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
2023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2023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关于教育改革的书籍,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传达他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质疑和对学生主导式教学的支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对教育理念的新思考,同时也对目前的教育现状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同《把课堂还给学生》中所提出的学生主导式教学的核心理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老师为中心,教师掌握着知识和信息的分发权,而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知识传授。
这种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无法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而学生主导式教学则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来获取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其次,在学生主导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主导者,他们主要负责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的组织。
而在学生主导式教学中,教师更多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他们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
教师对学生的角色变化使得教师更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这样的教师角色更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学生主导式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而非仅仅将知识作为终极目标。
传统教育往往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这种标准只注重学生在知识上的掌握并用分数评价。
而学生主导式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非认知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为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他所掌握的知识上,还包括他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困惑。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一、转变角色,尊重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点中,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宰,是教育结论的权威。
在教学中,教师在很大水准上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和道德的“传教式”的角色,学生是书本和分数的奴隶,造成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良好自学水平的养成。
在新课程中,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放下架子,放弃教师至上的尊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平常心态和学生交朋友,让教学变成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勇于大胆创新。
二、大胆放手,适时引导,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再一次明确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注重学生学习愉快的体验和感悟,把教学看作是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滋养过程,并通过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当前市场上流行的一对一教学辅导,也恰恰吻合了这种观点。
三、尊重学生个性,优化个性促动学生发展。
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心理学界,一般认为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学生的个性就像春天里刚吐出新绿的柳芽,敏感、脆弱而又充满朝气,需要阳光、雨露、和风细雨的呵护。
学生都有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契机,让学生淋漓尽致的展示个性,呵护个性。
一个问题,我们不要给学生定什么标准答案,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
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课堂是活跃学生学习气氛的场地,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有教育。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500字(1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500字(15篇)关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1500字。
今年暑期我们组织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教研活动,在这两次大小小的研讨活动中,我们有幸倾听了许多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们对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对思想有了新的追求,也感受到了教研活动的魅力和魅力之所在。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范文):1今年暑期我们组织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教研活动,在这两次大小小的研讨活动中,我们有幸倾听了许多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们对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对思想有了新的追求,也感受到了教研活动的魅力和魅力之所在。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教学工作的方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学习,让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的教学目标和方向,对我今后在新课程、新教材以及与同事交流和探讨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
这次活动,不仅是对我们教师的一次思想和业务教学的一次洗礼,更是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和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更坚定了教育好我们学生,服务好我们农村学生的信心。
这次学习对我们这些语文新老师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天职,无怨无悔。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范文):2xx年xx月xx日,是我参加全县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的第四天。
这一天,我和我的搭档吴老师一起观摩了两节课,虽然没有上什么成功之处,但是我们都有了许多收获。
首先说说吴老师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探究、交流、合作、体验数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自己的活动中去获得发展。
在这两节课的设计中,我感到吴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做到了“三个层次”(知识与技能、思维的层次、思维的层次、过程与方法)。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葛尔丁·德尔尼(Gordon Doyle)所著,通过对教育方法的探讨和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教育问题,并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书中明确指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讲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生则是被动听课的对象。
这样的教育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变得被动和消极。
而德尔尼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则是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其次,书中介绍了一些实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如何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任务型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以任务为导向,通过给学生一定的任务来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尝试和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此外,书中还讲述了一些关于评价和反馈的问题。
德尔尼认为,传统的评价方法过于注重学习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即通过对学生的表现和思考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并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调整。
我觉得这种评价方式非常有价值,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准确的教学和帮助。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通过任务型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实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项改革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追求个体化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在这一年里,我亲身经历了这个改革,以下将详细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说的是课堂氛围的变化。
在过去,课堂往往是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们机械地翻开教科书,老师讲解知识点,学生们笔记,这样的重复循环,导致学生们对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
但是随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实施,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老师们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扮演着引导者和辅导员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学生们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到探索和讨论中去。
这种课堂氛围的变化让我感到非常新奇和激动,我不再是无聊地听课,而是充满了求知的欲望。
我开始主动提问问题,与同学们进行讨论,这让我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入。
其次,个性化学习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益处。
在过去,班级教学中,老师通常会按照固定的教学进度来授课,不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何。
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让我有些困扰,因为有些知识点我理解得很快,而有些知识点我则需要更多时间来理解。
但是随着个性化学习的实施,我不再受到课堂进度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来学习。
我可以选择提前学习下一章节的知识,也可以在某个知识点上花更多的时间。
这样,我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个性化学习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选择,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和方式进行学习。
这让我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和动力,我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另外,课后拓展活动的设置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
在过去,我放学后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填满,很少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发展兴趣爱好。
但是现在,学校为我们设置了丰富多样的课后拓展活动。
我可以参加各种兴趣培训班,学习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类课程。
我还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开展科技研究、社会实践等项目。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深知在传统教育下的学生们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老师在课堂上阐述知识,学生机械地听着,不断地记忆与复习,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们沉浸在无聊枯燥的课程之中。
而最近所体验到的一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让我深受启发。
在这次课堂中,老师并没有引导我们学生直接从书本中记忆课程内容,而是引导我们自己思考与发现,并通过自己的发现才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让我意识到我们在学习中应该扮演的是主角角色,而非被动的配角。
老师们应该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探究中真正地学到知识。
而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导学习呢?我认为,老师们需要变革自己教学方式与方法,通过鼓励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同时,也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质量和发展,以满足学生们不断变化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与互动,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共同学习。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们互相激发思维和创意,开启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让他们在自信中成长。
通过这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理解到对于老师们,需要更多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判断力,来推动教育的进步。
总结来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追求者,需要从各个角度上面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流淌着自己的思考,发扬自己的想象,从而跨出属于自己的学习道路。
在追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追求者的过程中,还有几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
首先是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能够从兴趣的角度入手,那么学习的效果肯定会更好。
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投入。
其次是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各自独有的性格、特点和能力,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精选5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1在课改的潮流下,如何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是所有人共同关注的问题,本书作者基于学生立场,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系统总结自己近30年的教育研究和思考,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组织、课堂生成、课堂评价、课堂变革等方法,阐述了如何搭建理想课堂的教育图谱,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为一线教师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见。
学习主动性的这个问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为教师会经常面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此也伤了不少脑筋,但是在实践中又有着许多无可奈何。
通过阅读徐洁老师的《把课堂话给学生》,让我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有了一些感悟。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但我们也会发现每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总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学习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甚至会有“我就是学不好某某科了”这样的消极想法,徐洁老师的书中提到这些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经历过太多次失败,或者根本没有体验过成功,由此可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谨防过度惩罚,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帮助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树立信心。
让学生主动学习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要。
书中徐洁老师讲述的运用不同方法教学的游泳教练的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教练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就有存在的理由。
类比于在学校的教学,教师的“一言堂”和课堂改革教学就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游泳必须下到水中才能学会,学习也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多,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再丰富,学生自己没有领会到位,也无济于事,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考查学生真正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
无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下面我以我校数学老师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为例,发掘丁老师的课堂还给了学生什么?(1)还学生时间,尤其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交流的时间。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时间的控制较多,一节课二三十分钟都唱主角,或眉飞色舞的讲述,或口惹悬河的阐发,学生全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新课改后,新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
要求教师营造出浓郁的课堂人文气氛,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画:3盘桃,每盘6个)教师没有越俎代庖,没有进行琐碎的提问:譬如有几盘桃?每盘几个?一共有几个?怎样连起来编出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看图说话,自由发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宽松思维环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很快找出了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顺利编出了三道分别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且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或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写给教师的指导手册,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新的认识与体会。
首先,这本书强调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
过去,教师往往扮演着授课的主导者,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被动地接受。
而《把课堂还给学生》则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创造力。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意识到自己需要通过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发言,培养他们的学习独立性和主动性。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唯一的话语权所有者,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然而,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力。
相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因此,我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提问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相信他们将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考试与评分,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然而,《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发展。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作业、项目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样,学生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这本书还强调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向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素质。
同时,我们还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及时调整和改进。
通过不断地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创造一个积极、有创造力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总之,读完《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
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2篇)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真的是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实际指导作用的一本书。
在本书的第二章很系统的向我们介绍了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
这一章的内容很抽象专业。
对于逆向教学设计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细细读来,逆即为反,在我们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是从识记开始的,然后是理解、应用、分析、评价,最后抵达创造,这是课堂教学的顺向设计思维。
而基于评价的逆向设计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从创造切入的,是在运用中掌握的,最后的理解与识记是自然而然达成的结果。
徐老师就基于评价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基于评价的课堂学习目标设计基于评价的课堂问题设计基于评价的课堂活动设计四方面作了一一详细的介绍。
尤其是课堂问题的设计让我很受启发。
问题是驱动课堂教学前行的心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问题即可以是老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们提出的。
好的问题引领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进行学习。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问,觉得有好多的地方,问题的设计并不是很恰当,仅仅是为了问而问,不能引起学生更好的思考,更深入的探究。
例如学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如果问怎样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呢。
问得太空太宽泛了。
如果把问题改为请同学们观察分数乘法算式,你发现分数乘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义。
你能用比较直观的方法表示出这个意义吗。
在你的表示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在这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引领下学生通过动手探究交流,发现分数乘分数中,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与乘积的分子,分母间的关系,从而明确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在徐老师的介绍中,我明确了,在课堂教学中,问是要会问的,老师的问题要对学生有所启发。
不能很随意的问,更不能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问题要学习的目标,要突出课堂的学习重点,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和兴趣。
同时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而我们的学生更习惯于听问题,不会提问题。
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去做的地方。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学习者。
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这就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我们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在座位上听讲。
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参与度很低,授课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我们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对待所有学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学习课程和诗集效需要,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还需要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而缺少自主选择的权利。
我们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评估方法的创新,给予学生更多的决定权,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我们需要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融入学习中,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
我们可以通过布置课堂环境、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给予学生更多的赞扬和认可等方式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
我们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还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
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创造性的缺失,泯灭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现象的产生。
新课程标准“以发展为本”,要求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为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理念。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
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应以此为标准,看看学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的引导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当然,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需求和发展可能,并据此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或适当的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教学活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任务之间的相互碰撞而获得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他们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搞好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在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教育的认知一直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的角度上,即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学生主体性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书中作者提到了“认知理论”的概念,即认为学习是一种对于新知识或经验的理解和解释过程,而非简单的信息输入和记忆。
这一概念对于教育领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呼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非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和记忆。
而学生主体性教学则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学习的过程,即学生不仅需要理解和掌握知识,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能力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书中提到了“教育的本质”这一概念,即教育是一种引导和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
这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思维截然不同,后者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将知识一一输入给学生。
学生主体性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展示学生特长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挑战和机遇,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和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即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促进学习的过程。
这一思想与传统的竞争导向的教育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强调个人的竞争和升学率。
而合作学习则强调协作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信心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我深刻认识到学生主体性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主动性。
而学生主体性教学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随笔: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随笔: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
将课堂还给学生,事实上确实是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天下”的局面,注意启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角色。
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想实实在在的让位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天地里,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成为要学、会学的主人翁。
下面我就“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明白得及工作体会,说几点看法:一、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时刻和空间。
教师要科学的安排每一堂课的时刻,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讨论、发言、实践的比例要适当,要有充分的时刻留给学生去摸索。
二、创设适当情形,诱发学习欲望。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往往不是专门集中,有时甚至开小差。
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些教学情形,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学习欲望,把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引导他们摸索老师的问题,从而达到把握知识,进展智能的目的。
例如:许多故事性强的文章,采纳表演的形式,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观点性的文章,采纳辩论的形式,也能激起学生的爱好。
三、组织讨论,集体参与。
假如课堂上采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面对的可能确实是极少部分的人,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够不用摸索,学习成效专门不行。
因此我经常采纳分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全班学生参与进来,取得最好的教学成效。
小学低段的识字量大,识字课往往比较枯燥,我采纳学生自学,比比谁记得快、谁记得牢、谁的方法好等方法,让学生分组活动。
如此一来,学生都动起来了,知识学到了,课堂也生动了。
对课文的分析,采纳让学生自己读,然后与同桌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没读明白,喜爱那些句子等方式,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再全班交流,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了。
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具有制造性的人才,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制造出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民主的教学空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欢乐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原创版4篇)目录(篇1)1.引言: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2.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4.结论:课堂的成功在于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正文(篇1)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未来的基石,而课堂则是教育的主要场所。
但是,现在的课堂似乎越来越变得单调乏味,学生的参与度也越来越低。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参与进来,享受学习的乐趣呢?首先,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相反,如果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参与,那么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也更有动力去探索知识。
其次,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应该被视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主动参与讨论,提出问题,表达观点。
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再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助手。
他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供学习资源,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总的来说,课堂的成功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而在于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
只有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真正地享受学习的乐趣,也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
目录(篇2)1.引言:课堂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如何让课堂更加高效、有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2.《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书的主要观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3.理解和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5.结论: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教育著作,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也收获了许多关于如何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的宝贵经验。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被书中关于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性所触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
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作者提出了学生参与度的概念,强调学生应该成为课堂中的中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通过提问、小组合作和互动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我应该更多地充当引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其次,我对书中强调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有所启发。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
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应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作者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例如差异化教学、项目式学习和学习档案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在我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再把所有学生都放在同一个标准下评价,而是根据他们的特点来量身定制教学计划。
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评价和考试的思考颇有感触。
传统的考试形式重视知识的记忆和机械的应用,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这种形式的考试会给学生增加过多的压力,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作者建议在评价中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表现和进步,而不仅仅看重成绩。
此外,作者还提倡使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例如口头报告、小组讨论和项目展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些评价方式更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潜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再过分注重分数,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2024年《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本由蔡元培撰写的教育理论著作,其出版于1922年。
该书主要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即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发挥主体作用,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
虽然此书曾经发表多年,但它的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是本人对《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心得体会,总结成____字。
1. 纵观教育史,教育的核心一直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百年前提出这样的观点,可见蔡元培的前瞻性和独特性。
他认为,学生不仅仅是被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
他们应该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这种观点对于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来说仍然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2. 《把课堂还给学生》强调了学生的活动性。
蔡元培主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学习,例如提问、讨论、实践等。
他认为,只有在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
这一观点十分重要,因为现代教育中存在着过度讲授和被动学习的问题。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3.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蔡元培主张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
这一观点同样也是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不能将学生都按照同样的标准和要求来教育,而是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4. 蔡元培还提出了要鼓励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精神。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这一观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力,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5.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
蔡元培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而不是传递知识的工具。
教师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方式和价值观。
这种教师的角色定位对于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来说同样十分重要。
顶岗实习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现如今,学校教育要求教师把课堂气氛带活,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但是,在进行了20天左右的教学后我发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那么容易。
有的时候,学生们没有进行良好的预习,或是没有掌握曾经学过的知识,他们在教师启发之后还是不能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与教师的预期效果相差甚远。
上学期我曾经学过有效教学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对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情况给予了一定的帮助。
首先,作为历史课堂的教学,如果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备课中要有“预谋”,也就是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可能说出哪些答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老师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想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而且在这样充分开放的环节中老师还要做好如果招架不住的准备,怎么准备,准备什么,都需要老师去捉摸。
其次,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有可能不去配合老师。
例如,有时候,学生们会问我,老师,学习历史有什么用,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中认为历史的东西是死的,以后就业用不到,所以我告诉他们,历史是民族的根,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学习阶段,都要学习历史。
在这个基础上,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
另外,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预先指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基本的训练和初步的实践,进而再通过自己的新的认知时间来循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不过,达成这些效果并不容易,因为我所在的唐邱中学的学生每天并没有太多的自主支配学习的时间,而且学生并没有强烈的自主能动性,所以我只能在自习课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督促他们。
最后,教师需要有自己教学语言,有的时候,学生的答案正是教师预想中的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一些适当性的鼓励,但更多的是希望同学们更多思考,充分打开他们的思维,这样课堂效果才能更好,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创造性的缺失,泯灭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现象的产生。
新课程标准“以发展为本”,要求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为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理念。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应为了学生的发展。
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应以此为标准,看看学生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的引导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
生的心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当然,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现状、学习需求和发展可能,并据此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或适当的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教学活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任务之间的相互碰撞而获得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他们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搞好学习。
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置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
在教学中,只有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才能愉快地教;作为学生,才能专心地学。
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呢?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
即使学生上课时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要批评,只用暗示、提醒或扼要提问,使其注意力集中。
当教师课堂提问,遇到学生对问题答不上来或回答错误时,不要动辄大加训斥、冷嘲热讽,而应耐心启发,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并鼓励学生要勤于思考,勇于发问,不为其难,踊跃回答,对不骄,错不馁,从而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再次,教师要善于改变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一问题的存在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要改变这一状态,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就不失为一种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法。
小组学习可以使学生共同活动,便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注意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
一方面,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明确哪些内容应该进行小组合作。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小组合作,不能为了小组合作而合作。
其次,小组合作要有具体目标,学生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
这就需要老师明确小组学习的负责人,设立学习小组长,维持好学习的秩序,避免个别学生乘机开小差,玩耍。
避免学生间的纷争。
同时,还要教给学习方法,步骤,让学生有章可循。
另一方面,小组成员应定期更换,常在一起合作思想已互相同化了,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因此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有横向小组合作、纵向小组合作、好朋友小组合作等,根据课堂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我们的课堂由“知识的供销社”变成“知识的超
市”,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当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完全的激发和释放出来,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