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省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文案
【教学方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31a38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2.png)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3)学会从意象和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2)表现手法的运用;(3)诗人情感的把握。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心得。
5. 朗读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韵律美;(3)学生默写诗文,巩固记忆。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结合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3. 选取一首杜甫的诗作,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秋风破屋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2)教师扮演诗人杜甫,生动演绎诗文内容,增强情感体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50693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a.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2')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1')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故事)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例:略(PPT)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d4011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7.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原文、字词解释、译文和相关的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不懂的字词,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解析:教师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
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并写下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和完成练习题的情况。
3. 个人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九、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或减少某些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58fe7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8.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精彩描写,体会诗人的济世情怀。
一、导入新课八年级上册的时候我们曾学过杜甫的诗歌——《春望》,大家来一起回顾背诵一下。
(在老师的提示下背诵诗歌)。
谁知道这首诗歌写于哪个时期?(安史之乱时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同一时期的古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出示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精彩描写,体会诗人的济世情怀。
三、读诗韵1.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导1——字音:号、三重茅、挂罥、长林梢、沉塘坳、俄顷、布衾、丧乱、广厦、突兀、庇、见此屋追问:这首诗与《春望》在形式上有何不同?明确:《春望》是律诗,共8句、四联,隔句押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
诗句没有字数的限制,较为自由。
追问:读题目,这首诗是什么体裁?插入“歌行体":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体诗歌的一种体裁。
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指导2——节奏七言:四/三或二/二/三九言:二/二/二/三或四/二/三、二/四/三2.再读诗歌,按你喜欢的节奏方式来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过渡语:大家读得很整齐,声音也很响亮,但是老师认为感情不够充沛,原因就是大家对一些细节处理的不太恰当。
如一些地方可以使用拖音,来读出诗人的情感。
你认为本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悲伤、忧愁)【从题目、诗句中可以感受到】此外,还应注意语气的变化。
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了。
3. 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自己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词句及时问同桌或老师。
4.出示译文,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说说朗读时语气应有怎样的变化?第一小节“风”的怒号【恐惧、焦虑】;第二小节被群童欺负【愤怒、无奈】;第三小节夜晚失眠【愁苦、忧思】;第四小节抒写心愿【坚定、悲壮】5.酝酿情感,再读一遍,读出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7eae29a417866fb84a8eb5.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篇 1 懂内容,清结构,品人物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资料助读:茅屋: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到处奔波,后来流寓成都,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丧乱:“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二、读出歌行体的味道 1、读好七言句的节奏“歌行体”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从汉乐府诗歌发展而来,多为七言,形式自由。
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为“二二三”式,具体节奏应根据句意来确定。
2、读好长短句的节拍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三、读清诗歌的思路多角度理解课文思路:可从“概说段意”、“作者心情”、“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理解全诗。
请同学们将全诗划分为四个层次,理清诗歌的思路:预设:①运用一系列动词写出风势之大,受害之重,诗人好不容易盖起的茅屋遭遇不测,怎不令人万分焦急?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②诗人从主观感受写顽童的行为,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原来,“四海皆穷困”!这也为作者结尾的抒怀埋下伏笔。
“叹息”一词,诗人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a588c6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5.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赏析课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难点:诗歌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杜甫的生活情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学生准备:预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等。
教师也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问题回答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48c30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18.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0b1cf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1.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第24课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4课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2a5a52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c.png)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比较体会,掌握歌行体的特点;2. 通过对“破"丰富含义的体悟,理解诗人悲苦的生活与内心,进而领悟胸怀天下的伟大胸襟教学过程:1、导入:(直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整体感知1.标题可以用什么感情(心理)来读?(学生结合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朗读)2.读读其余的文字,也试着用“为......所”来说说诗的内容。
老弱为群童所欺天空为墨云所噬布衾为时间所冷衾里为娇儿所裂床头为秋雨所湿屋地为秋雨所淖睡眠为战乱所减雨夜为湿冷所长家园为战争所破广厦为寒士所盼寒士为诗人所怜百姓为诗人所忧社稷为诗人所忧读一读这些“苦难"读一读诗歌,看看有哪些情感?着急、忧愁、无奈---生气、无奈、悲伤——悲痛、焦急——强烈渴望(悲壮)(情感脉络梳理)我们一起来理一理情感层次着急、忧愁、无奈---生气、无奈、悲伤——悲痛、焦急——强烈渴望(悲壮)(情感脉络梳理)3.诗中由“茅屋:破”你还读出了哪些“破"(重在体味诗人的艰难生活以及焦灼内心)参考:(乡邻)茅屋破___ 布衾破___ 墙壁破___ 地面破___ 书卷破___ 天气破心情破___家园破___国家破___身体破衣食破人心破(★入情朗读随读书发现进行,“破”字的意蕴得以丰富,诗人的心理背景得以还原)4.最终果真“破"吗?(走进杜甫内心深处)1. 入情朗读2. 抓住“独破”3. 我读到一个怎样的杜甫(由己及人、舍己为人、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济世苍生的胸怀跃然纸上)谈一谈标题变为“‘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理解(引申对意象“茅屋”“秋风"含义的理解)5.再读标题及与之契合的诗句(第一段)1. 改成绝句2. 绝句与原诗比较(落实“歌”的特点: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可以换韵;融合记叙描写抒情或议论)6.师生再读诗歌师(第一段)女生(第二段)男生(第三段)师生(第四段)(6.笔墨诗情:以“茅草”的口吻写一段话,包含诗人形象的描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fd7a8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3.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分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歌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诗歌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感受。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表现。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意见。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意义。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解读和分析意见。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
分析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
3.3 教学方法利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展示杜甫的生活背景。
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内容和社会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意见。
第四章:诗歌与文化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探讨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和价值。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文化认识。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意见。
第五章:诗歌欣赏与创作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其他杜甫的诗歌作品。
进行诗歌创作指导和练习。
八年级语文观摩课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观摩课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4c4be8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5.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学习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理解。
2.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诗歌意境的把握。
2.诗中修辞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
2.诗人杜甫简介。
3.诗歌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简要介绍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的诗歌,介绍诗人杜甫。
(二)诗歌内容解析1.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歌结构,概括诗歌主题。
3.解析诗中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三)诗歌意象与表现手法鉴赏1.邀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作用。
2.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体会其效果。
3.举例说明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诗歌意境把握1.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所表现的场景。
2.分析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二课时(一)诗歌背诵与默写1.请同学们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2.组织默写比赛,巩固记忆。
(二)诗歌拓展阅读1.邀请同学们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如《春望》、《登高》等,感受诗人风格。
2.分析杜甫诗歌中的共同特点,如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等。
(三)诗歌鉴赏与评论1.请同学们从诗歌内容、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鉴赏。
2.鼓励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评论。
六、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在解析诗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一)诗歌背诵与默写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深入理解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看看谁的记忆力最好。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642dd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3.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诗歌。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杜甫晚年生活的艰辛和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通过对茅屋被秋风破坏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诗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杜甫的诗歌和唐代的历史背景。
他们对杜甫的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社会背景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2.能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内容和背景的理解。
2.诗歌语言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诗歌写作技巧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写作指导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原文和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
3.准备诗歌的分析解读,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杜甫的诗歌有什么了解?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诗歌原文,同时展示诗歌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如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5分钟)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0d79a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67.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古文诗歌的背景与作者。
2. 掌握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诗意表达。
3.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欣赏与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及其诗意。
2.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欣赏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古文诗歌的表达方式。
2. 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演讲稿或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进行联系。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与今天的诗歌有什么关联?2. 学习诗歌背景(10分钟)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与作者。
简要讲解吕岩被贬黔中建茅居住的背景和经历。
介绍吕岩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3. 分析诗歌结构(15分钟)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整体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式,并了解诗歌的基本格律。
4. 理解诗歌意义(30分钟)辅助学生理解并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与意义。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究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5. 欣赏与鉴赏(25分钟)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歌的美。
让学生重读诗歌,尝试朗读并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表达之美。
6. 总结归纳(5分钟)引导学生归纳学习到的知识点,总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和意义。
七、课堂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文章,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阐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义和价值。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了诗歌欣赏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对古文诗歌的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文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8361af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0.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和含义。
2.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诵读和表演能力。
4.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体验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和含义。
2.学会正确朗读古代诗词。
3.理解古代诗词背后的深刻意义。
三、教学准备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
2.背景知识资料。
3.录音设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标题,引导学生联想和猜测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
2.背景知识介绍(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诗人是唐代杜甫,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期诗人流落乡间、贫困潦倒的生活情景。
通过诗人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和追问。
3.朗读和解读(15分钟)教师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教师可逐句解读,让学生了解每一句的寓意和形象描绘。
4.分角色朗读(15分钟)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进行分角色朗读。
要求学生根据诗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心境,适时调整朗读的语音语调,使诗歌更加生动有感情。
5.小组讨论(1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自己朗读的诗句,讨论并分享对这段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主题,比如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等。
6.个人感悟(10分钟)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或白纸上写下自己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感悟和体会,可以是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对诗中哲理的领悟,也可以是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呼应的感受。
7.诵读和表演(20分钟)学生自愿进行诵读和表演。
可以是诵读整首诗歌,也可以是表演其中的某几段诗句。
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进行表演,可以通过调整语音、姿势,以及添加简单的动作或道具等方式,使表演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8.总结和展示(5分钟)教师总结学生的朗诵和表演,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教案(通用10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教案(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a39f7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4.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教案(通用10篇)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中重点文言字词的音与意,如:怒号、三重、挂罥、布衾、丧乱、何由彻、庇、见、突兀等。
2、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
能力目标掌握通过朗读品味诗歌情与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体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前三节的描写与叙述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服务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激趣引导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自拟对联一副,“踏雪寻梅只为一睹芳容,傲骨凌寒姿;读诗悟情但求百味愁心,忧国忧民绪”,激趣导入新课。
二、解题1、质疑:同学们,杜甫的诗已经读到过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杜甫的知识告大家!(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
杜甫也曾应进士考试,但不第。
一身从未放弃过通过出仕为官为天下苍生贡献力量的宏愿,但生不逢时,遇上了安史之乱(755——763)。
无奈之下携了妻小跑到四川去了。
在辗转漂泊中就接触到了社会的底层,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
最后在亲友帮助下,于西郊的浣花溪畔,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
于是,诗人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写下这首诗歌的时候才49岁。
(这一点请同学们注意!)2、质疑:同学们,你来读一读诗歌的题目,看看有什么特点?(待学生思考)教师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风吹破。
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三、整体感知1、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c7212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7a.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
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0de5f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00.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1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法。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个别语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对联激趣:出示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请同学们从对联中找出相关的文学知识,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点拨]学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外积累的积极性。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最为的有“三吏”“三别”,还有我们学过的《春望》等等。
今天,我们就再次感受一下“诗圣”的魅力,一起走进他的“草堂”。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听读[学生活动]:仔细听录音,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
[提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自读[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联想理解课文。
3、审读[学生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示]:A、秋风破屋的情景B、群童抱茅的感叹C、长夜沾湿的苦痛D、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围绕“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话题,结合课文1、2、3段,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读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骤学习诗文。
[学生活动]第一、二小组:感受秋天[提示]: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将至、暗淡愁惨想象:描写环境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06723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0.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像、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贫困生活的艰辛体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指导学生查找诗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解释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享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思考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进行诗文背诵和默写。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理解其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诗文背诵与理解:检查学生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诵情况和理解程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0f721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f.png)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诗歌背景的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学生对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
(2)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掌握生字词。
(2)了解诗歌的背景,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疑难问题。
3. 讲解分析:(1)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诗歌的美。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朗读背诵:(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提高朗读水平。
(2)教师组织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感和作者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写一篇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读后感。
3. 收集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学习等,评估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省优质课教学设
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省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 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了解“歌行体”体裁特点。
2. 能聚焦微观“人事、物景”,会运用“由点读面”的文本解读方法。
情感目标:深切体悟杜甫“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情怀。
重难点:
1.能聚焦微观“人事、物景”,会运用“由点读面”的文本解读方法。
(教学重点)
2.深切体悟杜甫“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情怀。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关键词品读法;
2.点面结合、比较阅读;
3.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的文本分析方法。
设计思路
1.着眼杜甫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特点,又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体裁特点,兼顾这首诗的特质,确定本课的语文教学内容为:学习抓住微观、具体、典型的“人、事、物、景”从而“由点读面”解读文本的方法。
2.情感目标达成上,调动学生积极性:以诵读带动分析和感受,由物及人,由外到内。
知识目标达成上,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生成性:两次铺垫,一次点拨归纳,一次巩固。
3.组织线索:以歌行体的“变”为切入点,分明、暗两条解读线索
教学过程
一、抓诗歌“形象”,整体感知
一番凄风苦雨,一把辛酸泪
——以“景”入文,梳理情感,由天灾读人祸
二、细部聚焦,深入理解诗人遭遇和时代苦难。
(由“点”到“面”)
—一张布衾冷似铁,一生坎坷天下同
——以“物”解文,横、纵思考,读“民生疾苦”
三、感悟、升华情感
千间广厦何时现,忧国忧民圣人心。
——以“境况”读“境界”,对比现实和理想,读情怀
化
四、知识总结
诗圣著千秋——方法点拨,
总结“由点到面”的解读方法
教师活动学
生
活
动
一、方法点拨与总结
1.这就是杜甫,诗人超越个人苦痛,化痛苦为对人的体贴,让老师想到
了一段话: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
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
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过渡语】杜甫也正是这样的诗人,他让我们通过一阵风雨、一张布衾,读
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1.【提出疑问】:我们是分析“风雨、布衾”这两个点的什么含义,从而
读到了这些“社会现实”的?
(学生思考回答)
2.【深入追问】:左边这些我们借助来解读诗歌内涵的“风雨、布衾”这
些景物与右边这些我们分析得出的“社会现实”两者在内容范围上有什么区
别?
(学生比较分析、回答)
3.【顺势点拨】:如果我们把“风雨、布衾”这些范围小、具体微观的景
物称之为“点”的话,那右边这些“社会现实”就可以称之为什么?
(顺势引入“点”与“面”概念,分析讲解)
4这首诗歌中,我们就是着眼于“风雨、布衾”这两个点,从而通过分析读出了
“社会战乱和天下寒士”这些面。
这也是我们同学需要掌握的一种文章、诗歌的解读方法。
【方法归纳】:
阅读文章、诗歌时,先抓住那些“表达简洁凝练、隐含的内容丰富、
情感表达集中”的细小、微观具体的“人、事、物、景”,以它们为解读“点”,然后分析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从而读出“社会历史、生活现实、人生百态”等更大范围的“面”。
二、学以致用
本文的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这间脆弱的、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茅屋在更大的“面”上指代什么?
明确:脆弱的茅屋→风雨飘摇的国家
【结语】:
在这首诗中,我们也正是透过“一番凄风苦雨”这个点,读懂了潜藏诗人内心的“一把辛酸泪”,窥探到了他不幸的“个人遭遇”。
“一张布衾冷似铁,一生坎坷天下同”,我们由“一张布衾”读出了“全社会的民生疾苦”。
杜甫以个人遭遇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所以我们常用一个词形容杜甫的诗歌。
【明确:诗史】
杜甫的伟大绝不仅仅限于此,“安得广厦千万间?”他撼人心魄的呐喊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圣人之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所以,我们也常用一个词来形容杜甫其人。
【明确:诗圣】
【最后,让我们再次深切地朗读一遍诗人那撼人心魄的呐喊,以此来感念我们
心中的伟大“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