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超详细整理笔记

古代文学超详细整理笔记

此章重点记忆《诗经》《屈原》神话(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最早的叙事文学)神话,简单讲,即关于神异形象的故事。

上古神话,本质上来说则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马克思概括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神话“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此书中。

2、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①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②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如庄子散文,《西游记》等。

书面散文1、甲骨文:前辞(某时某地某人占卜)命辞(问占卜何事)占辞(观察卜兆后的判断)验辞(追记事件以验证卜事灵验与否)2、《易经》: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称为《易经》。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易经》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yao辞而言。

历史散文主要记载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以及统治者,谋臣策士的言论等。

历史散文的发展分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以《尚书》《春秋》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1、《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

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继代史,鲁国史官记录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时期的大事,并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类,故名为春秋。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古代文学史要点精简笔记

古代文学史要点精简笔记

先秦一、上古神话(一)、上古神话: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

1、内容本质是反映自然和社会2、幻想3、不自觉4、人民集体口头创作(二)、万物有灵:认识低下,自身和自然界难以分开,自然万物有灵魂(三)、图腾:totem,印第安人方言,“他的亲族”(四)、我国上古神话的文学价值1,、与自然积极抗争有为,文学创作2、天然神奇的艺术创造对浪漫主义的发展(1)境界和形象提供素材(2)夸张,幻想启迪想象力(3)对小说影响在于故事性,形象化和故事的虚构性(五)、神话类型:1、创世神话2、始祖神话3、洪水神话4、战争神话5、发明创造神话6、抗争神话(六)、重要作品1、《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内容,生存状况和战胜自然;艺术,想象、幼稚、宏大2、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经训》内容,人类神代替自然神、工具3、《鲧禹治水》——《山海经·海内经》内容,经验和智慧4、《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内容,征服自然愿望形象,死去的英雄的振奋、对力量和勇敢的追求艺术,夸张(七)神话体现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反抗二、《诗经》(一)解题1、《诗经》:内容,名称和时间周初到春秋中叶、赋比兴的应用、关注现实2、笙诗:六笙诗,有目无辞,六篇3、风雅颂:音乐性质,十五国风,雅正105篇,颂祭神祭祖、周鲁商4、赋比兴:表现手法,赋,铺陈直叙比,以彼物比此物兴,触物兴词朱熹《诗集传》5、三家诗:秦火焚,汉流传,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官学5、四家诗:汉代传习《诗经》鲁毛韩齐鲁韩齐今文学家,立官学魏晋后亡佚毛古文家,盛于东汉四家都宣言儒家思想,大同小异6、毛诗:赵人毛苌东汉郑玄7、《诗经》特色内容:(1)、《周颂》赞美诗文学与祭祀活动紧密结合(2)、周族“史诗”性质,再现叙述性内容,民族事件和人物文学特点,传奇、曲折形式,长篇巨制(3)、“变雅、变风”中怨刺诗和讽刺诗政治黑暗,反映现实怨刺诗,统治阶级一员讽刺诗下层(4)、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服役者本人感受经历家妇思念行人(5)、《国风》中婚恋诗青年男女欢乐情歌、恋歌宗法礼教限制8、二雅:音乐上的区分,105篇,大雅31,西周初期,上层贵族小雅74,西周末期上层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有少量民歌9、六义:出自《毛诗序》,承袭《周礼》“六诗”说,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

古代文学史笔记

古代文学史笔记

一、先秦文学
(一)上古神话:
1、上古神话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

(1)、上古神话反映的是原始时代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表现荒诞、离奇,就本质来说,它们都是由原始时代的现实做铺垫,是原始时代人们对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社会现象及自身生活状况的解释和描述。

因此,文学是对人类生活的反映和情感的表现。

(2)、上古神话这种对自然和社会的反映是通过幻想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的。

在表述中,自然和社会被人格化和神格化,是超现实的,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歪曲了的、变形了的、夸大了的现实,增添了作品的形象性和艺术魅力,十分类似于后来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3)、原始人民创造富于想象的神话故事是不自觉的,绝非有意识的虚构,而是十分认真地解释和描述。

他们的幻想是人类处于幼年时代天真幼稚的表现,他们不能把自己和万物分开,神话的艺术化是自然而然的,是必然的。

(神话的思维模式)
(4)、上古神话是原始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是人民的创作,表现出一种群体意识。

在口头时代,人人都是创造者和传播者,口耳相传,表现广大生民的思想感情,神话中的神是全体的,不是个人的,“万民皆喜”(精神性质)。

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1.名词解释唐:⑴上官体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突出。

通过物色的动态变化,写出情思的婉转,从而构成情隐于内而秀发于外的诗境。

这种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

(《旧唐书》: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⑵初唐四杰(在诗歌发展演变中的贡献)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

其创作活动集中于唐高宗至武后时期。

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是针对上官体的流弊而言,是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

“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歌中出现壮大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其七言歌行体实现了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向市井的转变,而且出现了壮大的气势和力量;五言律诗的创作促成了五言律的定型。

⑷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颖而作的0乐府诗。

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新声,故曰新乐府也。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

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50多首诗编为《新乐府》,有明确的继承杜甫写实传统的意识。

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

二是写时事。

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内容上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⑹无题诗是李商隐抒情诗中的杰出的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是李商隐诗独特艺术风貌的代表。

他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以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写女性、写爱情。

他把爱情纯化,升华得明净而又缠绵悱恻,在古代诗歌中是罕见的。

李商隐以他的诗,表现了美好的理想、情操,表现了人性中纯正、高尚的一面;同时,也曲折地显现了他那个时代政治环境气氛与世人的精神面貌。

⑺花间词以西蜀《花间集》得名。

为后蜀赵崇祚编成,共收录18为“诗客曲子词”,凡五百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宋代文学-宋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宋代文学-宋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宋代文学-宋诗1、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

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

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2、苏梅:苏舜钦在诗歌上创作上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

3、半山体: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

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4、苏黄:在宋代,黄庭坚被认为是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诗人,称之为“苏黄”。

5、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6、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7、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8、永嘉四灵:永嘉四灵。

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

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9、江湖诗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

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

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第一章辽金文学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

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古代文学史》全部笔记

《古代文学史》全部笔记

绪论文学自觉与人的自觉汉代:经、史、子、集渐趋分离,文学逐步摆脱经学束缚的时代。

文人开始总结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

汉末以来抒情传统的建立和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汉末文人诗、抒情小赋)。

①文学的自觉首先是人的自觉。

魏晋文学显示主体性色彩,由此而重视抒发一己生命的情思,甚至走向政教的对立面。

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与此时文学的独立是紧密相关的。

③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体现在时人对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的探索上。

文体辨析、文集编撰及文学批评的兴盛汉魏六朝的文学写作:文章体类别增多、作品数量加大;文体界限不清,写作体例往有混乱。

文体辨析至南朝时变得尤为迫切。

文体辨析的兴盛、文学流派的形成,是文学繁荣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了写作和批评。

文学独立、自觉的另一个标志是总集、别集的编撰——《隋书·经籍志》《艺文类聚》集部兴盛,主要是因为作品数量增多和文学批评兴盛。

批评:文学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大批依据文学审美特征而开展批评的论文和专著。

其讨论内容的丰富和批评形式的多样化,都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奠定了基础。

制度——门阀制度自汉末已渐萌芽。

至晋代,遂形成士族与皇室共长大全的特殊局面。

政权——在思想统治上,两种相反倾向并存(礼制松弛,思想解放):④东汉末年礼教对人的控制松弛,儒家独尊局面被打破⑤频繁的改朝换令统治者对异己思想进行残酷,打压该政局下,人的思想虽然解放,但除了发言玄远的清淡玄理,就是纵情山水、沉迷声色,文字上也难免表现为“避世隐居”的内容和倾向。

魏晋南北朝南北政权对峙:文化发展不平衡,南方较成熟文学,北方前期以学习为主,但也有自己风格。

南北虽对峙,但文化却交流频繁,形式多样。

学术思想与文学写作三国时期:诗人们摆脱了礼教的束缚,抒发自我的生命体验,再现了汉末社会真实面貌。

(司马氏掌权以礼教的名义大肆诛杀异己)玄言诗悄然兴起。

(六朝时,山水小品和山水诗都达到极高水平),隐逸终于成为文坛吟咏的一大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一、知识点: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p.21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p.27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p.34-P.494、《尚书》以记言为主。

p.58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p.77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p.79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p.85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p.91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p.92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p.94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p.98p.99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p.105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

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

p.117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上古传说文学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神话主要特征:1.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 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 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 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 塑造了鲜明的形象, 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 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1.婚恋诗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3.政治讽喻诗4.史诗及其他《诗经》的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四言诗的典范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和语言特色(质朴畅达, 词汇丰富, 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先秦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 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它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左传》的写人艺术: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 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 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左传》的辞令艺术“《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1.铺张辩丽, 夸饰恣肆的风格2.把握对方心理, 循循善诱, 以情理服人3.引譬设喻, 善用寓言《孟子》的雄辩色彩:1、把握对方心里, 循循善诱, 是对方心悦诚服;气势丰沛, 是非鲜明, 步步紧逼, 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1.异彩纷呈的故事2.奇幻谲诡的想象3.空灵飘忽的文风4.谐趣和讽刺横生5.精湛传神的文笔《荀子》1.长于比喻, 但少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

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

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

《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

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

“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

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陈子昂初唐最杰出的文学家,其文学理论和创作推动了唐代的诗文革新1.诗歌理论主张:在《修竹篇序》中阐述了其诗歌理论主张▪批评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否定了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提倡“汉魏风骨”、“正始之音”,主张诗歌创作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要有“风雅”的精神和“兴寄”的内涵,即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遒劲刚健的风格,并要配合优美的声律和词采▪其诗歌理论是复古旗帜下的革新2.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

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

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孟浩然主要内容:山水诗:1、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2、家乡自然风光《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田园诗: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过故人庄》等艺术特点:1、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A、田园诗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等B、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等2、语淡而味浓。

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情致韵味。

因此,造语平淡而诗味醇厚,不假雕饰而境界不俗。

×王维主要内容:1.边塞诗和游侠诗:《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陇头吟》《使至塞上》等2.山水田园诗:反映田园隐逸生活,描写自然山水《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艺术特点:1、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宁静淡泊而又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这说明他是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的。

司马谈在这篇论文中所表现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无疑给司马迁后来为先秦诸子作传以良好的启示,而且对司马迁的思想、人格和治学态度也必然有影响。

汉武帝即位后,司马谈做了太史令,为了供职的方便,他移家长安。

在此以前,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家人做些农业劳动,同时大概已学习了当时的通行的文字——隶书。

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如《说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

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封禅泰山。

封建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盛典,司马谈因病留在洛阳,未能参加,又急又气,生命危在旦夕。

这时司马迁适从西南回来,他就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遗留给司马迁,司马迁流涕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古代文学史笔记及重点

古代文学史笔记及重点

古代文学史笔记及重点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一.隋代诗歌杨素:其作品“雄深雅健”卢思道、薛道衡:共同点是都偏向齐梁风格,南朝诗风为主导,也有着北方气质,南北文化合流,形式主义,文学向初唐诗歌过渡。

二.从上官仪到沈佺期和宋之问1.宫廷诗在初唐的地位(占主导地位)2.上官仪与上官体(名解):贞观年间,宫廷诗人,“绮错婉媚”,重视诗歌的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

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三.文章四友(名解)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都写律诗,都缺乏现实,形式上对唐诗的发展成熟具有促进作用。

明代许学表给杜审言的称号“律诗正宗”胡应麟《诗薮》称杜审言是初唐五律诗第一人四.沈宋(武后中宗两朝)完成了律诗的体制,扩大了律诗的影响五.王绩与四杰王绩:代表作《野望》隋朝遗民“才高位下”四杰(名解):初唐时期,特点是承先启后,深受齐梁诗风的影响,又自觉克服齐梁诗风鲜丽的流弊,在内容和意境上又迈进了一步。

1.王勃:字子安,王通之孙,王绩侄孙《王子安集》16卷“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是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滕王阁序》全诗表现的是种物存人亡,流光易逝的心情,为自己事业无成感慨万千,高昂的格调,雄浑的气势,奠定了唐诗的格调。

2.杨炯:四杰中成就最低《杨盈川集》边塞诗《从军行》3.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忧子集》四杰中生世最卑微,作品充满悲苦之音《曲池荷》苦难生活,凄凉小境的写照。

《长安古意》借古讽今4.骆宾王:写诗最多的一个,托物寄兴得手法,咏物诗中表现较好,有种创新精神。

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重点)“孤篇盖全唐”(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第一层——月夜美景第二层——月下沉吟第三层——月托相思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得写法前四句总写,中间八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后八句写游子对思妇的思念,全诗情景理融为一体,对大自然的称赞,中心点以月为主体,既是景又是情。

韵律美,感情旋律“哀而不伤”,全诗36句,平仄,九次转换。

古代文学史详细笔记

古代文学史详细笔记

先秦文学概说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

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尚书》和《周易》第一节《尚书》《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

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

一般认为,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书写的《尚书》,即通常所说的《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五十八篇,其中三十三篇乃由伏生本析分而成,实多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个本子,实际上只是伪托,通常称之为“伪《古文尚书》”。

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编本。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

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

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第二节《易经》汉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

六十四卦之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被称为《易经》。

《易经》作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学术界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它有非常古老的渊源。

《易经》本是卜筮之书。

它包含一些固定的格式化的条文,常常通过占筮人员的权威解释,来指示、规定求卜者的行为选择。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的内容——①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②始祖神话:《女娲补天》③洪水神话:《大禹治水》④战争神话:《蚩尤之战》⑤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神话的特点——①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神话的影响——古代神话对后世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①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如庄子《逍遥游》之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漫色彩。

②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屈原《离骚》纯洁高大抒情主人公的出现,大胆地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形象地糅合,发展了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使之成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第二章《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外6篇笙诗,有目无词。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西汉初年始尊为《诗经》。

2、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3、《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十五国风160篇。

二南:周南、召南。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

105雅分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

小雅74篇除少数为东周作品,其余都是西周作品;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

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

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4、三家诗——用今文(隶书)写的,鲁(申培)、齐(袁固)、韩(韩婴)。

四家诗——鲁(申培)、齐(袁固)、韩(韩婴)、毛(鲁人毛亨、赵人毛苌)。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最新版】目录一、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述1.上古文学2.先秦两汉文学3.魏晋南北朝文学4.隋唐文学5.宋元文学6.明清文学二、上古文学1.上古歌谣2.《周易》三、先秦两汉文学1.神话:《山海经》2.诗歌:诗经、楚辞3.散文:左传、史记、汉书4.汉赋:司马相如、班固、扬雄、张衡5.汉诗: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四、魏晋南北朝文学1.建安风骨:三曹、建安七子2.正始文学:竹林七贤3.太康文学:三张、二陆、两潘、一左4.东晋文学:王羲之、谢安、陶渊明5.北朝诗歌:木兰诗五、隋唐文学1.隋唐诗歌:李白、杜甫、王之涣、王之涣2.散文:韩愈、柳宗元3.唐传奇:薛用弱、李复言六、宋元文学1.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2.元曲: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3.宋元散文: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七、明清文学1.明清小说: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2.戏曲:昆曲、京剧3.诗歌:徐霞客、纳兰性德、陈与义正文一、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述中国古代文学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上古歌谣。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学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样式和内容。

二、上古文学上古文学是古代文学的最初阶段,主要以歌谣为主,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这些歌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同时,《周易》也是上古时期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先秦两汉文学先秦两汉文学包括神话、诗歌、散文和汉赋等多种文学样式。

神话主要保存在《左传》、《山海经》、《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是古代文学的源头。

诗歌方面,诗经和楚辞是先秦诗歌的代表作品。

散文方面,左传、史记和汉书等作品代表了先秦两汉散文的风格和成就。

汉赋则是汉代特有的文学样式,以司马相如、班固、扬雄和张衡等人的作品为代表。

古代文学史全部笔记

古代文学史全部笔记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易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

归妹。

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卜辞通纂》375、《周易·屯·六二》、《后羿射日》、《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1、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时间代表人物共同主张共同诗歌特点地位唐代文学分期:初唐(约100年,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盛唐(约50年,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王昌龄、孟浩然等中唐(70年,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白居易、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等晚唐(约70年,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宣帝天祐四年907):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陈陶等唐诗的成就:(数量、题材、风格、艺术形式更完善、抒情性强)1.作家、作品数量非常大(唐代诗人有2200多位;《全唐诗》收录了48900余首,又搜补唐代逸诗6000多首,今人能读到的唐诗总计约55000多首)。

2.题材内容方面广泛,包含社会现象、人生感情,远远突破了魏晋南北朝诗歌;3.风格多样化,艺术形式更加完善(各种形式体裁完备,不管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格式成熟,作品众多),抒情性强,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

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为什么在唐代取得最高成就,外部6个,内部1个):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安定,是前提和物质基础;2.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这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有重要意义;3.南北文化交流;4.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盛行;5.政治开明,思想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提供了良好创作环境;6.除文学外的其他文化领域都很繁荣,书法、绘画、音乐等都得到了发展,对唐代文学产生重大影响;7.还取决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是文学发展至此的必然结果。

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的关系:1.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上层统治集团,将文学从宫廷、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使唐代文学繁荣;2.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3.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4. “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卢、骆),是高宗、武后时期与宫廷诗人相对立的下层文士创作群体。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在诗歌题材内容方面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创作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和送别诗等;在诗风方面,创作气势雄壮,意境宏博,显出唐诗的独特魅力;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为主,内容空泛,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本人总结提出了“诗有六对”、“诗有八对”之说。

唐代宫廷文人主要成就:发展了声律学,使律诗走向定型。

文章四友:指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苏味道、李峤、崔融、杜审言。

他们的诗歌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部分作品中却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对近体诗格律创作做出了一定实践。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长于五言律诗,诗作被誉为“初唐五律之冠”,《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后人誉为“初唐五律第一”。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

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以律诗见长。

沈佺期的七言《古意》,宋之问的五言《度大庾岭》是初唐律诗的代表作。

他们主要成就在于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

陈子昂的地位与评价:1.陈子昂,字伯玉,后世称为“陈拾遗”,代表作:古体《感遇诗》三十八首;2.比初唐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文风,为唐代诗文革新指明方向,为确立盛唐之音起到重要作用;3.他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和正始之音;倡导“风骨”(强调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体现情感的慷慨激越、语言的清爽刚健、风格的苍凉悲壮的艺术特征)、“兴寄”(近于“比兴”,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为唐代诗文发展做出开创性贡献。

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力主革除浮华文风,提倡务实精神,主张以“中和之音”来写诗,对唐代务实文风的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在诗歌题材与内容方面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创作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和送别诗等;在诗风方面,创作气势雄壮,意境宏博,显出唐诗的独特魅力;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提倡“汉魏风骨”和“正始之音”,倡导“风骨”、“兴寄”,为唐代诗文发展做出开创性贡献。

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有如下特点:1.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含义;2.全诗以月亮为线索,以幽远、静谧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深邃阔远的艺术境界;3.表现了对年华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4.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5.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6.这首诗是初唐到盛唐过渡时期最重要的篇章,在体制、内容方面还未脱离初唐诗,但在意境方面已经开启了盛唐诗。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继承了魏晋南北朝(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成就,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恬静雅淡,自然天成而神韵悠长,自然山水的天然物态与诗人意态浑然融合,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裴迪、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长于五古、五律,风格清旷冲淡、语言平淡朴素,时见孤寂、凄清,擅长白描)为首,因此后世又称“山水田园诗派”为“王孟诗派”。

盛唐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1.思想方面:佛、道的兴盛,知识分子之间隐逸之风盛行,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2.政治经济上:初唐至盛唐数百年来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繁荣,奠定了悠闲生活的物质与社会基础。

如何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王维诗作将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四者高度结合;2.将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形象契合交融,抓住景物特征,在物境中见心境;3.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捕捉自然光色、声响和动态;4.以禅入诗(静、无为,王维的《辛夷坞》中“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无我),以独特的禅宗审美眼光看自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空灵美;5.语言洗练优美,意境深幽静谧,风格幽闲古淡。

边塞诗派:是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多七言歌行。

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和进取精神,或有征人思妇的思乡之情,或有厌战怨征之感。

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字少伯,七绝圣手)、王之涣等,以高适(字达夫)、岑参(世称岑嘉州)、为首,故后人也称“边塞诗派”为“高岑诗派”。

边塞诗繁荣的原因:1.盛唐边塞战事频繁;2.政治制度重视边功;3.受诗歌传统和时代风气的影响。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共同点:1.题材上均以边塞诗著称;2.风格都有豪迈雄壮的特点;3.体裁上均以七言歌行见长。

不同点:高诗豪放悲壮,岑诗壮丽雄奇。

1.内容高: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战争,具思想性和批判性。

(主理)岑:以诗人的激情讴歌胜利,赞颂英勇的战士、奇丽的风土人情。

2.风格高:以描写战争残酷为主调,豪放悲壮。

岑:以歌颂战士勇敢、边地奇景为主调,壮丽雄奇。

3.抒情方式高:多夹叙夹议,或直抒胸臆,直白粗放。

岑: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细腻委婉。

4.语言高:尚质朴,不追求奇字丽句,醇厚自然。

岑:尚奇巧,刻意求新求奇,新奇俊逸。

5.形式高:句式严整,对仗工稳。

岑:句式错综,奔放自由。

6.创作手法高:多写实手法,浑朴质实,现实主义。

岑:长于抒情想象,瑰奇峭拔,浪漫主义。

思想价值上,高胜于岑;艺术手法上,岑长于高。

盛唐边塞诗与传统的边塞诗的异同:继承了……开拓了边塞诗的题材内容与艺术技法京城诗人群:主要分为三个层级:帝王及皇族宗室、朝廷重臣与台阁文人、长期居于长安的中下层文士。

前两类诗人以宫廷诗见长,诗作主要内容虽多歌功颂德、称扬太平,但诗歌充满了明朗乐观之气,语言也趋于质朴,显示了盛唐气象。

后一类诗人则更多自由创作,内容上与宫廷诗一样展现了帝京开阔包容的文化精神,突破了宫廷诗的局限,更关注广阔自然山水和多样社会风情,艺术技巧上汲取了宫廷诗的精致典雅,但又不刻意雕琢,尽显自然之美。

京城诗人群以诗抒怀,借诗交游,在情感表现和艺术风貌上都鲜明地体现了具有时代特质的京城诗风,展现出恢宏博大的盛唐气度。

京城诗风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它使盛唐的贬谪文学充满了从容气度与洒脱情怀,还影响了地方诗人的创作,同时地方诗人的创作也反过来对京城诗人群体的创作产生影响。

盛唐气象:盛唐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繁荣,诗歌创作也进入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诗歌或渗透着一种乐观自信、自由浪漫的精神,或展现了诗人关心现实、追求理想的志趣,体现出盛世昂扬的精神风貌。

盛唐诗歌寓艺术技巧于自然浑成的境界,既多兴象,又具风骨,情景交融,意兴灵动,韵味深长。

这种豪迈雄壮、高亢奔放、明朗乐观的风格,所体现的正是“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谪仙人”、“诗仙”。

个性:信道求仙、仗义轻财、藐视权贵、热爱自由。

因此他诗歌的主要内容有:1.表现自我(自己的感受、理想、情感、遭遇),如《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2.表现自然与社会(各地胜景民情),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3.歌颂真挚的情感(友情、乡情等),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赠汪伦》等。

李白诗歌艺术特色:1.高度个性化,充满强烈的主观情感,自我形象突出;2.写作手法方面,想象丰富奇特,多比喻、夸张手法,借助梦境、神话、传说等(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3.语言方面,诗歌语言清新明快,不受格律限制,不雕琢字句,一切归于自然,符合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4.风格丰富多样,主要风格是雄奇飘逸;5.诗歌体裁主要有古体诗(如七言古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包括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古题乐府(如《蜀道难》、《行路难》、《天马歌》等)、绝句、律诗,形式自由灵活,宜表现丰富内容和错综情感。

诗体选择体现了个性,与诗人豪迈不羁的性格相联系。

其中,李白的“古题乐府”诗约149首,不止于发挥古意,还善于创新,借古题另立新意,如《天马歌》本辞是赞叹天马的神奇,而李白则是哀伤天马的被遗弃,以寄寓自己的胸怀,主旨与本义相去甚远;《远别离》既传达了娥皇、女英二妃和舜帝生离死别的悲哀,又通过“舜野死”“君失臣”表现出李白对唐王朝前途的担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