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献学
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必要性。
![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必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d6ee20d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fe.png)
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必要性。
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具有多方面的必要性。
首先,通过研究中国历史文献,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和变迁,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这不仅对于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我们把握和理解当前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可以培养我们的研究方法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历史文献,我们可以学会搜集、整理、鉴别和评估各种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观认识。
这对于我们培养扎实的学术素养,提升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还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而历史文献是了解和研究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和依据。
通过学习历史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综上所述,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历史文献,我们可以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培养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7b307de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6.png)
居延汉简:20世纪主要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地在汉代泛称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
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可以利用《中国简牍集成》、《居延新简(甲渠候官)》等资料进行研究。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其中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天下郡国利病书》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
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
乾隆三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总成七部。
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
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版本学:版本学是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以及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方面内容的一门学问。
版本学的核心,就是通过甄别、考证、比勘、分辨,最后选出善本,以便学者利用。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的物质形态及特点风格,版本的源流系统,不同历史时期、地域的版刻特点,版本的识别与鉴定等。
吐鲁番文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70年代,先后由外国考察队、探险家以及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各种文字的古文献,共约3万件。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5357fd1f76c66137ee0619b1.png)
2、编年体的发展
编年体史籍从汉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宋 元明的繁荣,经历了一个低谷阶段,这就 是隋唐时期。原因有二:一是隋唐开始禁 止私人修史,官修国史则以纪传体为主; 二是这一时期未能出现卓越的编年史家和 具有特色的编年史籍。
3、资治通鉴的修撰
北宋司马光撰。《通 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 年(前403年),下至后 周世宗显德六年(959 年),共计十六朝,1362 年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 体通史。
2、史部典籍文献
(1)中国古代史籍发展 概说。从先秦到明清分四 个时期来谈。①、先秦史 籍 ②、两汉魏晋南北朝 史籍 ③、隋唐宋元史籍 ④、明清史籍
(2)史部目录的内容 (3)史部类目及要籍 详第三、四章
3、子部典籍文献
(1)子书分类概说与数量 诸子书今谓之哲 学类著作。 (2)子书要籍汇编 子书汇编,只限于精选 哲学论著的历代诸子。
4、编年体的价值和缺点
(1)、编年体有以下三个长处:①、编年 体宜于考察一时之大势;②、编年体宜于 长编;③编年体宜于录存史料。 (2)、编年体的缺点有二:第一,对于时 间线索不清的史事,无处可系,这样势必 漏掉许多重要史料。第二,分年记事,不 便把人物、事件叙述的完整集中,另一方 面,分年记事,也不便把不同性质、类别 的史料区分开来,只能由典制体行其职能 了。
绪论
2、文献含义的演变
凡叙事,责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 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 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致名流燕谈, 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 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总序
二、雕版印刷文献
1、雕版印刷文献 雕版印刷文献,简称雕版文献 或雕版书,它以纸为载体,运用雕 版技术印刷而成的书。中国雕版印 刷史起于唐初,成熟于五代,繁荣 于宋,极于明至清中叶,迄清末而 衰,历时一千余年。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34f089f09e3143323968938d.png)
三、历史文献的内容、性质的分类: 我国历史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可分为:著作、 编述、抄纂三大类。 著作:凡是前无所承,而是个人的创造才 称作“作”、“著作”。 顾炎武《日知录》“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 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卷19) 清焦循“人未知而已先知,人未觉而已先 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数人,俾人皆知之 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 (《雕菰集》卷七“述难”)
(3)简牍:古代以木为牍,以竹为简,合称简 牍。居延汉简、云梦秦简、银雀山汉简等。 (4)缣帛:在竹简盛行之时,缣帛已用于写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30多种12 万字的帛书。其中有《老子》、《经法〉、 《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 还绘有导引图、地图、驻军土、街坊图等。 纸:纸字本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于箧上的絮渣。 《汉书· 外戚传》中记解光奏“发箧,中有裹药 二枚,赫蹏书”。应劭注:“赫蹏,薄小纸也”。 当指缣帛 。
第二章 历史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 版本的源流及唐以来刻本、写本之概况 一、什么是版本:《论衡· 量知》“断木为椠,析之 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说文》片部曰: “牍,版也”,“版,片也”。说明版原指木牍, 版与片意思相通,又引申为竹片。是源于简牍的。 写了字的竹片称简,木片称版。 “本”的原义是 根,古代用缣帛抄写的书,用木轴为心卷起来,称 “卷轴”。许多卷轴放在书架上,轴头露在外面, 称作“书根”。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今人 称书下边曰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说 明“本”的名称源于缣帛。
中国历史文献学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163284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9.png)
中国历史文献学总结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一、文献、历史文献与历史文献学1、文献。
2、历史文献。
3、历史文献学。
4、学习历史文献学的意义。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二、常用文史工具书介绍●1、概念:比较完备地汇集某一方面的知识、资料、事实,按照特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供读者检索查考的图书。
也就是专供人查阅、寻求答案的书,而不是供系统阅读的书。
● 2、工具书的种类古今中外,工具书类型很多,划分方法也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工具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类书、政书、书目、索引、年鉴、手册、表谱、图录等。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3、工具书的功用(1)解疑答难。
(2)提供资料线索。
(3)指引读书门径。
(4)提供学术信息和各科知识。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三、文献载体变化与历史文献学发展的阶段特征●●1、历史文献的载体及其演变刻铸型(甲骨、金石),书写型(简牍、缣帛),书写兼印刷型(纸张),感应型(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历史文献的载体以书写兼印刷型的纸张为主。
2、我国历史文献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即简策时期、纸写本时期、雕版印刷时期。
每个时期的历史文献学都有各自的特点。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四、文献的体例和体式● 1、文献的体例●(1)书名与作者。
(2)古书的篇题与序传。
(3)古书的附益。
(4)古书的篇与卷●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 2、文献的体式●(1)简策体式。
●(2)卷轴体式。
●(3)折叠体式。
●(4)册页体式。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总结●线装书:中国用线装订书籍,大约在唐末五代即已出现,盛行于明代中期以后。
明清时代的线装书,往往一书分装数册,为防止损坏,有时外加硬纸布面的书函(书套),或上下夹以木版,用带子扎紧,以便收藏。
线装书成为古书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装帧体式。
现代新印古籍,还有采用线装的,而且被认为是一种典雅的装帧体式。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0442483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9.png)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文献资料,如古代历史文书、史籍、古代科技文献等。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献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文字来纪录历史事件和传播知识。
先秦时期的历史学家如司马迁、左丘明等人开创了史学的先河,他们撰写了众多的史书和史传,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献学逐渐得到发展。
汉代时期,历史学家班固编纂了《汉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官修史书,对后世的历史记载影响深远。
魏晋时期的贾逵、范晔等人则进一步系统总结了古代文献的分类和整理方法,形成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初步的理论体系。
到了唐代,中国历史文献学进一步发展。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一书中,提出了文献整理的方法和原则,为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指导。
唐代的《旧唐书》、《新唐书》编纂收纳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宋代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开创了历代史学家编纂的先河,他主编了《资治通鉴》这部集历史纪事于一书的巨著,成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经典之作。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采用了全面的历史文献资料并注重真实性,使得这部史书成为后世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明清时期,中国历史文献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史学家蒲松龄、黄宗羲、郑南金等人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清代史学家傅山、程大位等人则进一步完善了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现代以来,随着历史学的不断发展,中国历史文献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建国后的中国历史学家如罗振玉、金农等人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深化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丰富了历史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件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912a2edd36a32d7375813b.png)
老师课件1、什么是文献文献本义:孔子对“文献”释义《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什么是文:《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
《夏时》《坤乾》文字资料为文·什么是献:《论语·子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哪里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献者,贤也。
文与献的关系·历史是发展的,孔子就是他的门生的“献”,而其言行被记录下来,成为《论语》,对后代的学者来说,又成了“文”。
因此,“文”和“献”又不是对立的,今天的文,来自于昔日的献,而今天的献又很可能将来的文。
(献,更准确来说,更应该是贤者、能人所说的话)·因此“文献”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统称则为"文献"。
今天提"文献"这个词,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
我们可以认为是这个词向偏义词方向演化,但我们却不能不知道它本来的含义。
现代文献概念·国家标准局公布的文献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如:第一章载体类别文献:①甲骨文献;②金石文献;③简牍文献;④缣帛文献;⑤抄本文献;⑥雕版印刷文献,⑦活字印刷与现代技术印刷文献;⑧以现代技术为载体的文献,指摆脱纸为载体的非印刷型文献,即音像、微缩与机读文献·历史文献亦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历史文献,系指一切文献。
(图书馆藏书量,《理论与方法:历史学、社会科学及其他》如身体史、表演材料)狭义历史文献即历史学科史料文献,其中历史学记注与撰述的典籍是狭义历史文献的主题。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f39090a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3.png)
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文献,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进而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出发点是寻找古代文献。
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是研究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首要任务。
文献的搜集可以通过现有的文献保管机构和各种渠道获取文献,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
而文献的整理可以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加以整理编辑,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基础资料。
二、文献的解读与分析对于搜集到的文献,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者会通过解读和分析来推断出文献背后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和价值观。
解读和分析文献时需要运用古代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相关知识,来理解文献内容的含义和价值。
三、文献的评价与筛选文献的评价和筛选环节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所有文献中,有些文献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另一些则可能是错误、虚假或者无价值的。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者需要结合历史的背景和文化的脉络,对文献进行筛选评价,从而获得高品质的研究材料。
四、文献的传承与发展传承和发展是任何学科的根本命题,中国历史文献学也不例外。
传承和发展中国历史文献学既需要靠前人的经验,也需要不断创新。
只有在创新和传承中找到平衡点,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总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髓的一个必经之路。
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文献的解读与分析、文献的评价与筛选以及文献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四个重要环节,其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研究者用心去做,才能更好地探索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4f2fb3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11.png)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内容。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的书籍、碑文、简牍等史料,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人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比如《尚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学作品之一,它对周代的历史、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载。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文献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唐代的《新唐书》、宋代的《宋史》和明代的《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方面。
其中,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广泛的搜集古代文献,可以为后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史料。
文献的整理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内容和特点。
文献的研究是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为后人对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献的编辑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修订和校对,可以使古代文献更加全面、准确。
四、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方法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史志学、碑学、考证学等方法。
其中,考古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可以为文献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史志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碑学是研究碑文的学科,通过对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考证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比如《尚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862f107ba1aa8114431d9c6.png)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
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
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
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
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
,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
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认识
![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5a5cf82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17.png)
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认识中国历史文献学是研究和整理中国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古代文献学、史学、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等相关学科。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从古代留存下来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史书、编年体史料、碑文、奏折、公文、家书、墓志铭、诏令等。
这些文献资料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弥补历史空白,挖掘历史价值。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文献整理、文献鉴定和文献评价等。
在进行文献考证时,研究者需要仔细查阅古代文献,对其真实性和可信度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文献整理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将散乱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纂,使其更易于阅读和研究。
在文献鉴定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判断文献的真伪、完整性和可信度,确保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文献评价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对文献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其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和领域。
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到清代的《四库全书》、《史记》等重要著作,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涵盖了几千年的历史时期。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对考古发现和博物馆藏品的研究,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物质文化遗存,为历史文献的解读提供更多的依据。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纠正历史上的错误观点和认识,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可以宣传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明。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研究和整理中国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简史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07cb4e3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5c.png)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简史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文献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历史文献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现代时期。
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初创时期。
此时的文化典籍和文献学思想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发现和解读,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文献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诸子百家的兴起也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此时的历史文献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文化典籍和文献学思想更加丰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进行文字统一工作,促进了历史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主导,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学派的发展和繁荣。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成熟阶段。
此时的历史文献学思想更加深刻,文化典籍和文献学体系基本形成。
佛经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也为历史文献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和特色。
此时的历史文献不仅包括官修正史和私家著述,还包括大量的碑铭、简牍等考古资料。
4.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鼎盛阶段。
此时的历史文献学思想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典籍和文献学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唐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修史工作,建立了庞大的史官队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
同时,隋唐五代时期也是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文献的内容。
5.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继续发展阶段。
此时的历史文献学思想更加深刻,文化典籍和文献学体系更加完善。
宋代开始出现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的传播更加便捷,推动了历史文献的普及和流通。
元代则注重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历史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来源。
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历史文献学的稳定发展阶段。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课绪论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课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eca4b95f0975f46527d3e1e0.png)
壹 文献、历史文献与历史文献学
三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典藏 传播、整理利用以及历史发展进行研究,进而探索其特征和 规律的学问。
具体研究古今文献的形态、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文献 的整理、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内容与特 色、文献的收藏、文献的阅读、文献的检索、文献的传播、 文献的利用等。
壹 文献、历史文献与历史文献学
一 文献
3.现代 “文献”概念
迄今最权威的关于现代 “文献”概念的明确界定:
2009年发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定义 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2009年出版的第2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 情报学、档案学》进而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 载体。”
伍 历史文献学的现状与前景
三、历史文献学的前景
其一,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其二,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的结合。 其三,文献检索功能的强化和检索方法的现代化。 其四,古籍文献数字化的加快。
陆 思考题和教学实践题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历史文献学是一门极具传统特色的学科? 2.历史文献学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新的发展?
中国历史文献学
第一课 绪 论
题教思 学考 实题 践和
陆
现历 状史 与文 前献 景学
的
伍
史历 文史 献学 学与
历
肆
历传 史统 文文 献化 学与
叁
历历 史史 文时 献代 学与
学献文 与献 历、 史历 文史 献文
壹
贰
壹 文献、历史文献与历史文献学
三 历史文献学
二 历史文献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e3fd340e03d8ce2f00662385.png)
历史文献学1、什么是版本?论述版本的种类版本的出现,是和书籍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版之本意是木片。
本的原义是根,古代用缣帛抄写的书,用木轴为心卷起来,称卷轴。
版与本合为一词,起于印本出现以后。
版本始见于北宋。
版本是指雕版印刷的书。
后来随着雕版印刷的发展,写本日渐衰落,于是人们心中的版本,也不再是专指刻印本,而成了包括刻印本、写本、稿本、抄本在内的一切形式的图书的总称。
(一)从时间角度分:按刻书时代的先后,可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元刻本、明刻本和清刻本。
按刻印流传先后,则有祖本、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按原本照样翻刻)、影刻本(影摹原刻本上版)等。
(二)按刻印地点分:A、浙本:浙江地区的刻本。
B、闽本(建本):福建地区的刻本。
C、蜀本:四川地区的刻本。
(三)按刻印者来分:有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三大类。
(四)按书的内容的增减、评注等情况来分:(1)增订本:(2)删节本:(3)足本:指内容没有残缺本子。
(4)残本(5)批点本(五)按质量和价值来区分:(1)精刻本:指精校、版刻清湛的本子。
(2)写刻本(3)影刻本(4)百衲本(5)邋遢本(六)根据版式、印色和字体形式来分:(1)巾箱本(2)套印本(3)大字本、小字本(4)聚珍本2、论述古籍版本的鉴别方法鉴别版本,是收藏和阅读古籍的前提。
鉴定方法如下:(一)根据封面、牌记和序跋来识别(二)根据批校、题跋、识语来识别(三)根据藏章印记、书名虚衔来识别(四)根据古书避讳来识别:(五)还可根据刻工姓名来识别。
需要注意的是,后人翻刻时往往沿用原版的内容,或后人重版挖改了原版的内容,都会造成混乱。
需要参照多种特点来作判断。
3、什么叫“善本”?善本应具备哪几个特点?总结起来,应概括为:古代稀有的旧钞旧刻,凡经前代专家用古刻数种精心校勘,精心注释,付刊时无阙卷,未删削,可称之为善本。
特点:A、旧(就时间而言),宋元刻本,去古未远,讹误最少,即使有讹误,也是无心造成的,后人易于刊正。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e88c8d2bb0717fd5360cdcf8.png)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一:先秦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整理工作:•一、孔子整理六经•二、《论语》的编撰整理•三、《韩非子》的编撰•四、《春秋》三传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一、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
•二、“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三、对历史文献的注释。
•四、“疑者阙焉”。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1:图书四部分类法的确立2:唐朝官修《隋书·经籍志》三:两宋元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1:北宋馆阁校勘的空前发展•将校勘记独立汇编成书。
•建立专门机构进行校勘。
•校勘与刻印紧密结合。
•政府校勘与目录学相辅相成。
•对校勘人员赏罚严明。
•注重校当代之书。
2:宋代类书的编纂历史上较为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
其中以《永乐大典》规模最宏大,辑录书籍数量最多。
3:郑樵《通志》•《通志》为一部巨著,《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
他突破前人所用的文献分类方法,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当时的文献存亡情况,超越了前人,取得很大成就。
4:方志体例的确立和方志学的形成宋代方志编修走向成熟,方志体例逐渐完善并趋于定型,新兴的方志学也逐渐形成。
地方志的读法地方志的体例与分类地方志的史料价值5永乐大典》的编纂及其价值•《永乐大典》的规模更是西方同时代的典籍所望尘莫及的。
四:清: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1:《四库全书总目》2:清代校勘学的繁荣❖特点:❖一是成就大,整理校勘了一大批古籍。
❖二是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校勘学家,且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三是总结了许多优秀的校勘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校勘学理论观点。
3:清代的考史、补志成就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五:近现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1:罗振玉、王国维对出土文献的研究2:“新考据学”的兴起❖王国维治学陈寅恪治学陈垣对于历史文献学的贡献3:顾颉刚与古史辨派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
《中国历史文献学》--简要
![《中国历史文献学》--简要](https://img.taocdn.com/s3/m/07f58ec726fff705cc170ae8.png)
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 装,包背装易于脱页 的问题,同时便于修 补重订。
31
三、古籍的结构
包背装和线装的古籍,结构大致相同,即将各 印页在版心处对折,有字的一面向外,装订成册。 每册古籍内外各部分,均有固定名称。主要有: • 1.书衣: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书衣 有布、纸两种,书衣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 封皮上,或贴一纸书签。 •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 籍封皮左上角。 • 3.书脑:线装书订线的一边。
• 2、金石文献
• 金石文献,是以金属和石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字记 录。 • 金,主要指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食器、酒 器、兵器等。其中又以礼器(鼎)、乐器(钟) 为要,故“钟鼎”遂成为青铜器的代表。石,包 括石片、玉片、石鼓、石碑、摩崖等。两者皆具 有坚固持久的特点。
石
• 金、石文献起源大体同步。但金属贵而稀,且难于铸刻,故秦汉 以后,石刻文献逐渐取代了青铜器文献。 • a、主要类型有: • (1)石鼓文 • 现存最早的石刻文献是春秋时代秦国的石鼓文。唐初发现于天兴 (陕西宝鸡),为10块鼓形刻石,每块刻诗一首,歌咏贵族田猎 生活。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42
• 两截本:有的书在版面中增加一条横线,使之分为 上下两块,称为两截本或两节本。 • 常见于图文并茂的小说戏曲、便览大全之类图书。
清木刻两截本《幼学故事琼林》
43
• 铅印本: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古籍。 •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我国 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咸丰七年(公 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汉文铅印本《六合丛谈》。 此后,不少古籍也采用铅印法。
1、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是我国现存最 古老的文献。又称“契文”、“卜辞文献”。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fefa9f7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7.png)
就业前景
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专门的文献整理工作, 也能胜任出版社、新闻单位,以及一般行政部门的工作,具有较广阔的需求前景。
感谢观看
历史文献学
历史学领域术语
01 研究领域
03 学科特点
目录
02 学科性质 04 就业前景
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 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 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 前景的学科。
所谓基础性,是就历史文献学在历史学的结构体系中所处的基础地位而言的。研究历史必须依据史料,史料 的范围虽然很宽广,但传世的和出土的历史文献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实践性,是说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强调实践讲求致用的学问。无论整理还是研究历史文献,都是实践性很 强的工作,如版本、目录、校勘、辨伪、辑佚等都需要长时期的动手实践和经验积累,方能得其门径而取得成就, 而整个历史文献学学科也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文献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研究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 2、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 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 等。 4、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以及文献数据化等。
学科性质
(1)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历史文献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历史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0b50930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c.png)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还原历史真相,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推动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这门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历史文献概述:介绍历史文献的概念、种类、特点和重要
性,探讨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历史的价值。
2.文献史学方法:介绍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查
校、文献整理、文献评析等,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进行系
统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3.秦汉文献研究:重点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探讨秦汉
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文献,比如《史记》、《汉书》等。
4.唐宋文献研究:深入研究唐宋时期的历史文献,关注唐宋
时期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文献,如《资治通鉴》、《宋史》等。
5.明清文献研究:探讨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重点关注明清
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重要文献,如《明史》、《清史稿》等。
6.近现代文献研究:研究近现代时期的历史文献,探讨近现
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献,如《大公报》、《人民日报》等。
7.文献学与史学研究:探讨文献学与史学研究的关系,介绍
文献学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
8.文献学研究动态:了解当前文献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包括
学术讨论、研究成果等,培养学生对文献学领域的关注和参与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生可以获得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理解,提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为从事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提供学术基础。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https://img.taocdn.com/s3/m/6f3b928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6.png)
经部分类:19类
易类、尚书类、诗经类、周礼类、仪礼类、礼 记类、大戴礼记类、三礼总义类、乐类、春秋左传 类、春秋公羊传类、春秋穀梁传类、春秋总义类、 四书类、孝经类、尔雅类、群经总义类、小学类、 谶纬类
经部文献汇编:
《十三经注疏》416卷(宋人汇集,阮元校刻) 《通志堂经解》140部1786卷(纳兰性德,康熙时) 《皇清经解》189部1400卷(阮元,道光时) 《皇清经解续编》209部1430卷(王先谦,光绪时)
子书要籍汇编
1. 光绪间湖北崇文书局光绪元年(1875)《百子全 书》收书101种
2. 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收书28种,中华书局重印 3. 上海古籍《二十二子》收书22种 4.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 两辑
5. 钟肇鹏选编《续百子全书》(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8年)25册
6. 四川大学古籍所《中华诸子宝藏》(四川人民出 版社1999年)含《诸子集成补编》(10册)《诸 子集成续编》(20册)《诸子集成新编》(10册)
(具体分析详下节:历史学文献类别)
(三)子部
子书庞杂 诸子书今谓之哲学类著作。但中国古典
目录四部分类时,凡经、史、集无法容纳的 书皆入子部,以致子书日益庞杂,宗教、科 技、类书、杂著等皆列于此部。
子部分类:15类 周秦诸子类、儒学类、兵书类、农家类、
工艺类、医家类、历算类、术数类、艺术类、 杂学类、典故类、小说类、道教类、佛教类、 其它宗教类
重要类书简目(2)
6. 《太平广记》,宋李昉、吴淑等编500卷 7.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杨亿等,1000卷 8. 《玉海》,宋王应麟,200卷 9. 《山堂考索》,宋章如愚,212卷 10. 《永乐大典》(残),明解缙等,22877卷 11. 《渊鉴类函》,清张英,450卷 12. 《骈字类编》,清吴士玉等,240卷 13. 《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212卷 14. 《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等,10000卷 15. 《格致镜源》,清陈元龙,100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
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
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
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
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
,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
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王欣夫认为:‚文献指一切历史性的材料。
张舜徽先生认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
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
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
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
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明其形制、时代和手工艺的发展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
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志,和文献学自然是有区别的‛。
这种意见是十分中肯的,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文献‛的含义和范围。
白寿彝认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范围可包括如下4个部分:(一)理论的部分,主要研究历史和历史文献,历史学和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作为史料的局限性,历史文献的多重性,历史文献和有关的学科等问题;(二)历史的部分,主要是研究史文献的发展过程;(三)分类学的部分,主要是研究历史文献分类的问题;(四)应用的部分,并认为这可以包含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和辨伪学等。
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献整理。
关于前者,我讨论了历史文献的范围、内容、体裁、取材、价值、数量,以及不同载体形式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
关于后者,我讨论了其发展过程、理论思想与方法、及历代整理历史文献的成就。
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中国古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
为了继承宝贵的文化遗产,历朝历代都对古籍文献进行了深入的整理。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思想文化焕然一新。
由于白话文的兴起,文字、语言、文体发生了巨大变化。
自1911 年至今的百年间,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展的古籍整理运动,是一场在文字语言、整理手段乃至刊印方式都绝然有别于古人的、史无前例的学术文化运动。
古籍整理的实践又催生了古文献学学科。
二者互相影响,相得益彰,其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理应得到条理和总结。
(一)民国时期:古籍整理与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初兴1919 年,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口号。
之后又系统阐述了‚整理国故‛的范围与方法,‚第一,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
第二,用系统的整理来部勒国学研究的资料。
第三,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的材料的整理与解释‛。
整理国故的兴起是民国时期古籍整理事业发展的学术诱因。
除此之外,现代印刷技术的引进与使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技术因素。
这一时期的古籍整理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传世文献的整理,以《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和《丛书集成》的成就最高。
《四部丛刊》是商务印书馆于1920 年至1922 年出版的大型古籍丛书,收录古籍323 种,8548 卷。
二是出土文献的整理。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殷墟甲骨、敦煌文书、西北木简和内阁大档相继发现。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之新潮流。
出土文献资料的整理则是开展新研究的基础工作。
因此,民国年间诞生了一批相关的整理著作。
如敦煌学方面,罗振玉、王国维编辑出版的《敦煌石室遗书》、《敦煌石室真迹录》等,收录了200 余部敦煌遗书。
陈垣对京师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进行编目整理,编成《敦煌劫余录》。
三是域外汉籍的搜访。
民国时期的域外汉籍搜访集中于日本、欧美等地。
较有代表性的如董康在日本对古抄本、宋元本的搜求,孙楷第、王古鲁对古典戏曲小说的访求。
在欧美,则有王重民、郑振铎等人对敦煌经卷、善本古籍的探访。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域外汉籍的搜访大抵是以经眼过目为主要任务的。
这也为当今大规模的搜访域外汉籍提供了线索,指明了方向。
百衲本精选最佳版本,补配善本,同时加以必要的汇校,形成了注重实用性与普及性的特点。
在这一点上,最重要的实践即编制索引和古籍的标点断句。
索引的编制,方便资料查询,有利于学术的发展,是采用科学方法研治中国古籍中最切实用的手段。
使之符合时人的阅读习惯,扩大了古籍的受众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弘扬。
民国时期的古籍整理受益于、当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推动学术发展的同时,也在古籍文献的普及传播上做出了新的探索。
在民国时期古籍整理事业初兴的促进下,古文献学学科也迎来了初创的机遇。
首先,第一次提出了文献学学科的概念。
郑鹤声、郑鹤春于1930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是首部以文献学命名的学术专著。
书中提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 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5 ] 1。
初步阐释了文献学的学科概念,论述了文献学的研究对象、范围与内容。
,全书介绍文献学的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文献学各分支学科得到了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对古籍文献进行了长期反复的整理,遗留下来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民国时期,学者们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形成了各分支学科的基本规模,为文献学学科的正式确立开展了很多建基性的工作。
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是陈垣,其所著《二十史朔闰表》是历史年代学的扛鼎之作。
二、新中国前三十年:古籍整理与历史文献学研究的渐进1949 年10 月,新中国成立,古籍整理事业也随之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古籍整理事业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相继推出标点本《资治通鉴》,标点本四大名著等。
1958 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了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
古籍整理事业得到统一部署和安排,其目的性、系统性大大增强。
新中国前三十年古籍整理所取得的成就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古籍的整理标点,成果显著,包括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资治通鉴》和一批古典小说。
1951 年,七十回本《水浒》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出版,之后《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相继整理问世,‚标志着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起步‛。
二是出版影印了大批大型古籍。
其中既包括有《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散曲》等文学总集,又有《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大型类书。
三是在古籍的普及和推广上做出了初步探索,出版了《史记选》、《汉书选》等多种古籍的节选本。
由于注解详细明了,便于中等文化程度以上读者的阅读,在普及古代经典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就整理标点古籍的具体程式而言,在整理出版《资治通鉴》及‚二十四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点校古籍的方法和范式,并为后人所遵循。
三、改革开放以来:走向繁荣的古迹整理事业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第一,启动了一批大型古籍整理项目。
较有代表性的如‚七全一海‛大型断代诗文总集的编纂,包括《全唐五代诗》、《全宋文》、《全宋诗》、《全元文》、《全元戏曲》、《全明文》、《全明诗》、《清文海》。
经过多年的努力,八部大型总集绝大部分顺利完成并出版。
第二,对专题文献的整理。
在规划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古籍整理的目的性、系统性日趋明确,整理出版了一批专题性很强的古籍。
以《四库全书》为例,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7 - 1989 年推出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2004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津阁《四库全书》,文澜阁《四库全书》也于2006年在杭州出版。
第三,古籍名著的今译成为热点。
古籍今译,一方面是对古籍文献的系统整理,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以现代语言文字代替古代语言文字的重任。
近些年陆续出版了《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中国历代名著选译丛书》等,即便如卷帙浩繁、古奥难懂的二十四史和十三经等古代学术经典,也有《二十四史全译》、《十三经译注》一类的译作问世。
古籍今译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其中涉及古代汉语、古代典章制度、文化常识等内容,整理难度极高,这也对古籍整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古籍今译仍将成为古籍整理的热点和焦点所在。
第四,出土文献的整理蔚然成风。
出土文献作为传世古籍的有力补充,对学术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具体来说,甲骨学方面的《甲骨文合集》已于1982 年出版,是集大成性质的资料汇编,为今后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对域外汉籍大规模的搜访。
域外汉籍的搜访始自晚清民国年间,前辈学人筚路蓝缕,为大规模的海外访书指明了方向,有首创之功。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域外汉籍的搜访大规模启动,其整理的成果主要体现为书目编制和影印出版。
比较有代表性的书目包括了《日藏汉籍善本书录》、《朝鲜时代书目丛刊》、《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汉籍善本书目提要》、《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等,影印出版了《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汇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