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参考教案 及学案相关答案

合集下载

水龙吟大学语文教案

水龙吟大学语文教案

教案名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3. 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表现手法;3. 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2. PPT课件;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打印稿;4.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和题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理解诗歌大意;2. 学生查找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3. 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诗歌的意象,如“水龙吟”、“赏心亭”、“长亭外”、“古道边”等,分析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拟人等,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3. 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如对故国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等;4. 讲解诗歌的结构,如起承转合等,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结构。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3.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巩固练习(5分钟)1. 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2.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情感态度,提高鉴赏能力;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作者杨洪基以及词牌的特点。

(2)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词句、意境和修辞手法。

(3)能够解读并运用《水龙吟》中的文化元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与其他词作的异同。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理解作者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 对《水龙吟》中文化元素的解读。

2. 创作练习,将《水龙吟》的风格应用到实际创作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杨洪基演唱的《水龙吟》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音乐美。

(2)简要介绍杨洪基和《水龙吟》的背景。

2.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2)逐句解析《水龙吟》,解释生僻字词,分析词牌特点。

(3)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对比分析(1)选取其他类似题材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的独特之处。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4. 文化元素解读(1)讲解《水龙吟》中涉及的文化元素,如历史事件、人物、地理等。

(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

5. 创作练习(1)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水龙吟》的风格创作一首词。

(2)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创作。

五、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水平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杨洪基;(2)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音乐韵律;(3)能够解读并领会《水龙吟》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聆听、欣赏、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2)《水龙吟》的意象和意境分析;(3)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水龙吟》的深层寓意和诗人的情感表达;(2)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诗词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水龙吟》的背景、词牌特点、意象等;2. 欣赏法:聆听《水龙吟》的音频,感受音乐韵律;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水龙吟》的寓意和诗人的情感表达;4. 分享法: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的原文、译文、注释等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水龙吟》,了解作者杨洪基;3. 教学器材:音频播放设备、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洪基及《水龙吟》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环节。

2. 欣赏《水龙吟》(1)播放《水龙吟》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音乐韵律;(2)引导学生关注《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意象。

3. 解读《水龙吟》(1)分析《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寓意;(2)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水龙吟》的深层寓意和诗人的情感表达;(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和感悟;六、教学延伸1. 对比欣赏:与其他古典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水龙吟》的独特之处;2. 创作实践: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以“水”为主题的诗词,培养创作能力;3. 文化探究:深入了解杨洪基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背景,探究古典诗词的历史演变。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分析《水龙吟》的词牌特点、结构布局和修辞手法;(3)欣赏《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龙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掌握《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了解词牌特点;(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水龙吟》描绘的美景;(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总结提升:(1)总结《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强调欣赏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2.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其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水龙吟》的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

苏轼学习目标:、能通过本专题地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地艺术风格.、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地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地特色.、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地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地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地艺术风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课前预案一、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地哪些妙处?(结合课文注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地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课堂学案(一)这首词地上阕主要写杨花地飘忽不定地际遇和不即不离地神态.“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地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该如何争而胜之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地性质和际遇.①为什么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地性质和命运.、“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地愁思.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地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地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地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六句有三层意思:一是把被愁思萦绕地柔肠拟作随风飘荡地柳条;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地娇媚地双眼拟作新生地柳叶;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地思妇拟作随风翻飞地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地人——一位春日思妇地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地痛苦折磨,她地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地“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地原词,是一种艺术地创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后片写杨花地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地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地意思.、“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此几句写杨花地归宿.寻一寻杨花地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地浮萍(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地思妇一样凄凉.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分尘土,与上片地“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地“一池萍碎”相应.至此,杨花地最终归宿与词人地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地题旨推向顶峰.、“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地流水,联想到思妇地泪水,又由思妇地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地纷纷杨花.是离人地泪似地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地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意境地高低: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地“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地“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地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地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地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地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地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地“原唱”望尘莫及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艺术构思:“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地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地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地思妇形象,写柳絮地际遇,绾合着思妇地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语言艺术:“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地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地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 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地佳句.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板书:杨花: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提升解读古文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方法。

2.2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理解《水龙吟》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龙吟》的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简介《水龙吟》的作者杨洪基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理解文意,掌握句子结构。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释疑解惑。

4.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5.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5.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与《水龙吟》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古代音乐、词的流派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2 课堂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7.2 学生反馈意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八章:教学修改与调整8.1 针对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修改和调整。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五篇模版)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五篇模版)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五篇模版)第一篇: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苏轼学习目标: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课前预案一、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结合课文注释)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

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课堂学案(一)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

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的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该如何争而胜之呢?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

①为什么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

从教坠,任凭坠落。

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

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

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水龙吟 优秀教案

水龙吟 优秀教案

水龙吟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水龙吟》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水龙吟》这首古文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水龙吟》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水龙吟》的诗文及注释。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水龙吟》的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二、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1. 介绍《水龙吟》的作者苏轼以及他的生平背景。

2. 简要介绍宋代的文化和文学特点。

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分段解读《水龙吟》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感受。

四、诗歌欣赏与表达(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朗读《水龙吟》,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类似的古文诗,并进行朗读和分享。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对《水龙吟》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高。

2.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古文诗,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上的创作,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2. 布置阅读相关的古文诗材料,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水龙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诗歌的创作和分享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培养他们对古文诗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2)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二)分析词的下片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作者写这些历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水龙吟实用教案》

《水龙吟实用教案》

《水龙吟实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龙吟》的背景知识,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方法,深入解读《水龙吟》的意境和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和意境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3. 诗词的主题和情感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3. 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杨洪基及《水龙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词意境。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情感。

4. 展示分享: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2. 学生对诗词中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诗词主题和情感的把握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六、教学资源1. 教材:《水龙吟》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关于杨洪基及《水龙吟》的背景资料3. 多媒体课件:含诗词原文、译文、相关图片等4. 网络资源:有关《水龙吟》的音频、视频资料七、教学方法1. 诵读法:让学生多次朗读诗词,感受其音韵美2. 讲解法:教师对诗词中的难点进行讲解3.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激发思维碰撞4. 欣赏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欣赏诗词之美八、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介绍作者杨洪基及《水龙吟》的背景知识2. 诗词解读:分析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情感3. 互动交流:学生提问、讨论,教师解答4. 欣赏品鉴: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准确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讲清了诗词的重点、难点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4.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十、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杨洪基的诗词作品,以及其他唐宋诗词佳作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 深度学习:研究《水龙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古代诗词的审美价值十一、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诗教学计划共需2课时。

水龙吟 辛弃疾 教案

水龙吟 辛弃疾 教案

水龙吟辛弃疾教案教案标题:《水龙吟》辛弃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水龙吟》这首诗,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诗歌创作风格、抒情表达技巧等,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诗歌赏析、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水龙吟》的基本意境、创作背景和辛弃疾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于辛弃疾诗歌的兴趣与热爱。

三、教学内容:1. 辛弃疾与《水龙吟》简介: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介绍《水龙吟》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特点,为学生打下学习的基础。

2. 课文分析与赏析:逐句解读《水龙吟》诗,分析辛弃疾的意境表达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思想。

使用注释与图像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3.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在课外进一步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经典诗文,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兴趣。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或视频素材,激发学生对《水龙吟》的兴趣,引导学生畅想与诗歌相关的情景和话题。

2. 课文讲解与赏析:对《水龙吟》进行逐句解析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与抒发方式。

通过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

3. 合作学习与讨论:分组进行《水龙吟》的合作理解与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观点和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深化。

4. 拓展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散文,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或写作作业。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进行小结性讲评并展示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相互欣赏与评价。

水龙吟教案小学

水龙吟教案小学

水龙吟教案小学教案标题:水龙吟教案(小学)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水龙吟这首古诗,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水龙吟这首古诗。

2. 学习古诗中的词语和意境。

3.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朗读技巧。

教学准备:1. 水龙吟的诗歌文本。

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自然环境和水龙的形象。

3. 各种诗歌朗读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环境和水龙的形象,激发他们对于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向学生介绍水龙吟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核心教学:1. 教师朗读水龙吟这首古诗,让学生跟读,并进行整体理解。

2. 分析古诗中的词语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隐喻和比喻。

3. 引导学生分组朗读古诗,注重语音语调和韵律的表达。

4. 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给他们带来的感受。

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创作一首以自然环境为主题的诗歌,可以参考水龙吟的韵律和意境。

2.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诗歌,展示给全班同学。

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表达对于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对于水龙吟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朗读技巧的提高。

2.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古诗,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诗歌朗读表现和理解水平。

2.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创造力发挥情况。

3. 学生的自主创作和表达能力。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能够欣赏并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水龙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和文化内涵的理解;(2)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水龙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解读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5. 创意写作:(1)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2)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水龙吟》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完成创意写作任务,提交写作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水龙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 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和创作能力;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寓意;2. 运用案例分析法,解析诗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技巧;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讨论成果;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七、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2. 《水龙吟》原文及相关注释;3. 诗歌创作技巧参考资料;4. 多媒体教学设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水龙吟》的背景知识。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互动方式,深入解读《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学会通过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理解其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水龙吟》的诗意、意境和情感。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

2.2 教学难点诗词中较为复杂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析。

对辛弃疾爱国情怀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多媒体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宋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文本分析分组让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词内容,讨论生词和难句的理解。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开展“我来当诗人”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诗词,以此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4.1 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水龙吟》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强调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及其在宋词中的地位。

4.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水龙吟》的背诵。

选择另一首辛弃疾的词作为课后阅读,写一篇简短的鉴赏心得。

五、板书设计5.1 板书内容《水龙吟》辛弃疾爱国情怀诗词意象与修辞5.2 板书结构采用逻辑图或关键词的形式,将《水龙吟》的主要内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爱国情怀以及诗词意象与修辞等关键信息清晰展示。

六、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检查学生对《水龙吟》的理解程度,包括诗词内容、作者背景和情感表达。

评估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6.2 评估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深度。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精选7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水龙吟教案(精选五篇)

水龙吟教案(精选五篇)

水龙吟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水龙吟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通过本词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

3.学习本词的抒情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在诵读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辛词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

2.品味鉴赏辛词,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勾勒时代,营造情境。

中国有这么一个王朝,在对外战争中,不是输给辽,就是输给夏,输给金,输给蒙古,和外族没打过几次胜仗,为了讨好外族,所谓的天朝大国,还年年进贡,而且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两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均被俘虏,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被洗劫,丢进汉族人的脸,成为后世的笑柄。

这就是南宋王朝。

而南宋,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共9帝。

南宋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

从赵构开始,一朝皇帝全无作为,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

然而有这么一个诗人用他的如椽之笔饱蘸满腔热血书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

他就是辛弃疾。

我们今天就学习他的一首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学生回顾初高中阶段学过哪些辛弃疾的词作,学生介绍辛弃疾:谈谈你眼中的辛弃疾。

已经13年了,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水龙吟》导学案及参考答案(刘)

《水龙吟》导学案及参考答案(刘)

泰西中学________年级语文学案NO:_____课题:《水龙吟》【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3.理解词中寄托的情感,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重点难点】1. 感悟辛弃疾词中寄托的情感和辛词的豪放风格。

2.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用典抒情。

预习案一、基础自主梳理1、结合课下注释,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弄清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及作者的用意。

①张翰思归②求田问舍③桓温3、熟读《水龙吟》《青玉案》,整体把握这两首词的主旨。

①《水龙吟》②《青玉案》4、小组合作探究这两首词的艺术手法①《水龙吟》②《青玉案》【我的疑问】探究案探究一、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探究二、辛弃疾在《水龙吟》中说“无人会,登临意”,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根据下片的典故,具体谈谈辛弃疾有哪些“登临意”。

探究三、古典诗歌中运用典故有何作用?如何准确理解把握诗歌中所用的典故?训练案一、“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二、阅读下面这首词,按题后要求答题。

南乡子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词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2)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3)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三、拓展阅读,深入探究1、课外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和徐南铁《郁孤台之魂》,积累写作素材。

2、辛弃疾虽然壮志未酬,但是我们仍然认为他是英雄,英雄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请查找资料,写下你心目中的英雄。

【我的收获】《水龙吟》导学案参考答案探究案一、见教学参考书。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杨洪基的生平;(2)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艺术特色;(3)能够运用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进行仿写或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水龙吟》的意境;(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与其他诗词的差异;(3)通过诗词创作实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感悟;(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水龙吟》的意境及艺术特色;(2)能够分析和欣赏《水龙吟》的语言美、意象美、情感美;(3)能够进行诗词创作实践。

2. 教学难点:(1)《水龙吟》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词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水龙吟》的作者杨洪基及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水龙吟》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水龙吟》,理解诗词大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水龙吟》的意境、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欣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水龙吟》的语言美、意象美、情感美;(2)学生对比分析《水龙吟》与其他诗词的差异。

5. 诗词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作;(2)学生现场创作,分享创作成果。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3. 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水龙吟教案【范本模板】

水龙吟教案【范本模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3、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4、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拔,共同领悟词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悼鲁迅》一文中这样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今天我仿照这个句子写了一段话:没有英雄出现的时代,是历史上最落寞的时代;有了英雄却不知道尊重、选拔和重用的时代是没有希望的时代。

南宋就是这样一个出现了英雄却又扼杀了英雄的时代.我想,宋代的统治者如果能重用那些忠臣英雄的话,宋朝就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缺钙的王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既是英雄又是词人的辛弃疾的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走进这位爱国英雄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三、解题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

古人云“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四、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
苏轼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课前预案
一、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结合课文注释)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

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课堂学案
(一)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

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的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该如何争而胜之呢?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

①为什么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

从教坠,任凭坠落。

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

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

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

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

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

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4、“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5、“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

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

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

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

)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

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

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

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

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

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四、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A.意境的高低: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

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

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

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B.艺术构思:“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C.语言艺术:“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

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

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

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五.板书:
杨花: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