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若干问题
中劳动教育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思路
![中劳动教育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ecee437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7.png)
中劳动教育的关键问题与解决思路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中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面临着一些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三个方面,分析中劳动教育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一、教育内容的关键问题1.1 缺乏多样性与个性化目前,中劳动教育的内容普遍偏重于简单重复性的劳动任务,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
这导致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解决思路:提升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可以引入多种类型的劳动活动,如农田劳动、手工制作、园艺栽培等,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的任务分配。
1.2 缺乏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传统的劳动教育往往偏重于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而忽视了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这样一来,学生在劳动中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解决思路:将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目标。
通过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教育方法的关键问题2.1 缺乏体验式教学目前,中劳动教育普遍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学生缺乏真实的劳动体验,无法深入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解决思路:推行体验式教学。
组织学生参与真实的劳动活动,如参观工厂、实地考察农田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增强对劳动的认知和理解。
2.2 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很多中劳动教育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缺乏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往往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解决思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劳动中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或者组织实践活动来强化理论的实践应用。
三、教育评价的关键问题3.1 关注度不高,缺乏重视很多学校对中劳动教育的评价重视程度不高,往往将其视为次要的内容,这导致教育效果难以得到有效衡量。
解决思路:提升评价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
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将中劳动教育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从而激励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参与与投入。
论中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中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26c8c1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54.png)
论中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论中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引言:中学劳动教育是指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实践教育和劳动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在实际的劳动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不尽人意之处。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
问题分析:一、教学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中学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和基本的劳动实践教育上,而缺少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的劳动教育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劳动的深刻理解和发展劳动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中学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着单一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单纯的示范和模仿为主。
学生缺乏参与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环境欠佳。
目前大部分中学的劳动教育环境较为简陋,设备不完善,无法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劳动实践场所。
学生的实际操作面临一系列困难,无法真正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
解决对策:一、优化教学内容。
中学劳动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将劳动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引入一些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实际问题。
例如,可以开展一些团队合作的项目,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
中学劳动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过程。
例如,可以采用问题导向和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劳动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改善教学环境。
中学应该加大对劳动教育的投入,改善劳动实践场所的设备和条件。
学校可以与社会资源合作,建立劳动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和实践机会,提高劳动教育效果。
结语:中学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劳动观念的重要环节,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最新资料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最新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d89d6b20066f5335a8121eb.png)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劳动技术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劳技课是一门与生活生产劳动联系紧密、实践操作性强的基础课程。
这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和劳动习惯为目的,为他们今后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参加生产劳动打下基础。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这门课程的教学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面临许多困境。
一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现存困境1.家长忽视对孩子进行劳技教育。
现在的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孩子到家几乎不需要做任何家务,有的连拿碗盛饭这样的小事都不需要自己动手。
这一方面是由于家长认为孩子小,做事粗手笨脚,不如自己伸伸手;另一方面是由于多数家庭重视的还是孩子的分数。
虽然媒体经常有一些大学生因为独立生活能力欠缺、离开家庭就无法生活而不得不退学的报道,但有些家长总认为那是别人家的事,离自己的孩子太遥远,常在有意无意中忽略对孩子进行劳技教育。
还有的家长把让孩子劳动当成孩子调皮或考试没考好的惩罚,导致孩子对劳技教育生出反感情绪。
2.学生在学校疏于接受劳动技术教育。
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再加上学校考虑安全问题,因此除了让孩子值日外,学校很少让孩子进行其他劳动。
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偶尔参加值日或班级劳动,只是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或迫于老师的压力而不得不劳动,到了家中就变成“小皇帝”,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不能做,导致一些基本的家政类劳动和初步的技术类劳动也不能动手。
二加强劳技教育的对策1.帮助家长认识劳技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对子女的评价和态度的偏差会对子女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卡、家长会和家访等手段向家长广泛宣传劳技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既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又重视让孩子接受一定的劳技方面的训练。
让家长认识到,那种让孩子轻视劳动,不想让孩子劳动的想法是错误的;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终将成为被社会淘汰的人。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8d1fb1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1.png)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已成必要的教育形式。
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师资力量不足、课程体系不完整、实践性不够、评价体系不科学和资金投入不足等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完善劳动教育理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性、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加大资金投入等,以促进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问题;对策一、引言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有效教育手段。
近年来,国家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劳动教育内容不够实际、课程体系不完善等。
因此,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进,对于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关系到全面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1. 中小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实践,但现实中却难以提供足够的机会。
许多学校只是以理论课程来满足课程要求,没有具体真实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教育。
2. 中小学教师的劳动教育知识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的劳动教育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导致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时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参与劳动实践。
3. 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仍不完整,很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尚不够充分。
而且,许多学校的课程安排是比较草率,学生并不需要全面学习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4. 劳动教育评价指标单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笔试和论文形式进行。
然而,这种评价方法无法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也无法体现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
论中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中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1cab15d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7.png)
论中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学劳动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设备不足、学生参与度低等,这些问题影响了中学劳动教育的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1.改善教学设备。
中学劳动教育需要一些专业的设备和工具,如木工工具、焊接设备等。
学校需要增加投入,购置更好的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师资力量。
中学劳动教育需要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老师来教授知识和技能。
学校可以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
3.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劳动教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需要加入更多的创新元素,如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4.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中学劳动教育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劳动技能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5.注重实践环节。
中学劳动教育应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和技能。
总之,中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投入、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力量等对策来解决,以提高中学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 1 -。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若干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cdaf071d43323968011c9283.png)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若干意见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以下简称劳技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基本途径。
80年代在中小学实施的劳技教育,把系统的基础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引入学校的程中,并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要求地安排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小学劳技教育仍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亟需加强。
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教育部教基厅[1998]9号《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我省中小学劳技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在总结过去各地开展劳技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特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劳技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在世界掀起,各国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
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导,各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
我国要在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全面推进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正是迎接这种挑战的迫切需要,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正是适应上述形势,使基础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新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相适应的需要;是构建完整的程系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代新人的基本途径和重要内容。
小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小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fbccb3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3.png)
小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问题一:教育方式单一在现行小学生劳动教育中,教育方式单一,主要以“讲解型”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解决方案1.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实际效果。
问题二: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小学生劳动教育中,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往往只涉及到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和知识,对于学生的实际成长帮助有限。
解决方案1.引入实际问题和场景,让学生在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和发现问题。
2.引进先进的劳动技术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劳动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问题三:缺少互动交流现有的小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教师主导、缺乏互动交流的情况,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得不到充分发挥。
解决方案1.建立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建立有利于学生和家长参与的教学平台。
2.引进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创新互动方式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问题四:缺乏长期的劳动教育观念在现有小学生劳动教育中,往往只是对学生进行短期的教育课程,缺少对学生长期劳动教育观念的培养。
解决方案1.建立长期的劳动教育规划和体系,建立劳动教育档案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劳动教育服务。
2.增强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促进形成共建共享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教育支持和资源。
特殊应用场合:1.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劳动教育–增加条款: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相关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劳动技能和文化知识。
–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df8f22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0.png)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劳动教育是指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劳动经历和劳动活动,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认识劳动价值,培养劳动兴趣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单一:劳动教育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而非科技教育。
2.教学资源匮乏:劳动教育的教学设备和材料较为匮乏。
3.师资力量薄弱: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资质较低。
4.时间分配不合理:劳动教育的课时分配较少,且往往安排在周末或放假期间。
针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增加劳动教育课时:将劳动教育的课时分配增加到适当的水平,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劳动活动。
2.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资质和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3.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手工技能,还可以引入新技术、科技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接触到最新的科技。
4.提升教师素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教学能力。
教育部门可以举办培训班,提升教师的素质,促进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
5.强化安全保障: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机制,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
6.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让学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问题与改进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cb392e3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2.png)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问题与改进策略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问题与改进策略一、问题的背景与现状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在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 教育理念的滞后:传统的教育理念仍然根深蒂固,重视功利,忽视劳动教育的实质意义,导致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缺乏足够的重视。
2. 教师素质不高: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中,直接承担劳动教育任务的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对劳动教育的系统性理解和把握。
3. 缺乏统一规范:各地中小学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实施没有明确的统一规范,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自由度,导致质量参差不齐。
4. 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在国家课程体系中,书本知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操作。
二、改进策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策略,推动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不断改进:1. 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
加强对劳动教育实质意义的宣传,让学生、教师及社会都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
2. 提高教师素质:通过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劳动教育知识与技能。
深入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3. 制定统一规范: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统一规范和教学指导方针,确保各地中小学在劳动教育实施中有一致的标准和要求。
同时,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对劳动教育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价。
4. 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开辟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实践活动的渠道。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劳动教育与课程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5. 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选择: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项目和课程,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劳动技能进行学习和实践。
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若干问题探讨共7页文档
![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若干问题探讨共7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61e8ffea45177232f60a2c8.png)
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若干问题探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第5条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由此可见,定位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一、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它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的课程标准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定位是:“劳动技术学科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侧重实践的技术型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因而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课程标准”体现了技术教育作为主线,以“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技术的本质、地位、作用和价值,进而确立了《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特征――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二、思想层面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一)必要性的解读1.知识经济社会及终身教育理念的需要。
中劳动教育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中劳动教育的难点与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43e64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e.png)
中劳动教育的难点与解决方案中劳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
然而,中劳动教育面临着一些难点。
本文将探讨这些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难点分析1. 教育观念转变不彻底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主要还是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学校和家长仍将劳动教育视为琐碎和低级的工作,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2. 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很多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缺乏专业的教师,很多老师也缺乏关于劳动教育的培训和知识储备。
这导致了教师在执行劳动教育课程时的困难。
3.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
这在劳动教育中体现为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缺乏主动参与精神。
二、解决方案1. 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和家长应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中。
应该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作用。
2. 加强师资培训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劳动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有经验的劳动教育专家到学校开展指导活动,提供专业支持。
3. 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校可以创设有趣、具有挑战性的劳动教育环境。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校园环境整治等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意义。
4. 引入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劳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传统教育评价偏重知识和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取得的成就。
学校可以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评价范畴,记录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和成长。
总结:为了克服中劳动教育所面临的难点,我们需要改变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培训、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引入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以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中小学劳动及劳动技术教育的困境及出路
![中小学劳动及劳动技术教育的困境及出路](https://img.taocdn.com/s3/m/f60c930dba1aa8114431d9de.png)
中小学劳动及劳动技术教育的困境及出路一、当前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困境1、思想认识上的偏颇性,导致劳动技术教育摆不到应有的位置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问题,是困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
思想认识问题的不解决,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就永远也摆不到应有的位置上来。
从教育内部看,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教育行政干部、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校领导和教师,只能从理论上承认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实践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弱化劳动技术教育的地位,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一些教育工作者显得无力回天,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俘虏。
劳动技术教育就自然落到五育中“小五的地位”。
从社会上看,人们不管你什么教育方针,人才素质,只要学校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只要学生能升学就是人才,这种观念也表现在一些政府官员和领导身上。
这是导致劳动技术教育摆不到应有位置的社会因素。
一位学生家长说:你们搞这个教育、那个教育,能不影响升学率吗?以上这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差和偏颇,自然导致劳动技术教育的地位下降,使其不能发挥正常功能。
因而中小学生中厌恶劳动、追求享乐的多了,埋头苦干、讲求奉献的少了;挥霍浪费、讲求时髦的多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少了;娇气懒散、任性自私的多了;勇敢勤劳、助人为乐的少了。
这“ 三多三少”的事实,更进一步说明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安排教师的随意性,造成劳技课师资队伍素质低下和不稳定。
从调查数据看,全市中小学共配备了380名专职劳技课教师,3869名兼职教师。
从数量上看,基本保证了有人教劳技课。
但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校长不是从劳技课实际出发,把那些素质好、有能力、有专长的人安排教劳技课,而是因事设人,把那些老、弱、病、残、差的人安排教劳技课,而且可随意抽调从事其他什么工作。
难怪有人给劳技课教师送了个雅号:“剩人”、“闲人”。
在380名专职教师中,具有中级职称的只有11名,50岁以上的330名。
多半教师是学非所用,现学现卖。
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9d7a0f3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a.png)
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提升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优化路径,以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二、问题分析1. 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多以零散的活动形式存在,课程设置不连贯,缺乏系统性。
学生参与劳动项目仅仅是偶尔的集中活动,很难形成持续的教育过程。
2. 内容单一化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多偏向传统的劳动技能培训,忽视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用技能培养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这种单一的劳动教育内容限制了学生对于不同劳动领域的认知及发展。
3. 教师参与度不高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投入程度不高,往往只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缺乏更深层次的参与。
教师对劳动教育项目的策划、实施和评价都需要更多地关注和投入。
4. 缺乏实践机会中小学劳动教育目前多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机会。
学生通过纸上谈兵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劳动技能。
实践环节较少也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5. 工作与学习的平衡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的学习任务之间缺乏合理的平衡,并存在竞争关系。
学生面临诸多的学业任务,劳动教育很容易被学生和家长忽略。
三、优化路径1. 整合资源,建立系统性劳动教育模式应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
通过制定课程计划、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活动,以及提供学生劳动实践的机会,形成系统性的劳动教育模式。
2. 多元化劳动教育内容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同时加强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科技创新、实践探究等方面的劳动实践当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经验。
实施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实施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的问题与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365cd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18.png)
实施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实施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再仅限于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而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在实施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少的。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问题1.缺乏教育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变化。
然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很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认识模糊,甚至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这样就很难引导学生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而把劳动教育视为一种机械的体育锻炼或简单的手工制作。
2.废除现实化由于教育机构、教职人员及学生家长的多方面原因,小学教育中常常出现一些现实化的倾向,劳动教育也不例外,很多学校将其作为一种考试科目或者是一个简单的活动,过程中缺乏深层的思考和意义,使得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实际感受并不深刻。
3.分散教育资源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教育资源的分散,体系往往是破碎的,对于学生在劳动教育上的学习和体验也相应地受到影响。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解决方案1.落实新教育理念随着教育的更新发展,应该将新思想带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中,包括劳动教育。
学校应当建立更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和学科学习相结合,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孤立的活动。
教育工作者应该理解小学劳动教育的思想和价值,研发更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2.彰显劳动教育的价值劳动教育设置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关注托儿所的照顾而是在小学阶段的更为深刻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需要深入参与到劳动中,实现对自身的发现和对社会意义的感悟。
虽然劳动教育是一种必要的体验,但应该在实践中有意义的发现和体验的同时,与自身学习息息相关。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破解之道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破解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e273203876a20029bc642dd9.png)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破解之道摘要:目前青少年的劳动素质较低下,各中小学承担着开展综合劳动教育的重要责任,将生产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让青少年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做到“会劳动”、“爱劳动”,能够体会到“劳动光荣”的道理。
在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中,教师开展的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应积极地探寻可以破解劳动教育困境的路径,旨在全面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劳动素养一个人可以通过劳动来促使自己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能够适应社会对自己提出的各种要求。
一个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人始终难以在社会上获得立足之地和生存之道。
因此,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只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陷入了一些困境,亟需寻找突破困境之路,让劳动教育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一、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劳育是五育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各校在实施全面育人理念时,需对劳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然而当下农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面临着不小的发展困境。
劳动教育边缘化问题。
一些农村中小学对劳动教育缺乏重视,其劳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潜移默化之下,教师对劳动教育愈发忽视,导致劳动教育出现了边缘化发展的迹象[1]。
尤其是在农村初中学校,教师关注的重点在于语数英等主科目的课程教学,或者对体育、美术、音乐等副科课程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却疏忽了劳动课程。
劳动教育低效化问题。
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的劳动教育中,依旧有不少学生存在不爱劳动、不重视劳动的问题,其劳动素质水平不高,劳动实践能力也不强,反映了劳动教育低效化的问题。
尤其是初中生在进入了青春期后,不爱劳动、不重视劳动的问题更加严重,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二、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问题的突破之道(一)在学科渗透理念下推进劳动教育的发展针对劳动教育边缘化特征比较明显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应注重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在学科渗透教育理念下,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之中,旨在扩展劳动教育的发展空间,让劳动教育有更好的发展阵地。
最新 农村中小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问题与重构策略-精品
![最新 农村中小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问题与重构策略-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6fb6d073968011ca30091fa.png)
农村中小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问题与重构策略《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近年来,各农村中小学校认真践行纲要精神,积极开展了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实践,促进了农村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校普遍处于尴尬的境地中,教学与管理等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本文拟归纳总结当前农村中小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重构策略。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课程计划执行不全,课程被挤占从近几年进行的大量教育督导情况分析中看,当前农村中小学校对国家的课程计划普遍执行不力,开设的课程普遍不齐全。
具体表现是: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只安排在课表中,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真正落实;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既未存在于课表日程上,也没有存在于口号上,甚至还未进入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心中;一些学校领导对此认识不足,学校既未将其列入教育教学管理的议事日程中,亦没有将其作为教学管理处室的工作职责,在学校领导的工作事项和安排布置中十分难见;学校在学期初制订教学计划时,没有制订专门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计划,综合实践课程的教育教学计划也缺失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多校没有将劳动与技术教育列入课程,少有的学校列入了课表,但也多被其他学科,尤其是长线学科所挤占;劳动与技术教育成为学校应对上级检查和考核的工具。
(二)师资素养较低,教学边缘化一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数量比较稀缺。
一方面,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缺乏足够吸引力,加之课程涵盖内容广泛,特别考量教师的专业水准,多数学校教师不愿主动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校自身缺乏师资队伍,尤其缺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专业师资,此课程大多数由班主任、体育教师等兼任,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使得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成为这些教师的工作附加,加之人事编制管理部门也未就此下达专门的教师编制,致使农村中小学校师资力量不足。
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若干问题探讨
![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若干问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656448858fafab068dc022b.png)
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若干问题探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第5条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由此可见,定位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一、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它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的课程标准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定位是:“劳动技术学科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侧重实践的技术型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因而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课程标准”体现了技术教育作为主线,以“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技术的本质、地位、作用和价值,进而确立了《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特征——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二、思想层面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一)必要性的解读1.知识经济社会及终身教育理念的需要。
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应关注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8029bda4b73f242326c5f77.png)
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应关注的几个问题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应关注的几个问题摘要: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存在三种状况。
由于部分学校对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漠视以及片面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较以前有所削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兼顾各个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功能不可能其他由教学活动替代。
新课程理念赋予劳动与技术教育新的内涵,教师要发掘课程内涵,最大化地达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对中小学应建立长效评价机制,促进劳动与技术教育规范开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兼顾各个学习领域我省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已历时三年了。
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逐渐凸显新课程的教育价值。
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大为提高。
但不容乐观的是,一些地方、一些学校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执行国家课程政策和法规(今年九月一日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以至某些学科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较以前有所削弱。
中小学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就是一例。
当前中小学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大体存在这样三种状况:(一)、对新课程实施抱着冷漠态度,或者表面应付一下。
具体表现在学校对课程实施我行我素或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广大的教师与学生,而新课程实施的主宰则是学校的教务部门与分管校长,他们的教育观念往往决定着学校新课程实施的走向。
他们以升学考试制度不改变,新课程难以实施为挡箭牌,消极地应对新课程的实施。
抓重点学校录取率,抓学校考试成绩排位,人为地将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割裂开来。
擅自增删课时,非升学考试科目尤其是劳动与技术课时被缩减甚至取消。
教育业务部门到学校调研听课,他们也会让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作秀,看似热闹,实质离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差之甚远。
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
![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6b5a6c7810a6f524cdbf8515.png)
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一、存在问题突出,深入开展学校劳动教育困难重重。
X.认识不够,重视不足,机制不畅。
一是传统封建糟粕思想至今阴魂不散,轻视劳动尤其是体力技能劳动的历史观念由来已久,而且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很难彻底转变和清除。
如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滕文公章句上》)以及“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学而优则仕”一直阴魂不散。
甚至个别学校的教室至今仍然张贴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标语。
二是基于高考和中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学校重文化课统考成绩排名,重升学率高低等短平快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可的评价指标。
所以,对待劳动教育明显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内容机械单一,途径散乱,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制约着学校劳动教育的深入全面和持续开展。
三是社会大环境对待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的评价普遍不高,态度消极,家长对待子女所谓的成才存在普遍的短视和偏见,只看成绩不看成长,不重视孩子劳动教育习惯的养成,从而导致学生自身的劳动素养欠缺。
四是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社会提供的提供劳动教育资源匮乏,社会保障与评价机制尚不健全,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劳动教育工作无法全面深入开展。
一些基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理解不透,重视不够,支持不强。
学校劳动教育虽然是大政方针,是培养建设未来社会合格人才的迫切需求,但学校各部门权责不清、协调不畅、力度不强,齐抓共管不够到位。
相当一部分学校主要领导对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在学校层面,还没有建立劳动教育考核联动机制,没有把劳动教育成效与个人的职称评定、绩效评先等利益挂钩。
大部分学校虽然主动与驻地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两委、校外活动中心、校外实践基地、研学基地等阵地联系,旨在通过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的全面开展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但就开展的实际效果来看,目前尚未完全建立无障碍的沟通协调机制。
中小学劳动教育问题整改措施
![中小学劳动教育问题整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04c0472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3.png)
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勤劳和有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近年来,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整改。
其中一个问题是劳动教育缺乏重视。
许多学校没有把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导致劳动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此外,许多教师对劳动教育知识缺乏了解,也缺乏教学热情,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佳。
另一个问题是劳动教育内容单一。
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集中在体育锻炼和劳动技能培训上,缺乏多样性。
这不仅使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兴趣,而且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学校应该把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并在教学中加大劳动教育的重视。
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得到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劳动技能。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
教师应该掌握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并掌握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地学习劳动技能。
此外,学校应该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除了体育锻炼和劳动技能培训之外,还可以开展手工制作、环保意识培训、自然生态保护等内容。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培养劳动技能,还能培养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增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学校应该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学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农场等单位合作,让学生进行实习,感受真实的劳动环境,增强劳动意识和责任感。
总的来说,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使中小学劳动教育得到有效的改进,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勤劳和有责任感的优秀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若干问题探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第5条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由此可见,定位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一、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它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的课程标准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定位是:“劳动技术学科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侧重实践的技术型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因而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课程标准”体现了技术教育作为主线,以“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技术的本质、地位、作用和价值,进而确立了《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特征——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二、思想层面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一)必要性的解读1.知识经济社会及终身教育理念的需要。
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学生终生发展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因此,包含技术、劳动和多方面综合科学知识在内的,以培养学生态度和技能为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动手实践能力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
2.学生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信息传递、知识增长、技术创新、经济发展、职业流动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将来的求职、生存和发展,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择业、竞争、创业和应变的意识与能力,要具有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足够的生存能力。
如果现在的学生不改变传统课程观下“死读书”和单一注重记忆的学习方式,不会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也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自身发展和学习与工作的需要。
在学生亲身参与的与社会一般职业密切联系的劳动实践中,可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天资和才能发挥的劳动项目及职业种类,从而能从小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个性特长。
这些兴趣、特长和精神都有助于他们将来的择业和创业。
3.知识内涵扩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已不再是传统知识的概念,而是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涵义,已经突破认识和经验的范畴,进入实践和创造的领域。
知识的这种发展,使学生“学习最有用知识”的学校课程,自然也要随之变革和调整。
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使中小学课程体系增加了实践环节,把劳动、技术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了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术性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难以在书本和文化课中获得的知识,还可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去理解、探究、创造和发展知识,显然,开设劳技教育课程,是知识发展的需要。
(二)思想上的误区1.劳动与技术教育多此一举。
有人认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有的是时间参加劳动,到时自然就学会了劳动技术。
尤其是农村学生,放学回家经常要参加劳动,因而学校没有必要开设劳动与技术课。
产生上述认识的偏误,主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学生简单地参加劳动和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并不是一回事。
虽然在劳动中,学生也能得到劳动锻炼,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也能通过直观模仿、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授有关的劳动技术。
但与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相比,不仅是低效的,而且是不完整的。
2.劳动与技术教育地位卑微。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生将来可能成为脑力劳动者,至少不见得将来会去种田、养猪、当缝纫工或修理工等,这种认识的产生,是对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的性质不了解的结果。
其主要功能和基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和技术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劳动与技术教育有碍教学。
也有的人认为,中、小学开设劳动技术课,占用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会影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所以,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学校打着“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旗帜,行“传统教育”之实。
殊不知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说明,劳动技术课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实践层面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一)积极方面1.政策的保证。
国家颁布的中小学课程计划明确规定,劳技课是必修课,并成为贯穿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
课时每周2节,课堂教学成为了对中小学生实施劳技教育的主渠道,原国家教委对中小学课程进行调整时,反复强调劳技课是必修课程之一。
2.教材的多样性。
劳技课列入中小学课表,作为一门必修课后,国家颁布了劳技课教学大纲, 劳技课也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了自己的教材。
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劳技教材实行“一纲多本”的精神。
各省市都结合自己的省(市)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了中小学劳技教材。
为使劳技教育更加切实际,有的县市和中小学校还根据当地实际自编了劳技课辅助教材。
3.内容的丰富化。
传统的扫把加抹布的中小学劳技教育形式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更加强调制度化、系列化, 除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外,更加注重劳动技术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中小学劳技教育内容涵盖了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等方方面面。
4.研究活动逐步开展。
为了推动中小学劳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央及省市、县区教研机构均相继设置了专职或兼职劳技教研员,负责组织广大中小学劳技教师结合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中小学劳技教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实践中的困惑1.应试教育经久不衰,劳动与技术教育无暇顾忌。
不可否认虽然中小学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已经在较大程度上得到重视,但是不少地方的许多学校劳技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开展,《劳动与技术》课程在不少学校也被当作一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课程,无论是受重视程度还是开设状况都不能令人满意。
通常是劳技课只进课表,不进课堂,劳技教育仍然沿袭传统的扫把加抹布,劳技教育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扫地抹灰等卫生清洁劳动。
2.劳技教师严重缺乏,教育质量无法保证。
目前中小学劳技教师大多为兼职,且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素质欠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劳技教育的开展。
从师范教育培养师资的方向看,专门培养劳动与技术教育师资的专业更是寥寥无几,从根源上缺少高质量的教师,也就很难开展有效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3.教育经费捉襟见肘,劳动与技术教育“硬件”瘫软。
进行劳技教育要有一定的设施设备,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都相对固定的劳动设施就无法正常开展劳技教育,但目前众多中小学校除了有几把扫把之外,根本就没有别的劳动工具、设备和基地。
劳动中少了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两大要素,根本无法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
四、加强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若干对策1.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对劳技教育的认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加之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劳技教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劳技教育的宣传,充分提高劳技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的认识,切实把劳技教育列入学校工作日程,并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纳入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2.建设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劳技教育与一般学科课程不同, 它是知识和实践、智力和能力的综合教育。
因此,师资要求与其他学科要求也有所不同。
由于师范院校还没有设置劳技专业,劳技课师资缺乏正常的来源, 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劳技师资队伍建设,如在师范院校或农林工科院校设置劳技专业,培养中小学劳技师资;从现有教职工中精心挑选热爱劳技教育、动手实践能力强,又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劳技教师;从工厂、企业、乡村农技站以及种养专业户、能工巧匠中选聘兼职劳技教师等各种途径保证师资的质量。
3.增加教育投入以改善中小学劳技教育条件。
地方政府和各有关方面要切实遵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
”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具有一定数量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劳技教育专用教室、实验园地,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劳技实习基地及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设区域性的劳技教中心。
正确定位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还其应有的发展空间,是政府与广大实践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1] 周峰,《简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美育功能》[j],《中国教育学刊》,2002(4)[2] 龙艳,《劳动技术教育应立足实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6)[3] 于慧颖,《深化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1)[4] 李四友,《对劳动技术课认识误区的剖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0(9)[5] 刘冬芸,《中小学劳技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