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磁、反铁磁、顺磁、抗磁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顺磁性抗磁性铁磁性

顺磁性抗磁性铁磁性

原子物理学顺磁性,抗磁性,铁磁性指导教师:XXX专业:XXXX学号:XXXXXXXXXX姓名:XXXXXXX大学XXXX年X月X日顺磁性,抗磁性,铁磁性摘要:一些物质放在磁场中经过磁化后,它的宏观磁矩方向同磁场方向相反,此类物质称为抗磁性的;另一些物质放在磁场中经过磁化后,它的宏观磁矩方向同磁场方向相同,此类物质称为顺磁性的;而某些物质,如铁、钴、镍以及一些稀土元素和许多氧化物,在受到外磁场磁化后,显出比顺磁性强的很多的磁性,在失去磁场后,还保留磁性,这种现象称为铁磁性。

关键词:顺磁性,抗磁性,铁磁性一、顺磁性简介: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为正值,比反磁性大1~3个数量级,X约10^-5~10^-3,遵守Curie定律或Curie-Weiss定律。

物质中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离子、原子或分子时,存在电子的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也就存在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

在外磁场作用下,原来取向杂乱的磁矩将定向,从而表现出顺磁性。

定义:顺磁性是一种弱磁性。

当分子轨道或原子轨道上有落单的原子或电子时,就会产生顺磁性。

顺磁(性)物质的主要特点是原子或分子中含有没有完全抵消的电子磁矩,因而具有原子或分子磁矩。

但是原子(或分子)磁矩之间并无强的相互作用(一般为交换作用),因此原子磁矩在热骚动的影响下处于无规(混乱)排列状态,原子磁矩互相抵消而无合磁矩。

但是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这些原来在热骚动下混乱排列的原子磁矩便同时受到磁场作用使其趋向磁场排列和热骚动作用使其趋向混乱排列,因此总的效果是在外加磁场方向有一定的磁矩分量。

这样便使磁化率(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之比)成为正值,但数值也是很小,一般顺磁物质的磁化率约为十万分之一(10^-5),并且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原理:顺磁性物质可以被看作是由许多微小的磁棒组成的,这些磁棒可以旋转,但是无法移动。

这样的物质受到外部磁场的影响后其磁棒主要顺磁力线方向排列,但是这些磁棒互相之间不影响。

热振动不断地使得磁棒的方向重新排列,因此磁棒指向不排列比排列的可能性高。

磁性物理铁磁与顺磁

磁性物理铁磁与顺磁

磁性物理铁磁与顺磁磁性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

在物质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磁性的元素和化合物。

根据磁性的不同表现,可以将物质分为铁磁性、顺磁性、抗磁性和铁磁性等几种类型。

其中,铁磁性和顺磁性是最常见和重要的两种磁性现象。

本文将重点介绍铁磁性和顺磁性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

铁磁性是指物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会产生明显的磁化现象。

铁磁性物质的代表是铁、镍、钴等金属,以及铁氧体等化合物。

铁磁性物质在外加磁场下,会形成磁畴结构,即微观上呈现出一定方向的磁矩排列。

在无外磁场作用时,铁磁性物质中的磁矩方向是无规则的,总磁矩为零;而在外磁场作用下,磁矩会沿着外磁场方向排列,使整个物质呈现出磁化特性。

铁磁性物质在去除外磁场后,仍能保留一定的磁化强度,这种现象称为剩磁。

铁磁性物质的磁化强度随外磁场的增大而增大,但在一定磁场强度下会达到饱和状态,无法再增加磁化强度。

顺磁性是指物质在外加磁场下,磁化方向与外磁场方向一致,但磁化强度较弱,且不会保留剩磁。

顺磁性物质的代表是氧气、铜等。

顺磁性物质中的原子或离子本身并不具有磁矩,但在外磁场作用下,会产生磁矩并沿外磁场方向排列,使整个物质呈现出磁化特性。

顺磁性物质的磁化强度随外磁场的增大而增大,但不会出现饱和现象,且去除外磁场后磁化强度立即消失。

铁磁性和顺磁性在物质的磁性表现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铁磁性物质在外磁场下会形成磁畴结构,具有剩磁和矫顽力等特点,适用于制造永磁体、电磁铁等设备;而顺磁性物质在外磁场下磁化强度较弱,不具有剩磁和矫顽力,适用于磁共振成像、磁性材料的研究等领域。

除了铁磁性和顺磁性外,还有抗磁性和铁磁性等其他磁性现象。

抗磁性是指物质在外磁场下磁化方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磁化强度较弱,且不具有剩磁和矫顽力;铁磁性是指物质在外磁场下磁化方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磁化强度较强,但不具有剩磁和矫顽力。

这些不同类型的磁性现象在物质的磁性研究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抗磁性与顺磁性PPT课件

抗磁性与顺磁性PPT课件
第13页/共46页
郎之万顺磁性理论
每个原子内有 z 个电子,每个电子有自己 的运动轨道,在外磁场作用下,电子轨道 绕 H 进动,进动频率为ω,称为Lamor进 动频率。由于轨道面绕磁场进动,使电子 运动速度有一个变化⊿v,电子轨道磁矩增 加⊿μ,但方向与磁场相反,使总的电子轨 道磁矩减小。 总之,由于磁场作用引起电子轨道磁矩减小, 表现出抗磁性。
第14页/共46页
第15页/共46页
无论电子顺时针运动还是逆时针运动,所产生的附加磁矩△m都与外加磁场的方 向相反,故称为抗磁矩。
一个电子在外加磁场H 的作用下,产生的的抗磁矩为
ml
0e2r2H
4me
式中,负号表示△ml与H 的方向相反;分母me为电子质量
一个原子常有z 个电子,每个电子都要产生抗磁矩,由于电子的轨道半径不 同,故一个原子的抗磁矩为
第21页/共46页
顺磁体的分类
正常顺磁体 稀土金属,在居里点以上的铁磁金属等。
磁化率服从居里定律或居里 – 外斯定律。对于存在铁磁 转变的物质,在居里点以上服从居里 – 外斯定律。
磁碱化金率属等与。 温度无关的顺磁体
过渡族金属及其合金或 它们的化合物。
存反在铁磁反体当铁温磁度高体于尼转尔点变(的TN)顺时,磁表体现为顺磁体。
mat
0e2H
4m
z
ri2
i1
任何材料在磁场作用下都要产生抗磁性,与温度、外磁场无关。从广义上 来说,超导也是一种抗磁性。
第16页/共46页
第17页/共46页
第18页/共46页
第二节 抗磁性与顺磁性
• 物质磁性的分类 • 物质的抗磁性 • 物质的顺磁性 • 金属的抗磁性与顺磁性 • 影响因素 • 测量与应用

第五章-1 磁性材料(基础知识)(1)

第五章-1 磁性材料(基础知识)(1)
磁场强度H:通过电流产生磁场来定义的磁场的强度,单位A/m;
i=1A d=1m
×
H=1A/m
1 A/m的磁场强度就是直径为1m的单匝线圈通以1A电流时,在其中心处产生 的磁场强度。
M H
2)磁感应强度 B
物质在外加磁场H的作用下,发生磁化,磁感应强度B是外磁场强度H与
磁化强度M的总和:
M 感应磁矩μ
m
H
O
H
感应电子轨道电流
抗磁性物质M与H的关系
χ-1
抗磁性物质的磁化率

不随温度而改变。
O
T
抗磁性物质的原子中电子磁矩互相抵消,合磁矩为零,即没有固有磁矩;
但是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电子轨道运动会发生变化,而且在与外加
磁场的相反方向产生很小的感应磁矩。
常见的抗磁性物质:
① 惰性气体; ② 任何原子若电离至与惰性气体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则都将是抗磁性; ③ 不含过渡元素的共价化合物(如CO2),大部分有机化合物; ④ 部分金属,如Bi、Zn、Cu、Ag、Au、Hg、Pb等; ⑤ 部分非金属,如Si、S、P等; ⑥ 超导材料是
原子中存在未被填满的电子壳层是物质具有磁性的必要条件。
过渡金属原子的电子组态和玻尔磁子数
铁氧体中几种金属离子的3d层电子数及自旋磁矩
P251
物质的磁性
轨道 运动 电子 自旋 运动
轨道 磁矩 自旋 磁矩 未配对对电子 原子磁矩
+
(超)交换相互作用
磁性
2. 磁化强度和磁化率
2.1 磁化强度和磁化率的定义
。 ,
T > TN:磁矩的有序排列被完全破环,成为混乱排列并转化为顺磁性, T ,χ

顺磁性 逆磁性 铁磁性

顺磁性 逆磁性 铁磁性

磁性矿粒在磁场中能显示出磁性,这种现象叫磁化。

其根本原因是矿物粒子内原子磁矩按磁场方向的排列。

下面介绍物质磁性的来源和磁化的本质。

我们知道,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核外的电子不停地做轨道运动与自旋运动,以及原子核的自旋,这都形成微观电流。

每个微观电流相当于一个微小的载流线圈,因而具有一定的磁矩。

大多数物质原子核的磁矩比电子磁矩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故物质的磁性是以电子的磁矩,尤其是它的自旋磁矩起主要作用。

物质的磁性本质常以原子或分子的等效磁矩(或叫做单元磁矩)和磁化强度来说明。

逆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与铁磁性物质的差别,是由于在外磁场的作用下,磁化状态各不相同。

逆磁性物质在没有外界磁场时,原子中的磁矩互相抵消,原子的等效磁矩等于零,物质对外不显磁性。

当有外磁场存在时,绕原子核旋转流也将有所改变,原子中原有磁矩的平衡状态就受到破坏,每个原子中就出现了一个不平衡的磁矩。

根据楞次定律,这个的电子受到磁力的作用,它的角动量发生改变,也就是它们旋转的角速度将有所改变,因而原子中的微观电不平衡的磁矩和外磁场方向相反,从而削弱外磁场。

一般这为负值。

逆磁性物质较为明显种反磁效应相当微弱性。

当有外加磁场时,固有磁矩都企图趋向外磁氧场方向,物质即显磁性,这时我们就称物质被磁化了。

一旦外磁场消失,物质也失去它的磁性。

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系数为正值。

铝、钡、钙、钨、钛、镁、铂、等都是顺磁物质。

可见,这类物质原子的固有磁矩是产生磁效应的根本原因。

铁磁性物质与逆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有显著区别。

铁、钴、镍和它们的某些合金以及锰和铬的某些合金等一类有结晶状态的物质,即使在较弱的外磁场作用下,也呈强烈的磁化,这类物质叫铁磁性物质。

铁磁性物质内部的原子磁矩在没有外磁场的作用下,已经以某种方式排列起来,,当外磁场出去后,逆磁效应也就消失,实际上逆磁效应普遍存在于所有物质之排列,这些自发磁化的小区域又称之为磁畴。

在没有外加磁场时,铁磁性物质内各个磁畴的自发磁化取向各不相同,对外磁效应互相抵消,因而不显示磁性。

第七章磁介质

第七章磁介质
对于各向同性的线性的磁介质,磁化强度M、磁感强度B和磁 场强度H的关系分别为:
1 M
m B 0 1 m
1 m r
M m H (r 1)H
式中
m 称为介质的磁化率,它是一个与磁场无关的常量,仅取
第七章 —— 磁介质
1
学习重点
1、介质中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 2、介质中的电磁场的能量密度与能流密度
学习难点
1、磁化电流的面密度与体密度 2、铁磁性
第七章 —— 磁介质 2
本章的基本内容及思路
本章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介绍磁介质的性质,二是讨论磁
介质与磁场的相互作用规律。磁介质指的是放入磁场后会受到磁场 的影响,反过来又会影响磁场分布的物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 实物质都可以说是磁介质,只不过不同物质受磁场影响和对磁场影 响有所不同。本章首先从实验事实出发,对磁介质进行分类,定性
磁介质的磁化程度M取决于组成磁介质的每个分子磁矩Pm的大小
以及它们排列整齐的程度,用磁化强度来描写介质磁化程度,磁化强
度定义为单位体积内各分子磁矩的矢量和,即 : Pmi M V 上式中,分子为V内所有各分子的磁矩的矢量和,V为物理无限小 体积元。
2、磁化电流
磁介质在外磁场的作用下,介质被磁化,在介质内或介质表面出 现磁化电流,它是由束缚在原子内的电荷形成的,也称为束缚电流。
第七章 磁介质
学习目标
1、了解顺磁质,抗磁质及铁磁质的特点及其微观解释。
2、领会磁化强度,磁化电流的概念,明确M 、B、H三个
矢量的联系。 3、熟练运用有介质存在时的安培环路定理计算一些特殊 电流分布所产生的磁场。 4、了解磁路定理,会运用它对简单磁路进行计算。
5、掌握介质中电磁场的能量密度与能流密度表达式。

四态法构建四个磁态

四态法构建四个磁态

四态法构建四个磁态
四态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描述和解释物质的磁性状态。

它包括四种磁态:顺磁态、铁磁态、反铁磁态和亚铁磁态。

1.顺磁态:在这种状态下,原子或分子的自旋方向是混乱的,没
有长程的磁有序。

这意味着原子或分子的磁矩方向是随机的,不会相互抵消,因此整个系统的磁化强度不为零。

2.铁磁态:铁磁态与顺磁态不同,原子或分子的自旋方向是整齐
排列的,即它们的磁矩方向相同。

这导致了一个长程的磁有
序,使得整个系统的磁化强度非常大。

铁磁态是许多金属和合金的典型磁性状态。

3.反铁磁态:与铁磁态相反,反铁磁态中原子或分子的自旋方向
是反向排列的,即它们的磁矩方向相反。

这导致了一个长程的磁有序,但整个系统的磁化强度为零。

4.亚铁磁态:亚铁磁态是介于铁磁态和反铁磁态之间的一种状
态。

在这种状态下,原子或分子的自旋方向既有正向也有反
向,但正向和反向的数目不同,因此整个系统的磁化强度不为零。

亚铁磁态在许多物质中都存在,尤其是在过渡金属氧化物中。

这四种磁态的特性决定了它们在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重要性。

了解这些状态的性质和行为对于理解物质的磁学性质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铁磁、反铁磁、顺磁、抗磁

铁磁、反铁磁、顺磁、抗磁

铁磁性铁磁性Ferromagnetism过渡族金属(如铁)及它们的合金和化合物所具有的磁性叫做铁磁性,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铁是具有铁磁性物质中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

钐(Samarium),钕(neod ymium)与钴的合金常被用来制造强磁铁。

铁磁理论的奠基者,法国物理学家P.-E.外斯于1907年提出了铁磁现象的唯象理论。

他假定铁磁体内部存在强大的“分子场”,即使无外磁场,也能使内部自发地磁化;自发磁化的小区域称为磁畴,每个磁畴的磁化均达到磁饱和。

实验表明,磁畴磁矩起因于电子的自旋磁矩。

1928年W.K.海森伯首先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铁磁体的自发磁化强度,给予外斯的“分子场”以量子力学解释。

1930年F.布洛赫提出了自旋波理论。

海森伯和布洛赫的铁磁理论认为铁磁性来源于不配对的电子自旋的直接交换作用。

铁磁性材料存在长程序,即磁畴内每个原子的未配对电子自旋倾向于平行排列。

因此,在磁畴内磁性是非常强的,但材料整体可能并不体现出强磁性,因为不同磁畴的磁性取向可能是随机排列的。

如果我们外加一个微小磁场,比如螺线管的磁场会使本来随机排列的磁畴取向一致,这时我们说材料被磁化[1]。

材料被磁化后,将得到很强的磁场,这就是电磁铁的物理原理。

当外加磁场去掉后,材料仍会剩余一些磁场,或者说材料"记忆"了它们被磁化的历史。

这种现象叫作剩磁,所谓永磁体就是被磁化后,剩磁很大。

当温度很高时,由于无规则热运动的增强,磁性会消失,这个临界温度叫居里温度(Curie temperature)。

如果我们考察铁磁材料在外加磁场下的机械响应,会发现在外加磁场方向,材料的长度会发生微小的改变,这种性质叫作磁致伸缩(magnetostriction)。

产生铁磁性条件:铁磁质的自发磁化:铁磁现象虽然发现很早,然而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和规律,还是在本世纪初才开始认识的。

1907年法国科学家外斯系统地提出了铁磁性假说,其主要内容有:铁磁物质内部存在很强的“分子场”,在“分子场”的作用下,原子磁矩趋于同向平行排列,即自发磁化至饱和,称为自发磁化;铁磁体自发磁化分成若干个小区域(这种自发磁化至饱和的小区域称为磁畴),由于各个区域(磁畴)的磁化方向各不相同,其磁性彼此相互抵消,所以大块铁磁体对外不显示磁性。

抗性、顺磁性和铁磁性

抗性、顺磁性和铁磁性
2
磁化规律: M H
(1)电子轨道在磁场中旋进产生的宏观磁性
M dPl Pl sin d Pl sin L dt dt
M l B sin
L
l
Pl
B
B
d dPl Pl
B
µ l

Pl dPl
3

旋进角动量与外磁场同方 向,与旋进角动量相应的 轨道磁矩(感应磁矩)与 外磁场方向相反。 感应磁矩是抗磁性的来源。
单位体积的原子数
M N
o Ze N
2
6m
H r2
o Ze2 N 2 M r H 6m
4
电子轨道在磁场中旋进产生的宏观磁性具有抗磁性
(2)具有磁矩的原子在磁场中各种取向的平均效果 产生宏观磁性
具有磁矩的原子在磁场中的附加能量:
=- J B cos
J 和外磁场夹角< 90o的原子的能级 低于 J 和外磁场夹角> 90o的原子的能级
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
L
l
Pl
B
1 l e B 0 H 电子轨道旋进频率: L 2 Pl 4 m
o Ze H 一个原子中的Z个电子形成的环流: i Ze L 4 m
2
o Ze2 H r2 一个原子中的Z个电子轨道旋进引起的磁矩为: 6m
磁化强度(单位体积中的磁矩):

J
e Mg B / KT
可算出平均磁矩为
J ( J 1) g 2 B 2 B 3kT
o J ( J 1) g 2 B 2 磁化率: H 3KT

o J 2
3KT
(一个原子磁化率)

材料的磁学

材料的磁学

在MnO晶体结构中,相邻Mn2+离子的磁矩都成反向平行排列, 结果磁矩相互对消,整个固体材料的总磁矩为零
对于反铁磁性与亚铁磁性的晶体(如:NiO、 FeF2、Fe3O4),其晶格结构是磁性离子与 非磁性离子相互交叉排列。两个磁性离子被 非磁性离子隔开,磁性离子间距很大,故自 发磁化难以用d-d交换作用模型解释,此 时磁性离子间的交换作用是以隔在中间的非 磁性离子为媒介来实现的。 ——超交换作用
交换能与铁磁性的关系 居里点:铁磁体的铁磁性只在某一温度以下才表现出来,超 过这一温度,由于物质内部热骚动破坏电子自旋磁矩的平行 取向,因而自发磁化强度变为0,铁磁性消失。这一温度称为 居里点TC。在居里点以上,材料表现为强顺磁性,其磁化率 与温度的关系服从居里-外斯定律,
=C/(T-Tc)
式中C为居里常数
在真空中,磁感应强度为
B0 0 H
式中μ0为真空磁导率,其值: 4π×10-7 H/m
三、磁导率
1.磁导率的物理意义:
表示材料在单位磁场强度的外磁场作用下,材料内部的磁通量 密度。是材料的特征常数。 2. 有两种表示方法:
① 绝对磁导率µ
② 相对磁导率µ = µ /µ r 0
3.相对磁导率μr 定义: 材料的磁导率μ与真空磁导率μ0之比。
二、特征: 所感应的磁矩很小,方向与外磁场相反,即磁化强度M为很小 的负值。
相对磁导率μ
r
<1,磁化率χ <0(为负值)。
在抗磁体内部的磁感应强度B比真空中的小。抗磁体的磁化率 χ 约为-10-5数量级。 所有材料都有抗磁性。因为它很弱,只有当其它类型的磁性 完全消失时才能被观察。 如Bi,Cu,Ag,Au
例如:反铁磁性MnO
Mn 2+ :3s 2 3d 5 , L 0, S 5 / 2, 2 S B 5 B

第一章第三节 磁性分类

第一章第三节 磁性分类
1
m
Tp O
Tc
T
第三节 磁性分类
亚铁磁物质主要是一些人工合成的含过渡族元素和稀土元素
的某些特定结构的氧化物,例如:
尖晶石结构:Fe3O4, MnFe2O4, CoFe2O4 石榴石结构:A3Fe5O12, (A=Y, Sm, Gd, Dy, Ho, Er, Yb ) 磁铅石结构:BaFe12O19, PbFe12O19, SrFe12O19, 钙钛矿结构:LaFeO3,
第一章 磁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基本磁学量 第二节 磁化状态下磁体中的静磁能量 第三节 磁性分类 第四节 磁性材料的磁化
第三节 磁性分类
从实用的观点,根据磁化率χ大小与符号,可分为五种:
一、抗磁性(Diamagnetism)
1
这是19世纪后半叶就已经发现并研究的 d
一类弱磁性。它的最基本特征是磁化率为
自由基 ➢ 少数含有偶数个电子的化合物:O2、有机物中的双自由基等
第三节 磁性分类
三、反铁磁性(Antiferromagnetism) 反铁磁性是1936年首先由法国科学家Néel从理论上预言、1938 年发现,1949年被中子实验证实的,它的基本特征是存在一个磁 性转变温度(奈耳温度TN),在此点磁化率温度关系出现峰值。
显示宏观磁性,在磁场作用下,原子磁矩转向H方向,感生出与H
一致的M。所以, χp> 0,但数值很小(显微弱磁性)。室温下χP : 10-3~10-6。
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是温度的函数,服从居里定律或居里-外
斯(Curie-Weiss)定律。 1/ p
P
C T
居里定律
P
T
C TP
居里-外斯定律
O
P
2. 严格说来上面的分类是针对物质磁性质进行的,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温度 区域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磁类型,而且与其晶体结构有密切关系:例如室温附 近的金属铁为铁磁性,超过居里温度(1040K)后变为顺磁性,它受到高于 1.5×1010Pa的高压时,其结构从bcc变为hcp(hexagonal close-packed ),磁性变 为非铁磁性。我们只可以说常温常压下铁是铁磁性物质。

5 材料的磁学性能

5  材料的磁学性能

外磁场。
顺磁体的原子或离子是有磁矩的(称为原子固有磁矩,它是电子 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的矢量和),其源于原子内未填满的电子 壳层(如过渡元素的d层,稀土金属的f层),或源于具有奇数个电
子的原子。但无外磁场时,由于热振动的影响,其原子磁矩的取 向是无序的,故总磁矩为零。
当有外磁场作用,则原子磁矩便排向外磁场的方向,总磁矩便大
材料名称 氧化铝 铜 金 水银 硅 银
当有介质时,介质被磁化后,其产生的磁场强度M和源
磁场强度H对运动电荷共同产生作用,此时磁感应强度
和B磁场强度H有何关系?
B 0 ( H M )
令 则
0 (1 ) H 0 (1 ) B H
式中的μ为介质的磁导率,单位为H/m,是磁性材料 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其也反映了介质磁化的能力。
亚铁磁性物质由磁矩大小不同的两种离子(或原子)组成,
矩,这就是亚铁磁性(ferrimagnetism)。
尼尔点是反铁磁性转变为顺磁性的温度(有时也称为反铁磁 物质的居里点Tc) 。
尼尔点
图5-14 三种磁化状态示意图
5.3.3 磁畴 铁磁性(ferromagnetism)材料所以能使磁化 强度显著增大(即使在很弱的外磁场作用下, 也能显示出强弱性),这是由于物质内部存在 着自发磁化的小区域——磁畴(magnetic domain)的缘故。
外磁场除去后仍保持相当大的永久磁性, 这种磁性称为铁磁性。
过渡金属铁、钴、镍和某些稀土金属如钆、 钇、钐、铕等都具有铁磁性。 此材料的磁化率可高达103,M>>H
5.2 抗磁性与顺磁性
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带正
电荷的原子核(简称核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所构

铁磁、反铁磁、顺磁、抗磁

铁磁、反铁磁、顺磁、抗磁

铁磁性铁磁性Ferromagnetism过渡族金属(如铁)及它们的合金和化合物所具有的磁性叫做铁磁性,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铁是具有铁磁性物质中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

钐(Samarium),钕(neod ymium)与钴的合金常被用来制造强磁铁。

铁磁理论的奠基者,法国物理学家P.-E.外斯于1907年提出了铁磁现象的唯象理论。

他假定铁磁体内部存在强大的“分子场”,即使无外磁场,也能使内部自发地磁化;自发磁化的小区域称为磁畴,每个磁畴的磁化均达到磁饱和。

实验表明,磁畴磁矩起因于电子的自旋磁矩。

1928年W.K.海森伯首先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铁磁体的自发磁化强度,给予外斯的“分子场”以量子力学解释。

1930年F.布洛赫提出了自旋波理论。

海森伯和布洛赫的铁磁理论认为铁磁性来源于不配对的电子自旋的直接交换作用。

铁磁性材料存在长程序,即磁畴内每个原子的未配对电子自旋倾向于平行排列。

因此,在磁畴内磁性是非常强的,但材料整体可能并不体现出强磁性,因为不同磁畴的磁性取向可能是随机排列的。

如果我们外加一个微小磁场,比如螺线管的磁场会使本来随机排列的磁畴取向一致,这时我们说材料被磁化[1]。

材料被磁化后,将得到很强的磁场,这就是电磁铁的物理原理。

当外加磁场去掉后,材料仍会剩余一些磁场,或者说材料"记忆"了它们被磁化的历史。

这种现象叫作剩磁,所谓永磁体就是被磁化后,剩磁很大。

当温度很高时,由于无规则热运动的增强,磁性会消失,这个临界温度叫居里温度(Curie temperature)。

如果我们考察铁磁材料在外加磁场下的机械响应,会发现在外加磁场方向,材料的长度会发生微小的改变,这种性质叫作磁致伸缩(magnetostriction)。

产生铁磁性条件:铁磁质的自发磁化:铁磁现象虽然发现很早,然而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和规律,还是在本世纪初才开始认识的。

1907年法国科学家外斯系统地提出了铁磁性假说,其主要内容有:铁磁物质内部存在很强的“分子场”,在“分子场”的作用下,原子磁矩趋于同向平行排列,即自发磁化至饱和,称为自发磁化;铁磁体自发磁化分成若干个小区域(这种自发磁化至饱和的小区域称为磁畴),由于各个区域(磁畴)的磁化方向各不相同,其磁性彼此相互抵消,所以大块铁磁体对外不显示磁性。

铁磁性,顺磁性,

铁磁性,顺磁性,

物质磁性的分类1、抗磁性当磁化强度M为负时,固体表现为抗磁性.Bi、Cu、Ag、Au等金属具有这种性质.在外磁场中,这类磁化了的介质内部的磁感应强度小于真空中的磁感应强度M.抗磁性物质的原子(离子)的磁矩应为零,即不存在永久磁矩.当抗磁性物质放入外磁场中,外磁场使电子轨道改变,感生一个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的磁矩,表现为抗磁性.所以抗磁性来源于原子中电子轨道状态的变化.抗磁性物质的抗磁性一般很微弱,磁化率H 一般约为-10-5,为负值.2、顺磁性顺磁性物质的主要特征是,不论外加磁场是否存在,原子内部存在永久磁矩.但在无外加磁场时,由于顺磁物质的原子做无规则的热振动,宏观看来,没有磁性;在外加磁场作用下,每个原子磁矩比较规则地取向,物质显示极弱的磁性.磁化强度与外磁场方向一致,为正,而且严格地与外磁场H成正比.顺磁性物质的磁性除了与H有关外,还依赖于温度.其磁化率H与绝对温度T成反比.式中,C称为居里常数,取决于顺磁物质的磁化强度和磁矩大小.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一般也很小,室温下H约为10-5.一般含有奇数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电子未填满壳层的原子或离子,如过渡元素、稀土元素、钢系元素,还有铝铂等金属,都属于顺磁物质.3、铁磁性对诸如Fe、Co、Ni等物质,在室温下磁化率可达10-3数量级,称这类物质的磁性为铁磁性.铁磁性物质即使在较弱的磁场内,也可得到极高的磁化强度,而且当外磁场移去后,仍可保留极强的磁性.其磁化率为正值,但当外场增大时,由于磁化强度迅速达到饱和,其H变小.铁磁性物质具有很强的磁性,主要起因于它们具有很强的内部交换场.铁磁物质的交换能为正值,而且较大,使得相邻原子的磁矩平行取向(相应于稳定状态),在物质内部形成许多小区域——磁畴.每个磁畴大约有1015个原子.这些原子的磁矩沿同一方向排列,假设晶体内部存在很强的称为“分子场”的内场,“分子场”足以使每个磁畴自动磁化达饱和状态.这种自生的磁化强度叫自发磁化强度.由于它的存在,铁磁物质能在弱磁场下强列地磁化.因此自发磁化是铁磁物质的基本特征,也是铁磁物质和顺磁物质的区别所在.铁磁体的铁磁性只在某一温度以下才表现出来,超过这一温度,由于物质内部热骚动破坏电子自旋磁矩的平行取向,因而自发磁化强度变为0,铁磁性消失.这一温度称为居里点.在居里点以上,材料表现为强顺磁性,其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服从居里——外斯定律,式中C为居里常数.4、反铁磁性反铁磁性是指由于电子自旋反向平行排列.在同一子晶格中有自发磁化强度,电子磁矩是同向排列的;在不同子晶格中,电子磁矩反向排列.两个子晶格中自发磁化强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整个晶体.反铁磁性物质大都是非金属化合物,如MnO.不论在什么温度下,都不能观察到反铁磁性物质的任何自发磁化现象,因此其宏观特性是顺磁性的,M与H处于同一方向,磁化率为正值.温度很高时,极小;温度降低,逐渐增大.在一定温度时,达最大值.称为反铁磁性物质的居里点或尼尔点.对尼尔点存在在极低温度下,由于相邻原子的自旋完全反向,其磁矩几乎完全抵消,故磁化率几乎接近于0.当温度上升时,使自旋反向的作用减弱,增加.当温度升至尼尔点以上时,热骚动的影响较大,此时反铁磁体与顺磁体有相同的磁化行为.。

材料物理性能-磁性能

材料物理性能-磁性能

1831—1879
居里定律
发明了磁秤(磁天平),实现了对弱磁性的测量。
根据大量的实验结果,总结出著名的居里定律。
抗磁体的磁化率不依赖磁场强度且一般不依赖于温度; 顺磁体的磁化率不依赖磁场强度且与温度成反比; 铁在某一温度(居里温度)以上失去磁性。
压电效应的发现; 放射性物质研究,发现了镭。
由此说明了地磁的成因和物质的磁性。
(1775-1836)
发现四 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揭示了物质磁性的本质。
电和磁本质上是统一的。
电磁感应现象
1831年,由法拉第发现。
俗称磁生电,直接导致了发电机的
发明,影响非常深远。
其它成果: 1834年,发现了电解定律,开创 了电化学学科。 发现了物质的抗磁性。 提出了电磁场这一概念。 法拉第,英国科学家
居里定律
居里-外斯定律
C T C T
3.相变及组织转变的影响
当材料发生同素异构转变时,晶格类型及原子间距
发生变化,会影响电子运动状态而导致磁化率的变 化。例如,正方晶格的白锡转变为金刚石结构的灰 锡时,磁化率明显变化。当材料发生其他相变时, 也会影响磁化率,影响的规律比较复杂。
Ht H H
磁场强度的单位是A/m (安/米)。 磁化强度 M :材料被磁化后,单位体积的磁矩 1 M mi V 磁化强度的单位是A/m (安/米)。mi为原子固有磁矩。
H M
磁化率χ:表征物质本身的磁化特性,量纲为1,其值可正、 可负。
M H
磁导率μ:反映了磁感应强度与外磁场强度的关系,即当 外磁场增加时磁感应强度增加的速率。
顺磁磁化过程示意图
(a)无磁场 (b)弱磁场 (c)强磁场

磁化物理知识点总结

磁化物理知识点总结

磁化物理知识点总结磁化强度(H)是单位体积内物质的总磁矩。

磁化强度的方向总是与外部磁场的方向一致,其大小与外部磁场的强度成正比。

磁化强度与磁化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H = M/χ_m其中,M为磁化强度,χ_m为磁化率。

磁感应强度(B)是物质在外部磁场作用下的表现,它是由外磁场所引起的磁化与自由磁化引起的磁化叠加形成的。

磁感应强度与磁化强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B = μ_0H + M其中,μ_0是真空中的磁导率,H是外部磁场的磁场强度,M为磁化强度。

磁化率(χ_m)是描述物质在外部磁场作用下磁化程度的量。

磁化率与磁感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M = χ_mH在物理学中,磁化率又分为顺磁磁化率和铁磁磁化率两种。

顺磁磁化率是指物质在外磁场下磁化后与外磁场方向一致的情况,而铁磁磁化率是指物质在外磁场下磁化后与外磁场方向不一致的情况。

磁化率的大小与物质自身的特性有关,通常来说,顺磁磁化率远小于铁磁磁化率。

除了磁化率以外,磁矩也是描述物质磁化程度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磁矩是物质在外部磁场作用下所产生的磁性矩阵,在宏观物理学中,磁矩通常使用J来表示。

磁矩的大小与方向都是与物质的磁化程度有关的,它的大小与物质的磁性有关,通常来说,磁性越强的物质磁矩也就越大。

在磁化物理中,不同物质在外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的磁化效果也不同,可以分为铁磁、反铁磁、顺磁和抗磁四种情况。

铁磁:铁磁物质在外部磁场作用下产生磁化效果,且与外部磁场方向一致。

反铁磁:反铁磁物质在外部磁场作用下产生的磁化效果与外部磁场方向相反。

顺磁:顺磁物质在外部磁场作用下也会产生磁化效果,但是它与外部磁场方向一致,且磁化强度比较弱。

抗磁:抗磁物质在外部磁场作用下不会产生磁化效果,它对外部磁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磁化物理还涉及到磁滞与磁滞回线的概念。

磁滞是指物质在外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磁化后再去掉外磁场和磁化迹象仍然存在的现象。

磁滞回线则是描述物质在外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的磁化与去磁后的磁化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磁、反铁磁、顺磁、抗磁铁磁性铁磁性Ferromagnetism过渡族金属(如铁)及它们的合金和化合物所具有的磁性叫做铁磁性,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铁是具有铁磁性物质中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

钐(Sam arium),钕(neodymium)与钴的合金常被用来制造强磁铁。

铁磁理论的奠基者,法国物理学家P.-E.外斯于1907年提出了铁磁现象的唯象理论。

他假定铁磁体内部存在强大的“分子场”,即使无外磁场,也能使内部自发地磁化;自发磁化的小区域称为磁畴,每个磁畴的磁化均达到磁饱和。

实验表明,磁畴磁矩起因于电子的自旋磁矩。

1928年W.K.海森伯首先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铁磁体的自发磁化强度,给予外斯的“分子场”以量子力学解释。

1930年F.布洛赫提出了自旋波理论。

海森伯和布洛赫的铁磁理论认为铁磁性来源于不配对的电子自旋的直接交换作用。

铁磁性材料存在长程序,即磁畴内每个原子的未配对电子自旋倾向于平行排列。

因此,在磁畴内磁性是非常强的,但材料整体可能并不体现出强磁性,因为不同磁畴的磁性取向可能是随机排列的。

如果我们外加一个微小磁场,比如螺线管的磁场会使本来随机排列的磁畴取向一致,这时我们说材料被磁化[1]。

材料被磁化后,将得到很强的磁场,这就是电磁铁的物理原理。

当外加磁场去掉后,材料仍会剩余一些磁场,或者说材料"记忆"了它们被磁化的历史。

这种现象叫作剩磁,所谓永磁体就是被磁化后,剩磁很大。

当温度很高时,由于无规则热运动的增强,磁性会消失,这个临界温度叫居里温度(Curie temperature)。

如果我们考察铁磁材料在外加磁场下的机械响应,会发现在外加磁场方向,材料的长度会发生微小的改变,这种性质叫作磁致伸缩(magnetostrictio n)。

产生铁磁性条件:铁磁质的自发磁化:铁磁现象虽然发现很早,然而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和规律,还是在本世纪初才开始认识的。

1907年法国科学家外斯系统地提出了铁磁性假说,其主要内容有:铁磁物质内部存在很强的“分子场”,在“分子场”的作用下,原子磁矩趋于同向平行排列,即自发磁化至饱和,称为自发磁化;铁磁体自发磁化分成若干个小区域(这种自发磁化至饱和的小区域称为磁畴),由于各个区域(磁畴)的磁化方向各不相同,其磁性彼此相互抵消,所以大块铁磁体对外不显示磁性。

外斯的假说取得了很大成功,实验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现代的铁磁性理论。

在分子场假说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发磁化(spontaneous magnetization)理论,解释了铁磁性的本质;在磁畴假说的基础上发展了技术磁化理论,解释了铁磁体在磁场中的行为。

铁磁性材料的磁性是自发产生的。

所谓磁化过程(又称感磁或充磁)只不过是把物质本身的磁性显示出来,而不是由外界向物质提供磁性的过程。

实验证明,铁磁质自发磁化的根源是原子(正离子)磁矩,而且在原子磁矩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电子自旋磁矩。

与原子顺磁性一样,在原子的电子壳层中存在没有被电子填满的状态是产生铁磁性的必要条件。

例如铁的3d状态有四个空位,钴的3d状态有三个空位,镍的3d 态有二个空位。

如果使充填的电子自旋磁矩按同向排列起来,将会得到较大磁矩,理论上铁有4μB,钴有3μB,镍有2μB。

可是对另一些过渡族元素,如锰在3d态上有五个空位,若同向排列,则它们自旋磁矩的应是5μB,但它并不是铁磁性元素。

因此,在原子中存在没有被电子填满的状态(d或f态)是产生铁磁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故产生铁磁性不仅仅在于元素的原子磁矩是否高,而且还要考虑形成晶体时,原子之间相互键合的作用是否对形成铁磁性有利。

这是形成铁磁性的第二个条件。

根据键合理论可知,原子相互接近形成分子时,电子云要相互重叠,电子要相互交换。

对于过渡族金属,原子的3d的状态与s态能量相差不大,因此它们的电子云也将重叠,引起s、d状态电子的再分配。

这种交换便产生一种交换能Eex(与交换积分有关),此交换能有可能使相邻原子内d层末抵消的自旋磁矩同向排列起来。

量子力学计算表明,当磁性物质内部相邻原子的电子交换积分为正时(A>0),相邻原子磁矩将同向平行排列,从而实现自发磁化。

这就是铁磁性产生的原因。

这种相邻原子的电子交换效应,其本质仍是静电力迫使电子自旋磁矩平行排列,作用的效果好像强磁场一样。

外斯分子场就是这样得名的。

理论计算证明,交换积分A不仅与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有关,而且强烈地依赖子原子核之间的距离Rab (点阵常数),如图5-13所示。

由图可见,只有当原子核之间的距离Rab与参加交换作用的电子距核的距离(电子壳层半径)r之比大于3,交换积分才有可能为正。

铁、钴、镍以及某些稀土元素满足自发磁化的条件。

铬、锰的A是负值,不是铁磁性金属,但通过合金化作用,改变其点阵常数,使得Rab /r之比大于3,便可得到铁磁性合金。

综上所述,铁磁性产生的条件:①原子内部要有末填满的电子壳层;②及Rab/r之比大于3使交换积分A为正。

前者指的是原子本征磁矩不为零;后者指的是要有一定的晶体结构。

根据自发磁化的过程和理论,可以解释许多铁磁特性。

例如温度对铁磁性的影响。

当温度升高时,原子间距加大,降低了交换作用,同时热运动不断破坏原子磁矩的规则取向,故自发磁化强度Ms下降。

直到温度高于居里点,以致完全破坏了原子磁矩的规则取向,自发磁矩就不存在了,材料由铁磁性变为顺磁性。

同样,可以解释磁晶各向异性、磁致伸缩等。

具有铁磁性的元素:到目前为止,仅有四种金属元素在室温以上是铁磁性的,即铁,钴,镍和钆,极低低温下有五种元素是铁磁性的,即铽、镝、钬、铒和铥居里温度分别为:铁768℃,钴1070℃,镍376℃,钆20℃反铁磁性概念解析在原子自旋(磁矩)受交换作用而呈现有序排列的序磁材料中,如果相邻原子自旋间因受负的交换作用,自旋为反平行排列,则磁矩虽处于有序状态(称为序磁性),但总的净磁矩在不受外场作用时仍为零。

这种磁有序状态称为反铁磁性。

注:①这种材料当加上磁场后其磁矩倾向于沿磁场方向排列,即材料显示出小的正磁化率。

但该磁化率与温度相关,并在奈尔点有最大值。

②用主要磁现象为反铁磁性物质制成的材料,称为反铁磁材料。

反铁磁性是指由于电子自旋[1]反向平行排列。

在同一子晶格中有自发磁化强度,电子磁矩是同向排列的;在不同子晶格中,电子磁矩反向排列。

两个子晶格中自发磁化强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整个晶体。

反铁磁性物质大都是非金属化合物,如MnO。

不论在什么温度下,都不能观察到反铁磁性物质的任何自发磁化现象,因此其宏观特性是顺磁性的,M与H处于同一方向,磁化率为正值。

温度很高时,极小;温度降低,逐渐增大。

在一定温度时,达最大值。

称为反铁磁性物质的居里点或尼尔点。

对尼尔点存在的解释是:在极低温度下,由于相邻原子的自旋完全反向,其磁矩几乎完全抵消,故磁化率几乎接近于0。

当温度上升时,使自旋反向的作用减弱,增加。

当温度升至尼尔点以上时,热骚动的影响较大,此时反铁磁体与顺磁体有相同的磁化行为。

反铁磁性物质置於磁场中,其邻近原子之磁矩相等而排列方向刚好相反,因此其磁化率为零。

许多过渡元素之化合物都有这种反铁磁性。

物质之磁矩是由其内每一原子内之电子之自旋,及轨道运动所产生之磁矩和及原子间之交互作用之和。

利用物质之磁矩对中子磁矩作用产生之绕射现象,可以测定物质内原子磁矩之分布方向和次序。

利用中子绕射而测得之MnF2和NiO二种反铁磁性物质之磁矩结构。

在MnF2反铁磁性物质中,Mn离子其3d轨道未饱和之电子受到磁场磁化之磁矩依面心立方晶格〔Fc c〕而分布,因在每一角落上离子之磁矩都是同一方向。

而在其立方面上之离子磁矩都在同一相反方向。

其向量和等于零,因而此种物质之磁化率,X 等于零。

物质在磁场中之取向效应受到热激动的抵抗,因而其磁化率随温度而变。

当温度等于某一温度-尼尔温度(Neel Temperature)时,反铁磁物质的磁化率会稍微上升,当温度超过尼尔温度TN时,则反铁磁性物质之磁性近于顺磁性。

顺磁性paramagnetism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为正值,比反磁性大1~3个数量级,X约10-5~1 0-3,遵守Curie定律或Curie-Weiss定律。

物质中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离子、原子或分子时,存在电子的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也就存在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

在外磁场作用下,原来取向杂乱的磁矩将定向,从而表现出顺磁性。

顺磁性是一种弱磁性。

顺磁(性)物质的主要特点是原子或分子中含有没有完全抵消的电子磁矩,因而具有原子或分子磁矩。

但是原子(或分子)磁矩之间并无强的相互作用(一般为交换作用),因此原子磁矩在热骚动的影响下处于无规(混乱)排列状态,原子磁矩互相抵消而无合磁矩。

但是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这些原来在热骚动下混乱排列的原子磁矩便同时受到磁场作用使其趋向磁场排列和热骚动作用使其趋向混乱排列,因此总的效果是在外加磁场方向有一定的磁矩分量。

这样便使磁化率(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之比)成为正值,但数值也是很小,一般顺磁物质的磁化率约为十万分之一(10-5),并且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常见的顺磁物质有氧气、金属铂(白金)、一氧化氮、含掺杂原子的半导体{如掺磷(P)或砷(As)的硅(Si)}、由幅照产生位错和缺陷的物质等。

还有含导电电子的金属如锂(Li)、钠(Na)等,这些顺磁(性)金属的顺磁磁化率却与温度无关,这种金属的特殊顺磁性是可以用量子力学解释的。

顺磁性虽是一种弱磁性,但也有其重要的应用,例如,从顺磁物质的顺磁性和顺磁共振可以研究其结构,特别是电子组态结构;利用顺磁物质的绝热退磁效应可以获得约1-10-3K的超低温度,这是一种产生超低温度的重要方法;在顺磁性和顺磁共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顺磁微波量子放大器,不但是早期研制和应用的一种超低噪声的微波放大器,而且也促进了激光器的研究和发明,在生命科学方面,如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在未同氧结合时为顺磁性,但在同氧结合后便转变为抗磁性,这两种弱磁性的相互转变就反映了生物体内的氧化和还原过程,因而其磁性研究成为这种重要生命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如果目前医学上有着重要应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到电子顺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预料利用这一技术便可显示生物体内顺磁物质(如血红蛋白和自由基等)的分布和变化,这会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上得到重要的应用。

简而言之:电子自旋产生磁场,分子中有不成对电子时,各单电子平行自旋,磁场加强。

这时物质呈顺磁性。

抗磁性diamagnetism抗磁性是一些物质的原子中电子磁矩互相抵消,合磁矩为零。

但是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电子轨道运动会发生变化,而且在与外加磁场的相反方向产生很小的合磁矩。

这样表示物质磁性的磁化率便成为很小的负数(量)。

磁化率是物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合磁矩(称为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之比值,符号为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