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创新说课全国一等奖:生物学科名师研讨会-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cbe320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6.png)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的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这一节课。
Ⅰ、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从第4章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可以获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而且可以领悟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方法,还可以为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打基础。
本章的重点知识有两个,“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从历年的高考试卷来看,“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另外,本节内容还十分重视联系社会实际,如分析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可以分析人口增长情况;通过分析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学生能明白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有效措施,通过这些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由此可见,本节内容不管是从知识体系的角度,还是从学生人生观的培养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1、概述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常见类型和机制。
2、了解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和应用。
(二)能力目标1、通过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绘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两条增长曲线的对比,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用本节课的知识点对灭鼠、大熊猫的保护策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实用性,并加强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和濒危物种的保护,做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材介绍了四种情况:“J”型增长、“S”型增长、波动和下降。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36b40d85727a5e9846a610b.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课程分析1.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该内容标准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尝试构建数学模型”属于模仿性技能目标,目的是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相应指导,学生能构建解释原型的数学模型;另一方面,“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属于知识目标中的理解层次,目的是建立起抽象(数学模型)与具体(种群数量变化)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2.教材分析:相应内容出现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
教材从以下3个方面组织学习内容:第一部分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必修3模块乃至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科学方法训练的重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1.学习对象:本节课主要针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1)学生在必修一第1章学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时已经习得了种群的概念,通过本章第1节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其概念,并认识了种群密度等数量特征。
这为本节课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奠定了知识基础。
2)在高中数学课上学生学习过指数函数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数学模型的建构奠定了能力基础。
3)通过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对数学模型有一定认识。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能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1)能根据种群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2)运用构建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增长。
2. 能力目标:1)通过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概括总结出数学模型构建的基本过程。
2)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参与濒危生物保护措施与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的讨论,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种群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种群的数量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11deea90029bd64783e2cdf.png)
种群数量变化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种群数量变化》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内容末尾明确表示,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结合高中生该阶段的认知能力,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2、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类型和机制3、将种群数量增长的“J”和“S”型曲线应用到实践当中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着新课程标准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我将以下两点分别设为难点和重点:1、教学难点:建立种群增长的数量模型2、教学重点:将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与实践相结合四、教法基于教学的需要,我主要采用视频播放、借助幻灯片讲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讨论和板书进行本次教学。
五、教学过程最后我来具体谈一下本节的教学过程: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本着循循善诱、环环相扣的原则:1、导入新课(5min左右)让学生观看细菌分裂生殖的视频。
师生互动,画出细菌繁殖产生后代数量的树状图,归纳总结得出细菌种群在n代后的数量为Nn=2n,并对这个数学模型进行验证。
2、讲述新课(30min左右)根据细菌种群数量增长Nn=2n引出“J”型增长曲线,然后播放美国岛屿环颈雉泛滥的纪实片,并提出以下问题:(1)环颈雉增长的特殊原因是什么?(2)这种增长大约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停止?综合上述,建立“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将“J”型曲线与实际的自然条件结合,即自然界的资源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物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种群数量变化》说课稿
![《种群数量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8edd107ba1aa8114431d941.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隶属于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2节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
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对本节的要求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该条内容标准有两层涵义:其一,“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属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完成数学模型建立;其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体)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由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 通过实例中提供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 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用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学生分析从能力的方面说,学生已经具备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
从知识方面说,学生已经具有与数学建模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
所以,这堂课的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学会建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数学模型。
2.学会用数学模型尤其是“J”型曲线和“S”型曲线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四、过程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碰到这样的问题:一片池塘什么时候捕鱼,捕鱼量才能既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又能满足鱼持续增长,一片森林我们每年的砍伐量是多少等等。
利用这些生活现象进行引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及其学生的求知欲望,建立种群增长的“J”型、“S”型曲线做好铺垫。
探究一:建构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模型。
J型曲线的知识有两个,1细菌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建构2一般种群增长模型的构建,这两种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讲难度都不大,但是由于学生对细菌分裂方式不理解,难以推算出细菌繁殖过程中的数值变化。
种群数量变化说课稿
![种群数量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51af67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3.png)
种群数量变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说明和推测种群数量的进展变化。
建立数学模型关于关心学生明白得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点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课标对本课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说明种群的数量变化。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形,依照我对本节课浅薄的明白得,现将教学目标确立如下:知识和技能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并能用数学模型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悉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2)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3、态度和情感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阻碍。
而关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认为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
本节教学的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好,接下来给大伙儿分析一下学情:二、学情分析生物必修3面向的是高二学生。
他们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生疏,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
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三、教法学法[来源:1][来源:1ZXXK]问题驱动教学法、外加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间穿插情形教学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要紧是引导学生观看发觉、归纳总结并进行合作探究。
好接下来就结合教学流程给大伙儿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本节教学流程为:1.视频导入,2.小组讨论,探究新知,3.同桌探究,争当科学家,4.总结归纳,合作探究。
[来源:1]第一,我利用多媒体出现一段蝗虫灾难的视频导入新课种群的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f341f1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0.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以两个模拟实验来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阐明并理解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机制。
二、技能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应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情感目标:1、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图片】:苹果醋和酸奶【提出问题】:在它们的制作过程中,分别用到了哪种微生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问题,了解两种微生物的特点。
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补充。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人们常常利用微生物的发酵来获得某些产品,在发酵过程中,如何掌握它们的数量变化规律从而加以利用?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
在疾病防控过程中,如何掌握它们的数量变化而加以控制呢?观察图片,联系实际生活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细菌是一种原核生物,其生殖方式为二分裂。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出细菌的生殖方式解决问题【讲解实验一】:设计并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实验一。
【展示数据】: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得出的数据画出细菌数量变化曲线图(“J”型增长曲线),总结出数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如果自然界的生物种群都是以“J”型方式增长,地球早就无法承受了。
那么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又是如何变化的?【讲解实验二】:设计并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实验二。
【展示数据】: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得出的数据画出草履虫数量变化曲线图(“S”型增长曲线),分析各参数意义。
【归纳总结】:种群的“J”型增长(理想条件)和“S”型增长(有限环境)。
动手实验、填写报告单作图并推导细菌种群数量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习用数学形式描述生物学现象。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说课稿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f661b3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a.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所以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
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其次,建构主义启示我们,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
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
所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即建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是本节课的重心。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二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特征》之后,使学生有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做为铺垫。
其次,了解种群数量变化是学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基础。
内容上,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也是新课改新增的一个内容,体现了课改的理念注重对学生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在讲述J型和S 型增长曲线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对K值的理解重视联系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项有着多方面意义和价值的探究活动。
2.学情分析学生对生物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数学模型的概念也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的其他内容的时候,学生已运用过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的问题,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曲线图等。
其次,通过必修1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实验的能力,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在认知上并不是非常困难。
三、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对这一节内容的要求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该条内容标准有两层涵义:其一,“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属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完成建立数学模型;其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体)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d6d262303d8ce2f01662300.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说课内容包括课标、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创意7个方面。
一、说课标要求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技能性目标动词,要求学生达到模仿水平。
二、说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1、教材内容《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2节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习了种群特征之后,引入数学知识,用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好的掌握种群这一知识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一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增长的“S”型“J”型曲线,三是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这3个内容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种群数量变动的类型和发生机制。
能力目标: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用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濒危动植物的保护。
三、说学情学生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比如对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曲线图的构建等,因此本节课程是在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知识,即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在认知上并不是非常困难,但仍会面临一定的挑战。
四、说教法1.课程引入及引导学生探究时,把事先准备好的草履虫培养液、草履虫显微照片、草履虫种群数量统计表向学生展示出来,用现实的事例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迅速地进入状态,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究。
2.在模型构建时,按照生物学科探究实验的思路进行:①提出问题——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②作出假设——如草履虫的种群数量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符合Nn=1X2n这一数学公式。
③检验所作出的假设。
④运用迁移——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及课首问题探讨。
3.把从研究细菌和草履虫得到的规律推广和运用到自然界大部分的生物,体现学习和探究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前后照应,圆满结课。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3ff54ca80eb6294dc886c03.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种群数量的变化》,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2)能力目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只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的运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而且比较抽象,因此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本节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演示、读书指导法、组织学生讨论等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和合作探究等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用多媒体播放“细菌分裂生殖产生后代数量”的图片,引发学生的讨论:在一个培养皿里,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式增长吗?进而引入今天的新课《种群数量的变化》。
以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然后分组讨论数学模型的建构方法,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及时的点评与补充,最后引导学生用公式和增长曲线两种数学模型表示细菌的增长,并比较两种数学模型的优缺点,使学生对建构数学模型的程序和方法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用多媒体出示某岛屿环颈雉的种群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一增长模型的条件,用数学公式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以及该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1995f7aa1c7aa00b42acb9e.png)
从多因素思考种群数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
4.2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细菌的增长曲线:1个、n代、N=2n
曲线
2、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模型假设
2、建立模型
3、各参数的意义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本节内容还十分重视联系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如曲线查阅人口增长数据,分析人口增长模型;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捕鲸业导致许多鲸种群数量的下降等。
第三部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项有着多方面意义和价值的探究活动。这项探究在写法上给学生留出了较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包括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中只给予了必要的提示,以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由于这项探究所需的时间较长(一周以上),教材将它编排在本节知识性内容之后,未穿插在课文之中。可以在完成本节第一、二部分内容之后单独安排。
通过具体实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并用数学语言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明确“J”型种群增长的原因。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如果自然界的生物种群都是以“J”型方式增长,地球早就无法承受了。
呈现高斯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将高斯实验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呈现出来)。
提出讨论题:
1.你认为高斯得出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呈“S”型曲线的原因是什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通过学生绘制细菌增长曲线,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一步修正推广到各种生物建立种群的“J”型增长模型。最后再归纳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避免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学生。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2e50144ff00bed5b9f31d99.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教材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化》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2节的内容,内容在种群的特征一节之后,以种群的数量和空间特征等相关知识作为铺垫,通过实例探究建立数学模型进而对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描述。
本节内容详细讨论探究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存在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当然种群数量的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
最后分析讨论了在生产生活发面人类应该如果做到维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某种生物种群的改变往往会影响到群落乃至生物圈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又为以后对生态系统的学习做了铺垫,可谓是承上启下的一节内容。
二、学情分析同学们在第4章第2节的内容中已经学习了种群的概念和特征,尤其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的就会过渡到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
而且同学们在数学课的学习中也学习了数学模型的建立,比如函数图像的绘制,数学方程式的推导等,为建立数学模型描述种群数量的变化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五、教学方法:1.课前通过导学案预习,先了解基础知识,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为课堂探究奠定基础。
2.课堂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组内合作、同桌合作、师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把重难点问题按梯度设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最后通过随堂训练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法可靠的。
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建构数学模型的大师,比如孟德尔,牛顿,爱因斯坦,很高兴各位同学已经具备了成为伟大科学家的潜质。
生物必修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生物必修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5dbe079f46527d3240ce041.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第1课时)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素养。
从知识方面来说初步具备了与数学模型相关的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
所以,这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为数学问题,进而尝试用构建数学模型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以及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参与濒危物种保护措施与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的讨论,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我采用了游戏法教学来完成所定的三维目标,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环节: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几组濒危物种与有害生物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如何保护这些濒危物种与有害生物?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新课环节:(以游戏形式为主线展开教学)游戏一:模拟细菌繁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eaf706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b.png)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学情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活动建议。
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体现了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而建构模型及模型的理解和应用是高中教学的难点之一。
通过两轮的教学摸索,在今年对于本实验的教学有了比较成型的方案,今天与各位教师分享。
这个实验常用的方法是称取1克干酵母,加入到10毫升马铃薯培养液或葡萄糖溶液中,28℃连续培养7天。
每天定时取样、计数,最后绘制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两点想法:第一,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获得数据、建构模型的过程中。
这样就要大量的取样,多次大量取样会影响培养液的体积,造成严重的实验误差。
第二,在一节课完成计数,避免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去计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操作性更强。
在保证实验科学性的基础上,我的实验方案如下。
在此将必修3与选修1微生物实验进行整合,这样处理的原因有两点:第一,解决选修1实验过于集中,学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不好安排。
所以将选修1和必修3的学段打通使用。
第二,实验中将选修1中微生物的内容融入进来,为了让学生体验模型建构的完整过程。
这也体现了北京市一直倡导的整体备课的思想。
实验的全过程在一节课很难完成,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安排得,前后共6课时。
重点是第五课时,收集数据、建构模型。
下面我简单的阐述这五课时的内容。
2.单元实验教学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完善修正实验方案。
并进行干酵母活化,取1克干酵母加入到100毫升的培养液中,培养液是教师配置好的。
2019-2020年省级说课比赛一等奖:生物学科名师研讨会-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2019-2020年省级说课比赛一等奖:生物学科名师研讨会-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d9e7c8751e79b8969022602.png)
4
5
3 2
1
教材分析
1.地位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 4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 Text 特征》之后,学生已有相关知识作铺垫。 自然界中,某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往 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群落乃至生物圈中其 他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生产生活实际联 系紧密。因此,本节内容不仅在本章中承上 启下,对于本模块也举足轻重。 本节内容共需要2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
( 1 )问题链的设计还有提升空间。问题的梯度、深度
以及逻辑关系还需要仔细推敲,课堂中引领学生进行
深度讨论的问题还不多。
( 2 )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还有欠缺,分组的科学性不
够,评价和激励做得不够,还没有充分形成组内互助、 组间竞争的学习局面。
谢谢各位专家 敬请批评指正!
①层次性:服务于不同的学习内容、适用于 不同的学生; 问题引领 ②拓展性:让深度讨论成为课堂常态; ③问题结构化: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联性, 便于知识的自然生成。 ①情境创设: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 “支架”; ②目的性:在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带着真 任务驱动 实的任务进行探究; ③指导性: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强 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 能力。 返回
培养时间 (天)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成虫数量 (只)
4
小组合作,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 (1)你认为种数量减少时,怎样做可能使种群开始增长?
果蝇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120
数量(只)
100
以果蝇为实验材料,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让学生在本节课能完整体验建模、析模及用模的过程。起初 也考虑用酵母菌计数来学习,但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是一个难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d1483aaa5e9856a561260bc.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饶平四中詹国勇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的第二节,是对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的补充和延伸,同时也为选修一作知识贮备。
2.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树立理科意识,理解数学思想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2010年高考生物科考试说明,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生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较为陌生,因此确定为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二、说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教学思路为:1个课时。
从生活实例引入新课,以细菌为观察对象说明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以野兔种群的增长为例,引导学生建构“J”型增长模型;以高斯大草履虫实验为例,引导学生建构“S”型增长模型和理解K值;组织学生谈谈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相关因素和意义;最后进行总结归纳,练习巩固。
为了高考,教师有必要用图表对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三、说教法学法(一) 说教法:1、探究教学法:知识的逻辑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层层设问,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索、理解,落实教学目标。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 说学法:主动学习法:学生观看课件,获得感性认识,主动地进行理性探索,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教师课前发放相关材料和配套活页练习。
《种群的数量变动》 说课稿
![《种群的数量变动》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f61297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9.png)
《种群的数量变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群的数量变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动”是高中生物必修 3《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种群这一章节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在前面学习了种群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为后续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引入澳大利亚野兔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思考。
接着详细阐述了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特点、形成条件以及应用。
同时,还介绍了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等情况,使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动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种群的特征等相关知识,对种群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尤其是数学模型的构建和分析,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逐步理解和掌握种群数量变动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含义和特点。
(2)阐明“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3)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的原因。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图表和数据,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科学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2)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的原因。
2、教学难点(1)“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构建和应用。
(2)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数学模型,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a2c00856f1aff00bed51e99.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教材分析从本章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种群是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在实践上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学会用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和模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尝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时间分钟20 40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细菌数量将数学公式(Nn=2n)变为曲线图思考: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优缺点?2.自然界确有类似的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探究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得出一个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思考:“S”型曲线在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什么启发?探究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思考: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有哪些?探究四: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思考: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本探究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7c8391e5acfa1c7aa00cced.png)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内容包括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6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种群数量的发展规律。
2、教学内容知识点:本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2)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与下降;(3)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大纲要求: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
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增长模型;会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掌握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透过生命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同时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让学生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渗透有助于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为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5、教学重难点:重点:(1)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2)根据构建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二、学情分析:从能力方面来说,此时学生已经具备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知识方面来说,学生已经具有与数学建模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及聚焦在生态学大背景下的稳态和平衡的观点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进而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
三、教法分析:1、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构建数学模型,包括用两种数学方法对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表达:一种是归纳计算公式,另一种是用描点法绘制曲线,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