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县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

设项目

1.1.2项目性质

新建

1.1.3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建设单位:##薯业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单位性质:有限责任公司

1.1.4项目建项地点、规模、期限及建设内容

1.1.4.1 建设地点: ##镇、##镇、##镇

1.1.4.2 建设规模及内容:

1、建母本园1600亩;

2、建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10000亩。

1.1.4.3 项目建设期限: 2009年2月至2009年12月

1.1.4.4 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项目概算总投资960万元,其中:

1、流转土地建立母本园386万元;?

2、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建设投入514万元。

3、专业流通合作组织建设60万元。

1.1.4.5资金来源与筹措:

项目概算总投资960万元,其中:

申请省预算内补助资金320万元;

地方配套:65万元;

企业自筹:206万元;

农户自筹:369万元。

1.1.5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全县14个乡镇及毗邻地区农户种植优质加工专用红薯20000亩。通过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强化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带动,提高全县薯农标准化种植技术,搞好薯农种植技术培训,全年培训薯农15000人次。

该项目建设单位是所在县龙头企业,通过实行最低保护价合同订单收购红薯20000亩,解决薯农产品销售问题。

推广耕制改革,提高复耕指数,增加薯类作物种植面积。

规范和完善专业流通合作组织,提高项目区所在县薯业整体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国家农业部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

1、《###市农业局关于发展加工专用红薯的意见》(广农发[2006]35号)

2、《###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加工专用红薯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2010年)的通知》(旺府办函[2007]210号)

3、《###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通知》旺府发[2008]42号

4、《###县农业局关于抓好2008年加工专用红薯生产基地建设的紧急通知》

1.3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本项目倡导、帮助项目区农户种植红薯,有利于调整项目区的农业经济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符合国家农业产业化的政策的精神,积极助农增收,减少城乡贫富差距,从而拉动内需。可以为项目区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建设项目一举两得,对实现项目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经过测算,本项目投资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对财务的要求,资金使用合理,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公司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将红薯产业发展成为“富民产业”,现提出在###、###、###三个乡镇实施“###县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建设项目”是必要可行的,符合国家项目申报要求。

1.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项目建设单位除了搞好本项目建设外,还应完善售后服务,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关注种植工作质量。

目前由于项目建设单位所在县红薯良种普及率低、种植技术不配套、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等原因,导致该县红薯单产低、农户增收有限,限制了红薯产业进一步发展。

由于季节性较强,该项目建设迫在眉睫,工期较短,要求极高。建议项目单位尽快申报该项目,加强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迅速落实项目建设资金。

同时,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成本控制和建设管理,杜绝浪费和挪用现象的发生,积极争取各级监督部门过程监督,共同将该项目建成让政府放心、让当地百姓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现代化优质加工专用红薯标准化示范种植园区。

第二章项目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土地稀缺。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特别是鼓励和支持他们进入农业的产前、产后领域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鼓励他们对农业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在200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强调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生产布局调整。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区,发展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开辟新的农民就业渠道,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在优势产业区发展主导产品,能够最大限度的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003年底,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时再次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来抓。2004年初,中央颁布了200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文件强调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向农业广度和深度进

军。主要是抓好三件事:一是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出要扩大良种补贴,逐步把法定检验和商业检验分开等措施,加快建设产业带,带动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区域化。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通过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财政贴息和补助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加强农业科技。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还必须努力在农村内部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这就必须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此文件还强调了要促进乡镇企业的改革和调整、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等问题。中共中央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2008年12月,省委通过的《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未来5年,我省农业将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5件大事。其中,发展10大特色优势种植业,马铃薯、茶叶、柑橘、油菜、蔬菜(含食用菌)等5大特色产业将被作为突破口,进行重点打造。将从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规划入手,以规模化特色效益农业园区为载体推进项目实施,同时将这些优势农产品纳入市场体系。这需要一方面完善营销链条,不断创新形式的农业组织,壮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