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治理
淮河灾害治理措施方案
淮河灾害治理措施方案背景介绍淮河是中国的第五大河流,流域面积10.8万平方公里,跨越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四个省份,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区域,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然而,长期以来,淮河流域常年遭受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给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淮河灾害治理成为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关注的问题。
灾害治理措施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淮河流域的洪水灾害主要是由汛期洪水、严重天气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
因此,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是治理淮河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堤防建设。
加大堤防加高加宽的力度,保证防洪能力。
•对淮河一些河段进行拓宽改造。
这可以增加水流通量,提高河流的调蓄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建设提前收储设施,加大泵站、防洪闸门建设等。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淮河流域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但由于人为因素,水资源被破坏,灾害风险加大。
因此,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也是治理淮河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加强污水治理和减少水土流失。
这可以减轻洪水灾害对农村和城市的影响,保证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加强灾后重建当自然灾害导致淮河流域内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损失时,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灾后重建。
其包括但不限于:•恢复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排水设施、供水设备等。
•支持民众重建家园:通过发放义务工资、拨款、住房救助等方式解决居民重建房屋的问题。
•重建生产经营、失业人员就业等。
结论纵观淮河流域的治理历程,无论是春汛还是秋汛期间,淮河都是一个需要加强管理和控制的危险水域。
面对大量失地的城市,要大力推行淮河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加快淮河流域的产业转型和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防洪能力、国土资源利用率,使之成为中国的重要经济支柱和美丽河流。
淮河灾害治理方案
淮河灾害治理方案淮河是中国重要的北方河流,流经安徽、河南和江苏三个省份。
由于该地区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淮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治理淮河的灾害,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方案和措施。
首先,淮河流域的治理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
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区域,要合理利用和分配水资源,确保供水的安全和稳定性。
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和调水工程,实现防洪、蓄水和调节水资源的功能。
此外,还需推行节水措施,减少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提高淮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淮河流域的治理需要改善河道的环境。
淮河流域的河道长期以来因为不合理的河道规划和管理,出现了漫滩扩张、淤泥泥沙堆积等问题,导致洪水无法顺利排出,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因此,在治理淮河灾害时,需要对淮河河道进行整治,保持河道的畅通,确保洪水能够顺利流经,减轻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此外,淮河流域的治理还需要注重水土保持工作。
淮河流域土壤普遍肥沃,但也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导致水质污染和洪水的发生。
因此,在治理淮河灾害时,应加大水土保持的力度,采取措施控制土地的流失,减少水质污染的发生,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最后,淮河流域的治理还需要改善防洪工程的建设。
目前,淮河流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防洪设施,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的需要,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没有充分发挥预防洪水的功能。
因此,在治理淮河灾害时,需要修建更加先进的防洪设施,提高淮河流域的抗洪能力。
综上所述,治理淮河灾害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改善河道环境、注重水土保持工作和改善防洪工程的建设。
只有在这些方面共同发力,才能够有效地减少淮河流域的灾害发生,保护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在实施这些方案和措施的过程中,应加强政府的领导和协调,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淮河灾害治理的顺利进行。
淮河治理调研报告
淮河治理调研报告淮河是我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流域面积广大,同时也频繁发生洪涝灾害。
为了更好地治理淮河,保护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了淮河治理调研。
本报告主要总结了淮河治理调研的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首先,调研发现淮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资源供应紧张。
由于流域内土地过度开发和河道不畅,降雨过程中的水无法迅速排出,导致洪水泛滥,同时洪水过后又缺少灌溉水。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淮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并进一步规划灌溉系统,合理利用洪水资源。
其次,调研发现淮河流域存在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工业和农业废水的直接排放,导致河水质量严重下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废水处理技术的水平,严格控制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标准,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并加强对流域内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管理,减少农业源污染。
此外,调研结果还显示淮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大量的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发,导致植被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建议加强植被恢复工作,进行生态修复,增加植被覆盖率,并严格管理湿地开发,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最后,我们还调研了淮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淮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较少。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建议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转变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总之,淮河治理调研报告总结了淮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建议。
我们相信,在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淮河治理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保护好淮河的生态环境,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淮河治理发言稿范文
淮河治理发言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淮河治理的发言会议。
淮河作为我国重要的河流之一,长年来一直承担着灌溉、运输、生活和生态等多重功能。
但由于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水质污染严重,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首先,我们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加快农田整治步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其次,我们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大对污水排放单位的监管力度,推动生产工艺改造,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水环境治理能力。
再次,我们要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积极推动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和恢复淮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功能。
最后,我们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健全淮河流域治理长效机制,形成合力,推动淮河治理工作有效开展。
淮河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
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淮河治理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为淮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淮河 治理
北方民族大学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南水北调的关系姓名:徐飞学号:2010346510级生物技术102班2013/6/30 引言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非常有限的水资源在地域上的分配也极不合理,南方水资源比较丰富,北方则比较短缺[1]。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配置的重大战略举[2]。
由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90%的输水河道利用现有河道,且水环境问题突出、调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和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决定着调水工程的实际效益[3]。
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水质符合要求,向河北、天津以及胶东地区提供合格的水源,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治理水污染[4]。
进入8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规模的扩大,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日益增加,加之流域内连续偏旱,水源紧张,使流域内水污染加重,水环境恶化加剧。
1993年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全流域枯水期水质比丰水期水质差,IV一V 类水体河段分别为80.8%和64.7%。
本流域水体主要是有机物污染,主要污染项目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
污染严重的是氨氮。
由于水体污染,流域内水污染事故屡有发生。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经过该流域,而且还要利用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进行调蓄,由于淮河流域水体污染,调水水质不可避免受到影响,给人的印象是东线水质差。
有些省市表示不要东线的“污水”。
因此,水质如何,已构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能否上马的重要障碍之一[5]。
1 淮河污染状况及原因1994年7月淮河曾发生流域特大污染事故, 总长90公里的污水团造成沿淮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水达54天,150万人没水喝, 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 严重危协两岸人民的身体健康。
对这起事件的处理, 揭开了淮河治污的序幕, 我国政府第一项大规模按流域进行水污染整治工程由此开始。
1995年 8月8日国务院第一次为一条河流颁布了一部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该《条例》提出的目标是:1997年底实现达标排放,2000年底淮河水体变清。
淮河灾害治理方案
淮河灾害治理方案背景淮河是我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流域面积达到270,000平方公里,跨越江苏、安徽、河南和山东四个省份。
由于持续的弱势情况和气候变化等原因,淮河流域经常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当地人民和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害。
为了有效治理淮河洪涝灾害,并提高淮河防洪能力,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综合性的治理方案。
淮河防洪工程目前,淮河防洪工程是我国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综合性防洪工程之一,主要包括:•工程开发•河道整治•堤防加固•水电工程•水资源开发其中,整治淮河干流和十七条大堤、加固沿岸小堤,可有效降低淮河洪峰流量和洪峰水位,保护附近城市和乡村的安全。
此外,规划和建设闸口、水库和泵站等水利设施,储水和调度水资源,也是防洪的重要措施。
防洪预警系统为了及时了解河流水情和排洪进度等信息,淮河流域建立了防洪预警系统,通过安装计算机、无线电和电话等信息化设备,实时掌握淮河流域内各水文站点的洪水情况。
同时,还将防洪预警数据上传至省级防汛指挥调度平台,分析和判断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并针对性地调降排涝设备的工作进度和指示调度任务。
社会民众参与防洪管理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同时也需要社会民众的参与和支持。
淮河流域建立了一系列防洪志愿者服务队伍,每年定期开展防洪科普和教育等活动,帮助社区居民了解防洪知识和措施。
在淮河干支流进行堤岸加固、淤积泥沙清理、码头加固等工程中,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和支持,帮助政府有效开展防洪工作。
总结在当今社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
通过提高环境治理能力,规范现有开发侵占、修复生态系统,无疑是淮河流域防洪的有效途径。
同时,在治理淮河洪涝灾害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紧密协作、共同努力,推动淮河流域防洪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及其治理
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及其治理
一、淮河流域水体污染
1.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江河系统,也是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然而,由于工业污染和河流高速发展,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2. 淮河流域的水体污染类型有食品废弃物、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油类及其他化学污染物等。
这些污染物能够影响淮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并对沿江城市的人民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3. 淮河流域地区工业污染是导致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其中有机污染物是工业污染中最具影响性的组分。
此外,其他因素如农村溢油、污水排放和人体污染也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
二、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治理
1. 为了治理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立即推进产业改造,加快推进慢性污染源治理,加强淮河流域农村污水和污染物的分类处理,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尽可能拆除容易发生水体污染的沿江工业区和建筑物。
2. 保护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改善水质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是开展源头污染控制、构建均衡、健康的环境友好型水利体系、强化淮河流域水体监测和污染治理及上游高效利用等措施。
3. 长期来看,要有效防治淮河流域水体污染,除了严格落实各项法规政策外,更需要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
体污染治理,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淮河流域水体污染防治及水资源节约综合管理工作。
淮河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方案
淮河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方案一、背景淮河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水系之一,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流经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全长1076公里,流域面积约27.5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和生态环境支撑。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对河道的破坏,淮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河道治理亟待解决。
二、问题分析1.水质污染由于沿岸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淮河流域的水质受到了严重影响,水中含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农药残留,严重影响了河道生态环境和周边居民的健康。
2.河道水位下降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的过度开发造成了河道的水位下降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河道的自净能力,还对沿岸农田的灌溉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3.河道漫滩扩散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和维护,淮河河道的漫滩扩散现象严重,这不仅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还对河道的水流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三、治理方案1.水质治理针对淮河流域的水质污染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理:(1)加强工业和农业污染源的管理,逐步减少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农药的排放。
(2)加强河道采砂、排污和环保等治理力度,优化水质净化设施。
(3)加强对淮河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加大对水质污染的巡查和执法力度,严惩违法排放者。
2.河道生态修复为了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生态修复:(1)加大对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
(2)逐步修复淮河流域的湿地生态系统,优化河道湿地建设。
(3)加强淮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工作,保护各类植物和动物的生态环境。
3.河道整治为了解决淮河河道水位下降和漫滩扩散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河道整治:(1)加大对淮河河道整治的投入,优化河道整治方案设计。
(2)加强对淮河河道的维护和管理,对河道进行定期的清淤和疏浚,确保河道的通畅。
(3)加大对淮河河道防洪和河道管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和水位调节能力。
四、实施措施1.政府重视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淮河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淮河流域治理工作的投入和支持。
从“靓淮河”工程看城市水环境的规划与治理
从“靓淮河”工程看城市水环境的规划与治理从“靓淮河”工程看城市水环境的规划与治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环境问题愈发突出,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解决这一难题,各地相继启动了一系列的水环境治理工程。
其中,江苏省淮河流域的“靓淮河”工程引人注目,该工程的规划与治理策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一、工程概述“靓淮河”工程是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项目,全面治理淮河流域的水环境问题,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该工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河道整治:对长江和淮河交汇的淮河沿线河道进行淤泥清淤,重新整治河道的河岸工程,修建防洪堤防,巩固河岸。
2. 水质治理: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水等各类污染源的治理,提高水质标准。
3. 河岸带规划:通过河岸带生态修复,保护并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模式。
二、规划与设计1. 综合规划:该工程采取了综合规划的方式,将城市水环境问题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全局的视野思考问题。
2. 系统思维:工程遵循系统思维的原则,对淮河流域各环节进行综合考虑,均衡治理,保持生态平衡。
3. 可持续发展:规划注重长期发展,考虑到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求,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三、治理策略1. 政府引导: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程,治理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污染排放企业实施治理,加大对治理工程的投入,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形成治理的利益共同体。
2. 公众参与:治理过程中,广泛引入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开展公开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等方式,增加公众对水环境治理的了解和参与度,形成多方合力。
3. 技术创新:引入先进的治理技术,加快项目推进,提高治理水平。
例如,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来改善水质,采用新型的污水处理装置来减少污染排放。
四、取得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淮河流域水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淮河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措施-初中地理知识
淮河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措施
【知识点的认识】
淮河的主要问题洪涝、水污染.
淮河治理开发的目标是以防洪为主,兼顾除涝、发电、灌溉、航运、水产、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综合利用.淮河流域规划中逐步提出和明确了治理开发的骨干工程.
(1)修建大型水库.
(2)开辟入江入海水道.
(3)新建和加固堤防.
(4)新辟排洪排涝河道和分洪道.
(5)蓄(滞)洪区.利用平原区的洼地,在四周筑堤,在大洪水时,临时分蓄一部分洪水.
(6)行洪区.行洪区是扩大淮干中游泄洪能力的一种工程措施.
(7)控制枢纽.
(8)河道整治.
(9)污水处理.
【解题思路点拔】
关键是理解记忆淮河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措施,淮河水体污染严重,下游排水不畅,是有名的害河.
1/ 1。
淮河安徽段河道规划与治理
15 9 1年 4月 ,淮委 编制 了 《 于治淮 方略 的初步 报 关 告》 对于 中游河 道治理 , 。 提出的要求是“ 安全排泄上游来水 不致为患 , 降低沿淮水位 以利排泄两岸 内水 , 缩短河线 以利 航运” 。该报告在规划淮北排洪辅道 的基础上 , 还提出了洪 泽 湖与淮河河湖 分开的多种方 案 。15 年 4月 2 91 6日至 5 月 2日, 淮委 召开第二次全体 委员会议 , 讨论《 于治淮方 关
淮 以来的几次规 划调整进行详细论述。
【 关键词 】 淮河 安徽段
1 淮 河 安徽段 的基 本特 点
安徽省地处淮 河中游 , 淮河干流安徽段长 4 1m。 3 k 历史
因此 ,淮河 中游河道治理是淮河流域 防洪最重要 的内 容之一 , 也是治淮的重点和难点 。 国务院历次治淮会议都把 整治淮河中游干流河道摆在突出位置 。20 0 6年 1 月 , 1 国务 院副总理 回 良玉在临淮 岗工程建成仪式上 的讲话 中指出 : “ 淮河不根治 , 沿淮无宁 日, 民难安定 , 人 国家也难安定 。”
断面形态浮山以上相对窄深 , 浮山以下较为宽浅 。
[ 虞邦 义, 1 】 倪晋 , 杨兴 菊. 淮河 中游水沙特性研 究f , R】安徽
省・ 水利部淮委水利科 学研 究院,09年. 20 【】 2 虞邦义, 杨兴菊, 倪晋. 淮河 中游河道形 态与 河相 关系研 究
f , R】安徽省 ・ 水利部 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0 9 20 .
徐迎 春 ( 安徽省水利水 电勘测设计 院 合肥
【 摘
2 02 ) 302
要】 淮河安徽段地 处淮河中游 ,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 史原 因, 淮河安徽段 的治理难度很 大, 使得 本文就新 中国治 河道 规划 治理
淮河的治理
xx治理的几点思考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流域面积18.9万平方公里。
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4公里,落差178米,洪河口至三河口闸为中游,长490公里,洪泽湖以下为下游。
淮河在尹家沟北的赵拐村进入怀远县境,纳茨淮新河来水后,穿越荆山峡,汇涡河之水,折头向东,经蚌埠闸,向东经蚌埠市区、五河县,过浮山进入江苏省境内。
流经我市长度147公里。
我市有xx确保堤150.82公里,一般堤防长32.4公里,有汤渔湖、荆山湖、方邱湖、临北、香浮段、花园湖等六处行洪区,行洪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耕地1.5万公顷,人口近9万人,涉及人口15万人,行洪堤长100.02公里。
作为一名淮管单位的工作人员,如何才能管理好淮河,维护好淮河的健康和发展,使淮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纵观淮河的现状及找出目前治淮存在的问题由于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淮河功能日趋退化、生态日益脆弱,人河矛盾、人水矛盾越来越突出,水多为患、水少为愁、水脏为忧等诸多问题集中反映在河道,淮河存在严重的问题。
1、河道水质污染,出现水质性缺水由于区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污染源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量增大,淮河水质不断下降,水环境严重恶化。
最新一项调查结果显示:xxxx污染区占44.1%,劣质区面积占xx达69.1%。
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干扰,淮河流域湿地锐减、水体污染,水功能下降。
因地表水污染,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性缺水,沿淮城镇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供需水失衡的矛盾加大,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已直接威胁着饮用水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安全,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无序xx设障,危及河道泄洪通畅淮河河宽滩高,土地资源十分丰富。
多年来,沿淮人民的水患意识淡薄,私自占用河道滩地,建设码头货场、修筑房屋道路,人为设置阻水障碍的现象屡禁不止。
淮河治理调研报告
淮河治理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淮河是我国重要的流域之一,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个省份。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持续的污染排放,淮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水环境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淮河流域的现状以及未来的治理方向,我们进行了淮河治理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淮河流域的水环境问题,明确治理的紧迫性;2. 分析淮河流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3. 研究先进的治理技术和经验,为淮河治理提供借鉴。
三、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我们深入淮河流域的各个城市和农村地区,详细了解当地的水环境状况;2. 专家访谈:我们采访了水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3. 数据分析: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淮河流域的水环境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
四、调研结果经过我们的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 淮河流域的水质状况严重下降。
大量的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了淮河水质污染严重的问题。
2. 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紧张。
尽管淮河是我国的第五大河流,但由于过度开发和利用,已经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情况。
3. 淮河流域的防洪能力有待提高。
淮河流域地势平坦,且地下水位较高,一旦遭受暴雨洪水的袭击,很容易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五、调研建议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 健全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加强对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的管控,严厉打击违规排放行为。
2. 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工业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降低污染物排放。
3.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4.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淮河流域的水环境设施和设备。
5.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大众参与到淮河治理中。
六、结论淮河治理是一个紧迫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淮河流域的水环境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理建议。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重视淮河治理,采取实际行动,共同保护淮河流域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后代子孙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治理淮河措施
治理淮河措施引言淮河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安徽、河南、江苏等多个省份,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防洪功能。
然而,长期以来,淮河流域存在着一系列的水质污染、水文环境恶化以及频发的洪涝灾害问题。
为了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洪涝灾害防治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淮河治理措施,包括生态修复、防洪工程和水质监测等。
生态修复1.水生态补偿:通过为河流上游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支付水生态补偿费用,促进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2.水利林网建设:在淮河流域河道两岸建设水利林网,强化土地保护,提高水土流失防治能力,减少河道淤积和水质污染。
3.湿地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淮河流域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增强淮河流域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功能。
防洪工程1.建设抗洪调度系统:通过建立抗洪调度系统,实现淮河流域洪水预警、洪水调度和防洪工程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防洪工程的运行效率和防洪能力。
2.土地整治和退耕还林还草:通过土地整治和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淮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地的保水能力,减少洪水灾害发生的概率。
3.加强流域防洪规划:制定综合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规划,包括河道疏浚、河岸堤防加固和水库泄洪等措施,提高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防治能力。
水质监测1.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在淮河流域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水体的各项指标,及时掌握水质状况,为淮河水质监测和保护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采取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淮河,如改善农业排水系统、推广无污染农业生产技术等。
3.加大工业排污治理力度:加强对淮河流域的工业排污源进行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减少工业污染对淮河水质的影响。
结论治理淮河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的努力和合作。
通过生态修复、防洪工程和水质监测等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防洪能力,保护淮河的水质。
治理淮河的中枢
治理淮河的中枢195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是新中国开始恢复经济,全面建设的第一个年份,面对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国,中国共产党首先把经济发展的源头瞄向了广袤的土地。
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开始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运动的准备工作。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讨论了新区土地制度改革。
淮河流域和全国各解放区一道开始启动土改这一伟大工作。
共和国决策治淮1950年6月下旬,淮河流域发生普遍而连续的暴雨,共和国遭遇首场洪水。
据1950年8月2日华东军政委员会第21次行政会议上,华东水利部部长冷?y在汇报中的统计,当时“灾民约九百九十八万人,其中断粮户五百八十一万人,无烧、无食、无住者一百零九万人均须急救。
现怀远以上一片汪洋,数十里不见边际。
今年大水早而且猛,中晚秋才出幼苗全被淹死,人民逃避不及,房屋倒塌,生活资料尽行损失。
灾区之广,灾情之重,为百来年所仅见。
”洪水发生后,华东军政委员会及皖北行署即采取一连串紧急措施。
华东军政委员会于7月7日至10日,连续接到皖北水灾的电报,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灾情,7月11日,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副主席曾山决定成立皖北淮河灾区视察团,由农林、财政、民政、水利、卫生五部共同组织,并即拨发急救粮与种子粮各一千万斤,派郑抱真副主任带船前往灾区抢救。
华东财经委员会11日又责成华东水利、农林、财政、民政、卫生各部组成皖北视察委员会,由刘宠光、汪胡桢两位副部长领导,携粮二千万斤前往协助防汛抢救工作,并于14日会同皖北行署在蚌埠召开防汛紧急会议。
会后分两组出发视察,一组随刘宠光前往阜阳,一组随汪胡桢赶往宿县。
18日,中央水利部派计划委员会主任兼规划司司长须恺等前往淮河视察协助。
中央人民政府在7月15日由内务部、农业部、贸易部、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联合电告平原、河北等省,要求他们协助皖北代购晚秋种子,同时组织中央灾区慰问团,在团长、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彭泽民等带领下,携带药品,于8月10日到达蚌埠,然后沿淮河到河南慰问。
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实施方案
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实施方案
一、灾前预警措施
1. 加强流域内气象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对降雨量和洪水趋势的实时监测能力。
2. 完善气象预警发布机制,确保及时准确发布风暴潮、暴雨、洪水等灾害预警信息。
3. 加强流域内水文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对河流水位、流量的实时监测能力。
4. 建立健全流域内洪涝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机制,确保信息及时传达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
二、排除洪涝灾害隐患
1. 加强对河流堤防、河道疏浚、水库渠化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改造,确保其安全可靠。
2. 完善流域内的排涝系统,增加排水能力,加强对城市排水管网的检修和维护。
3. 加强对山区、丘陵地带的土地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土壤流失和泥石流灾害的风险。
4. 加强对农田排水建设,改善农田排水条件,减少农作物因积水而受灾。
三、应急响应与救援
1. 建立健全流域内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2. 完善流域内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能力,确保灾民的生命安全。
3. 加强对灾区人员的转移和安置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基本
生活保障。
4. 加强对受灾地区水质、饮用水以及环境卫生的监测和处理,防止疫情暴发。
四、灾后恢复与重建
1. 迅速开展抢险工作,清理洪涝积水,修复基础设施,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2. 加大对受灾群众的财产损失及生产资金的补助力度,帮助其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3. 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援助,加大对受灾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重建进程。
4. 深入总结本次灾害治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流域内的洪涝灾害治理工作机制。
淮河流域污染与治理资料
淮河流域污染与治理资料淮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流域之一,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众多的人口。
然而,长期以来,淮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淮河流域污染的现状工业污染是淮河流域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流域内分布着众多的化工、造纸、印染等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违规排放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污染物,导致河流水质恶化,空气质量下降。
农业面源污染也不容忽视。
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以及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使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残留随着雨水和灌溉水流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污染。
此外,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域内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大。
而一些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进一步加剧了淮河流域的污染。
二、淮河流域污染带来的危害淮河流域的污染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水质恶化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
河流的自净能力下降,生态系统失衡。
同时,污染也对居民的健康构成了威胁。
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如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等。
长期生活在污染环境中,还可能导致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再者,淮河流域的污染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污染使得水资源的利用受到限制,影响了工农业生产。
一些高污染企业被关停整顿,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同时,为了治理污染,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增加了经济负担。
三、淮河流域污染的治理措施为了治理淮河流域的污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首先,加强了环境监管力度。
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实时监控流域内的环境质量。
其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淮河治理调研报告范文
淮河治理调研报告范文淮河治理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淮河流域频发洪涝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为了有效遏制洪涝灾害,研究相关的淮河治理措施势在必行。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目前淮河治理的进展情况,分析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深入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邀请了一些淮河流域的相关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对淮河治理的看法和建议。
其次,我们组织了一次淮河岸线的实地考察,观察河道情况和堤防建设情况,并与当地的村民进行了交流。
三、调研结果分析1. 淮河治理的进展情况根据专家学者的访谈情况,我们了解到目前淮河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沿岸堤防的建设得到了加强,一些老化和薄弱的堤防得到了加固和改造,有效提高了堤防的抗洪能力。
其次,淮河流域的河道清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效提高了水流的通畅度。
此外,一些旱季用水的规模化调度措施也得到了推广,提高了用水的效率。
2. 淮河治理存在的问题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淮河治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仍然存在一些堤防老化、薄弱和缺失的问题,加强堤防建设任重道远。
其次,河道清淤工作还不到位,河道内的淤积物严重影响了水流的通畅。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用水调度方面缺乏一定的应对策略,存在一定的官僚主义现象。
四、建议与措施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淮河治理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首先,加强堤防建设,严密排查堤防的薄弱环节,加固改造工作要提上日程。
其次,加大河道清淤的力度,加快淤积物的清理速度,确保水流的通畅。
同时,加强河道的管理和维护,确保长效机制的建立。
最后,要加强地方政府的政策调度,形成有针对性的调度措施,确保用水合理、高效。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淮河治理的进展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淮河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靠政府、专家、学者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关于治理淮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的提案
关于治理淮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的提案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327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案由:关于治理淮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的提案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水利部研究办理提案人:李卫华吴春梅穆可发慧深尹卓夏涛侯露后力李宏塔主题词:水利提案形式:联名内容:1991年加快治淮工程进展以来,尤其是19项骨干工程的实施,对2007年防洪所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
但是问题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各种灾害依然频仍,严重制约了淮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主要表现在:一、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由于淮河流域的人口约占全国的1/8,人口压力不断增加,人与水争地矛盾突出,对流域的过度开垦导致湖泊、湿地不断缩小,森林覆盖率逐渐降低,生态环境曰趋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流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二、水土流失严重。
从各地监测资料分析,每年全流域上游因泥沙淤积造成100~150口山塘报废,山区河道每年河床抬高5~10cm;近十年来,有200座小型水库变成了沙库。
1982年、1991年与1956年相比,同一水位王家坝站淮干河道泄洪流量下降约16~20%。
沂河每年有200-500万吨泥沙进入主河道。
北汝河汝阳大桥1964年建成时泄洪流量5000m3/s,后来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目前泄洪流量不到2000m3/s,泄洪能力减少60%以上。
目前淮河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潜在的威胁越来越大。
三、淮河流域内涝严重。
从目前情况看,相比于蓄洪,内涝所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而这往往不被注意。
淮河流域的平原洼地涝灾依然严重,局部涝灾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关门淹”现象非常严重。
沿淮洼地和分洪河道蓄洪、内涝长期成为流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成为流域民众挥之不去的苦涩记忆。
此外,受季节的影响,淮河流域降雨大多集中在六七月份,其他时间降水很少,与防洪一样,抗旱任务同样十分艰巨。
淮河灾害治理实施方案
淮河灾害治理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淮河流域频繁发生洪涝灾害,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有效治理淮河流域的灾害,制定并实施淮河灾害治理方案至关重要。
二、灾害防治目标。
1. 提高淮河流域的防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的威胁;2. 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3.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对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三、治理措施。
1. 加强堤防建设,对淮河流域的堤防进行加固和修建,提高堤防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2. 完善排水系统,对淮河流域的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排水效率,减少因积水而引发的灾害。
3. 生态修复,加强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湿地、植被,提高水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4. 建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淮河流域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对洪涝、山洪、滑坡等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少灾害损失。
四、实施保障。
1. 资金投入,加大对淮河灾害治理的资金支持,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技术支持,引入先进的防灾技术和设备,提高治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率。
3. 组织协调,建立健全的淮河灾害治理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推动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五、总结。
淮河灾害治理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希望通过本方案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淮河流域的防灾能力,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6、设立环境保护税。
环境保护税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环境政策目标,筹集环境 保护资金,调节纳税人的环境保护行为而征收的特定税。 结合淮河流域实际情况,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尝试在淮河 流域率先设立污染物排放税。本着“谁污染,谁付费”的 原则,向有污染行为的企业征收一定比例的排放税,消除 “收费”标准过低,调节力度小;缺乏法律约束力,征收 不规范等弊端,加大政府对排污行为的调控力度,增加环 保基金积累。
2、地方利益驱动。
由于沿淮经济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都相对比较低,地方政 府在全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过分强调经济增长速度, 片面追求GDP增长,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 关系。同时,在现有体制下,各级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主 要以经济指标考核为主,没有将环保放在应有的位置。因 此,造成地方政府注重短期经济效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 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甚至包庇纵容违法排污行为,这 是造成淮河流域污染不能有效控制的根本原因。
2005年1-6月淮河流域46个省界断面实际共监测270次,综合评 价好于Ⅲ类水占总测次的17%,Ⅳ类水占18.6%,Ⅴ类水占6.6 %,超Ⅴ类水占57.8%。对照《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 计划》确定的水质目标,2005年1-6月水质达标率约为45.2%。 与2004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第一季度水质比去年同期差, 汛前4-6月略好于去年同期(见表2)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3、建立国家支持与市场运作的治理体制。
鉴于淮河流域环境负荷过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国 家需继续通过高强度的国债等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形式,支持 淮河治污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 度,并运用市场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吸引社会投资。要积 极研究和探索国债资金与市场化主体高效使用相结合的创新 机制。将国债资金以明确补贴的形式支持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和运营,配合特许经营制度,由市场化的企业通过竞争机制 来使用。同时,污水收费是市场化机制引入的前提,必须坚 决地推进污水收费制度。在困难地区,在各级政府补贴的前 提下,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调低收费水平,但必须开始收费, 尤其对使用自备水源企业的污水收费更应先严格执行。
淮河简介
淮河,中国长江和黄河之间的 大河。洪泽湖以下为淮河下游, 水分三路下洩。主流通过三河 闸,出三河,经宝应湖、高邮 湖在三江营入长江,是为入江 水道,至此全长约1,000公里, 流域面积187,000平方公里;另 一路在洪泽湖东岸出高良涧闸, 经苏北灌溉总渠在扁担港入黄 海。第三路在洪泽湖东北岸出 二河闸,经淮沭河。水利部淮 河水利委员会是水利部直属淮 河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淮河 水利委员会为副部级建制。
当前淮河水域水质
2000年以后入河排污量逐年增加(见表1)。通过对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多年 污染物入河排放量分析比较,1993至2000年入河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趋 势,2000年以后出现反弹。2003年污染物入河排放量与2000年相比,污水入 河排放量增加了8.7亿t,增长率为25%;化学需氧量(COD)入河排放量增加 了28万t,增长率为30%。2000年以后,流域水污染明显加重,31条主要跨省 河流的省界断面水质达标率逐年下降,2000-2003年达标率分别为29.1%、 25.8%、24.6%和38.4%。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5、加大面污染防治力度。
大力推动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设,努力控制农用 化学物质污染。在流域内组织实施陆地生态农业项目、岸边生 态防护林隔离带工程、湿地缓冲带工程以及其他污染控制工程 等面源污染控制项目。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规范渔业养殖 行为,实现清洁养殖,防止规模畜禽养殖场有机污染。加强小 城镇环境规划工作,促进乡镇工业合理布局,实行污染集中处 理、达标排放。加强沿淮农业环境监测体系的能力建设,积极 开展农业环境监测工作,强化流域农业环境管理,进一步加大 依法管理农业环境的力度。
淮河污染
淮河沿岸有多座大城市和大量工业部门, 因此污水,废气排放极为严重。其中,沿 岸的许多村庄经常会出现许多严重的疾病, 比重还相当的大。这就是因为污染后没有 及时处理的后果。不仅如此,政府部门的 监管不到位,保护环境的观念未能深入人 心,给目前的环境问题带来巨大压力。
淮河水污染回顾
淮河流域水污染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20世 纪80年代,随着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度加 快,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 历史资料显示,1975年淮河发生首次污染,1982年 发生第二次污染。进入20世纪90年代,污染事件频 繁发生。1992、1994、1995年沙颍河、淮河连续发 生大面积水污染事故,对沿淮广大地区工农业生产和 城镇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次 污染事件发生在1994年7月,当时沿淮各自来水厂被 迫停水达54天,150万人没水喝,直接经济损失上亿 元。2004年7月16日至20日,淮河支流沙颍河、洪河、 涡河上游局部地区普降暴雨,上游5.4亿t高浓度污水 顺流而下,形成长130~140公里的污水团。这次污 染事件大大突破1994年7月污水团总长90公里的“历 史纪录”。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7、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是公众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法律救济途径 之一。国家应逐步建立以出境污染水体赔偿补偿机制为主 体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设计适当的程序和渠道,允许提 起环境公益诉讼,使合法环境权益的受害者得到及时有效 的补偿,以改变目前环保部门处理环境违法现象心有余而 力不足的局面。通过司法途径,由公众向国家司法机关提 起环境公益诉讼,既可以弥补环保部门执法手段之不足, 又有利于强化环境法治。同时,要适当扩大环境诉讼主体 范围,赋予非政府组织以环境诉讼权,比如各类环保组织 尤其是民间环保组织(NGO)。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4、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消除结构性污染比重。
国家要强化政策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 一步加大对淮河流域内工业结构调整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在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合理调整高耗 水型重污染行业和原材料初级加工行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逐步 改善流域内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削减工业污染负荷。 继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有关 规定,强制进行清洁生产审计,限期治理工业污染源。要强化 新建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防范新的环 境问题。建立并实行最严格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进一步加 大排污许可管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严重污染的企 业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
6、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目前,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一些地方环境 管理各自为政的状况没有得到扭转,“多龙治水”问题比 较突出,部门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矛盾不同程度存在,相关 部门治理污染的步伐和措施还不够协调;流域内尚未形成 健全合理的水权、水价及水市场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 全,环境治理有效的监督和奖惩机制、科学的监测机制和 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尚未建立,对污染排放的监督执法力 度不够,环境监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目前,环境监 管的属地管理,使归属地方政府的环保部门由于各种因素 的影响,不能很好的发挥监、统一规划明确责任。
流域水污染防治要坚持以“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监管、分工 负责、政府责任制”为指导原则,建立健全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统 筹运作。国家要编制统一治理规划,还要明确第一责任主体。要逐 步建立“水环境质量—排污总量—污染治理项目—污染治理投资” 四位一体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把淮河治污 工作情况和辖区出境水质变化情况作为衡量该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状况的重要指标,列入地方政府领导年度考核和目标责任制,逐级 签订治污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流域内地方政府要统筹 兼顾,妥善处理好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特别是 在制订各项发展规划时必须认真考虑资源尤其是水资源承载能力和 水环境的容量。
3、治污工程措施不力
目前淮河流域内生活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占排放总量的3/4左右,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却严 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缓慢。 淮河治污“九五”计划要求投入166亿元,实际投入约110亿 元。“十五”计划要求投入256亿元,目前仅完成83亿元。资 金不足,直接影响治污设施建设,全流域规划“十五”建设 的161个污水处理项目,尚有78个项目未动工。二是城市污水 收集管网建设滞后。由于配套的管网建设滞后,部分污水处 理厂因无法收集污水而不能运行。三是城市污水处理费用没 有落实。目前,在已建成的5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由于污 水处理收费不到位、截污管网不配套等原因,很多都不能正 常运行。
4、产业结构不合理
淮河流域重污染行业居多,工业污染是淮河污染的主要原 因。根据《2002年淮河流域水资源公报》,淮河流域城镇 污废水排放量中,工业废水占60%,生活污水占40%。目 前,流域内造纸、化工、饮料、纺织、食品五大行业产生 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占到工业排放总 量的78.4%和94.2%。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资料显示,在 2005年4月对淮河流域正常生产的533家重点排污企业进行 的监测中发现,超标排放的为151家,占到28%,主要超标 企业集中在造纸、化工等行业,占到了超标企业的80%。 在控制工业企业排放方面,虽然加强了环保执法与检查, 但是始终未能实现有效控制;不少老企业污染严重,污染 治理历史欠账太多,企业处理亏损状况,污染长期得不到 治理。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5、面源污染较严重
所谓面源污染即农田施用化肥、农药及水土流失造成的氮、 磷等污染。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强度最高的国家。淮河 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6,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之一, 流域内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很大,据分析约 70%的用量流失或残存在土壤和农产品中,并最终进入水 体。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畜禽养殖、秸秆腐 烂等污染,随水土流失和农田退水进入水体,增加了水体 中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总磷(TP)的污染物 总量,成为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