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通史复习

合集下载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

二轮复习时间通史整合资料(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概况:一、含义: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二、中国近代化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②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三、中国经济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

经济近代化,即从封建自然经济走向工业化。

在生产力上:从手工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五、中国政治近代化(重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建国初三大政治民主制度、“文革”期间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重大发展等。

政治近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

六、中国思想观念近代化的重大历程:(1)中国近代各阶级或阶级派别所在时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实践、作用与局限(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农民阶级洪秀全、洪仁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共)。

(2)中国思想近代化特征:①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②认识不断深化(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③道路选择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走别人路到走自己路);④体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七、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原因、特点、实质、影响、变化的表现、趋势。

1.原因:根本原因:的冲击。

政治:的推动,的推动,改革的影响。

思想:传播。

经济:和的发展2.特点:⑴与向有关。

⑵地域差距大、不平衡性(农村—城市,沿海—内地)⑶虽变化,但始终保持特色。

⑷中西合璧,土洋并存⑸变化随民主进程而不断加深3.实质:碰撞、融合。

4.趋势:封闭—开放、被动—主动、封建传统—近代化5.影响:⑴政治: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开展,促进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提纲详细版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提纲详细版

2018中国近代史提纲概况1. 三条线索(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⑤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2)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④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3)走进近代社会2. 分期: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晚清: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民国: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3. 近代化内容①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②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①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5. 近代化特点①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两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③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④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⑤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①先天不利: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②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③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①1840以前特征:走私鸦片后果: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清政府腐败②1840-1895特征: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手段:开放通商口岸,控制中国海关后果: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1895-1931特征: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手段:设厂、开矿、筑路、向中国提供开款后果: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在华政治势力④1931-1945特征: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相结合手段:控制中国工矿业,掠夺中国劳动力,掠夺农产品,控制金融后果:使我国经济遭巨大灾难,破坏民族工业⑤1945-1949特征:美国对总过大肆商品输出后果:给民族工业以毁灭性打击8.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特征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孙中山辛亥革命开始)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器物——制度——思想)③向西方学习:以欧美为师到以俄为师④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9. 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影响①自然经济:近代占主导地位,但一直在瓦解 1840-1956年底②洋务经济:19C60—90年代③外资经济:1840-1949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外国资本主义企业④民族资本主义:19C60.70年代-1956 新中国成立后对其进行赎买⑤官僚资本主义:1927-1949 新中国成立后对其没收⑥新民主主义经济:1927-1956影响:①使中国社会社会性质复杂化,双半社会性质②使中国主要矛盾复杂化:地主与农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主要矛盾:民族矛盾——中国与外国)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1840-1949④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10. 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①早期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无实践②维新变法,康梁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失败③孙中山20C初提出三民主义④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⑤1912《临时约法》提出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的组织原则⑥1912 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筹划国民党组阁限制袁世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后被刺杀⑦1914 袁世凯废《临时约法》立《约法》主张总统制,民国名存实亡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年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年

第一单元: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年)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一)分期 P101
1、按革命时期划分: (1) 近代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 (2)近代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 2、以近代化历程为主线 3、以政权演变为主线 (1) 晚清时期(1840-1912) (2)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 (1912.1—1912.3)
二、知识清单
政治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与中法 《黄埔条约》;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 篇》;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与中英、中法《北京条 约》、沙俄攫取我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总理衙门
经济 思文
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在通商口岸 设立企业,中国开始被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传统生活方式 开始发生变化(西餐、西装、洋房……)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4.(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 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 ,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 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2.(16·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 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 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 其产生影响的是( )
4.影响: 半殖半封程度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清政府权力机构发生 变化,传统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五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五

B.关内的救亡运动:关内人民以各种方式投身抗日救 亡运动:
(1)工人罢工、募捐。上海、北平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反日大 罢工。10月初,上海80多万工人组织抗日救国联会;北平工界成
立抗日救国会,其他各地的职工也都以发表宣言、向政府请愿、
征募爱国款、禁售日货等多种形式,开展抗日爱国活动。 (2)爱国工商业者:全国各城市的爱国工商业者纷纷参加到抗 日救亡运动的热潮中来。他们起来抵制日货,拒收日钞,拒绝与 日商买办往来,要求政府实行对日经济绝交.民族资产阶级的代 表人物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舆论的报刊纷纷发表言论,要求“内 息纷争,共御外侮”。 (3)爱国民主人士: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年,宋庆
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
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1935年12月到1937年7月,从国内战争向 抗日民族战争转化。华北事变促使民族危机进一 步加深,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一二九”运动中学生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 外”的口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瓦 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国 际上,日本推行独霸中国的政策,美日矛盾逐步 激化,美国开始对日本进行遏制。中国共产党及 时放弃“抗日反蒋”口号,提出“逼蒋抗日”的 总方针,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解开国共两党 有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为全国大规模的抗日战争的实现准备了必要条件。
(3)日军的暴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极端的暴行有:①屠杀中 国百姓(南京大屠杀),蹂躏妇女(慰安妇);②在中国土地上研 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等等。
2、日军的血腥统治(原因、表现、危害)
(1)原因:总目的:为了巩固和扩大占领区。 政治目的: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确保对沦陷区的统治。 经济目的: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附庸经济。思想目的:极力 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以实现其同化的目的。 (2)表现: ①政治: A.实行“以华制华”政策,扶植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进行殖民 统治。 B.实行法西斯统治:在东北,日军进行“讨伐”和“治安肃 正”;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 “清乡运动”。 ②经济: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③思想文化方面: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以消磨中国人民的 民族意志。

4.★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

4.★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1.考试说明要求: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指导意见鸦片战争的背景;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考试说明: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2.指导意见:①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国近代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②义和团反帝运动和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③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抗战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辛亥革命1.考试说明:辛亥革命.孙中山和三民主义2.指导意见: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过程,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了解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及基本内容;认识新、旧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体会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和为民主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二、新民主主义革命1.考试说明: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指导意见: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主要成果和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的召开及意义;2.考试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指导意见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国民革命、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及意义、土地革命作用、红军长征及意义、遵义会议及意义、全民族抗战、全面内战爆发时间和粉碎国民党进攻、三大战役名称和意义、渡江战役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中国近代通史复习提纲(1)

中国近代通史复习提纲(1)

近代中国通史复习本专题涵盖了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分期界标:“五四”运动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4、中国近代化的沉浮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⒊思想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⒋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一、时间范围:1840年~1919年,共近80年二、基本线索:列强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

三、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阶段特征】一、政治:1.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太平天国运动);二、经济(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日益解体;2.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4.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三、思想(新思想的萌发;选修I戊戌变法)1.开始向西方学习; 2.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四、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五、知识点整理(一)、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1、鸦片战争的原因:直接原因——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发动战争1)英国走私鸦片: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840—1900)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840—1900)
(2)建设性: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生产 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015·山东)“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 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 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 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 强调的是 (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两对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反侵略(反 帝)
——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民族革命)
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反封建
——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民主革命)
两个时期:
1919五四运动
1840
约80年
1949 约30年
同: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 发展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重点深化一:四次侵华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 材料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 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 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请回答: • 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表述:不完全正确。 理由:三次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 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史复习
(1840—1900)

高三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

高三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

课题六中国近代史(1840——1949)辛集育才中学何铭晚清时期(1840—1912)一、两次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两个阶段:1856——1858年,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6月,战争再起。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

清政府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2、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清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同时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1851年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权3、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都,正式建立政权4、1853—1856年,北伐、东征和西征,太平天国运动达到全盛;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和产品分配办法5、1856年天京变乱6、重建领导核心,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7、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

2、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4、旗号:“自强”和“求富”5、具体内容:(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3)筹建近代海防(4)创办近代教育(5)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背景:(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2)在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下,一些中国官僚地主和商人将剥削所得投资创办近代企业(3)洋务运动的诱导2、产生情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区:沿海通商口岸一带;代表性企业: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一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一

(2)局限性:
①新思想的代表者大多是封建上层官僚,他们的根本 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②他们只提出了学习先进技术以御外侮的主张,当然 也就无法使中国真正找到一条富强御侮的道路; ③在社会效果上,并没有形少数人,更 没有进行一定规模的政治实践。
4、影响:
⑴政治上: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 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半殖民地化程度进 一步加深。 ⑵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 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⑶实践上: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 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 动。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年~1860年 2、原因: ⑴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 益。 ⑵直接原因: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 绝。 3、重大事件: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 京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 国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从19世纪60 年代到80年代)
六.近代历史特点——变化剧烈而复杂
(1)生产方式多样,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阶级结构复杂,多种阶级成分并存。 (3)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交织。 (4)中国式列强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 地这样一种特别状况。
第一部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一、时间范围:1840年~1919年,共近80年。 二、基本线索:列强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 互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 和社会近代化。 三、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
(3)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被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01—1919)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01—1919)

• 2、辛亥革命的经过:
• 时间:1911.10.10—1912.3
• 重大事件:
• • • • • • • • • (1)武昌起义; (2)成立代议制的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3)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主要在南方); (4)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5)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原则、性质、意义) (6)袁世凯窃取权力。 (7)1912年2月,清帝退位; (8)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抗争与探索
(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二)辛亥革命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
三 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成为男子标准服装; 20世纪20年代后,改良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日常着装。 物质生活 2、清末民初婚礼、丧礼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婚 礼和丧礼;辛亥革命后,开展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 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握手取代跪拜作揖。
•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4、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反对独裁专制的斗争
• ①改组国民党政党政治: • 1913年,以宋教仁为收的革命党人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力图以议会政治来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 ②二次革命: •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反对袁世凯专 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武装斗争。 • ③护国运动: • 1915年针对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号召维护共和制度,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 月取消帝制。 • ④护法运动: • 1917年,北洋政府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孙 中山举起“护法”旗帜,领导护法运动。

中国近代史纲纲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精华版

中国近代史纲纲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精华版

中国近代史纲纲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精
华版
一、晚清时期(1840-1911)
1. 鸦片战争(1840-1842)
- 内因和外因
- 结果和影响
2. 中外交往的逐步打开(1842-1894)
-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维新派的出现
3. 戊戌变法(1898)
- 自强运动和变法思潮
- 变法运动的失败
4. 辛亥革命(1911)
- 各种反清起义
- 辛亥革命胜利的原因
二、民国时期(1912-1949)
1. 北洋政府和国共合作(1912-1927)- 袁世凯和袁世凯
- 国共合作和双十协定
2. 北伐战争(1926-1928)
- 国共联合抵抗北洋军阀
- 北伐战争的成果
3. 南京国民政府(1928-1937)
- 南京政府的建立
- 南京政府的施政措施
4. 抗日战争(1937-1945)
- 七七事变和全面抗战
- 抗战胜利的意义和影响
三、新中国的建立(1949-现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 人民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社会主义改造和(1949-1966)- 公有制经济的建立
- 和人民公社
3.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 运动和造反派
-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影响
4. 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
- 的改革开放政策
- 改革开放的成果和挑战
四、总结与展望
1. 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影响
- 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 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推动因素
2. 近代史的启示与经验
- 总结历史教训和经验
- 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六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国民革命时期( 1919- 1927年) (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 二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四、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年) (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2、内容(表现):
(1)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 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主要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做 了系统论述)。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2)主要著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 义论》、《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 发刊词》、《论持久战》和《论联合政府》等著作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
3、国共合作方式:党外合作。 4.全民族抗战表现:(主要表现:国共合作抗日) ⑴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⑵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 亡。 ⑶参战人员:全国各阶级、各阶层。
⑷党派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
(2)评价:
正面战场一般位于中日两国正面对峙的大中城市附近、交通线
两侧和一些重要战略要地。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承担了抗战的
主要任务,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①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
中国的计划;
②由于片面抗战,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中国失去
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③为中共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条件。
6、中国全民族抗战的主要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 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民 族、各阶级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战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 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是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2、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2) ①政治: A.列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王朝推行新政,但最终走向覆亡。 C.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不断:如戊戌变法、义和团 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经济: A.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并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 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③思想: 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兴起维新思潮、实业救国 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潮。 ④社会:断发、不缠足运动、电影、见面礼
1、19世纪中后期(1840--1894)
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式军队诞生(海军、陆军) C.中国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 总理衙门) ②经济:A.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 B.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 b.近代工业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 ③思想: 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 夷”----“中体西用”) 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④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
4、 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①政治上: A.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政府实现名义上的国 家统一----国民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 并迫使红军长征----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由“不抵抗” 到 “攘外必先安内”,再到联共抗日 B.中共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创工农武装据道路(南方革命根据地)----制定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C.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D.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日益转向民族矛盾。 ②经济上: A.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 B.官僚资本开始形成 ③思想上: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中共是怎样由幼稚走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向成熟的?
(3)秋收起义
(7)反围剿斗争
武装斗争的探索: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 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 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 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 市的革命道路。
中国近代史复习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
重大事件和现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 运动
1919
中共 成立
1921
国共第一 大革命 次合作 失败
抗战 开始
抗战 胜利
1924
1927
1937
1945
新三民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新中国 成立
1949
毛泽东思想基本线索危机 严重指出农民是革命的同盟军和 进行农村革命的意义。
形成 时期
土地革 命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井冈山的斗争》
(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成熟 时期
抗战 时期
发展 时期
解放战 争—过 渡时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1)两党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的 不同是两党矛盾斗争直至最终决裂的主要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成 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关系就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就会加速 两党关系的破裂。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二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二

7、局限性:没有真正达到其“自强”、“求 富”的目的,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二).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1、原因:(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经 济结构的变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 动力市场。 (2)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近代企 业,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的诱导。) 2、时间: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后。 3、产生途径:一是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等, 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二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 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②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 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 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④拆: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⑤驻: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 之下。
⑶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革命的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出现早期维新思想,为以后的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19世纪末民 族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维新运 动兴起。
(九)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 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 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 C、西学的不断传入。 2、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5、破产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
6、积极影响: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 (1)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 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 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在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早期 发展; (3)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列强侵华——屈辱史
多国
日,美

抗争与探索
(一)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国民革命(1924-1927) (三)土地革命(1927-1937) (四)抗日战争(1937-1945)
(五)解放战争(1946-1949)
一 政治
中共是怎样由幼稚走 (1)南昌起义 向成熟的?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Leabharlann 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 政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 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和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 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 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
三 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项目 社会习俗
变迁 ________;饮食中西结合;婚姻仪 式进一步变革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民国 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1920年北京至天津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 ________》《新华日 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报刊展开斗争,为 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

抗争与探索
(七)新三民主义
(八)毛泽东思想
(七)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民族 主义 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 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 对外明确反帝,对内民 独立 一律平等 族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 抽象的民权到普遍平等的 少数人所得而私。凡真正反 民权,资产阶级专政到各 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 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国共两党的关系,20年代是“党中有党”(中 共党团员加入国民党);30年代是“国中有国” (中华民国之内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40年代是 “一国两制”(中共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央政府,国民 党承认中共边区的合法存在)。数十年间,两党分别 在各自控制的区域内进行政治试验。两种政治体制并 存竞争。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四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四

(五)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新”在反帝 反对民族压迫,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民族 反对满洲贵族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 主义 的统治。 平等。 推翻君主专制 政体,建立国 民权 民政府,国民 主义 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 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 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 一切自由及权利。 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 其田);节制资本(控制私 人资本)。
2、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北伐战争 归纳出目的、对象、胜利进军等主要内容即可。
国民革命运动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
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基 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 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 (不是党
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 ) ,第二次国共合作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日本“维新之政”“大 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维新维新, 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使日本走上 了资本主义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
4、性质和意义
(1)性质: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
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①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知识分子看到
改造中国的新途径;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
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③标志着无产阶级登 上了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制约国共两党关系的基本因素
(1) 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 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 不同是国共之间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 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 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 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 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 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 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又会加速两 党关系的破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通史复习
作者:***
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1年第04期
一、知识网络构建
二、主干知识梳理
(一)列强侵华史
1.主要战争。

2.阶段特征。

3.主要条约。

(二)中国人民的求索史 1.求索历程。

2.阶级特点。

(三)中国近代经济
1.发展历程。

2.相互关系。

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等多种形式并存。

总体看来,自然经济对后三种经济有抵制作用,而后三种经济又都瓦解着自然经济。

具体来说,自然经济的发展趋势是逐步走向解体,但速度是很缓慢的,在整个旧中国一直占主导地位。

它是晚清、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之一。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的趋势是不断壮大,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最后随着民主革命的胜利而被肃
清。

它一开始就受到自然经济的抵制,但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双方又出现一定的依赖关系。

它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另一方面又排挤压制其发展,而后者是主要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一直处于艰难的生存状况,无从独立发展。

它在自然经济解体的基础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而产生,又受到三者的压制和阻碍,反过来它又瓦解和抵制了三者。

它们之间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依赖的一面。

洋务经济和后来的官僚经济,在瓦解着自然经济的同时,由于政治的反作用,双方主要相互依赖;其产生和发展依赖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抵制因素,但以勾结依赖为主;另外,它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但在更大程度上阻碍、排斥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四)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史
1.探索历程。

2.基本经验。

(1)党的正确领导。

政治领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结合国情,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及奋斗目标。

思想领导: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
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他们的觉悟水平,使其懂得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并自觉贯彻执行。

(2)拥有正确的方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坚持武装斗争: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武装斗争。

(4)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5)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五)中国的近现代化
1.含义。

指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它以工业化为中心,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变革。

其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经济:工业化。

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

政治:民主化。

即从封建专制制度向现代民主制度过渡。

思想:科学化。

即从专制愚昧向民主科学过渡。

2.历程。

(1)经济工业化。

①萌芽:“师夷长技”观点的提出。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观点,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抵御列强的进攻。

评价: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引进西方先进机器、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

但由于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未能付诸实施。

②起步: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发起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机器,来挽救清朝统治。

评价:只想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想彻底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失败不可避免。

但它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机器和技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对外国资本主义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③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洋务运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及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及辛亥革命的影响,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评价:从帝国主义手中夺回了一部分市场;加强了各地区之间和工农业之间的联系,对促进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有利于生产集中,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并加强了工人阶级的团结,对开展阶级斗争有积极作用;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作出了贡献;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但由于它诞生、发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真正使中国实现工业化。

④深化: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工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有望在21世纪中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出实现工业化的目标;1953年至1956年“一五”计划期间,集中发展重工业,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坚持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1956—1966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革”期间,工业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社会主义工业化遭受严重破坏;1978年以后,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工业布局渐趋合理,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评价: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真正实现工业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业化的核心领导力量。

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时,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政治民主化。

①萌芽:《资政新篇》、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领袖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主张在政治方面实行民主和法治,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政治民主化的文件;19世纪60—90年代,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的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但由于受时代的限制,二者均未能付诸实践。

②起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主张在中国走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道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主张在中国走民主共和制道路。

二者的本质目的均是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起步,也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二步。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政治近代化在近代未能实现。

③深化:新中国的的民主化建设。

1949年召开的政协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为新中国政治民主化奠定了基础;1954年全国一届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

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是新中国民主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此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了基层民主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各项民主权利和自由。

(3)思想科学化。

①萌芽:戊戌变法。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维新变法,走君主立宪制道路,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但它未能系统彻底地批判封建专制思想。

②起步:新文化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