒有為此事道歉。
選舉權。
圖—維基百科
為了延續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熱潮,在蔣渭水與林獻堂倡議下,成立台灣文化協會。 透過演講、辦報、電影欣賞(美台團)等方式,鼓吹民智,其演講至少吸引12萬人次聆聽, 民眾反應之熱烈,熱情的鼓掌生常讓聽不懂台語的日本警察警張的大喊「辯士中止」!圖 片中為1925年文協在新竹舉行的第一次講演會,自此開啟新竹市之文化運動。
莫那魯道會同族人突擊霧社公學校運動會場,殺死134個日本人,並迅速切 斷吊橋交通與通訊,搶得各派出所槍枝彈藥。之後總督府動員軍警以及其 他社原住民等圍剿,(圖片是由馬赫坡高地之塹壕向馬赫坡大岩窟砲擊畫 面)日本人甚至以飛機投擲國際禁用的毒氣彈對付族民,事件後霧社各社 僅剩298人,全被遷居治川中島(今南投清流部落)。 圖--維基百科
1944年底,日本戰況更加吃緊,索性在台灣實施徵兵制,1945年 年初,日本在台灣全面徵兵,役齡青年均徵召入伍。至同年8月15 日本宣布投降為止,總計台灣人當日本兵的人數有8萬多人,而被 徵為軍屬、軍伕,更多達126,700多人(李筱峰)。--圖:國家文化資料庫
1943年日本在戰爭末期因 為人力吃緊,徵召了8000 多名台灣少年,到日本神 奈川縣海軍工廠生產戰鬥 機。此外,為了準備與美 軍打游擊戰,日方動員60 歲以下民眾挖防空洞、壕 溝,儲藏物資。 圖-翰林出版社
蔣渭水他在 1921 年文化協會第一期的《會報》上,蔣渭水發表了 著名的〈臨床講義-關於名為臺灣的病人〉一文。身為醫生的蔣渭 水,不但醫治病人,也診斷國家的病痛。在這篇堪稱近代臺灣啟蒙 思潮中最具代表性的「診斷書」中,蔣渭水將臺灣比喻為患者。
國道五號(新店~宜蘭)命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那是因 為蔣渭水就是宜蘭人,以紀念其對台灣之貢獻。圖-翰林。

附录:两则工商人类学自传民族志

附录:两则工商人类学自传民族志

附录两则工商人类学自传民族志(原14、15章)戈登•布鲁尼斯基Gordon Bronitsky我是一位人类学家,同时也是布鲁尼斯基公司及其协会的创立者和会长。

在过去的15年里,我们一直与世界各地的土著人合作共同工作致力于表演艺术和节日发展。

在这篇短短的文章中,我将叙述自己是从何开始,又如何实现,及如何在人类学和工商业,土著表演者和表演艺术之间获取交集的过程。

引言人类学是一门整体性学科,这种“人类科学”解决的是社会科学不同方面的集合,也可以说人类学家是那些研究各式各样文化环境中的人及他们行为的社会科学家。

在人类学视角下对管理、运营、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组织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竞争情报、知识管理的研究,日渐成为工商人类学家的主要工作。

还有一些工商人类学家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开办业务。

作为一个创立了自己的事业又与世界各地的土著艺术家在表演艺术和节日发展中通力合作的人类学家,我将在本文中简要地介绍一位人类学家的从商经历。

背景1977年我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获取了人类学博士,也一度在学校内从事人类学专业的学术研究。

最近我和身处罗马的同行召开了一个长电话会议,共同商讨在不丹建造一个亨德尔剧院。

这正是我一直在致力的IndigeNOW项目的一部分,在三个大洲的三个国家建立土著剧院。

美国驻埃及大使曾联络我带领拆迪克舞蹈团到开罗进行表演,而美国驻厄瓜多尔的大使则嘱咐我带领纳瓦霍艺术家和表演者到基多展开活动。

建立土著歌剧院或是带领土著艺术团外出表演,这些事情听起来并不像大多数人类学家该做的事情,但它的确是我的工作所在。

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会慢慢予以解释。

我常常被问到是如何走到现在的工作道路上,要同世界各地从事传统或现代艺术表演的土著一同工作致力节日的发展。

天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在无数次的“扪心自问”后我也没得到任何答案。

那我将如何结束这种称作为事物发生创造空间的事情呢,最佳方式应该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停手。

我生长于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在这里印第安人口大概占全州人口的10%,也是美国此比率最高的州之一。

王蒙《这边风景》的民族志书写

王蒙《这边风景》的民族志书写

2020年第4期(总第85期)新疆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o.4.2020General No.85王蒙《这边风景》的民族志书写秦俊明(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7)摘要:王蒙立足跨文化体验写作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具有民族志性质。

作品以地图描绘的方式强化了现代国家概念统摄下的疆界意识,赋予了新疆伊犁农村的多民族文化以民族志整体论的意义。

作品具备社会学的想象力和民族志的洞察力:在口述历史方面,王蒙将“我”的个人讲述与各族劳动人民的个人史陈述相结合,在宏观社会历史过程与民众生活的微观历史之间建立了联系;在“过程—事件分析”方面,王蒙以全国性的、意识形态中心性的、理论化的眼光对文本线索公粮被盗案发生的原因、性质及其所反映出的理论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解释和思考,体现出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探索意识。

从民族志的主位与客位视角来看,《这边风景》是一部主位文化与客位文化相结合的作品。

关键词:王蒙;《这边风景》;民族志;文化;主位视角;客位视角中图分类号:I20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840(2020)04-0071-08 DOI:10.16713/ki.65-1269/c.2020.04.008“社会需要叙事,需要叙事建立起码的对社会事实的共识”①,民族志则致力于提供这样的叙事文本。

民族志(ethnography)由民族(ethno)和描写(graphy)两个词根构成②,也被称为“文化志”③,主要对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记述和解释,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

从某种程度来说,不少文学作品都具备了民族志的性质,文学作品中的民族志书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从民族志书写角度来看待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作品的新视角。

王蒙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以发生在新疆伊犁农村的公粮被盗案为线索,描写了伊犁农村在1962年—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所经历的复杂曲折的斗争,展示了当地各族人民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风貌。

民族志_张进

民族志_张进

关键词61而作为文化研究对象的文本,不可能脱离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就是从威廉斯以来形成的文化研究的“伯明翰学派”(BirminghamSchool)的传统。

威廉斯的“情感结构”概念被认为与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简单化、庸俗化的做法不同,也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不同。

他在总体上想要强调的是:文化是一个“形成与构成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对“基础”的反映,它本身就是“生产性的”。

文化也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或“结构”;“情感结构”始终都是一种处于“溶解状态的社会经验”,是一种在特殊地点和时间之中对生活特质的感受,是一种特殊的思考和生活的方式。

不过,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威廉斯之后,“情感结构”这个概念经常被用于文学研究和文本研究之中,其意义已不止于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所阐明的含义,而常被用来考察特定社群的意识结构或心理结构。

 [阎嘉:四川大学文学院]民族志(ethnography)民族志,也译作文化志,是20世纪初期由文化人类学家所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指人类学家对其研究的文化对象或目的物作田野调查,深入到其特殊的社区生活中去,从其内部着手,通过观察和认知,提供相关意义和行为的客观的民族学描写而形成民族志,然后再对这些民族志描述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得到对此文化的基本概念。

民族志是了解一种未知社会和文化形态的必要手段。

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尤其是当代文化人类学存在的根本,有人把它对于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性比之于实验室对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重要性。

民族志作为当代文化人类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发展是与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因此,按照哈登《人类学史》中对人类学发展三阶段的划分,可以将民族志的发展演变也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英国古典人类学的资料工作和研究工作原本经由两种人分别进行:一方面是传教士、殖民地官员、探险家、游客和商人关于海外民族的奇风异俗和遗闻轶事的报告和笔记;一方面是有人文学科专业修养的知识分子利用这些资料所进行的理论概括,除了摩尔根曾对美洲土著易洛魁民族进行过亲身考察,绝大多数人类学家如泰勒(Tylor)和弗雷泽(Frazer)都毫无分析地使用别人记录的未经实地调查的资料,形成了搜集资料的主体与理论研究的主体相分离,或者说业余的资料员与专业的理论家分工的格局。

教育民族志

教育民族志

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来源:《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作者:王鉴摘要:教育民族志是教育研究者对“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的跨学科应用。

教育民族志研究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教育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另一个是作为方法的教育民族志。

人类学家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大致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60年代以来,许多人类学家纷纷把民族志研究方法应用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民族志研究逐渐成熟起来。

教育民族志研究的一般步骤主要包括:确定教育民族志研究的对象、作为搜集资料方法的“参与观察”、作为研究成果的教育民族志报告的撰写等。

关键词:民族志;教育民族志;微观民族志一、教育民族志及其研究层次“民族志”(ethnography,又译人类学、民俗志等)一词,通常是指人类学家进行田野工作(field work)、做田野笔记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在田野工作之后,人类学家依据他们所获得的社会知识写成专著或报告,可以集中考察当地社会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整体表现这个地方的社会风貌,总的做法还是整体论的,即基于当地意识的整体构成的文化观。

”[1]著名人类学家格尔(cliffordGeertz,又译作格尔茨、吉尔兹))将它的精神实质概括为“地方性知识”,即社会生活中可观察与不可观察的方方面面构成的伦理、价值、世界观及行动的文化体系。

[2]“民族志”不管是作为一种方法或是作为这种方法结出的成果,均被国际上公认为人类学特有的一种崇尚客观和描述的定性研究。

“民族志方法特别适用于对学校或课堂这样相对局限的系统作经验研究,而且也适用于研究家庭、社会组织和少数民族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

”[3]“教育民族志”(ethnography in education educationalethnography)是教育研究者对“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的跨学科应用。

教育民族志属于微观民族志,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学校这一典型的教育机构。

教育民族志除了一般民族志研究的情境的自然性、视角的整体性、时间的长期性、程序的灵活性、结果的描述性等五个特点之外,还有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时间相对宽松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