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近代城市化发展及城市化问题反应研

摘要:当今中国经济中心——上海,它是如何发展的?它是一座富含文化的城市,它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他是最早的工业城市,它是国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它是一个最能和国外友人交流的城市。上海它到底是怎么发展的,近代的上海是什么因素导致它城市化的程度这么高。它同时是否会反应出城市化的某些问题?

关键词:上海、近代、城市化、城市化问题

一、上海古代发展简述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有黄浦江深水航道而成为天然良港。由于地理位置形成的优越的交通条件,南宋时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市镇,在旧城区的东门外延黄浦江一带形成繁盛的商贸区。元朝在这里设立市舶司,管理中外船舶进出及征收税款。1292年设立上海县治,建有县属、文庙等。明朝吴淞江改道于黄浦江处,使江水流量剧增,并通向了长江入海口,大小船舶进出频繁,手工业和商业见见发展发达。

二、上海近代发展过程简述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于1843年开辟为商埠,帝国主义相继而来,从此使上海,从一个小城市迅速地发展成为中国甚至远东最大的城市。

上海开埠不久后立刻设立租界。上海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世纪上就是租界不断扩张的过程。上海城市的特殊性质,是和租界不可分割的。

1845年11月,英国与清朝关于上海定“地皮章程”中,规定划出一定的地界为英国人居住,这种租地界线,就是后来的租界。1848年美国和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占据虹口一带为美租界。法国在《天津条约》以后,也在上海抢占租界。日本虽然没有租界,但是盘踞虹口、四川北路一带,形成一定的势力范围。

外国可以在租界制定法律,因此政治方面在租界内设立政权机构、巡捕房和监狱,建兵营,停泊军舰。经济方面修筑大量洋行、银行、工厂仓库、码头。宗教方面建了许多的教堂。

在租界外,中国政府管辖的区域也在增大。1847年,清政府在外滩设立江北海关,1865年在南市区建江南制造局和江南造船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闸北和苏州河沿岸兴建不少的工厂,使这两个地区也成为了建筑密集的市区。

1853年,上海口岸对位贸易总量第一次跃居全国第一,并从此成为东亚第一大港。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城市化发展到达顶峰,被称为当时世界上仅次于纽约、伦敦、柏林和芝加哥的第五大城市。上海的人口也随着工业、商业、对外交通以及贸易的发展迅速地增长起来。1880年已达到100万人,1930年增至300万以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以外的地区为日本侵占,租界形成孤岛,大批难民涌入城市,房荒更加严重,新建了大量的阁楼等临时性房屋,不少小型工厂迁入租界,人口激增,各种消费大量增加,出现了暂时的繁荣现象。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占领了整个上海。此时,进行了市区规划,在北区建设了军事机构和日本人住宅,但上海许多地区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重返上海,城市人口瞬间增长到600万以上。市区棚户数量急剧增长,但是市区面积没有变化,城市没有进行适当地更新。当时定制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并没有实现。

三、上海近代工业发展与分布

上海之所以可以快速的发展,这个与上海的工业迅速发展和分布高度集中是密不可分

的,其中外国资本开办的工业发展的比较快。1895年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境内设立工厂,大量外资工业兴起。1930年发展到50余家。

1926年,工部局提出:将杨树浦黄浦江北岸、苏州河两岸及高长庙、陆家嘴作为工业地带,黄浦江两岸作为码头和仓库区。根据上海1930年调查,上海所有工业,包括外商和本国大小厂家,计1781家,其分布地区主要在沪南、曹家渡、杨树浦三处。此外徐家汇、闸北、吴淞江、浦东等地也集中了不少的工业。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几乎都是码头仓库及工厂。如此的城市化发展,掠夺式的工业开发,为上海20世纪苏州河环境破坏埋下了一定的前提。

上海工业的分布还有一个严重的情况:工厂和住宅混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共有5000多家,被日军的炮火摧毁2000余家,其余的工厂有不少迁入租界地区这就使工厂与住宅混杂的情况更为严重。到40年代更加的严重,工业的发展和分布更加畸形。1949年解放前,上海有工厂10079家,其中在非工业区工厂有7816家,占77.5%,其中在住宅区的有5886家,占58.3%。其中的工厂还有易燃易爆有毒害的加工厂。

工业分布的盲目性造成市内交通运输的严重不合理。工厂的产品和原料仓库分在全市各处与工厂缺乏直接联系:相互有协作关系的工厂也不集中在一起,增加了往返的货运。沪东、沪西、沪南几个较大的工业区之间也没有便捷的道路交通,大量货运交通必须穿过繁荣的商业区。

四、上海的交通发展

交通是一个城市城市化的核心部分。

城市对外交通:

上海是入海口,首先港口的发展对上海影响比较大。至1930年英国在黄浦江上建造码头12出,日本建设11处,还有美国等外国的建设量占黄浦江全部建设量的79.2%。

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租界和航权,但是港口问题慢慢浮现。1947年统计,上海共有码头125座,浦东占57座,水深在3.6米以上的黄浦江有23200米,浦东占15850米。浦东的仓库占67%,浦西的工厂占95%大量的货物从浦东运至浦西,既增加运费又加重交通负担。日后,由于国内挖泥设备不佳这限制了上海港的发展。

铁路:上海最早修筑的铁路是1874年的淞沪铁路,1877年清政府买回来拆了,1897年又重建还未简称又拆了,之后用重铺。1905年修宁沪线,08年通车。帝国主义为了租界的利益着想把火车站靠近租界,导致客运中心在城市商业中心地,并且市区的发展也是盲目的,因此在闸北区形成后,出现了铁路和城市道路交叉的现象,限制了闸北的发展。例如:共和新路、新民路每天铁道口的开放时间为4~6小时,使这一带的居民环境和生活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沪宁线修筑不久,沪杭线就开始修筑了。当时没有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问题,沪杭线包围了建成区的西南方。上海的发展东和南收到了黄浦江的限制,北边受到苏州河和沪宁线的限制,发展方向唯有向西南开发,但是由于沪杭线的建立同样限制了上海的城市化发展。随着淞沪线的虹口逐年扩建,上海的城市化进程被三条铁路分割、包围和限制。

航空:上海在抗战前建立了江湾、虹桥两个军用机场,还有龙华民用机场。龙华机场由于设备简陋航班少,并没有在上海交通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机场的建设面积大,它完全阻隔了城市化向东北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城市内交通:

上海老城区和其他中国旧城区是一样的,由很小的方格道网组成。道路极窄,一般在2~3米宽,不能行使机动车。道路方面多为石板路。道路两边为密集的商店。

最先发展的英租界和法租界,道路为简单的方格网。租界内主干道18~21米宽,一般道路10~15米。道路间距只有40~50,沿街都是商店。且都设有商业干道,并且都有铺设有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