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中考语段阅读答案
专题02 词语(包括成语)-三年(2019-2021)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02 词语(包括成语)(2021·云南中考真题)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________的必须步骤,________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________,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________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A.去伪存真也认同求索B.辨伪去妄而且承认求索C.去伪存真而且认同求解D.辨伪去妄也承认求解(2021·江西中考真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人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
这中间是一道、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
一面,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
A.大相径庭屏障花枝招展寂寥B.大相径庭篱笆草长莺飞喧嚣C.截然不同屏障草长莺飞寂寥D.截然不同篱笆花枝招展喧嚣(2021·重庆中考真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给我们心灵以濡养..,还丰盈深邃了我们的思想。
B.他画的兰竹图,布局疏密相间,用墨浓淡相宜,笔力遒劲..,风格潇洒。
C.仲春时节,这里繁花遍野,姹紫嫣红,各地游人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D.他慷慨激昂的演讲一结束,听众就爆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掌声和欢呼声。
(2021·重庆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智慧是不会枯竭的,思想和思想碰撞,就会迸溅..出无数火花。
B.冬日阳光普照,如妙手回春....,公园里游人如织,处处欢声笑语。
C.那乐声,高亢雄浑,在夜雾中直冲霄汉,令人叹为观止....。
D.几场潇潇的春雨后,山青了,水绿了,山下那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愈发鲜腴..起来。
(2021·安徽中考真题)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2020年广东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7 人物形象
考点7 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统编其他设问 (统编八上《回忆我的母亲》“思考探究”)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 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 “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参考答案】第一问: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 第 一个层面,是在贫苦的家境中表现母亲的品质,主要写了以下的事情:母亲含辛 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 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 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考点7 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考点针对练7
十五、(2020原创)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文章十五《荔枝红了》详见学生用书 • P123 1. 按照老张种植荔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时间顺序,概括他种植荔枝树的过程。(4分)
时间 几十年前
往年 今年
种植过程 (1) 自己采摘,自己卖,挣不了多少钱 (2)
考点7 人物形象
4. 文章的结尾写:“青山绿水间,荔枝,就红了。”请你分析此结尾的妙 处。(5分)
“青山绿水间”勾勒出荔枝成长的美好环境,农民劳作生活的美好环境。一 个“就”字既写出荔枝即将成熟,又写出在青山绿水间,一转眼荔枝“就” 成熟了的轻松和惬意。“青”“绿”“红”色彩词语的运用,使得文字鲜明 亮丽,富有诗意。含蓄点题:在新的惠农政策的实施下,农民的生活更加美 好幸福,农村的经济发展前景辉煌。同时,与题目和开头相呼应,结构严谨。
目
教材设问学考点
录
考点针对练7
考点7 人物形象
返回目录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点探源 (统编九下《孔乙己》“思考探究”)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 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解题思路】首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再结合文中对孔乙己的描写及所处的社会 环境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回归原文,逐段查找相关描写,最后将文章中相关信息与 背景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12)(20200519101918)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 她的娃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中塞的孤孀。 ①语段中,鲁迅对她有不同的称呼。因她谋害隐鼠等,幼年的鲁迅憎恶地称她为
“
”;多年后,当他回眸
怀念,深情地称她为“我的保姆”“长妈妈“。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
一方面,太阳的巨大
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
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 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太阳核心中的氢会 越来越少, 氦越来越多, 核心密度越来越大, 于是核心就会收缩。 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
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 点燃太阳的氢壳层。 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 变成 一颗红巨星, 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 100 倍。到那时, 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 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
2010 年,哈勃太空望远镜
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
“枳棘
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
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 ?第五十五卷》,有删改)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 做官。
2 分)
15. 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
4
分)
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①
《孔乙己》精选练习(解析版)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孔乙己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阔绰.(chuò)涨.红(zhǎng)羼.水(chàn)B.荤.素(yūn)暂.时(zàn)颓.唐(tuí)C.蘸.酒(zhàn)舀.水(yǎo)间.或(jiàn)D.附和.(hé)绽.开(zhàn)门槛.(kǎn)【答案】C【解析】A.zhàng;B.hūn;D.h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伤疤婉惜污人清白B.无聊茴香不屑置辨C.拭擦侍候穷困潦倒D.踱进笔砚好喝赖做【答案】C【解析】惋辩懒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A.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来源:Zxxk.Com]B.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C.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D.众人也都讪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能力。
要先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判断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D项,“讪笑”是厚颜强笑,勉强装笑的意思,用在这里不恰当,故选D项。
4.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B.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C.多乎哉?不多也。
D.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答案】C【解析】ABD三项运用的是反问,C项运用的是设问。
5.对下列句子描写手段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他的脸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2)孔乙己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3)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4)他脸上黑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中考语文《环境描写和插叙》专题复习
环境描写和插叙主备人:【教学目标】1 在文本中能识别插叙和环境描写的运用;2 在具体文本中分析插叙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核心知识】在具体文本中分析插叙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典型题例】一、环境描写《孔乙己》阅读:1.“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1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2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了悲凉的氛围;3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2.小说前三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社会环境描写,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展示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2揭示出当时社会贫富差距之大及人们的势力冷酷,3揭示了造成孔乙己的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方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暗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烘托心情;表现身份性格等;暗示命运。
3故事情节方面: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是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揭示主题,深化主旨。
阅读月考大阅读《冰湖》并回答:1.试分析第○7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分)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
14.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环境恶劣;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砸冰、扒冰做铺垫;③烘托人物形象,使“父亲”的性格更加鲜明。
(3分,每点1分)2.第4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4分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文中写牛不肯挪动半步和溜索是流泪发抖。
屁滚尿流,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分别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方面,从侧面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人物刻画方面,与我的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反衬了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答题技巧:分析物象的作用,一般应联系人物。
环境。
情节、主题等。
对人物来说,能反映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体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对环境来说,能烘托出环境氛围;对情节来说,是故事的触发点和归结点,是情节发展的线索;对主题来说,物象的象征意义能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孔乙己》课文分析理解及阅读测试(附答案)(6)
《孔乙己》课文分析理解及阅读测试(附答案)(6)篇一:孔乙己练习测试练习测试之一根底知识一、给以下括号前的一个字注音。
咸享( ) 羼( )水颓( )唐阔绰( )舀( )出拭( )擦蘸( )酒门槛( )二、为以下括号前的一个字选择正确读音。
1.间( )或A.jiànB.jiān2.踱( )步A.du? B.dù3.绽( )开A.zhànB.dìng4.不屑( ) A.xiè B.xiāo5.附和( ) A.hé B.hè三、给以下多音字注音组词。
四、修正错别字:1.孔乙己看着征询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辨的神色。
( )2.这一回,是本人发昏,竞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 )3.模样太傻,怕侍侯不了长衫主顾。
( )4.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藉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 )五、推断以下词语解释的正确与否,用“√、×”表示。
1.不屑置辩:不值得去辩白。
( )2.颓唐:精神萎靡,情绪低落。
( )3.污人雪白:毁坏人家的声誉。
( )4.阔绰:宽裕。
( )5.附和:(言语、行动)跟随别人。
( )6.无聊:没有话说。
( )六、按照原文的意思,在横线上填上最恰当的词。
1.只有穿长衫的,才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2.孔乙己出九文大钱。
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住。
4.孔乙己出四文大钱。
5.孔乙己立即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上了一层灰色。
七、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是(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没有好声气,教人爽朗不得;孔乙己到店,能够笑几声,至今还记得。
A.就假设就那么B.便只要就因而C.也只有才因而D.就只要才因而八、分析以下复句的层次并写出其关系。
1.尽管没有什么渎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第一层是( )关系。
第二层是( )关系。
2.穿的尽管是长衫,但是又脏又破,大概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第一层是( )关系。
第二层是( )关系。
《孔乙己》问题探究考与答案
2.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众人嘲笑戏弄,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
3.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孩子们得到了茴香豆满意而又不满足的天真无邪的笑。
4.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没有人性,麻木不仁。
“笑声”贯穿全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 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 批判了群众冷漠与麻木。
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 的逗笑和取乐。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 “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 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的布 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 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 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真题演练
(中考真题)结合语境,品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 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 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 2.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是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 但是,我们细细地在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 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 可画的色彩了。
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 没有补,也没有洗。
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写出孔乙己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江苏省扬州市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2023 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共9.0 分〕1.以下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不屑.〔xuè〕栈.桥〔zhàn〕刹.那〔shà〕退避三舍.〔shè〕B.泥泞.〔nìng〕琴弦.〔xuán〕风行.〔mǐ〕磕磕绊.绊〔pàn〕C.残骸.〔hé〕雄踞.〔jù〕摩挲.〔suō〕寸积铢累.〔léi〕D.镌.刻〔juān〕混沌.〔dùn〕褶.皱〔zhě〕如火如荼.〔tú〕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本次研学旅行中,大家走访了扬州段的历史河道,并津.津.乐.道.地谈论水道的故事。
B.今年,《中国诗词大会》卷.土.重.来.,再次带着大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C.在“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中,中国参展文物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D.用“喜马拉雅”听书,填充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丰富了生活,大家趋.之.假设.鹜.。
3.以下讲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国家宝藏维权大事扫黑除恶黑洞照片。
讲解:这四个短语都是偏正构造。
B.2023 年 1 月,短视频《啥是佩奇》一经公布,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神经。
讲解: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C.人工智能技术迅猛进展,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讲解:句中标点符号运用完全正确。
D.绵延万里的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才智的结晶。
讲解: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长城是结晶”。
4.以下有关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中外小说中有一大批下层人物形象。
如《孔乙己》中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学问分子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中虚荣势利、自私贪欲的小市民于勒。
B.阅读游记,要读出作者的感受与思考。
余秋雨的《阳关雪》,记录阳关文化苦旅,抒发历史沧桑感;谢大光借《鼎湖山听泉》,表达于游山听泉中净化心灵、感悟人生之思。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第三部分 语言运用备考试题精练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第三部分语言运用备考试题精练一、传统文化1.(2023金牛区一诊)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2分)【明“礼”】(1)下面材料是对中国文化中“礼”的介绍。
请根据文段内容,概括“礼”的4个主要作用。
注意语言简明准确,每点不超过6个字。
(4分)由今溯古,均可见“礼”之要位。
《礼记》言:“男子二十,冠而字。
”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
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且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违制;不仅如此,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形制的“冠”,小小服饰之冠,却与等级次序相关。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所以,“礼”也是社会中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
中国幅员辽阔,言语有别,风俗各异,但“礼”却能超越语言和习俗的差异,使得中华民族对自身的传统文化有共同认知。
人内心会有各种欲望,但学“礼”可以让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学会“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发乎情,止乎礼”。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拾“礼”】(2)请将下面文段空缺处补充完整,注意语言连贯。
(4分)中国人的规矩,就是方方面面的分寸,①____________________:入座不横肱,食时不叹气,这是礼;衣冠求整洁,言辞如春风,这也是礼;夫妻间相敬如宾,朋友间谦恭礼让,这是礼;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这也是礼……礼,②______________,是对自己的修养要求;外化于行,③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素养的修炼之中有“礼”,亲朋好友的交往之中有“礼”,国家民族的交流之间有“礼”,所以,“礼”④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中华气节之首。
【说“礼”】(3)下面是关于“礼”的一首小诗,请根据前后内容,补写空缺的句子,注意语意连贯、句式一致、表达生动。
《孔乙己》阅读练习及答案
《孔乙己》阅读练习及答案一、(2023年北京市房山区中考)阅读《孔乙己》选段,完成1—4题。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①他身材很高大;②青白脸色,③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④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好像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由于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外号,叫作孔乙己。
孔乙已一到店,全部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有意的高声嚷道,“你肯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论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布满了愉快的空气。
1.孔乙己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特点说明了什么?2.文中标出的①②③④句是对孔乙己的_____________描写,各句的作用是:①句“身材很高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句“清白脸色”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句“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句“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说一说孔乙己为什么把“偷书”说成“窃书”,这说明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4.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二、(2023年深圳市中考)阅读《孔乙己》选段,完成1—3题。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慢慢复了原,旁人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熟悉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6文本1 教材小说:《孔乙己》
出,争辩道:“窃书不 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能 算 偷 … … 窃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
书!……读书人的事,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
能算偷么?”
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原题呈现
教材原文
带题读文
⑤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 【句子赏析(含标点)】
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 3.请分析本文第⑨段 的作用。【句段作用】 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对应 5 4.(九下《孔乙己》“思 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 题。 考探究”节选)作者用 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
阅读中,借助“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文本助读,注意圈点的符号, 可用下面的提示符号完成,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留下阅读痕迹,更有 利于理解文本。 “○”:圈关键性的词语或内容。 “?”:标在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 “!”:标在需要注意或者有感想的地方。 “△”:标在关键词下面,方便分析人物情感或人物形象。
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
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
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
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
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
原题呈现
教材原文
带题读文
6.(1)(九下《孔乙己》“思考 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 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
探究”)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 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
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 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 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谈你的理解。【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孔乙己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孔乙己本文是关于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孔乙己,感谢您的阅读!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孔乙己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1—13题。
(8分)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
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
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
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
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
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
他便给他们吃茴香豆,一人一颗。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鲁迅《孔乙己》)11.根据文意,说说孔乙己“极高兴”“极惋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12.在给小孩分吃茴香豆这个情节上,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孔乙己这个形象的?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13.本文与《我的叔叔于勒》一样,都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有什么好处?并请分别说说两篇小说中“我”这一形象的意义与作用。
孔乙己中考链接答案
《孔乙己》中考链接阅读答案一、1.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1分),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了悲凉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3分)。
2.孔乙己的命运,掌柜漠不关心,唯一使他记起和遗憾的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作者让这句话反复出现,充分表现了掌柜的唯利是图、冷酷贪婪(2分),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1分)和国民的麻木愚昧、冷酷无情(1分)。
3.语言描写(1分),神态描写(1分),孔乙己用“跌断”来遮掩被打断腿的事实,表现了他仍死要面子,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可怜而又可气,可见他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2分)。
4. (6分)不矛盾(1分)。
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2分);但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人们麻木不仁、冷酷无情、落井下石,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2分)。
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体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抗议与批判(1分)。
二、①1.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表明孔乙已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短衣帮”相同,但他又摆读书人的臭架子,看不起劳动人民。
他这一特点集中反映了他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
2.肖像①他有劳动能力,具备谋生的身体条件②他生活贫困,营养不良③他因偷窃经常挨打④他年岁已老,接近风烛残年,精神萎(委)靡颓唐3.显示自己是读书人,与众不同,卖弄斯文。
迂腐、虚荣,自欺欺人。
4.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②1.[甲]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乙]范进因中举而发疯。
(4分)2.冷漠无情趋炎附势(2分)3.偷东西被打、因中举喜极而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3分)4.既批判又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尖锐的讽刺,无情的嘲弄。
5.渲染悲凉气氛,透露出社会的冷漠,暗示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表达对孔乙己的同情。
陕西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变色龙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1
2
3
4
5
6
7
8
9 10
7.【真实任务情境】学习小组在读这篇文章时,几个不同版 本的译文引发了组内同学的讨论。结合全文及小文说的 话,请从下面两种译文中为第⑥段选择一个更合适的开 头,并说明理由。(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3)【活动三:经典重现】学校决定组建舞台剧团队,选出大 家认为最精彩的镜头进行表演,让经典场景再现。你的同 桌想参加表演,下面是她提交的申请书,其中有三处错 误,请你帮忙修改。
1
2
3
4
5
6
7
8
9 10
申请书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 学校将要组建舞台剧团队,进行“走进小说天地”主题表 演。我平时喜欢读小说,并且喜欢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 演。因为具备一定的表演,所以我请求加入舞台剧团队。 请您务必批准。 申请人:王佳
第二单元 6 变色龙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真正能够治愈你的,从来不是他
人的评判,而是你的胸怀和格局。命运不会无缘.无故带给 你挫折,你只有内心保持平和镇静,才能做自己人生的舵
手,不被喧xiāo( )的世界影响。人生说到底,活的是一
种心态。生活的刁.难,并不是要你变得战战兢兢、无精打 cǎi( ),而是要你变得更加从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9.学校开展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 (1)【活动一:读书会友】金秋时节,相聚于此,以书为 媒介,广交志同道合之友;读书万卷,书中人生百 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请根据以上提示语和下 联,写出上联。 上联: 千行字里交同道好友 下联:万卷书中品百态人生
2023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2023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卷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问题。
ㅤ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
实现梦想的旅途上,二者缺一不可。
ㅤㅤ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意味着不仅要远大志向,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走稳走实人生的每一步。
一分耕(gēng)耘一分收获,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不论学习还是工作,成功都源于深入实践、苦干实干的结果。
ㅤㅤ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还意味着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以失志不渝....的精神牢记最初的梦想,守住内心的志向,真正踏上追梦旅途后,沿路有平川也有丘壑(hè),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阴霾(mái)。
拥有高远的志向,才能在奋进路上引亢高歌....。
ㅤㅤ走在梦想的路上,难免遇到挫(cuō)折,我们应目标坚定,,不因一时一事而,也不因暂时的困难停下前行的脚步,或许一个愿望没有实现,或许一次比赛结果不够称心,或许客观条件暂时受限,只要志气在,人生便有无限可能。
ㅤㅤ志存高远不是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不是因循守旧。
只有在不断的与实践中,我们才能将高远的志向变成可及的未来。
(1) 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耕(gēng)B.壑(hè)C.霾(mái)D.挫(cuō)(2) 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______A.锲而不舍B.矢志不渝C.引亢高歌D.好高骛远(3) 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树立处变不惊困惑探索B.建立宠辱不惊疑惑探查C.树立处变不惊疑惑探索D.建立宠辱不惊困惑探查(4) 对文中划线句子病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不合逻辑B.句式杂糅C.缺少主语D.搭配不当2. 按新闻稿的要求,下列内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ㅤㅤ北京时间4月12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行的2023年亚洲摔跤锦标赛女子65公斤级决赛中,_____,_____。
初中 中考语文现代文(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项试题附答案解析 3篇D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试题3篇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共16分)生命真情蒋育亮①那年,爷爷病得不轻,喝水吃饭,都需送到床前。
我当时正读初三,面临中考,周末都在学校紧张复习,难得回家照看爷爷。
②我们几兄妹中,爷爷最疼爱的是我。
他常抚摸着我的头说:“小新子,好好念书,将来跳出农门,为爷爷争光!”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把奖状带回家,爷爷总小心翼翼地把奖状贴在堂屋那面凹凸不平的土墙上,爷爷非常珍惜它们,定期给那些奖状大扫除。
③说起爷爷对我的爱,还有许多往事让我记忆犹新。
④当年家里很穷,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爷爷长年到几十里外的山里打柴挣钱。
⑤那是一个冬日,爷爷担着百十斤的生柴,赶到镇上卖。
凛冽的寒风吹打在爷爷的脸上,如刀割刺扎。
或许足天气过冷,或许是生柴过生,直到天黑,仍然无人问津。
⑥掌灯时分,爷爷担着柴,疲惫不堪地回到家。
恰逢我感冒发烧,爷爷急忙丢下柴担,赶到床前,轻抚着我的颜头,气喘吁吁地说:“小新子,看爷爷给你带什么回来了?”我睁开无力的双眼,看见爷爷的掌心中,有两个皱巴巴的油豆腐。
一阵淡淡的油香沁入心脾,我精神为之一振。
晚上,爷爷用那两个油豆腐,加上一把葱,并上几个酸辣椒,煮了一碗酸葱拌豆腐,让我美滋滋地享受了一顿。
说来也怪,那晚我的感冒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⑦第二天早上,爷爷担着柴出门时,奶奶叮嘱道:“把柴卖了,别忘了还给人家豆腐钱。
”听到这句话,我心一惊,忙问奶奶缘由。
原来,爷爷昨天带回的两个油豆腐,是趁着天黑卖豆腐的商贩没注意时,夹在手心里头带回来的。
我心里明白,那是因为爷爷没卖掉柴,身无分文,但又惦记着我……⑧记得一个周末,恰好重阳节。
我从学校赶回家看望爷爷。
久病的爷爷,身体很虚弱,他拉着我的手说:“小新子,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去爬村后的状元山,好吗?”我心想:爷爷虚弱的身体,怎么能去爬山?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拍拍胸蹦说:“爷爷能行,重阳节登高,能祛邪避灾!”听了这话,我还能说什么呢。
孔乙己的阅读题
孔乙己的阅读题一、“中秋之后,————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2.这时掌柜怎么对待他?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3."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为什么?4."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说明了什么?后来不提了,为什么?答案1、其一是自然环境。
即秋天到了。
其二是寓意社会环境如秋风一样无情。
对“我”的描写是为衬托自然环境。
2、嘲弄.目的是表现”孔乙己很颓唐”.3、掏和拿表现很轻松,说明有准备。
但摸有找的意思,花了心思,表明孔乙已找遍全身才找到了4个钱,进一步表现出”孔乙己很颓唐”的境地。
4、重复是因为认为还有收回钱的希望,不提是知道没有收回钱的可能了,间接地交待了孔乙已的下落。
二、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答:外貌,动作,语言是正面描写;听别人叙述为侧面描写。
孔乙己:既贫困潦倒,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子,既善良又无能,既可怜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
答:作者用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让人体会到连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酷,可见当时世态的炎凉,比第三人称更加真实,亲切。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也可以另圈点几个精彩的句子进行分析,体味)(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一位有什么不同?)答:“排”表现出他摆阔气,而“摸”是孔乙己穷困潦倒的表现。
这些变化写出了孔乙己每况愈下,身残气微,已到了死亡的边缘,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她的精神,还摧残了他的肉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中考语段阅读答案
《孔乙己》中考语段阅读答案
(2011?江苏省苏州市)阅读《孔乙己》一文的片段.完成10—12题。
(9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
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
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
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
孔
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
有
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
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
茴香豆的茴字,怎
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
脸去,不再理会。
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
“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
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
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
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
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
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多乎哉?不多也。
”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
乙己。
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
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
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10.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各种笑声,然而这些
笑声往往是与轻松、欢乐无关的。
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的“笑”,说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的性格中包含着柔情和顽强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
而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个性也是不止一面的。
请联系上面
文字,说出你对此的理解。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2.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总是”这个词,请结合
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
(3分)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②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
然而,父亲的精力
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
(《台阶》)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
10.(3分)孔乙己到店后,酒店的掌柜、酒客们一
起拿他取笑,小伙计也跟着笑,孩子们也来赶热闹。
(明确哪几类人在笑)然而这些笑多是对孔乙己的嘲弄和侮辱,是从空虚、冷酷、麻木的灵魂里发出的。
相对来说,孩
子们的笑自然一些,从中也让孔乙己得到些许柔情和慰安。
(感受)揭示了孔乙己无人关心,更被人当作笑料的
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
(分析人物命运、社会状况)“笑”字贯穿孔乙己出场过程的始终,增加了悲剧色彩。
(分析“笑”的表达作用)
11.(3分)孔乙己性格复杂,一方面他好喝懒做、
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同时他又教小伙计写字,分茴香
豆给孩子们吃,表现出热情、善良的另一面。
他的品行
也很复杂,在酒店不拖欠酒钱的良好信誉有时是靠偷窃
来维持的。
所以他的为人既是可笑的,而同时,他的命运也是可悲的。
12.(1.5分)①“总是”说一些让人半懂不懂的话,表现了孔乙己因深受科举毒害而无法与人正常对话的迂
腐可悲的状况。
(1.5分)②脸上“总是”挂着的笑容表
现了新屋即将落成时父亲由衷的兴奋和喜悦。
同样一直
写在脸上的还有父亲建造高台阶新屋的朴素而强烈的愿望,这是他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