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习题答案

第十三章 习题答案
第十三章 习题答案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投资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解答:C

2.当消费函数为c =a +by(a>0,0

A .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B .小于边际消费倾向;

C .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D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解答:A

3.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这将导致均衡收入GDP 增加

( )。

A . 20亿元;

B . 60亿元;

C . 180亿元;

D . 200亿元。

解答:D

4.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解答:当处于均衡产出水平时,计划存货投资不一定为零,因为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而均衡产出就是消费加计划投资的产出。计划存货增加时,存货投资就大于零;计划存货减少时,存货投资就小于零。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非计划存货投资一定是零。如果非计划存货投资不是零,就不是均衡产出了。比方说,企业错误估计了形势,超出市场需要而多生产了产品,就造成了非计划存货投资。

5.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解答: MPC =Δc Δy =1-Δs Δy 。只要Δs Δy 不等于1或0,就有0<Δc Δy

<1。 平均消费倾向APC =c y

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哪怕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6.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解答:所谓凯恩斯定律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条定律提出的背景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从而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能保持不变。这条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是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

7.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属于政府支出,为什么计算构成国民收入的总需求时只计进政府购买而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即为什么 y =c +i +g +(x -m )而不是y =c +i +g +t r +(x -m )?

8.为什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 解答:因为富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穷者。

9.为什么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绝对值大于政府税收乘数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

解答:γββ

γβγββγβ+-+-=+--=+-=

111

111 g t g k k k

10.平衡预算乘数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解答: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在理论上,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

Δt =Δg (假定Δt r =0),

Δy =Δc +Δi +Δg ,假定Δi =0,

则Δy =Δc +Δg ,而Δc =βΔy d =β(Δy -Δt ),

Δy =β(Δy -Δt )+Δg =β(Δy -Δg )+Δg

Δy (1-β)=Δg (1-β)

Δy Δg =1-β1-β=1,即平衡预算乘数(用k b 表示)k b =Δy Δg

=1。

11.为什么有了对外贸易之后,封闭经济中的一些乘数会变小些?

解答:在封闭经济中,投资和政府支出乘数是11-β

,而有了对外贸易后这一乘数变成了γβ+-11

12.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需求的影响方式有何区别? 解答:)(11

0m x t t g i y r -++-+++-=ββαγβ

政府购买增加影响总需求,且影响为正;

税收通过影响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来影响总需求,且影响为负;

转移支付通过影响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来影响总需求,影响为正。

13. 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 =100+0.8y d ,投资i =50,政府购买性支出g =200,政府转移支付t r =62.5,税收t =250(单位均为1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解答:(1)10008

.01200505.628.02508.01001)(0

,=-++?+?-=

-+++-=+++-+==+++=y g

i t t y g

i t t y y nx nx g i c y r r βββαβα本题中

(2)1110

,)(0

,0

)48.018.0148

.018.0151158

.011111t =-??-?=-??-?=?=??+?+?-?=?=??+?+?=?=++=?=?=-=-=-=--=--==-==-=-=

-+++-=ββββββββββ

ββ

ββαg g t g y t g t t y y i g i c y nx g i c y g t k k k k g i t t y r r t g i r r 假定假定,在本题中乘数

现在来推导平衡预算(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政府支出乘数投资乘数知,由

14.在上题中,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 200,试问:(1)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3)以同一数额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解答:原来均衡收入为1 000,现在需要达到1 200,则缺口Δy =200。

(1)增加政府购买Δg =Δy k g =2005

=40。 (2)减少税收Δt =200|k t |=2004

=50。 (3)从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可知,同时增加政府购买200和税收200就能实现充分就业。

15.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 =30+0.8y d ,净税收即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金额t n =50,投资i =60,政府购买性支出g =50,净出口即出口减进口以后的余额为nx =50-0.05y ,求:(1)均衡收入;(2) 在均衡收入水平上净出口余额;(3)投资乘数;(4)投资从60增至70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5)当净出口从nx =50-0.05y 变为nx = 40-0.05y 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解答:(1)可支配收入:y d =y -t n =y -50

消费:c =30+0.8(y -50)

=30+0.8y -40

=0.8y -10

均衡收入:y =c +i +g +nx

y =0.8y -10+60+50+50-0.05y

y =0.75y +150

解得y =1500.25

= 600,即均衡收入为600。 (2) 净出口余额:

nx =50-0.05y =50-0.05×600=20

(3) 投资乘数k i =11-0.8+0.05

= 4。 (4) 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有

y=c+i+g+nx

y=0.8y-10+70+50+50-0.05y y=0.75y+160

解得y=160

0.25=640,即均衡收入为640。

净出口余额:

nx=50-0.05y=50-0.05×640=50-32=18

(5)净出口函数从nx=50-0.05y变为nx=40-0.05y时的均衡收入:

y=c+i+g+nx

y=0.8y-10+60+50+40-0.05y

y=0.75y+140

解得y=140

0.25=560,即均衡收入为560。

净出口余额:

nx=40-0.05y=40-0.05×560=40-28=12

大学物理课本答案习题 第十三章习题解答

习题十三 13-1 如题图13-1所示,两条平行长直导线和一个矩形导线框共面,且导线框的一个边与长直导线平行,到两长直导线的距离分别为1r , 2r 。已知两导线中电流都为0sin I I t ω=,其中I 0和ω为常数,t 为 时间。导线框长为a ,宽为b ,求导线框中的感应电动势。 解:无限长直电流激发的磁感应强度为02I B r μ= π。取坐标Ox 垂直于 直导线,坐标原点取在矩形导线框的左边框上,坐标正方向为水平向右。取回路的绕行正方向为顺时针。由场强的叠加原理可得x 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 00122() 2() I I B r x r x μμ= + π+π+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通过微分面积d d S a x =的磁通量为 00m 12d d d d 2()2()I I B S B S a x r x r x μμΦππ?? =?==+??++?? 通过矩形线圈的磁通量为 00m 01 2d 2()2()b I I a x r x r x μμΦ??=+??π+π+???012012ln ln sin 2a r b r b I t r r μω?? ++=+ ?π?? 感生电动势 0m 12012d ln ln cos d 2i a r b r b I t t r r μωΦεω?? ++=- =-+ ?π?? 012012()()ln cos 2a r b r b I t r r μωω?? ++=- ??π?? 0i ε>时,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实际方向为顺时针;0i ε<时,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实际方向 为逆时针。 13-2 如题图13-2所示,有一半径为r =10cm 的多匝圆形线圈,匝数N =100,置于均匀磁场B 中(B =0.5T )。圆形线圈可绕通过圆心的轴O 1O 2转动,转速1 600r min n -=? 。求圆线圈自图示的初始位置转过 题图13-1 题图 13-2 解图13-1

第13章习题解答哈工大习题册

想想来到工大为什么想想离开工大会什么第13 章均匀传输线习题解答13.1同轴电缆的参数为R0 7 /km ,L0 0.3mH/km,G0 0.5 10 6S/km , C00.2μF/km 。试计算当工作频率为800Hz时此电缆的特 性阻抗Z c 、传播常数、相速v p 和 波 长。 解:R0 j L03 7 j2 800 0.3 10 3 7.160612.157 /km G0 j C066 0.5 10 6 j2 800 0.2 10 66 1005.31 10 6 89.972 S/km 波阻抗Z c R0 j L084.396 38.91 G0 j C0 传播常数j (R 0 j L0)(G0 j C0)0.0533j0.066 (1/km) 22 波长95.2km ,相速v p f 95.2 800 76163.5 km /s 0.066 p 13.2设沿某电缆分布着电压和电流行波 u 14.1e 0.044x cos(5000t 0.046x / 6) (单位:V, km, s) i 0.141e 0.044 x cos(5000t 0.046 x / 3) (单位:A, km, s) 试求波阻抗、传播常数、波速、波长。 解:传输线上电压和电流行波可表示如下: u U m e x cos( t x u) i I m e x cos( t x i) 波阻抗等于任一点处行波电压相量与同方向行波电流相量之比。根据给定的电压和电 流行波可得出: 波阻抗 Z U m u c 14.1 / 6 100 30 c I mi 0.141 /3 传播常数j 0.044j0.046(1/ km)波速v 5000108695.65 km/ s 0.046 波长v 108695.65136.59km 5000 / 2

第13章习题解答

第13章思考题及习题13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常用的光电耦合器为输出型和输出型。 答:晶体管,晶闸管 2.双向可控硅经常用作交流、、和。 答:调压,调节功率,调温,无触点开关 3.固态继电器是一种端器件,端输入,两端输出。它们之间用隔离。答:四,两,光电耦合器 二、判断对错 1.集成功率电子开关可由TTL、HTL、DTL、CMOS等数字电路直接驱动。对 2.集成功率电子开关常用来取代机械触电继电器,已越来越多地在单片机控制应用系统中作微电机控制、电磁阀驱动等。对 3.集成功率电子开关特别不适用于那些需要抗潮湿、抗腐蚀和防爆场合中作大电流开关。错4.集成功率电子开关可工作在那些机械触点继电器无法胜任工作的高频和高速系统中工作,充分体现出其优越性。对 5.固态继电器在单片机测控等领域中,已逐渐取代传统的电磁式继电器和磁力开关作为开关量输出的控制元件。对 6.固态继电器不可直接用TTL、HTL、CMOS等集成驱动电路控制。错 7.固态继电器不能用在有易燃、易爆的场合。错 三、简答 1. 请列举常用的开关型驱动器件。 答:光电耦合器,继电器,晶闸管,集成功率电子开关,固态继电器 2. 请列举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常用的电子开关的名称,电子开关的通病是什么? 答:常用的电子开关为光电耦合器,晶闸管,集成功率电子开关,固态继电器。 电子开关器件的通病是存在通态压降和断态漏电流。SSR的通态压降一般小于2V,断态漏电流通常为5~10 mA。因此使用中要考虑这两项参数,否则在控制小功率执行器时容易产生误动作。 3. 集成功率电子开关与机械触点继电器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 答:集成功率电子开关可由TTL、HTL、DTL、CMOS等数字电路直接驱动,开关速度快、工作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1.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失业的?失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的原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有: (1)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以“萨伊定律”为核心,认为供给能够创造需求,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2)凯恩斯提出了“非自愿失业”理论,认为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的,它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关键性因素。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充分就业就无法实现。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使得经济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 (3)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为前提,通过论证工资和价格黏性进而解释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工资在短期内具有黏性,失业率并不会随劳动需求的变动做出充分调整。对存在工资黏性的解释主要有劳动工资合同论、隐含合同论、“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 (4)现代货币主义的失业理论可以简单归结为“自然失业率”假说,其否认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如果政府用增加货币量来刺激就业,而雇员没有预见到实际收入下降时,就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但从长期看,不仅失业没有减少反而物价会持续上涨。 失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主要有: 一是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物质和精神的负面影响; 二是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带来产出损失以及影响社会经济的信心从而加重整个经济的不景气,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2.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如何解释工资黏性的?

【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对于工资黏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解释: (1)劳动工资合同论。在一些行业中,由于工会的力量,往往可能签订较有利于雇员的工资合同。这些合同通常附加工资随生活费上涨而增加,而当经济衰退时工资率并不随之削减的条款。 (2)隐含合同论。除正式合同外,雇主与雇员之间可能达成工资率相对固定、不随经济波动调整的默契。隐含合同意味着工资率将不随劳动市场供求的波动而变化。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可能支付给雇员高于市场一般水平的工资。作为回报,在经济高涨时,雇员也只能留在该企业,接受低于其他企业的工资率。 (3)“局内人-局外人”理论。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较高失业率情形下企业不降低新雇员薪酬的现象。该理论认为,每个企业对新雇员(局外人)的培训通常是由在职雇员(局内人)来完成的。在职雇员担心这会影响他们与企业讨价还价的地位或者分量而不愿培训新雇员。如果企业支付新雇员的工资低,经培训掌握了技能的雇员就可能被出高薪的企业“挖走”。因此,企业只能通过向新、老雇员支付相同的报酬来解决这一矛盾。 (4)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定限度内,企业通过支付给雇员比劳动市场出清时更高的工资率,可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利润。一般地说,效率工资取决于其他企业支付的工资与失业率水平。社会上没有哪个企业愿意率先降低工资,这样做只会降低雇员的劳动积极性,而且最好的雇员可能会被其他企业吸引走。因此,效率工资的调整过程是缓慢的。 3.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 【参考答案】 根据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有不同的分类。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加速的通货膨胀和超速的通缩膨胀;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对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解释。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的现象。凯恩

第十三章 习题答案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投资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解答:C 2.当消费函数为c =a +by(a>0,0

【精品】高教第二版(徐寿昌)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13章

第十三章羧酸及其衍生物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1.CH 3 (CH2)4COOH2.CH3CH(CH3)C(CH3)2COOH3.CH3CHClCOOH 4.COOH 5.CH 2 =CHCH2COOH6.COOH 7. CH3COOCH38 . HOOC COOH9 . CH2COOH 10.(CH 3 CO)2O11. O CO CH312.HCON(CH 3 )2 13. COOH O2N O2N 14 . CO NH 3,5-二硝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酰亚胺

15. CH 3CHCHCOOH CH 3 OH 16. OH COOH 2-甲基-3-羟基丁 酸1-羟基-环己基甲酸 一、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草酸2,马来酸3,肉桂酸4,硬脂酸

5.α-甲基丙烯酸甲酯6,邻苯二甲酸酐7,乙酰苯胺8,过氧化苯甲酰胺 CH 2=C CH 3 COOCH 3 CO O NHCOCH 3 O O OO NH C O H 2NCOOC 2H 5 C C NH O O O H 2N C NH 2 NH CO O CO n CH 2 CH O C O CH 3 []n 三、写出分子式为C 5H 6O 4的不饱和二元酸的所有异构体(包括顺反异构)的结构式,并指出那些容易生成酸酐: 解:有三种异构体:2-戊烯-1,5-二酸;2-甲基-顺丁烯二酸;2-甲基-反丁烯二酸。其中2-甲基-顺丁烯二酸易于生成酸酐。 C C H COOH COOH C C H COOH CH 3 HOOC CH 3 HOOC CH=CHCH 2COOH 2-戊烯 -1,5-二酸;2-甲基-顺丁烯二酸;2-甲基-反丁烯二酸 四、比较下列各组化合物的酸性强度: 1,醋酸,丙二酸,草酸,苯酚,甲酸

第13章习题答案

第13章习题答案 13.1 有一弱酸(HL ),K a =2.0×10-5,它在水相和有机相中的分配系数K D =31。如果将50 mL 该酸的水溶液和5.0 mL 有机溶剂混合萃取,计算在pH=1.0和pH=5.0时,HL 的萃取率。 答案: 已知: 5a D 02.010,31,5m L ,50m L w K K V V -=?=== pH 1.0: o o D a w w a +w +-5 -1.0[HL][HL]===[HL]+[L]1+[HL]1+[H ][H ]31 ==312.0101+10K D K K ?? ??? ? w o 31100%100%76%50315D E V D V =?=?=++ pH 5.0 D +5 5.0a 3110.31/[H ]1 2.010/10 K D K --===++? %51%1005 /503.103.10=?+=E 13.2 饮用水常含有痕量氯仿。实验指出,取100 mL 水,用1.0mL 戊烷萃取时的萃取率为53%。试问取10 mL 水,用1.0 mL 戊烷萃取时的萃取率为多大? 答案: w 100mL V = o 1.0mL V = %53=E w o 100%D E V D V =?+ 即: %1000 .1100%53?+=D D 解得: D =113 %92%1000 .1/10113113=?+=E 13.3 碘在某有机溶剂和水中的分配比是8.0。 如果该有机溶剂100 mL 和含碘为0.0500

mol ·L -1的水溶液50.0 mL 一起摇动至平衡,取此已平衡的有机溶剂10.0mL ,问需0.0600 mol ·L -1Na 2S 2O 3多少毫升能把碘定量还原? 答案: D =8.0,V w =50mL ,V o =100mL w o 8.0100%100%94%/8.050/100 D E D V V =?=?=++ 有机相中I 2浓度: -1294%0.050050(I )0.0235mol L 100 c ??== 22320.023510.0(Na S O )7.8mL 0.0600V ??= = 13.4 以0.010mol/L 8-羟基喹啉的CHCl 3溶液萃取Al 3+和Fe 3+。已知8-羟基喹啉的lg K D =2.6,lg K H (HL)=9.9,lg K H (H 2L +)=5.0;此萃取体系中lg K ex (Fe)=4.11,lg K ex (Al)=-5.22。若R=1,计算pH3时,Fe 3+、Al 3+的萃取率;并指出Fe 3+、Al 3+能否得到分离? 答案: ex M HL(W)o lg lg lg 3lg 3(HL)3pH D K c αα=--++≤ 查表,pH=3.0时,Al(OH)lg 0α=,Fe(OH)lg 0.4α= o HL(w)o o o 2w w w o +H 2H D D D 3.0 5.02.6 2.69.9 3.0 2.6 0.098(HL)[(HL)][HL]/[HL][HL][H L][HL][L] [HL][H ](H L)11 1(HL)[H ]1011 11010101010 10 1.25 c R R R R R K K K K K α++-'?==+++= =+++??=+++??== 3Al :lg 5.2230.0983(20)3 3.0 2.5D +=--?+?-+?=-. %3.00 .110105.25 .2=+=+=--R D D E 3Fe :lg 4.110.430.0983(0.2)3 3.0 6.4D +=--?+?-+?= %1000 .110104.64 .6≈+=E

第十三章 热力学基础 习题解答上课讲义

§13.1~13. 2 13.1 如图所示,当气缸中的活塞迅速向外移动从而使气体膨胀时,气体所经历的过程【C 】 (A) 是准静态过程,它能用p ─V 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 (B) 不是准静态过程,但它能用p ─V 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 (C) 不是准静态过程,它不能用p ─V 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 (D) 是准静态过程,但它不能用p ─V 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 分析:从一个平衡态到另一平衡态所经过的每一中间状态均可近似当作平衡态(无限缓慢)的过程叫做准静态过程,此过程在p-V 图上表示一条曲线。题目中活塞迅速移动,变换时间非常短,系统来不及恢复平衡,因此不是准静态过程,自然不能用p -V 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 13.2 设单原子理想气体由平衡状态A ,经一平衡过程变化到状态B ,如果变化过程不知道,但A 、B 两状态的压强,体积和温度都已知,那么就可以求出:【B 】 (A ) 体膨胀所做的功; (B ) 气体内能的变化; (C ) 气体传递的热量; (D ) 气体的总质量。 分析:功、热量都是过程量,除了与系统的始末状态有关外,还跟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有关;而内能是状态量,只与始末状态有关,且是温度的单值函数。因此在只知道始末两个状态的情况下,只能求出内能的变化。对于答案D 而言,由物态方程RT PV ν=可以计算气体的物质的量,但是由于不知道气体的种类,所以无法计算气体总质量。 13.3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P 1、V 1、T 1,后为P 2、V 2、T 2, 已知V 2>V 1, T 2V 1, T 2。 13.4 在某一过程中,系统对外放出热量1100J ,同时对外所做的功是190J ,则该系统内能的增量是_-1290J _。 分析:由热力学第一定律W E Q +?=,Q =-1100J ,W =190J 。很容易计算内能增量。 13.5 1mol 氧气由初态A(p 1,V 1)沿如图所示的直线路径变到末态B(p 2,V 2),试求上述过程中,气体内能的变化量,对外界所作的功及从外界吸收的热量(设氧气可视为理想气体,且C V ,m =5R/2) 。

第十三章课后习题答案教学文案

第十三章 热力学基础 13 -1 如图所示,bca 为理想气体绝热过程,b1a 和b2a 是任意过程,则上述两过程中气体作功与吸收热量的情况是( ) (A) b1a 过程放热,作负功;b2a 过程放热,作负功 (B) b1a 过程吸热,作负功;b2a 过程放热,作负功 (C) b1a 过程吸热,作正功;b2a 过程吸热,作负功 (D) b1a 过程放热,作正功;b2a 过程吸热,作正功 分析与解 bca ,b1a 和b2a 均是外界压缩系统,由?=V p W d 知系统经这三个过程均作负功,因而(C)、(D)不对.理想气体的内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因此三个过程初末态内能变化相等,设为ΔE .对绝热过程bca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知ΔE =-W bca .另外,由图可知:|W b2a |>|W bca |>|W b1a |,则W b2a <W bca <W b1a .对b1a 过程:Q =ΔE +W b1a >ΔE +W bca =0 是吸热过程.而对b2a 过程:Q =ΔE +W b2a <ΔE +W bca =0 是放热过程.可见(A)不对,正确的是(B). 13 -2 如图,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由平衡态A 变到平衡态B ,且它们的压强相等,即p A =p B ,请问在状态A 和状态B 之间,气体无论经过的是什么过程,气体必然( ) (A) 对外作正功 (B) 内能增加 (C) 从外界吸热 (D) 向外界放热

分析与解 由p -V 图可知,p A V A <p B V B ,即知T A <T B ,则对一定量理想气体必有E B >E A .即气体由状态A 变化到状态B,内能必增加.而作功、热传递是过程量,将与具体过程有关.所以(A)、(C)、(D)不是必然结果,只有(B)正确. 13 -3 两个相同的刚性容器,一个盛有氢气,一个盛氦气(均视为刚性分子理想气体).开始时它们的压强和温度都相同,现将3J 热量传给氦气,使之升高到一定的温度.若使氢气也升高同样的温度,则应向氢气传递热量为 ( ) (A) 6J (B) 3 J (C) 5 J (D) 10 J 分析与解 当容器体积不变,即为等体过程时系统不作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 =ΔE +W ,有Q =ΔE .而由理想气体内能公式T R i M m E Δ2 Δ= ,可知欲使氢气和氦气升高相同温度,须传递的热量 ? ?? ? ?????? ??=e e e 222e 2H H H H H H H H /:i M m i M m Q Q .再由理想气体物态方程pV =mM RT ,初始时,氢气和氦气是具有相同的温度、压强和体积,因而物质的量相同,则3/5/:e 2e 2H H H H ==i i Q Q .因此正确答案为(C). 13 -4 有人想像了四个理想气体的循环过程,则在理论上可以实现的为 ( )

高教第二版(徐寿昌)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13章

第十三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一、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1. CH 3(CH 2)4COOH 2.CH 3CH(CH 3)C(CH 3)2COOH 3.CH 3CHClCOOH 4. COOH 5. CH 2=CHCH 2COOH 6. COOH 7. CH 3 COOCH 3 8. HOOC COOH 9. CH 2COOH 10. (CH 3CO)2O 11. CO O CO CH 3 12. HCON(CH 3)2 13. COOH O 2N O 2N 14. CO NH CO 3,5-二硝基苯甲酸 邻苯二甲酰亚胺 15. CH 3CHCHCOOH CH 3 OH 16. OH COOH 2-甲基-3-羟基丁酸 1-羟基-环己基甲酸 二、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草酸 2,马来酸 3 ,肉桂酸 4,硬脂酸

HOOCCOOH C C H H COOH COOH CH=CHCOOH CH 3(CH 2)16COOH 5.α-甲基丙烯酸甲酯 6,邻苯二甲酸酐 7,乙酰苯胺 8,过氧化苯甲酰胺 CH 2=C CH 3COOCH 3 CO O CO NHCOCH 3 C O C O O O NH C O H 2NCOOC 2H 5 C C NH C NH O O H 2N C NH 2 NH CO O CO n CH 2 CH O C O CH 3[]n 三、写出分子式为C 5H 6O 4的不饱和二元酸的所有异构体(包括顺反异构)的结构式,并指出那些容易生成酸酐: 解:有三种异构体:2-戊烯-1,5-二酸;2-甲基-顺丁烯二酸;2-甲基-反丁烯二酸。其中2-甲基-顺丁烯二酸易于生成酸酐。 C C H COOH COOH C C H COOH CH 3HOOC CH 3HOOC CH=CHCH 2 COOH 2-戊烯-1,5-二酸; 2-甲基-顺丁烯二酸; 2-甲基-反丁烯二酸 四、比较下列各组化合物的酸性强度: 1,醋酸, 丙二酸, 草酸, 苯酚, 甲酸

大学物理学 (第3版.修订版)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下册 第十三章 习题13 答案

习题1 3 13.1选择题 (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为使屏上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大,可以采取的办法是[ ] (A) 使屏靠近双缝. (B) 使两缝的间距变小. (C) 把两个缝的宽度稍微调窄. (D) 改用波长较小的单色光源. [答案:C] (2)两块平玻璃构成空气劈形膜,左边为棱边,用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若上面的平玻璃以棱边为轴,沿逆时针方向作微小转动,则干涉条纹的[ ] (A) 间隔变小,并向棱边方向平移. (B) 间隔变大,并向远离棱边方向平移. (C) 间隔不变,向棱边方向平移. (D) 间隔变小,并向远离棱边方向平移. [答案:A] (3)一束波长为?的单色光由空气垂直入射到折射率为n 的透明薄膜上,透明薄膜放在空气中,要使反射光得到干涉加强,则薄膜最小的厚度为[ ] (A) ????? . (B) ? / (4n ). (C) ????? . (D) ? / (2n ). [答案:B] (4)在迈克耳孙干涉仪的一条光路中,放入一折射率为n ,厚度为d 的透明薄片,放入后,这条光路的光程改变了[ ] (A) 2 ( n -1 ) d . (B) 2nd . (C) 2 ( n -1 ) d +? / 2. (D) nd . (E) ( n -1 ) d . [答案:A] (5)在迈克耳孙干涉仪的一条光路中,放入一折射率为n 的透明介质薄膜后,测出两束光的光程差的改变量为一个波长?,则薄膜的厚度是 [ ] (A) ????? . (B) ? / (2n ). (C) ???? n . (D) ? / [2(n-1)]. [答案:D] 13.2 填空题 (1)如图所示,波长为?的平行单色光斜入射到距离为d 的双缝上,入射角为?.在图中的屏中央O 处(O S O S 21=),两束相干光的相位差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2sin /d πθλ] (2)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所用单色光波长为?=562.5 nm (1nm =10-9 m),双缝与观察屏的距离D =1.2 m ,若测得屏上相邻明条纹间距为?x =1.5 mm ,则双缝的间距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0.45mm] (3)波长?=600 nm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装置上,第二个明环与第五个明环所对应的空气膜厚度之差为____________nm .(1 nm=10-9 m) [答案:900nm ] (4)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整个装置的结构不变,全部由空气中浸入水中,则干涉条纹的间距将变 。(填疏或密) [答案:变密 ]

宏观经济学第13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判断 1.从根本上说,储蓄就是未来的消费。() 2.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 小于1。() 3.消费增量有可能大于收入增量。() 4.利率越高,投资量越少;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多。() 5.均衡国民收入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6.如果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同时增加同样多的数量,那么,注入量和漏出量仍然相等,均衡国民收入没有发生变化。() 7.减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要小于投资。() 8.投资乘数是大于1 的正数。() 9.税收乘数是大于1 的正数。() 10.在两部门经济中,如果投资大于储蓄,那么,总需求将小于总供给。 () 11 .若消费函数为C=,则边际消费倾向是新增加1美元收入中消费85美分。()12.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政府购买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就越大。 () 13 .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匸S+(T—G)°() 二、单选 1.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这是因为()。 A.任何两个边际量相加总是等于1 B. MPC和MPS都是直线

C.国民收入的每一美元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 D.经济中的投资水平 不变 2. 满足储蓄等于投资的均衡点使经济稳定是因为()。 A.在这一点上政府停止干预 B.任何处于均衡外的经济将回到均衡点 C.人们为了有效地使用资源把所有储蓄用于投资 D.以上都正确 3.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T),那么政府支出乘数是()。 A. B. 1.25C. 4D. 5 4.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T),并且税收和政府支出同时增加1美元,则均衡的收入水平将()。 A.保持不变 B.增加3美元 C.增加1美元 D.下降4美元 5.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认为国民收入均衡水平决定于() A.总收入 B.总投资 C.总需求 D.总供给 6. 如果消费曲线是直线,那么,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以上均不对 7.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厂商增加投资将引起()。 A.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 B.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下降 C.国民收入减少,消费水平提高 D.国民收入减少,消费水平下降8.平均储蓄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不能确定 9.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那么增加100亿美元投资将导致国民收入增加()亿美元。 A. 100 B. 200 C. 500 D. 800 10.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那么增加100 亿美元的转移支付将导致国民收入增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13章

13-1解(1 ) ( 2 ) = =2879.13mm ( 3 )不考虑带的弹性滑动时, ( 4 )滑动率时, 13-2解(1 )

( 2 )= ( 3 )= = 13-3解由图可知 =

图13.6 题13-3 解图 13-4解(1 ) = ( 2 )由教材表13-2 得=1400mm ( 3 ) 13-5解 由教材表13-6 得 由教材表13-4 得:△=0.17kW, 由教材表13-3 得:=1.92 kW, 由教材表13-2 得: ,由教材表13-5 得:

取z=3 13-6解由教材表13-6 得 由图13-15 得选用 A 型带 由教材表13-3 得 选 初选 取 = =1979.03mm

由教材表13-2 得=2000mm 由教材表13-3 得:=1.92 kW,由教材表13-4 得:△=0.17kW 由教材表13-2 得: ,由教材表13-5 得: 取z=4 13-7解选用A 型带时,由教材表13-7 得, 依据例13-2 可知:,=2240mm , a =757mm ,i =2.3 , 。 由教材表13-3 得=2.28 kW,由教材表13-4 得:△=0.17kW,由教材表13-2 得:

取z =5 由此可见,选用截面小的 A 型带较截面大的 B 型带,单根带的承载能力减小,所需带的根数增多。13-8 解略。 13-9解由教材表13-9 得p =15.875mm ,滚子外径 15.875(0.54+cot =113.90mm 15.875(0.54+cot =276.08mm =493.43mm

材料力学习题册答案-第13章-能量法

材料力学习题册答案-第13章-能量法

第 十三 章 能 量 法 一、选择题 1.一圆轴在图1所示两种受扭情况下,其 ( A )。 A 应变能相同,自由端扭转角不同; B 应变能不同,自由端 扭转角相同; C 应变能和自由端扭转角均相同; D 应变能和自由端扭转角均不同。 (图1) 2.图2所示悬臂梁,当单独作用力F 时,截面 B 的转角为θ,若先加力偶M ,后加F ,则在加F 的过程中,力偶M ( C )。 A 不做功; B 做正功; C 做负功,其值为θM ; D 做负功,其值为θM 2 1 。 3.图2所示悬臂梁,加载次序有下述三种方式: 第一种为F 、M 同时按比例施加;第二种为先加F ,后加M ;第三种为先加M ,后加F 。在线弹性范围内,它们的变形能应为( D )。 a 2M M a M

A 第一种大; B 第二种大; C 第三种大; D 一样大。 4.图3所示等截面直杆,受一对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的力F 作用。若已知杆的拉压刚度为EA ,材料的泊松比为μ,则由功的互等定理 可知,该杆的轴向变形为EA Fl μ,l 为杆件长度。 (提示:在杆的轴向施加另一组拉力F 。) A 0; B EA Fb ; C EA Fb μ; D 无法确 定。 F M A B C b F F (图2 ) (图3)

二、计算题 1.图示静定桁架,各杆的拉压刚度均为EA 相 等。试求节点C 的水平位移。 a a P C B A D 解:解法1-功能原理,因为要求的水平位移与P 力方向一致,所以可以用这种方法。 由静力学知识可简单地求出各杆的内力,如下表所示。 ( )()EA a P EA Pa EA Pa P C 22222212 2 2 2++=? 可得出:( )EA Pa C 122+= ? 解法2-卡氏定理或莫尔积分,这两种方法一致了。 在C 点施加水平单位力,则各杆的内力如下表所示。 1

曼昆微观经济学第13章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总产量曲线的斜率是(C 2. 当TP 下降时,(D ) 3. 当AP L 为正且递减时,MP L 是( A. 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和产虽:的增长等幅变化 B. 产量的增长幅度小于可变要素投入呈的增长幅度 C. 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幅度小于产量的增长幅度 D 产量的增长幅度大于可变要素投入咼的增长幅度 5.某厂商每年从企业的总收入中取出一部分作为自己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报酬,这部分资金 被视为(B ). 6?对应于边际报酬的递增阶段,STC 曲线(C )。 7?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成为U 形的原因与(C )有关 B.外部经济与不经济 8?在从原点出发的射线与TC 曲线的相切的产量上,必有(D )o 9. 如果生产10单位产品的总成本是100美元,第11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是21美元,那么 扎第11单位产品TVC 是21美元 B. 第10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是大于21美元 C. 11个产品的平均成本是11美元 D 第12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是21美元 10. 当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时,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将导致(B )。 A. 平均成本上升 B. 平均可变成本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第13章生产和成本 A.总产量 B.平均产量 C.边际产量 D.以上都不是 A.AP L 递增 B.AP L 为零 C.MK 为零 D.MK 为负 A.递减 B.负的 C.零 D.以上任何一种 4?生产过程中某一可变要素的收益递减,这意味着( B) A. 显性成本 B. 隐性成本 C. 经济利润 D 生产成本 A. 以递增的速率上升 B. 以递增的速率下降 C. 以递减的速率上升 D 以递减的速率下降 A.规模报酬 C.要素的边际报酬 D 固立成本与可变成本所占比例 A. AC 值最小 B. AC=MC C.MC 曲线处于上升段 D. A^ B 、C 、

西经第13章-习题标准答案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投资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解答:C 2.当消费函数为c=a+by(a>0,0<b<1),这表明,平均消费倾向()。 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 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解答:A 3.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这将导致均衡收入GDP增加( )。 A. 20亿元; B.60亿元; C. 180亿元; D. 200亿元。 解答:D 4.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解答:当处于均衡产出水平时,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这是因为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而均衡产出就是等于消费加计划投资的产出,因此计划存货不一定是零。计划存货增加时,存货投资就大于零;计划存货减少时,存货投资就小于零。需要指出的是,存货是存量,存货投资是流量,存货投资是指存货的变动。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它不一定是零,但是非计划存货投资一定是零,如果非计划存货投资不是零,那就不是均衡产出了。比方说,企业错误估计了形势,超出市场需要而多生产了产品,就造成了非计划存货投资。 5.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解答: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

动量和收入变动量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用公式MPC=\f(Δc,Δy)或MPC=错误!表示),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可以用公式APC=错误!表示)。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不增加消费即MPC=错误!=0,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Δy=Δc+Δs,因此,错误!+错误!=1,所以,错误!=1-错误!。只要错误!不等于1或0,就有0<\f(Δc,Δy)<1。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哪怕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6.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解答:所谓凯恩斯定律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条定律提出的背景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从而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能保持不变。这条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是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 7.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属于政府支出,为什么计算构成国民收入的总需求时只计进政府购买而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即为什么y=c+i+g+(x-m)而不是y=c+i+g+t r+(x-m)? 解答:政府增加转移支付,虽然对总需求也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支出实现的。如果把转移支付也计入总需求,就会形成总需求计算中的重复计算。例如,政府增加10亿元的转移支付,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会使消费增加8亿元。在此,首轮总需求增加是8亿元,而不是18亿元。但是如果把10亿元转移支付也看作是增加的总需求,那么就是重复计算,即一次是10亿元,一次是8亿元。

第十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十三 13-1 输入信号u i 如题图13-1所示。试画出在该输入信号u i 作用下,由“与非”门组成的基本RS 触发器Q 端的波形: u 题图13-1 习题13-1输入波形图 (1)u i 加于S 端,且R =1,初始状态Q =0; (2)u i 加于R 端,且S =1,初始状态Q =1。 解:先将由“与非”门组成的基本RS 触发器的电路画出来。 (1)根据该电路的逻辑功能,分析当u i 加于S 端,且R =1,初始状态Q =0时,Q 端的波形图。 (2)根据该电路的逻辑功能,分析当u i 加于R 端,且S =1,初始状态Q =1时,Q 端的波形图。 u i 13-2 题图13-2所示为两个“与或非”门构成的基本触发器,试写出其状态方程、真值表及状态转移图。 解:该电路是由“与或非” 组成的基本RS 同步触发器。下面我们写出该电路的状态方程、真值表及状态转移图。(注意:该题不能直接从逻辑电路来写输出表达式,原因是R=1,S=1是禁止状态,应不包含在表达式中) 先根据电路写出状态转移真值表。由逻辑电路可知, 当CP 到来时,触发器的输出为(如右图所示): 根据状态转移真值表作卡诺图,以R 、S 、Q n 为输入量,Q n +1为输出量,则可得到状态方程为: Q (1) u i Q (2) Q Q 题图13-2 习题13-2电路状态转移真值表 输入信号R S 现态 Q n 次态 Q n +1 0 0 0 0 0 1 Q n 0 1 0 1 0 1 1 1 1 0 1 0 0 1 0 0 1 1 1 1 0 1 不确定 R =0 S =x

?? ?=+=+0 1RS Q R S Q n n 13-3 主从JK 触发器的输入端波形如题图13-3所示,试画出输出端的波形。 解:JK 触发器是在CP 的下降沿将主触发器的状态送入从触发器,所以JK 触发器是下降沿触发的触发器;此外,JK 触发器的功 能是:J =K =0时,触发器状态不变;J =K =1时,触发器翻转;J =0,K =1时,触发器置0;J =1,K =0时,触发器置1。根据JK 触发器以上两方面的特点,并注意清零端D R 和置1端D S 对触发器波形的影响,就可以画出输出 端的波形图如图所示。 CP D R D S J K 13-4 电路如题图13-4所示。是否是由 JK 触发器组成的二分频电路?请通过画出输出脉冲Y 与输入脉冲CP 的波形图说明什么是二分频。 习题13-3波形图 Q 题图13-3 解:将n Q J =,K =1代入JK 触发器的状态方程n n n Q K Q J Q +=+1得,n n Q Q =+1,由此可知,在CP 脉冲下降沿到来时,触发器翻转一次,输出波形Y 如图所示。由图可知,Y 的频率是CP 二分之一,故,输出波形Y 是输入脉冲CP 的二分频。该图是假设初始状态为Y =0作出的,Y =1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CP Y 习题13-4波形图 13-5 维持阻塞D 触发器接成图题13-5(a)、(b)、(c)、(d)所示形式,设触发器的初始状态为0,试根据图(e)所示的CP 波形画出的波形。 d c b a Q Q Q Q ,,解:维持阻塞D 触发器是上升沿触发。 (a) (b) (c) (d) CP (e) 题图13-5 习题13-5电路与CP 波形 Q Q Q Q 图(a)D 悬空,相当于D =1 图(b)D =0 图(c)D =Q c 图(d)d Q D = 波形图如右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