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案安排——第三课时
2023年最新-《社戏》教案(优秀4篇)
《社戏》教案(优秀4篇)《社戏》教案篇一【设计思路】以小说情节,作品中写景的价值和作用,作品反映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竞赛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知课文情节。
2、珍视少年生活。
教学方法竞赛式教学媒体幻灯教学重难点课文情节的把握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语:当今社会,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主张个性的张扬,主张自我发展,今天,教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竞赛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鹿死谁手,我们在竞赛中见高下。
我们已经按课前自愿组合的团队(每5~8人)分组坐下。
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社戏》。
2、形音义知识必答竞赛:⑴教师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形音义幻灯片。
⑴生齐读并要求识记之。
⑴生默看记课文下注知识,并关书准备竞赛。
⑴教师宣布竞赛规则:每学习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听写三个词语,说出一个指定词语意思。
按正确数量给每组记分。
⑴竞赛开始。
3、基础知识抢答竞赛。
教师宣布规则(抢到机会并回答正确,给相应的组别记分)教师公布下列问题,学生抢答:⑴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节选自他的哪部集子?⑴你还学过他的什么作品?⑴社戏这篇小说围绕“看戏”写了哪些人物?(至少说出5个来)⑴小说所展示的是中国哪个地区的民俗风情?是什么时令?4、小说情节的竞赛:教师宣布竞赛规则(下列8个问题,每组都将分到一个,拿到问题会,各组分别讨论,并将讨论结果由组长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回答,老师将根据回答情况分别给每组记1~3分。
)教师出示幻灯片(8个问题):⑴作者在文章第一段未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
为什么这样说,何以见得?⑴小说中详写了我和一群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经过,但戏前却遇到了不少的波折,它们是哪三个困难,又是如何一一解决的?⑴看戏的波折解决了,我们月夜出航,途中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语句折射了我的这种心情?⑴到了赵庄,看到了戏,我认为最好看的是哪一折?而最怕看的又是哪一折?我对看到的戏本身满意吗?看戏困了的时候,有谁为我做了什么?结果怎样?⑴戏还没有演完,我们却相约回家,(月夜归航)时,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⑴归航途中,我们做了什么事情?偷了哪些人家的?当时有什么顾虑,又是如何消解的?⑴六一公公发现偷豆一事后,说了并做了些什么?⑴对那夜的看戏生活,现在感觉如何?文章哪个段落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讨论几分钟,开始作答。
《社戏》教案3
《社戏》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戏》的背景及作者鲁迅;(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重点句子;(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社戏》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0年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村社戏的故事,通过描绘社戏的热闹场面和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荒谬。
2.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理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3)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社戏》;(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及重点句子,并进行解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2)讲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3. 进行课后拓展,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社戏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鲁迅先生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的欣赏能力;3. 学生对封建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挑选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2.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分析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探讨他们所反映的封建社会问题。
关于《社戏》教案10篇
关于《社戏》教案10篇《社戏》教案篇1【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领会蕴含的意味。
2、品读课文,拓展学生的思维。
3、感受情思,理解__的主旨。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陈述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文中语言蕴含的意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想请大家背一首诗《游山西村》,会背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背。
(接着,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背诗。
)在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其中“春社”二字,写的是春天人们拜祭社公,也就是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事。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__也与土地神——“社”有关,这就是《社戏》,唱戏给土地公土地婆看,祈求他们保佑地里的小禾苗健康成长。
既然有人唱戏,那就有人看戏。
鲁迅先生的这篇《社戏》,讲的就是“我”和一群小伙伴去看戏时发生的事情。
(设计意图:导语由学生熟悉的唐诗《游山西村》中的“春社”二字引入到本课文题《社戏》,既向学生解释了“社”的含义,又使学生感知了与“社”有关的民间活动古已有之。
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活动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走进故事,品味语言主问题: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__主要写了两件什么事情?作者是怎样评价的?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学生活动:(一)学生思考,组织语言。
(二)学生发言,教师明确(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回答):1、__主要写了两件事:看戏(包括“去看戏”),偷豆。
2、作者是这样评价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三)教师置疑:戏真的是“引人入胜,精彩绝伦”吗?豆真的是“鲜香美味,回味无穷”吗?文中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找到位置,划出能体现作者态度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教师明确:1、两个“又”字。
表现“我”失望的心情。
2、疲倦、支撑、打呵欠、各管自己谈话、振作精神、破口喃喃的骂、忍耐的等着、吁气、熬不住……(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
《社戏》详细教案
《社戏》详细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社戏》的背景知识,掌握基本的戏曲表演技巧,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社戏表演、分析剧本、分组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社戏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2.1 《社戏》简介:介绍社戏的起源、发展以及表演形式,使学生对社戏有基本的了解。
1.2.2 社戏表演技巧:讲解社戏的基本表演技巧,如唱、做、念、打等,并进行现场演示。
1.2.3 剧本分析:选取《社戏》中的经典片段,分析剧本的结构、角色性格和表演特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社戏的基本知识:社戏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等。
2.1.2 社戏表演技巧:唱、做、念、打等基本表演技巧的讲解和演示。
2.1.3 剧本分析:对《社戏》经典片段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2.2 教学难点2.2.1 社戏表演技巧的掌握:学生对于社戏表演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2.2 剧本分析:学生对于《社戏》剧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社戏的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
3.1.2 示范法:进行社戏表演技巧的现场演示。
3.1.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社戏表演实践。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社戏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2.2 道具和服装:提供社戏表演所需的道具和服装,让学生亲身体验。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导入:通过展示社戏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社戏的兴趣。
4.1.2 讲解:讲解社戏的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
4.1.3 演示:进行社戏表演技巧的现场演示。
4.1.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社戏表演实践。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5分钟4.2.2 讲解:15分钟4.2.3 演示:10分钟4.2.4 实践: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表演等。
1《社戏》教案(共3课时)
《社戏》教案(共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作家作品常识,识记“怠慢”“撺掇”“屹立”“皎吉”等重点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2.朗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详略得当、跌宕起伏的写法。
3.感知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
重点难点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小说详略得当、波澜起伏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诗情画意导入1.学生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2.教师点拨:诗中有这样一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其中“春社”二字,写的是春天人们拜祭公,也就是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也与“社”有关,这就是《社戏》。
3.教师板书题目、作者。
【设计意图:诗歌导入,由“春社”过渡到“社戏”,巧妙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本常识识记(一)了解作者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等。
《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二)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
2.小组交流重点词语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偏僻(pì)不惮(dàn)欺侮(wǔ)宽慰(wèi)嘱(zhǔ)咐(fù)撺(cuān)掇(duo)凫(fú)水怠(dài)慢磕(kē)潺潺(chán)踊(yǒng)跃(yuè)蕴(yùn)藻(zǎo)踱(duó)好歹(dǎi)屹(yì)立宛(wǎn)转家眷(juàn)吁(xū)气皎(jiǎo)洁归省欺侮怠慢撺掇凫水漂渺潺潺踊跃屹立皎洁3.学生迅速识记,教师当堂听写,小组反馈。
《社戏》教案设计
《社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社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戏剧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戏剧知识,对戏剧进行欣赏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社戏》的背景和历史。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通过创作实践,体验戏剧创作和表演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热情。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的精神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了解《社戏》的背景和历史(1)介绍《社戏》的起源和发展。
(2)介绍《社戏》在我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社戏》表演的形式和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1)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
(2)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
(3)引导学生理解情节发展的逻辑和戏剧冲突的解决。
3. 第三课时:欣赏戏剧语言和艺术特色(1)分析戏剧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2)欣赏戏剧中的音乐、唱词和表演艺术。
(3)引导学生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4. 第四课时:体验戏剧创作和表演的过程(1)分组进行戏剧创作,包括编写剧本、设计角色等。
(2)选择代表性的剧本进行表演展示。
(3)引导学生反思表演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5. 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对学生的表演和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社戏》融入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学习中。
三、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社戏》剧本和相关的历史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戏剧知识和技巧。
3.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
《社戏》教案7篇
《社戏》教案7篇《社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平桥村大人孩子的好客友好的态度,学习体验人性美,进一步认识纯美的孩子世界。
2.学习__中多层次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到平桥村大人孩子的纯净的人性美。
难点: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合作探究法;集体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指导预习本篇__比较长,45分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课前应利用15分钟指导预习,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和熟悉文本。
1.生词注音掌握。
篙(ɡāo)潺(chán)蕴藻(yùn zǎo)惮(dàn)怠(dài)慢踱(duó)归省(xǐng)行辈(hánɡ)凫水(fú)纠葛(gé)棹(zhào)撺掇(cuān duo)踊跃(yǒnɡ)家眷(jiàn)船楫(jí)2.词语释义掌握。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踊跃:①跳跃。
②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弥散:弥漫消散。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
惮:怕,畏惧。
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
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
3.辨别字形并组词:抵挡、底细;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二、整体感知课文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段教师提问:“我”与平桥村机缘如何?如何介绍平桥村?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重点解决第三个问题引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教师归纳第三个问题的答案。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是因为:“我”可以得到“优待”;“我”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2.全体学生速读第二段至文末,思考“我”得到了那些优待?感受平桥村人们的好客友好。
师生讨论归纳:(1)十几个少年可以减少工作来伴“我”游戏,大家去玩耍,钓了虾照例都归“我”吃;(2)白天已经看过戏了,夜里还再陪“我”去看戏;(3)六一公公专门送豆给“我”吃。
社戏详细教案
《社戏》详细教案(总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社戏》详细教案《社戏》详细教案〔教学目标〕一、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二、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三、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设想〕1.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
第二课时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第三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
第四课时作业研讨。
2.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
故每节课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四课时的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内容提示〕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
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
热情、好客、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七、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美在哪?并举例说明。
2.完成“课程探究”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内容提要〕一、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并举例说明。
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
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
《社戏》教学设计【6篇】
《社戏》教学设计【6篇】社戏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
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3)正音(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4)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日里:白天。
(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初中语文社戏教案
初中语文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 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 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 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 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 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二、阅读理解1. 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讨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分析其作用和特点。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人物,写一篇关于这个人物的短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二、深入分析1.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探讨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作用。
2. 讨论课文中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三、小组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片段进行表演和讨论。
2. 各组展示表演成果,分享讨论心得。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社戏的短文,可以是描述自己看社戏的经历,或者对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改写。
第三课时一、复习回顾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二、课堂讨论1.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探讨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作用。
鲁迅《社戏》优质教案
鲁迅《社戏》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内容。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通过写作练习,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的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 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反讽技巧。
(2)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深入理解。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呐喊》。
(2)引导学生关注《社戏》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社戏》,感知文本内容。
(2)学生标注不理解的地方,准备参与讨论。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文本理解:学生对《社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3. 写作能力:学生写作练习中对生活的感悟的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社戏》中的情节,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请解读《社戏》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 请以《社戏》为素材,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社戏》为例,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特色。
3. 采用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 鲁迅《呐喊》原著。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社戏》教案《社戏》教案(通用14篇)《社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
《社戏》教案教学教案
《社戏》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社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掌握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和舞台布局;(3)了解中国戏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戏曲的鉴赏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戏曲与其他表演艺术形式的区别;(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拓宽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提高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社戏》是清代戏曲家洪显祖创作的一部杂剧,讲述了书生马致远在社戏活动中,与女演员萧素贞相识、相爱的故事。
2. 教学重点:(1)分析《社戏》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探讨《社戏》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3)了解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和舞台布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社戏》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分享自己对戏曲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总结其性格特点;(3)学生探讨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和舞台布局;(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技能提升: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戏曲表演技巧的掌握。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介绍一种戏曲表演技巧及其作用;2. 请学生课后搜集有关中国戏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戏曲案例,如《红楼梦》、《白蛇传》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戏曲剧种的特点;2.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比较戏曲与其他表演艺术形式(如电影、戏剧等),让学生了解各自的优势和特点;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戏曲演出或戏曲博物馆,让学生亲身感受戏曲的魅力。
课文《社戏》教案设计
课文《社戏》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社戏》,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戏习俗,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社戏》的背景和内容,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认识。
2.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社戏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3.3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和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分享学习心得。
3.5 口语表达: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社戏表演的情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3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戏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社戏》文本及相关注释6.2 辅助材料:社戏图片、视频资料、相关文章6.3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讲解生字词、课文内容、背景知识7.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7.3 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模拟社戏表演7.4 互动式教学法:问答、小组合作第八章:教学步骤8.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8.2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8.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重点句子和段落,分享学习心得8.4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社戏表演情景8.5 口语表达: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分享学习体会第九章:教学反思9.1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9.2 教学方法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9.3 学生学习反馈: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第十章:教学计划10.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10.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重点句子,小组讨论10.3 第三课时:角色扮演,模拟社戏表演,口语表达10.4 第四课时:总结课文内容,布置课后作业10.5 第五课时:课外阅读推荐,社会实践安排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社戏》的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社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社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社戏》的背景、作者及其文学地位;(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3)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如结构、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3)学会欣赏戏剧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戏剧的兴趣;(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戏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3)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及其内涵;(2)戏剧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3)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社戏》的背景、作者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戏剧艺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戏剧冲突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及其内涵;(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分析作品中的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2)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梳理《社戏》的情节,绘制人物关系图;2. 分析作品中的戏剧冲突,阐述自己的看法;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戏剧艺术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戏剧作品的风格特点,提高审美鉴赏能力;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社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阅读课文《社戏》,理解课文基本情节,掌握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2.分析课文主题,探讨作者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及对童真、民俗的赞美。
-难点解析:学生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逐步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流程《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社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参加过类似社戏的活动?”(如庙会、节庆表演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社戏》中的文学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社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基本情节:要求学生掌握《社戏》的故事梗概,了解小说背景,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及关系。
-举例:《社戏》讲述了鲁迅童年时期观看社戏的经历,重点在于理解戏剧情节与鲁迅童年生活的联系,以及文中对农村民俗的描绘。
-分析人物形象: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作者通过人物塑造传达的思想感情。
-举例:分析主人公阿Q的性格特点,如何体现封建社会的悲剧色彩。
-掌握表达技巧:教授学生识别并学习课文中的讽刺、对比等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举例:课文如何运用讽刺手法揭示社会现象,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差异。
2.教学难点
-理解鲁迅的批判精神:指导学生深入探讨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义。
社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社戏(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社戏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能够分析社戏表演的形式、特点和技巧;(3)能够欣赏社戏音乐、唱腔和舞蹈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社戏表演视频,了解社戏的演出形式和表演技巧;(2)通过分组讨论,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通过实践体验,感受社戏表演的氛围和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积极参与的精神;(3)培养学生对艺术表演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社戏概述(1)介绍社戏的定义、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讲解社戏的表演形式和特点;(3)欣赏社戏表演视频,感受社戏的魅力。
2. 第二课时:社戏表演技巧(1)分析社戏中的唱腔、音乐和舞蹈;(2)讲解社戏表演中的动作、表情和语言技巧;(3)分组讨论,分享对社戏表演技巧的理解。
3. 第三课时:社戏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1)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2)讲解社戏中的故事情节及其寓意;(3)分组讨论,分享对社戏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4. 第四课时:社戏舞台艺术(1)介绍社戏舞台的布局、道具和服装;(2)讲解社戏表演中的舞台动作和空间运用;(3)欣赏社戏舞台表演视频,感受社戏舞台艺术的魅力。
5. 第五课时:社戏文化价值(1)分析社戏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2)讲解社戏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讨论学生对社戏文化价值的认识和体会。
三、教学资源1. 社戏表演视频;2. 社戏相关图片和资料;3. 社戏剧本和唱腔音乐。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社戏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社戏表演技巧、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社戏舞台艺术和文化价值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2. 组织学生观看社戏表演视频,增强学生对社戏的直观感受;3.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戏知识,思考社戏的文化价值;4.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了解社戏,进行相关阅读和研究。
《社戏》教学教案
《社戏》教学教案Teaching plan of social drama《社戏》教学教案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一、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二、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三、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设想〕1.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
第二课时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第三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
第四课时作业研讨。
2.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
故每节课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四课时的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内容提示〕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
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作者简况回顾(有关鲁迅的常识复习)。
三、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
四、扫清文字障碍。
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注音,为学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据实际情况作处理)dàn惮duó踱zhào棹guī归xǐng省háng行bèi辈cuān撺duō掇fú凫shuǐ水cuō撮jiù桕jí楫wàng旺xiàng相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社戏教案《社戏》教案优秀9篇
社戏教案《社戏》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细致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9篇《社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戏》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简单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二、理清课文的结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咱们的旅行是到农村去看戏,请翻开书第86页《社戏》。
(大屏幕显示)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相关资料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亲探省,所以能和农民及孩子亲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关于农村和农民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社戏》就是一篇,这是作者41岁时写的一篇小说。
小说是一种虚构的作品,但它却有生活的真实性,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说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大屏幕显示)三、复述课文概括复述课文,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四、研习课文1.理清课文结构(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小说再现了他什么时候的生活情形?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我”——迅哥儿。
小说再现了他少年时候在平桥村的生活情形。
(2)“我”在平桥村“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除此之外,文中还写了什么活动或事情?试据此梳理课文结构。
(大屏幕显示)明确:“我” 在平桥村“一盼望的”事情是“看社戏”。
文章在写“看社戏”之前还写了“我” 在平桥村的生活,之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据此可知课文结构是这样的:看戏前——看社戏——看戏后。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1) 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如何?“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优待,免于念书,还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如钓鱼、放牛。
换句话说,在平桥村,“我”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教案安排——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
(2)小说写出“我们”偷豆、吃豆的怎样的经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摇船的说“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双喜指挥偷豆。
双喜先问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不管是谁家的,单选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现出他憨厚无私(板书:选偷大豆憨厚无私)。
大家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现出他不愿惹起阿发的娘哭骂、气恼,偷豆也有分寸。
“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
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在夜晚随波漂浮的航船上,围吃自己偷来、剥好、煮熟的豆,自然别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书:自剥自煮吃来味香)。
(3)“我们”吃完豆做了些什么?虑到了什么?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避免被人发现偷豆、吃豆的事,表现出处理善后,考虑周到(板书:善后处理考虑周到)。
双喜所虑的是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有应付他的办法。
写这些,表现出少年们预想到可能发生的纠葛,有了应付的办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书:预想纠葛应付有法);。
由于归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这次夜晚去赵庄看戏,更加令“我”难忘。
(4)小说是怎样接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这样结束产生着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长幼都很高兴来接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
站在桥脚来接的.母亲,本来为“回来得这样迟”而“颇有些生气”,但看到儿子和小朋友们都高兴的回来了,“也就高兴了”(板书:长幼都很高兴”;并且“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们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辞谢了母亲的邀请,“各自回去了”,圆满地接住去赵庄看戏,这样圆满地接住去赵庄看戏,不但由母亲送始,以母亲接终,前后呼应,构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脑海中永留美好的记忆(板书:圆满结束看戏永留美好记忆)。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板书:看戏次日的情形)。
(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照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照应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
六一公公的问“我”的话和送豆,呼应第一部分所写村民淳朴好客。
(2)这样照应前文、呼应开头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对两位公公的照应前文偷豆的说明和描写,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纠葛,结果良好(板书:照应偷豆结果良好)。
特别是呼应开头部分的村民淳朴好客,描写六一公公亲热地问“我”昨晚的戏、豆如何,高兴地送给豆,更表现了村民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板书:呼应好客更现朴厚)。
对“我”的照应前文的描写,则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戏最好看,至今不忘。
这样结束全篇,构成了作品绵密完整的结构,表现出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平桥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绵绵无尽的怀恋(板书:结构绵密完整小住生活美好怀恋绵绵无尽)。
3.引导学生分析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
本篇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
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虾运动,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
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三部分的表现作用,和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