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论文:浅谈日本的鬼文化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的鬼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从鬼的形象、特征、意义等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在鬼的形象上,中日两国的差异十分明显。
日本的鬼大多被描绘为黑色或者红色的怪物,有的是面容丑陋的怪鬼,有的则是拥有超自然力量的妖怪。
这些鬼往往以长长的舌头、锋利的爪子以及可怕的面容为特征。
而中国的鬼则往往是一些灰白色或者白色的幽灵或者魔鬼,这些鬼通常有着惨状的面容和骇人的身体线条。
而他们往往以飘荡的身姿和飘逸的长裙为特征。
这个差异主要反映了两国文化中鬼的形象所具有的本质差异。
其次,在鬼的特征上,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
日本的妖怪、鬼怪通常拥有某种特殊的能力或者技巧,比如说他们可以伪装成人类,或者精通某种特殊的武功。
这些特征常常使得这些妖怪、鬼怪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而不被人们发现。
在中国的文化中,鬼往往被视为一些死灵,他们常常被视为想要报复或者复仇的亡灵。
这些亡灵往往带着某些未完成的任务或者是不满意的情绪,因此他们往往会藉此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
最后,鬼的意义上,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
在日本的文化中,关于鬼的形象、特征以及意义,通常与神话、传说等相关,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而在中国文化中,关于鬼的形象、特征以及意义,常常带有某种恐惧、不安的感觉。
这是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鬼往往代表着一些不幸、不吉利的事件,因此大家往往会对鬼有一些排斥或者抵触的情绪。
总之,中日两国的鬼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中对于鬼的形象、特征以及意义所赋予的不同寓意。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化,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两国的人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鬼”文化是两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日两国的“鬼”文化在表现形式、含义和社会传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历史传承、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揭示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我们从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和历史传承来进行比较。
在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中,“鬼”都被视为阴间的存在,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关怀或者是一种惩戒的存在。
日本的“鬼”(妖怪)文化始于古代的神话时代,文学作品《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中记载了日本神话中的“妖怪”形象,形成了日本独有的妖怪传说和鬼怪文化。
而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古代的《山海经》和《神异经》中就有了诸多鬼怪的记载,尤其是在《山海经》中出现了很多充满着神秘色彩的传说。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鬼”文化在起源和历史传承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日本的“鬼”文化主要源自神话传说,而中国的“鬼”文化则源自古代的传统文化。
我们从中日两国“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来进行比较。
日本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枕草子》中的鬼怪传说、能代文学中的鬼怪形象等,这些作品都将“妖怪”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
能代文学中的鬼怪形象也通常与民间传说相联系,形成了浓厚的民间鬼怪文化。
而中国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鬼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之类的鬼怪形象,这些作品也将中国的“鬼”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中日两国的“鬼”文化在文学艺术中均有着出色的表现形式,但是两国的“鬼”文化表现方式和风格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日本的“鬼”文化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化,而中国的“鬼”文化则更加注重表达的意蕴和情感。
我们还可以从中日两国的民俗风情中来比较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日本的民间信仰中,鬼魂是一种扮演着非常特殊角色的存在,它们往往代表着一种意象,比如象征着人们内心恐惧的“恶鬼”、或者是一种伴随着不祥之兆的“凶灵”等。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有着许多文化差异,其中一个方面便是“鬼”文化。
在中文语境中,“鬼”
通常是与恐惧和不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而在日本文化中,“鬼”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和
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进行简要研究。
在中国文化中,“鬼”经常被视作让人感到恐惧和压迫的存在。
传统的中国“鬼”一
般与死亡、恶魔等不祥之事相关联,并通常是在黑暗、幽暗的地方出现。
这也是为什么很
多中国人会避免在农历鬼月(农历七月)期间进行重大决策或者是和朋友家人外出的原因。
在中国文化中,“鬼”还有一些其他的象征意义,例如能够揭示人类的内心欲望和丑陋面
相等。
与此不同的是,日本文化中的“鬼”具有更为多样的含义和象征。
对于日本人来说,
鬼是一个广泛、包容性很强的概念。
在日本文化中,“鬼”被用作各种文化娱乐形式的元素,例如音乐、文学、绘画、电影和游戏等。
同时,“鬼”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
有些鬼代表着勇敢和无畏,而有些鬼则代表着智慧和力量。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日本所谓的“三个鬼神”。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三个鬼神分别是天
狗(Tengu)、河童(Kappa)和滑稽(Amanojaku)。
天狗通常被描绘为身形巨大、长鼻子、穿着草履和天轮的形象,是勇敢和智慧的象征。
河童则是一个类人生物,喜欢在水边玩耍,通常被描绘为身形矮小、绿色或黄色、头顶长草和脚掌形状像鸭脚的形象,被视作生命力
的象征。
滑稽则是一个善于捣乱的神灵,但在某些日本传统文化中也代表了辛苦和劳动。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其中之一就是对于“鬼”文化的不同看法和处理方式。
在中国,鬼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而在日本,鬼文化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两国对于鬼文化的差异,并解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和日本对鬼的理解。
在中国,鬼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存在,有着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中国人相信鬼魂的存在,认为他们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运气。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鬼魂常常被用来描述各种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日本,鬼同样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日本有着丰富的鬼怪传说,各种各样的鬼怪形象在日本文学、绘画和戏剧中都有所体现。
日本人对鬼的理解多少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鬼文化。
在日本,鬼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存在,有着超自然的力量,人们常常在祭祀活动中祈求鬼神的保佑和庇护。
从上述对中日两国对鬼的理解中可以看出,虽然中日两国对鬼的看法都较为神秘和神圣,但是在具体的表现和处理方式上却存在着一些差异。
其中一个主要差异就是在对待鬼的态度上。
在中国,对待鬼的态度一直都比较谨慎和恭敬。
中国人相信鬼魂的存在,并认为他们有着隐藏的力量,因此在民间传统中,对待鬼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
中国人常常在特定的日子举行祭祀活动,向鬼神祈求庇护和保佑。
中国人也会进行各种驱鬼的仪式,以防范鬼魂的干扰和侵害。
中国人对待鬼的态度是谨慎而敬畏的,希望能够获得鬼神的庇护和支持。
而在日本,对待鬼的态度则温和许多。
日本人尊敬鬼怪,但对待鬼的态度更多的是友好和平等。
日本人认为鬼怪同样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有着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在日本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对待鬼的态度更多的是友善和合作。
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鬼怪可以与人类生活在一起,甚至有时候还能结为朋友。
日本人不会像中国人那样举行驱鬼的仪式,而更多的是在尊重和保护鬼怪的与其和平共处。
浅析日本的鬼文化
趣 色彩 “ 鬼取瘤” 的鬼故事 , 又有“ 鬼 一 口” 这样的词汇, 还 有 人
们 边撒 豆边 说 “ 福进 来, 鬼 出去 ” 这样 的 - 3俗 ' 等。 这些无不与 日 本 的鬼 文化 密切 相 关 。 因此 。 对 日本 鬼 文化 的 解 析 意 义 重 大 。 本 文从 日本 鬼 的 概 念 、 特征 、 对 日本 国 民社 会 生 活 的 影 响 三 个 方 面入 手 。 对 日本 的鬼 文 化 进 行 全 面 考 察 。 关 键 词 :日本 鬼 文化 概 念 特征 影响
3 . 死 者 的灵 魂 、 亡灵 。 4 . 有这可怕的形体 。 给 人 类 带 来 灾 祸 的怪 物 、 妖怪。 5 . 想 象 中的怪 物 。 受 佛教 影 响 , 产 生 的饿鬼 、 地狱 鬼 ( 有 红鬼 、 蓝鬼 ) , 化身 为美 男 、 美女 , 在人 世 间出现 , 其绝 大多 数拥 有 出众 的 音乐 、 赋诗 等才能 。 后来 受 阴 阳道 的影 响 , 开 始演变 为 : 长 着人 形 , 牛角 , 虎牙 , 赤 裸着 , 腰上 围虎皮 裙子 。性 格残暴 , 手 中握棒子 。 6 . 像 鬼 一 般 的人 。 比喻 非 常 勇 猛 的人 , 冷酷无情 的人 。 债 鬼, 为 一 件 事 倾 注 所 有精 力 的人 。 7 . 在 捉 迷 藏 游 戏 中 扮演 捉 人 角 色 的人 。 8 . 为 贵 族 试 食 物是 否有 毒 的人 。 9 . 家徽名 。 从《 广辞苑》 的解 释 可 以看 出 , ( 1 ) 日本 的 鬼 和 神 区 别 不 明 显; ( 2 ) 日本 的鬼有 自然鬼 ( 如: 妖怪、 精灵) 和人 类鬼 ( 灵魂) , 有 生 者鬼 ( 如: 山男 、 巨人 、 异族 类 ) 和死者鬼 ( 死者灵魂 、 亡灵 ) ; ( 3 ) 日本 的 鬼有 善 鬼 和恶 鬼 之分 。 佛 教 章 的鬼 大 多 为恶 鬼 ; ( 4 ) 日本 的鬼 和 妖怪 、 幽灵 的概 念 有 重合 的地方 。 也有 不 一致 的地 方 。 人 死 后 变成 的鬼 与妖 怪不 同 。 自然 界 中的精 灵鬼 和幽 灵不 同 。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是人们常常关注的话题之一。
“鬼”文化在中日两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两国的鬼文化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鬼”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和《尚书》等古代文献中,其含义多指“亡魂”或“超自然的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文化一直都被看作是超自然的存在,它们跟人类有着复杂的联系。
在古代中国,“鬼”是由人们死后的灵魂经过一定的仪式后成为的祖先之灵,人们在家中进行祭祀的时候也会祭拜他们。
而在日本,“鬼”最早出现在《日本书纪》中,它们一般是指“妖怪”、“恶灵”或者“鬼怪”,日本古代文化中的“鬼”更多是类似于怪物,妖怪一类的存在。
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鬼文化的起源和涵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次我们可以从中日两国的鬼文化表现形式中发现一些不同之处。
在中国,鬼文化主要表现在祭祀、戏曲、小说和绘画等方面。
中国鬼文化丰富多彩,例如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鬼故事与传说,同时中国的戏曲中也有许多关于鬼魅的表现,在绘画艺术中也常有关于鬼魅的作品。
而在日本,鬼文化主要表现在祭祀、日本传统艺术(如绘画和文学)以及祭典等方面。
日本的鬼文化比中国更加浓厚,日本妖怪于神的思维考虑中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了文化中的一部分。
这些都体现了中日两国鬼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中日两国在鬼文化的信仰和传统礼俗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在中国,人们对待鬼魂的态度一般是尊敬和敬畏的,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来安抚鬼魂。
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等也有着丰富的祭扫祖先的习俗。
而在日本,人们对待鬼魂的态度则相对比较轻松,日本传统中对鬼怪有许多的祭拜和节日。
日本的盂兰盆节就是日本传统的丧祭活动。
这些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在鬼文化信仰和传统礼俗上的不同。
中日两国在鬼文化方面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无论是从历史渊源、表现形式还是信仰和传统礼俗上来看,都能够体现出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
日本的鬼怪传说与民俗文化
日本的鬼怪传说与民俗文化日本是一个充满神秘和传说的国家,其鬼怪传说和民俗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日本人的生活中。
这些传说和文化不仅反映了日本人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还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道德价值观的追求。
在日本的鬼怪传说中,有许多著名的鬼怪角色,如妖怪、妖精和幽灵。
其中最著名的鬼怪之一就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妖怪”。
妖怪是一种具有超自然力量和形态的生物,它们可以在人类世界和妖界之间自由穿梭。
妖怪在日本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有善良的妖怪,也有邪恶的妖怪。
人们相信,妖怪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厄运。
除了妖怪之外,日本的鬼怪传说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妖精和幽灵。
妖精是一种小巧玲珑的生物,它们通常居住在山间、森林或水边。
妖精以其美丽和神秘的外表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人们相信它们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智慧。
幽灵则是一种灵魂的存在,它们通常与死者有关。
人们相信,幽灵可以在人间出没,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信息和预兆。
这些鬼怪传说和民俗文化反映了日本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道德价值观的追求。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人们相信自然界中存在着无数的神灵和力量,这些力量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因此,人们对自然界中的神灵和力量充满了敬畏和敬意。
同时,日本人还相信,通过遵守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他们可以与神灵和力量和谐共处,并获得幸福和福祉。
除了鬼怪传说之外,日本的民俗文化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是指一种特定地区或社会群体所共有的传统习俗和风俗。
在日本,民俗文化包括各种各样的节日、庆典和仪式,如正月、七夕、盆节等。
这些节日和庆典不仅是人们娱乐和放松的方式,也是人们表达感恩和祈福的方式。
正月是日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标志着新年的开始。
在正月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除旧布新、祭祀祖先、互赠礼物等。
这些活动旨在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幸福。
七夕是日本的一个浪漫节日,人们相信,七夕这一天,天上的织女和牛郎会相会,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向牛郎织女祈愿幸福和爱情。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其中之一的鬼文化也有着着各自的特色。
东亚国家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关于鬼文化的不同也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鬼文化有着祭祀和尊重的传统,而在日本,鬼文化则有着更为复杂的形式,体现在日本的宗教、文学、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进行研究探讨。
一、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历史渊源中日两国的鬼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两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鬼神的存在。
在中国,鬼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和祭祀祖先的活动。
在古代社会,人们通过祭祀来缅怀已故的亲人,以及求得祖先的保佑和指引。
中国的鬼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教观念的影响,比如道教和佛教都有自己的鬼神信仰,而这些信仰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鬼神的认知和对待。
而在日本,鬼文化的渊源更为复杂。
日本的鬼神信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道教和武士文化。
在古代日本,人们对鬼神有着深厚的崇拜和敬畏之情,同时也经常通过祭祀和祈祷来与鬼神交流。
在日本的神话传说中,鬼神的形象也是极为多样化的,有好的鬼神也有恶的鬼神,而这些神话故事也是日本文学和艺术的重要题材之一。
在中日两国,鬼文化都有着非常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鬼文化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祭祀和节日活动上。
在中国,每年的清明节和中元节都有着祭祀鬼神的活动,人们通过祭祀来缅怀祖先,同时也祈愿家人平安。
而中国的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中都有鬼神的身影,比如妲己、白娘子等等,这些故事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日本,鬼文化的表现形式则更为丰富多样。
日本的鬼神信仰有着非常浓厚的色彩,日本人经常会在各种场合中表现出对鬼神的敬畏与崇拜。
日本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也有着大量关于鬼神的描写,比如《枕草子》中的幽灵故事、《地狱草紙》中的地狱之国等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日本人对鬼神信仰的热爱和创造力。
虽然中日两国的鬼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但是在细节上还是有着一些区别。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的研究,探讨了鬼在两国文化中的起源、形象差异、传统信仰、文学艺术表现和当代影响。
中日两国对鬼的认知有着显著差异,体现在对鬼的形象塑造、传统信仰和文学艺术表现等方面。
结合文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本文指出了研究鬼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中日两国鬼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对两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关键词】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起源、形象、传统信仰、文学、艺术、当代影响、文化影响、跨文化交流、研究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丰富而深厚的鬼文化,鬼是一种神秘而神奇的存在,既带有恐惧的成分,又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中,鬼的形象和信仰具有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
中国的鬼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人认为鬼神是自然界的力量,掌管着人的命运和生死,因此对鬼神的崇拜和信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而日本的鬼文化也源远流长,日本人对鬼的观念受到了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鬼信仰体系。
本文将通过比较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形象、信仰、文学艺术表现以及当代影响,探讨中日两国在鬼文化方面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通过研究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可以深入了解两国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进一步促进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中日两国之间关于鬼文化的差异,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其中的深层文化背景和意义。
具体目的包括:通过研究中日两国鬼的起源,探讨其在历史文化中的渊源和发展轨迹,揭示各自对于鬼的认知和信仰的根源。
分析中日鬼的形象差异,探讨在文化传承和塑造过程中的因素以及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
研究中日鬼的传统信仰差异,探讨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因素对鬼的看法和对待方式的影响。
探讨中日两国鬼的文学与艺术表现,揭示文化表达方式的差异和文学、艺术作品对于鬼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作用。
日本神秘鬼文化,揭开东瀛女鬼的神秘面纱
日本神秘鬼文化,揭开东瀛女鬼的神秘面纱一、神秘的日本鬼文化70%的妖怪原型来自中国日本民俗学的奠基者柳田国男认为,日本妖怪最大特征就在于它具有两面xing,善恶可以互相转换。
比如怨魂,如果好好供奉,也可以成为保护神。
而西方的妖怪则善恶分明。
所以在西方人眼中,日本的妖怪总是充满神秘感。
而近年来,日本表现出的妖怪形象,要么是借助现代高科技制造出恐怖效果,要么是以可爱的精灵形象讨人喜欢,可以说走向了两个极端。
据说70%的妖怪原型来自中国,20%来自印度,10%才是日本本土妖怪。
比如天狗原是来自中国《山海经》中的犬怪。
传到日本后,渐渐和佛教中的天魔、神教中的山神等结合起来,融合成为现代的形象。
而春分时“撒豆驱鬼”的活动,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追傩仪式。
日本的新年驱魔仪式日本民间有着大量关于妖怪的传说,这大概与身处岛国的日本人在心理上有种神秘主义倾向有关。
喜欢较真儿的日本人把妖怪分门别类,著成《日本妖怪物语》、《日本妖怪大全》等大厚本的图书,还配有精美插图,在图书馆中举目可见。
各地“乡土会”的老人说起古往今来的妖精,更是津津乐道。
妖怪的产生起初是出于对自然、动物的敬畏之心,人们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控制的力量统统称为妖怪。
日本是个水域文化国家,所以很多传说和水有关,比如豆子婆婆,就是用筛子在水中捞人来吃的妖精;桥女则是为情投水自尽的女鬼;而活跃于江河之中的河童,其原型很可能是一种凶猛的淡水鳄鱼。
同样,日本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所以传说中住在山上的妖怪也不少。
比如雪女,据说是被情人抛弃于雪山的女子所化,因此经常诱惑上山的行人,凡对其动情的人便会冻死。
因此,在最初的民间故事中,妖怪往往造型恐怖,让人望而生畏。
据说因为鬼怪太多,日本古代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巫师——阴阳师。
这个职务的尊贵在平安时代达到高峰,因为这个时候日本国内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统治阶层没有解决的办法,于是把种种问题归结于神鬼。
因此,人们在生活中不免小心翼翼,唯恐触犯某种禁忌招致鬼神报复。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鬼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其形象和故事经常出现在文学、艺术和民间传说中。
尽管中日两国都有鬼的概念,但其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对于鬼文化差异的研究也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旨在探究中日两国在鬼的概念、形象、传统故事、影响因素以及当代发展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通过比较分析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特点,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深入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的深入分析,探讨其文化根源和发展轨迹,为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推动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共融。
1.2 研究目的鬼是中日两国文化中共同存在的重要元素,但在两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异同之处,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鬼的认知、表现方式和传承方式的影响,深入分析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内涵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通过对中日两国鬼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我们也可探讨中日两国鬼文化的当代发展趋势,为中日文化交流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200字】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深入挖掘中日两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神秘元素,并加深对于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通过比较中日两国鬼的概念、形象、传统故事、影响因素和当代发展,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鬼”这一共同存在的文化元素的理解和诠释,进而探讨文化之间的异同、相互影响和交流。
本研究有助于提升中日两国民众对于自身文化的认知,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学互鉴,拓宽国际视野,促进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
本研究也将对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提供一定的启示,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友谊的建设。
独特的鬼魂传统与超自然信仰
独特的鬼魂传统与超自然信仰传统的鬼魂信仰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地存在,并且在每个社会和文化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习俗。
在一些地区,鬼魂被视为超自然存在,与人类世界之间有着联系,被尊崇和仰慕。
本文将探讨几个具有独特传统和超自然信仰的鬼魂文化。
一、日本的幽灵和妖怪传统日本的幽灵和妖怪传统是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之一。
在这个岛国的传统文化中,鬼魂被称为“幽灵”或“妖怪”,被认为是从死亡世界回来的存在。
在日本,幽灵被描述为能够穿墙、飞行和变成动物等形态的超自然生物。
日本有许多著名的幽灵故事,比如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说《龟之缘》中的镰刀幽灵和座头鬼。
这些幽灵故事经常出现在日本传统的戏剧、文学和电影作品中,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本的一些庙宇和神社,人们仍然会为幽灵举行传统的祭祀仪式,以祈求他们保佑家庭的平安与健康。
二、印度的灵界与鬼神崇拜在印度,人们对灵界和鬼神的信仰非常普遍。
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等宗教都承认超自然存在的存在,并对鬼魂和灵界保持着崇拜和敬畏。
印度的传统信仰中,人们相信鬼神可以对人类世界产生影响,如给予好运、健康和幸福,或者带来厄运和灾难。
为了与鬼神保持联系和获得庇护,印度人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和仪式,如供奉神像、焚香、读经和唱祷歌等。
鬼魂在印度文化中的描绘也非常丰富多样,有各种鬼神的形态和属性。
比如,迪伦加鬼是印度传说中的一个邪恶之灵,被认为是鬼神和人类之间的使者,可以带来疾病和灾难。
而且人们相信只有通过进行特殊的仪式,才能够与他建立联系并获得庇护。
三、西方文化中的鬼魂传统西方文化中的鬼魂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这些文化中,鬼魂被描述为超自然存在,能够在人类世界和死亡世界之间穿梭,与人类产生联系。
在中世纪欧洲,鬼魂信仰在基督教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教堂的墓地被认为是鬼魂活动的场所,人们经常在此处举行祭祀和仪式,以保护他们免受鬼魂的侵扰。
贝西德斯传说是欧洲文化中最著名的鬼魂传统之一。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其中鬼是两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中日两国的“鬼”文化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的“鬼”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中的差异及其原因。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日两国的“鬼”文化。
在中国,鬼是指鬼魂的一种形象,通常被视为死者的幽灵或不祥之物。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关于鬼怪的故事,如《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怪传说,都反映了中国人对鬼怪的深厚信仰和文化想象。
而在日本,鬼(日语中通常称为“妖怪”)是指各种形态各异的超自然生物,包括妖怪、魔鬼、怨灵等。
日本的妖怪文化在民间传说、绘画、文学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怪谭》、《绘本百物语》等都是反映日本妖怪文化的重要作品。
在两国的“鬼”文化中,最大的差异在于对待鬼的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是被人们所畏惧的存在,被视为不祥之物。
人们常常会将鬼神和妖怪作为不祥之物加以排斥,以致力于避免和抵御。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趋吉避凶、祈福祷祝的体现。
而在日本,对待妖怪的态度则稍有不同。
日本人对妖怪有一种崇敬和慎重的态度,甚至有些妖怪被视为护神或守护者,如狐狸妖怪被认为是神社的守护神,一些地方还会举行庆祝妖怪的仪式,祈求其保佑。
中日两国在鬼的形象上也有着一些差异。
在中国,鬼的形象主要体现在鬼脸、鬼画符、鬼门关等传统文化符号中,人们通常认为鬼的形象是恐怖和诡异的。
这一点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如《聊斋志异》中的鬼怪形象就充满了诡异和恐怖的意味。
而在日本,妖怪的形象更加多变,有的是人面兽身,有的是动物形态,有的是超自然的形象。
日本的绘画作品中,妖怪形象通常比中国更为夸张和神秘,如《绘本百物语》中的妖怪形象多是怪异而生动的。
中日两国在对待鬼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上也有着差异。
在中国,鬼月是尊重和祭奉阴间鬼怪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这个月份禁忌杀生,尊重祖先,避免作恶,以求得祖先的庇佑和鬼怪的不扰。
而在日本,妖怪的相关习俗则更加丰富多彩,如盂兰盆节中举行的万灯节、地藏盛会等都与妖怪有关,人们会通过这些节日来祭拜祖先和妖怪,祈求祖先的庇佑和妖怪的保佑。
漫谈日本文化之鬼怪..22
• 身处岛国的日本人在心理上有种神 秘主义倾向 • 远古洪荒时代,人们的生存空间狭 小,白天,必须面对野兽环伺、危 机四伏的丛林和原野;每当夜幕降 临,无边无际的黑暗又将人们吞没。 人们在种种未知中,对抗着隐藏于 自然界背后看不见的神秘力量。这 一外在条件的促发,孕育了妖怪传 说滋长的先天环境。 • 日本是一个多山面海的国家,地理 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频发。对于大 自然破坏与创造力量的恐惧,弱小 的人类必然产生敬畏之心。
贞子电影海报
贞子,日语发音是さだこ。贞子就是经典 恐怖电影《午夜凶铃》中一个恐怖的角色。 是最经典最著名的恐怖片角色之一。电影 里的贞子,原名山村贞子,生于20世纪50 年代,即日本大东亚战争前后的时间。她 继承了母亲的先天超能力,可以通过灵力 进行自己想做的一切 电影内容: 电影中的贞子以幽灵的形态示人,其中 堪称经典的一幕就是从电视机里爬出来并 通过惊吓和超能力攻击人类心脏……
盂兰盆节
10/15/2013
谢谢观看!
日本的鬼节
• 日本的"鬼节"「お盆」(盂兰盆)实际上是自我 国经韩国传入日本的,至今有1400多年的历 史。「お盆」在祭祀时间上同我国的中元节相 近;习俗上则兼有我国中元节和清明节的特 色.不同的是,日本更重视这个节日,日语中 有句谚语叫作「盆と正月が一緒に来た」,形 容的是"喜上加喜"或是"忙上加忙"的意思. 其中将「お盆」和「正月」相提并论,可窥见其 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 时至现代,怪谈文学又 与推理、奇幻,甚至爱 情小说等体裁相结合, “新怪谈文学”华丽诞 天王”,作品有《阴阳师》,《沙门空海 》、《暗狩之狮》等 • 有“日本当代国民作家”之称的宫步美幸,作品有《幻色江户历》、 《扮鬼脸》等
日本鬼文化
日本鬼文化张丹玉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摘要:日本鬼文化,指日本信奉、拜鬼的文化现象,被日本所尊奉的神地位很低。
日本研究者称,现在被日本所尊奉的神(鬼),是随着统治者授予神位,才得以为后人所信奉,所以,日本鬼文化的形成原因是日本统治者的意志。
在政治上,日本人在鬼与说谎上,终于找到了契合点,于是日本政客热衷于拜鬼。
关键词:日本,鬼,鬼文化,形成形成原因1. 日本鬼文化简单介绍日本著名的鬼文化研究者称,现在被日本所尊奉的神,最初的地位是很低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鬼)。
后来随着统治者授予神位,地位才得以提高,为后人所信奉。
日本是个崇鬼的民族,每年还要举行一次全国鬼峰会,全国各地的团体以本地的鬼故事为题材在现场表演和介绍,评出名次。
这些活动使日本的鬼文化在现代社会长盛不衰。
2.日本鬼文化的产生鬼世界就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的恐惧在幻想界里的投射,但是,当这个投射不能和现实生活有个清晰的分离,而是粘连在一起时,那么,日本特有的恐怖文化就产生了。
日本在很北的地方,四周又全是海,到了冬天晚上,缩在屋子里烤火时,面对外面黑压压的大风大雪,各类灵异在头脑里慢慢腾起也就不足为奇。
在这个向来将山海当做鬼怪统治世界的岛国地域,幽灵文化的力量绵延到今天依然令人惊叹:科学主义的除魅运动,永远只是在客观世界里打转,但在日本人的主观世界里,鬼怪简直就是与天地齐其经,日月同其明。
当有一天,全世界电影观众都被《午夜凶灵》给吓得坐立不安时,日本恐怖文化的声誉也到达了顶点。
恐怖文化并不是全部集中表现在恐怖电影范畴里,实际上只要鬼是贴身而在的,那么关于鬼的故事就会是无处不在。
3.日本鬼文化的形式日本不少艺术形式都与鬼有关,传统艺术“能”在日本已经是国宝,“能”面(即“能”艺人的演出时戴的假面)有点像中国京剧的脸谱,但看上去是鬼的嘴脸,长发、怒目、獠牙,同时带有悲哀和微笑两种表情,演出的内容多是鬼的世界。
日本文学中有很多关于鬼怪的故事,比如一休,和动画片不同,一休法师的故事在日本充满了神怪色彩。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着各种神秘的鬼怪传说。
这些鬼怪文化在两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信仰方式,反映了两国人民的不同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差异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深入了解中日两国文化差异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日两国“鬼”文化的起源1. 中文“鬼”文化的起源中国的“鬼”文化在古代便有着丰富的传说,如《山海经》中记载的各种妖魔鬼怪,还有《聊斋志异》中的各种鬼故事等等。
相传,中国的“鬼”文化起源于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人们相信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鬼神。
2. 日本“鬼”文化的起源日本的“鬼”文化同样也源远流长,古代日本人对鬼神的信仰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载了各种神话传说,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鬼怪的故事。
日本人的鬼怪传说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鬼”文化。
1. 中国的“鬼”文化传承中国的“鬼”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民间的传说、戏曲、绘画等方面。
中国的各地方俗文化中都有着与鬼相关的传统活动,如清明节扫墓、七月鬼节等传统节日。
中国各种戏曲作品中也常常出现鬼神角色,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霸王别姬》中的霸王等。
2. 日本的“鬼”文化传承日本的“鬼”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日本的民间传说、祭祀活动和文学艺术等方面。
日本人民普遍相信鬼神的存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会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以示尊敬。
日本文学中也有着大量关于鬼神的作品,如《怪谭》《化物语》等。
1. 在信仰方式上的差异中国的“鬼”文化受到了道教、佛教等宗教的影响,人们对于鬼神的信仰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认为鬼神是神灵的一种形式。
而日本的“鬼”文化则更多地与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相关,人们通常认为鬼神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
2. 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中国的“鬼”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更多地体现出对鬼神的恐惧和崇拜,如在民间传说中鬼怪常常是恶魔的形象,需要进行驱鬼祈福等活动。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的“鬼”文化是两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鬼的起源、形象、信仰、节日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鬼”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的鬼文化在起源方面有所不同。
在中国,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比如《山海经》中记载的各种怪物和妖魔。
而在日本,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
话传说,比如《日本书记》中记载的妖怪和与人类交流的幽灵。
中日两国的鬼形象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鬼常常被描绘为面目狰狞、凶恶可怕的存在,例如“孟婆”、“饿鬼”等等。
而在日本,鬼则常常被描绘为具有可爱形象的存在,例如“狐狸精”、“河童”等等。
中日两国的鬼信仰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鬼信仰主要体现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在特
定的节日或者特定的地点举行祭祀仪式来祈求鬼神的保佑。
而在日本,鬼信仰则主要表现
在宗教仪式中,例如佛教的盂兰盆会和神道教的地蜘蛛祭等等。
中日两国的鬼节日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鬼节日主要是中元节,这是一个用于祭祀亡
灵和寄托思念之情的节日。
而在日本,鬼节日则主要是盂兰盆会,这个节日是为了迎接阴
间的亡灵回到人间而举行的。
中日两国的“鬼”文化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两国民俗文化的不同,也
反映了两国人民对鬼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中日两
国“鬼”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以及这些文化对两国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中日鬼文化对比分析
中日鬼文化对比分析摘要:本文对中国和日本的“鬼”进行了对比与分析,从中日两国鬼的定义到人们意识中鬼,最后对中日鬼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这些方面的对比发现日本的鬼文化虽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但是已经发展成了具有自己本民族独特风格的新文化。
关键词:中国;日本;鬼;文化自古以来,人们都把自身所无法理解的现象归为鬼神之力,而“鬼”本身也就被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惧怕和敬畏,更由此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鬼文化。
“鬼”作为从远古时期就已经“产生”的存在,其历史气息十分浓郁。
在民俗文化中,鬼文化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的鬼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国有着相似之处,但经过了不断的创造、吸收、融合之后,已经具有了浓浓的本国色彩,形成了独特的新文化。
无论是在形象上还是在对鬼的意识上,日本都与中国有着鲜明的差异。
1 中日两国鬼在概念上的对比1.1 中国鬼的定义《辞源》中是这样解释“鬼”的:①迷信者认为人死后的灵魂为鬼;②万物的精灵;③神秘莫测;④机智、狡猾;⑤星宿名;⑥国名。
1.2 日本鬼的定义日本的《大辞泉》中对于日本的“鬼”的解释为:①基于佛教及阴阳道,是想象中的怪物,长着人形,头上长角,嘴向两侧咧开,有尖锐的牙,赤裸着,腰上围虎皮裙子,性格残暴,手中握棒子。
一般认为地狱中住着赤鬼、青鬼。
②(从1转意而来)比喻勇猛的人,冷酷无情的人,债鬼,为一件事倾注所有精力的人。
③在鬼ごっこ、れん坊(日本小孩玩的捉迷藏游戏)中负责捉人的人。
④家徽的名字。
⑤眼睛看不见,超自然的存在。
死人的灵魂、精灵。
诅咒人的妖怪。
⑥试食物是否有毒的人。
1.3 中日两国在“鬼”这个概念上的对比其一,两者的形象不同。
中国的鬼指的是人死后的灵魂。
因此,中国鬼的形象基本与人生前形貌相同。
可是,日本的鬼并不是人的外形,而是我们中国所说的“妖怪”样。
其二,中日两国的鬼出现并活动的时间不同。
中国的鬼一般只出现在夜晚,因为古代中国人认为人死后所化的鬼怕光,鸡鸣初晓就要回归地府。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两国“鬼”文化差异研究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这些历史与文化中形成的“鬼”文化则是两者之间的一个显著差异。
中日两国对于“鬼”的定义与对待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两国文化背后的深层次的差异。
在日本文化中,“鬼”不仅是一种象征意义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真正的信仰,主要表现为对“鬼”存在的信仰以及对“鬼”进行尊重的态度。
而在中国文化中,“鬼”则是一种威胁,代表着邪恶和危险。
两国在“鬼”文化中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对待“鬼”的方法上,中日两国存在着天壤之别。
日本文化中,人们通过祭拜“鬼”来表达对“鬼”存在的敬畏与信仰,同时也是为了讨好“鬼”,以避免“鬼”的伤害。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则采取避免或驱除的方式来对待“鬼”,这通常是通过一个复杂而费力的过程来达到目的。
这种差异直接体现了在对待“鬼”这种文化现象中,日本人更强调对“鬼”的敬畏与崇拜,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安全和保护自己。
其次,在“鬼”信仰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相信“鬼”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也被认为是一种神灵,必须得到尊重和崇拜。
而在中国,人们则认为“鬼”是一种邪恶的存在,是人与鬼的斗争,借助于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方式。
两国对“鬼”的信仰方式与态度的不同,反映了两国对于宇宙、人生、死亡,以及精神世界的不同看法。
最后,在“鬼”文化的历史与传承方面,中日两国也有很大的差异。
日本的“鬼”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日本書紀》、《古事記》以及崇拜山川树木的本土信仰等。
而中国的鬼文化则在深层次受到佛教、道教、儒家等思想的影响。
两国文化的历史和传统背景,直接决定了“鬼”文化的形成方式和特点。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在“鬼”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反映了两国在信仰、尊重、教育、传承等诸多文化领域的差别。
对于这种差别,我们不应该进行简单的定性和手段比较,而是应该从深层次的人文价值角度去理解和发现,以更好地促进各自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鬼论文:浅谈日本的鬼文化
摘要:日本的鬼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对鬼文化的研究可以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对学习日语也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通过介绍“鬼”的起源和发展,主要由总结祭祀活动和民间传说中出现的“鬼”的形象得出结论。
日本的“鬼”总体上是灾难、晦气、疾病的象征。
人类在与“鬼”的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过上幸福的生活。
关键词:鬼;灾难;疾病;晦气
一、鬼的起源和发展
现在人们对鬼的概念已经固定下来,大多数人认为鬼是指人死后的灵魂。
而最初的鬼指的又是什么呢?日本著名的鬼文化研究者折口信夫认为,现在被日本人所尊奉的神,最初的地位是很低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神被统治者授予神位,地位才有所提高,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信奉。
那么这些神的地位提高之前,人们所说的神是指“常世神”。
“常世神”是从海的另一边的“常世之国”,每年一次或几次来到日本的神。
这些“常世神”的性质跟“鬼”的性质是非常接近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神的地位不断提高,而鬼的地位不断下降,这才形成了神和鬼之间的天壤之别。
神成为正义、智慧、幸运的化身,鬼则成为灾难、厄运、邪恶的象征。
而在『民俗学事典』中却这样记载着:“鬼は山の精、
荒ぶる神を代表するものの一呼称であったことが推される。
”据推测鬼是对山里的精灵或粗暴的神的一种称呼。
由此可见,鬼原来是赶走恶魔的粗暴、有力、可怕的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却逐渐转变成了恶魔。
这两种观点都认为最初的鬼是跟神联系在一起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地位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但在日本的民间信仰中还残留着对鬼的崇拜,认为鬼具有神力,而且人们把定期来到故土传播幸福、驱除灾祸的“祖”等神也归到了鬼这一类中。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还有很多的“鬼”字就是这个原因。
像“鬼”“鬼王”“鬼木”“鬼熊”“鬼目”“鬼生田”等等。
奈良时期可以说是鬼的含义的分水岭。
在奈良时期以前,鬼的含义就是人死去后的灵魂。
奈良时期,中国文化和佛教思想传入日本,鬼的含义也随之扩大。
鬼被加入了很多的恐怖概念。
『日本』中记载了鬼吃人的传说,鬼在人们心中变成了可怕的吃人的妖怪。
而且在佛教思想的学说里也出现了“鬼”“疫鬼”的文字记载。
到了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在传说中出现了地狱的“赤鬼”“青鬼”“牛鬼”“鬼”等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多类鬼的名称。
而且鬼作为可怕的妖怪的外貌也开始逐步形成。
在『今昔物集』中出现了这样的描写;“鬼は物言フコトナシ、其
形、身ハ八九身バカリ二テ、猿ノ目ノ如シ、皆裸ナリ、身二毛生ス。
”鬼身高八九尺开外,目如猿猴,一丝不挂,浑身长满长毛。
中世纪开始鬼被人们认为是现实中存在的可怕的妖怪。
人们相信鬼居住在荒无人烟的深山里或远离陆地的荒岛上,在夜里到人们居住的地方捉人、吃人。
“酒童子”“茨木童子”等等就是在当时被人们普遍恐惧的鬼。
进入江户时代后,随着封建统治的土崩瓦解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不断普及,鬼已经成为仅仅是在传说和谚语中才会出现的角色,谈鬼色变的人越来越少。
江户时代鬼的形象固定了下来。
现在一提到鬼,大多数人的头脑中会出现这样一种形象:身高一丈八尺以上的男性,长着或红或绿或黑或黄的皮肤,浑身毛烘烘的,体格健壮,头上长着两个角,腰间系着虎皮的兜裆布,手里拎着大铁棒,长着一只或两只大眼睛,从大嘴里露出锋利的獠牙。
二、祭祀活动中的鬼
鬼起源于神,在中国文化及佛教思想的影响下,鬼逐渐成为神的对立面,一步一步演变得相貌丑陋、令人恐惧。
这样的鬼经常出现在日本各地的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中,那么这些鬼又象征着什么呢?
早在平安时代,日本宫廷在12月的最后一天都要举行
名为“鬼やらい”的驱鬼活动,以祈求驱除鬼带来的厄运,迎来幸福平安的新一季。
现如今爱知县等地每年也要举行祈求春天农作物顺利生长的名为“花祭り”的祭祀活动,在这其中鬼又作为灾害的象征被驱赶。
在这些祭祀活动中鬼代表着灾难、厄运、疾病而被驱赶,人们向神祈祷,希望赶走灾难迎来幸福快乐的生活。
另外在奈良县、爱知县等地还专门会举行名为“鬼祭り”的祭鬼活动,在爱知县冈崎市的龙山寺,每年都要举行祈求天下太平的祭鬼仪式。
祭鬼仪式是在离农历正月初七最近的一个星期六举行,由三个男人戴着鬼面具,另外三个男人穿着装饰着松明子的白衣服,一起模仿鬼的行动,就是这样一个以男性为主角的祭祀活动。
举行祭鬼活动时,由人装扮的鬼最终被赶走,这意味着在迎接新的一季之际,赶走晦气的“邪鬼”,迎来平安幸福的生活。
最常见的与“鬼”有关的一种活动是在每年立春的前一天,日本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的“鬼打ち”也就是打鬼活动。
人们在家里边撒打鬼的豆子边喊“鬼は外、福は内”意为晦气出门,福气进门,以便把厄运赶走,迎福进门。
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出现的鬼都是厄运、灾祸、疾病等不好的象征,都是人们驱赶的对象。
由此可见,鬼在日本人的心中自古以来便是厄运、灾祸的代名词。
在向神祈求幸福快
乐的同时,首先要赶走的就是这晦气的鬼。
三、民间传说中的鬼
在日本的民间传说中鬼也是一个重要的、频繁出现的角色。
民间传说是一种传承的文化,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反映着人们的思想与信仰。
因而民间传说对人们形成对鬼的最初印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日本各地都流传着不同版本关于鬼的民间传说,在这些民间传说中的鬼都有着相同的特点。
首先就是“吃人”。
并且不单单吃人,还能变化成被吃掉的人的样子,进入这个人的家庭或村落加害其他人。
有代表性的一个民间传说是流传在鹿儿岛的《红色芒草根茎的由来》。
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家人住在山里,家里只有妈妈带着四个孩子一起生活。
有一天,一个鬼在山里把妈妈吃掉了,这个鬼变成妈妈的模样回到了家里。
这时家里只有最小的孩子在,这个鬼就把这个孩子也吃掉了。
其他三个孩子回家之后发现了这件事,就拼命地逃跑,遇到了一棵大松树就爬到了树上。
鬼穷追不舍,也开始爬树。
在这紧急关头,天神降临,孩子们向天神借来了降鬼的金网,把金网撒向正在爬树的鬼。
鬼被金网罩住不能动弹,摔到了地上,片刻便化成了一摊血水。
这血水流到了芒草上,染红了芒草的根茎。
在这个故事中鬼非常残忍、恐怖,吃掉了妈妈,并且能
够变化成妈妈的模样回到家里,还吃掉了最小的孩子。
不仅仅在这一个民间传说中是这样的,在『妹は鬼』、『鬼の子小』、『デクの分身法』等中,鬼也是以凶残、会变化的形象登场的。
可见在民间传说中的鬼给人的印象是凶残可怕,并且有着超出人类能力的吃人的妖怪。
但是这样凶残、可怕的鬼最终还是败在了人们的手下,人们与鬼的斗争不能是硬碰硬的较量,但却是人们勇气和智慧的胜利。
日本著名的文学家松谷みよ子在『民の世界』中这样写道:在民间传说中,人与鬼的斗争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试吃炒豆的比赛也好,摆脱吞水追船的恶鬼也好,力量弱小的人类都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民间传说中鬼并不是主角,它的出场是为了反衬与鬼机智战斗的人。
鬼与人类之间的战斗是邪恶与正义之间的较量,结果无一例外都是以代表正义、充满智慧的人类取得胜利,代表着邪恶的鬼遭到惨败而告终。
四、谚语中的鬼
谚语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蕴涵丰富哲理的词语,其中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谚语中出现的鬼,也反映出人们从古至今对鬼的一种印象。
下面列出几组常用的谚语,来分析一下谚语中鬼的形象。
“鬼も十八”是说长相再丑陋的人也有年轻动人的时
候。
这里的“鬼”是相貌丑陋的形象。
“鬼の念”是猫哭老鼠假慈悲的意思,“鬼”是个性情凶残的形象。
“鬼の目にも”是指再怎么残酷无情的人有时也有一点恻隐之心。
这些谚语中出现的“鬼”是相貌丑陋、凶残残暴、冷酷无情的形象。
“鬼に金棒”是指本来就强悍凶猛的鬼再拿上一根铁棒子,那更是如虎添翼,万无一失了。
“鬼”在这里是强壮、勇猛的象征。
“鬼の霍乱”指鬼虽强壮无比,也难免有生病的时候。
这两个谚语中的“鬼”的形象有了褒义的形象,蕴涵着强壮、勇猛的意味。
在谚语中出现的鬼大部分还是相貌丑陋、凶残的形象,但也有一部分是勇猛、强壮的象征。
也就是说人们印象中的鬼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即前面提到过的江户时代固定下来的形象。
这与民间传说中的鬼的形象非常相似。
五、结论
日本的鬼起源于神,在民间信仰中还残留着对它的崇拜,随着时代的发展,鬼站在了神的对立面上,成了危害人类的祸害。
尤其是受中国文化和佛教思想的影响,鬼一步一步具有了丑陋的相貌和凶残、可怕的本性。
与此同时,鬼也拥有了超过人类的力气和魔法。
在祭祀活动中出现的鬼象征着灾难、疾病、晦气,而在民间传说中登场的鬼则代表着凶残、可怕的邪恶势力。
谚语中鬼是相貌丑陋、凶残强壮的形
象。
但无论是祭祀活动中的鬼还是民间传说中的鬼,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都被神或在神帮助下的人战胜,赶走。
人们与鬼作战,不断取得胜利,创造出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
这样的结局也反映了日本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