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王荣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王荣生)

1.你还记得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杂文吗?方便的话,找出初中的语文教科书,再读读那些杂文。

2.你喜欢鲁迅吗?你觉得鲁迅伟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3.默读一遍课文,并随手做三处以上的旁批。

一、瞄准杂文的矛头所指

1.了解杂文的写作背景。根据历史知识和《拿来主义》的写作时间,讲述与下面两项相关的典型事件。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明确杂文所针砭的现实。参考链接材料,就下列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⑴课文开头部分讲“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课文最后是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有人据此认为《拿来主义》谈论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文艺)的问题。你同意吗?

⑵有人根据“大宅子”的设喻,认为《拿来主义》谈论的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问题。你的意见呢?

⑶“别的且不说罢”,作者是不是真的就没有说到“别的”?“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中的“什么”,包含哪些方面?

3.认识鲁迅杂文“超越时空的意义”。鲁迅所批判的“什么都是‘送去主义”’,所提倡的“拿来主义”,这在今天仍有警示的意义吗?请联系实际具体说说。

二、把握杂文的主要观点

1.朗读第3、4、5、6段。与周围同学讨论:

⑴鲁迅是不是主张一概不可以“送去”?

⑵鲁迅是不是主张一概拒绝“送来”?

2.朗读第7、8、9段。与周围同学讨论:

⑴“譬如”这个词,管到文章的哪里为止?“‘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这一句似乎也可以作为下一段的起首句,把它放到下一段里去,妥不妥?

⑵“譬如罢”,是譬如“拿来”这件事呢,还是譬如“拿来主义者”那些人?

⑶“他占有,挑选”这一句与上文中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什么关系?

3.阅读最后一段,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然后与周围同学讨论:

⑴“总之”,是对全文的“总之”,还是对上面段落的“总之”?

⑵“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一句与上文中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什么关系?鲁迅所说的“拿来”,包不包括“存放”与“毁灭”?

4.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

1.链接材料第一则中说,过分冷静的分析,其实已经是“非杂文”的了。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2.与周围同学讨论:

⑴有人说,《拿来主义》的前半部分是驳论,后半部分是立论。你们同意吗?

⑵有人说,《拿来主义》采用了因果论证:“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要拿来。”你们认为这是因果论证吗?

⑶有人说,“大宅子”的设喻,是比喻论证。你们认为这是比喻论证吗?它论证了什么?

3.鲁迅在设喻时,用了“祖上的阴功”、“合法继承”等字句,捎带给某些人以讽刺。联系读过的鲁迅杂文,鉴赏《拿来主义》的讽刺笔法。

一、杂文的思维与表达

——读《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节选)这(《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又是一篇范文——它或许可以帮助你理解杂文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的某些特点。

文章从报纸上偶尔看到的关于“雷峰塔的倒掉”的传闻开始。这就是说,杂文思想的开掘的起点,开发口,必须是具体的、细小的,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而不是某个现成的理论原则。杂文思维更重归纳,而非演绎,最平凡的、生气勃勃的日常生活形态,对于杂文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只是这类日常生活传闻,人们茶后饭余姑妄言之,姑妄言之,并不在心;杂文家则不,他偏要仔细琢磨,品味,认真“勘探”一番。“勘探”也有两种,有的只满足于探个表层,比如“从雷峰塔倒掉看出破除迷信的重要”之类,浅尝即止;真正的杂文家则不,他要“勘探”到最底层、最广阔处,即鲁迅所说:“开掘要深。”

且看鲁迅是如何“开掘”。……这里,“十景病”既具有现象形态的生动性与具体性,又具有一种概括性与普遍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典型现象”。“典型现象”正是杂文思维与表达的一个关键——杂文既要通过“由一至多”、“由小至大”的联想概括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典型现象”;又要通过不失其形象性的“典型现象”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新开掘、新发现。……

应该说,我们的以上分析都过于冷静,因而是“非杂文”。鲁迅在揭示与表达他的思考与发现时,自始至终渗透着他强烈而深沉的主观。隋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我们由此体会到鲁迅所说的他的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的特点。这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对“十景病”、“奴才的破坏”的拙判也进入了审美的层次,而“审美的批判”正是杂文的特质之一,杂文家原应是思想家与诗人的统一。……

(钱理群著:《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6-70页)

二、关键词语所揭示的生存困境

——鲁迅杂文名篇的一种读法(节选)一切大作家、大学者都是关注现实的——他们博大的心胸足以容纳人世的一切;但同时又是超现实的,追索着隐蔽在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的奥秘。……

鲁迅即是如此。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杂文)总有两个层面:既有具体的现实的针对性,又有超越具体对象的概括性,不仅紧张思考着现实的针对性,而且将这种思考上升到哲学、人类学的层面,把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于人自身的存在困境的体验。

人们对鲁迅作品(杂文)意义的接受也有一个过程。一般说来,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常常是作品的现实层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距离鲁迅的时代越远,对鲁迅作品针对的人与事逐渐陌生,而同时,作品中隐蔽于具体时空背后的超越时空的意义却逐渐显露出来,人们对鲁迅作品的接受也就进入了哲学、人类学的更深层面。因此,当今天的年轻人纷纷反映:不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时,我们应作具体分析;这固然会对理解作品的现实层面造成困难,但未尝不可看作是为把握作品超越的普遍意义提供了一个契机。

(钱理群著:《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4-5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