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化知识讲解
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礼”
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礼”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版》2015年第40期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
这种“文明礼仪”体现在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上,这便出现了诸多的宴席礼节。
《礼记·礼运》有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可知,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就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在先秦,人们则“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
有句话说得好:“无酒不成礼仪”。
在宴席上饮酒也有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正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主客只有相互敬重,才能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再如《礼记·曲礼》中就记载了古代上菜置食的总体次序:“凡进食之礼,左肴左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左。
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左,酒浆处左。
以脯俗放者,左朐左末。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凡上菜的礼节,炒菜(指小块的鱼肉)放在右边,煮熟的大块肉放在左边;干菜放在左边,汤菜放在右边;切细和烧烤的鱼肉放远些,醋、酱等调味品放在近处;生葱和蒸葱等佐料放在远处,酒水等饮料则放在右手方便触及的地方。
单独一道菜的摆放也颇有讲究,据《礼记·少仪》记载,进献红烧或清蒸等带汤汁的鱼肴时,要将鱼尾朝向宾客;冬天,鱼肚要向着客人的右方,夏天,鱼脊则向着客人的右方。
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宴席聚会中菜肴的摆放是多么在意。
到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宴席上各色佳肴摆放的位置虽与古代有很大差异,但对之前的礼数仍有一定的传承。
尤其是在正式的宴会上,什么菜摆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的讲究。
比如:新上的菜都要放在靠主席或主宾的位置;上整鸡、整鸭、整鱼时,一般会将头部冲着主席或主宾,以示尊敬等等。
【趣味训练】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台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的饮食文化。
现在,学校要开展“赏美食,品文化”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饮食文化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诗人们以其精彩的诗句,把饮食文化的精髓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一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精彩绝伦。
从古代诗歌中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饮食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他们把饮食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渔家傲·采芙蓉》中,诗人把采芙蓉的过程比作“采芙蓉,其实在东山”,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江红·梅》中,诗人把梅花比作“梅子黄时雨,酒香不怕巷子深”,表达了他对饮食文化的热爱。
古代诗歌中还有很多关于饮食文化的描写,比如《渔家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人把林子方的离别比作“晓出净慈寺,月下香炉生紫烟”,表达了他对离别的悲伤;《满江红·梅》中,诗人把梅花比作“梅子黄时雨,酒香不怕巷子深”,表达了他对饮食文化的热爱。
从古代诗歌中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饮食文化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他们把饮食
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诗歌中的饮食文化,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文化的热爱。
古代诗歌中的饮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视角,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掬水月在手——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掬水月在手——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摘要:语文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教学,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的教学,同时也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学。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尤其是对于初中时期的语文教学,由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在行为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学对初中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在现行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涉及到我国的传统文化。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注重渗透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学。
因为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几千年来古人智慧的结晶。
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既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这不仅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也为初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1.当今初中语文教学现状1.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缺乏足够重视想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有足够的重视。
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对传统文化的渗透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条件考试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讲解,而对考试中不涉及的内容缺乏足够的重视。
虽然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讲述这类文章的时候一般都是比较注重词语和句子的教学以及文章含义的教学,对传统文化的讲解甚少,只是单纯的和讲述课本上涉及到的内容。
长期的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仅无法有效的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甚至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会使学生感到语文知识的枯燥,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1.传统文化的渗透形式过于单一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有一些教师认识到了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中也积极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在渗透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过于单一。
有关中华美食的古诗词
有关中华美食的古诗词
1. 《江上渔者》宋朝·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 《初食笋呈座中》唐朝·李商隐: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3. 《惠州一绝》宋朝·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4. 《寒具诗》宋朝·苏轼: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5. 《苏东坡随笔》宋朝·苏轼:友朋设宴庆云楼,美食十二配郎酒。
觚觥交错杯杯尽,门前石狮口水流.。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知识讲解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浅论《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摘要:《红楼梦》我国文学史上的璀璨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这部作品内容极其丰富,可堪称“百科全书”,在这部巨著中,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其中有关饮食活动的内容散见于各章各回,林林总总,至繁至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宝典。
由此可见,一部《红楼梦》即可大体将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准确地体现了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征和内涵。
如果我们在研究《红楼梦》时,只是去关注其中的爱恨情仇,而忘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那就实在是颇为可惜。
关键词:《红楼梦》饮食文化精美情礼正文:据研究者统计,120回的《红楼梦》小说,描写的食品多达186种,所有这些包括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果品、补品补食、外国食品、洗浴食品九个类别。
其中主食原料11种,食品10种,点心17种,菜肴原料31种,食品38种,饮料23种,果品30种,补品饮食10种,外国食品7种,洗浴用品4种,这186种食品各自繁多,精妙绝伦。
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写这些饮食生活的时候,也总是结合原料产地,烹饪技术,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礼俗制度,历史典故等。
从而赋予饮食以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显示了一种高雅诗意的生活方式。
一食之精“精”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从选料,烹调,配伍以及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这一“精”的要求尤其是在贾府那样的富贵人家更加高。
就好像乡下的刘姥姥二进贾府时,刘姥姥尝了尝这茄鲞,说: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
她请凤姐教她烹饪技法,说也要学着去弄着吃。
凤姐听了煞有介事地说:“这也不难。
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了。
”通过这一段凤姐对茄鲞制作的描写,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贾府贵族对饮食“精”的追求,也表现了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
皮日休吴地创作中的吴地饮食文化
皮日休吴地创作中的吴地饮食文化摘要:晚唐作家皮日休与陆龟蒙唱和,并有《松陵集》问世。
皮日休在吴地生活了将近两年时间,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诗歌中对吴地饮食多有描写。
通过诗歌这种特殊的载体,皮日休给我们展示了吴地特有的丰富多彩的饮食。
关键词:皮日休;吴地创作;吴地饮食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27/YC-(2009)02-0028-004皮日休是晚唐时期著名的作家。
《松陵集》是皮日休于咸通年间在苏州为崔璞从事时与陆龟蒙等人互相唱和而编撰的结集。
皮日休并非吴地人氏,但由于咸通年间在苏州崔璞幕府任职,从而与吴地结下不解之缘。
他在吴地有大量的诗歌创作,这些诗歌对吴地饮食的描写很多,体现了吴地特有的饮食特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通过诗歌这种特殊的载体,皮日休给我们展示了吴地丰富多彩的饮食。
本文拟对《松陵集》中及其之外的皮日休吴地诗歌作一番具体的考查,以探究皮日休吴地创作中的吴地饮食文化。
一、皮日休吴地创作中吴地饮食文化的结构与内容1、主食:米、面(1)米吴地人自古以来多食饭食,饭是吴地人不可缺少的主食。
皮日休的吴地诗歌中涉及到饭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稻米饭、粟米饭、竹米饭、菰米饭、胡麻饭。
稻米饭是皮日休吴地诗歌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饭食。
兹举几例:《南阳广文欲于荆襄卜居因而有赠》“青精饭熟云侵灶”[1];《醉中即席赠润卿博士》“桃花饭熟醉醒前”;《包山祠》“流波漂稻粱”;《二游诗·徐诗》“吾食某糠核”,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到吴地种稻及食稻之广泛。
除稻米外,皮日休吴地诗歌中还提到其他谷物。
粟米也是吴地的谷物粮食。
《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经时无斗粟”;《苦雨杂言寄鲁望》“府金廪粟虚请来”;《寄题镜岩周师尊所居诗并序》“不食乎粟”等。
这些诗句没有直接提到食粟饭,但从中可知粟米饭也是吴地人的饭食。
菰米饭也是皮日休诗歌中提到的吴地饭食。
菰是一种泽生禾本科植物,在吴地分布极广,它的子实叫菰米,又叫雕胡。
中国古代唐朝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唐朝饮食文化唐代的长安就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中国在经过前朝的发展建设后,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这就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唐朝饮食文化,希望你喜欢。
古代唐朝饮食文化西域的特产先后传入内地,大大丰富了内地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而内地民族精美的肴馔和烹饪技艺也逐渐西传,为当地人民所喜欢。
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这一时期,西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还在和汉族杂居中慢慢习惯并接受耕作农业这一生产与生活方式,开始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而内地的畜牧业也有较快的发展,得益于胡汉民族的频繁交流。
这种变化也使胡族和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食肉饮酪”开始成为汉唐时期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胡汉各族的共同饮食特色。
今天我们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
但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
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
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中原,如乳酪、胡饼、羌煮貊炙、胡烧肉、胡羹、羊盘肠雌解法等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
在汉代传入的诸种胡族食品到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开来,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其中尤以“羌煮貊炙”的烹饪方法最为典型。
所谓“羌煮”即为煮或涮羊、鹿肉;“貊炙”类似于烤全羊,《释名》卷四“释饮食”中说:“貊炙,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于胡貊之为也。
”正是由于“羌煮貊炙”鲜嫩味美,受到广大汉族人民的青睐,因而逐渐成为胡汉饮食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汉族也不断向西域、周边少数民族输出中原的饮食文明。
这其中既有产于中原的蔬菜、水果、茶叶,也有食品制作方法等。
汉唐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时期。
东汉以后,胡床作为一种坐具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渐被普遍使用。
初中语文古诗文中的酒文化浅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中的酒文化浅析内容摘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酒文化是文明史重要内容之一。
探究我国的酒文化要从我国古代文人留下的诗词歌赋中研习揣摩。
本文从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所选诗词文中摘录有关描写写“酒”及与酒有关的背景的语句,尝试探究我国古代的酒文化。
材料短缺,挂一漏万,探究内容肤浅,但是文化具有共性、大众性,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摘录的有限的文句中,大致可以粗线条地显现我国的酒文化。
关 键 词:初中语文 古诗文 酒文化 探究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
中国是一个酒的国度,酒的产生与发展距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
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
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同时中国也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发展到今天也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文人与酒更有缘分,所以诗词歌赋文记载“酒”的不胜枚举。
在如此漫长的共同发展历程中,二者早已自然而然的浑然一体、相辅相成。
笔者因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耳濡目染书中的酒香酒气,因此,平时也爱小酌一杯,酒酣情浓,兴致所至,把初中语文所选诗词文所涉的关于酒的内容的句子,分类拣择,以试探究古代酒中所体现的文化现象。
一、“莫笑农家腊家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待客之道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泱泱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传统美德,品茗饮酒即是待客之道。
老朋友不用说要端杯把盛,即使是陌生人也以酒食相待。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里的人热情招待一个完全隔世的陌生渔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莫笑农家腊酒一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
诗词中的美食文化解析
诗词中的美食文化解析美食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中国诗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古代到现代,诗人们借助优美的词句将丰盛的美食描绘得淋漓尽致,丰富了文化内涵,也反映出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诗词中的美食文化,展示其中的深远影响。
一、美食烹饪技艺的传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美食烹饪技艺,诗词中的美食描写常常通过形容烹饪过程和调味手法来展现这些技艺的传承。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他用“塞鸿秋千白日背,沙鹤群飞暮霞映”来形容烧烤的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烹饪技艺。
二、美食与四季变迁的联结中国人对美食有着极为敏感的味蕾,对四季变迁中不同食材的偏好也体现在诗词创作中。
夏季的凉食、秋季的果蔬、冬季的火锅等各种美食在诗词中被频繁提及,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不同季节带来的美食享受。
比如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赋》,他描绘了赛鱼、螃蟹等丰美的美食,将其与秋天的景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三、美食与地域特色的呈现中国各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美食文化,这些地域特色常常成为诗人们表达乡愁和思乡之情的绝佳素材。
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提到了洞庭湖的蟹和烟蒸笋,将湖南的美食特色融入到赋诗之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地域美食的魅力。
四、美食与情感交织的表达诗词是表达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美食作为一种感官享受,经常与诗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等不同情感的表达相结合。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小厨香烬燃,微雨过青苔”,通过描写家中的烹饪香气和微雨的交织,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和对家的眷恋。
通过对诗词中美食文化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并且美食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食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诗词的描绘,美食的魅力得以传承和发扬。
我们应当珍惜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让美食继续成为中国文化的亮丽一笔。
古典诗词中的民俗文化(有关民俗文化的诗句)
古典诗词中的民俗文化(有关民俗文化的诗句)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典诗词中的民俗文化,以及有关民俗文化的诗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唐诗宋词中的民俗文化有哪些?2、9首关于民俗风情的古诗词3、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4、唐诗宋词中的哪些诗句体现了民俗文化?5、关于民俗的诗句大全(中华民风习俗的古诗集锦)6、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纪录了很多民族民俗的内容有哪几首唐诗宋词中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宋词是我国民俗的重要文献之一。
近年来,将宋词引入文化学、民俗学的视野,已日渐增多。
黄杰同志的这本《宋词与民俗》,则是从民俗学的观点和角度,重新审视宋词价值的一部系统性著作。
词由于其本身特点,较之诗文更能适应民俗、容纳民俗和善于表现民俗。
二万多首宋词中,与当时民俗直接间接有关的,占有很大比重。
然而过去不论研究宋词或研究民俗,对这一点都缺少应有的关注。
两宋词中涉及南北社会的大量民俗现象,未能予以重点开发和广泛运用。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
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已有所开展,宋词在文化学、民俗学上的价值,将会得到更多的认同。
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
古老的民俗有些一直延续至今,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而不失其历史光泽。
宋词中所展现的两宋民俗,并不是深埋于岩层之下的化石。
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随处可以发现它们的遗存。
民俗总是与人民生活形影相随,结伴而行。
后代的人们对于前代的民俗,也总是怀有兴趣,感到亲切和易于理解的。
问题是要对延续至今的这些古代民俗给予现代诠释,除了追本溯源,还要证明其历久不衰、与时变易的内在原因。
黄杰此书就在这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努力。
两宋历时三个多世纪。
北宋定都开封,南宋定都杭州,地跨中国的南北疆域。
民俗有举国的同一性,也有地域的差异性。
以开封为代表的中州民俗,以杭州为代表的江南民俗,与前此以关中为代表的汉唐民俗,固有其世代相继的历史传承,但也呈现出随着社会文化变迁所带来的若干新的风貌。
古诗词中医药文化
古诗词中医药文化古代的诗词,不仅是文学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诗词逐渐与许多领域相结合,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厚性。
其中,医药文化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古诗词中的医药文化着手,探究古人对于医药的认知和文化观念。
一、药物的品种和使用古代医药文化丰富多彩,药品种类也非常繁多。
在古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药物被提及。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中药。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一大类,在古代医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许多古代诗词中都提到了不同种类的中药。
例如,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有:“辛夷坞上雪初晴,树犹如此凝清。
角声接上古,飘然出松声。
不觉心高仰,所念在南京。
临风谁不悼,战亡如擒荥。
”这里提到了“辛夷”,它是中药名,有通络、安胎、解毒、止咳等药效。
而在唐朝杜牧的《夜雨寄北》中,也以药物作为语言的情景描写:“夜静松声近,月明竹影清,坐枕双鹤案,无言独自惊。
卷帘灯欲晦,药火已残明。
怪客不来久,遗我一把瑶琴。
”这里提到的“药火”,指的是煎药用的火,也是古代饮片用火烘焙的茶荒时所用的火。
除了中药之外,古代还存在着许多珍稀的药材,如珍珠、黄金、雄黄等,也受到古人的重视,并被广泛地运用于医药领域。
例如元代文学家郑光祖的《答陆草庵见寄》中,他提到了珍珠:“旧,世谓斩石可丸,倾池可饮;帝谓货珂粒一钱,理用珠六颗。
昔人谓珠贵远,藏之无穷亦然。
”这里介绍了古人对于珍珠的使用和珍视。
二、药物的功效和作用在古代,医药的应用不单纯是为了治疗疾病,更是因为服用药物可以对身体产生特定的作用和效果。
古人身处自然界中,观察了天文、地理、生物等方方面面,结合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了许多医药知识。
因此,在古诗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描述药物功效和作用的诗句。
例如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就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浅析中西诗酒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诗酒文化的差异酒,作为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
酒又像魔水一样,渗透到每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的生活中。
关于酒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在中西方的诗歌作品中,酒的文化意义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文以酒增色,酒以文生辉,诗词中多表现出个人的感伤离愁、忧国忧民之情;在西方,追求的是狂欢宣泄,表现的是个人欲望的释放,抒发的是集体式的解脱。
本文以李白和普希金中有关酒的诗词进行对比,从而探讨中西诗酒文化的差异。
酒作为一种文化事业,包含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方面面,从诞生伊始就备受关注。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疗保健、器具生产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酒,是人类物质生产的精华琼浆;诗,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孕育出来的高雅的文学奇葩。
”诗与酒的碰撞在中国远古时间就已经开始,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的《诗经》中就有四十四首涉及酒。
从西方诗歌中来看,酒在西方诗歌中的分量就不如中国这样重要。
这也许与酒的来源,酒在中西方诗歌中意象的表达有关。
当沁人心脾的酒香和回味无穷的诗作结合时,人们可以从李白和普希金这两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中,找到酒的魅力所在。
一、酒的来源要比较中国诗酒文化的差异,首先人们需要了解中西方酒的来源是怎样的。
在中国,关于酒的来源说法是不胜枚举,也正好说明了一茶一酒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两大主流。
据考古学家证实,近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门的酒器,这说明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
关于酒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等。
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康造酒。
魏武帝乐府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说文解字》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
”杜康于是被称为高粱酒的鼻祖。
还有种说法是杜康是黄帝时期的一位专门管理粮食的官员,随着农耕的发展,粮食每年都有很多剩余,杜康在寻找储存粮食办法的同时意外发现发酵后的粮食加上雨水的浸湿发出阵阵清香,于是杜康把这浓香水带回家让人们品尝,酒就这样在民间普及开来,杜康也因此被称为“酒神”。
《诗经》中的饮食文化与国际汉语教学
《诗经》中的饮食文化与国际汉语教学摘要:本文以《诗经》中的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归纳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教学意义,将古代文学经典的代表《诗经》中的饮食文化与国际中文教育相结合,同时将《诗经》的饮食文化放在国际中文教育授课领域中进行研究,探寻其教学意义、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育;《诗经》;饮食文化;对外教学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即是不同民族的历史缩影。
这也是外国人最容易了解中华文化的切入点。
而《诗经》是一部中华文化集大成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民风民俗、生产生活、社会风貌等,具有深厚而丰富的中华文化底蕴。
一、《诗经》中饮食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诗经》所涵盖的华夏先祖的精神文明和不同的文化形态,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树立了生生不息的生存法则和精神规范,我们通过讲述《诗经》中有关饮食的趣事,将我们的灿烂文化和礼仪规范输出到外国学生的意识中,让华夏文明中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生存法则也成为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此外,《诗经》中的饮食文化有利于提升外国学生对汉语的运用能力。
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里的这个“诗”指的就是《诗经》,而我们在国际中文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大多为文学作品。
而《诗经》是一部集文化与文学于一体的经典大集成者,它的文学价值与我们的文明一样,正在逐步获得世界更多的学术界的认可。
我们可以在举行饮食礼仪的过程中选取《诗经》中有关饮食文化诗歌中的一些诗句、成语作为对外国学生讲授的语料,当外国学生理解了《诗经》的文化内涵,对语言的运用自然会提升很快,比如常用来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礼物的成语“投桃报李”,其源头就是《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1]又如表达思念殷切的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其源头就是出自《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等等类似这种成语的学习,我们可以在平常的讲课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渗透,外国学生了解了成语的来源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了。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饮食文化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有关饮食文化的描写。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的列表:一、酒文化1. 《离骚》:“出自我泉,以洒涤我缨。
民莫不思,自以为明。
”饮酒不仅是诗人的享乐,更是一种思考人性的境界。
2. 《饮中八仙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此诗以黄河水与高堂明镜为比喻,寓教于乐地表示饮酒的短暂,提醒读者珍惜时光。
二、茶文化1.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诗通过描绘一岁一枯荣的自然循环和王孙的离别,引出了茶的生死循环,以及人与自然间的亲密关系。
2. 《武夷山记》:“漫步茶林之下,奇石嵌壁,清泉淙淙,红树翠竹。
一曲高山流水,忽自林间涌出;远处钟声咽咽,似野寺之钟;茶香扑鼻,遍山遍野,叶间蟋蟀,琴声叮咚,如临仙境。
”此篇游记生动地描绘了武夷山茶山的美景和茶文化的氛围。
三、美食文化1. 《白菊诗》:“采苓采菊北游时,庭除萧条清露滋。
”此诗描写了北方秋季采花的习俗,反映出中国人赏菊之情,以及以自然为食、追求清淡的饮食文化。
2. 《经传·尧典》:“祭天之礼,必用牛羊豕狗之肉,必用美酒。
”此篇典籍记载了古人祭祀崇拜天地与祖先时,所使用的牲畜和酒品。
以上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的相关列表。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折射出中国古代人们的饮食文化与习俗,还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经验,令我们今日仍能从中汲取灵感,体味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饮食安全的诗句古诗词
关于饮食安全的诗句古诗词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关于饮食平安的诗句古诗词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关于饮食与健康的古诗有那些1、老子《道德经》第310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无为无不为、平和无欲、惜精爱气2、孟子:养心莫擅长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译文“修养内心的方法,没有比削减欲望更好的了。
1个人假如欲望很少,那么内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1个人假如欲望许多,那么即使有保存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3、朱熹:饱食当肉,不淫当斋。
缓步当车,无灾是福。
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
多精神为福,少嗜欲为贵服药10朝,不如独宿1宵;节食已去病,寡欲已延年。
四《解人颐》达识集:唐子畏题《列仙传》佛祖无奇,但作阴功不作孽;神仙有法,只生高兴不生愁。
无药可延卿相寿,求医也是徒然。
有钱难买子孙贤,积玉总为无用。
五岁夜咏怀刘禹锡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以闲为拘束,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六罗状元醒世歌名洪先,明富贵从来未许求,几人骑鹤上扬州!与其10事9如梦,不若3平两满休.能得意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催两鬓霜.身后碑铭空自好,眼前傀儡为谁忙有有无无且耐烦,劳劳碌碌几时闲?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古古今今多变故,贫贫富富有循环.将将就就随时过,苦苦甜甜命1般.七罗洪先日月两轮悬,乾坤几万年;华屋量人斗,娇妻度客船;钱财身外物,儿女眼前冤;世人谁不染,脱却是神仙”。
3界跳是跳不出的,宠辱皆忘是人生的1种境界;尘世纷纷1笔勾,林泉深处任忧游。
盖间茅屋牵萝卜,开个柴门对水流。
得隙间眠真可乐,吃些淡饭可忘忧,眼前多少英雄汉,为甚由来不回头?八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清·方薰有闲常同书做伴,无事且与动为邻;九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词动苦后甜。
03 《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统编版
《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上)
作者: 孔 子 的 弟 子 及 再 传 弟子 类别:语录文集 成书时间:战国前期
作家作品 写作特色
诗文全解 主题主旨
归纳梳理 重点难点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 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而编 成的语录文集。
经典例题
考查范围
பைடு நூலகம்
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翻译:_孔__子__说__:__“___军__队__的__主__帅___可__以__改__变__,___普__通__人__的__志__向___却__不__可__改__变___。__”___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_子__夏__说__:___“__博__览___群__书__广__泛___学__习__,__而___且__能__坚__守___自__己__的__志___向__,__恳__切___地_ 提___问__,__多__考__虑__当___前__的__事__,__仁___德__就__在__其__中___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 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 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 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 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 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 的典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吃一场宋朝宴席品两宋饮食文化
吃⼀场宋朝宴席品两宋饮⾷⽂化俗话说:“民以⾷为天”,⼀个民族的饮⾷⽂化,是了解他们真实⽣活的⼀扇窗户,我们中国的饮⾷⽂化那是公认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今天,我就诚挚地邀请你和我⼀起去宋朝吃⼀场宴席,品⼀品两宋时期的饮⾷⽂化,体会⼀下宋朝⼈请客都⽤什么餐具?吃什么主⾷和菜品?喝什么酒和饮料?开宴席时都有什么⽂化娱乐活动?宋徽宗赵佶《⽂会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什么餐具?既然是请你吃⼀场好宴席,餐具那可是要有讲究的,我们都知道宋朝的瓷器很有名,宋朝⼈是不是像我们现代⼈⼀样⽤瓷器做餐具呢?其实不是,宋瓷对于我们来说很珍贵,对于宋⼈来说却是太普通常见了,那⽤什么做餐具才能显⽰宴席的档次和对客⼈的尊重呢?当然是⾮⾦银器不可呀!在宋朝上⾄皇帝、下⾄普通中等⼈家,请客的餐具都是以⾦银为主,⾦器⽤不起,那⾄少也得是银器,包括从碗、盘、勺⼦、酒杯、酒瓶到所有你能想到的⼀切餐具,整套都得⽤⾦银器。
⼤⽂豪欧阳修的《归⽥录》记载了宋真宗时期,有位清官叫鲁宗道,他因为做官太清廉家中连请客的银器都不全,只好将从⽼家来的客⼈请到附近酒馆招待,因为酒馆⾥⾦银餐具都很齐全。
可见那个时候请客吃宴席,最起码也是要⽤全套银餐具的,不然会被⼈视为不正常、不礼貌。
南宋⾦⽠酒盏四川彭州博物馆也不只是官员才如此,⼩康之家、⼩吃店、甚⾄寺院也多是⽤⾦银器餐具。
宋⼈洪迈的《夷坚志》描写南宋⼩康之家是这样招待客⼈的:“⼿捧漆盘,盘中盛果馔,别⽤⼀银杯贮酒。
”《东京梦华录》⾥说到夏天街上卖冷饮、时鲜的店家,⽣意好的都⽤⾦银器具。
⽇本有个僧⼈叫成寻的,他到宋朝游学,写了⼀叠⽇记编成了《参天台五台⼭记》,说不⽌是城市居民,就连寺院⾥吃饭也⼤多⽤银器,可见当时⽤⾦银作餐具是普遍的风⽓。
当然,还是会有⼈家备不全这些餐具,那么也没事,可以请四司六局⾥的台盘司上门服务。
所谓四司六局就是⼀种商业化的流动后厨体系,分⼯明确、提供上门服务,只要出钱,其他所有请客宴饮需要的东西,他们都能搞定,其中的台盘司就是专门负责餐具事宜,他们会提供全套的⾦银器具。
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饮食文化》章节测试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饮食文化》章节测试答案对应章节第一章1.【单选题】在中国,人们一向很讲究“吃”。
在当今世界,有“吃在中国”之说,中国被誉为( )A.“烹饪王国”B.“美食王国”C.“烹饪之邦”D.“美食之邦”正确答案:“烹饪王国”2.【多选题】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有( )A. 食谱广泛B. 博大精深C. 礼仪等级森严D. 烹饪技术发达正确答案:食谱广泛###博大精深###烹饪技术发达3.【单选题】中国烹饪在原料利用上的基本原则是( )A. 原料广泛B. 化废为宝C. 一料多吃D. 物尽其用正确答案:物尽其用4.【多选题】中国人给菜命名的根据主要是( )A. 以料命名B. 以味命名C. 以质命名D. 以时令命名正确答案:以料命名####以味命名###以质命名###以时令命名 5.【多选题】中国菜的造型既要重“形”,也要讲色彩效果。
其原则是( )A. 高超的造型绝技B. 必须体现食物原料的本色C. 与配料颜色的搭配要合理D. 刀法要精湛,独特正确答案:必须体现食物原料的本色###与配料颜色的搭配要合理6.【单选题】春秋时代哪位名人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表述了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理想追求和人生报复( )A. 管仲B. 伊尹C. 孟子D. 孔子正确答案:孔子对应章节第二章1.【多选题】川菜的代表名菜有( )A. 红烧对虾B. 夫妻肺片C. 松鼠鳜鱼D. 东坡墨鱼正确答案:夫妻肺片###东坡墨鱼2.【单选题】苏菜系由淮扬、苏锡、徐海三大地方风味菜肴组成,以何种菜为主体?( )A. 苏锡菜B. 淮扬菜C. 上海菜D. 徐海菜正确答案:淮扬菜3.【单选题】下列哪一道是鲁菜?( )A. 糖醋鲤鱼B. 狮子头C. 清炖马蹄D. 糖醋排骨正确答案:糖醋鲤鱼4.【单选题】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的菜系是?( )A. 苏菜B. 粤菜C. 川菜D. 鲁菜正确答案:川菜5.【多选题】福州菜的特点是?( )A. 注重以当地特产为条件选料B. 清鲜、淡爽,偏于甜酸,尤其讲究调汤C. 善用红糟作配料,具有防腐、去腥、增香、生味、调色的作用D. 特别讲究刀工、火工和造型,擅长炖、焖、煨、焐正确答案:清鲜、淡爽,偏于甜酸,尤其讲究调汤###善用红糟作配料,具有防腐、去腥、增香、生味、调色的作用6.【单选题】以其油重色浓、主味突出,尤以酸、辣、香、鲜、腊见长为特点,以东安子鸡、红椒腊牛肉等为名菜的是( )A. 浙菜B. 闽菜C. 湘菜D. 鲁菜正确答案:湘菜7.【多选题】下列属于湖南驰名湘菜的是?( )A. 全家福B. 百鸟朝凤C. 腊味合蒸D. 子龙脱袍正确答案:全家福###百鸟朝凤###子龙脱袍对应章节第三章1.【多选题】蒸馏酒是乙醇浓度高于原发酵产物的各种酒精饮料,以下属于蒸馏酒的是A. 白酒B. 白兰地C. 威士忌D. 伏特加正确答案:白酒### 白兰地### 威士忌### 伏特加2.【多选题】白酒俗称烧酒,是一种高浓度的酒精饮料,一般是粮食酿成后经蒸馏而成的。
古诗词里的衣食住行
《古诗词里的衣食住行》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古诗词的魅力和价值,让我 对古代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领略到了古代人们的生 活情趣和审美追求,也从中汲取了智慧和启示。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 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目录分析
《古诗词里的衣食住行》是一本独特且富有创意的书籍,它将古典诗词与现 代生活相结合,通过解读古诗词中的衣食住行元素,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场景和文化内涵。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别开生面 的阅读体验。
古诗词里的衣食住行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每一种
交通
古代
读者
中国人
建筑
古诗
诗词
通过
服饰 书中
词中
衣食住行
文化
章节
诗词
衣食住行
饮食
介绍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古诗词里的衣食住行》是一本以古诗词为媒介,深入探索古代中国人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文化 现象的书籍。本书通过精心挑选的古诗词,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丰富多 彩、细致入微的古代生活画卷。 在“衣”的章节中,作者通过解读古代诗人笔下的服饰描写,让读者领略到古代服饰的华丽与多 样。从华贵的丝绸锦绣到朴实的棉麻布衣,从飘逸的宽袍大袖到紧身的胡服骑装,每一种服饰都 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古代服饰的制作工艺和流行风尚,以及服饰在 社交场合中的重要作用。 在“食”的章节中,本书通过古诗词中的饮食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人丰富的饮食文化和独特的 饮食习俗。从山珍海味到家常便饭,从酒宴盛宴到街头小吃,每一种食物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 匠心。书中还介绍了古代食材的来源和加工方法,以及饮食文化对古代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化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化一、古诗中的酒文化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君子有酒,旨且多"。
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虽然已经积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仍然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种被吟咏入诗。
荆轲谋刺秦王,酒酣辞行而歌《易水》;刘邦甫定天下,宴饮既醉而唱《大风》;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横槊而赋《歌行》,秦汉时期,酒只是激发情绪而已。
直至魏晋时代阮籍、嵇康,“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两者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必然的内在联系。
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中古清高自洁的大诗人。
在其现存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饮酒,约占40%!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既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文化窥测的不变传统。
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们的心灵感受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过极为深远的潜在影响。
饮酒诗(之十四)陶渊明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
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
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
他的咏酒诗,首开风气,为后人树立了酒徒、隐士、诗人“三位一体”的风范,对后世文人的饮酒生活和吟酒诗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魏晋之后的隋唐,史称“盛世之治”,既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文学的全盛时期。
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转而讴歌“盛唐气象”。
既有心神的澄静,复具人性的高扬,活泼欢畅,饱满健举,创造出一种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使酒文化在这座古代诗歌的颠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
著名的饮酒诗人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据统计,李白现存诗文1050首,与酒有关的有170首,占总数16%左右;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与酒有关的约300首,占21%;而在《唐诗三百首》选本中,明确提到酒的诗有46首,占15%。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曾多次隐居学道,野山深林之中,“倾事幽酌,顾影还独尽”,这时他往往乐于独斟自饮,飘然来去。
如要寻酒友,凡夫俗子是不得入座的。
“幽人”,想必是一位与之气味相投,仙风道气的高士。
从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看,李白确实得到了陶渊明“任真”的嫡传。
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杜甫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呜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后寓居四川近十年。
他的咏酒诗写实的成分居多。
蜀中酿酒素有传统,青城山道士秘酿尤为著名,今日还留传其名酿“洞天乳酒”。
杜甫受酒后,即与邻翁、渔父等乡老朋友分享,一面下棋消遣,一面品尝美酒,其田园乐趣于此可见。
在宋代的苏东坡的饮酒诗中,“破愁解闷”之外,还增添了无限野趣与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朝曦迎客艳重岗,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不杯当属水仙王。
苏轼并不擅饮,但颇好置酒招客,本诗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他自己曾说:“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
”这又为后世文人,开启了新一流酒风。
苏东坡并且知酒、酿酒,著有《东坡酒经》专书,以及咏“竹叶酒”、“洞庭春”、“真一酒”、“蜜酒”、“桂酒”、“松花酒”等诗作,不少都可以直视为酿酒史料,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酒文化遗产。
中国酒道之精髓:"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指明中国酒文化的魂灵"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总的来说,当人生不得志的时候,愁肠满腹,忧心忡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坐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孔融),"行觞奏悲歌,永夜系白日"(徐干),"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身世酒杯中"的辛弃疾"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过着"寄酒为迹"的生活,当报国无门的时候则"人间路窄酒杯宽"。
无论"把酒问桑麻"(孟浩然),还是"把酒问青天"(苏轼),或是"煮酒论英雄"(曹孟德),诗人们寄托于酒的情意总是难以言表的。
那"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感觉让诗人们抒发了"共将诗酒趁年华"的才情,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酒朋诗侣"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
酒助诗兴,酝酿了无数优秀诗人的诗篇,同时诗人们也丰富了中国的酒文化。
二、胡食文化的融入在我国古代,对外来东西的名称前常常冠以“胡”字。
“胡”字的意思,原本是指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后来引伸为泛指国外的民族。
例如,《后汉书·五行志》所记:汉代的时候,“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唐代盛行胡食,唐人慧琳《一切经音义》称:“胡食者,即、烧饼、胡饼、搭纳等是也”;“此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
见诸正史的记载则有《旧唐书·舆服志》:“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唐诗名篇中咏胡食的如: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唐代胡风,还反映在各处胡人开设的酒店和在酒店充当服务人员的胡姬等方面。
当时,已经形成为了胡姬而去酒店饮酒的社会风气,所谓“胡姬侍酒”,这在唐诗中多有描述。
诸如李白的名句: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马蹄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前有一樽酒行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醉后赠王历阳双歌二胡姬,更是远清朝。
举酒挑朔月,从君不相饶。
此外胡店、胡酒、胡肴、胡姬、胡歌、胡舞,给这些具有浓厚异国情调的饮食业带来很大的繁荣。
胡姬酒肆还有个方便饮者之处,即可以欠帐,正如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王绩所咏:“有钱须教饮,无钱可别沽。
来时常道贳,惭愧酒家胡”《过酒家》。
这类胡姬酒肆常设在城门路边,适合人们送别亲友启程在此饯行,岑参《送宇文南金放后归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薄》写有在胡姬酒肆饯别友人的情景:“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
再者胡羊肉也很受欢迎,用羊肉煮、蒸之法烹制,《齐民要术》称作“胡炮肉法:肥白羊肉,生始周年者,杀,则生缕切如细叶,脂亦切。
著浑豉、盐、擘葱白、姜、椒、筚拨、胡椒,令调适。
净洗羊肚,翻之,以切肉脂内于肚中,以向满为限,缝合,作浪中坑,火烧使赤,却灰火。
内肚著坑中,还以灰火覆之,于上更燃火,炊一石米顷,便熟,香美异常”。
总之,由于千百年来外来饮食的传入和有关食品的命名,这股“胡”风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
我们再从外来饮食的各种名称上看吧,除了开这方面命名先河的胡字外,又增添了一些如“番”、“洋”、“西”以及来自外来语音译的美妙名字,如至今人们口头上还常挂着的“番茄”、“番薯”、“洋白菜”、“洋姜”、“西葫芦”、“西瓜”等等。
这一切,可以说反映了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乃是集中外饮食文化之大成。
同时饮食文化的丰富也扩大了诗人的创作题材。
三、古诗中的文人雅士的饮食养生法古往今来,文人雅士颇注重饮食保健,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养生之道,文人的饮食养生法,从其留下的诗作中可略见一斑。
食竹笋竹笋以色洁白、质细嫩、味清鲜而被视为“菜中珍品”,初上市时物稀价贵,李商隐赞道:“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
白居易《食笋》亦云:“……紫箨折故锦,素肌擘新玉。
每日逐加餐,佳食不思肉。
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
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曾两度出任杭州地方官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东坡,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大加赞赏竹笋“久抛松菊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陆游以“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盛赞江西的“猫头笋”。
郑板桥“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的诗句,对鲜笋烧鲥鱼的赞美之情更是跃然纸上。
这真可谓众所同嗜、异口同声、叫绝不已。
食松花松花具有保健美容功能,在古代被列为贡品。
唐朝女皇武则天十分喜欢松花,她常喜食一种用松花制作的“小精糕”。
苏东坡也爱吃用松花做的食品,他把松花、槐花和杏花入饭共蒸,密封几日后得酒,并歌咏道:“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食白菜大白菜因其“青白高雅,凌冬不凋,四时长见,有松之操”,故又名菘。
范成大有诗曰:“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
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喜食“东坡肉”的苏东坡,也以“白菘类羔豚”、“白菜赛糕肠”来赞美它。
他常用菘菜、蔓菁、荠菜等,加入米粉、少量生姜自制成“东坡羹”,并赋诗云:“开心暖胃闲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食栗子栗子,又称板栗、毛栗、凤栗、栗果等,常食可达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药王孙思邈称之为“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
”苏辙有诗赞曰:“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
”按李时珍介绍,“以袋盛生栗,悬挂风干,每晨吃十余颗,随后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
”食菊花菊花在我国素有“延寿客”之称,不少地方都有食菊的习惯,“东篱同坐尝花筵,一片琼霜入口鲜”的诗句,正是写食菊的乐趣。
菊花入馔,备受诗人青睐。
李峤的《九日应制得欢字》诗曰:“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
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
”王维诗云:“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
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
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
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
”郑所南的“道人四进花为粮,骨生灵气身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