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络总论
1第一章经络总论前言经络经络学说讲稿
![1第一章经络总论前言经络经络学说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20fc40280722192e4536f6fe.png)
第一章经络总论前言经络、经络学说的含义
同学们,经络这个词大家都听说过吧,可能都是从电视剧看来的,特别是武侠电视剧里面,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这个任督二脉就属于经络的一种。
而经络到底是什么,我来给大家解释下。
一经、络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可以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它是由2个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
“经络”的名词出现是在“筋脉”、“血脉”、“脉道”之后的,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
“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
经络学说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整体的形成必然是腧穴与经络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过程。
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有以下几个因素:
1.针灸等刺激机体所出现的经气感应与传导等现象的观察。
2.腧穴主治功效归纳分析,发现的有序排列。
3.内脏疾病在体表相应部位所出现的病理现象,如循经压痛、结节、丘疹、色泽变化等。
从这些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人体解剖知识与生理现象的补充,并由此得到启发。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16fa742a3169a4517723a3a3.png)
第一章经络总论概述⒈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⒉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⒊经络指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⒈针刺等感传的观察⒉腧穴疗效的总结⒊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⒋人体解剖和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⒉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如:手太阴肺经。
⒊体表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阳经(属六腑)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外侧,阴经(归五脏)分布于胸腹及四肢内侧手经分布于上肢,足经分布于下肢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的体位,四肢外侧从前到后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内侧由前而后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
但是,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⒋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⒌循行走向: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⒍交接规律:1)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太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2)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3)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⒎循行流注:1)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
(2.2.1)--经络总论2(针灸学)
![(2.2.1)--经络总论2(针灸学)](https://img.taocdn.com/s3/m/86ebd62d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6f.png)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 一 ) 说明病理变化 ( 二 ) 指导辨证归经 ( 三 ) 指导针灸治疗
练习题
1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 头面部 B. 肘膝部 C. 胸中 D. 心中 E. 手足末端
2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 胸中 B. 腹中 C. 心中 D. 头面部 E. 肘膝部
经络 学说 ( Theory of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 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体 系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 成
经经经经
经经经经
经经
经经经经
经经经经经经经经经
经经经经
经经
经经
经经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Twelve Regular Meridian s ): 系指隶属于十二脏腑的经脉,是经络 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二)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 Twelve Muscle Regions ):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 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连属系统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 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三)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 Twelve Cutaneous Region s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表 1-3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表
( 六 )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是按照其循行走向 与交接规律,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然后依次 逐经流注相传至肝经,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
十二经脉将气血运至周身,使人体各部不断 得到精微物质而维持功能活动,保持全身的 协调
经络总论ppt课件
![经络总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eebdd1ba1aa8114531d91c.png)
联络器官 喉咙 入下齿、
、鼻
起于鼻、入上齿、
咽、连舌本、散 舌下
咽,系目
循咽、至目锐眦、 入耳中、抵鼻
经脉名称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属络的脏腑
联络器官
属膀胱络肾
起于目内眦,至耳 上角、入络脑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 部(附属于十二经脉) 。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 络。
经
经 脉
络
系连
统属
组
成
络 脉
十二 经脉
奇经 八脉
十二 经别
十二 经筋
十二 皮部
十五 络脉
浮络 孙络
一、十二经脉(正经)
含义: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 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为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
25
上肢内侧面 —— 手三阴经 上肢外侧面 —— 手三阳经
太
手太阴肺经
阴
在 前
上肢内侧前缘
, 厥
手厥阴心包经
阴
在
中
上肢内侧中间
,
少
手少阴心经
阴
在
后
上肢内侧后缘
手阳明大肠经
阳
明
上肢外侧前缘
在 前
,
手少阳三焦经
少
阳
在
上肢外侧中间
中
,
手太阳小肠经
太 阳
在
上肢外侧后缘
后
下肢前面、外侧面、后面 —— 足三阳经 下肢内侧面 —— 足三阴经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d844df1c1a37f111f1855bcb.png)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总论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经络总论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034b709769eae009591bec1d.png)
太
前 循行路线
阴--属脏,内侧 缘
肺--属肺脏 --- 所属脏腑
经--经脉
精品医学ppt
9
精品医学ppt
手 六 经 彩 绘 图
10
精品医学ppt
足 六 经 彩 绘 图
11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 贯全身。
精品医学ppt
内属于府藏 (内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外行部分)
精品医学ppt
4
经络学说的形成
❖ 针刺等感传的观察
❖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 腧穴功效的总结
❖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精品医学ppt
5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十二经脉
经 络
肢节
经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络
孙络、浮络
精品医学ppt
十二经别 构 附 十二经筋 属
结 十二皮部
6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 (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阳——体后——后头
精品医学ppt
14
躯干部的经脉分布
部位 头部 背腰部
腹部 胸部
第一侧线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侧线
1.5寸(膀胱经)
第三侧线
1.5寸(膀胱经) 3寸(膀胱经)
0.5寸(肾经) 2寸(胃经) 4寸(脾经)
2寸(肾经)
4寸(胃经) 6寸(脾经)
精品医学ppt
基本概况
❖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 后别道而行。 ——一源三岐
《针灸学》经络总论概述 PPT课件
![《针灸学》经络总论概述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061a513b3567ec102d8a5f.png)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如何?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 围为依据的,也就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
医学课件
35
十二皮部分布图示
医学课件
36
十二皮部的分布规律及功能作用
分布规律 “以经脉为纪”
面状分布;布于体表,不入内脏,与络脉 (浮络)关系密切。
脑为髓海
膻中为气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血海)
头气有街
胸中有街
头
胸
腹气有街
腹
医学课件
42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医学课件 43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医学课件
44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 系外,还与相关脏腑发生联系; 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 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 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据。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详见表1—2。
医学课件
13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人体的气血运行方向是一致的, 有着按手足、阴阳划分的规律性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
医学课件
8
十二经脉的名称
1. 阴阳属性 阴——脏、内侧 阳——腑、外侧 消长 三阴 太阴—— 前 ——阳明 三阳 (内侧) 厥阴——中(侧)——少阳 (外侧) 里 少阴—— 后 ——太阳 表
2. 脏腑隶属 脏—阴经 腑—阳经 3. 手足循行 手—上肢 足—下肢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570239d7360cba1aa811da73.png)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与头面胸背相 是树梢,引申为上部, 应 “本”是树根,引申为下部,与四肢下端相 是树根,引申为下部, 应
二、根结
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反映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 指根本、开始, “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指结聚、归结,即头、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别道奇行的经脉 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阴维、阳维、阴跷、 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 无表里配合关系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 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阳脉之海: 阳脉之海:督脉 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阴脉之海: 阴脉之海:任脉 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 十二经之海:冲脉 十二经之海: 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 又称“血海” 又称“血海”
三、气街
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 路
四、四海
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 髓海、血海、气海、 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脑为髓海 胸部为气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血海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联系脏腑、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运行气血、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抗御病邪、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十四经脉之络
脾之大络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c75347663169a4517723a35f.png)
生术中,当练功者通过“调形”、“调息”、“调神”达到入静时,会感
到体内有“气”沿一定径路向一定方向流动。这种现象又加强了古人对经
络存在的认可。
(二)腧穴主治症的总结
针灸治疗,从局部“以痛为输”取穴发展到远离病痛处的循经取穴,
这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它是建立在对穴位主治症知识丰富和总结基础之
上的。古代针灸学家将穴位的主治症整理分类、分析总结,发现了主治症
示体表与脏腑有内在的联系,也是古代经络学说形成的原因之一。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生理现象的观察对经络学说的形成也有一定
作用。如《灵枢·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
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
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说明古代医家当时已对人体
一门学说。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经络现象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现象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成,从文献资料分析,主要源于以下
几个方面。
(一)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针刺“得气”,现代称“针感”,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温灸亦可有
“得气”现象。这种向远处传导的感应路径,古人称之为经络。另气功养
大多数医家以《内经》、《难经》中经络理论为依据来指导临床。
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是其根据《金兰循经》等书中有关经脉的内
容,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发挥,首先提出了“十四经”名称,着重于十四经脉
分布部位的考证和循行路线的分析,指出经脉是体表与脏腑联系的通路,络
脉是本经的旁支,与他经相交,从而提出了“络脉传注,周流不息”的理论,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为经络系统 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e73f9f5d48d7c1c708a14593.png)
经——直行的主干 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路径 络——侧行的分支
经络的实质???
/theory/acu/200606/864.html
经络的实质结构
经络和腧穴的关系
经络和脏腑的关系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正经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络系统
胸气有街——止之膺与背腧
气街
腹气有街——止之背腧, 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胫气有街——止之于气街, 与承山踝上以下 经脉之气聚集通行的横向通路
髓海在脑---头部
四海 气海在膻中---胸部
水谷之海在胃---上腹部
血海在冲脉---下腹部 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作用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经络的概念。 2、经络系统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3、简述十二正经的命名、体表循行分布规律。 4、简述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区别。 5、简述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
的基本内容与临床意义。
下节 腧穴总论
足阳明胃经
阴阳
经 脉 肢体内侧
太阴
阴
阴——阴经 少阴
阳
六脏
厥阴
属 肢体外侧
阳明
性 及 消
阳——阳经
六腑
太阳 少阳
长
太阴 少阴 厥阴
少阳 太阳
阳明
脏腑
经 李家 张家
脉
在 内
儿子
女儿
属
属——直接联系
络
肺
大肠 络——互为表里
的
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腑
分布规律 前 后
阴经
四肢内侧和胸腹
前
太阴在前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52b957b577232f60dccca1b0.png)
的作用。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 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通行气血,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的临床应用
诊断方面 病变时,经络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信息的通路。 经络可作为辨别病位和证候,以及诊断某些疾病的 依据之一。
四、简便取穴法
列缺
风市
针灸学
绪言
针灸学的概念及内容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 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他作用于腧穴的方 法,用以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包括以下三部分: 经络腧穴 刺灸方法 针灸治疗
砭,以石刺病
骨针、竹针、陶针、 铜针、铁针、金针、 银针
艾叶 艾条 艾灸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活动的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 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
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 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
二、 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 志定出分寸,折量全身 各部的长度和宽度,用 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 称骨度分寸定位法。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称为“下合 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在其本经,而大肠、小肠 的下合穴同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
四、俞穴、募穴
俞穴
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特定穴。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
线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
浅入深,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合入海,经气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经络总论一、选择题(略)二、填空题1.腧穴经络2.循行分布病理变化3.体表络脉4.筋肉关节外周连属5.肺经肝经6.胞中一源三歧7.大包胸胁8.隐白大包9.睛明跗阳10.腋内动脉寸口之中三、简答题1,针灸学中所提及的“标本”主要是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如树梢,有上的含义,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犹如树根,有下的含义,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
2.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四、论述题1.十二经脉的别络(络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本经的络穴分出后,均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十二经别络加强了阴阳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
任脉的别络,从鸠尾穴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其作用主要是沟通了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从长强穴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其作用主要是沟通了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从大包穴分出,散布于胸胁,其作用主要是沟通了躯干侧部的经气。
2.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第二章腧穴总论一、选择题(略)二、填空题1. 脏腑经络之气经络功能2.经穴任3.经外奇穴十四经4.自然标志定位法固定标志5.两经头面躯干部6.腹部尾骶部7.井穴经穴8.16 39.固定名称固定位置10. 近治作用特殊作用三、简答题1.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一类腧穴,由于主治功能不同,各有其特定的名称和含义。
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和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2.“原”,即本源、原气之意。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四、论述题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反映经气功能变化的部位。
腧穴一般都归属于某一条经脉,而某一条经脉又都隶属于某一脏腑,这样脏腑、经络、腧穴三者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当脏腑的功能发生异常时,可通过经络在有关腧穴发生一些异常现象(反应点),在治疗上又可将其作为针刺的治疗点。
2.固定标志法是指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毛发、爪甲、乳头及骨节突起和凹陷等。
由于这种解剖标志固定不移,故有利于腧穴的定位。
例如,鼻尖处取素髎,两眉头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腓骨头前下方1寸取阳陵泉等,这些都是在静态情况下作为取穴标志而且不受活动影响,故称固定标志。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一、选择题(略)二、填空题1.足太阴脾 3.52.下上3.手阳明大肠74.食指肺脏5.络八脉交会6.心脏小肠7.大杼胃俞8.胭窝横纹的中点胭窝横纹的内侧9.睛明至阴10.肾脏膀胱三、简答题1.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病证有:①脾胃病,如肠鸣腹胀、泄泻;②妇科病,如月经不调、带下、不孕、滞产;⑧前阴病,如遗精、遗尿、阳痿;④经络病,如下肢痿瘴等。
2.极泉穴主治病证有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
极泉穴针刺方法应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o.5~1寸。
四、论述题1.相同点:三穴均是足太阴脾经腧穴,因此均能治疗脾胃病,如腹胀、腹泄、腹痛、食欲不振等。
不同点:公孙为足太阴经络穴,与足阳明经相联络,以治疗脾胃病见长;而公孙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过冲脉,与内关相配,又能治疗心胸疾患。
地机为足太阴经郄穴,以治疗急性痛证、血证为主,如痛经、月经不调等。
阴陵泉为足太阴经合穴,有较好的健脾助运利湿之功效,可主治水肿、小便不利、黄疸等。
2.相同点:委中、委阳穴均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阴谷穴属足少阴肾经腧穴,三者均位于咽横纹中,故共同主治小便不利和腘窝疼痛。
不同点:委中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主治急性腰扭伤;且可三棱针刺络出血,治疗热入营血之腹痛、吐泻、下肢丹毒。
阴谷穴为足少阴肾经之合穴,能补益肾气,主治阳痿、疝气、遗尿和崩漏。
委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下合穴,主治三焦病证,着重于利尿。
第四章刺灸法总论一、选择题(略)二、填空题1.针根针尾2.长短粗细3.锐利钩曲4.指力捻转5.提插捻转6.28~30 1~3、7.眼区腰臀部8.前身后身9.取穴准确持久留针10. 30 15~2011.中心周围12. 依托辅助13.短针长针14. 皮肤松弛皮肉浅薄15.腧穴病情16.直刺斜刺平刺17.年龄部位18. 3~5 60~9019.180°90°20. 震颤飞21.酸麻胀重深紧涩滞22. 小慢轻短23.大快重长24.重轻重轻25.顺迎26.呼吸吸呼27.徐徐疾速疾速徐徐28.按压不按压29.15~3030.晕厥涩滞困难31.方向角度32.压迫冷敷33.头顶小腹腰骶34.溃疡肿瘤三、改错题(改正下划线部分的错误)1.结构→长短形状→粗细分析:毫针的结构,是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决定的。
2.腕→指提插→捻转分析:纸垫练针,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手法。
3.60→30分析:高压消毒的持续时间必须在3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灭菌消毒的目的。
4.短→长分析: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5.斜→平分析:平刺适用于皮薄肉少处腧穴的进针。
6.1~2→3~5分析:运用提插法行针时,提插幅度要均匀一致,一般以3~5分为宜。
7.360°→180°分析:运用捻转法行针时,捻转角度要均匀一致,一般宜掌握在180°左右。
8.沉、紧、涩、滞→酸、麻、胀、重分析:在针刺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等感觉。
9.提←→插分析:针刺得气后,在得气处重插轻提,为提插补法。
10.30~60→15~30分析:一般病证在施术后可不留针或酌情留针15~30分钟。
11.延脑→脊髓分析:刺伤脊髓时,患者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
12.适→不分析:因患者有凝血机制障碍,不易止血,针刺可加重创伤。
四、简答题1.选择体位的原则:医生取穴准确,操作方便,患者自然舒适,能够持久留针。
注意要点:对活动障碍者,应根据患者本身的体位,选取便于取穴的体位;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者,最好选取仰卧位;选穴处方时便要考虑到体位,尽可能采用一种体位进行取穴针刺。
2.刺手指医者持针施术的手,多为右手。
刺手有掌握针具、实施操作的作用,如进针时运用指力、腕臂力快速透皮;行针时施以提插、捻转,以及补泻手法;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3.押手指医者按压穴位局部的手,多为左手。
押手有固定作用,依托作用和辅助作用。
4.行针指进针后为了获得针感,调节针感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有提插法和捻转法。
提插法指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方法。
捻转法指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交替旋转捻动动作的操作方法。
5.震颤法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震颤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感。
6.得气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的经气感应。
得气的基本表现: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医者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等感应。
7.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先浅后深、得气后依次每层各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使针下产生热感,最后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出针后按压针孔。
8.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先直插深层,得气后按深、中、浅的顺序,每层各紧提慢按六数,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使针下产生凉感,最后将针提至浅层留针,出针后不按针孔。
9.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
留针的方法有静留针和动留针两种。
静留针法指在留针过程中不再行针;动留针法指在留针过程中间歇行针施术,多用于针感迟钝者。
10.①停针、拔针。
②平卧、保暖,饮温开水。
③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内关、涌泉等。
④灸强壮穴,如气海、关元、神阙等。
⑤必要时采用现代急救措施。
五、问答题1.针刺深浅的原则:既要得气,又不伤及脏腑组织器官。
针刺深浅主要根据以下四个方面确定:①察形气定深浅:体强形肥者宜深刺,体弱形瘦者宜浅刺。
②观年龄定深浅:年老体弱、小儿宜浅刺,中青年、身体强壮者宜深刺。
③辩病情定深浅:表证、热证、虚证、新病宜浅刺;里证、寒证、实证、久病宜深刺。
④识部位定深浅:头面、胸背等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部等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必答要点:针刺深浅原则是既要得气,又不伤及脏腑组织器官;确定针刺深浅依据的四个方面:形气、年龄、病情、针刺部位。
2.①得气与疗效密切相关: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缓慢,疗效较差,不得气者,难于取效。
②得气与否及气至的速迟,可以推断正气的盛衰,疾病的预后转归:若初诊时不得气或得气缓慢,经使用正确的针刺方法治疗之后,开始得气或得气较快,表示病人正气恢复,预后良好;若经反复施用各种候气、催气手法后,仍不得气者,多属正气衰竭,预后极差。
必答要点:①得气与疗效密切相关。
②得气情况可推断正气衰竭,疾病的预后转归。
3.①调整纠编法:若因取穴不准,或虽取穴准确,但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不当所致者,通过取准穴位,或调整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便可得气。
②候气法:通过留针以候气至,留针时还可采用间歇运针。
③催气法:采用捻转、提插、震颤法、循法等手法催促气至。
④益气法:对体虚而正气不足者,可选用强壮穴,采用针刺补法、灸法、温针灸,或加服适当补益药物,以促进气至。
必答要点:①调整纠编法。
②候气法。
③催气法。
④益气法。
4.①以捻转时用力方向分补泻的操作方法:针刺得气后,在得气处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速度快,拇指向右转时用力轻、速度慢者为补法;在得气处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速度快,拇指向前左转用力轻、速度慢者为泻法。
②以捻转刺激量大小分补泻的方法: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时间短者为补法,反之,则为泻法。
必答要点:①以捻转时用力方向分补泻的操作方法。
②以捻转刺激量大小分补泻的操作方法。
5.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时,针刺可以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盛状态时,针刺可以起到祛邪泻实的作用。
②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有些穴位能鼓舞人体正气,具有强壮作用,适宜于补虚益损,如关元,气海等;有些穴位能疏泄病邪,具有祛邪泄实作用,适宜于实证,如井穴、荥穴、人中等。
③针刺补泻手法:针对机体不同的虚实状态,采用相应的针刺补泻手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是获得补虚泻实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