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下第五单元《面积》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下第五单元《面积》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面积》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学会用面积单位(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来度量物体的面积,并能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度和体积的概念,对于测量和计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面积的概念与长度、体积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建立起面积的概念。
此外,学生对于面积单位的认识和转换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面积的概念,能用面积单位度量物体的面积。
2.学会简单的面积计算方法,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面积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面积的概念和面积单位的认识。
2.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面积的概念,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实物模型、卡片、练习题等教学道具。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花园、教室等,引导学生关注面积的概念。
提问:“请大家看看周围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介绍面积的概念,讲解面积单位的由来和转换。
通过实物模型和卡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面积单位的大小,并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面积计算的练习,如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面积公式,注意单位转换。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面积计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面积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如计算教室的面积、书桌的面积等。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3
教
学
过
程
前置测评: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巩固,激趣导入
你还记得吗?
1、长度单位有哪些?
毫米(mm)、厘米(cm),
分米(dm)、米(m)、千米(km)
2、面积单位有哪些?
平方厘米(c)
3、让学生测量出自己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以备巩固练习中用到。
4、今天我们继续新家参观,装修一新的房子真漂亮,可是,豆豆却一直有个问题:这个新房子每个房间到底有多大呢?你们能不能帮助豆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能自选面积单位来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安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
教研组
三年级数学
单元
第五单元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
材
与
学
情
分
析
是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开始,是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图形)面积计算的必要基础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1.在实际情境中,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生:将它们重叠,如果重合,说明一样大。如果宽度一样,长度大的就大;如果长度一样,宽度大的就大。
课件演示:将两个图形重叠后你发现了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两位数-青岛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两位数青岛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单元——美丽的街景。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会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理解并掌握这个计算方法,同时能够运用这个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培养出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如何将这个计算方法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
这些图片和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这个计算方法,并且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街景图片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我会让学生们观察这些图片,并引导他们发现这些图片中的数学元素。
2. 新课导入:我会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来引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我会逐步引导学生们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让他们理解并掌握这个计算方法。
3. 练习巩固: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学生们能够正确地掌握这个计算方法。
4. 应用拓展: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
我会引导学生们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1)先将两个数写成乘法的形式;(2)从个位开始,先将第二个数的个位数与第一个数相乘,写在个位上;(3)再将第二个数的十位数与第一个数相乘,写在十位上;(4)将两个乘积相加,得到最终的结果。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答案:1. 23 × 45 = 1035,56 × 78 = 4368,34 × 29 = 9。
202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五面积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长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的换算什么是面积教学内容:什么是面积(教材第49、50页)教学目标:1.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出示数学书和信息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
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信息书的封面一样大。
生:主动去摸一摸,然后其他学生也来摸。
师:那这两枚硬币呢?有什么不一样吗?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师:这是老师的手掌面,你们的手掌面在哪?谁想和老师比比手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
这两片树叶有面吗?(在展台展示一名学生摸的过程)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二、探索新知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刚才摸到的都是物体什么?(表面)比的又是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师:我们就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2)结合具体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慢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师: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其它面的面积?并用学生举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
(3)看一看、说一说。
屏幕展示书上四幅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
师:这些图形能通过摸来感受它们的大小吗?这些图形有大小之分吗?那也就是说这些封闭平面形也有面积,谁能说说它们的面积是指哪里呢?有什么办法能够把面积呈现出来?生:指出面积,课件演示(用单一颜色涂色)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出几名学生描述)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面积》
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一)阅读与理解
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问题:1. 仔细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2. 理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要解决的问题是……
我知道了客厅 的长和宽。
地砖是正方形的, 边长是……
问题:下面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我这样算:边长是1分米,面积 就是1平方分米。
还可以这样算:边长是10厘 米,面积就是10×10=100 (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自主探究,研究新知
(二)探究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想一想: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仿照上面的方法说一说。
问题:(1)仔细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4)解答正确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90×6=540(平方米) 540平方米=54000平方分米 54000÷4=13500(块) 答:需要13500块。
三、巩固练习,强化理解
3. 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宽3米。墙上有一块黑板, 面积是3平方米。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 是多少平方米?
问题: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 1平方米?
三、运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
1. 下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15个
16个
27个
三、运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
2. 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
最小?(每个□代表1平方厘米。)
8平方厘米
最小
10平方厘米
最大
9平方厘米
三、运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
(教案)第五单元 求简单的经过时间-三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五单元求简单的经过时间-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教案课程名称:小学数学——第五单元求简单的经过时间适用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时间概念,如“年”、“月”、“日”、“小时”等;2.学生能够掌握用各种单位表示时间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计算;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时间计算问题。
二、教学重点1.时间的基本概念及单位;2.各种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时间问题。
三、教学难点各种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
四、教学方法讲授、演示、练习。
五、教学过程1.前置知识引入请学生拿起手表,指着当前的时间,问:“现在是几点几分?”引导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关注时间的单位,如“时”、“分”。
2.授课主题时间的基本概念及单位(1)年:一年有12个月,365天或366天。
通常使用“年”作为表示时间的单位。
如:“我今年8岁。
”(2)月:一个月有30或31天,2月有28或29天。
通常使用“月”作为表示时间的单位。
如:“这个月有30天。
”(3)日:一天有24小时,通常使用“日”作为表示时间的单位。
如:“今天是几号?”(4)小时:一小时等于60分钟。
通常使用“小时”作为表示时间的单位。
如:“我上课需要1个小时。
”(5)分钟:一分钟等于60秒。
通常使用“分钟”作为表示时间的单位。
如:“我们从7点开始上学,用时30分钟。
”3.各种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讲授各种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并示范各种题目的解法。
例如:如果要求计算2年3个月共有多少个月,应该如何计算?解题过程:1年=12个月2年=2×12=24个月3个月=3个月2年3个月=24+3=27个月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解决诸如“5小时等于多少分钟?”等类似问题。
4.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时间问题请学生围绕实际生活中的时间问题进行讨论,如“我们每天有多长时间用来学习?”,“如果我们在上午10点开始游戏,玩了2个半小时,结束时间是几点?”等问题。
数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
数学三班级下第五单元教案数学三班级下第五单元教案5篇每个三班级数学教师都应当让学生学到知识,爱上学习,把握学习的方法,并终身受益。
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你知道如何写三班级数学教案?不妨和我们共享一下。
你是否在找正预备撰写“数学三班级下第五单元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数学三班级下第五单元教案篇1一、教材(一)内容:人教版学校数学第三册第71页例1、例2。
(二)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倍的生疏”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这里开头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例1、例2是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方法。
教材以让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
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
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观看、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擅长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爱好,培育他们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与除法含义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教法:依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接受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沟通等教学手段,创设肯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猎取知识。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沟通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问题情景,寓学于情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简洁建立表象。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教案》
第五单元面积新知识点: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
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我们的校园》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我们的校园》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来自一所城郊小学,大部分学生家庭都是农民家庭,数学基础较薄弱。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我们的校园》,属于数学下册中的第五章,主要涉及到校园中的空间与方向知识。
教学目标: - 了解和掌握两点间的方位关系,能够将方向词语与方向相应的表示法相互转换。
- 能够在平面上利用简单的几何工具把场地、建筑物和环境组合成能反映校园布局情况的简图。
- 能够利用简图或实景图解决查找和描述校园中各处的方位关系、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2.1 教学设计本节课采用“问答交互+拓展活动”教学模式。
2.1.1 引入环节在教室中播放校园的全景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寻找自己的学校,并提出问题:“我们认不认识这里?这是什么地方?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这个地方靠近哪里?”让学生在猜测、发问中,引导他们关注方位、位置、朝向等概念。
2.1.2 讲解知识点通过展示教科书上的图片和地图,向学生介绍方位、位置、大小、朝向等概念。
并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分类方向词汇,如上下左右、东南西北、前后等。
在具体的示例中让学生理解方向词语与方向相应的表示法相互转换,同时加深对方位、位置等概念的理解。
2.1.3 巩固练习1.听音辨方向:通过播放声音,考察学生对方位词汇的反应能力。
2.校园方位练习:让学生拿出纸和笔,在班内或学校某个区域进行绘图训练,并在图上标注方向词汇,加深对方位、位置、大小等概念的理解。
3.校园导航:独立或组队,学生利用简图或实景图解决查找和描述校园中各处的方位关系、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题目不限于校园,也可以拓展到周边环境、社会中的方位关系等。
2.1.4 拓展活动通过参观校园、访问老师、调查家庭、阅读故事等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方位、位置、大小、朝向等概念的理解。
2.2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操作性强、形象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校园中的空间与方向知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课题分一分(一)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地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能正确的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导学过程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课题分一分(一)课时第二课时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地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能正确的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导学过程一、预习互测:1.请你将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
折一折2、请你将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折一折3、把自己准备的图形平均分。
二.交流质疑小组交流,把()平均分成()份。
三.合作探究认识1/4、2/4、3/4、4/4。
动手操作,并写出结果。
(1)把手中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
(2)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3)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
涂色的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4)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
涂色的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5)如果我把整张纸都涂上颜色,那么应该用几分之几表示呢?(6)4/4。
4/4也就是这1张纸,所以还可以用()来表示。
四.展示交流先小组交流结果,然后全汇报。
小结:像1/2、1/4、2/4、3/4……都是利用平均分得到的数,这就是分数。
五.点题精炼1.出示书本第54页的说一说。
2.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这三幅表示什么意思?3、练习书本上55页。
第1题.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第2题.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第3题.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吗?如果不对,说说你的理由。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第3课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属一般,根据学 生的特点以及需要,我把本段教材中与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的相关 知识提前到前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牢固掌握长方形与正方 形面积知识为重点,适当放入略有发展性的习题。
学法: 1、自主发现法。 2、小组合作交流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 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环节二、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1、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 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 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 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说明计算过程后老师指导并说明书写格式。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18=468(平方厘米) 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68平方厘米. 教师提示:同学们要注意单位名称不要写错。 教师引导:同学们学会了面积的计算,你们想知道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吗?同学们可以先估算一 下封面的面积再动手计算一下。 环节三、巩固练习 1.把表格补充完整。 名称 长 宽 周长 面积 长方形 8厘米 7厘米 9米 24米 正方形 边长5分米 2.从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 米? 环节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年、月、日》教案
(3)补充:一年有四个季度,和通常所说的一年有四季:春、夏、
秋、冬不是一回事。
4.适时引导学生了解:“你知道吗?”
五、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教学创新
板书设计
认识年、月、日(二)
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十一月),三十整。
平年二月28,闰年二月把一加。
3.记7月8月
要找大月你记住,
七、八俩月换着数,
七月以前找单数,
八月以后找双数。
三、互评互议,小结提升。
看来,记大、小月的方法比较多,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呢?同桌相互
说一说。
4、精当练习,适度拓展。
1.小游戏。
(1)站起来游戏。
4.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1)出示题目,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年历里圈出来。
(2)组织交流,并适时地进行一些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
(3)谈话: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交流后反馈。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
1.提问:今天是哪一年的几月几日?这里有哪几个新的时间单位?
关于年、月、日,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2.师:还有一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不知道,今天我们
就来了解一下这些知识。(板书课题,明确目标)
2、探究新知,巡回指导。
(一)通过观察,认识年历,探究有关大月和小月的知识。
1.提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多长?一个月有多长?一日呢?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精品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精品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地位与作用: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还有利于学生把握度量的数学结构,为体积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建议用8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认识面积教学内容:教材P61~62例1、例2及“做一做”,教材P64“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知面的存在与面的大小,并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尝试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初步感悟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合理性,为后续学习面积单位作准备。
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面积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正方形等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1.在直观比较中引出“面积”。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P60情境图。
师:教室里,同学们正在打扫卫生,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两个同学用同样的速度(擦黑板的快慢程度)来擦黑板和国旗,谁先完成呢?为什么?【预设】擦国旗的同学先完成,因为黑板面比国旗面大。
三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五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认识面积(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认识面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简便与合理。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具准备:课件、圆片、三角形、正方形、胶棒、长方形纸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生:喜欢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涂色的游戏,我们把男生分为一组,女生分为一组,请一位男生上来再请一位女生上来,女生给这个图形涂色,男生给这块黑板涂色, 我说开始你们就开始涂,预备开始涂,好停!我宣布女同学获胜,我们看看男同学涂好了吗?男生你服吗?生:不服师:为什么不服?生:因为他的比我的小师:他的什么比你的小?生:他涂的面比我涂的面小.师:请你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是女生涂的面,这是男生涂的的面,男生认为女生涂的面小一些,男生要涂的面大一些,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那这个比赛公平吗?生:不公平师:由于女生涂的面小,男生涂的面大,所以这次比赛成绩无效,我们通过刚才的游戏发现面有大有小,(板书大小)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面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我们的手掌面,大家一起来摸摸自己的手掌面,非常不错。
好,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数学书拿出来,跟着老师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摸数学书的下面,他还有面吗?生:有侧面师:那大家一起摸一摸数学书的侧面,非常好,请大家静静的将数学书放好,刚才都是老师带着大家找面摸面,那请你们观察我们的周围,你还发现哪些面呢?你来说生:桌子的桌面我们大家一起摸一摸,非常不错,请坐。
师:你来说生:讲台面师:你上来摸一摸,感受一下,找的真准确。
师:你来说生:手背面师:大家一起来摸一摸自己的手背面,好请坐,再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生:黑板面师:你上来摸一摸,摸不到的地方老师来帮帮你,黑板的面可真大呀,黑板的面比谁的面大呢?你来说生: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面大,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你们能像这样比一比别的物体面的大小吗?生:门的面比数学书的面大生:窗户的面比课桌的面大,生:课桌的面,比铅笔盒的面大生:数学书的封面比练习本的封面大师:你们可真聪明,我们发现物体有的面大,有的面小,那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课题)好,请大家把这句话齐读一遍,声音真洪亮,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面积(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师:比如我们把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做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我们一起一边摸一边说,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做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和老师一起边摸边说一遍师:我们手掌面的大小叫做手掌面的面积。
新课标-人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教材分析可修改全文
4 教材例题解析
推理与验证相结合 直观经验不容忽视 让学生感受单位换算的价值 指导学生口头表达单位换算过程
例6、例7 面积单位的进率
教材在编排上采用了类比推理的方式。先让学生想 一想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直观图仿照上面的 方法说一说,最后得出结论。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 的迁移和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 例8
1
单元教材分析
教 01
材
编 02
排
特 03
点
04
注重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真正理解。
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度量的意义,认识度量单位 及实际意义,渗透度量意识。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 提出:“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 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02
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 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 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 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 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教材例题解析
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表 面,通过比较感知面 的大小。
采用描述的方式借助 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 概念。
用丰富的事例进一步 认识面积概念。
完善面积的直观认识。
例1、例2 面积的含义
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 他们对面积单位的形状 进行选择。教材提供了 三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 让学生用不同的单位对 长方形进行测量,在一 个一个摆面积单位的过 程中,体验什么图形既 便于拼摆,又能准确测 量出图形的面积。在此 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并 确定用正方形作面积单 位合适。
初学者必备!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案
初学者必备!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是观察物体。
观察是人类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能力之一。
观察物体需要用到肉眼和各种工具,需要集中注意力,搜集、比较、分类、归纳等。
本文将为初学者介绍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案,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定义,掌握物体的基本性质;2.能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式搜集物品信息,并用口头或书面方式描述;3.能将物品按照相同和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并掌握分类规则;4.能从多个物品中找出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教学重点1.物体的基本性质;2.观察、比较、分类的方法;3.分类规则的掌握。
教学难点1.分类规则的掌握;2.对比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呈现多种物品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一物品的样子和特点。
引导学生逐步了解物体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二、学习重点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组同类物品的外形、大小、颜色、形状、材质等特点,并将它们分为两类。
学生自己想出分类规则:相同点在一类,不同点在另一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分类原则,如颜色、形状、大小等,从而掌握分类规则。
三、学习方法教师让学生听一段录音或看一组图片,了解每个物品的特点和规则,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则进行筛选分类。
比如:根据金属和非金属的材质将一批物品进行分类。
学生按照分类原则筛选,并理解其中的规则和关系。
四、思维拓展教师呈现两个外形和尺寸不同的物品,要求学生发现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文字或图示表现出来。
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点的原因,比如物品结构、使用功能等,从中锻炼学生的询问、分析和归纳能力。
五、小结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巩固分类规则和方法。
六、课后作业1.观察家庭里的物品,将它们按照材质或其他规则分类,并录入笔记本;2.观察校园内或街道两侧的建筑物或景观,发现相同和不同点,并用文字或图示表现出来。
本文介绍了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案,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类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五单元《繁忙的工地——线和角》(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教案:第五单元《繁忙的工地——线和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概念,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能够运用直尺和量角器画出直线、线段、射线和角。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概念及性质2. 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画法3. 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概念及性质,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画法。
2. 教学难点: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概念的理解,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画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2. 学具:直尺、量角器、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繁忙的工地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直线、线段、射线和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认识并掌握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概念及性质,了解它们的画法。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巩固练习:设计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概念及性质2. 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画法3. 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画出直线、线段、射线和角2. 提高题:运用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解决实际问题3. 拓展题:探索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其他性质和应用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学生对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概念及性质的掌握情况4. 学生对直线、线段、射线和角的画法的掌握情况5.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参与6.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注:本教案为初步设计,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与思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第7课时,主要涉及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
教材内容以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答的方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问题的实质,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的人数分配问题为例,让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载体,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强调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问题情境:以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明确问题所求。
2. 解题步骤:观察、分析、推理、归纳、解答。
3. 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家有苹果和香蕉两种水果,苹果有10个,香蕉有5根,请问小明家一共有多少个水果?2. 答案:小明家一共有15个水果。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通用6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通用6篇)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掌握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和退位的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
【能力教学点】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竖式算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1、笑笑到邮局寄书给她的好朋友小明。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再与同桌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下面,咱们先来解决“一共花了多少钱?”的问题。
(1)引导学生估算。
师:大家现在能不能估算一下笑笑大约要付多少邮费呢?【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尝试解决问题师: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把过程写下来。
(3)交流算法。
A、1元+12元=13元,6角+8角=14角=1元4角,所以是14元4角.B、1.6元=16角,12.8元=128角,16+128=144角,C、用竖式:1.6+12.814.4【设计意图】先自己思考,经历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再交流,体现算法的多样,活跃学生思维。
(4)讨论。
提问:用1.6+12.8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小结:和整数加法一样,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总结小数进位加法的竖式算法,让学生能掌握算法。
2、尝试练习(1)2包的邮费相差多少元?(学生思考后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2)小红付给阿姨15元,应找回多少元?①学生思考后在作业本上试做。
②汇报交流算法。
(3)师: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和整数减法一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教学内容】教材第60-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二、探究新知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的教材都有漂亮的封面,我们的课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
用手摸一摸教材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
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 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巩固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2、教材62页“做一做”【作业设计】教材64页“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2)【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第63页例3及“做一做”,第65页练习十四的第5~8题)。
【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1.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2.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含义。
【教学重点】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常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模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知识回顾。
什么叫面积?什么叫面积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学生回顾、交流。
(表示物体的长度用长度单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分米、米、千米)2.导入。
我们这节课来学习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2)二、新课讲授教学教材第63页例3:面积单位的探究认识。
【1】1平方厘米。
(1)在白纸上剪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板书:1平方厘米)(2)用手比画大小,闭上眼睛想一想。
(3)说一说1平方厘米的大小。
(4)举例。
(5)请你们用这个1平方厘米去量桌面的面积,怎么样?说一说:要测量笔盒的一条边有多长,应该用什么为单位?要测量笔盒的上面有多大,应该用什么为单位?【2】1平方分米。
(1)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板书:1平方分米)(2)大家猜一猜它的边长。
(3)动手量一量,验证。
(4)说一说1平方分米的大小。
(5)举例。
(6)请你们用这个1平方分米去量地面的面积,怎么样?【3】1平方米。
(1)你们还能想到什么面积单位?(2)同桌讨论1平方米的大小。
(板书:1平方米)(3)黑板上的正方形就是1平方米,请四人围一围。
(4)说一说1平方米的大小。
判断大小,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还是1平方米?【4】表示物体的面积用什么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课堂作业】1.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
2. 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的第5~8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课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教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材第66~67页中的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在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推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长方形、正方形模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师:上节课,同学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什么叫做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生: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出示两幅图(操场图,中国地图),并提问: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比较大,大多少?你们有什么办法比较吗?生: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教师肯定同学们爱动脑,积极想办法,解决了问题的做法。
3.提问:要想知道操场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生:用1平方米的单位面积去测量)要想知道中国土地的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使学生感到:用单位面积一个一个去摆、去测量的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
4.教师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
用单位面积去量的方法太不现实了,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二、新课讲授1.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呢?2.发现规律。
(1)分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①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按组分别发给每个同学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求学生先用直尺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并做好记录。
②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长方形的面积,并记录。
③出示教材第66页例4(1)学生摆小正方形的图,得出面积是15cm2。
④思考讨论:a.你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长方形的长边摆,一排可以摆()个1平方厘米,摆一排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b.沿着长方形的宽边可以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排。
c.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2)活动反馈,并让学生完成下表。
五个小组测量操作完毕,通过拼摆和表格的填写,你发现了什么?师总结:每排摆的个数×排数=面积(3)抽象概括。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得出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4)让学生齐读并记住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3.验证与拓展。
(1)、验证: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出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
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2)、观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解答。
思考: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反馈:对呀!正方形本身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嘛!只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习惯上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板书)。
三、巩固训练1、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25米,宽13米,占地面积是多少?如果在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2、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四、课堂小结今天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是什么?收获是什么?【作业设计】1.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
2.完成《学习之友》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四课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教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材第67页例5,第68页练习十五第1~5题)。
【教学目标】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
2、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
二、新课讲授1、出示教材第67页例5。
让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给了什么条件,求什么?(给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也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本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3)教师板书:长×宽=长方形的面积26×18=468(平方厘米)答:这本数学书封面面积应该是468平方厘米。
(老师提示学生单位名称不要写错)2、练习。
(1)摸摸课桌面的表面,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2)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
三、课堂练习1、完成第67页“做一做”,估计教室的面积。
2、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3题。
(1)小组议一议:要求面积先做什么?怎样求面积?(2)学生先测量,再计算交流。
(3)说一说: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使学生明白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利用公式(长×宽)求解。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2、3、5题。
2、完成《学习之友》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五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6~10题)。
【教学目标】1、能正确利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利用割补法求解剩余部分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操作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能正确利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锻炼学生利用割补法求解剩余部分的面【教具学具】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那我们这节课来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