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从立德树人看高考试题-2020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课件之高考试题解读(共76张PPT)
解析:全国卷Ⅲ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Ⅲ)(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自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国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甚至取消彼此间部分商品的贸易关税,促进商品的自由贸易。
下图示意汽车企业在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甲、乙两国的产业布局调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汽车企业将组装厂由甲国转移至乙国的主要目的是()A.创新技术B.拓展市场C.扩大规模D.降低成本2.该产业布局模式宜发生在邻国之间,主要原因是邻国之间()A.消费习惯相近B.经济发展水平相近C.运输费用较低D.研发成本差异较小3.该产业布局调整导致甲国汽车的()A.进口量增多B.出口量增多C.销售量增多D.生产量增多【答案】1.D 2.C 3.A【解析】【1题详解】部分零部件生产涉及核心技术,产品价值高;组装厂属于加工组装环节,利润低于零部件生产厂家,图中市场甲国大于乙国,综合以上信息可知,甲国经济较发达,乙国经济不发达。
组装需要大量劳动力,组装厂由甲国转移到乙国应该是看重乙国劳动力价格低,同时土地价格低等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D 正确。
乙国经济不发达,组装厂在乙国不可能达到创新技术的目的,A错误。
拓展市场是次要目的,主要是市场是甲国,B错误。
据图分析,生产过程只是布局调整,规模扩大没有体现,C错误。
故选D。
该企业是汽车企业,零部件体积、重量较大,若远距离运输会导致运费大量增加,企业成本会增加,达不到产业转移的目的,因此此产业布局模式宜发生在邻国之间,可以降低运输费用,C正确。
消费习惯影响的是汽车成品销售,对生产环节布局影响不大,A错误。
据以上分析,甲国经济较发达,乙国经济不发达,经济差距较大,若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企业布局应该是全部环节都在邻国,B错误。
甲国经济较发达,乙国经济不发达,乙国劳动力价格低,研发成本乙国小,D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原来汽车组装后直接销售到甲国,汽车可以出口;该产业布局调整后汽车在乙国加工组装再销售到甲国,导致甲国从乙国进口量增加,甲国不在出口汽车,甲国变为汽车消费市场,汽车销售量减少、汽车生产量减少;A正确,BCD错误。
2020年地理高考全国卷Ⅲ试题分析
2020年地理高考全国卷Ⅲ试题分析2020年的高考地理科目全国卷Ⅲ试题已经公布,本文将对这份试卷进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整体来看,本次地理试卷题目设计合理,难易适中,比较符合高考的命题要求。
其次,试卷涵盖了全学科的知识点,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下面将从试卷的结构、题型及题目的分析等方面进行具体讨论。
一、试卷结构分析2020年地理高考全国卷Ⅲ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其中选择题占总分的60%,非选择题占总分的40%。
试题的数量分布较为均匀,既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注重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题型分析本次试卷涵盖了地理学科中的多个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通过不同的题型,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选择题:选择题是地理试卷中数量最多的题型。
试题的设置灵活多样,涉及的知识点全面。
从试题难度来看,有些题目较为简单,测试学生基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有些题目则较为复杂,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判断题:判断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试题设置较为巧妙,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判断正误,并给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3. 简答题:简答题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回答问题,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
试题设计灵活,既考察学生对地理事实的记忆能力,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
4. 论述题:论述题属于较难的题型,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阐述地理问题,提出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地理理论进行论证。
论述题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学生的思考深度提出要求。
三、部分试题分析以下从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四个方面选取试题进行具体分析。
1. 选择题选择题中的一道题目:“下列有关地理纬线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包括:A. 零度纬线也称为赤道B. 北回归线纬度为23°26'13"C. 南回归线纬度为23°26'13"D. 三大洋中,南半球的洋面积多于北半球答案是C。
2020年高考课标Ⅲ卷地理试题评析课件(定稿)(共25张PPT)
女性人数也较多。
6
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图2显示2010 年我国 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 4~6 题。
D 4.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 A.2001~2005 年
B.1991~1995 年
C C.育龄妇女较
多2.人口总量D的.增生减育受观出念生率转和变死6.亡推率的测共20同10影~响2,03图0年文该材市料并人不口能发推展断的二变者化的是大小(关)系。AD.选人项无口法出判生断率。逐
渐提高
B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 4.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 A.2001~2005 年
B.1991~1995 年
C.1981~1985 年
D.1971~1975 年5.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
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
C.育龄妇女较
解析:
多1.在死亡率D稳.定生的育情观况念下转,变出6生.率推越测高2的0时10期~,20导30致年该该时市期人人口口的发数展量的越变多化。是( ) A.人口出生率逐
B.出口量增多
C.销售量增多
D.生产量增多 图1可知,期初甲国车企在本国生产,产品一部分出口到乙国,一
A 部分本国销售。组装厂迁入乙国后,甲国的成品汽车需从乙国进口,
所以导致甲国汽车进口量增多。
4
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图2显示2010 年我国 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 4~6 题。
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3(含解析)
…○…………订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订绝密★启用前2020年全国卷3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自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国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甚至取消彼此间部分商品的贸易关税,促进商品的自由贸易。
下图示意汽车企业在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甲、乙两国的产业布局调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汽车企业将组装厂由甲国转移至乙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创新技术B .拓展市场C .扩大规模D .降低成本2.该产业布局模式宜发生在邻国之间,主要原因是邻国之间( ) A .消费习惯相近 B .经济发展水平相近 C .运输费用较低D .研发成本差异较小3.该产业布局调整导致甲国汽车的( ) A .进口量增多 B .出口量增多 C .销售量增多 D .生产量增多 【答案】 1.D 2.C 3.A 【解析】 【分析】试卷第2页,总11页外…………○………※※请※※不内…………○………1.部分零部件生产涉及核心技术,产品价值高;组装厂属于加工组装环节,利润低于零部件生产厂家,图中市场甲国大于乙国,综合以上信息可知,甲国经济较发达,乙国经济不发达。
组装需要大量劳动力,组装厂由甲国转移到乙国应该是看重乙国劳动力价格低,同时土地价格低等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D 正确。
乙国经济不发达,组装厂在乙国不可能达到创新技术的目的,A 错误。
拓展市场是次要目的,主要是市场是甲国,B 错误。
据图分析,生产过程只是布局调整,规模扩大没有体现,C 错误。
故选D 。
2.该企业是汽车企业,零部件体积、重量较大,若远距离运输会导致运费大量增加,企业成本会增加,达不到产业转移的目的,因此此产业布局模式宜发生在邻国之间,可以降低运输费用,C 正确。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年高考全国卷III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2020年高考全国三卷地理试题,选择题综合性强,综合题设计“入口小,纵深广”针对具体问题考查;在考查内容上,突出主干知识,突出重点内容,考查重点在于理解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和联系;通过搭建丰富多样的探究情境和生活实践情境,精心创设新颖问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地理信息整理与加工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反映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体现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较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
但试题偏难,学生得分不易。
一、立足学科主干知识,突出必备知识考查试卷的1-3题以汽车企业的产业布局调整为素材,考查了产业转移的原因、目的及其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产现象,树立科学发展观。
二、聚焦学科素养,考查关键能力。
试卷的4-6题,以2010年我国西部某城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图为素材,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图文信息,对该城市的人口发展变化进行推测和分析。
三、突出信息整理能力,注重分析推理能力试卷的7-8题,提供地质剖面图,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地质剖面图,获取所在地经历的地质事件信息的能力,进而重建当地在内、外力作用下的环境演变过程。
试卷的9-11题,考察雪线、林线的影响因素(温度、湿度、坡度),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四、以稳为主,与高考改革同向同行试卷的36题,围绕废置矿场乃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信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空间尺度阐释客源市场时,思维层层递进。
试卷的37题以毛乌素沙地环境演变为背景,要求学生从自然和人文2个方面对沙地、湖泊景观转化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辩证地看待人地关系,既不误入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陷入人定胜天论,试题采用开放题型引导学生对支撑结论的前提条件进行反思,以及对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行反思,彰显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意图。
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卷的43题,要求学生评价徽杭古道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引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关注,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
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Ⅲ评析课件2套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Ⅲ 地理试题课件
试题展示
自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国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 甚至取消彼此间部分商品的贸易关税,促进商品的自由贸易。下图示意汽车企业在已 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甲、乙两国的产业布局调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汽车企业将组装厂由甲国转移至乙国 的主要目的是( )
(1)估算该休闲城至吉隆坡市中心和国际机场的 距离,说明其位置优势。
距吉隆坡市中心约20千米,距国际机场约40千米。 离两地距离较近,临高速公路(交通方便,用时短),方便吉隆坡市民和外地(国外)游 客前往。
试题展示
马来西亚曾为世界最大的锡精矿生产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经济持 续数年高速增长,迅速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20世纪80年代,该国锡矿资源枯 竭,最大的锡矿坑积水成湖,周边矿场废置。自1990年起,利用该矿坑湖和废置矿场, 陆续建起集主题公园、高尔夫俱乐部及球场、酒店和度假村、购物中心和商业城、国 际会展中心、高档住宅区等为一体的休闲城。该休闲城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和休闲中 心。下图示意该休闲城的位置。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 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 趋于固定。
试题展示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 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 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 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 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3)该休闲城定位高档。从马来西亚经济发展背
2020年地理高考全国卷Ⅲ试题分析
品位•经典教学实践2020年地理高考全国卷in试题分析O黄瑜馨张军余秋莲曹鑒杰(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摘要】2020年高考地理试卷荣登微博热搜,试题引发广泛讨论。
本文通过对2020年地理全国卷HI从内容、知识点、能力结构和核心素养四方面的分析,帮助广大教师及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理全国卷皿。
【关键词】高考地理;全国卷皿;试卷分析一、全国卷III特点从2016年开始,四川地区采用全国卷皿作为高考地理试卷。
历年来全国卷皿主要分为两部分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共11道;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由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组成,其中36、37题为必考题、43题旅游地理和44题环境保护为选做题(其中2016全国卷ID为42题旅游地理,43题自然灾害与防护、44题环境保护为选做题)。
总共分值为100分。
主要考查知识点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地理部分。
二、试卷分析(一)试卷内容分析2020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考试范围主要包括高中地理必修部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以及选修部分的“环境保护”“旅游地理”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即初中地理的有关内容⑴。
(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2020地理全国卷ID以总分110分统计考查内容,得出自然地理44分、人文地理40分、区域可持续发展6分、旅游地理10分、环境保护10分。
试卷皿没有设计单独考查初中地理的试题,而是将其作为背景知识融入试题中,担当知识链接角色。
与以往相比,2020年全国卷ID仍然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考查并重,但人文地理考查比重有所上升。
自需地理■人■区域可挣绫发展旅游地理”环境财图12020年地理全国卷III各模块分值占比(二)试卷知识点分析高考地理试卷往往由一段材料引领2~3个问题,但各问题所考查的具体知识点不相同。
以2020年地理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查内容为依据,对每道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行统计可以清晰地得知各题考查的重点(见表1)o【作者简介】黄瑜馨,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2020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12020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以稳为主,基本延续近几年的特点,但试题稳中有新,紧扣主干内容,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能力考核。
一、情境的选取符合时代精神:试题的情境选取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等具有时代精神的素材为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凸显地理学科特性:地理学科以突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主,强调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体性特征,选择题1-2题主要突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另一地理学科特色之一--探穿地理原理,6-8题主要探究自然地理基本原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给信息和所学原理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并解决问题。
三、考核生活中的地理实践力:选择3-5题,以农业生产为考核背景,通过打沟、翻耕等农业生产环节,探究农事活动中的地理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关注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
四、重视区域特征的分析:选择9-11题,呈现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两个典型区域的区位,从认识区域特征到区域差异的比较,引导学生对区域及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
五。
地理区位条件的应用:综合题36题,以玉米油生产为主要情境,分析地理区位条件,考核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区位条件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劳动的思想理念。
六、强化地理过程:对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综合题第37题,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对区域及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
五。
地理区位条件的应用:综合题36题,以玉米油生产为主要情境,分析地理区位条件,考核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区位条件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劳动的思想理念。
六、强化地理过程:综合题第37题,通过对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重视地理过程的探究。
地理过程分析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0年高考地理I、II、III卷试题名师评析课件(全国卷评析12张)
地理试题评析
启迪慧想
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对接高中育 人方式改革,助力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试题以 稳为主,在题型与结构、呈现形式与风格等方面,基本延续近些 年的特点,给学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稳中有新,紧扣主干 内容,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关键能力考查;试题既科学地表 达了高考评价体系的精髓,又符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在“稳” 与“变”的权衡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与平衡点。
2、丰富关键能力考查内涵,提升人才选拔区分功能
二是展示语言表达能力。高考地理试题设计多层次、有深度的问题,考查描 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引导学生 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组织语言作答,通过表达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反映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I卷第37题提供三期玄武岩特征,要求学 生按照地理逻辑关系将侵蚀程度差异与形成“先后次序”结合起来,运用规 范、恰当的地理术语,分析不同地形单元的形成时间。
2、丰富关键能力考查内涵,提升人才选拔区分功能
三是考查辩证思维能力。高考地理试题围绕地理环境的特点与性质、地理环 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 问题的能力,意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全国III卷第37题以毛乌素沙地 环境演变为背景,要求学生从自然和人文2个方面对沙地、湖泊景观转化的 关系进行深入探究,辩证地看待人地关系,既不误入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 陷入人定胜天论,试题采用开放题型引导学生对支撑结论的前提条件进行反 思(还可以补充哪些有用的研究资料),以及对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行反思 (还可以采用哪些可行的研究方法相互验证),彰显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 意图。
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陕西省丹凤中学王志红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继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践行新课改目标理念,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套试题均能坚持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养立意,价值导向的命题原则,体现高考的服务选拔、引导教学和育人功能。
三套地理全国卷在试题的选材立意、试卷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给学生以熟悉感、亲切感、延续了往昔风格的同时稳中有变、变中求稳、稳中有新,稳步推进,体现新时代特征、新经典背景、新课改理念下地理学科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综合考察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
考察了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通识性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促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使学生成为个体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地理全国试卷彰显地理学科特点,关注学科发展动态,聚焦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新课改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综合检测了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能力层级,关注学生发展,引领教师成长。
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立足学科特点,发挥育人功能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通过精选体现时代特征与地理学科特色并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简约风格的地理素材,使学生在认知世界,认知地理大千世界时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甚至创造美,在掌握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在学习中养成科学精神和正确观念。
1.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全国卷地理试题深度发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如全国卷一的1-3题,通过黄土高原沟壑区这一小流域综合整治,通过治沟造地等“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生产集约高效、生态山清水秀、生活舒适有度”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区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及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观。
2020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答案
2020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答案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答案【试题分析】一、选择题今年的高考地理选择题部分,题型设计注重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题目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涉及地形地貌、气候类型、水文特征、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等多个方面。
二、填空题填空题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地理现象的准确描述。
题目设计巧妙,既考察了学生对地理术语的掌握,也考察了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深入理解。
三、简答题简答题部分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题目通常要求学生对某一地理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解决方案。
四、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是高考地理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在阅读地理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五、综合题综合题通常包含多个小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对地理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A。
根据题目所给的地形图,可以判断出该地区属于山地地形,且海拔较高,符合选项A的描述。
2. C。
根据气候类型图,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符合选项C的描述。
二、填空题1. 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2. 人口分布:城市化率高,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
三、简答题1.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基础设施建设等。
四、材料分析题1. 根据材料,该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农业;同时,交通便利,有利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五、综合题1. 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地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使得该地区气候温和;同时,山地地形也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结束语】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设计,有效地检验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透过试题看取向——以202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地理试题为例
透过试题看取向——以202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地理试题为例●程菊 王万燕*摘 要: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无论是对核心素养的评价还是对关键能力的考查,都体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由要素、过程分析向地域和时段多维度融合分析拓展,由区域地理知识调用向区域认知素养培育升华,由信息的整合分析向思辨能力的发展转化,这些变化起到了引领教学、倒逼育人方式变革的作用。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 地理高考试题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命题改革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基于对育人本质的思考,高考立意在不断发生变化。
纵观历年地理学科高考试题,命题立意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图1)。
当然,这些立意并不是相互孤立、相互排斥的,不同时期的命题立意其实是在一定的融合中有所侧重。
现阶段,我们更强调以素养立意为主,但不是完全摒弃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而是将三者有机融合,在整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习得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新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代替了传统的考试说明,课程标准是关于教学“教哪些内容、教到什么程度”的要求,而“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则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程菊,山东省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地理教研员,高中地理课标组核心成员;王万燕,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地理教师。
|地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落地探索图1 高考立意演变历程是引导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
同时,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突破了以往考试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框架,对于发挥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促进教学内容优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理试题的设置必须以真实情境为载体,通过设置不同情境的试题,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以致用,同时帮助教师开阔选材视野、丰富认知视角,不断调整和改进地理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使地理考试成为助力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020年高考全国卷3地理试题及解析
10.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 气候变化趋势为( A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解析 考查影响雪线和林线的因素,林线升高,表 明气温上升;雪线降低,表明降水增多。所在区域 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
11.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B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图2显示2010年我 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 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4〜6题.
4.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D )
A. 2001 〜2005 年 B. 1991-1995 年
C. 1981-1985 年
D. 1971 〜1975 年
答案: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増加到近450 毫米,趋向湿 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 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
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 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 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 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 会加重区域的干早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2)说明毛乌素沙地 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 于固定的自然原因.(6分)
解析 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 征。读图可以看出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 波动増加。利于植被生长,利于植被防风固沙, 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答案: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増加; 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1)分别简述图8所示I、II、 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 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 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8分)
高考评价体系下2020届高三地理三轮复习策略
一、“立德树人”承担起高考育人的使命 考试中心命题人员的文章中高频词--“高考地理试题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凸显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立德为先,构筑育人高地”和 “突出价值观引领,增强高考德育功能”。“立德树人”毫无争议地成为高考地理试题改 革中的第一大“热点”。十九大报告中要求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考是高等教育的 起点,高考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立德树人”在地理试题中的呈现主要依托环境治理、传统文化、大国担当以及国家 成就等四个方向。
(1)20世纪70 年代(1976 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 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 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 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 国道秦岭隧道通车 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 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 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2019新课标卷2)韩国首尔市的青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 架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 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 河道的桥梁。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信息一:工程建设前,芝加哥市向城 区河流排污影响城区河流和密歇根湖
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教育部考试中心)
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中国考试2020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对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助力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
试题以稳为主,在题型与结构、呈现形式与风格等方面,基本延续近些年的特点,给学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稳中有新,紧扣主干内容,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关键能力考查;试题既科学地表达了高考评价体系的精髓,又符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在“稳”与“变”的权衡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与平衡点。
1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通过精心选择体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的素材,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德育目标渗透到试题中。
一是呈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高考地理试题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背景设计,引导学生形成绿色生产生活理念,并从自身做起,自觉为美丽中国建设做贡献。
全国I卷第1~3题,考查黄土高原不同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途径。
全国II卷第44题,考查南宁市那考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的环境保护价值,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治污理念的根本变化及其积极作用,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考地理试题挖掘我国多姿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
全国I卷第43题,要求学生分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作为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主动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全国III卷第43题,要求学生评价徽杭古道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引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开发重要性的共鸣。
三是探究农事活动的地理原理。
高考地理试题将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智慧与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相结合,在学生心中播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
全国I卷第36题,选择西欧顺坡垄设计为情境,反映农业生产特征是一定地域人类与地理环境长期协调的结果,引导学生建立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的观念。
2020高考地理全国一卷试题分析及学法指导
2020高考地理全国一卷试题分析及学法指导稳中有“变”,变中求“新”——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Ⅰ卷试题分析2020年文综地理全国Ⅰ卷坚持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接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落实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
试题整体难度比去年大,保持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一、立足学科特点,强化立德树人落实力度1.呈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人地协调”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全国I 卷第1~3题,考查黄土高原不同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途径,重在引导学生形成绿色生产生活理念。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全国I卷第43题,要求学生分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作为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主动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3.探究农事活动的地理原理。
全国I卷第36题,选择西欧顺坡垄设计为情境,反映农业生产特征是一定地域人类与地理环境长期协调的结果,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二、发挥考试积极导向作用,助力地理教育教学1.地理内容生活化学习。
全国I卷第4~6题,通过对当地冬夏季盛行风的判断、不同建筑布局对风的阻挡和疏导效应的认知,展示如何通过居住区内建筑布局达到对气候环境的趋利避害。
将生活中的地理引入试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地理过程理解强化。
全国Ⅰ卷第37题,提供区域地貌结构,要求学生据此反演地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地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的区域地貌特征只是地貌过程瞬间表现的理念。
此题目也考查了考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创设了新的情境形式,增加自然部分的考查1.试题情境创设方面有所改变,部分设问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注重地理过程推理及地理要素关联分析。
2.题目中的治沟造地生态建设、居住区规划、葡萄种植及景泰蓝旅游,侧重人文地理考查;人工岛建设、岳桦林带变化、玄武岩地貌演变、高原鼠兔,侧重自然地理考查。
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名师评析课件(全国卷3)
6.推测 2010~2030 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
是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女性减少趋势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
C.2025 年迎来生育高峰
人口增长缓慢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答案:4.D 5.C 6.B
倒推20年,看看这批人出生于哪一年, 当时的情况怎么样
【答案】4.D 5.C 6.B
【解析】4.2001—200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5—9岁,1991—199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15— 19岁,1981—198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25—29岁,197—197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35—39 岁,据图可知,这四个年龄段育龄妇女人数35—39岁最多,说明当时出生率最高,D正确,ABC错 误。故选D 。
题号 1-3 4-6 7-8 9-11 36 37 43 44
考查内容 产业转移 人口 地质地貌 自然带 服务业 生态安全(沙漠化) 传统文化 生物多样性
考查区域 无区域性 西部地区 无区域性 俄罗斯远东地区 东南亚 西北地区 南方地区 无区域性
习题链接
[习题]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在经济全球化浪 潮下,一些国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 甚至取消彼此间部分商品的贸易关税,促进商 品的自由贸易。下图示意汽车企业在已签订自 由贸易协定的甲、乙两国的产业布局调整。据 此完成 1~3 题。
峰值年龄倒推至生育年龄 2010年-[( 35-39岁)-(21-29岁)]
4.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A.2001~2005 年 B.1991~1995 年 C.1981~1985 年 D.1971~1975 年
5.造成该市 20~24 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 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 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
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陕西省丹凤中学王志红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继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践行新课改目标理念,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套试题均能坚持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素养立意,价值导向的命题原则,体现高考的服务选拔、引导教学和育人功能。
三套地理全国卷在试题的选材立意、试卷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给学生以熟悉感、亲切感、延续了往昔风格的同时稳中有变、变中求稳、稳中有新,稳步推进,体现新时代特征、新经典背景、新课改理念下地理学科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综合考察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
考察了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通识性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促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使学生成为个体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地理全国试卷彰显地理学科特点,关注学科发展动态,聚焦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新课改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综合检测了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能力层级,关注学生发展,引领教师成长。
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立足学科特点,发挥育人功能2020年高考地理全国卷通过精选体现时代特征与地理学科特色并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简约风格的地理素材,使学生在认知世界,认知地理大千世界时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甚至创造美,在掌握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在学习中养成科学精神和正确观念。
1.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全国卷地理试题深度发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如全国卷一的1-3题,通过黄土高原沟壑区这一小流域综合整治,通过治沟造地等“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生产集约高效、生态山清水秀、生活舒适有度”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区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及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新课标卷3)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 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1.图l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2019新课标卷1)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 响了水质。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流入伊利 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图示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简述该工程对 当时环境的影响。
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邻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也增加, 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 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 统受到影响。
13. 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
A. 寒潮
B. 台风
C. 泥石流 D. 冰雹
(2018新课标卷3)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纸伞 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 开裂。近年来, 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 1.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 A.携带方便 B.适用地广 C.文化蕴涵 D.经久赖用 2.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 A.欧洲西部 B.中亚 C.中东 D.撒哈拉以南非洲
(2017新课标卷3)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 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1.图l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信息一:工程建设前,芝加哥市向城 区河流排污影响城区河流和密歇根湖
信息二:工程建设后,芝加哥市向 城区河流排污会流向伊利诺伊河
芝加哥城区河流和密歇 根湖水质会改善
伊利诺伊河及周边 地区水污染加重
信息三:工程建设后,连通了五 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
两大流域地理 环境差异大
水生生物相互干扰,影 响河湖生态系统平衡
江苏卷 天津卷 福建卷
题型 选择—1 选择—8
选择 选择—1 选择—1.2 选择—9.10 选择—13.14 主观—22 选择—8 主观—14(2) 主观—36(3)
三、传统文化
浙江温岭石塘镇,是我国东海的渔村集镇,这里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清。当地渔民 们的传统民居是图中所示的石屋。石塘镇的石屋、道路,基本依山随势而建。石屋、石街、 石巷、石级 ,独具风采。
(2018新课标卷3)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纸伞 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 开裂。近年来, 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 1.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 A.携带方便 B.适用地广 C.文化蕴涵 D.经久赖用 2.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 A.欧洲西部 B.中亚 C.中东 D.撒哈拉以南非洲
环境保护
从
立
德
树 人
传统文化
看
高 考 大国担当
试
题
国家成就
芝加哥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 韩国清溪川复原工程
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
油纸伞、剪纸、传统民居
中俄亚马尔天然气项目 中国公司在坦桑尼亚 兴建剑麻农场 嘉善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 发展模式 我国数据中心区位选址的演变 山西焦化厂的演变 瓜州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2019新课标卷3)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 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 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需要“节源开流”,“节源”即减少棚内盐分的来源;“开流” 即加强土壤盐分的排出和向土壤深层的淋溶。
二、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研究对象主要包含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 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的教育内容。所以生态文 明建设成为地理学科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最佳载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时代最具科学性的论断之一,这一论断对于中国现阶段的 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现已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相关的高考试题与模拟试题层出不穷,但是大部分试题的立意与取材多为“环境改善 之前的困难、改善的过程以及改善之后带来的效益”等。然而任何发展都不会是完美的, 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有直面现实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 所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查可以关注“成就”背后所面临的问题,这样也能够体现出地理学 在解决重大问题中的价值。
(2019新课标卷2)韩国首尔市的青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 架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 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 河道的桥梁。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考点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画九” 书画《清明上河图》 古诗词《桃花源记》
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 妈祖文化 秦腔飞地
三、传统文化
时间 2016 2015 2013 2015 2014 2016 2016
地区 北京卷 北京卷 山东卷 江苏卷 江苏卷 江苏卷 海南卷
2015 2016 2015
A. 寒潮
B. 台风
C. 泥石流 D. 冰雹
(2019海南卷)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
缕曙光。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
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12. 该镇位于
A. 海南省 B. 广东省 C. 浙江省 D. 山东省
(1)20世纪70 年代(1976 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 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 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 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 国道秦岭隧道通车 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 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 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四、大国担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我国宪法。这体现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并世界分享自 身发展机遇的大国担当。而地理学可以从地缘分析、资源配置、区域联系等角度服务“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所以,“大国担当”近来已成为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素材来源。 事实上,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走得并非一帆风顺,复杂的国际环境, 传统大国的政治压力、贸易打压,欠发达国家的信息不通畅,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等等。作 为高厉害性、影响范围极大的高考来讲,理应向考生传递忧患意识,更全面地实现高考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9海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
缕曙光。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
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12. 该镇位于
A. 海南省 B. 广东省 C. 浙江省 D. 山东省
13. 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
从立德树人看高考试题
一、“立德树人”承担起高考育人的使命 考试中心命题人员的文章中高频词--“高考地理试题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凸显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立德为先,构筑育人高地”和 “突出价值观引领,增强高考德育功能”。“立德树人”毫无争议地成为高考地理试题改 革中的第一大“热点”。十九大报告中要求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考是高等教育的 起点,高考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立德树人”在地理试题中的呈现主要依托环境治理、传统文化、大国担当以及国家 成就等四个方向。
“开流”:定期淡水漫灌并及时排水,达到洗盐效果;雨季适时揭开棚膜,使土壤得到雨 水的淋溶;客土置换重盐渍化的土壤;适当深耕,让盐分更易下移;在大棚休闲阶段,种 植吸盐作物,吸收部分土壤盐分。
(2016新课标卷2)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 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图5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 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 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