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作业

第一次作业:

当代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发展有哪些基本方面?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基本方法。

概括地说,当代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向着接受研究各自研究方向的延伸和拓展,并呈现出综合的趋势。

首先,因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推动,影响研究调整了注意的重点,向着接受研究延伸。哲学阐释学是在古典阐释学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认识超越和现代转化而建立起来的新学科,从而形成了具有认识论色彩和普遍方法论特征的一般阐释学。在二战后,哲学阐释学更是给西方哲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使了接受美学的诞生。所以,接受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学研究,都必然会表现出主观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并以此为契机来解毒作品文本的内容和意义,以得出某种目的性的解释。接受理论因而在文学领域就称为文学阐释学。

接受理论的特点就是把焦点从作家或作品转移到读者身上,在文本、阅读、读者之间建立三者的新关系。“接受理论”提出的读者中心论,就是为读者和作品建立相互融合的产物。它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在所有的时代、所有的读者面前都以同样面貌出现的,读者的阅读是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这也是文学作品能否传世流行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和力量。文学作品的价值和作家的历史地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这就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读者,前一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到了下一个时代,就有可能经不起读者的考验,这点很正常,因为文化和历史在不经意间转变了,流下来的那些经典,虽然说很有哲理,也值得一看,但现在的年轻人,要看古典文学甚至一些外国文学的阅读,都显得不屑一顾,反而,青春文学倒占据了半壁江山,还有许多文学现象值得推敲,例如读者不关注作品,却关注作者的一些附属品,比方说私生活。这也没办法,现在不少读者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但我相信一定会改变。

接受还可以分为垂直和水平接受,即从历史纵向角度入手,考察读者接受同一作品的情况,水平接受则是同一时代不同读者横向接受多种作品的情况,他们是相互联系的,垂直接受的情况决定了一部作品的历史地位,也能直接对后来的作品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换而言之,水平接受的作品,则是垂直接受作品的一层层累积。

由此可见,传统的影响研究,已经变成了多个方向的文学研究,促成了中外文学交往关系的多种新理解。

其次,平行研究进一步兼收并蓄,包容百家,向着科际综合研究的更大范围拓展。坚持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我认为就是文学艺术性的体现。当今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已经涉及多个学科,多种内涵。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如社会、历史、思想、心理、道德、民族、文化、宗教等等。真可称谓跨学科研究了。

最后,从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新批评”为根据,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以作品文本为中心,找到了彼此的契合点,得以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同时,随着现代科学的分工细蜜化而在比较文学内部衍生的各门分支,也出现了影响与平行综合运动的普遍趋势。

文学现象是相当复杂的,每一种现象都有其众多的成因。但无论何中文学现象,我们都可以结合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结合当代社会的背景,结合读者的不同心态,结合作家作品本身来细细琢磨,认真分析,这样,比较文学才会有价值,而不是盲目地瞎比较,口无遮拦地进行批判。相信在时代潮流的不断发展下,这两大研究一定也会发生更微妙的变化,也一定会发生更有趣的现象,我拭目以待。第二次作业:

接受过程中的多向运动在哪些哪些方面反映出来?请举例说明。

接受过程是个多向运动,这不仅是由于发生影响的文化与文学的构成是多元多维的,还因为两种或更多种文化遭遇在一起时会互相有反应。某个作家接触到一种异己的文化和文学后,因自己的文化立场或文学趣味对它发生反感,表面接受了其影响,实际产生逆反。这从影响学的角度称为“负影响”。这也由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作为在接受过程中起作用的人,他的行为和活动及其动机是极其复杂的。他可能先接受后拒绝,或者先拒绝后接受;或者大部分接受小部分拒绝,或者小部分接受大部分拒绝。实际上,最终导致某一种影响被接受下来的,是多种力量作用的合成。

接受过程的多向运动首先在接受者和影响者的外在关系上反映出来。其中情况很多。有时一个作家接受了外国另一个作家的影响,有时则接受了风格不同、流派不一的许多国家作家的影响;也有一个国家的文学持久地或阶段性地接受某一外国的作家的影响的,当然也有个体作家接受和传播异国群体作家的影响的;更有群体作家对群体作家的接受。文学史上例子很多,就例举几个吧:

《狂人日记》,有人说不是鲁迅写的吗?不,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受到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相当的影响才写成的。果戈里《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从一个低等文官的微渺生活与美好的理想破灭,而变成一个狂人,把自己想象成了西班牙的国王,对世态的种种,予以批驳,最后在狂人的呻吟中,揭露出社会的黑暗与丑陋。这点要比鲁迅笔下被禁锢的狂人来得鲜明、自由且更奔放。更值得一提的是,狂人的日记中的日期到后来也因狂人的神志不清而变的混乱,例如“2000年的某一天,狂人终于成为了西班牙国王”开始,标志着批判的信号已经拉响,直至最后。更贴近狂人的事实。实在是另一种高超的渲染。从我个人眼中看来,鲁迅的《狂人日记》只达到了果戈里的百分之八十而已。想不到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竟然受到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的影响,不知道的人,一定瞠目结舌吧。

中国有部元杂剧,叫《西厢记》,这应该没有几个人不知道,而它的前身就是改编自元缜的《莺莺传》只不过作者受到了其中封建思想的影响,由而转变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将张生改成了痴情才子,释放了封建旧礼教下的真爱,才一举超越了元缜的《莺莺传》,成为经典流传百世。象这样的还有许多,比如史记中有内容写到赵氏孤儿那一段,结果也被元杂剧家改成了《赵氏孤儿》且在几百年前流传到了欧洲大陆,风靡至今。

诗歌方面也是如此,艾青、徐志摩、卞之琳、戴望舒等人,都是叶芝、爱略特、庞德等人的崇拜者。

其次,接受过程的多向运动在外部还由接受影响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途径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无论是直接的方式还是间接的方式,产生影响并为他者接受的通常是一些优秀代表,这不难理解。如: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在中国的广泛流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按照梵第根的说法,这是一种“传说的力量”,而不是作品实际的文学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