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电中学高2013级历史期末复习资料——基础知识
(2015年6月)
必修三中国思想文化史部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一、背景: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教育学术领域: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
二、主要思想家及其主张:(祥见导学P1-2或课堂笔记)
三、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2、儒家和道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
3、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方面作出较大贡献。
4、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第2课汉代儒学(秦汉时期)
一、秦朝焚书坑儒
1、背景:
(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2)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如批评郡县制)
(3)李斯的焚书建议得到秦始皇的采纳。
2、结果:民间大部分图书被焚毁;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3、影响:
(1)客观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2)使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向死气沉沉,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4、实质:是思想文化文化专制措施,既是对先秦文化的粗暴否定,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
二、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现实需要:汉武帝时,西汉国力进入鼎盛时期,同时面临王国势力、匈奴侵扰、土地兼并等现实问题,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
(1)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1)提出“更化”思想。董仲舒指斥时弊,提出改弦更化的主张,为汉武帝一改前期黄老无为而治的方针,推行一系列整改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2)提出“天人感应”,认为君权神授。
(3)发展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提出三纲五常,规范社会的道德礼仪。
3、特点:
(1)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仁政思想。
(2)具有神学色彩,为强化君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3)杂糅百家,外儒内法。
4、汉武帝的文化大一统措施: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表彰六经
(3)设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4)重用儒生,察举孝廉
5、评价:
(1)积极影响:提升了儒学地位,汉民族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2)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背景:
(1)唐代中后期出现儒学复兴先声
(2)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3)宋人强烈的忧患意识,重视总结唐代政治的弊病
(4)佛教、道教思想猛烈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 主要成就 地位及影响
周敦颐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他们将儒家的
忠、孝、节、义
提高到了“天
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
密思想体系
邵 雍 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张 载 开创了理学的“气学”一派
程 颢 程 颐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结合起来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地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2、内容:(1)理气关系:理在气先; (2)修养论:“格物致知”; (3)社会政治理论:发展道统论,实践“三纲五常”,强调“正君心”; (4)人性论:“存天理,灭人欲”,人性本善而习远。
3、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4、影响:朱熹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他的思想后来作为官方的正统学说,也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代表 主要思想 地位
陆王心学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重建儒
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陆九渊(南宋) (1)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2)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
“支离”,主张“发明本心”
是心学的开创者
(1)“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良知
王阳明(明朝)——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
标准)(2)学以至圣的关
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
行合一”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五)突出特点:儒学家从“万物本源出发”的新视角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以阐释儒学。(提示: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内容都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
人的自然欲求
影响积极: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
然欲求;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
起了积极影响。
世界本原“理”(客观唯心主义)“心”是本原,“心即理”
(主观唯心主义)
认识事物的方法“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
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背景:
(1)经济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队伍壮大。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异化,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3)思想上“统治者采取文化高压政策;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2、明朝中后期: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原因:
①出生于伊斯兰商人家庭,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少:
②深受心学影响;
③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2)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3)思想主张:
①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道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
②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强调人的个性。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④在诗文写作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4)评价: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3、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①政治思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观点;主张“君臣平等”和限制君权
②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③法治思想:反对“一家之法”,主张建立“天下之法”
(2)顾炎武
①抨击“私天下”;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