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课件-06新闻角色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有效传播需要新闻具有吸引力。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对于信息的注意力有限,会更倾向于关注那些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情感共鸣的新闻。
新闻的标题和内容需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引起公众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情感。
新闻标题采用一些强烈的词语或者利用情感化的手法,能够更容易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阅读。
有效传播需要新闻具有可信度。
人们在接受新闻信息时,会考虑新闻来源的可信度以及信息的真实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更容易相信他们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给出的信息,因为他们对这些人有信任感。
在新闻传播中,如果能够引用专家的观点或者提供可信的数据证明,能够增加新闻的可信度,提高公众的接受程度。
采用多渠道的报道和多角度的观点,也能够提高新闻的可信度。
有效传播需要新闻具有可理解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更容易接受那些能够与他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信息。
新闻的内容需要符合公众的认知结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避免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
新闻还可以采用图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闻内容。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新闻的有效传播需要在吸引力、可信度和可理解性上做到。
只有新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引起公众的注意和情感共鸣,才能提高传播的效果。
只有新闻具有可信度,才能增加公众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
只有新闻具有可理解性,才能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闻内容。
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时,应该注重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
新闻心理学
心理素质及其构成
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 利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品质。就 记者而言,就是指记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 具备的心向、心态、知识、能力和行为等方 面具备的要素。
心理素质的结构
1、最内层的心向系统。性格、气质、直觉、 智力、意志等。 2、次内层的心态系统。动机、兴趣、信念、 喜好、态度、欲望等。 3、次外层的能力系统。智力、知识、经验、 反应等。 4、最外层的行为系统。习惯、方法、技巧、 风格等。
相关名词
智力:智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它包括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实际操 作能力。是保证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最基 本的心理条件。 非智力因素: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 能力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它是由动机、 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 理要素组成的。
直觉:直觉是一种无意识思维,不像逻辑思 维是有意识的按照推理规则进行的,能够认 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直觉也可以说是思 维德洞察力。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 和集中,即人们在某个时候,将心理活动有 选择性的指向和集中于某个对象,而离开其 它的活动对象。
张骏德、刘海贵《新闻心理学》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 汪新源《新闻心理学》
记者的心理
在传媒界,记者首先是一个信息的采集、加 工和生产者。当记者的都知道这么一句行话: “七分采访三分写”,说的是采访在整个采 编流程中的重要性。 记者既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也要正确认 识本身的一般心理状态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分析了新闻传播中的心理学基础、情感因素、认知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传播策略的心理学原理。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探讨,揭示了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心理学原理不仅可以解释人们在新闻接收和传播过程中的行为,还可以为新闻传播的效果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还探讨了心理学视角下新闻传播的重要性、未来发展的研究方向以及推动有效新闻传播的建议。
通过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的机制,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为未来新闻传播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新闻传播、有效传播、情感因素、认知因素、社会因素、传播策略、重要性、未来发展、建议。
1. 引言1.1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是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它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探讨人们在接收、传播和理解新闻信息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
通过心理学视角分析新闻传播,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影响,揭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从而指导新闻传播实践的改进和优化。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新闻传播不仅仅是简单地传递事实和信息,它更是一种影响人们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社会力量。
了解新闻传播背后的心理机制,对于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2. 正文2.1 新闻传播的心理学基础新闻传播的心理学基础是指心理学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心理学基础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两个方面。
认知心理学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接受和理解新闻的过程中。
在接受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人们会通过选择性关注和注意力分配的方式筛选信息。
而在理解新闻内容时,个体会根据自身的认知框架和经验来解释新闻信息,从而影响其对新闻的认知和理解。
认知心理学还研究了人们对新闻信息的记忆和加工过程,以及新闻传播中的信息加工模式和注意力机制等方面。
新闻心理学 学科
新闻心理学学科新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和新闻对受众产生的心理、社会以及文化影响的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将心理学、传媒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综合运用,旨在探究新闻传播背后的心理机制,深化我们对媒介效应的认识。
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人类的信息处理和情感体验与新闻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使得新闻成为影响公众观念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从传播者、媒介、受众三个角度来看,新闻传播涉及到复杂的心理问题,如何在新闻传播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成为新闻媒体和传媒学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的意图和角色、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内容的主题和价值观等均对受众产生着深远的心理影响。
新闻媒体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他们决定着报道对象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可以通过报导选题和方式来引导公众的思考和情感反应;同时,新闻媒体本身也拥有权威和公信力,他们可以对于新闻信息进行加工和塑造,从而影响公众对于事实的认知和价值观的转变。
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面前,受众往往存在强烈的认知偏差,如基础认知误差、取消反应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主观解释与意见产生分歧。
因此,新闻传播需要透过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新闻媒体的话语权和话语作用,使新闻传播更好地达到自身的目的。
学习新闻心理学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同时需要具备对于新闻传播的理性和客观态度和探究精神。
新闻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闻与人类心理的互动关系。
新闻传播与人类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闻信息对于公众的情感、认知、态度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新闻媒体如何通过新闻掩盖或披露事实,如何通过新闻呈现方式与手法来制造出各种情绪反应,从而实现新闻媒体自身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目的,这都需要通过心理学来加以分析。
二是新闻的内容与受众的观看行为。
新闻报道的内容如何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从而推动受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新闻学概论》课件
新闻传播的效果指新闻信息对受众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是衡量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标准 。
新闻传播的影响
新闻传播不仅影响受众,还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发 展的重要力量。
01
新闻报道与写作
新闻报道的原则与要求
真实性原则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准确,不 能夸大、缩小或歪曲事实,要
特写
着重描写新闻事件中的某个侧面或细节,强 调视觉和感官效果。
评论
针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发表观点和看法, 强调分析和思辨能力。
01
新闻伦理与法规
新闻伦理的概念与原则
新闻伦理的概念
新闻伦理是新闻传播行为的道德准则,用于指导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履行职责 ,遵循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
《新闻学概论》ppt 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新闻学概述 • 新闻传播原理 • 新闻报道与写作 • 新闻伦理与法规 • 新闻媒体与社会
01
新闻学概述
新闻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新闻学的定义
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 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
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 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 基本实践。
新闻学的学科特点
应用性
01
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新闻报道、新闻写
作、新闻编辑等多个实践领域。
综合性
02
新闻学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传
播学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时代性
03
新闻学的研究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需要不断更
新闻心理学
新闻心理学1.概念:新闻心理: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像2.角色期望: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表现出的特定行为期望。
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
4.角色交换:又叫扮演他人角色,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的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履行本角色职能。
5.新闻采访心理:指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6.自我呈现:又叫自我表现,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
7.人际吸引: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情因素为主的对交往对象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
8.采访中的人际吸引:记者有意识的运用各种人际吸引规律想方设法与采访对象在理智上认同、感情上相融,对方从生疏到熟悉,从关系淡漠到产生感情和继续交往的愿望。
9.情感吸引率:交往双方通过表情的渠道达到心灵交融、情感共鸣、心理接近、相互感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规律。
10.印象管理效应:在进行印象管理时带有规律性的行为反应。
11.首因效应: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12.近因效应:在最近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交往关系的影响。
13.定势效应: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他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固定看法。
14.放大(收敛)呈现:在特定情况下,行为主体有意夸大或贬低自己的一些信息,以强化别人对他的某种印象。
15.新闻写作心理: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识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的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6.新闻写作心理状态:从采访结束到酝酿完成新闻作品这段时间里,记者所具备的较为完整的心理特征。
17.断裂:记者要写的文章其内容与受众的认识又较大偏差甚至会引起误解,造成逆反心理。
18.新闻编辑心理:研究新闻编辑工作者在编辑新闻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19.移情: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新闻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地传达社会信息,引导舆论,影响社会行为。
然而,新闻的有效传播并非一成不变,需要适应社会变化和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新闻的有效传播需要考虑到接受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新闻的有效传播。
一、接受者的心理特征1.认知渴求人们对于新事物和未知领域的渴求是人类基本的认知需求之一。
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受限于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因素,但人类的认知能力没有穷尽。
因此,人们希望通过新闻获取更多的信息,满足自己的认知欲望。
针对这种心理特征,新闻传播必须满足人们的认知渴求。
新闻报道应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突出新闻事件间的关系和背景,提高阅读体验和信息持久保存。
新闻报道还应该尽可能使用易于理解的语言,方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内容。
2.情感需求人类的情感需求是生命力和生命意义的体现。
新闻报道是人们获取情感信息和情感互动的重要途径。
人们通过新闻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了解社会群体的情感状态,寻求共鸣和安慰。
这种心理需求要求新闻报道更多地关注人性、情感和心理因素,注重人物塑造,传递积极情感信息。
同时,应注意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正面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1.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意味着人们感知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人们希望通过新闻报道获得与自身身份相符合的信息和表达,加深对社会身份的认同。
针对这种心理需求,新闻报道应重视报道的受众定位,通过报道的内容和语言,传递赞扬和称赞,鼓励人们保持自信,形成健康的身份认同。
新闻报道还应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摆脱负面情绪和失落感。
2.人际沟通人类是社交性动物,需要通过人际沟通获得隶属感和认同感。
新闻报道能够帮助人们加强与他人沟通,了解社会群体的动态和社会共识,提高社交技能。
为了满足这种心理需求,新闻报道应做好社交性元素的设置,关注社会事件的影响和社会价值,有目的地选择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向,在传播过程中强调诸如对话、见解和建议等元素,使新闻报道和人际互动相结合。
新闻心理学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
最早由康德提出。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通常指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境。
3.斯诺法:一种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即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的拘束,缩短心理上的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的可能性。
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的话题,目的是为了营造活泼生动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指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征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饰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征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是指新闻信息和由之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的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是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者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
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社会环境、自我气质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新闻心理学课件PPT3新闻心理学理论综合
纽科姆理论则是将海德理论 运用于两人或更多人之间的 传播,设想,要求恢复平衡 的力量会导致传播活动发生, 即传播是在恢复平衡的动机 下发生的,或者说传播是恢 复人际间感觉的平衡手段。 模式假定:如果条件许可, 要求态度和关系一致的压力 将刺激传播。
[纽科姆十分重视人际间的传播和互动。他认为, 当人们彼此有了了解,往往会选择与自己相似 的人做朋友,即相似的人往往也相互喜欢,不 相似的人也成不了朋友,所谓“人以群分,物 以类聚”。他的均衡论是讲一个人怎样靠拢别 人,即怎样做“趋向均衡的努力”。(与海德 的平衡论不一样,海德是讲一个人怎样看待别 人,即怎样“趋向于认识平衡。”)]
需 要 满 足 论
意 见 领 袖 论
创知 新识 扩沟 散理 论论
条件效果论
分层效果论
认知一致论●纽科姆的ABX模式
(认知一致论包括平衡论、均衡论和奥斯 古德的和谐论。)
纽科姆在1953年提出ABX模式,扩充了 1946年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POX模型)。
海德理论关注对人的知觉,研究人们如何 知觉行为的原因以致影响我们对别人的反 应,即知觉双方各自内部的认知过程。认 为人的认知结构中一旦出现不平衡、不和 谐,就会产生一种紧张和恢复平衡的力量 去重新恢复认知系统的平衡状态。
与场依存性相对的是场独立性。场独立性者 不易受暗示的影响,比之一般人,更加独立. 自信,不顺从。
方向恒常性指不论网像方向如何而觉察客体 实际方向的能力。是一种无意识推理过程。
学习卡片
◎4
知觉中的前注意加工——人们的感觉因素只 有在进入注意阶段后,才被综合成为一个连 续的有意义的整体。但在人们的认识序列过 程中,有一个最初的前注意阶段,一个纯感 觉的阶段,会自动地无意识地发生以记录现 时刺激状态。
新闻心理学_传者心理45页PPT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新闻心理学_传者心理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1. 引言1.1 介绍心理学视角下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心理学视角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深入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揭示人们在接受和传播新闻信息时的心理机制和行为规律。
通过心理学视角, 可以更准确、深入地理解新闻传播中受众的反应和态度,进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心理学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为新闻传播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通过心理学视角,可以更好地把握受众的需求和心理特点,制定更符合受众接受需求的新闻传播策略,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深入探讨心理学视角下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对于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概括心理学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心理学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从而更有效地制定新闻传播策略和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
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传播者更好地理解受众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提供符合受众心理预期的新闻内容。
心理学在新闻报道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心理学的分析,新闻传播者可以更好地揭示新闻事件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原因,提供更全面、客观的新闻报道。
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新闻传播者更好地选择报道方式和表达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和情感,达到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
心理学在新闻传播中不仅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还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使新闻传播更加深入人心,影响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实现新闻传播的最大价值。
2. 正文2.1 心理学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个体心理因素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个体的认知、情绪、态度和价值观等心理因素会影响其对新闻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可能会影响他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导致他对事件的态度和观点有所偏差。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07传播者的情绪情感调控
2014年12月15日,当法院做出无罪判决后,呼格吉勒图的父母与记者汤计含泪相拥。
(三)美感
三、情感的分类
美感(aesthetic feeling)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 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传播者追求美感体验可以让自己的新闻报道文字更 精练、结构更严谨、图文更精美,而精美的版面视觉设计、隽永洗练的文笔也让读者从阅读新闻中获得美感。
然而激情不全是负面的,传播者如果能够意识到并控制住自己的激情,使其保持在一定 的水平下,反而可能会有正向作用,比如能够提高写作效率、使新闻作品更富文采、使广电 节目更富风格性。有些记者和主持人的激情甚至已经成为其个人的突出特色。
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三)应激
应激(stress)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例如在采访途中遇到车祸、到地震灾 区进行采访或者在无准备状态下必须马上进入现场直播等,在这些情况下传播者会产生一种特殊紧张的情 绪体验,就是应激状态。
2014年第24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类获奖作品《探访北京郊外“废品村”》聚焦现代化城市发展背后的环 保问题,图中显示的是北京市朝阳区东小口镇电子垃圾收集点,收集点内堆满了回收来的废弃电脑显示器。众 多废旧显示屏累积在一起给人带来视觉的震撼,而画面中央一位处理垃圾的工人正好透过一台只剩下边框的显 示器被摄影记者捕捉到,又仿佛是电脑屏幕上展示的一张图片,让人产生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精美巧妙的构 图角度让人感叹。
一、情绪与情感
传媒.新闻心理学课程(传媒)
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新闻心理学》是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它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主要研究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心理问题。
本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系统掌握新闻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寻求发现、判断、实现新闻价值和导向价值的共同规律,并通过对传者的新闻动机、新闻态度、新闻情感以及新闻角色的定位和健康人格的培养等问题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以后的新闻实践。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能够适应广播电视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性质和特点而制定的。
《新闻心理学》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向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非师范专业),属专业选修课程,于第七学期开设,每周3课时,开设18周,共54课时,占3学分。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一是理论性的原则:本大纲的内容立足于心理学的知识构架,重点探究传受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强调了理论的支撑。
二是探究性的原则:本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问题都在探讨之中,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主要参考,同时也要借鉴其它论著,以形成必要的补充,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三是互动与创新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广泛开展讨论、实践练习等活动,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五)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和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不少于两次),占总成绩的20%。
2.期中考试或期中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20%。
(考试采取试卷形式,考察采取一篇作业形式)3.期末考试成绩:试题库正在建设中,目前暂用教研室命题试卷。
占总成绩的60%。
4.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带*的为课程教材)*1.《新闻心理学原理》刘京林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6月2.《新闻心理学》虞达文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12月3.《新闻心理学》刘海贵张骏德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4.《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5月5.《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6.《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一、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新闻心理学概述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学习新闻心理学的意义2.掌握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学习、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第二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1.新闻心理学的对象△2.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领域第二章新闻心理学的方法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取向2.掌握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取向1.心理学的研究取向△2.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第二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新闻心理学的定量(量化)研究△2.新闻心理学质的(质化)研究3.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4.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新闻动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新闻动机的涵义和内容2.掌握新闻动机的功能3.掌握新闻动机与新闻工作效率的关系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动机的一般概念1.新闻动机的涵义2.新闻动机的内容第二节新闻动机的功能△1.新闻动机具有激发新闻传播和接收行为的功能△2.新闻动机具有指向和定向新闻传播目标的功能△〇3.新闻动机具有维持和调解新闻传播行为的功能第三节新闻动机与新闻工作效率1.新闻动机与新闻行为△2.新闻动机与新闻工作效率第四章新闻态度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新闻态度的内涵及其特征2.掌握新闻态度对新闻活动的影响3.掌握受者新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态度是新闻活动重要的动力因素1.新闻态度的内涵及其特征△2.新闻态度是新闻活动重要的动力因素△〇3.新闻态度影响新闻重构第二节受者新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1.新闻信息对受众新闻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影响2.传者对受者新闻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影响△3.传播方式与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〇4.受众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克服第五章新闻互动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新闻传播与新闻环境的互动2.掌握传受者与媒介的互动3.掌握新闻传受者的心理互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传播与新闻环境的互动1.新闻媒介与环境的互动2.新闻传者与环境的互动3.新闻受者与环境的互动第二节传受者与媒介的互动△1.传者与媒介的互动△2.新闻受众与新闻媒介的互动第三节新闻传受者的心理互动△1.新闻传者与新闻受者的心理互动2.新闻传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〇3.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第六章新闻认知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新闻传受者认知结构的内涵和功能2.掌握思维定势对新闻传者和受众的影响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传受者认知结构的一般概念1.新闻传受者认知结构的内涵△2.传受者认知结构的功能第二节思维定势1.传受者的思维定势△2.思维定势影响新闻传者的认知活动△3.思维定势影响受众对信息的认知活动第七章新闻情感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新闻传受者情感的内涵与功能2.熟练掌握新闻沟通中的情感互动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传受者情感的一般概念△1.新闻传受者情感的内涵△2.新闻传受者情感的功能3.新闻传受者情感体验的个体差异性第二节新闻沟通中的情感互动1.情感互动的内涵△2.移情——采访活动中的情感互动3.在新闻制作过程中的情感互动△4.在新闻接受中的情感互动第八章新闻角色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新闻角色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掌握社会角色理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应用3.熟练掌握新闻传者的角色定位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角色的一般概念1.新闻角色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社会角色理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应用第二节新闻传者的角色定位△1.新闻传者的角色定位〇2.新闻传者的角色特征的多重性3.新闻领导者的角色扮演△4.新闻受众对新闻传者的角色期待第三节新闻传者的角色误区1.新闻传者的角色误区的表现△〇2.新闻传者的角色误区分析与对策第九章新闻人格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新闻人格的内涵及特性2.掌握如何塑造新闻传者的健康人格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人格的一般概念1.新闻人格的内涵及特性2.新闻人格的结构新闻传者的性格1.新闻传者性格的内涵和结构2.新闻传者性格的类型△3。
心理学的心理学新闻和事件
心理学的心理学新闻和事件近年来,心理学领域的新闻和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些新闻和事件不仅关乎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关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当下心理学领域的热点事件和新闻。
事件一: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现如今,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医生的共同关注点。
为此,各大高校纷纷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
其中,一些先进的高校还建立了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提供全日制的心理健康服务。
然而,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他们认为,这种方式的实效性不高,并且难以覆盖所有的大学生。
此外,还有人担心这种服务的可持续性,是否会因为资金和人力的问题而中断。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持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打造更加系统和完整的服务体系。
事件二:网络暴力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伴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暴力问题日益突出。
这种暴力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大,不少青少年在遭受网络暴力之后,心理状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有的会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
因此,社会应该加大对网络暴力的打击力度,并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存在过度依赖的情况。
这种依赖是对自身心理健康的一种威胁,家长和学校应该更加重视此类行为,积极引导青少年健康、理性地使用社交媒体。
事件三:心理睡眠障碍药物滥用心理睡眠障碍药物属于处方药,要经过专业医师的开具。
然而,近年来心理睡眠障碍药物的滥用现象在不断增多,这种行为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大家应该从源头上去杜绝这种行为的滋生。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加强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普及,让更多人了解正规的心理医疗方式,避免误入歧途。
事件四:女性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心理学领域一直强调女性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
女性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种差异不应被忽视,更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传播心理学课件
传播心理学课件大众传播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第一章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 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一)内向传播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1、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2、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四)“传受者”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三、传播心理学现状(一)学科构建的可能性: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而心理学视角下的新闻传播分析主要关注新闻是如何有效地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的。
下面将从新闻的内容特点、情感影响、认知过程和社会认同等角度来分析新闻的有效传播。
新闻的内容特点对其有效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新闻通常包含了当下发生的重要事件和问题,其主题性和时效性使得人们对其更加关注。
新闻报道通常以简短明了的语言呈现,使得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闻还具有一定的话题性和争议性,这可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和讨论,从而实现信息的更广泛传播。
新闻的情感影响也是有效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情感对于信息接受和记忆具有重要影响。
新闻报道中往往包含了一定的情感色彩,如悲伤的事件、令人愤怒的行为等,这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增加新闻的关注度和传播力度。
而一些新闻报道还会利用情感激发的技巧,如渲染恐惧、制造惊讶等,来达到更大的传播效果。
新闻的认知过程也是有效传播的重要环节。
根据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过程来实现的,其中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
新闻报道往往通过引人入胜的标题、生动形象的描写和简洁清晰的语言等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促使读者进行感知和理解。
新闻报道还会使用一些记忆增强的策略,如重复关键信息、使用明显的符号语言等,来帮助读者记忆和理解新闻内容。
一旦读者对新闻有了深入的理解,他们更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传播和引用这些信息。
新闻的有效传播还需要考虑社会认同的因素。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对于自己所属社群的认同和归属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报道往往会涉及到社会和政治问题,这使得人们更容易将新闻与自己所属的社群相关联。
当人们感到与新闻内容相关时,他们更可能积极传播这些信息,以展示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和态度。
社会认同还能够影响人们对于新闻报道的态度和观点,进而影响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新闻的有效传播离不开其内容特点、情感影响、认知过程和社会认同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政府代言人的大众媒介 ——为矿工揭露内幕的大众媒介 ——作为矿主监督者的大众媒介
第一节 新闻角色的一般概念
4.新闻角色是构成大众传播组织的基础
大众传播组织是一个复杂有序的交往系统。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大众传播组织是传受者之
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 系的网络就是由不同的新闻角色编织的。 在每个新闻机构里,每个角色都各司其职,这 个机构就能正常运转。
新闻传者(社会群体) ↓
社会角色(生成评价)
角色地位 角色行为 角色期待→社会发展 社会生活 ↓ 新闻角色
角色获得 角色扮演
角色定位 角色特征
↓ 新闻实践
角色误区 受众→角色期待
↓ 新闻职责
相关概念的学科渊源
社会角色理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从社会学、 心理学与人类学三大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的 综合行为科学理论倾向。
相关概念的学科渊源
角色期望: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规定的一套权 力义务和行为规范。角色期望是社会对人的行为规 范的要求,是外在的。
角色获得:由于环境、文化和个人本质等因素的影 响,每个人对自己充当的角色理解是不同的,依据 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勾勒自己的形象,并按照别人 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塑造自己的过程就是角色获 得的过程。角色获得是个人对社会规定的行为规范 的理解,是内在的。
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扮演的是角色。 社会地位是社会坐标体系中由一些地位 变量决定的位置; 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 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行为模式。
社会坐标体系
社会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新闻角色的一般概念
1
经济现代化水平
现代化水平 2
文明水平 文明
历史时间
文明时间
经济时间
社会时间
现代化
第一节 新闻角色的一般概念
3.新闻角色是社会公众对处在特定地位上的角色主 体的行为期待。
角色期望是社会公众对角色主体的特定要 求、期待与评价。
角色主体的存在是以社会生活对其特定的 行为要求为条件的,也就是说,社会公众是以 工人的某一社会要求对角色主体进行评价的。
新闻角色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பைடு நூலகம்相联系, 当进入一定的新闻环境时会发生具体的变化。
这一理论通过角色这一中心观念,将影响人的行为 的文化背景、社会隶属关系与个人自我等各个环节 的因素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使我们能够从整 个行为动力系统来考察个人行为的心理状况和发展 水平。这一广泛的视角,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心理学、 社会学或人类学对于个人行为的心理状况和发展水 平立场的局限。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 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 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而个人在各自 社会位置上履行自己的角色过程,也正是整体社会 发挥其社会职能的过程。
第一节 新闻角色的一般概念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媒介角色研究 ——以矿难报道为例 》
在近年的新闻热点中,“矿难频发”成为人们挥之不 去的阴霾。2005年2月14日,辽宁阜新发生矿难,214名 矿工遇难;8月7日,广东兴宁大兴煤矿发生透水事故, 121人遇难;11月27日,黑龙江七台河矿难,最终确定死 亡人数是171人……据统计截至12月11日,2005年全国共 发生煤矿事故近三千起,死亡的煤矿工人人数达到了5491 人,
第六章 新闻角色
本章引言
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是有一半以上的就 业人口从事与信息产业相关的职业,而新闻传 媒产业正是信息产业的骨干部门。在复杂的社 会有机系统中,新闻媒体作为一种信息的收集、 制作、发布机构与信息载体,必然承担一定的 社会角色,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享有一定的 社会权力与义务,进而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其 中新闻传受者是重要的社会角色。
第一节 新闻角色的一般概念
大众传播系统
所有媒体组织、大众传播从业人员及 有关规律、规则、法律、政策、素质、意识 等等,构成了大众传播系统
媒体组织
传播从业人员
新闻意识
大众传播系统
有关规律
新闻政策
新闻素质 新闻法律 社会大系统
大众传播系统
大众传播系统
第一节 新闻角色的一般概念
媒体组织 大众传播从业人员
第一节 新闻角色的一般概念
该定义的特点:
1.新闻角色具有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
新闻传者的角色权利 采访权 知情权 报道权 人身权
新闻传者的角色义务 合法 真是 客观
公正
监督
第一节 新闻角色的一般概念
2.新闻角色主体与其社会地位具有一致性, 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 的位置,一般来说,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时, 总是在自己的特定地位上进行。
每个个体在团体内的身份和任务,一经团体成 员认可后,就成为他(她)的角色(role)。
角色必须存在于社会群体中,角色之间的关系 都是相对的。
第一节 新闻角色的一般概念
一、新闻角色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一)新闻角色的定义 新闻角色是在一定新闻传播活动的规范和
约束内与传者的社会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 是构成大众传播群体和组织的基本要素;对公 众来说,是具有特定身份、权利和义务的传受 者在新闻活动的行为期望。
大众传播组织
有关规律规则 新闻法律 新闻政策
新闻素质 新闻意识
(二)新闻角色的基本特征
新闻角色具有相对稳定性 新闻角色具有相对交叉复合性 新闻角色具有行为上的差异性 新闻角色具有冲突性
二、社会角色理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应用
社会角色理论大体分为两种假说
结构角色假说 过程角色假说
双向交往是指交往双方相互交流信息,有 反馈。速度虽慢但准确性高。
第二节 新闻传者的角色定位
一、新闻传者的角色定位 (一)新闻角色学习 1.形成角色观念 2.学习角色技能 (二)新闻角色扮演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二、新闻传者角色特征的多重性
(一)新闻传者的基本角色 (二)新闻传者的派生角色 三、新闻领导者的角色扮演 四、新闻受众对新闻传者的角色期待 (一)新闻传者角色期待的复杂性 (二)新闻传者的角色集合、角色冲突和角色差异。
角色扮演:按照角色期望形成具有身份名称的角色, 并且在这个角色框架范围内行动即角色扮演。 角 色转换: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要变换不同 的角色。如果没有恰当地进行角色转换,不能消除 角色紧张,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第一节 新闻角色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 新闻角色的一般概念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者、受者各有其身份和 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