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治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产业结构不合理
淮河流域重污染行业居多,工业污染是淮河污染的主要原 因。根据《2002年淮河流域水资源公报》,淮河流域城镇 污废水排放量中,工业废水占60%,生活污水占40%。目 前,流域内造纸、化工、饮料、纺织、食品五大行业产生 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占到工业排放总 量的78.4%和94.2%。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资料显示,在 2005年4月对淮河流域正常生产的533家重点排污企业进行 的监测中发现,超标排放的为151家,占到28%,主要超标 企业集中在造纸、化工等行业,占到了超标企业的80%。 在控制工业企业排放方面,虽然加强了环保执法与检查, 但是始终未能实现有效控制;不少老企业污染严重,污染 治理历史欠账太多,企业处理亏损状况,污染长期得不到 治理。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3、治污工程措施不力
目前淮河流域内生活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占排放总量的3/4左右,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却严 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缓慢。 淮河治污“九五”计划要求投入166亿元,实际投入约110亿 元。“十五”计划要求投入256亿元,目前仅完成83亿元。资 金不足,直接影响治污设施建设,全流域规划“十五”建设 的161个污水处理项目,尚有78个项目未动工。二是城市污水 收集管网建设滞后。由于配套的管网建设滞后,部分污水处 理厂因无法收集污水而不能运行。三是城市污水处理费用没 有落实。目前,在已建成的5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由于污 水处理收费不到位、截污管网不配套等原因,很多都不能正 常运行。
6、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目前,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一些地方环境 管理各自为政的状况没有得到扭转,“多龙治水”问题比 较突出,部门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矛盾不同程度存在,相关 部门治理污染的步伐和措施还不够协调;流域内尚未形成 健全合理的水权、水价及水市场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 全,环境治理有效的监督和奖惩机制、科学的监测机制和 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尚未建立,对污染排放的监督执法力 度不够,环境监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目前,环境监 管的属地管理,使归属地方政府的环保部门由于各种因素 的影响,不能很好的发挥监督和制约作用。
淮河简介
淮河,中国长江和黄河之间的 大河。洪泽湖以下为淮河下游, 水分三路下洩。主流通过三河 闸,出三河,经宝应湖、高邮 湖在三江营入长江,是为入江 水道,至此全长约1,000公里, 流域面积187,000平方公里;另 一路在洪泽湖东岸出高良涧闸, 经苏北灌溉总渠在扁担港入黄 海。第三路在洪泽湖东北岸出 二河闸,经淮沭河。水利部淮 河水利委员会是水利部直属淮 河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淮河 水利委员会为副部级建制。
淮河污染
淮河沿岸有多座大城市和大量工业部门, 因此污水,废气排放极为严重。其中,沿 岸的许多村庄经常会出现许多严重的疾病, 比重还相当的大。这就是因为污染后没有 及时处理的后果。不仅如此,政府部门的 监管不到位,保护环境的观念未能深入人 心,给目前的环境问题带来巨大压力。
淮河水污染回顾
淮河流域水污染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20世 纪80年代,随着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度加 快,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 历史资料显示,1975年淮河发生首次污染,1982年 发生第二次污染。进入20世纪90年代,污染事件频 繁发生。1992、1994、1995年沙颍河、淮河连续发 生大面积水污染事故,对沿淮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和 城镇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次 污染事件发生在1994年7月,当时沿淮各自来水厂被 迫停水达54天,150万人没水喝,直接经济损失上亿 元。2004年7月16日至20日,淮河支流沙颍河、洪河、 涡河上游局部地区普降暴雨,上游5.4亿t高浓度污水 顺流而下,形成长130~140公里的污水团。这次污 染事件大大突破1994年7月污水团总长90公里的“历 史纪录”。
当前淮河水域水质
2000年以后入河排污量逐年增加(见表1)。通过对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多年 污染物入河排放量分析比较,1993至2000年入河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趋 势,2000年以后出现反弹。2003年污染物入河排放量与2000年相比,污水入 河排放量增加了8.7亿t,增长率为25%;化学需氧量(COD)入河排放量增加 了28万t,增长率为30%。2000年以后,流域水污染明显加重,31条主要跨省 河流的省界断面水质达标率逐年下降,2000-2003年达标率分别为29.1%、 25.8%、24.6%和38.4%。
2、地方利益驱动。
由于沿淮经济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都相对比较低,地方政 府在全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过分强调经济增长速度, 片面追求GDP增长,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 关系。同时,在现有体制下,各级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主 要以经济指标考核为主,没有将环保放在应有的位置。因 此,造成地方政府注重短期经济效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 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甚至包庇纵容违法排污行为,这 是造成淮河流域污染不能有效控制的根本原因。
5、面源污染较严重
所谓面源污染即农田施用化肥、农药及水土流失造成的氮、 磷等污染。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强度最高的国家。淮河 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6,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之一, 流域内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很大,据分析约 70%的用量流失或残存在土壤和农产品中,并最终进入水 体。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畜禽养殖、秸秆腐 烂等污染,随水土流失和农田退水进入水体,增加了水体 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总磷(TP)的污染物 总量,成为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3、建立国家支持与市场运作的治理体制。
鉴于淮河流域环境负荷过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国 家需继续通过高强度的国债等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形式,支持 淮河治污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 度,并运用市场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吸引社会投资。要积 极研究和探索国债资金与市场化主体高效使用相结合的创新 机制。将国债资金以明确补贴的形式支持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和运营,配合特许经营制度,由市场化的企业通过竞争机制 来使用。同时,污水收费是市场化机制引入的前提,必须坚 决地推进污水收费制度。在困难地区,在各级政府补贴的前 提下,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低收费水平,但必须开始收费, 尤其对使用自备水源企业的污水收费更应先严格执行。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6、设立环境保护税。
环境保护税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环境政策目标,筹集环境 保护资金,调节纳税人的环境保护行为而征收的特定税。 结合淮河流域实际情况,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尝试在淮河 流域率先设立污染物排放税。本着“谁污染,谁付费”的 原则,向有污染行为的企业征收一定比例的排放税,消除 “收费”标准过低,调节力度小;缺乏法律约束力,征收 不规范等弊端,加大政府对排污行为的调控力度,增加环 保基金积累。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4、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消除结构性污染比重。
国家要强化政策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 一步加大对淮河流域内工业结构调整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在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合理调整高耗 水型重污染行业和原材料初级加工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步 改善流域内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削减工业污染负荷。 继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有关 规定,强制进行清洁生产审计,限期治理工业污染源。要强化 新建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防范新的环 境问题。建立并实行最严格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进一步加 大排污许可管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严重污染的企 业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
2005年1-6月淮河流域46个省界断面实际共监测270次,综合评 价好于Ⅲ类水占总测次的17%,Ⅳ类水占18.6%,Ⅴ类水占6.6 %,超Ⅴ类水占57.8%。对照《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 计划》确定的水质目标,2005年1-6月水质达标率约为45.2%。 与2004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第一季度水质比去年同期差, 汛前4-6月略好于去年同期(见表2)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5、加大面污染防治力度。
大力推动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设,努力控制农用 化学物质污染。在流域内组织实施陆地生态农业项目、岸边生 态防护林隔离带工程、湿地缓冲带工程以及其他污染控制工程 等面源污染控制项目。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规范渔业养殖 行为,实现清洁养殖,防止规模畜禽养殖场有机污染。加强小 城镇环境规划工作,促进乡镇工业合理布局,实行污染集中处 理、达标排放。加强沿淮农业环境监测体系的能力建设,积极 开展农业环境监测工作,强化流域农业环境管理,进一步加大 依法管理农业环境的力度。
淮河流域水污染原因分析
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原因是多 方面的,但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原 因:
1、水资源短缺 2、地方利益驱动 3、治污工程措施不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产业结构不合理 5、面源污染较严重 6、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1、水资源短缺。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99亿m3,并不算 少,但流域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全 国平均水平的1/5。加上淮河处于过渡带气候特点 的影响,流域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汛期 6~9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另据统计 资料分析,1980~2000年地表水平均开发利用率约 为51%,虽有部分开发潜力,但主要是对雨洪水的 开发,难度较大。水资源已经成为淮河流域社会经 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人 口的不断增长,人水矛盾加剧了水污染,使河流降 低甚至丧失了生态功能,出现了目前淮河生态基流 不足,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尤其是汛前腾库时,积 蓄在闸坝上的污水集中下泄,极易引发水污染事件。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1、转变水污染防治思路。
淮河治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统筹协调、系统管理,突 出重点、综合治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依法防治、社会 监督的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水污染治理模式从 末端治理向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转变,从单纯水质管理向流 域水生态管理转变,从目标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转变。 将水资源管理纳入淮河治污体系,统筹治污与治水的关系, 统筹水利工程与生态平衡的关系,统筹发展经济和生态保护 的关系。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7、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是公众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法律救济途径 之一。国家应逐步建立以出境污染水体赔偿补偿机制为主 体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设计适当的程序和渠道,允许提 起环境公益诉讼,使合法环境权益的受害者得到及时有效 的补偿,以改变目前环保部门处理环境违法现象心有余而 力不足的局面。通过司法途径,由公众向国家司法机关提 起环境公益诉讼,既可以弥补环保部门执法手段之不足, 又有利于强化环境法治。同时,要适当扩大环境诉讼主体 范围,赋予非政府组织以环境诉讼权,比如各类环保组织 尤其是民间环保组织(NGO)。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2、统一规划明确责任。
流域水污染防治要坚持以“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监管、分工 负责、政府责任制”为指导原则,建立健全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统 筹运作。国家要编制统一治理规划,还要明确第一责任主体。要逐 步建立“水环境质量—排污总量—污染治理项目—污染治理投资” 四位一体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把淮河治污 工作情况和辖区出境水质变化情况作为衡量该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状况的重要指标,列入地方政府领导年度考核和目标责任制,逐级 签订治污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流域内地方政府要统筹 兼顾,妥善处理好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特别是 在制订各项发展规划时必须认真考虑资源尤其是水资源承载能力和 水环境的容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