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
《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优秀教案1【设计思想】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利用“对照”的手法来刻划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索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初步学会利用“对照”手法进行写作。
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毅不屈的不错心理素质。
1.重点: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对照”手法的利用。
2.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对照”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利用。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利用启示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索学习法,重视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课前准备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 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问题1 :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者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三.列出人物表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人物表:(按出场顺序)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四.重点分析闰土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划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
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者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的主题。
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4.培养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小说中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它承载着我们的回忆和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去感受他笔下的故乡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背景介绍《故乡》选自《呐喊》,写于 1921 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鲁迅看到故乡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深感痛心,于是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阴晦(huì)苍黄刺猹(chá)五行(xíng)竹匾(biǎn)胯(kuà)下髀(bì)骨愕(è)然嗤(chī)笑廿(niàn)年心绪(xù)谋(móu)食瓦楞(léng)寓(yù)所缚(fù)住鹁(bó)鸪(gū)伶(líng)俐(lì)瑟(sè)索秕(bǐ)谷隔膜(mó)深黛(dài)獾(huān)猪鄙(bǐ)夷(yí)大抵(dǐ)2.思考: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我” 回故乡的活动和感受。
《故乡》优秀教案5篇
《故乡》优秀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报告大全、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insight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故乡》优秀教案5篇一份完善的教案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之一、写好教案,帮助教师提前预测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挑战,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和指导,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故乡》优秀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将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运用于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责任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故乡》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2)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现实的批判。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品情感。
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写作实践法: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课文《故乡》的相关资料,如作者鲁迅的生平介绍、作品背景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学习资源: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故乡》的学习。
(2)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情感。
(2)结合课文,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初中语文《故乡》公开课教案[全文5篇]
初中语文《故乡》公开课教案[全文5篇]第一篇:初中语文《故乡》公开课教案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一、教材说明、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2、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步骤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三、学法说明: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故乡》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能够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风格;(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和社会背景;(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认识故乡对于个人成长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2)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民族命运;(3)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社会背景;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分析小说;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和观点;4.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5. 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和他的作品《故乡》;(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人物和情节;(3)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重要内容和感悟;(3)回答与小说相关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小说的人物性格、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2)分享心得和观点,进行小组交流;(3)总结小组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4. 案例分析:(1)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主人公闰土等;(2)探讨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和心理变化;(3)引导学生从人物身上汲取人生智慧。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认识故乡对于个人成长和民族命运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5课《故乡》教案(精选11篇)
第5课《故乡》教案(精选11篇)第5课《故乡》教案 1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及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式:启发诱导及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课堂形式:多媒体教学,达到生动形象的视觉效果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思考: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2、品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师生互动(一)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中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总结: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二)杨二嫂: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二十年前:二十年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三)“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
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少年时: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知识丰富,是个小英雄形象中年时:憔悴、迟钝、麻木,有封建传统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社会不觉悟、生活贫苦的农民形象三、布置作业:练习册及课后练习第5课《故乡》教案 2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师生互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激活思维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故乡鲁迅教案5篇
故乡鲁迅教案5篇故乡鲁迅教案篇1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词语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能力目标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主题德育目标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教学用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
《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
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二、研读,分析人物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插播幻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初三语文《故乡》教案设计
初三语文《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
2. 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这一段主要写'我'离别故乡时的怅惘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
(学生读第78-85自然段)(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明确:“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而且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这复杂的世事变化,因而'我'对未来想得很多。
“我”无法消除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但对未来是抱热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
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一气,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隔膜起来。
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奔波、劳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个有'辛勤、劳苦'的意思,指闰土的生活;第三个有'钻谋、妄为'之意,指官、绅一类人物及杨二嫂们的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学生齐读86~88自然段)(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明确: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
《故乡》教案(精选15篇)
•••••••••••••••••《故乡》教案《故乡》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乡》教案篇11、知识教学点:⑴ 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⑵ 小说三要素的复习。
⑶ 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方法塑造典型人物。
2、能力训练点:⑴ 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⑵ 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3、德育渗透点: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4、美育渗透点:透过作者在文中描绘的理想中的故乡的美好图景,教育学生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勤奋读书。
【学法引导】学生要能很好地读懂本文的思想内容,需要对课文所写人、事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学习课文时,一方面结合作者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
另方面深入思考作者把人物二十年前后变化对比着写的意图,从而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对有丰富内涵的语句,应多诵读、多品味,以求有所领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⑴ 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⑵ 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2、难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3、疑点:作者对孔乙己和杨二嫂的态度相同吗?4、解决办法:课堂上的朗读与分析精彩片断为主要手段解决“重点”“难点”宜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领会,“疑点”可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点拨、拓展完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查找有关背景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及根源。
2、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讨论分析:⑴ 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⑵ 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⑶ 作者对文中人物所持的态度。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024年初中语文故乡教案【】
2024年初中语文故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乡的风俗》,具体内容为《故乡》一课。
本篇文章通过对作者家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本,理解词语,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写作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家乡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乡,引入本课。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故乡2. 作者:鲁迅3. 重点词语:眷恋、风土人情、怀念4. 写作手法:对比、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作文,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其他作家的故乡题材作品,进行阅读和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实施;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故乡》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感深沉。
在分析课文内容时,应重点关注作者鲁迅的写作背景、课文主题、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 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交流感知 2. 回顾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
3.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阴晦( ) 瓦楞( ) 胯( )下獾( )猪秕( )谷鹁鸪( ) 髀( ) 嗤( )笑絮( ) 瑟( )索蜷( )缩寒噤( ) 折( )本惘( )然恣睢( ) 潺潺() 黛( )色愕( )然五行( ) 颧( )骨伶( )仃研读共品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熟悉课文。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故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3.提升学生对家乡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提问:“你们对鲁迅的哪些作品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
(二)课堂讲解1.让学生自由朗读《故乡》,感受作品的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3.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如“我”、“母亲”、“闰土”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
4.讲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象征手法等。
5.讨论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如“我想起了我的故乡,我的母亲,我的兄弟”等,让学生体会鲁迅的语言魅力。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2.小组代表发言: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2.强调作品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四、课后作业2.搜集鲁迅的其他作品,阅读并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的设计要富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作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课堂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作品。
4.教师点评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5.课后作业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解析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主题思想:通过鲁迅《故乡》中“我”与闰土的童年回忆和现实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反映的城乡差异、时代变迁对人的影响。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初中语文故乡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今昔的环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使学生领悟本文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材分析:1.重点:领悟在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2.难点:品味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设想:这篇小说的情节比较淡化,但是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则比较丰满,对比手法的运用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情节略讲,把重点放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的对比分析上。
第一课时主要人物是把握小说的情节、线索,理解重点语句,了解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在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变化,探究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课型:讲读课—---通过讲读把握小说的情节,理解有关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把握小说的情节和线索,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由《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导入。
“乡愁”在我国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思念,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2.那么鲁迅《故乡》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二.检查字词(PPT):阴晦(huì)萧索(xiāo)猹(chá)五行缺土(híng)弶(jiàng)獾猪(huān)潮汛(xùn)髀(bì)愕然(è)颧骨(quúngǔ)嗤笑(chī)吓(hè)瑟缩(sè)深黛颜色(dài)惘然(wǎng)恣睢(zìsuī)三.指导阅读:(一)复习小说的知识,注意把握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精选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故乡》是9年级一篇小说。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各篇小说都能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
人物形象不但个性鲜明,而且都会给今天的中学生,特别给初三的学生以某种人生的启迪。
同时这四篇文章也是小说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
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上乘之作。
而鲁迅的《故乡》更具有代表性。
在初一、二我们就已经学过小说这一种文体了,学生们对于小说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了。
如小说的三要素中对人物、情节,环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是对这些知识的回顾,同时也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提高!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学习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②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③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收集文章的背景材料;②通过学生质疑提问、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③通过比较性阅读,深入领会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文主题思想的探讨,让学生体验旧社会中国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认识其社会根源,②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新课程改革中反复强调,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书本中心,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被动局面,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文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领会文章的主题,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故乡》教案(13篇)
《故乡》教案(13篇)《故乡》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写出来的。
教学难点了解杨梅樹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要求﹕1﹑借助字典﹐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弄清“贪婪”﹑“吮吸”﹑“伸展”﹑“甘露”﹑“细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中的思考。
练习2。
4﹑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都有哪些。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的值得我们怀念﹐特别是家乡的特产。
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产﹖二﹑检查预习﹕通过演示文稿出示的生字及本课词语检查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听﹐看生字的读音是否准确。
字词交流﹐理解词义。
同桌互读课文﹐要求﹕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你在预习的时候﹐觉得这篇课文的哪句话或哪个自然段最难读﹐你能给大家读读吗﹖三﹑感知全文﹐了解内容﹕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想想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的﹖你还知道有关杨梅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有关杨梅的那些知识﹖学生出示查找的有关杨梅的信息。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知识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特点。
2﹑训练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
3﹑教育点﹕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创造点﹕合理板书﹔具体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重点﹕深入了解杨梅树的样子和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教具﹕文字投影﹑杨梅图。
2﹑学具﹕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谈话。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乡的杨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让我们观看一段录像﹐到杨梅的故乡看一看。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学教案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鲁迅的小说《故乡》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能够准确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解读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的特点,领会其文学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理解作品所传达的对社会变革的期待和对人性的关怀,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2. 解读《故乡》所表现的社会背景和主题思想。
3. 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故乡》中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
2. 准确把握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暗示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故乡》原文、相关评论文章、鲁迅先生其他作品。
2. 学生准备:预习《故乡》原文,了解鲁迅先生简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故乡》,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勾画出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共同分析作品中的疑难点。
4. 分析与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社会背景。
5. 对比鉴赏引导学生对比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领会其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6. 拓展延伸讨论《故乡》的现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作品对个人的启示。
7.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8. 布置作业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故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故乡》是鲁迅的经典小说。
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描写“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故乡的人物(闰土、杨二嫂等)在多年后的巨大变化,反映出旧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困苦以及封建等级观念对人的毒害等问题。
这不仅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课文,也是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风貌、体会人性复杂的重要素材。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小说阅读方法,比如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的一些简单方法。
但是对于像《故乡》这样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复杂人物心理描写的小说,他们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
而且现在的学生离小说所描写的时代比较远,对于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感受不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那个时代,去体会人物的命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如“隐晦”“萧索”“瑟索”等。
能够准确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叙事顺序。
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闰土、杨二嫂和“我”,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方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精读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对比文中人物的前后变化,让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小说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农民的悲惨命运,从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理解小说中“我”对故乡复杂的情感,包括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对现实故乡衰败的悲哀以及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和社会变革的思考。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在封建礼教和社会压迫下的性格转变。
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如开头对故乡萧索景象的描写对烘托人物心情和揭示主题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本人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说明、分析: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
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
三、程序设计说明: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
(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
(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找出《故乡》中运用反复与对比的地方。
(看前四个自然段)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
4、检查、实际操作: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
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
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
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可下载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