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
审美教育学教学大纲
审美教育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1.1 审美教育学的概念和意义审美教育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体验,提高个体的审美水平和品味,进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1.2 审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审美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审美教育向当代审美教育的发展转变,从重视技巧和规范向注重体验和创新的教学方式转变。
第二章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2.1 美的本质及审美价值审美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对美的本质和审美价值的探讨之上,美是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审美价值体现在人们对美的欣赏和体验中。
2.2 审美教育学的教育原则审美教育学遵循着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如从感性到理性,从整体到个别,从表象到本质等,引导学生通过审美体验和感悟来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
第三章审美教育的教学内容3.1 各学段审美教育的内容安排在不同学段的审美教育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相应的审美课程内容,涵盖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3.2 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分析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通过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批评能力。
第四章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4.1 体验式教学法审美教育学倡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法,通过直观感知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4.2 互动教学法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中,互动教学法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互相交流和合作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第五章审美教育的评价与展望5.1 审美教育的评价体系审美教育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对学生审美水平和品味能力的评估,以及对教学效果和教师水平的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促进审美教育的质量提升。
5.2 审美教育的未来展望审美教育学将在未来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品位,提升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建设美好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韦伯
(二)、审美教育与人生哲学
1、审美教育应该从“生活的艺术”的高度引导受教育 者领悟审美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审美的目标是自我实现 的,是自由。而这样的目标应该从生活中来理解。
2、成熟的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包含了现实主义、理想 主义、幽默感和敏感之间的合适的比例。现实主义让人 能够认真对待生活,直面生活;理想主义则意味着反思 与超越,这是对待生活的诗意的态度;幽默感是一种睿 智,是一种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敏感则是对人自己、 人与世界的敏锐的感受和把握。
3、审美趣味:个体所依据的审美参照系。主要表现为个体的 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1)审美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的指向性,也就是对某类审 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题材、风格等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成熟 的审美偏爱有相对固定的中心,同时又有一个弹性的兴趣范围, 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 (2)审美标准是个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审美判断的尺度。 审美标准是一个发展过程,9-13岁的儿童进入审美萌芽期, 而13-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这与道德危 机阶段是同步的。其特征是“相对主义”。其负面效果是无所 适从,其正面意义是此阶段个体会大量扩展自己的审美经验, 为审美标准的成熟做好准备。 (3)审美理想:是个体的一种理性观念,是个体在审美活动 中的追求和期待。是在审美偏爱和审美标准日益成熟的基础上 形成的。它将影响主体的人格个性的完善。
3、科学研究中的审美。自由之路。
二、个体审美发展在当代的迫切性
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 论,当代社会是一个合理 化的社会,社会的各个层 面都以理性的方式加以组 织和规训,这导致所谓的 “单向度的人”的出现。 个体审美教育正是以人的 个性人格完善发展为目标, 避免人成为工具而存在。
谈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800字
谈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800字篇一谈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一、引言美育,通常被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来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等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美育的认识和理解,分析其重要性、实施方式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二、美育的重要性(一)培养审美能力美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和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人们可以逐渐学会感受美、鉴赏美。
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善于发现美、欣赏美。
(二)塑造健全人格美育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参与艺术活动,人们可以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这些品质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承文化遗产美育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各种艺术形式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艺术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本民族和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遗产。
这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四)促进全面发展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美育,人们可以在情感、认知、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
同时,美育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美育的实施方式(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各级学校应当开设艺术课程,如美术、音乐、舞蹈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艺术教育。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艺术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审美能力。
(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美育的概念及其思想
美育的概念及其思想1.美育的概念无论在国内外美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了近千年,但美育的提出是在近两百年里。
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纪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他需要美,是因为他需要感到他自己存在于世界”。
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1714—1762)最早提出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埃斯特惕卡”)它的意思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
“Aesthetica”的希腊语词根的原意是“感觉学”“感性学”。
鲍姆嘉通把“感性认识的完善”与“美”联系起来,认为美学研究对象是人类感觉和情感的领域。
日本学者西周、中江肇民等用汉语“善美学”、“佳趣论”、“美妙学”、“美学”、“审美学”等来翻译“Aesthetica”一词,中国学者康有为、王国维等译介时接受了这一概念就有了今天的“美学”。
后来,德国启蒙时期的剧作家、诗人、美学家,席勒(Shiner,F)在美学的发展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在它的著作《美育书简》中对美育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他认为美育是“通过审美自由活动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全的人”。
席勒《美育书简》的哲学基本框架来自于康德美学。
康德美学是从自己的哲学体系为出发点,按照古希腊的传统,将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知识、情感和意义三部分,并认为人也具有与之相对应的三种认知能力,即理解、判断和推理。
出于抑制人性的分裂问题,席勒站在人道主义的角度提出了美育。
他觉得,唯有借助审美自由的中间形态,才能够实现将感觉状态向思想与意志活跃状态过度。
如果一个人能够让自己成为具有审美的人,那么他就能够将自己从一个理智人变成理性人。
康德的美学理论与席勒的美育理论对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早期的美育主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近代国内研究学者汤杰英通过查阅相关的词典和著作,收集、整理和分析了近代产生的50多种“美育”概念,把美育的概念分为八个大类:“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是美学知识的教育;是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是美感教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等。
[教育学]美育学概论[1]
美育学概论六艺..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
乐.不等同于当今我们所讲的音乐,而是集文学、音乐、舞蹈、道德、政治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教育科目。
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以书信体形式写成了《美育书简》(全称为《关于人的审美教育的书信》),它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美育的性质、功能和意义,是最早全面提出美育理论的著作。
蔡元..培.的《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和《以美育代宗教说》。
美育不同于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学的学科特点?①人文性。
人文性是指美育学的价值追求,它始终围绕人这个中心,始终贯穿着对人的成长和培养的关切,体现出以人性完善为内在目的精神态度。
②应用性。
美育学的应用性是指学科对美育的实际操作提供原则性的指导。
③边缘性美育学不是一门边界分明的独立学科,而是一个多学科探讨的领域,涉及教育学、没学、伦理学、社会学等。
美育学的学科基础?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美育学的哲学基础②作为生存范畴的审美价值论是美育学的美学基础③素质教育思想是美育学的教育学基础。
素质教育思想与美育学的关系?①两者相互关联,互为基础不可分割②素质教育思想是适应我国全面开展现代化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历史性任务而提出的③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性与全面性素质作为教育的最基本的任务④我们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首先要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重视美育、实施美育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之一孔子审美化生存的境界有哪些①是从艺术欣赏中得之②是从自然,游历中得之③是从日常生活中得之。
审美教育思想有哪些?①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重个体的兴趣爱好②孔子要求把道德内化为个体的自发要求,使人从内心深处向往仁义,自发地实践伦理原则,并以此为乐,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
“乐”又不仅仅对社会而言,它同时也具有个体生存的意义。
③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强调艺术在人生中的基础与贯穿作用。
④孔子还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
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是指审美教育的核心思想、行为原则、要素和实
践方式。
它是审美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审美教育的理论指导及实践指
导的依据。
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论基础、实践原则和实施
办法。
首先,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审美思想、价值观以及美学原理。
审
美思想是以客观社会为背景,把审美观照到社会中,开展审美教育活
动的思想。
审美思想要求从实践中发现美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实践中的
美学价值观,从而使人们关注美的基本特性,激发对审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
其次,审美教育的实践原则包括审美主观性、审美客观性和审美多样性。
审美主观性要求无论所审视之对象是何物,我们都要按照自己的
审美意见看待。
审美客观性要求根据所审视之物提供的客观资料,从
客观角度审视事物。
审美多样性是指,从不同客观层面审视物体,应
充分利用多种审美情趣,以便使自身有全面的审美意识。
最后,审美教育的实施办法包括审美实践、审美分析和审美交流三个
要素。
审美实践是指,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来增强审美意识。
审美分
析指通过分析客观问题来认识审美问题,掌握审美原理。
审美交流是
指在审美实践中交换审美意见,加强审美意识。
总之,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理论基础、实践原则和实施办法,是
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是审美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它
旨在让学生有能力去衡量审美,获得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七章护理审美教育
第五节 护理审美的整体观念
• 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 ------人、健康、环境、护理和谐美
• 以病人为中心,维持心身状态的和谐美
第五节 护理审美的整体观念
护理 环境
人 (健 康)
人
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
(疾 病)
护理的基本概念 I ---人
※人是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的统一整体 ※人是个开放系统
多 元 技术操作安全性
文 化 护 理
医院环境的选择 从文化传统
角度出发,
注意言行举
止对患者健
文化安全性
康产生的影 响
第五节 护理审美的整体观念
•系统化整体护理袁剑云博士1991年引进中国
现代护理观----指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概念
护理程序----核心 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
各环节系统化的模式
内涵
人是有整体需求 不同生命周期护理需求不同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马克思
第二节 护理审美教育的实施原则
护理审美教育的协调性原则 护理审美教育的场效性原则 护理审美教育的引导性原则 护理审美教育的阶段性原则
第二节 护理审美教育的实施原则
一、护理审美教育的协调性原则
德育:善与恶的辨别力 智育:知识与技能教育 体育:寓健全的精神与健康的体魄中
第一节 护理审美教育的概念
护理审美教育 简称“护理美育”,是通过一定方
式、设施,培养护理人员正确健康的审 美观和审美情趣,提高护理人员的鉴赏
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第一节 护理审美教育的概论
一、护理美育的特点
护理美育具有职业特色 护理美育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客观性 护理美育寓于情感之中,具有感染性 护理美育寓教于潜移默化之中,具有深邃性
第十一章--美育--(《美学原理》PPT课件)
第二节 二、陶冶性情
• 美育由于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是让人进入审美活动之中, 在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与体验中获得愉快的感受,才能对人 的性情起作用。
• 美育对人的情感的培育与陶养,不仅要使人的情感趋于 丰富与纯洁,还要使人获得对事业的巨大激情与动力,这 也是美育的特殊目标之一。
• 党的16大、17大、18大、19大报告中都有要“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的提法,对美育的内容、作用、地位进行 了明确的界定。从根本上解决了要不要美育、要什么样的 美育的问题,这说明美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针。
第一节 一、美育溯源 我国近现代的美育理论已经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人们 不仅认识到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而 且更加重视对美育的特殊性质与特殊使命的探索。可以说,人 们已经把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了。 从美育的历史看,美育是指一种以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 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但同时又是教育形态的审 美活动。
•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 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和苏霍 姆林斯基。
马卡连柯提倡使美育寄寓于德育、 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他认 为美好的生活就是“和美学联系起 来的那种生活”。
• 苏霍姆林斯基既是一位杰出的美育理论家,又是一位成 绩卓著的美育实践家。他指出,统一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应当体现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相互渗透、 相互交织。美育对于人的个性培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形 成具有重要意义。没有美育,就谈不上完整的教育,就不 可能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 具有促进作用。而美育的直接效果是陶冶人的情感。
美育重点复习资料
4.3.智力结构
4.4.意志结构
4.5.审美结构
4.6.审美感知力
4.7.审美鉴赏力
4.8.审美创造力
4.9.审美感觉
4.10.审美知觉
4.11.情感
4.12.高级情感
4.13.低级情感
5.1.现实美
5.2.自然美
5.3.社会美
5.4.人的美
5.5.人体美
2.5.趣昧世俗化
2.6.趣味的感性化
2.7.畸趣
2.8.人格
2.9.健康人格
2.10.升华
3.1.审美意象
3.2.美育的形象性
3.3.美育的愉悦性
3.4.悦耳悦目
3.5.悦心悦意
3.6.悦志悦神
3.7.审美感知愉悦的直接性
3.8.审美愉悦的易变性
3.9.美育的自主性
4.1.审美
科目:美育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 美学
美学是一门研究美、没干和艺术的创造与鉴赏规律的科学。
1.2. 美育学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属于美学范畴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它是美学与教育学的有机结合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不断自我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审美教育现象
1.4.审美教育规律
3.4.为什么说审美愉悦是人的高级精神愉悦?
3.5.审美愉悦分为哪几个层次?
3.6.审美感知愉悦的特点是什么?
3.7.审美心理愉悦的特点是什么?
3.8.美育自由性的特点是什么?
4.1.什么是审美观?怎样的审美观是正确的?
4.2.如何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美育基础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美育基础科目:美育基础名词解释题目录 1.1.1.1. 美学美学美学是一门研究美、没干和艺术的创造与鉴赏规律的科学。
1.2.1.2. 美育学美育学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属于美学范畴的一门应用型学科。
它是美学与教育学的有机结合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不断自我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重要组成部分。
1.3.1.3.审美教育现象审美教育现象审美教育现象 1.4.1.4.审美教育规律审美教育规律审美教育规律 1.5.1.5.美育的基本理论美育的基本理论美育的基本理论 1.6.1.6.美育的实践和实施美育的实践和实施美育的实践和实施 1.7.1.7.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和谐教育 1.8..1.8..寓教于乐寓教于乐寓教于乐 1.9.1.9.诗教诗教诗教 1.10.1.10.乐教乐教乐教1.11.1.11.《美育书简》《美育书简》《美育书简》 1.12.1.12.游戏的冲动游戏的冲动游戏的冲动 1.13.1.13.感性的冲动感性的冲动感性的冲动 1.14.1.14.理性的冲动理性的冲动理性的冲动 1.15.1.15.以美育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 2.1.2.1.感性感性感性 2.2.2.2.解放人的感性解放人的感性解放人的感性 2.3.2.3.趣味趣味趣味 2.4.2.4.趣昧教育趣昧教育趣昧教育 2.5.2.5.趣昧世俗化趣昧世俗化趣昧世俗化 2.6.2.6.趣味的感性化趣味的感性化趣味的感性化 2.7.2.7.畸趣畸趣畸趣 2.8.2.8.人格人格人格 2.9.2.9.健康人格健康人格健康人格 2.10.2.10.升华升华升华 3.1.3.1.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审美意象 3.2.3.2.美育的形象性美育的形象性美育的形象性 3.3.3.3.美育的愉悦性美育的愉悦性美育的愉悦性 3.4.3.4.悦耳悦目悦耳悦目悦耳悦目 3.5.3.5.悦心悦意悦心悦意悦心悦意 3.6.3.6.悦志悦神悦志悦神悦志悦神3.7.3.7.审美感知愉悦的直接性审美感知愉悦的直接性审美感知愉悦的直接性 3.8.3.8.审美愉悦的易变性审美愉悦的易变性审美愉悦的易变性 3.9.3.9.美育的自主性美育的自主性美育的自主性4.1.4.1.审美审美审美 4.2.4.2.审美观审美观审美观 4.3.4.3.智力结构智力结构智力结构 4.4.4.4.意志结构意志结构意志结构 4.5.4.5.审美结构审美结构审美结构 4.6.4.6.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 4.7.4.7.审美鉴赏力审美鉴赏力审美鉴赏力 4.8.4.8.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力 4.9.4.9.审美感觉审美感觉审美感觉 4.10.4.10.审美知觉审美知觉审美知觉 4.11.4.11.情感情感情感 4.12.4.12.高级情感高级情感高级情感 4.13.4.13.低级情感低级情感低级情感 5.1.5.1.现实美现实美现实美 5.2.5.2.自然美自然美自然美 5.3.5.3.社会美社会美社会美 5.4.5.4.人的美人的美人的美 5.5.5.5.人体美人体美人体美 5.6.5.6.服饰美服饰美服饰美 5.7.5.7.人格美人格美人格美 5.8.5.8.心灵美心灵美心灵美 5.9.5.9.语言美语言美语言美 5.10.5.10.行为美行为美行为美 5.11.5.11.生产劳动的美生产劳动的美生产劳动的美 5.12.5.12.革命斗争的美革命斗争的美革命斗争的美 5.13.5.13.艺术美艺术美艺术美 5.14.5.14.视觉艺术视觉艺术视觉艺术 5.15.5.15.听觉艺术听觉艺术听觉艺术 5.16.5.16.视听艺术视听艺术视听艺术 5.17.5.17.语言艺术语言艺术语言艺术 5.18.5.18.科学美科学美科学美 5.19.5.19.技术美技术美技术美 5.20.5.20.通感通感通感 6.1.6.1.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生活质量 6.2.6.2.审美心胸审美心胸审美心胸 6.3.6.3.文明文明文明 6.4.6.4.物质文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 6.5.6.5.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精神文明 6.6.6.6.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生活方式 6.7.6.7.生活生活生活6.8.6.8.生存型的生活方式生存型的生活方式生存型的生活方式 6.9.6.9.发展型的生活方式发展型的生活方式发展型的生活方式 6.10.6.10.完善型的生活方式完善型的生活方式完善型的生活方式7.1.7.1.家庭美育家庭美育家庭美育 7.2.7.2.胎儿美育胎儿美育胎儿美育 7.3.7.3.游戏一艺术美育游戏一艺术美育游戏一艺术美育 7.4.7.4.家庭环境美育家庭环境美育家庭环境美育 7.5.7.5.学校美育学校美育学校美育7.6.7.6.社会美育社会美育社会美育7.7.7.7.景观美育景观美育景观美育 7.8.7.8.生态美育生态美育生态美育 8.1.8.1.美育美育美育 8.2.8.2.德育德育德育 8.3.8.3.智育智育智育 8.4.8.4.体育体育体育 8.5.8.5.创造力创造力创造力 8.6.8.6.直觉直觉直觉8.7.8.7.灵感灵感灵感 8.8.8.8.美感美感美感9.1.9.1.审美感兴能力审美感兴能力审美感兴能力 9.2.9.2.审美态度审美态度审美态度9.3.9.3.审美直觉感受能力审美直觉感受能力审美直觉感受能力 9.4.9.4.审美趣味审美趣味审美趣味 9.5.9.5.审美想像审美想像审美想像 9.6.9.6.前审美时期前审美时期前审美时期 9.7.9.7.审美萌芽时期审美萌芽时期审美萌芽时期9.8.9.8.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时期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时期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时期 10.1.10.1.观察观察观察 10.2.10.2.知美教育知美教育知美教育 10.3.10.3.赏美教育赏美教育赏美教育 10.4.10.4.爱美教育爱美教育爱美教育 10.5.10.5.创美教育创美教育创美教育 11.1.11.1.内在审美素养内在审美素养内在审美素养 11.2.11.2.审美技能素审美技能素审美技能素 11.3.11.3.教学美教学美教学美11.4.11.4.课程审美化技能课程审美化技能课程审美化技能 11.5.11.5.语言审美化技能语言审美化技能语言审美化技能 11.6.11.6.艺术表现和批评技能艺术表现和批评技能艺术表现和批评技能名词解释题答案名词解释题答案1.1.1.1.美学:美学是研究人类的审美活美学:美学是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审美教育。
美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美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美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一、美育理论美育理论是美育学研究的基础,主要探讨美育的本质、目的、功能、原则和方法等基本问题。
通过对美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明确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美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美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创造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不同美学思想的比较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美的本质和特征,为艺术教育提供思想基础。
三、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涉及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艺术教育的深入研究,可以探索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为美育实践提供教育基础。
四、美育实践美育实践是美育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涉及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美育实践的深入研究,可以探索美育实施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为提高全民族审美素质提供实践基础。
五、美育与社会文化美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美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主要涉及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美育与社会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探索美育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六、美育评价与测量美育评价与测量是美育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主要涉及审美评价标准、审美能力测量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美育评价与测量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美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客观标准,促进美育质量的提高。
七、美育教师专业发展美育教师专业发展是美育学研究的另一重要课题,主要涉及教师培养、教师素质、教师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美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培养优秀的美育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八、跨学科美育研究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跨学科美育研究逐渐成为美育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该领域主要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美育研究,旨在从多学科角度深入探讨美的本质和价值,为提高全民族审美素质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高等教育美学问答及答案
高等教育美学问答及答案问题一:什么是高等教育美学?高等教育美学是研究高等教育中与美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科领域。
它探讨高等教育中的美学原则、美学价值观以及美学与教育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问题二:高等教育美学有哪些重要理论?高等教育美学的重要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美学理论:研究高等教育中的美学原则和教育目标的相互关系,探讨如何通过美学教育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美学价值观理论:探讨高等教育中的美学价值观,如美的追求、审美情趣的培养等,以及这些价值观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3. 美学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中的美学教育方法和策略,包括美学课程设计、美学教学模式等,旨在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问题三:高等教育美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什么?高等教育美学对教育实践具有以下影响:1. 提升教育质量:通过美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2. 培养审美情趣:高等教育美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促进创新思维:美学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塑造人文素养:通过美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问题四:高等教育美学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应用?高等教育美学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应用:1. 美学课程设置:设计和开设美学相关的课程,如美学原理、艺术欣赏等,让学生系统学习美学知识和理论。
2. 美学教学方法:运用美学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互动讨论、实践体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 美学教育资源:丰富美学教育资源,提供艺术展览、文化活动等机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美学学习体验。
4. 美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美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进行评估和反馈,促进其个人发展和成长。
以上是关于高等教育美学的问答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七章 审美教育论
第七章 审美教育论一、何谓美育1、美育的由来(1)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①礼乐思想;②“诗教”、“乐教”美育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中国近代美育思想:①“美育是情感教育”的思想——梁启超,“古往今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是注重情感的陶冶”、“情感教育最大利器就是艺术”;②纯艺术教育美育思想——王国维,在中国近代首次正式倡导美育;③“以美育代宗教”的美育思想——蔡元培,认为培养健全的人格要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的途径才能实现。
(3)西方古、近代美育思想:柏拉图:《理想国》中,主张对身体进行体育教育,对精神和灵魂进行音乐教育,首倡文艺为政治服务。
亚里士多德:悲剧、音乐具有、净化和精神享受等方面的美育功能。
贺拉斯:寓教于乐。
席勒:美育作为一个概念,是由德国戏剧家兼诗人席勒第一个提出,1795年发表了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美育书简》,首次明确、系统地阐述了有关美育的性质、特征、作用等理论,被公认为“一部审美教育宣言书”。
2、何谓美育(1)第一种美育观,美育就是完人教育。
(代表人物是卢梭和席勒)他们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天性)本来是完美的,但近代社会成为一个大染缸,人于其中受到邪恶、丑陋、肮脏、嫉恨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污染,加上工业化分工对完整人性的切割分拆,导致人性的扭曲和畸形。
为避免这种后果和恢复人性的完美,就要依赖美育:卢梭提倡“回归自然,返回自然”;席勒强调通过游戏(审美活动)使人成为美育论何谓美育 美育任务和功能 美育实施任务 功能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审美鉴赏力的培养 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陶冶性情开启智力以美储善以美塑形(2)第二种美育观,艺术教育即美育(代表狄德罗、王国维);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审美教育就是或主要就是进行艺术教育。
艺术的巨大魅力,能使人感受到无限的美,实现感官和想象方面的满足。
(3)第三种美育观,美育即美学理论教育;因为美育是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要进行审美教育就离不开美学理论的指导,就必须了解有关美的一些基础知识和理论,这种观点忽视了审美教育的实践性和现实性。
论美育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论美育的理论和实践依据2019-09-21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美育研究的最根本指导思想,唯物史观是构建美育体系的理论基础,⼈的全⾯发展理论是确⽴美育⽬标的根本尺度,社会实践理论是正确认识美育功能的基本视⾓。
美育的实践依据表现在美育是现实⼈⽣的必要选择,美育是诗意⽣存的根本途径,美育是塑造和谐性格的关键措施,美育是促进⼈全⾯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美育审美意识⼈的全⾯发展美育作为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类从愚昧⾛向⽂明,从低级向⾼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种⾃我完善的教育⽅式,在⼈的全⾯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
深⼊探讨美育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对于深刻认识加强美育的历史必然性,完善美育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育的理论依据我国美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在美育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个完整的体系,但他们的论述中却多次涉及到了美育的根本问题,他们所创⽴的唯物史观与⽅法论为我们建⽴美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唯物史观是构建美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反作⽤。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正是从这⼀基本原理出发来探讨美育的起源和现状,来展望美育的发展⽅向。
美源⾃“劳动”,美育源⾃劳动的创造与需要,⽽劳动总是劳动者在⼀定社会和⾃然条件制约之下的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活动。
因此,⼀个时代、⼀个社会美育的发展⽔平乃⾄⼈的全⾯发展⽔平总是要受到⼀定社会的物质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繁重与强制的劳动⾃然难以给⼈以美的享受,也不利于美的创造。
为了使劳动者受到审美教育,摆脱畸形⽽⽚⾯的发展,⾸先应当变更劳动者实践活动的经济背景和劳动者所处的社会制度,即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社会主义社会,并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
因此,随着⼈类物质和精神⽂明的不但发展,美育的内容和⽅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丰富多彩。
审美教育
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这都是强调美和善的联系。
2.重视艺术在陶冶性情上的作用。
中国古代,诗教、乐教等审美教育一直被当作修身养性、完善道德的手段。 孔子对艺术的审美教育的功能作了这样全面的解释“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 语· 阳货》)其中的“兴”就是感发人的志意,陶冶人的感情。
死亡
是人生的否定,但死亡又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就像一出戏最后的一幕, 这最后一幕怎么演出,对一出戏可以是非常重要的。 冯友兰说,精神 境界不同的人对待死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把人生境界分成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中的人不知道怕死,因为他不知道死的可怕。 功利境界中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我,那么死就是我的存在的削面、断面, 所以,在功利境界中的人最怕死。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注意死后,只注意生前,他要使自己一生的形式都充 分表现道德价值,要使自己一生自始至终像一个完全的艺术品,没有一 个败笔。所以,对于他只要活着就要兢兢业业,尽职尽能,做自己应该 做的事直到死方可以休息。这就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三节 审美教育的实施
审美教育应怎样实施?
一、从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
(一)家庭教育 人生最早、时长最长、影响最细微的审美教育。从胎教到晚年的怡情养 性,都对人自身的美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家庭审美教育的主导是父母。 家庭环境的审美化,生活秩序的审美化,人际关系的审美化 和谐有序
义。”也就是说诗歌是通过以情感人来达到教育的作用。
王阳明谈到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时说,“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 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凡此皆所以顺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
自考《美育基础》复习资料:第1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1.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
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2.美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审美教育现象及其普遍的规律。
3.审美教育现象:是指人类各种审美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外在表现形式是可以被人感知和认识的客观存在,其中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审美教育活动、审美教育问题、审美教育理论研究等等。
4.美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美育现象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
※5.美育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研究的范围:包括美育的基本理论和美育的实践与实施两个方面美育的基本理论包括:美育的性质、美育的特点、美育的任务、美育的功能、美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等。
美育的实践和实施:美育的媒介、美育的途径、美育的实施原则和方法以及施教者的审美素养等。
※6.美育学与美学的关系:①美育学是在美学理论中发育、形成并逐步分化出来的,它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美育学与美学有着内在的亲缘关系。
②美育是实现美学的任务和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也是美学最终的落脚点。
③美育正是按照美的规律美化人类自身的一种教育,它是实现人的自我塑造的途径和手段,因此,美育是美学的重要内容,是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④美学理论的价值只有通过人及其审美实践才能得以实现。
所以提高人们的美学理论水平,加强人们的审美修养,培养“审美的人”是美学实现其理论价值的关键所在。
美育是美学的落脚点和归宿。
7.美学研究内容的四个部分: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审美教育。
※8.美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所提出的全面教育,也包括审美教育。
教育学所规定的一般教育的性质、任务、方针、原则、方法等等,也为审美教育提供了理论前提,从这个方面来说,美育学是教育学的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是教育学的扩展和延伸。
区别: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普遍规律,美育学研究的则是审美教育的特殊规律,他们是一班与特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美育基础理论
• 形式冲动——道德强制(理性自由);道德意志、 理性规范;尊敬;道德法则的神圣王国(个人意 志服从公共意志)。(海瑞)
游戏冲动——自由(审美自由); 规避二者之短处;通过自由给予人 自由;审美王国(第三王国)。 (游戏、审美、旅游、演出)
2007年杨丽娟追星事件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用一个普遍的概念来说明,感性冲动的对象就是 最广义的生活;这个概念指全部物质存在以及凡 是呈现于感官的东西。形式冲动的对象, 也用一个 普通的概念来说明,就是同时用本义与引申义的 形象;这个概念包括事物的一切形式方面的性质 以及它对人类各种思考功能的关系。游戏冲动的 对象,还是用一个普遍的概念来说明,可以叫做 活的形象;这个概念指现象的一切审美的性质, 总之,指最广义的美。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美育基础理论
• 一、美育的内涵 • 二、美育的发展 • 三、美育的任务与功能 • 四、美育与德育之关系 • 五、美育的特点 • 六、美育的途径
美育之于现代教育 learn
• 现代教育教学把Learn to know、learn to do、learn to live together、 learn to be 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Learn to know,即 学会认知、学会获得正确知识的方法、能 不断扩充自己的理论知识;learn to do, 即学会做事、有实践的能力;learn to live together ,即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 learn to be,即有价值(对他、对己)地 生存,体现了对前三种学习成果的 综合和运用。
二、美育的发展
• (一)美育在中国的 发展
• (二)美育在西方的 发展
(一)美育在中国的发展
00409美育基础其它
三、名词解释1爱美教育:是指不仅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还应当培养学生从心底产生热爱美的情感。
2创美教育:是指让学生了解美来自人的创造,美是与人的创造息息相关的。
3创造力: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一种求异、创新、创美的心理能力,主要表现在科技和艺术的创造活动中。
换言之,创造力就是人创造某种新奇、新颖、独特的具有价值的新理论、新产品、新作品的能力。
4发展型的生活方式:在这一阶段,虽然生存的问题仍很重要,但人奚的发展问题开始在其生活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精神发展日趋重要,审美与艺术在人类生活中也日趋重要。
5感性:即人生之所以然者,它包括人的本能欲望、感知和情感等,它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感性具有四个特征:第一,自然性,即人的感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
第二,动物性。
指在感性的层面,人与动物没有本质的差别。
第三,模糊性。
相对于人的理性而言,感性认识是混乱的。
第四,本原性。
指在感性的层面,人与外界所发生的是一种直接的关系。
6感性的冲动:这是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的,指的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精神状态。
人在这种状态下,完全受制于自然的摆布,成为自然的奴隶,像动物一样生活,只贪图物质的享受,追求生理欲望的满足,是一种自然状态的人。
在这种状态下,人是不自由的。
7革命斗争的美:是指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和进步力量在变革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斗争中所具有的美。
8和谐教育:这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发育过程应该首先是身体的发育,继之为情感的培养,最后是理智的锻炼,要使这三部分都得到充分、完满的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和训练,把体育、德育和美育和谐统一起来,这就是他提倡的“和谐教育”这其中,音乐、悲剧等艺术教育占重要地位。
9畸趣:它不只是指庸俗、低级和拙劣的文艺作品,更是指一种病态的审美趣味,有着极强的包装性、表演性、虚伪性。
10景观美育:是指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人们进行的审美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审美教育应该从“生活的艺术”的高度引导受教育 者领悟审美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审美的目标是自我实现 的,是自由。而这样的目标应该从生活中来理解。
2、成熟的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包含了现实主义、理想 主义、幽默感和敏感之间的合适的比例。现实主义让人 能够认真对待生活,直面生活;理想主义则意味着反思 与超越,这是对待生活的诗意的态度;幽默感是一种睿 智,是一种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敏感则是对人自己、 人与世界的敏锐的感受和把握。
3、科学研究中的审美。一种宗教感。这种宗教感的科 学审美教育对于崇尚科学的当今社会提供了一条超越与 自由之路。
二、个体审美发展在当代的迫切性
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 论,当代社会是一个合理 化的社会,社会的各个层 面都以理性的方式加以组 织和规训,这导致所谓的 “单向度的人”的出现。 个体审美教育正是以人的 个性人格完善发展为目标, 避免人成为工具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