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关于燃烧条件的探究
专题7.1燃烧和灭火(八大题型)-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举一反三(人教版)

专题7.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题型梳理【题型1】燃烧的定义及条件【题型2】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题型3】探究燃烧条件的改进实验【题型4】利用生活物品探究燃烧的条件【题型5】灭火的原理与方法【题型6】火灾的预防及自救【题型7】燃烧和爆炸【题型8】爆炸原理的实验探究举一反三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3.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1)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2)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题型1】燃烧的定义及条件【例1】古代用“木燃”(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易燃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木燧”中的“木”是可燃物B.钻木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C.“木燧”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D.钻木生热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答案】D【详解】A、“木燧”是指摩擦生热,使木材燃烧,其中的“木”是可燃物。
A正确;B、钻木过程中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B正确;C、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氧气,氧气是助燃物。
C正确;D、钻木生热,使木材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而不是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错误。
综上所述:选择D。
【变式11】陆游的笔记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省油灯用嘴吹灭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B.“勿用铜盏”是因为铜比较昂贵、用瓷盏比较便宜C.及时添加水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降温降低油的着火点D.夹瓷盏的照明过程中主要可燃物是棉绳【答案】A【详解】A、省油灯用嘴吹灭,可以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说法正确;B、“勿用铜盏”是因为铜导热性好,燃烧放热,造成油大量挥发,故B说法错误;C、及时添加水的目的是降低温度至油的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是不能改变的,故C 说法错误;D、夹瓷盏的照明过程中主要可燃物是油,故D说法错误;故选:A。
九年级化学燃烧条件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燃烧条件知识点燃烧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一种,它不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在工业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于学习化学的九年级学生来说,了解燃烧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物质才能发生燃烧反应。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燃烧条件的知识点。
首先,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什么是燃烧。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在氧气的存在下,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释放出能量,产生焰火和烟雾。
那么,什么是燃烧的条件呢?第一,氧气是燃烧的必备条件。
无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在常温下都需要与氧气接触才能发生燃烧。
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可以与物质中的碳、氢、氮等元素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释放出能量。
例如,木材燃烧时,木材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光能。
第二,燃料是燃烧的核心。
燃料是一种可以通过燃烧反应释放能量的物质。
常见的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以及木材等有机物,还有氢气、氨气等无机物。
不同的燃料燃烧时,由于其化学组成的不同,释放的热能和燃烧产物也会有所差异。
选择合适的燃料对于有效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温度是影响燃烧速率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燃烧反应的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可以提高分子的平均动能,使反应发生的机会更多。
例如,当火种接触到燃料时,火种的高温可以使燃料迅速升温,从而加速燃烧反应的进行。
第四,点燃温度是燃烧反应能否进行的关键。
点燃温度是指燃料自燃所需的最低温度。
不同的物质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差异,其点燃温度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纸张的点燃温度较低,只需接近200℃即可起火燃烧;而钢铁这样的金属则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发生燃烧。
除了以上几个条件外,还有一些其他影响燃烧的因素。
例如,火焰的燃烧需要一定的氧气浓度,过低或过高的氧气浓度都会影响燃烧的进行。
此外,火焰的形状和色彩也与燃烧条件有关,不同的燃料、温度和氧气浓度会使火焰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
总而言之,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它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进行。
2012年中考化学复习 举一反三《关于燃烧条件的探究》

2012年中考化学复习举一反三《关于燃烧条件的探究》该探究是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而进行的实验探究。
探究的具体内容有:1.燃烧的条件,也就是:(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也就是,(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找出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并且,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其中以实验探究题最为常见。
中考的重点是将有关的理论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然后,通过拓展与迁移来进一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等。
母题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
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并进行实验(如下图):(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分析实验:请帮小明将未完成的实验报告填写完整:实验步骤设计意图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 燃烧与物质的关系可燃物才能燃烧(2) 燃烧与温度的关系没蘸水的小棉团燃烧,蘸水的小棉团不燃烧(3) 玻璃杯内蜡烛熄灭了,玻璃杯外蜡烛仍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上述三组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燃烧必需具备的条件。
第一组实验中木条具有可燃性,点燃能燃烧,而石子不具有可燃性,点燃不能燃烧。
这组实验说明了可燃物才能燃烧。
第二组实验中小棉团一个蘸水一个不蘸水,点燃蘸水的棉团,由于水蒸发吸热,棉团温度达不到着火点而不能燃烧,点燃不蘸水的棉团,棉团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探究燃烧的条件》 知识清单

《探究燃烧的条件》知识清单燃烧,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无论是取暖做饭的炉火,还是璀璨绚烂的烟花,都离不开燃烧。
那么,燃烧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这里要注意,不是所有发光发热的现象都是燃烧,比如灯泡发光发热就不是燃烧。
二、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1、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发生的首要条件。
常见的可燃物有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等。
不同的可燃物具有不同的燃烧特性,例如燃点、燃烧速度等。
燃点是指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一般来说,可燃物的燃点越低,就越容易燃烧。
2、氧气(或助燃剂)氧气是常见的助燃剂,但并不是唯一的助燃剂。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其他物质也可以作为助燃剂,比如氯气可以支持某些金属燃烧。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是支持燃烧的关键。
燃烧过程中,氧气与可燃物发生化学反应,提供燃烧所需的氧原子,使燃烧得以持续进行。
如果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应,燃烧就会逐渐减弱甚至熄灭。
3、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着火点是可燃物能够燃烧的最低温度。
每种可燃物都有其特定的着火点。
例如,白磷的着火点很低,约为 40℃,在常温下就可能自燃;而煤的着火点相对较高,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燃烧。
当可燃物被加热到着火点以上时,与氧气接触就会引发燃烧。
三、燃烧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条件是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
只有当可燃物存在,并且与助燃剂(如氧气)充分接触,同时温度达到着火点时,燃烧才会发生。
如果缺少可燃物,即使有充足的氧气和足够高的温度,也无法发生燃烧。
同样,如果没有氧气或者助燃剂,可燃物即使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而温度达不到着火点,即使有可燃物和氧气,燃烧也不会启动。
四、影响燃烧的其他因素1、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往往越剧烈。
例如,将木材劈成小块或者将煤粉碎成煤粉,都能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燃烧更充分、更迅速。
2、氧气浓度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
探究燃烧条件【提出问题】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现象,

能量变化 温度 是否发光 联系
达到可燃物的 达到可燃物的 未达到可燃 达到可燃物 着火点 着火点 物的着火点 的着火点 发光 发光 无明显发光 现象 发光
探究燃烧的条件
【提 出 问 题】: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 物质燃烧究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需要可燃物; 猜想2:可燃物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猜想3:可燃物需要和氧气接触;
实验一
火柴可燃吗?水泥块呢?
现象:火柴可燃,水泥块不可燃 条件一
物质本身必须是可燃物;
实验二
一支蜡烛室温存放在空气中,一 支蜡烛点燃后放在空气中。
现象:室温存放的不燃烧,点燃的蜡烛 继续燃烧。 条件二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实验三
点燃2支小蜡烛,一支放在 空气中,另一支用烧杯罩住。 现象:放在空气中的蜡烛继续燃烧, 用烧杯罩住的蜡烛熄灭了 条件三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探究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 实验用品:
火柴、蜡烛、沙土、剪刀、烧杯、水、 抹布。
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有热量放出,只是反应的剧烈程度 不同
“蜡烛熄灭”的方法及原理:
水
降温至着火点下
沙 子
隔绝氧气 隔件之间的关系吗? 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一、灭火可采用的原理
1、使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 除可燃物 2、使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是分析物质燃烧及其各种燃烧变化的有效手段。
它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如化学、机械、动力、材料等,用于研究物质对不同燃烧条件的反应。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可以大致分为燃料探究和燃烧探究两个基本阶段。
燃料探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燃料的物理性质,包括沸点、粘度、比重、混合物性质等等。
燃烧探究则是研究燃料在实骅条件下如何燃烧,包括反应物密度、反应物温度、燃料/氧气/其他添加物比例、反应物混合比例等影响燃烧性能及其变化的因素。
燃烧条件探究实验需要专业的设备,例如回旋燃烧器回旋燃烧实骅装置,它可以模拟燃烧过程的实骅环境,控制燃烧的参数,如燃烧温度、压力、流速等,并且可以准确测量反应物温度、压力、混合气体中各种组分的浓度等。
同时,专用的脉冲拍摄装置可以测量实骅燃烧的辐射能量,从而定量评价反应物的燃烧效果。
燃料探究与燃烧探究有很多交叉叠加之处,涉及到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现象。
因此,进行燃烧条件探究实骅时,实骅参数的控制和测量都十分重要,它可以为燃烧反应数据统计、信息化及模型拟合提供可靠的依据。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本实验: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课本实验再现实验原理:运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比较薄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产生的不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燃烧的条件。
【注意】(1)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对比,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对比,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说明实验是通过控制氧气来研究氧气对燃烧条件的影响。
(2)通过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从而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结论,又通过对比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现象,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拓展训练1.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70℃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D.①②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2.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升温至60℃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
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 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B. 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者火点未必燃烧C. 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D. 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3.用如图装置(装置中夹持仪器已略去),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热水中,白磷、红磷均不燃烧。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A.此装置既操作简便,又能防止空气污染B.若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可观察到红磷燃烧C.若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可观察到白磷燃烧,对比在水中白磷不燃烧的现象,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D.水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说明白磷、红磷均不是可燃物4.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步骤如下:①通入N一段时间2O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后,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2灭酒精灯,a中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B.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2C.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只需要足够的氧气D.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5.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燃烧的条件与分类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燃烧的条件与分类总结燃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化学变化现象之一,而要了解燃烧的条件与分类,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燃烧的概念。
燃烧是指物质在与氧气接触的条件下发生的火焰现象,它是一种氧化反应。
下面,本文将对初中化学中有关燃烧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燃料、助燃剂和着火点。
1. 燃料燃料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
常见的燃料包括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有机物质,以及金属、氢气等无机物质。
燃料在燃烧时会释放出能量。
2. 助燃剂助燃剂是指在燃料燃烧中起促进作用的物质。
它可以在燃烧过程中提供氧气,使燃料能够更充分地燃烧。
常见的助燃剂有空气和氧气。
3. 着火点着火点是指物质发生燃烧的最低温度。
当温度超过物质的着火点时,燃料会与氧气发生反应,释放出热能和光能,形成火焰。
二、燃烧的分类燃烧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燃烧进行分类。
1. 按燃料的态态分为固体燃烧、液体燃烧和气体燃烧。
- 固体燃烧:指固体燃料发生燃烧的过程。
例如,木材燃烧时,木材的表面会出现火焰。
- 液体燃烧:指液体燃料发生燃烧的过程。
例如,酒精在火焰下燃烧时会形成蓝色火焰。
- 气体燃烧:指气体燃料发生燃烧的过程。
例如,天然气在遇到引火源时会发生燃烧,形成火焰。
2. 按燃烧的方式分为明火燃烧和隐火燃烧。
- 明火燃烧:指燃料在燃烧时产生明显的火焰。
例如,蜡烛燃烧时,可以看到明亮的火焰。
- 隐火燃烧:指燃料在燃烧时没有明显的火焰,但产生的热量可以点燃其他物质。
例如,煤气泄漏时,可以通过打火机的火花引燃,但不会产生明亮的火焰。
3. 按氧气供应的方式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 完全燃烧:指燃料与足够的氧气充分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最大,产生的废气对环境污染较小。
例如,甲烷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不完全燃烧:指燃料与氧气的反应不足,产生的主要产物是一氧化碳和水蒸气。
九年级上化学 燃烧和灭火 (提纲、例题、练习、解析)

燃烧和灭火【学习目标】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一些防火和防爆的安全知识和灭火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要点梳理】要点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条件的探究:(1)如下图所示,观察并分析热水中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产生的不同现象。
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即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的温度大于40℃,而达不到240℃,因此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思考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空气(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跟空气(氧气)接触,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思考3:为什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空气(或氧气)后却燃烧起来?在热水中温度虽然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氧气,白磷不能燃烧;当通入空气(或氧气)后,白磷跟氧气接触就燃烧起来。
(3)由上述实验得出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专题课堂《燃料、燃烧与环境》一、2)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达到它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它的着火点)。
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燃烧。
【要点诠释】1.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每种物质具有对应的着火点。
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着火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对于固体物质,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着火点就越低,如炭粉的着火点比炭块的更低。
2.空气或氧气在燃烧过程中起助燃剂的作用(支持燃烧),而不具有可燃性,但空气或氧气并不是唯一的助燃剂。
3.有些物质虽然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但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的燃烧,如:铁丝在空气中只能达到红热状态,在纯氧中可以剧烈的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燃烧条件的探究》 知识清单

《燃烧条件的探究》知识清单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简单来说,燃烧就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快速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二、燃烧的条件要发生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1、可燃物可燃物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例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等。
不同的可燃物有着不同的燃烧特性,其着火点也各不相同。
2、氧气(或空气)氧气是支持燃烧的重要气体。
大多数燃烧过程都需要氧气的参与,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镁条在二氧化碳中也能燃烧。
在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约为 21%,能够满足大多数常见物质燃烧的需求。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每种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着火点。
着火点是指物质能够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例如,白磷的着火点约为40℃,而木材的着火点通常在200℃至 300℃之间。
当物质被加热到着火点以上时,与氧气接触就会发生燃烧。
三、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为了更直观地理解燃烧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实验一:探究可燃物对燃烧的影响实验器材:木条、玻璃棒、酒精灯、火柴实验步骤:1、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2、分别将木条和玻璃棒靠近酒精灯的火焰。
实验现象:木条燃烧起来,而玻璃棒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木条是可燃物,能够燃烧;玻璃棒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可燃物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
实验二:探究氧气对燃烧的影响实验器材:蜡烛、玻璃杯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
2、用玻璃杯将蜡烛罩住。
实验现象:蜡烛燃烧一会儿后熄灭。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当玻璃杯罩住蜡烛后,蜡烛周围的氧气逐渐耗尽,导致蜡烛熄灭。
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
实验三:探究温度对燃烧的影响实验器材:小纸盒、水、酒精灯实验步骤:1、将小纸盒装满水。
2、用酒精灯加热纸盒底部。
实验现象:纸盒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虽然纸盒受到了加热,但由于纸盒中的水吸收了热量,使纸盒的温度始终低于其着火点,所以纸盒没有燃烧。
实验探究燃烧条件三要素

数据记录与整理方法
数据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了各种燃烧 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包括燃烧时间、 火焰颜色、温度等,以便后续分析。
数据整理
将实验数据按照燃烧条件进行分类整 理,采用表格或图表形式呈现,使得 数据更加直观和易于比较。
结果分析与解释
燃烧条件对燃烧现象的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燃烧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发现氧气浓度、燃料种类和燃烧温度等因素对燃烧现象有显著影响。例如 ,在氧气浓度较低时,燃烧速度减慢,火焰颜色偏暗;不同种类的燃料在相同条件下燃烧产生的火焰颜色和温度 也有所不同。
能源回收
利用高效的燃烧控制技术,可以实现 废热和余热的回收利用。例如,在钢 铁冶炼过程中,通过回收高温烟气中 的热量,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减 少环境污染。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实验成果总结
燃烧条件三要素的确立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验证了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即 可燃物、助燃物和达到着火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支 撑。
。
5. 当火焰熄灭时,记录可燃物 的剩余情况和环境温度。
2. 将可燃物放置在燃烧器上, 调整燃烧器火焰大小,点燃可
燃物。
4. 在燃烧过程中,逐渐减小助 燃物的供应,观察火焰变化并
记录。
6. 清理实验现场,将废弃物妥 善处理。
安全注意事项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穿戴 好实验服和护目镜等个人防 护装备。
04
过程。
燃烧器:提供可燃物燃烧的 场所,可选择本生灯或酒精
灯等。
01
02
03
助燃物:如氧气、空气等, 用于支持燃烧。
温度计:测量燃烧过程中的 温度变化。
04
05
铁架台、坩埚钳等辅助工具 :用于固定和移动可燃物。
2024年中考化学总复习实验8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8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清单必备【实验药品】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蒸馏水。
【实验仪器】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操作步骤】1.如图1,用棉花分别蘸水和酒精,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酒精的棉花被点燃发生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将蘸水的棉花在酒精灯的火焰上持续加热,至水分被蒸干后继续加热,观察到水被蒸干后棉花被点燃。
实验分析:蘸酒精的棉花能被点燃,是因为酒精具有可燃性。
蘸水的棉花不能被点燃,是因为水不具有可燃性。
蘸水的棉花表面的水被蒸干,棉花是可燃物,故继续加热棉花被点燃。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到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均被点燃,发生燃烧,乒乓球碎片燃烧更加剧烈,更加迅速。
(2)分别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按如图2所示,分别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乒乓球碎片被点燃,发生燃烧,而滤纸碎片没有被点燃,表面变黑。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3.利用蜡烛和烧杯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你的实验设计方案是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分别点燃,一支在空气中燃烧,另一支罩在烧杯里。
【问题与交流】如果将图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提示:会观察到木屑被点燃,发生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低。
【实验装置的评价改进】探究燃烧条件还可以用图3的装置由于图3薄铜片上的白磷露置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对空气造成了污染,所以对实验装置加以改进,可采用以下几个装置图。
图A,把红磷和白磷放在U形管的两端,中间用细沙隔开,管口分别绑上两个瘪气球。
图B,把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试管口上分别绑上瘪气球,让白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
图C,大试管中的氧气与白磷接触,在水中燃烧(出现“水火相容”的现象),改进后的装置,容易操作,现象明显。
燃烧条件的探究

关于燃烧条件的探究导语:燃烧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常见现象中蕴含着一定的化学原理,本次探究活动就是遵循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出燃烧的条件,以达到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现象中总结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的目的,也就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由于同学们对燃烧的现象很熟悉,首先设置了下面一个问题:燃烧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作出猜想:(1)需要氧气;(2)物质要有可燃性;(3)需要去点燃等等设计实验:1、分别用镊子夹住木条和粉笔两种不同的物质在酒精灯上灼烧;2、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3、在酒精灯上灼烧小木条和一小块煤,比较点燃的难易;4、将薄铁片固定在铁架台上,在薄铁片上间隔大约3厘米放上两个火柴头,然后用酒精灯对准薄铁片的左端加热。
实验现象记录及分析:1、在酒精灯上灼烧时,木条燃烧,粉笔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2、用烧杯罩住燃烧的蜡烛,蜡烛熄灭,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3、小木条比煤块容易燃烧,说明不同的物质,点燃的难易程度不同。
4、薄铁片上的火柴头从左向右依次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点燃,只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即可。
实验结论:通过对以上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最后达成了共识: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我们将这个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拓展延伸:为了能对探究得到知识进一步深入思考并加以运用,设计了下面的教师演示实验:将白磷投入到400C以上的热水中,然后设问:从燃烧的条件考虑,我们能让白磷在水中燃烧吗?作出猜想:(1)水能用来灭火,燃烧不可能在水中进行;(2)如果通入一定量的氧气,白磷应该能燃烧;实验验证:按照猜想2提供的方案,我继续进行实验,用导管直接对准白磷通入氧气,可以看到白磷在水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反思与评价: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对燃烧条件有更深刻的理解,无论环境如何,只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燃烧就能进行。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燃烧条件的探究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专题复习:燃烧条件的探究一、实验装置二、实验原理:白磷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三、实验现象及分析1、对于甲装置:(1)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原因:。
(2)现象:薄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原因:。
(3)现象: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原因:。
(4)薄铜片的作用:载体、传热。
(5)热水的作用:隔绝空气、提供热量。
2、对于乙装置:(1)现象:通入氧气前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原因:。
(2)现象:通入氧气后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原因:。
四、实验结论燃烧需要的条件:、、。
三者缺一不可。
五、实验设计中运用的实验方法1、对比实验法: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是一组对比实验,白磷的着火点低可燃烧,红磷的着火点高而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是另一组对比实验,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2、条件控制法:把白磷放在热水中,通过液封而隔绝氧气,其设计意图是:提供可燃物与反应所需的温度,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检验是否能够燃烧(提供燃烧所需的任意两个条件而控制另外一个条件)。
六、实验装置的评价及改进由于铜片上的白磷露置在空气中燃烧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应加以改进,让白磷在密闭的环境中燃烧(如图1、图2、图4);将氧气(空气)直接用导管通入热水中的白磷处,出现水火相容的现象则效果更佳(如图3);图5装置改变温度的来源,用凸透镜对光进行会聚,是白磷燃烧,节省了能源。
甲乙答案:三、1.(1)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与空气接触;(2)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3没有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2.(1)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四、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例题:(2016·滨州)化学课上我们曾经观察过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该实验主要利用了铜片良好的性,燃着的白磷熄灭后,去掉铜片上的白色固体,可看到铜片表面变黑,该黑色物质是(填化学式);(3)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的作用是(填序号)。
《燃烧条件的探究》 讲义

《燃烧条件的探究》讲义一、燃烧的定义与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无论是点燃蜡烛照明,还是使用炉灶烹饪食物,燃烧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什么是燃烧呢?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
比如说,当我们点燃木材时,会看到明亮的火焰,感受到热量的释放,同时木材逐渐变成灰烬。
燃烧不仅发生在固体物质上,液体和气体也可以燃烧。
像汽油燃烧能为汽车提供动力,天然气燃烧可以为我们的家庭提供能源。
二、燃烧的条件要发生燃烧,一般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其他助燃剂)以及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可燃物可燃物是指能够与氧气等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
常见的可燃物有木材、纸张、汽油、煤炭等。
不同的可燃物具有不同的燃烧特性,比如木材燃烧时火焰较大,而煤炭燃烧相对较为缓慢。
2、氧气(或其他助燃剂)氧气是最常见的助燃剂,但并不是唯一的。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其他物质也可以作为助燃剂,例如氯气可以支持某些金属的燃烧。
但在大多数日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为燃烧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3、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着火点是指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每种可燃物都有其特定的着火点。
例如,纸张的着火点相对较低,约为 130℃ 230℃,而木材的着火点则在 200℃ 290℃之间。
只有当可燃物被加热到其着火点以上时,才有可能发生燃烧。
三、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燃烧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进行探究。
实验一:探究可燃物对燃烧的影响实验器材:铁片、蜡烛、木材、酒精、打火机实验步骤:1、将铁片放在水平桌面上。
2、尝试用打火机直接点燃铁片,观察现象。
3、分别将蜡烛、木材、酒精放在铁片上,再用打火机点燃,观察并记录燃烧情况。
实验现象:铁片无法被点燃;蜡烛、木材、酒精能够被点燃并燃烧。
实验结论:只有可燃物才能发生燃烧。
实验二:探究氧气对燃烧的影响实验器材:蜡烛、玻璃杯、打火机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观察其燃烧情况。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与防火知识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与防火知识
物质燃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然而燃烧并非简单的火焰闪耀,其中隐藏着许多复杂的条件和规律。
了解防火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预防火灾的发生。
物质燃烧的条件
在我们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有几个关键要素需要考虑:
氧气: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因此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之一。
没有氧气,大多数物质是无法燃烧的。
燃料:燃料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如木材、煤炭、汽油等。
不同的燃料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燃烧特性。
点火源:点火源是引发燃烧的因素,如明火、火花、高温等。
在缺乏点火源的情况下,即使具备氧气和燃料,也无法发生燃烧。
防火知识
除了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掌握防火知识同样至关重要:
火灾逃生:在火灾发生时,要保持镇定,沿着疏散通道有序撤离。
遇到浓烟要低姿态快速撤离,不慌张,避免踩踏。
火灾报警:发现火灾应第一时间拨打火警电话,迅速报警并采取适当措施扑灭初起火灾。
火灾扑救:对于初起火灾,可以使用灭火器等设备进行扑救,但要注意选择正确的灭火器材。
火灾预防:平时要注意用火用电安全,不随意乱扔烟蒂,不私拉电线,定期检查家中电器设备等,预防火灾的发生。
了解物质燃烧的条件和掌握防火知识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燃烧的条件,才能更好地预防火灾的发生,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让我们共同努力,增强防火意识,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共同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谨防火灾,安全第一!。
中考化学专题突破:燃烧的条件探究

中考化学专题突破:燃烧的条件探究例1 为了探求熄灭的条件,小军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抚慰人的呼吸道。
他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将区分盛有大批的白磷和大批红磷的两支试管,放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另将大批白磷直接投入到烧杯的水中。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①试管中的白磷熄灭,发生少量的白烟;②试管中的红磷不熄灭;③烧杯中的白磷不熄灭。
(1)白磷熄灭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剖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由现象①②失掉的熄灭条件是__________,由现象①③失掉的熄灭条件是__________。
(3)请举一例说明熄灭必需有可燃物参与。
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依据小军查阅的资料和实验现象,指出他设计的装置有何缺乏。
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依据对实验现象的剖析来考察熄灭所具有的条件。
由现象①②对比可知,红磷的着火点240℃>80℃,因此红磷不熄灭,说明熄灭需求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由①③对比可知,水中的白磷温度虽到达了着火点,但因缺少氧气,因此不能熄灭,说明熄灭需求与氧气接触;经过石块不能熄灭而木柴可以熄灭(或没有可燃物就不能熄灭,如封锁液化气等)可说明熄灭必需要有可燃物参与;由于白磷熄灭生成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因此装置中的清楚缺乏是没有密封。
扑灭答案:(1)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2)温度到达着火点与空气(或氧气)接触(3)封锁燃气灶阀门,火焰熄灭(或打火机没有燃料后打不着火;或森林起火打隔离带,火势不再蔓延;或木柴熄灭而石块不熄灭……) (4)白磷熄灭没有在密闭装置中停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例2某兴味小组话动中,同窗们按图甲装置对〝可燃物熄灭的条件〞停止探求。
探求进程中,大家对磷熄灭生成的少量白烟能否危害人体安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熄灭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抚慰人体呼吸道,能够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响,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探究燃烧的条件》 知识清单

《探究燃烧的条件》知识清单一、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
物质燃烧时,会与氧气等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二、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发生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通常为氧气)、达到着火点。
1、可燃物可燃物是能够燃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天然气等。
不同的可燃物具有不同的燃烧特性,其燃烧所需的条件和产生的能量也各不相同。
2、助燃物助燃物是支持燃烧的物质,常见的助燃物是氧气。
但并非只有氧气才能作为助燃物,一些其他物质如氯气等在特定条件下也能支持燃烧。
3、达到着火点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每种可燃物都有其特定的着火点。
例如,木材的着火点约为 200 300℃,汽油的着火点约为 280 450℃。
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与助燃物接触就能引发燃烧。
三、影响燃烧的因素1、可燃物的性质可燃物的物理性质(如形状、大小、密度等)和化学性质(如化学成分、纯度等)都会影响燃烧的过程。
例如,粉末状的可燃物比块状的可燃物更容易燃烧,因为其与助燃物的接触面积更大。
2、助燃物的浓度助燃物的浓度对燃烧的速度和强度有重要影响。
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燃烧会更加剧烈和充分;而在氧气浓度较低的环境中,燃烧可能会不完全,甚至无法持续进行。
3、温度温度不仅影响可燃物达到着火点的速度,还会影响燃烧反应的速率。
较高的环境温度可以使可燃物更快地达到着火点,从而加速燃烧的发生。
4、压力压力的变化会影响气体可燃物的燃烧。
增加压力通常会使燃烧反应更加剧烈,而降低压力则可能抑制燃烧。
5、通风状况良好的通风可以提供充足的助燃物,促进燃烧;反之,通风不良可能导致燃烧不完全或熄灭。
四、燃烧的类型闪燃是指液体表面产生的短暂的燃烧现象。
当液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其表面会产生可燃蒸气,遇到火源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
2、着火着火是指可燃物持续稳定的燃烧。
一旦可燃物着火,燃烧会在一定条件下持续进行,直到可燃物耗尽或外界条件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一反三]关于燃烧条件的探究
该探究是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而进行的实验探究。
探究的具体内容有:
1.燃烧的条件,也就是:(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也就是,(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找出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并且,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其中以实验探究题最为常见。
中考的重点是将有关的理论知识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然后,通过拓展与迁移来进一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等。
母题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
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
设计并进行实验(如下图):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分析实验:
请帮小明将未完成的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实验步骤设计意图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 燃烧与物质的关系可燃物才能燃烧
(2) 燃烧与温度的关系没蘸水的小棉团燃烧,
蘸水的小棉团不燃烧
(3) 玻璃杯内蜡烛熄灭了,
玻璃杯外蜡烛仍燃烧
得出结论: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上述三组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燃烧必需具备的条件。
第一组实验中木
条具有可燃性,点燃能燃烧,而石子不具有可燃性,点燃不能燃烧。
这组实验说明了可
燃物才能燃烧。
第二组实验中小棉团一个蘸水一个不蘸水,点燃蘸水的棉团,由于水蒸
发吸热,棉团温度达不到着火点而不能燃烧,点燃不蘸水的棉团,棉团温度达到着火点
而燃烧。
这一组实验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才能燃烧。
第三组实验中玻璃杯内蜡
烛由于缺少氧气而熄灭了,而玻璃杯外蜡烛由于氧气充足而仍燃烧。
这组实验说明可燃物
燃烧必须与氧气接触。
这样三组实验得出了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
点、与氧气接触。
答案:
(1) 小木条燃烧,小石子不燃烧
(2) 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或着
火点)才能燃烧
(3) 燃烧与氧气的关系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才能燃烧
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拓展一: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五氧化
二磷易溶于水.
(1)在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课堂上,老师用甲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观察到的现
象是: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____.
(2)小明同学设计了乙、丙两个对比试验,完成了探究过程.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事实是(填序号)____;能证明可
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
(3)结合老师与小明设计的实验,小强设计了实验装置丁.小明与小强的实验都比老师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
[答案] (1)燃烧了,产生大量的白烟。
(2)②④;③④ (3) 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且产生大量白烟;(2)在有空气条件下,再看温度是否达到了着火点,则②④符合;达到着火点条件下,再看是否有空气,③④符合;(3)因为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污染空气,丁装置可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拓展二: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火柴、蜡烛、烧杯三种实验材料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猜想与假设]1.有可燃物2.温度要达到着火点3.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设计与实验]
[得出结论]猜想正确,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个条件,只要破坏个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反思质疑]氢气在氯气中能燃烧。
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查阅资料1]镁条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细铁丝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磷能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表达与交流]根据上述内容和课本中对“燃烧”的描述,你认为
叫做燃烧。
[反思质疑2]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
[查阅资料2]含碳细铁丝燃烧时,其中的炭粒生成的CO2气体在熔融液态物质中形成气泡,熔融液态物质因气泡炸裂引起“火星四射”的现象。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细铁丝在纯氧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现象的原因,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解析] 此题以探究形式考查了燃烧的条件,通过示例或仿照示例分析得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有可燃物,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只要破坏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就能
达到灭火的目的,通过示例又可得出:燃烧并不一定必须要氧气,所以燃烧的定义更广阔了,要想验证铁丝燃烧现象与是否与碳有关,可以做一个无铁丝燃烧的对比试验即可。
[答案] [设计与实验]
假设1 点燃蜡烛,蜡烛可燃
假设2 点燃蜡烛,蜡烛燃烧
假设3 将燃着的蜡烛扣入一只烧杯内,蜡烛逐渐熄灭
[得出结论] 3 1
[表达与交流] 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设计实验] 取长短相等、粗细相同的含碳细铁丝和不含碳细铁丝,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
点拨:上述三道题通过三个不同的实验方法探究燃烧的条件,都得出了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可谓“殊途同归”。
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熟悉燃烧的三条件,并掌握控制变量法,这类问题不难解决。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根据燃烧的条件和学过的相关知识,充分挖掘实验图示中的有用信息,使用控制变量法、对照实验法等来设计实验方案,或者根据问题情景,按照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然后,分析归纳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等。
最后,运用实验所得,进一步拓展与迁移,以便分析、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