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技术》课程实验四
传感器技术实验报告-机械工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传感器技术》实验报告专业:机械工程姓名:陈顶柱年级: 2020级班级:测控系学号: 202003701099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2020年 9月 10日实验一测试装置与数据采集设备一、实验目的学会应力应变测试装置构建及数据采集设备使用。
二、实验内容(1)应力、应变、压力测试装置组成;(2)学习NI-MyDAQ数据采集设备基本功能及使用方法;(3)学习NI-LabView基本操作方法(搭建数据采集程序、学习滤波组态使用方法)。
实验二电阻应变片的粘贴一、实验目的学习金属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方法。
二、实验内容(1)熟悉金属电阻应变片的结构,基本参数;(2)熟悉等强度梁标定设备结构;(3)实践金属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方法、步骤;三、实验步骤(1)仪器设备电阻应变片、模拟试件、万用表、502胶水、砂纸、医用酒精、镊子、剪刀、导线、电烙铁、焊锡膏、焊锡丝等。
(2)粘贴程序应变片的粘贴工序主要包括:应变片的检查与筛选,试件表面处理,应变片的粘贴、固化,导线的焊接与固定,防潮处理和质量检查等。
1)应变片的检查与筛选:应变片的选择根据应力测试和传感器精度要求对照应变片系列表选择相应的应变计。
2)试件表面处理:用细砂纸(布)对构件或弹性体粘贴面进行交叉打磨,使试件表面呈细密,均匀粗糙毛面,其面积要大于应变片的面积。
打磨后的表面采用纯度较高的无水乙醇,丙醇,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反复清洗,确保贴片部位清洁干洁,无尘。
3)应变片的粘贴、固化:一般采用502胶水粘贴应变片,注意粘贴应变片的方向尽量与主应力方向一致。
贴片、固化粘贴位置确定后,取适量胶液均匀涂刷在被粘处表面,将应变计表面用无水乙醇棉球擦洗干净,晾干后涂一薄层胶液,待胶液变稠后,将应变片准确粘贴在试件表面,其上盖一层聚四氟乙烯薄膜用手指顺着应变片的轴向挤出多余胶液并排出胶层中的气泡。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方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方案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所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它既是前期理论课的延续,又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选择应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组成各种检测系统的能力和各种测试模块电路的设计制作能力,这些能力是构成本专业职业岗位技能的重要部分。
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主要有《工程制图》《电子电路基础》《电子线路cad》《应用数学基础》等。
二、课程整体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1.1能力目标(1)能够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常用仪器检查各种传感器性能,判别其好坏;(2)能够根据检测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3)能够根据被测信号的特点,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设计合理的检测电路;(4)能够设计一般电子检测产品;(5)能够正确维护常用电子检测设备。
1.2知识目标(1)掌握测量及误差理论等知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基本知识,电桥测量电路的基本特性;(2)掌握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理解它们的工作过程,掌握它们的各种应用场合和方法;(3)掌握信号处理及抗干扰技术的基本知识,理解典型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清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特性。
1.3职业目标(1)能独立学习、工作,掌握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2)养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3)在实际工作中能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常识;(4)掌握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2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选择,采取项目教学结合虚拟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践教学,培养典型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人员。
教学内容包括产品开发市场调研、产品电子线路设计制作、工艺文档编制、质量检验等,通过项目执行使学生了解项目从调研到成品检验的全过程,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表1。
表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内容工作过程课程内容模块子模块课时市场调研传感器常识传感器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情况4电子线路设计制作传感器选用模块电阻传感器及其应用4电容传感器及其应用4电感传感器及其应用6热电偶传感器及其应用6光电传感器及其应用4霍尔传感器及其应用4压电传感器及其应用4超声波传感器及其应用4工艺文档编制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系统集成模块信号处理与抗干扰技术4传感器网络的组成与应用4简易电子秤系统的设计10小组答辩2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学期初,将学生分成四至六名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分配在编号固定的传感器实验台上,上课在传感器实验室进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常用传感器选型应用训练和典型检测系统集成与使用维护训练等10个项目。
传感器技术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技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例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并解释其工作过程。
3. 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析简单电路中传感器的功能及相互协作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实际操作传感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交流想法、分享信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技术,激发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细心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物理》课本中传感器技术相关章节为基础,涵盖以下教学内容:1. 传感器技术概述:介绍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和工作原理,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2. 常见传感器及其特性:- 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热电偶等;- 压力传感器:应变片、硅压阻等;- 光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等;- 其他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磁敏传感器等。
3. 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 简单传感器电路分析;- 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 结合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
4. 传感器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传感器;- 收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5. 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介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探讨传感器技术在未来各领域的应用前景。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技术概述;第二课时:常见传感器及其特性;第三课时: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第四课时:传感器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第五课时: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传感器》综合实验指导书
《传感器技术》综合实验指导书茂名学院自动化教研室实验一热电偶的校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并掌握精密型电子电位差计。
2.掌握热电偶的校验方法。
3.掌握确定仪表精度的方法。
二、实验项目1.识别热电偶的种类及电极方向。
2.热电偶进行校验三、实验设备与仪器1.温度控制系统1套2.精密电位差计1套3.铂铑-铂热电偶及补偿导线1套4.镍铬-镍硅热电偶及补偿导线1套四、实验原理实验装置连接如图1-1所示。
图1-1 热电偶校验装置连接图利用温度控制系统产生响应温度,通过精密电位差计检测标准热电偶和被校热电偶所产生的电势信号,将对应数据进行记录,对记录数据计算分析,完成热电偶的校验。
五、注意事项1.温度控制系统产生各点温度需一定时间,温度恒定后才可进行实验。
2.标准电池有一定安装位置,不可随意倒置,否则电池会毁坏。
3.完成实验后要断开电源。
避免电池耗尽。
六、实验说明及操作步骤1.由实验指导人员讲解本实验的基本要求、操作和注意事项。
2.实验步骤(1)熟悉装置,了解装置及压力表结构及各部分作用。
(2)用经验方法识别热电偶:根据热电偶材料的颜色、粗细、硬度等物理特征,识别热电偶的种类及热电偶的正负电极。
(3)按连线图正确接线。
(4)根据需要,通过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器设定温度。
(5)精密电位差计调整。
(6) 温度控制系统温度稳定后检测热电偶电势。
根据被校热电偶的检测范围分3~4点。
(7)数据记录及处理记录各校验点对应数据,按要求进行计算。
七、实验报告1.不能打印。
2.用A4统一规格纸张进行。
3.要求有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
4.计算各误差,完成思考题。
八、思考题1.为何使用补偿导线?2.精密直流电位差计中粗、细和短三个按键的作用是什么?3.检流计有什么作用?实验二压力表的校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弹簧管压力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了解并掌握活塞式压力计的正确使用。
3.掌握确定仪表精度的方法。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方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我拿起笔,思绪如泉涌。
作为一名有10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要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方案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现代工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现有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理论过多、实践不足、知识点陈旧等。
为了让课程更贴近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
一、课程体系调整1.精简理论课程,增加实践环节。
将原本的理论课程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基础理论课程以讲授为主,应用理论课程则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引入最新技术动态,更新课程内容。
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前沿动态融入课程,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发展。
3.增加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设置多个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自动手,体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魅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1.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线上课堂以讲授为主,线下课堂以实践和讨论为主,提高课堂互动性。
2.引入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将学生分组,每组完成一个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相关的项目,从方案设计、实施到成果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课程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并实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传感器系统。
三、课程评价体系改革1.调整考试形式,注重过程评价。
将期末考试调整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2.引入同行评审,提高评价公正性。
让学生互相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评价公正性。
3.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
四、课程资源建设1.编写适合改革后的教材,满足教学需求。
组织专家编写一本涵盖最新技术动态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行业前沿。
传感器技术实验指导书
《传感器技术》实验指导书权义萍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目录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性能比较实验 (3)实验二直流全桥的应用――电子秤实验 (7)实验三电容式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实验 (9)实验四压电式传感器振动实验 (11)实验五直流激励时霍尔式传感器位移特性实验 (13)实验六电涡流传感器综合实验 (15)实验七光纤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实验 (18)实验一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性能比较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基本原理: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描述电阻应变效应的关系式为:ΔR/R=Kε式中ΔR/R为电阻丝电阻相对变化,K为应变灵敏系数,ε=Δl/l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元件,通过它转换被测部位受力状态变化、电桥的作用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电桥的输出电压反映了相应的受力状态。
,对单臂电桥输出电压U o1= EKε/4。
不同受力方向的两只应变片接入电桥作为邻边,电桥输出灵敏度提高,非线性得到改善。
当应变片阻值和应变量相同时,其桥路输出电压U O2=EKε/2。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应变式传感器-电子秤、砝码、数显表、±15V电源、±4V电源、万用表(自备)。
四、实验步骤:1、根据图(1-1)应变式传感器(电子秤)已装于应变传感器模板上。
传感器中各应变片已接入模板的左上方的R1、R2、R3、R4。
可用万用表进行测量判别,R1=R2=R3=R4=350Ω,加热丝阻值为50Ω左右图1-1 应变式传感器安装示意图2、接入模板电源±15V(从主控台引入),检查无误后,合上主控台电源开关,将实验模板调节增益电位器R W3顺时针调节大致到中间位置,再进行差动放大器调零,方法为将差放的正负输入端与地短接,输出端与主控台面板上数显表输入端V i相连,调节实验模板上调零电位器R W4,使数显表显示为零(数显表的切换开关打到2V档)。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西华大学实验报告(理工类)开课学院及实验室:自动检测及自动化仪表实验室实验时间:年月日一、实验目的1.观察了解箔式应变片的结构及粘贴方式;2.测试应变梁变形的应变输出;3.比较各桥路间的输出关系;4.比较金属应变片与半导体应变片的各种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应变片是最常用的测力传感元件。
当用应变片测试时,应变片要牢固地粘贴在测试体表面,当测件受力发生形变,应变片的敏感栅随同变形,其电阻值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通过测量电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显示。
三、实验设备、仪器及材料直流稳压电源(±4V档)、电桥、差动放大器、箔式应变片、测微头、(或双孔悬臂梁、称重砝码)、电压表。
四、实验步骤(按照实际操作过程)1.调零。
开启仪器电源,差动放大器增益置100倍(顺时针方向旋到底),“+、-”输入端用实验线对地短路。
输出端接数字电压表,用“调零”电位器调整差动放大器输出电压为零,然后拔掉实验线。
调零后电位器位置不要变化,调零后关闭仪器电源。
2.按图1.1将实验部件用实验线连接成测试桥路。
桥路中R1、R2、R3、和WD为电桥中的固定电阻和直流调平衡电位器,R为金属箔式应变片(可任选上、下梁中的一片工作片)。
直流激励电源为±4V。
3.确认接线无误后开启仪器电源,并预热数分钟。
测微头装于悬臂梁前端的永久磁钢上,并调节使应变梁处于基本水平状态。
调整电桥WD电位器,使测试系统输出为零。
4.旋动测微头,带动悬臂梁分别作向上和向下的运动,以悬臂梁水平状态下电路输出电压为零为起点,向上和向下移动各5mm,测微头每移动0.5mm记录一个差动放大器输出电压值,并列表。
5.直流半桥:保持差动放大器增益不变,将R2换成与应变片R工作状态相反的另一金属箔式应变片,(若R拉伸,换上去的应为压缩片)形成半桥。
重复单臂电桥的步骤;6.直流全桥:保持差动放大器增益不变,将R1换成与应变片R工作状态相反的另一金属箔式应变片,(若R拉伸,换上去的应为压缩片),将 R3换成与应变片R工作状态相同的另一金属箔式应变片,形成全桥。
传感器检测技术实验报告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报告姓名:学号:院系: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室:机械楼5楼同组人员:评定成绩:审阅教师:传感器第一次实验实验一 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电桥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应变效应及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和性能。
二、基本原理电阻丝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机械形变时,其电阻值发生变化,这就是电阻应变效应。
金属箔式应变片就是通过光刻、腐蚀等工艺制成的应变敏感元件,通过它反映被测部位受力状态的变化。
电桥的作用是完成电阻到电压的比例变化,电桥的输出电压反映了相应的受力状态。
单臂电桥输出电压 1/4o U EK ε=,其中K 为应变灵敏系数,/L L ε=∆为电阻丝长度相对变化。
三、实验器材主机箱、应变传感器实验模板、托盘、砝码、万用表、导线等。
四、实验步骤1. 根据接线示意图安装接线。
2. 放大器输出调零。
3. 电桥调零。
4.应变片单臂电桥实验。
测得数据如下,并且使用Matlab 的cftool 工具箱画出实验点的线性拟合曲线:由matlab 拟合结果得到,其相关系数为0.9998,拟合度很好,说明输出电压与应变计上的质量是线性关系,且实验结果比较准确。
系统灵敏度S =ΔUΔW =0.0535V /Kg (即直线斜率),非线性误差= Δm yFS =0.0810.7×100%=0.75%五、思考题单臂电桥工作时,作为桥臂电阻的应变片应选用:(1)正(受拉)应变片;(2)负(受压)应变片;(3)正、负应变片均可以。
答:(1)负(受压)应变片;因为应变片受压,所以应该选则(2)负(受压)应变片。
实验三 金属箔式应变片——全桥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全桥测量电路的优点二、基本原理全桥测量电路中,将受力方向相同的两应变片接入电桥对边,相反的应变片接入电桥邻边。
当应变片初始阻值R1=R2=R3=R4、其变化值1234R R R R ∆=∆=∆=∆时,其桥路输出电压3o U EK ε=。
传感器实训心得体会
传感器实训心得体会传感器实训心得体会「篇一」为期一周的高频电子线路实训就这样告一段落了,我们通过这一周紧锣密鼓的实训,我们对于通信电子电路的这门课程又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我们在实训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对于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场效应管谐振放大器,集成选频放大器等诸多器械的线路连接以及数据的测量,从而了解到了这些器械的相关原理以及相关数据,这对于我们充分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着十分大的帮助。
然后就是在接下来为期三天的调幅电路的焊接,三天我们组每天都十分紧张的按照老师给的线路图进行紧锣密鼓的连接,最终也准时的完成了焊接的工作,但是最终的结果十分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连最基本的电源灯多无法亮起,这让我们十分诧异,然后我们便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与调试,我们的最后一节课长达5个小时,老师与同学也在其中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的帮助,但最终还是无法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
虽然电路板的焊接的结果并不让我们满意,但我们还是通过实验得到了很多平时上课所学不到的东西,虽有遗憾,并无后悔,这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习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结果给予我们的价值。
当然实验中,尤其是电路板的焊接过程中我们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就是对于电路图的理解不够透彻,第二个就是在焊接过程中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不是十分及时,这些都是以后在学习中要十分注意的。
希望我们谨记这次的教训,争取在下次实训课上能够更好地完成老师交给我们的任务!传感器实训心得体会「篇二」本学期,担任《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教学实验,在全体同学的大力配合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达到了实验的预期目的。
现将此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总结如下:1、实验计划的制定为更好的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在实践环节学到更多的东西,在学期初我就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了详细的实验安排,并与实验室老师进行了认真的沟通,充分做好教学实践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程总学时:课程总计64学时,其中一理论课时54,机动+实践课时10。
标准适用专业:本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与制造专科专业。
2.课程定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了解和熟悉常用工业传感器及检测方法的基本知识,能够使用合理的传感器实施可靠的检测方案,培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适用于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以及自动化等专业3年制高职学生,课程应在学完电工和电子学等课程后开设,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工业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初步具备运用传感器设计简单检测系统的能力,并获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二)分项目标通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习常用检测量以及相应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等知识;②掌握常用检测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3.技能目标①具备搜集和查阅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和有关资料的能力;②具备进行简单检测系统设计和确定相应传感器性能指标的技能;③初步具备简单检测系统的搭建和基本调试手段;4.方法目标①通过常用物理量检测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自动化运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②通过Flash等丰富多彩的课堂呈现手段加深学生对检测方法认识。
5.素质目标①通过本课程,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对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产业应用所发挥的作用,增加通过不同手段解决问题的思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
②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有关行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说明:机动课时可安排有关和语言的基本课时,以及有关试验安排, 共计IO个课时。
四、教学设计1.考核方式说明:(I)有些课程可能只进行两种考核中的一种考核,则另外一项考核权重为O即可。
机械工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机械工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罗烈雷编机械工程系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一、测试技术实验的地位和作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在高等理工科院校机械类各专业的教学打算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而实验课是完成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其要紧任务是通过实验巩固和消化课堂所讲授理论内容的明白得,把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爱好。
其目的是使学生把握非电量检测的差不多方法和选用传感器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1、通过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把握理论课上所讲授的应变片的工作原理,并验证单臂、半桥、全桥的性能及相互之间关系。
2、通过差动变压器静态位移性能测试和差动变压器零点残余电压的补偿电路设计,把握理论课上所讲授的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零点残余电压的补偿措施。
3、通过电涡流式传感器的静态标定和被测体材料对电涡流式传感器特性的阻碍实验,把握理论课上所讲授的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原理及工作性能,验证不同性质被测体材料对电涡流式传感器性能的阻碍。
4、通过差动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静态及动态特性测试,了解差动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性。
5、通过磁电感应式传感器的性能和霍尔式传感器直流静态位移特性的测试方法,把握磁电感应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性能和霍尔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能。
6、通过压电式传感器的动态响应和引线电容对电压放大器与电荷放大器的阻碍实验,把握压电式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及应用和验证引线电容对电压放大器的阻碍,了解电荷放大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7、通过光敏三极管和光敏电阻的性能测试,把握光电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方法。
8、热电偶和热敏电阻的性能测试的方法,把握热电偶的原理和 NTC 热敏电阻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对传感器灵敏度线性度进行分析。
9、通过差动放大器和低通滤波器设计和测试,把握差动放大器和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和性能测试方法。
16.《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物位及无损检测等方面的应用
量、物位及无损检测等方
面的应用。
实验十:液位控 压力变送器和流量传感器的工作原
制和流量传感 理、开关传感器的认识
器
掌握液位控制和流量传感 器电路连接及测量方法。
实验十一:环形
结合所学知识及实际应用,学生进行 掌握环形输送线装置电路
输送线装置认
设计性实验
连接及测量方法。
识
实验十二:实验 结合所学知识及实际应用,学生进行 掌握传感器综合设计应用
掌握光栅传感器的基本原 理及应用。
霍尔式传感器 霍尔式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掌握霍尔式传感器原理及 应用
实验六:霍尔式 霍尔传感器的原理;测位移测量电路 掌握测位移测量电路连接
传感器测位移 连接及测量方法
及测量方法。
半导体式传感 器
掌握气敏传感器和湿敏传 气敏传感器和湿敏传感器的特点、分
感器的特点、分类和特性 类和特性及应用
(3)具有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4)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5)具有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环境保护意识。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项目/章节
知识点
课程内容
能力要求
传感器的基础 传感器的组成、分类及静态特性
知识 1
掌握传感器定义及构成, 熟悉传感器静态特性。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正确描述传感器的作用、组成和常用术语; (2)能正确描述常用传感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 (3)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性能指标; (4)掌握常用测量电路的工作原理; (5)熟悉信号处理及抗干扰技术的基本知识 (6)掌握传感器的故障现象及故障检测与排除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检测和控制的要求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 (2)能够按照图纸,正确安装和使用常用传感器; (3)能够用仪器仪表检查各种传感器性能。 3.素质目标 (1)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2)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温湿度传感器实验报告温湿度传感器实验报告(精选4篇)
温湿度传感器实验报告温湿度传感器实验报告(精选4篇)温湿度传感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感知器件,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控制、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
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燕子帮家人们分享的温湿度传感器实验报告【精选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温度传感器实验的心得体会及收获篇一1、餐厅日常工作制度一、遵守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做到不迟到、不早退。
二、按规定着装,保持良好形象。
三、工作中不准嬉笑打闹,不准聊天、干私活、吃零食、看电视、打手机。
四、不准与顾客发生纠纷。
五、工作中做到“三轻”(动作轻、说话轻、走路轻)、“四勤”(眼勤、嘴勤、手勤、腿勤)。
六、工作中按规定用餐,不准吃、拿出售的成品。
七、休事假或公休要提前请假,按服务区《考勤和请销假制度》执行。
八、爱护设施、设备,人为损坏,照价赔偿。
九、落实例会制度,对工作进行讲评。
2、餐具卫生管理制度一、餐具经消毒后须存放在保洁柜内。
二、员工不准私自使用餐厅各种餐具。
三、保洁柜内不得存放个人餐具和物品。
四、餐具要干净、卫生,无手印、水迹、菜渍、灰尘。
五、经常检查餐具的完好状况,对残损餐具要及时更换。
3、餐厅个人卫生管理制度一、服务人员须有本人健康证明,持证上岗。
二、按规定着装,工作服须干净,无污渍。
三、工作时不许戴首饰和各种饰品。
四、工作前按要求洗手,始终保持手部清洁。
五、不准在食品区或客人面前打喷嚏、抠鼻子等。
六、上班前不准吃异味食品,不准喝含酒精饮料。
4、餐厅设施设备保养制度一、餐厅的设施、设备按规定要求定期进行保养。
二、保温台每班要及时加水,避免干烧情况发生。
三、定时清洗空调虑网。
四、调整保温台温度要轻扭开关,避免用力太猛,造成损坏。
五、保温台换水要先关电源,后放水,再清除污垢。
六、对设施、设备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餐厅主管。
5、后厨日常工作制度一、检查工具、用具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
二、按岗位要求规范操作,保证质量。
三、爱护公物,不吃、拿后厨食物及原料。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结课总结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结课总结在本学期的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制作、应用和性能评估等内容。
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操作,我对传感器的特点和使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是我对本学期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总结:首先,课程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传感器是一种用来感知和测量环境参数的设备,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电磁、电学、光学和力学等多种物理现象。
了解这些原理是学习传感器的基础,也帮助我理解和解决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其次,课程介绍了传感器的分类及其特点。
传感器可以根据感知参数的类型分为温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等。
每种传感器都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和工作原理,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我们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第三,课程让我了解了传感器的制作过程和技术。
无论是传统的电阻传感器还是最新的MEMS技术传感器,都需要经过工艺流程和精密的制作技术。
课程中的实验操作让我亲自动手制作传感器,了解了制作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第四,课程介绍了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无论是工业领域、医疗领域还是智能家居领域,传感器都有广泛的应用。
课程中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案例让我了解了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最后,课程还教授了传感器性能评估的方法和技巧。
对于传感器来说,准确性、灵敏度、响应时间等参数都十分重要。
课程中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让我学会了如何评估传感器的性能,从而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了解了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还学到了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性能评估的方法。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可以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传感器的性能和应用效果。
总之,本学期的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使我对传感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传感器技术,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同样重要的是,我将继续跟踪传感器技术的最新发展,紧跟科技创新的步伐。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传感器实验指导学习教案
4. 计算系统灵敏度
并作出V-X曲线。
5. 移开测微头,断开电压表,接通激振器,使振动台振动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
S V X
第14页/共46页
上一页
返回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二点 二十九分。
实验五 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特
性及应用
【实验性质】 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及应用。 【实验设备】 低频振荡器、电压放大器、低通滤波器、涡流传感器、涡流变换器、单芯屏蔽线、加速度计、双线示波
5. 加上砝码,每加一个读数,将测得数值填入表11-1。 6. 保持放大器增益不变,将R3换为与R4工作状态相反的另一应变片,形成半桥,调整电桥平衡电位器,使
表头指零。然后依次加上砝码,同样测出读数,填入表11-2。 7电. 保位持器调差好动零放点大。器依增次益加不上变砝,码将,R将1、读出R2两数个据电填阻入换表成11另-3。两片工作片,接成一个直流全桥,通过电桥平衡 8. 在同一坐标纸上描出W-V曲线,比较三种接法的灵敏度S。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二点 二十九分。
实验二 差动变压器的特性及应
用
3. 利用示波器,使音频振荡器的输出为p-p。
4. 将激振器接通,适当旋动幅度旋钮。
5. 保持低频振荡器的幅度不变,改变低频振荡器的频率,用示波器观察低通滤波器的输出,读出峰-峰电压值, 记下实验数据,填入表11-5。
第5页/共46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二点 二十九分。
实验一 金属应变片:单臂、半
桥、全桥功能比较
【问题】 1. 根据实际测试的数据与理论上推导的公式相比较,结论如何? 2. 对桥路测量线路有何特别的要求?为什么? 【注意事项】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温湿度传感器采集实验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温湿度传感器采集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温湿度传感器 DHT11 的接口原理及典型应用;2. 了解温湿度传感器模块的工作原理;3. 通过 STM32 采集传感器数据,并通过串口显示出来。
二、实验环境硬件:1 个温湿度传感器模块、1 个 ST-Link 调试器、2 根 USB2.0 方口线、1 根 USB3.0 数据线、1 个 RJ11 线,1 台 PC 机;软件:Windows 7/XP、MDK 集成开发环境、串口调试器。
三、实验原理温湿度传感器模块的核心采集部件为 DHT11,它是一款含有已校准数字信号输出的温湿度复合传感器。
DHT11 的一体化结构能同时对相对湿度和温度进行测量。
测量湿度范围从 20%RH 到 90%RH,测量温度范围从 0℃到50℃。
图1-1 DHT11 温湿度传感器1.接口原理引脚说明传感器内部包括一个电阻式的感湿元件、一个 NTC 测温元件,和一个高性能的 8 位单片机与这两个元件相连接,外部采用如图1-1 所示的 4 针单排引脚封装,方便连接。
从有气孔的一侧正视 DHT11,从左到右依次为 1、2、3、4 脚,引脚说明如下:引脚号引脚名称类型引脚说明Pin 1 VCC 电源正电源输入,3V-5.5V DC(本节采用 3.3V)Pin 2 Dout 输出单总线,数据输入/输出引脚Pin 3 NC 空脚空脚,扩展未用Pin 4 GND 地电源地2.典型应用DHT11 温湿度传感器采用单总线方式与微处理器通信,只需要占用控制器的一个 I/O 口即可完成上下位的连接,典型应用电路如图 1-2所示。
图1-2 DHT11 典型应用电路四、实验内容图1-3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1.电路分析与数据格式本节实验中,用到了温湿度传感器模块上的两个指示灯,指示灯定义及控制引脚如下表所示。
表1-1 LED 引脚配置DHT11 与 STM32 间的接口电路如下图所示,PB10 用于 STM32 与 DHT11 之间的通信和同步,采用单总线数据格式,一次通讯时间 4ms 左右,数据分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
湿敏传感器实验报告总结
湿敏传感器实验报告总结非电量电测技术实验报告系(部)名称班级学号姓名吕驰课程名称传感器实习指 Auron 教导师日期:20xx年12月 18日一、传感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传感器(英文名称:transducer/sensor)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1.传感器的发展历史及现状1.1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历史传感器技术就是20世纪的中期才刚刚问世的,在那时与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较之,传感技术的发展都滞后于它们,不少一流的成果仍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并没资金投入至实际生产与广泛应用转化率比较高。
在国外,传感器技术主要就是在各国不断发展与提升的工业化浪潮下问世的,并在早期多用作国家级项目的科研研发以及各国军事科技航空航天领域的试验研究。
然而,随着各国机械工业、电子、排序自动化等有关信息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以日本和欧美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传感器研发及其有关技术产业的发展已在国际市场中逐步占据了关键的份额。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传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经过从“六五”到“九五”的国家攻关,在传感器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可靠性改进等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传感器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的体系,并在数控机床攻关中取得了一批可喜的为世界瞩目的发明专利与工况监控系统或仪器的成果。
但从总体上讲,它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不少传感器信号处理和识别系统仍然依赖进口。
同时,我国传感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优势尚未形成产品的改进与革新速度慢生产与应用系统的创新与改进少。
1.2传感器的分类传感器可从不同角度分类。
从被测量不同, 分为几何机械量( 例如尺寸、角度、表面参数、位移、速度、加速度、角位移、角速度等) , 热工量( 例如温度、压力、流量、密度、黏度、质量等) , 光学量( 强度、功率、波长、频率、相位、速度、脉宽、延迟、折射率、束散角等) , 声学量, 生物参数, 医学量( 生理参数)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电涡流传感器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了解涡流式传感器的原理及工作性能。
了解被测体材料对涡流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电涡流式传感器由平面线圈和金属涡流片组成,当线圈中通以高频交变电流后,与其平行的金属片的电阻率、导磁率、厚度、温度以及线圈的距离X有关。
当平面线圈、被测体(涡流片)、激励源已确定,并保持环境温度不变,阻抗Z只与X 距离有关。
将阻抗变化经涡流变换成电压V 输出,则输出电压是距离X 的单值函数。
三、需用器件与单元:涡流传感器、涡流变换器、铁测片、F/V 表、测微头、铝测片、振动台、主、副电源。
四、实验步骤:
1、安装好涡流传感器,调整好位置,装好测微头。
2、按图1接线,检查无误,开启主、副电源。
3、从传感器与铁测片接触开始,旋动测微头改变传感器与被测体的距离,记录F/V表读数(F/V表置20V档)。
到出现明显的非线性为止,然后换上铝测片重复
根据所得结果,在同一坐标纸上画出被测体为铝和铁的两条V-X曲线,指出大致的线性范围,求出系统灵敏度。
(最好能用误差理论的方法求出线性范围内的线性度、灵敏度)比较它们的线性范围和灵敏度。
关闭主、副电源。
可见,这种电涡流式传感器在被测体不同时必须重新进行工作。
注意事项:
1、传感器在初始时可能会出现一段死区。
2、此涡流变换器线路属于变频调幅式线路,传感器是振荡器中的一个元件,因此,被测材料与传感器输出特性之间的关系与定频调幅式线路不同。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