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题错误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学生数学解题常见错误的分析
甘肃省景泰京华中学教研室 李怀忠 730400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在解题中犯一些“低级错误”,明明
是会做的题目却偏偏做错了,老师要求学生改正,但错误依旧重复昨天的故事,究其错误的原因很多,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关,与学生心理状态有关。找出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学生在解题中的常见错误作一归纳总结。
一、知识结构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性质含糊不清。
学生在接受新概念的过程中,由于认识的偏差,对新概念的条件和结论不能完整把握或对概念的理解支离破碎,以致在解题过程中对概念和性质含糊不清。
例1:在等比数列{a n }中,已知a n =n 3
1
,求a 2+a 4+…+a 2n +…
错解: 根据题意a 1=31,q=31,则数列a 2,a 4,a 6,,a 2n 是首项为9
1
,公比
为91的等比数列,所以a 2+a 4+…+a 2n +…=])91(1[819
1]
)91(1[91n n -=--
错因 对数列前n 项和的概念与各项和的概念的混淆。
正解 a 2+a 4+…+a 2n +…=81
9
191
=-
(2)忽略公式和重要结论存在的条件
例2 设数列{a n },前n 项的和Sn=3n +2n +5,求数列的通项 错解 由a n =S n -S n-1=2×3n-1-2n-1即为所求,
错因 上述错误原因在于忽略公式“a n =S n -S n-1”对n ≥2成立。 二、思维逻辑不合理
从本质上说,逻辑也属于知识范畴,但有时导致错误的盲点是在于逻辑,而不在于教学,其有以下几种表现:①潜在假设,所谓潜在假设,就是还没有经过讨论的,就总认为正确的必然的那种想法②“偷梁换柱”③对参数分类不当④非等价变换⑤“循环论证”⑥因果关系不明
例3、设椭圆的中心在坐标原点,长轴在x 轴上,离心率e=2
3
,已知点P (0,
2
3
)到这个椭圆上的点的最远距离为7,求这个椭圆的方程 错解;如图1,认为点P (0,2
3
)到这个椭圆上的点的最远距离是|PB|,可
设椭圆方程为:12222=+b
y a x (a>b>0),则由e=23=a c ① a 2=b 2+c 2
② b+23=7
③ 解得a=27-3 b=7-
2
3
。 错因 当然也有学生认为点P (0,2
3
)到这个椭圆上的点的最远距离是|PA|
或|PC|。上述解法学生均在不适当的潜在假设基础上,必然导致错误。
正解 设椭圆上点M (x 0,y 0)到点P 的距离最远,则M (x 0,y 0)满足
12
2
220=+b y a x (a>b>0)
,由a=2b , 则|PM|=202202
0)23(44)23(-+-=-+y y b y x o (-b ≤y 0≤b)
化简后得:
|PM|=34)2
1
(3220+++-b y (-b ≤y 0≤b ),然后讨论对称轴y 0=-21在区间
[-b ,b]内、外两种情况得:当y 0=-2
1
时,|PM|max =7342=+b ,此时b=1,a=2。 例4、已知函数f (x 2
-3)=lg 6
22
-x x ,判断函数f (x )的奇偶性。
错解 设t=x 2-3,则x 2=t+3,所以f (t )=lg 33-+t t ,即f (x )=lg 3
3
-+x x 。又因为f (-x )=lg
=--+-33x x lg 3
3
+-x x =-f (x ),所以f (x )是奇函数。 错因 转换不等价,没有考虑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正解 因为6
22
-x x >0 ,所以x 2>6,即t=x 2-3>3。所以f (x )=lg 33-+x x (x>3)
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是非奇非偶的函数。
三、心理性错误
数学习题的解答,除了依靠学生的知识技能之外,还和本身的心理能力和智力分不开,即使知识技能掌握的不错,也可能因为心理障碍而产生错误,甚至一筹莫展,一些同学对立体几何就存在心理障碍。那么,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力的缺失,这里所说的心理能力包括识别能力,记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想象能力,由于上述能力的不足,导致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能准确的确立问题的类型;不能对以前出现过的问题迅速的识别;同时,对于数据较多的习题,表现为顾此失彼。
例5、已知集合A={y|y=1-x 2,x ∈R},B={y|y=2x 2,x ∈R},求A ∩B 。
错解 根据题意由 y=1-x 2 ① y=2x 2 ② 解得
x=-
33 x=3
3 y=
32 y=32 所以A ∩B={(- 33,32),(3
3,32)} 错因 学生由于对问题识别能力的缺失,未弄清集合中元素的特征,本题中
两个集合的代表元素是y ,是二次函数的值组成的集合,是求两个函数的值域组成集合的交集。
正解 ={y|y=1-x 2,x x ∈R }={y|y ≤1},B={y|y=2x 2,x ∈R}={y|y ≥0} 所以A ∩B={y|0≤y ≤1}。 (2)惰性心理造成的错误
数学概念拓展了,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惰性,停留在原有的认知。如高中数学将数的概念拓展到复数后,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实数,以致于经常有:z 2≥0,|z|2=z 2;z 12+z 22=0⇔z 1=0且z 2=0;|z 1|=|z 2|⇒z 1=±z 2;z 1-z 2>0⇒z 1>z 2;z 13=z 23
⇒z 1=z 2等等
例6、已知|z|-z=1-i ,求z 。
错解 由已知|z|-z=1-i ,得:|z|=z+1-i ,有|z|2=(z+1-i )2,则z 2=z 2+2
(1-i )z+(1-i )2,得z=2
1i
+-
错因 上述解法的错误在于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实数,误以为|z|2=z 2,
高中数学这种由惰性心理造成的错误还有:无限运算停留在有限运算,∞
∞
=1,∞-∞=0等等;立体几何思维停留在平面几何思维,如在立体几何中学生依然有a ⊥c 且 b ⊥c ⇒a ∥b 等等;解析几何中极坐标(0,1)理解为直角坐标(0,1)等等。
(3)局部成就心理造成错误
观察、分析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易产生局部满足感,见木不见林,经常表现为忽视隐含条件而导致错误。
例7、在△ABC 中,已知cosA=53,sinB=13
5
,求cosC 的值。
错解 由cosA=53,sinB=135,知sinA=54,cosB=±13
12
,由cosC=-cos (A+B )代入
得:cosC=-6516或65
56
。 错因 其实上述解法问题在于当cocB=-1312
<-2
2,B ∈(0,л)时,B>43π,
又cosA=53<22
,A ∈(0,л),A>4
π,此时A+B>л,与三角形内角和为л矛盾,
不可能取cosC=
6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