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合集下载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叙事学(narratology)又译“叙述学”,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叙事学”一词始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茨维坦.托多洛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托多洛夫《〈十日谈〉语法》)。

法国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兰斯说:“叙事学是对叙事文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叙事学》)。

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美国叙事学家西摩.查特曼将叙事学视为“叙事文的结构研究”。

(《故事与话语》)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

”有关叙事学的界说还散见于其他论著和辞典,其定义虽不尽一致,但将叙事学看作对叙事文内在形式进行研究的理论这一点是共同的。

在法国,“叙事学”还有许多别称,比如“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叙事作品语法”、“叙述符号学”、“叙事作品话语”、“叙事作品诗学”、“散文诗学”等。

叙事学的产生与现代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有密切关系。

费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主张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语言而不是言语,并认为语言是一个不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意义取决于其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这些观念为叙事学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借鉴。

俄国形式主义倡导的文学的“科学性研究”,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以及“材料与手法”、“本事与情节”等概念的区别,对叙事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俄国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首创的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方法,更是刺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兴趣和思考。

法国是叙事学的诞生地,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罗兰.巴特、托多洛夫、A.J.格雷马斯、克劳德.布雷蒙、热拉尔.热奈特等对叙事结构、叙述话语等作了严格、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正是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了叙事学。

文学理论资料之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文本

文学理论资料之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文本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文本(text)“如若追溯这个词的词源学根源,它的词根texere表示编织的东西,如在‘纺织品’(textile)一词中;还表示制造的东西,如在‘建筑师’(architect)一类的词中。

”(诺曼.霍兰德《整体、本体、文本、自我》)在一般的意义上,批评家认为,“每一种文学活动的以及每一种言语行为的结果,都是一段文本”。

(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保尔.利科说:“文本就是由书写而固定下来的语言。

”(《解释学和人文科学》)从语言学的观点看,“文本指的是文本表层结构,即作品‘可见’、‘可感’的一面;这与文学批评家把文本当作形式客体的看法很接近。

对于语言学家,文本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

语句流隐含着某种确定的阅读速度和节奏,某一表达信息的特定次序,指导读者的注意力,控制他的记忆。

”“一个文本可以只包含一个单句,如谚语、格言,或招牌、标记。

不过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认为,文本由一系列句子构成。

一个句子是文本的一个元素、一个单位或一种成分。

……文本在结构上与语句相似(也是由语句构成)。

也就是说,我们(在语言学中)用于单句分析的结构范畴能够广泛用于对于更大的文本结构的分析。

”(罗吉.福勒《语言学与小说》)虽然句子分析的方法可以被用于文本结构分析,但茨维坦.托多洛夫仍强调文本不同于句子:“文本的概念与句子的概念是处在不同的层次之上的。

在这个意义上,文本必须与段落——由若干句子组成的书写单位──区别开来。

文本可能恰好是一个短语或是整整一本书;它的定义在于它的自足与封闭(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某些文本不是‘封闭完成’的);它构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不完全等同于语言学系统,但与之相关联:一种既邻接又相似的关系。

”(《语言科学百科辞典》)罗兰.巴特对于文本的“古典的、习惯的和流行的看法”作了如下概括:文本“就是文学作品所呈现的表面;就是构成这部作品的词语的结构,这些词语的排列赋予它一种稳定的和尽可能独一无二的意义。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修辞批评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修辞批评

0第二章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与修辞批评从修辞分析的角度对文学进行批评与阐释的方法,在20世纪西方的文学研究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以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与英美新批评为开端的文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主要表现为修辞论转向;结构主义文学研究也与修辞批评有关;解构主义批评是20世纪文学修辞批评的集大成者,在解构主义者那里,修辞分析的方法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调。

对中国修辞批评存在状况和描述与分析,是本书的主要任务。

在此这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与修辞批评的关系加以简要的回顾。

通过这种回顾我们将发现,其中许多观点对我们探讨中国修辞批评的问题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一、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修辞论倾向如果仔细分析一个的话,我们会发现,20世纪发生在文学理论研究及其批评实践中的语言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修辞论转向。

俄国形式主义者、英美新批评理论家、结构主义者在试图用语言学的方法对文学进行研究时,都曾大量借助于修辞批评这一角度。

他们不但关注文学文本对象征、隐喻、换喻、反讽、复义等修辞格的应用,关注诗歌的语言策略、叙事作品的叙事策略,而且还试图从修辞的角度对文学的本质、文体风格等传统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重新进行解释与界定。

解构主义理论家多数时候也是通过对文学文本的修辞分析去阐发自已的理论主张的,而且他们还把修辞问题上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认为不仅语言在本质上具有修辞性,而且现实也只能通过修辞才能进入人的文化视界;因此,在解构主义者那里,对文学修辞分析已经被赋予了远远超出文学自身的意义。

他们公开声称,解构主义就是修辞学;用修辞批评的方法去揭示文本的秘密,同时也就是揭示人所生存的世界的秘密。

解构主义理论家倡导的这种建立在修辞本体论观念基础上的修辞批评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都曾借助于它。

就连后现代主义的批判者哈贝马斯重建理性主义的努力,很大程度上也要借助于重建“交往行为的合理性”来实现,基理论前提是:既然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语言关系,那么改造人生活于其中的语境也就是改变人生活的现实。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研究角度:▪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基本内容:▪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1.导论塞尔登:▪“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

”马尔赫恩:▪(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

……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文学理论资料之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自动化

文学理论资料之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自动化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自动化(автоматизация)又译“机械化”。

动作或形式由于可感觉性减退而成为习惯或惯例时所处的无意识状态。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说:“如果我们对感觉的一般规律作一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就变得带有自动化了。

这样,我们所有熟悉的动作都进入了无意识的、自动的领域。

如果有谁回忆起他第一次手握钢笔或第一次讲外语时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同他经上千次重复后所体验的感觉作比较,他便会赞同我们的意见。

我们的散文式语言,散文式语言所特有的建构不完整的句子,话说一半即止的规则,其原因就在于自动化的过程。

”“在事物的代数化、自动化的过程中,我们得到感觉力量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事物是由其一种特点表示出来,例如数量;或者仿佛按照一个公式再现出来,而它们却不一定在意识里出现。

”自动化使得人们对外在事物熟视无睹,感受变得习以为常,丧失感受的丰富性、生动性和诗意性,结果使得“生活就消失了,变得什么也不是了” 。

(《作为手法的艺术》)尤里.图尼亚诺夫用这一术语来形容文学作品结构中某种构成要素的审美功能的改变或衰退:“当有涵义的形象失去影响时,表示这个形象的词就变成一种叙述的熟语,变成辅助的工具词。

换言之,就是它的功能改变了。

自动化,某个文学要素的‘衰退’,也是同样的情况。

”(《论文学的演变》)俄国形式主义者普遍同意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的下述看法:“研究诗歌语言,在语音和词汇构成、在措词和由词组成的表意结构的特性方面考察诗歌语言,无论在哪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发现艺术的特征,即它是专为使感觉摆脱自动化而创造的。

”“使事物摆脱感觉的自动化,在艺术中是通过各种方法实现的。

”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陌生化”。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陌生化(остранение)又译“奇特化”、“反常化”。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的与“自动化”相对应的术语。

是使艺术作品增加可感觉性的各种手法的统称,又是使文学作品具备文学性的手段。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一、英美新批评派英美新批评派是 3 o一 4 o年代形式主义流派的代表,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派生出来的。

前后经历三代批评家,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休姆,美国诗人庞德及诗人T· S·艾略特;第二代批评家有英国的燕卜荪,美国的兰色姆,泰特,布鲁克斯等;而第三代批评家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些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沃伦。

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着重研究文学作品。

新批评派认为2 0世纪以前的文论家机械地运用社会“起因研究法”,因袭生物学或病理学的概念、范畴来研究文学作品终归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美感效应,以及作品的想象世界是不能忽视的。

新批评派的文论家大都认为,文论家没有必要左顾右盼,文学的本体是作品,忽视作品研究的评论家,不可能达到文学研究的终极境界。

在韦勒克和沃论合著的.被称为新批评派总结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作者把文学研究分解成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认为文学和传记,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

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

文学批评不应该依附于哲学和历史,批评的着眼点应投向文学本身。

而在此之前,历史批评.道德批评、社会学批评在西方批评论坛占据主流地位。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批评应从文学作品的“本体”和语言结构角度进行批评,“本体论”可以说是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新批评提倡本体的研究,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作家的创作从作品出来,又回到作品中去,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

新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不是作家的生平实录.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梗概,不是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不是对作品的语义求证,不是评价作品的道德内容.更不是一般的书评,而是研究诗之所以为诗的“艺术技巧”。

新批评之新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批评,批评的对象和重点已经从作品以外的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故事梗概等,移到了作品本身。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英文)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英文)

Ransom "The New Criticism," from which the movement received its name. ● Empson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Some Versions of Pastoral ● Richards‘ Practical Criticism, one of the most "theoretical" works of the New Criticism ● Brooks The Well-Wrought Urn, among the bestknown examples of New Critical poetry explication ● Wimsatt The Verbal Icon
2. The origins of New Criticism
⑴ The name comes from John Crowe Ransom's book The New Criticism (1941), in which he surveyed the theories developed in England by T. S. Eliot, I. A. Richards, and William Empson, together with the work of the American critic Yvor Winters. (2).It developed for rejecting the traditional criticism’s attention to biographical and sociological matters and calls for a more “objective ” criticism focusing on the intrinsic qualities of a work. (3)What it aimed for is a disciplined study of literature with scholarship and critical inquiry as tools for criticism.

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一节 艾略特、瑞恰慈和燕卜逊
4、【客观对应物】
为了做到“逃避感情”和“逃避个性”,艾略特在《哈 姆雷特》一文中,提到了著名的“客观对应物”的观点, 认为应该寻找客观对应物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借以成为 诊治浪漫主义情感放纵的药方。
客观对应物是指,诗人寻找到的把自身情感外在转化后 的某种媒介。
艾略特提出“客观对应物”的概念,是试图克服19世纪 文学中出现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也是浪漫主 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
西方文学理论
英美新批评文论
概述
一、【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也被称为“本体论批评”“文本批 评”“客观主义批评”等,是20世纪20年代肇始于英国、 30年代至60年代兴盛于美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
它将文学批评的重点由时代合作者转向作品,认为文学 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倡导对文本的形式结构和意义 进行细读,推崇“科学化的”解读和客观主义批评。
概述
四、【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 英国: 艾略特、瑞恰慈、燕卜荪。 美国: 兰色姆、退特、布鲁克斯。
第一节 艾略特、瑞恰慈和燕卜荪
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
1、【艾略特】
艾略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诗人和批评家之一,出生于 美国,定居于英国。
注重对具体诗人的评价和鉴赏,也注重对文学全面、整 体的思考。
“张力”是新批评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 念,由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用来概括诗 的突出性质和考察、评价诗的意义创造。
推特所说的张力是逻辑术语,是逻辑术语的外延和内涵 去掉前缀形成的,外延和内涵原本分别指概念的适用范 围和在概念中反映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在退特的引申 中,外延指的是诗的一项之间概念上的联系,内涵指的 是诗歌的感情色彩或联想意义等,

9个流派名词解释

9个流派名词解释

9个流派名词解释1.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1915年到1930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和什克洛夫斯基。

2.新批评又称“本体批评”、“文本批评”。

是专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流行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文本细读的批评理论流派。

它的理论和方法论先驱是理查兹和艾略特。

创始者是兰色姆。

新批评的主要批评术语: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张力3.心理分析批评,又称为精神分析批评,是由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开创,随后盛行于欧美的以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为中心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卡尔·荣格和雅克·拉康。

4.结构主义批评是发端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60年代勃兴于欧美的一种把文化现象视为符号结构加以分析的文化思潮。

它源于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创始人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

代表人物:罗兰·巴特,福柯。

结构主义之父”是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结构主义“五巨头”: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福柯拉康罗兰·巴特5.解构批评主要是指20世纪60、70年代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阅读方法、哲学策略和文学批评。

代表人物:美国耶鲁大学的批评家保罗·德曼、哈罗德·布鲁姆。

6.阐释—接受批评,是指20世纪60、70年代相继兴盛于德国并波及欧美的以读者阐释或接受为中心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德国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尧斯、伊瑟尔。

7.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是指20世纪兴起于欧美,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上借鉴其他种种思潮而从事当代文化与文学批判的批评流派。

代表人物:卢卡契、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8.新历史主义批评,又称文化诗学,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盛于美英的一种注重考辨文本历史因素的批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葛林伯雷。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汇总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汇总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研究角度:▪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基本内容:▪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1.导论塞尔登:▪“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

”马尔赫恩:▪(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

……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故事(story,histoire)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故事(story,histoire)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故事(story,histoire)通常的理解如英国小说家兼批评家E.M.佛斯特所说:“故事是叙述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午餐跟在早餐之后,星期二在星期一之后,腐烂在死亡之后,等等。

作为故事,只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使听众想要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

反过来说,故事也只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使听众不想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了……故事是最低级、最简单的文学有机体。

”(《小说面面观》)在现代叙事理论中,“故事指的是被一个叙述文本所唤起的各种事件和情况。

同情节(在俄国形式主义者和其他人那里)相反,它指的是处于时间先后顺序中的各种事件,而不管情节中对各种事件的重新安排。

”(罗伯特.史柯尔斯《符号学与解释》)也就是说,故事是未经任何叙述行为加工处理过的“客观的”事件和情况,相当于俄国形式主义所说的“本事”;或者“是指从作品文本的特定排列中抽取出来并按时间顺序重新构造的一些被叙述的事件,包括这些事件的参与者”。

(施洛米丝.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故事又是一个区分性概念。

热拉尔.热奈特认为,故事“由处于时间和因果秩序之中的、尚未被形诸语言的事件构成”,以区别于“叙述”和“叙事”;西摩.查特曼认为:“‘故事’包括事件、人物、背景,以及它们的安排”,以区别于“叙述话语”(转引自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

故事与它如何被表达、被叙述并无直接的关系,正如克劳德.布雷蒙所说:“一个故事的题材可以充当一部芭蕾舞剧的剧情;一部长篇小说的题材可以搬到舞台或银幕上;一部电影可以讲给没有看过的人听。

一个人读到的是文字,看见的是形象,辨认的是姿势,而通过这些,了解到的却是一个故事,而且可能是同一个故事。

”(《叙述信息》)因此,施洛米丝.里蒙-凯南说:“故事是一种抽象形式,它来自:1.所讨论的作品文本的特定文体;2.作品文本所采用的语言;3.媒介或符号系统。

从故事着手而不是从记载故事的作品文本着手,我们便可以看清这样一个事实:故事是可以从一种媒介到另一种媒介,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甚至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转移的。

完整版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

完整版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
? Adapting theories or principles from their disciplines. ? Understanding literature in terms of its relations to
history,politics gender,social class,race,mythology or psychology. ? Critical tendency:many schools of criticism seek to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reality with in their historical context.
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
Modern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Part 1
Part 1 Introduction
? Concepts:
? Criticism:
The reasoned discussion of literary works,an activity which may include some or all of the following procedures,in varying proportions:the defence of literature against moralists and censors,classification of a work according to its genre,interpretation of its meaning,analysis of its structure and style, judgment of its worth by comparison with other works,estimation of its likely effect on readers,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eral principles by which literary works can be evaluated and understood.(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史

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史

西方文学理论史一,名词解释1,逻各斯:希腊文logos的音译,本义为命运、理性、思想。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首先把它用作哲学术语,指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人的普遍理性和道德理想。

他认为,人要过道德生活,就必须克服愚昧无知,使人认识自己的本性在于顺应逻各斯而生活。

人的道德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与这个逻各斯不断接近。

自此以后,逻各斯被广泛运用到哲学、伦理学中,如斯多葛学派认为逻各斯是宇宙秩序、神的理性或命运,道德生活在于遵从自然,遵从命运,也即遵从逻各斯。

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则把逻各斯说成是从神流溢出来的精神用以产生万物的理念,人生的目的在于逃离感性世界,达到真正的自我。

而真正的自我则是由思想和逻各斯组成的。

基督教神学则把逻各斯与上帝联系起来,认为逻各斯来自上帝,是上帝为人们规定的最高标准。

在近代,黑格尔所说的逻各斯则指绝对理念,道德不过是逻各斯自我显现中的一个环节。

2,审美游戏说:“审美游戏说”最早由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康德提出,他企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对立的世界观,以超功利和和超概念的审美判断来沟通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艺术是类似游戏的自由活动,主要由天才艺术家天生的心理能力创造出来,想象力在其中发挥着首要的、深刻的作用和功能。

他认为“艺术”这种游戏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一切排除强制的自由活动。

随后,德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席勒在对文艺的本质和祈愿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时也提出:艺术是一种以“活的形象”为对象的游戏。

这里的“游戏”指的是超功利、超目的的精神性自由活动。

在席勒看来,对立地存在于人性中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不可避免地对人形成了感性压迫和理性压制,人只有在游戏冲动中才能有效解决二者的冲突,克服二者的压迫,实现人性的完整与和谐。

在他眼里,感性冲动的对象时一切感性现实,理性冲动的对象是一切理性法则,只有游戏冲动的对象才是既感性又理性的,才具有沟通物质与精神、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特点。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形式主义批评(formalist criticism)英美批评家通常用这个术语指称“新批评派”的理论与实践。

1951年克林思.布鲁克斯在论辩中直言不讳地承认新批评派是“形式主义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本身”。

他说:“为了对作品本身作出评价,形式主义批评家提出两点假设:一、假定作者的真正意图就是他在作品中实际表现出的意图;也就是说,只有作者在作品中实现了的意图才能算数,至于作者写作时怎样设想,或者作者现在回忆起当初如何设想,都不能作为依据;二、假定阅读作品的是一位理想读者,也就是说,不去注意不同读者对作品的各种不同的理解,而是努力找到一个中心立足点,以它为基准来研究诗歌或小说的结构。

”(《形式主义批评家》)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等则说:“形式主义批评的唯一目的是发现和解释文学作品的形式。

这种批评方法把文学本身看作是独立的,因此文学作品以外的考虑,如作者的生平、作者所处的时代、作品对社会、政治、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意义,相对来说是不重要的。

”“形式主义批评家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可以简述为:文学作品是什么?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效果是怎样的?这些形式和效果是如何实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应该直接来自作品文本。

”(《文学批评方法手册》)这种批评被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批评模式”。

(魏伯.司各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 Formalism)“形式主义一词从它的对手加给它的贬义来说,指的是1915年到1930年期间在俄国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

形式主义理论是结构语言学的起始,至少是布拉格语言学会所代表的潮流的起始。

”(茨维坦.托多洛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编说明》)这个批评潮流是由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鲍里斯.艾亨鲍姆、尤里.图尼亚诺夫、奥西普.勃里克等人组成的彼得格勒诗歌语言研究会和由罗曼.雅各布森、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等人组成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来推动的。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考研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考研

I马克思主义卢卡奇本雅明巴赫金(11895——1975)前苏联杰出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了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神话学和社会理论,对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以及整个思想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文学理论成功地将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

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品:《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生活话语和艺术话语》《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拉伯雷和他的世界》《长篇小说话语》等。

(1)复调理论:是建立在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解读基础上的。

巴赫金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价值上的不同声音组成的复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的统一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而是众多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彼此不同的世界不发生融合。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要人物,在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中,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主人公的议论,绝不只局限于普通的塑造性格和展开情节的实际功能,也不是作者本人思想立场的表现。

主人公不是作者本人的传声筒,而是与作者平起平坐,并以特别的方式同作者进行辩论。

小说的复调特征真实强调人物之间、人物与作者之间的平等的对话关系。

(2)文学话语理论:话语不同于语言,它涉及的是具体的言语,言语是一种行为,包含着对话性,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的话语都是如此。

他赋予对话以本体位的地位,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都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终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对巴赫金来说,小说结构的所有成分之间,小说内容与外部都带有对话性质。

他说:“对话关系这一现象,比起结构上反映出来的对话中人物对话之间的关系,含义要广得多,这几乎是无所不存的现象,浸透了整个人类的语言浸透了人类生活的一切关系和一切表现形式,总是浸透了一切蕴含着意义的事务。

西方文论批评方法

西方文论批评方法

西方文论批评方法
西方文论批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该方法强调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认为作品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需要在其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理解和评价。

2. 形式主义批评方法:形式主义批评方法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语言技巧,认为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形式的创新和完美。

3. 心理分析批评方法:心理分析批评方法运用弗洛伊德和荣格等心理学家的理论,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和潜意识,以及作品对读者心理的影响。

4. 神话原型批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文化现象的研究,探讨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原型和象征意义。

5. 解构主义批评方法:解构主义批评方法质疑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方法,认为文本是一个开放的、多义的系统,需要通过解构和重构来揭示其中的多重意义。

6.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该方法关注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和地位的描绘,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和性别平等。

这些批评方法在西方文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们相互补充,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多样的视角和方法。

文学批评理论

文学批评理论

文学批评理论1、新历史主义批评,无疑就是当今号称后结构主义的令人眼光缭乱的各种批评思潮中,与马克思主义最有缘份的一种。

“新历史主义”一词算来并不很新。

早在1972年,一位名叫威斯利·莫里斯的批评家,就出版过一部名为《走向新历史主义》(Toward a New Historicism)的文字批评著作。

之所以取名为“新历史主义”,作者说,是因为他发现本世纪美国批评的很大一部分,是从根本上渗透着一种历史主义态度。

新历史主义社会文化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一次重要转向。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互文性”理论。

新历史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与历史发生虚构、想像或隐喻联系的语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颠覆性等后现代主义特征,强调主体对历史的干预和改写。

新历史主义的出现是对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它突破了文学学科的森严壁垒,拓展出多维的研究空间,走向开阔的跨学科研究。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研究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具有既消解又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性。

所谓历史的“本来面目”只不过是作者的历史观念的自我塑造的产物,只不过是意识形态对尘封的僵死的史料进行选择、编织、阐释和重塑的结果。

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特征显示出对所谓传统的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双重反拨。

2、精神分析法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理论基础: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3)性欲学说4)精神分析学说,在本世纪初,阿德勒和荣格修正的重点在于幼儿性欲学说;三四十年代,以沙利文、霍妮、弗洛姆、艾里克森为代表,创立了新弗洛伊德主义。

3、原型理论与艺术家的集体无意识相联系的重要概念是原型。

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始意象,原始意象一词意指一种本言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

西方文学批评流派

西方文学批评流派

1. 俄国形式主义是1914年至1930年在俄罗斯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

它对后来的布拉格结构主义和60年代的法国结构主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俄国形式主义有两个小组:一是“莫斯科语言小组”,由雅各布森创立于1914年,其他成员包括维诺库尔、布里克、托马舍夫斯基等人;另一小组是“彼得堡小组”,从1916年起称为“诗歌语言研究会”,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成员还有艾亨鲍姆、雅库宾斯基、鲍里瓦诺夫、日尔蒙斯基、维诺格拉多夫等人。

其基本文论包括:1、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文学性2、文学的本质--它和其他事物的差异3、文学语言的陌生化4、文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20年代中期以后,诗歌语言研究会实际上已不存在了。

俄国形式主义深受日内瓦语言学派、胡塞尔现象学、象征主义、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等等的影响。

形式主义者接受了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系统、共时性和语言学中各种因素相互类比的结构观点,把音位学作为语言成分的因素用来剖析和建造形式结构。

他们对当时文学研究的现状极为不满,认为其弊端在于文学研究忽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

仅将文学当作其他社会学科研究的资料,过于关注对作者生平、社会与时代背景的考据。

他们反对只根据作家生平、社会环境、哲学、心理学等文学的外部因素去研究文学作品,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文学评论者要去探寻文学自身的特性和规律,也就是说,去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等形式上的特点和功能。

他们多次强调,文学研究首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独有的体系和内在规律。

这是一切文学阐释、评价标准以及价值取向的基础,同时也是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的界标。

文学的内在规律存在于作品所表现出的现象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作品的任何其他事物。

形式主义者将文学的内在规律称为“文学性”(Literariness),试图通过对“文学性”的研究来建立评价文学,也就是文学批评的学科体系。

实际上,“文学性”牵涉到文学的本质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批評
作品一旦寫出就不是作者的所有物。以 「意圖謬誤」的利劍斬斷作者與作品的關 係。以「感受謬誤」的利劍斬斷作品與讀 者的關係,將文本完全的「客觀」、獨立。 張雙英的說法:新批評是一以文學作品為 全部批評對象的批評觀念和流派。也是屬 於作品的客觀要素之一。

馬克思主義文論
馬克思主義與文學

新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後期)

先驅派

1. 魯卡契Gerog Lukacs:
匈牙利學者魯卡契主張,文學不應該只是重製當代
現實社會中的意識形態,而要融入現實之中,在屬 於自己的生產與接受的規則裡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性, 用典型的方式來反映社會的意識形態。 重典型、總體性,所以他反對強烈個人主觀的態度 和描繪瑣碎事件的技巧,也就是觀點上的理性, 小說理論方面主張現實主義的,從這點上來看,他 是站在反對現代主義的一方。
新馬克斯主義文學批評先驅派學者
2.葛蘭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葛 氏提出「霸權」(Hegemony)的概念,幫助 我們分析國家權力如何形成;了解文化如 何鞏固不平等的社會關係;思考反抗社會 宰制的可能策略。 3.阿蘇色Louis Althusser;文學不只是受 到社會與經濟條件來控制,而是受到許多 因素的影響。他揭露出隱藏的意識型態結 構。
雅克慎(Jakobson)
語言學家、文學評論者。 文學即是「對日常語言有組織的暴力」。 認為「陌生化」只是過程,它們都可以建 立起一套系統,等到被熟悉後即可被辨識 為何種文體。可以看出熟悉過程的是讀者, 也就是讀者將其建立起一套閱讀機制,用 來分別何種文類。

穆卡洛夫斯基

從語言的角度出發,把觀照(觀看和對照) 的角度增加,認為讀者也具有重要的位置, 因為這都是社會的產物;作品並非是孤立 在社會以外的產物。
巴克定
提出對話理論;作品是作者與其形塑語境 的對話。跟社會也有一定關係,證明作品 是社會的語言,而作品與社會也是能相互 溝通的。 張雙英的說法:形式主義是作品要素的客 觀理論之一。

新批評

文學批評的中心乃是「文學作品」,所以舉 凡文學的內在研究,都非批評重點。 文學作品本身是一個自我完足的個體。 重視語法的結構,探討語法與文本的關係, 以詩為研究大宗。 新批評反動形式主義的結構性,因而避免使 用邏輯嚴密的和科學的語言,也使語言陌生 化,產生文學性。如果將語言科學化太甚, 則無法探究人文深層的意象。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 (前期)



認爲,對經濟基礎的分析,可以使人們讀出從法 律到文學等文化上層建築的基本因素。也就是說 以物資條件為基礎,來說明社會進步的過程。而 文學是忠實反應社會現實的產物。文學漸而成為 為政治服務的工具。 (一)列寧;使馬克思文學批評產生真正影響力, 認為文學的發展與該時期的歷史與物資條件息息 相關,主張作品的價值在於其是否配合政治為標 準。而後便形成作家與政治(共產黨)結合。 (二)毛澤東;同樣要求文學須為革命以及政治而 成為文化政策。
西方文學批評理論
民文二沈嘉悅 中文三劉益嘉 中文三劉軒含
本次報告大綱

我們將分成三點做主軸:文概的概括性簡 介,簡單的介紹形式主義與新批評。之後 由另一位同學介紹馬克思主義,用來映證 陳芳明的左翼台灣,最後一位同學介紹讀 者反映論映證林芳玫。
形式主義



俄國形式主義批評(Russion Formalism)源於 1914年到1915年冬天成立的莫斯科語言學會,該 學會的宗旨是促進語言學和詩學的研究。 由於受到壓制,30年代時形式主義文學批評中心 轉移到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語言學派」由此 成立,新加入的成員如楊·穆卡洛夫斯基、雷納· 韋勒克等,繼承了強調詩歌語言問題這一研究方 向。 40年代起,雅克慎和韋勒克到美國任教,繼續
史柯洛夫斯基


《詞的復活》一書中,提出對形式的感覺的原則 是審美感覺的特徵:「如果我們要給詩歌感覺甚 至是藝術感覺下一個定義,那麼這個定義必然是 這樣的:藝術感覺是我們在其中感覺到形式(可 能不只是形式,但至少是形式)的一種感覺。 文學批評應該從分析,即從感覺形式開始,並最 終回到形式上來 文學的語言有其「陌生化」作用,用以區別一般 傳播用語言。 但不同於象徵主義耽溺於意象的追尋,他相信文 學的語言有其決定性的手法在。也就是說,可以 找到一定的規範。
馬克思主義與文學


馬克思主義的文學觀認為,文學藝術如同宗教、 家庭、國家、法律、道德和科學一樣,“不過是 生產的一些特殊的形態,並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 的支配”。 因此,只有首先從生產實踐的觀點出發,把文學 藝術放在物質生產過程和由其決定的社會關係中 去考察,才能解釋它的起源、它的發展的規律性、 它在統一的歷史過程中的興衰變革。
形式主義的基本主張

反動的思想

反對傳統文學批評把文學當作心理學、社會學和歷史 學的附庸; 指責象徵主義、印象主義主觀隨意的批評。 使詩學重新回到科學研究事實的道路 擺脫主觀唯心主義的傾向 戒除傳統社會學批評和機械反映論的庸俗作風 恢復文學獨立性,堅持文學本體論,建設一門針對文 學本身的系統和科學的研究。

認為人類社會因為涵蓋了不同的階級,所以其中 涵蓋了階級矛盾。這種衝突與矛盾不但引發階級 鬥爭,使社會呈現不穩定狀態;也推動了歷史的 進展。而社會最底層之無產階級的大眾對社會貢 獻擁有最大的貢獻,所以文學應是社會現象的對 照。 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形態本身不過是人類史 的一個方面”,而人類史不外是一部物質生產史。 這一新的歷史觀,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學觀與 傳統的文學觀念有原則性的區別。

新馬克思主義

法蘭克福學派:現代主義與現代性左翼



認為在這一歷史過程的影響下產生出來的範疇批判著 現代。馬克思主義的各種範疇──階級、剝削、利潤、 貧困和崩潰──乃是一個概念整體的諸種要素; 這個概念整體的意義不應當在現存社會的再生產中去 尋找;相反,應當在現存社會向合理社會的轉變過程 中去探求。” 因此,批判理論是由一種要求解放的動機所激起的, 它是一種從事於“為未來而鬥爭”的社會實踐哲學。 批判理論必定會始終忠實於“這樣一種關於未來社會 的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