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乘方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1.5.1.1乘方(教案)

1.5.1.1乘方(教案)
1.5.1.1乘方(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第一部分,主要教学内容为1.5.1.1乘方。内容包括:
1.乘方的定义:介绍乘方的概念,理解乘方是求几个相同因数乘积的运算。
2.乘方的性质:
a)同底数幂的乘法:掌握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的规律。
b)积的乘方:掌握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数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的规律。
然而,在乘方的性质和计算规则方面,尤其是零指数幂和负整数幂的部分,学生们明显感到困惑。我意识到,这里需要更多的实际例子和详细的解释来帮助他们理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考虑引入更多有趣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乘方的运算规律。
此外,小组讨论的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能够在小组内部分享自己的想法,共同解决问题。但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难点解析:零指数幂和负整数幂在日常生活中较少遇到,学生对其意义和计算方法可能感到困惑。教师可以通过实际例子和数学推导,使学生理解这两种乘方的含义。
(4)乘方运算的熟练程度:提高乘方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难点解析:乘方运算涉及多次乘法,学生容易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师应通过大量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乘方运算技巧,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乘方的定义、性质、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乘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乘方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普遍较好,但在具体计算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乘方的定义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他们在理解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讲解过程中,我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乘方的意义,这种方法似乎效果不错,学生们能够较快地接受这一概念。

151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151有理数的乘方教案

151有理数的乘方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的乘方运算;2.掌握有理数的乘方的性质;3.能够灵活运用有理数的乘方进行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有理数的乘方运算;2.有理数的乘方的性质;3.有理数乘方的应用。

教学难点:1.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有效地运用有理数的乘方。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白板、彩色粉笔和教具如计算器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5分钟)1.让学生回顾与有理数相关的知识,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2.学生重温乘法的运算法则,回忆乘方运算的定义和性质。

第二步、讲解有理数的乘方(25分钟)1.通过例题和讲解,引出有理数的乘方的定义;2.讲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性质,包括指数为0、1的情况,指数为负数的情况;3.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公式:-a⁰=1(a≠0)-a¹=a-aʳ·aˢ=aʳ⁺ˢ(其中r,s为任意整数)-aʳ⁺ˢ=aʳ·aˢ(其中r,s为任意有理数)第三步、练习习题(20分钟)1.点拨学生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2.基础题型练习,如:2⁴、5²、(-3)³等;3.拓展题型练习,如:(2/3)²、(-4/5)³等;4.实际问题练习,如:一个物体从10米高的地方落下,每次弹起的高度是原来的一半,问第n次弹起后物体的总的下落距离是多少?第四步、解答问题和总结(10分钟)1.解答学生的问题,澄清有关有理数的乘方的疑惑;2.总结有理数乘方的性质和应用;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五步、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和要点;2.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方有了更深的理解,掌握了有理数乘方的性质和应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题型和实际问题的练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1.5.1乘方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1.5.1乘方优秀教学案例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认为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乘方知识,提高了运用能力。同时,我也意识到在个别环节还存在不足,如在问题导向环节,问题的设计可以更加深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乘方知识。在小组合作环节,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反思与评价环节,要注重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最后,我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方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乘方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究乘方知识,拓展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乘方的概念,理解乘方运算法则,能够正确计算有理数的乘方。
2.培养学生运用乘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2.教学难点:乘方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乘方计算。
四、教学策略
1.采用生活实例引入乘方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利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乘方运算法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乘方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乘方来解决,从而引出乘方的概念。
3.提出问题:“什么是乘方?乘方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乘方的定义:乘方是指一个数自乘若干次的运算。例如,\(2^3\)表示2自乘3次,即\(2 \times 2 \times 2 = 8\)。

1.5.1 乘方 教案.doc

1.5.1 乘方 教案.doc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5.1乘方》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2、理解乘方运算、幂、底数等概念的意义;3、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二、自主预习1.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l 个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1个能分裂成多少个?(1)细胞每30分钟分裂一次,则5个小时共分裂_____________次;(2)5个小时后,细胞的个数一共有=__________个,为了简便可以记作________.2.求n 个相同因数a 的积的运算叫________,乘方的结果叫______,a 叫________,n 叫________.乘方a n 有双重含义:(1)表示一种运算,这时读作“______________”;(2)表示乘方运算的结果,这时读作“_______________”.3.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_______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______;负数的奇次幂是__________数,偶次幂是____________数.注意:在书写乘方时,若底数为负数、分数时一定要加括号............................ 三、知识互动1、乘方的意义(1)乘方的定义、幂、底数、指数的定义.(2)乘方的读法.(3)(-a)n 与-a n 的区别.2、乘方法则例1 计算①(-4)3 ②(-2)4 ③(-32)3(2)归纳乘方法则3、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例2 计算:3(1)2(3)4(3)15⨯--⨯-+ 322(2)(2)(3)(4)2(3)(2)⎡⎤-+-⨯-+--÷-⎣⎦4、探究规律例3 观察下面三行数:-2,4,16,-8,-32,64,…;①0,6,-6,18,-30,66,…;②-1,2,-4,8,-16,32,…;③(1)第①行数按什么规律排列?(2)第②③行数与第①行数分别有什么关系?(3)取每行数的第10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四 课堂训练1、读下列各式,说出它的底数和指数,并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1)(-1)10 (2)83 (3)-54 (4)m n 2、解决下列问题,你能从中发现什么?(1) 2×32和(2×3)2 有什么区别?各等于什么? (2)32与23有什么区别?各等于什么?(3)-34和(-3) 4有什么区别?各等于什么?3、教材42页 练习14.计算:6.计算: 103(1)(1)2(2)4-⨯+-÷ 341(2)(5)3()2--⨯-111135(3)()532114⨯-⨯÷ 422(4)(10)[(4)(33)2]-+--+⨯五 能力提高2.式子(-1)2008 +(-1)2009的结果是( ).A .1B .-lC .0D .1或-l2.给出依次排列的一列数:-l ,2,-4,8,-l6,32,…,写出后面的2项是__________,第n 个数是___________. 3.4.当你把纸对折一次时,可以得到2层;对折2次时,可以得到4层;对折3次时,可以得到8层;照这样折下去:(1)你能发现层数与折纸的次数的关系吗?(2)计算对折5次时层数是多少?(3)如果每张纸的厚度是0.05毫米,求对折l0次后纸的总厚度.六 达标训练1.平方等于本身的数是________,立方等于本身的数是_________.2.下列算式的结果是正数的是( )A .-[-(-3)]2B .-(-3)2C .-23-D .-32×(-3)33.在有理数-2,-(-2),|-2| ,-22,(-2)2,(-2)3,-23中,负数有(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4.-43的意义是( ).A .3个-4相乘B .3个-4相加C .-4乘以3D .43的相反数5.下列各式中成立的是( ).6.计算(1)3+22×(-51) ; (2)-72十2×(-3)2+(-6)÷(-31)2 ;(3)(-3)2×[)95(32-+-] ; (4)8十(-3)2×(-2);(5)100÷(-2)2-(-2)÷(-32); (6)-34÷241×(-32)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5.1乘方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5.1乘方优秀教学案例
3.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和提高。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乘方的概念、运算规律及应用;
2.强调乘方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乘方的热情;
3.总结乘方的运算规律,提醒学生注意乘方运算中的易错点;
4.鼓励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乘方现象,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展示乘方的运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乘方的意义;
3.结合实例,讲解乘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乘方的重要性;
4.强调乘方的运算规律,引导学生掌握乘方的计算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运用乘方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改进意识;
3.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鼓励学生积极面对评价结果,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在理解乘方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和合作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乘方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创设与乘方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多媒体展示乘方的美丽图案,让学生感受乘方的魅力,引发学生对乘方知识的兴趣;

151有理数的乘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151有理数的乘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有理数的乘方(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一章“有理数”1.5.1 有理数的乘方(第二课时),内容包括: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2.内容解析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涵盖了有理数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运算的小结.教材在前面学习有理数加、减、乘、除法运算时,就已经适时介绍过加减法混合、乘除法混合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此加入乘方与前面四种运算的混合,构成了三级混合运算(加减法是第一级运算;乘除法是第二级运算;乘方以及以后将学习的开方是第三级运算)以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关键是熟练地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和运算顺序.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应用.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知道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运算能力)2.目标解析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混合运算中,加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乘方和开方(以后再学)叫做第三级运算.一个式子里如果含有几级运算,应先算高级运算,再算低一级运算,即先乘方,再乘除,后加减;同一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如果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大括号里的运算;如果有绝对值,就先算绝对值.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首先要看清算式的层次如括号、运算层级等,确定运算顺序,再根据各种运算法则,先确定每一种运算结果的符号,再计算其结果的绝对值.能够使用加法与乘法运算律的,应使用运算律来提高运算的速度与准确率.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在第1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方的概念,理解了乘方的意义,会进行简单的乘方运算,但对乘方运算结果的变化规律缺乏整体性的认识.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计算、观察、分析、交流、纳等数学活动,总结发现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混合运算规律.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应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规律探究和实际应用问题.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回顾乘方的定义这种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组成要素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8就是81,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乘方的符号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是______;(2)负数的偶次幂是_____;负数的奇次幂是_____;(3)0的任何次幂等于____;(4)1的任何次幂等于____;(5)-1的偶次幂等于____;-1的奇次幂是_____.(二)自学导航问题: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哪些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一个运算中,含有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多种运算,称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思考: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是什么?思考下列问题:(1)2÷(2×3)与2÷2×3有什么不同?(2)2÷(12-2)与2÷12-2有什么不同? (3)6÷(-3)2与6÷(-32)有什么不同?思考:下面的算式含有哪几种运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运算顺序】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三)考点解析例1.计算:(1)(-1)3-32÷(-4)×13; (2)(-3)2×(1-3)-(3-32); (3)(-4)×[(-3)2+2]-(-3)3÷(-2). 解:(1)原式=-1+32×14×13=-1+18=-78(2)原式=×(-2)-(3-9)=-18-(-6)=-18+6=-12;(3)原式=(-4)×(9+2)-(-27)÷(-2)=(-4)×11-13.5=-44-13.5=-57.5.【迁移应用】计算:(1)-14-(-12)÷3×|-2|; (2)-23÷49×(-23)2; (3)9+5×(-3)-(-2)2÷4; (4)(-4)3-22-|-12|×(-8)2; (5)-32+[1-(-1)3]×2÷12; (6)-53+[(-4)2-(1-62)×3]. 解:(1)原式=-1-(-12)×13×2=-1+13=-23;(2)原式=-8÷49×49=-8×94×49=-8;(3)原式=9+(-15)-4÷4=9-15-1=-7;(4)原式=-64-4-12×64=-64-4-32=-100; (5)原式=-9+(1+1)×2×2=-9+2×2×2=-9+8=-1 ;(6)原式=-125+[16-(1-36)×3]=-125+16+105=-4.例2.计算:(1)-43÷916×(-34)2-(1-32)×2; (2)-14-(2-112)×13×[5+(-2)3];(3)-24÷[1-(-3)2]+(23-35)×(-15); (4)-32-|(-5)3|×(-25)2-18+|-(-3)2|. 解:(1)原式=-64×169×+8×2=-64+16=-48; (2)原式=-1-12×13×(5-8)=-1-12×13×(-3)=-1+12=-12;(3)原式=-16+(1-9)+(-23×15+35×15) =-16÷(-8)+(-10+9)=2-1=1;(4)原式=-9-125×425-18÷9=-9-20-2=-31.【迁移应用】计算:(1)-(-2)2+22-(-1)9×(13-12)+16-8; (2)112×[3×(-23)2-1]-14÷(-4)2;(3)(58-23)×24+14÷(-12)3+|-22|; (4)|-57|×(45-13)÷(-23)2-(12)2; (5)-23÷[214×(-113)2]×(-0.25)2; (6)|-1+89|÷(59-34+112)-32×(-34)3.解:(1)原式=-4+4+1×(-16)-8=-8;(2)原式=32×(3×49-1)-14÷16=32×13-164=3164; (3)原式=58×24-23×24+14×(-8)+22=15-16-2+22=19; (4)原式=57×715÷49-14=13×94-14=12; (5)原式=-8÷(94×169)×116=-8×14×116=-18;(6)原式=19÷(−19)-32×(-2764)=-1+272=1212. 例3.观察下面三行数:-2, 4, -8, 16, -32, 64,…;①0, 6, -6, 18, -30, 66,…; ①-1, 2, -4, 8, -16, 32,…. ①(1)第①行数按什么规律排列?分析:观察①,发现各数均为2的倍数.联系数的乘方,从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考虑,可发现排列的规律.解:(1)第①行数是-2,(-2)2,(-2)3,(-2)4,…(2)第①①行数与第①行数分别有什么关系?(2)第①行数是第①行相应的数加2,即-2+2,(-2)2+2,(-2)3+2,(-2)4+2,…第①行数是第①行相应的数除以2,即-2÷2,(-2)2÷2,(-2)3÷2,(-2)4÷2,…(3)取每行数的第10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3)每行数中的第10个数的和是(-2)10+[(-2)10+2]+(-2)10×0.5=1024+(1024+2)+1024×0.5=1024+024+512=2562.【迁移应用】(1)计算:①2-1=___;①22-2-1=___; ①23-22-2-1=___; ①24-23-22-2-1 =___; ①25-24-23-22-2-1=___.(2)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猜想:22020-22019-22018-…-22-2-1的值为____;2n-2n-l-2n-2-.….-22-2-1的值为____.(3)根据上面猜想的结论,求213-212-211-210-29-28-27-26的值.解:由猜想的结论得:213-212-211-210-29-28-27-26-25-24-23-22-2-1=1所以,213-212-211-210-29-28-27-26=1+1+2+22+23+24+25=1+2+4+8+16+32=64例4.小王在电脑上设计了一个有理数的运算程序:输入数a,按“*”键,再输入数b,得到运算:a*b=a2-b2-[2(a3-1)-1÷b]÷(a-b).(1)求(-2)*12;解:(1)(-2)*12=(-2)2-(12)2-{2×[(-2)3-1]-1÷12}÷(-2-12)=-174.(2)小王在运算a*b=a2-b2-[2(a3-1)-1÷b]÷(a-b)中出现无法操作的情况,可能是因为除数或分母中有0的存在.1÷b中如果b=0,那么无意义,无法操作;或者a-b作为除数,如果a-b=0,即a=b,那么无意义,也无法操作.所以有两种可能:输入了b=0或输入了b=a,才使得程序无法操作.【迁移应用】1.如图是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流程图,若开始输入x=-2,则最后输出的结果是_______.2.如图是一个数值运算程序,当输出的值为-5时,输入的x的值为_______.五、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1乘方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1乘方说课稿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和存在的不足。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鼓励他们提出建议,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方法。
2.探究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基于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合作教学法: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一方法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建构的。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1乘方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1乘方。乘方作为有理数的扩展,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延伸,为后续学习二次根式、指数函数等知识打下基础。乘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数学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环节。
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包括:乘方的定义、乘方的性质、乘方的计算方法以及乘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能够理解乘方的概念,掌握乘方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降低学习难度;拓展学习时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疑问、反馈评价。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解答疑问的机会,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1乘方(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1乘方(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方的概念,掌握乘方的性质及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力。
3.了解乘方在科学、技术、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乘方的性质,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乘方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教师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乘方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楼层越高,爬楼的时间越长?”引导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
3.运用多媒体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乘方的形象化表示,如动画演示乘方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乘方。
(二)问题导向
1.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乘方的性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如“乘方的意义是什么?乘方的性质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2.问题提出:为什么楼层越高,爬楼的时间越长?引导学生思考乘方的意义。
3.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乘方的形象化表示,如动画演示乘方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乘方。
(二)讲授新知
1.乘方的定义:讲解乘方的概念,如2的3次方表示2×2×2。
2.乘方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乘方的性质,如a的m次方乘以a的n次方等于a的m+n次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乘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乘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例如:计算以下乘方运算结果:2^5,3^3,4^2。
-应用题:一个正方体的边长为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和体积。
2.提高题:设计一些需要运用乘方性质和运算法则的题目,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例如:已知a^2=9,求a^4的值。
-已知2^m × 2^n = 2^8,求m+n的值。
3.拓展题: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乘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以致用能力。
-讨论乘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并解释其原理。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认真思考,规范书写,确保作业质量。
2.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并及时与教师沟通孩子的学习状况。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互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场景都涉及到相同因数的连乘,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乘方。”接着,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乘方吗?”
3.学生尝试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乘方。
(二)讲授新知
1.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乘方的概念,即相同因数相乘的简便表示方法,如a×a×a可以写作a^3。
3.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4.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乘方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题:完成课本1.5.1乘方部分的相关练习题,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旨在巩固乘方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乘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乘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乘方》教案一. 教材分析《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乘方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

通过学习乘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方的基本概念,了解乘方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乘方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和加减法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乘方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乘方的概念,掌握乘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2.能够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方的概念和性质。

2.乘方的运算法则。

3.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乘方的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例和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乘方的运算法则。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或黑板。

2.教学素材和练习题。

3.学生分组名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或黑板,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温度、速度等,让学生感受到乘方的意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能否用乘法来解决?如何用乘法来解决?2.呈现(10分钟)介绍乘方的概念,讲解乘方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方的运算法则。

如:2^3 = 2 × 2 × 2 = 8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乘方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难度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答。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乘方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运用乘方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讲解。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1.5.1:乘方 教案.doc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1.5.1:乘方 教案.doc

1.5.1《有理数的乘方》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乘方》是在学生学完有理数加、减、乘、除运算后的又一种新的运算,是有理数乘法中相同因数相乘的简单表示方法,他既是乘法的推广与延续,又是后面继续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初中,在前面已学过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这四种运算在小学就已熟悉了,而乘方是到初中学的第一种全新的运算,因此本课引入时要让学生觉得本课内容虽是新知识但其实也很简单,只是旧知识的引伸得来的。

从思想方法上说,可以通过学生动脑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辩别、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通过实际有趣的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乘方运算。

2. 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4)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乘方义意义的引入及幂的符号法则的探索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观察分析的能力2.通过对乘方的运算及实际问题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教学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区分n-与na(-的意义。

a)教学方法: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活动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联想比较、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体验感受,激发兴趣做游戏:拿出课前让学生准备好的纸,让学生动手折纸。

对折1次后,纸变成了几层?对折2次后变成几层?按照刚才折纸的规律,将一张足够长的纸连续20次,应该是多少层?第1次对折的层数是:2第2次对折的层数是:2×2第3次对折的层数是:2×2×2第20次对折的层数是:2×2×2×2……×220个220个2相乘的结果是多少?如果这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那么折纸的高度比我们学校的教学楼要高得多,你相信吗?学了今天的内容你们就会明白了。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1.5.1乘方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1.5.1乘方优秀教学案例
3.了解乘方在数学中的广泛应用,如在代数、几何、概率等领域。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和总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乘方的规律。
2.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自主探索乘方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意识。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乘方的定义、乘方的运算规则以及乘方的应用。
2.强调乘方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定期进行课堂评价和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将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乘方的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4.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讲解、讨论、练习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乘方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积极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七年级数学上册《1.5.1乘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1.5.1乘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5.1 乘方第一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2)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索精神,体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2.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3.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注意区别-a n与(-a)n的意义.四、课堂引入1.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是怎样确定的?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2.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面积是多少?棱长为2的正方体,则体积为多少?五、新授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a·a·a简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一般地,几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 n.即a·a……a.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 n中,a叫底数,n叫做指数,当a 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例如,在94中,底数是9,指数是4,94读作9的4次方,或9的4次幂,它表示4个9相乘,•即9×9×9×;又如(-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4次方(或-2的4次幂),它表示(-2)×(-2)×(-2)×(-2).思考:32与23有什么不同?(-2)3与-23的意义是否相同?其中结果是否一样?(-2)4与-24呢?(35)2与235呢?(-2)3的底数是-2,指数是3,读作-2的3次幂,表示(-2)×(-2)×(-2),结果是-8;-23的底数是2,指数是3,读作2的3次幂的相反数,表示为-(2×2×2),结果是-8.(-2)3与-23的意义不相同,其结果一样.(-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四次幂,表示(-2)×(-2)×(-2)×(-2),• 结果是16;-24的底数是2,指数是4,读作2的4次幂的相反数,表示为-(2×2×2×2),其结果为-16.(-2)4与-24的意义不同,其结果也不同.(35)2的底数是35,指数是2,读作35的二次幂,表示35×35,结果是925;235表示32与5的商,即335,结果是95.因此,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底数括起来.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就是51,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因为a n就是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例1:计算:(1)(-4)3;(2)(-2)4;(3)(-12)5;(4)33;(5)24;(6)(-13)2.解:(1)(-4)3=(-4)×(-4)×(-4)=-64(2)(-2)4=(-2)×(-2)×(-2)×(-2)=16(3)(-12)5=(-12)×(-12)×(-12)×(-12)×(-12)=-132(4)33=3×3×3=27(5)24=2×2×2×2=16(6)(-13)2=(-13)×(-13)=19例2:用计算器计算(-8)5和(-3)6.解:用带符号键(-)的计算器.开启计算器后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8 )∧ 5 =显示:(-8)^ 5-32768 即(-8)5=-32768((-) 3 )∧ 6 =显示:(-3)^ 6729 即(-3)6=729用带符号转换键 +/-的计算器:8 +/-∧ 5 =显示:-327683 +/-∧ 6 =显示:729所以(-8)5=-32768 (-3)6=729因此,可以得出: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0.六、巩固练习1.课本第52页练习1、2.七、课堂小结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a n表示n个a相乘的积.注意(-a)n与-a n•两者的区别及相互关系:(-a)n的底数是-a,表示n个-a相乘的积;-a n底数是a,表示n个a相乘的积的相反数.当n为偶数时,(-a)n与-a n互为相反数,当n为奇数时,(-a)n与-a n相等.八、作业布置1.课本第47页习题1.5第1题,第48页第11、12题.九、板书设计:1.5.1 有理数的乘方(1)第一课时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非零次幂都是0.2、随堂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乘方》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乘方》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乘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乘方》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法和算术平方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乘方的概念及运算法则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内容在数学知识的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延伸,又是后面学习指数运算、对数等知识的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乘方的规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归纳与演绎思想。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对于乘法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乘方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乘方的本质,逐步掌握乘方的运算法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乘方的概念,掌握乘方的运算法则,能正确进行乘方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乘方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演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乘方的概念,乘方的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乘方运算的规律,乘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乘方的概念;问题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乘方的规律;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乘方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实际问题:计算3的4次方。

让学生尝试解答,引导学生思考乘方是什么。

2.呈现(10分钟)讲解乘方的概念,用PPT展示乘方的定义和运算法则。

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用归纳法探究乘方的规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1《乘方》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1《乘方》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1《乘方》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乘方》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方的概念,理解乘方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幂的运算、指数函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乘方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乘方的概念,掌握乘方的运算规律,能够正确进行乘方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乘方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乘方的概念,乘方的运算规律。

2.难点:乘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方。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归纳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乘方的运算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乘方的概念、运算规律的课件。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乘方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一瓶饮料中有多少粒葡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这个问题。

通过讨论,让学生发现需要用到乘方来解决这个问题。

2.呈现(15分钟)介绍乘方的概念,讲解乘方的运算规律。

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的运算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乘方运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乘方的运算规律,总结乘方的运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乘方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游泳池中水温的变化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乘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5.1乘方(教案)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进行得相当顺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不仅加深了对乘方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乘方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中。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乘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在分享成果时,提出了很多有趣的例子,这让我意识到乘方这一知识点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乘方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乘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乘方的概念和计算规则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对于如何快速计算大量的问题感到好奇,这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积的乘方:(ab)^n = a^n × b^n
-幂的乘方:(a^n)^m = a^(n×m)
3.乘方的性质:
- a^0 = 1(a≠0)
- a^1 = a
- a^(-n) = 1/(a^n)(a≠0)
4.乘方的实际应用:解决与乘方相关的实际问题。
本节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乘方的概念和计算规则,理解乘方的性质,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乘方的概念。乘方是指将一个数自乘若干次,它是表示较大数量的一种简洁方法,也是我们进行快速计算的重要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计算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2的平方(2^2)来表示,即2×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1 乘方
几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积 的符号是由什么确定的? 积的符号是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的, 若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 为正;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 的符号为负.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 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an中,a叫作底数,n 叫作指数,当 an 看作一个 结果时,也可以读作 a 的 n 次幂.
2 (2)100÷(-2)2-(-2)÷(- 3 ); (3) 34 2 1 ( 2)2.
43
1.观察下列三行数 -2,4,-8,16,-32,64……①; 0, 6,-6,18,-30,66……②; -1,2,-4,8, -16,32……③.
(1) 第①行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 第②、③行数与第①行数分别有什么关 系? (3) 取每行数的第10个数,计算这3个数的 和.
•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 幂也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 .
• 平方为正数的数有两个, 它们互为 相反数.
解决下列问题,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1) 2×32和(2×3)2 有什么区别? (2)32与23有什么区别?各等于什么? (3)-34和(-3) 4有什么区别?各等于什么?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 运算时要辨别清楚底数和 指数,以及符号问题,避 免出错.
归纳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3)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 1的任何次幂都是1 ; -1的奇次幂是-1, -1的偶次幂是1.
• 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 都是非负数.
2. 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 的纸,将它对折1 次后, 厚度为2×0.1毫米.
1次
2次
20次
(1)对折2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2)对折20次后,厚度为多少毫米?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 、
(1)3 22 ( 1 ); 5
(2) 72 2 (3)2 (6) ( 1)2; 3
(3)(3)2 [ 2 ( 5)]. 39
巩固练习
(1)8十(-3)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