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继承和发扬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阐述了关于劳动创造价值或价值来源于劳动的科学理论,其实质是价值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商品的二因素1、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
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它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
不同商品,由于自然属性不同,有不同使用价值。
同一种商品有多重属性,多方面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社会需要的对象,但不能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不同使用价值可以交换,从而形成了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对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是物化的或儗结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客观事实。
4、一切商品都具有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和购买者来讲,只能实现其中一种属性,不能同时两者兼而有之。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三、劳动的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在特定状态下进行的劳动。
它反映了人与自然地关系,它是人们用来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的需要过程,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3、抽象劳动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一切无意义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生产的历史范畴。
4、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次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而不是不是两次劳动;二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应人与自然地关系,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应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抽象劳动必是具体劳动,反之,不然具体劳动要实现抽象劳动,必须交换。
5、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两者共同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何家伟4-40 应化1202班 1505120626内容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本文就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
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背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
当时英美法等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且没有被发明被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
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
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价值论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一概念直接上决定了商品和劳动产品的本质区别:一方面,生产劳动产品的所有目的都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商品不仅能满足自我的需求,还能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用付出相同劳动的产品A 去换取同等价值(指产品A和产品B中凝结着基本不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产品B。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商品之所以是商品,而不是劳动产品的两重因素:第一,商品有使用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中将商品的使用价值简练地概括为“物的有用性”。
这种有用性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具体实践活动中的某一方面的需求,比如,面包可以填饱肚子,使人们免于饥饿;棉被可以防寒取暖等等。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PPT34张)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加之的理论的同时, 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 值,为什么形成加之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的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 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
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 的二重性
价值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
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 性。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 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 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 它才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 现形式。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 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既支配商 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 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 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 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 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货币形式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现实意义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首先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对别人、对社会,而不是对生产者自己的有用性便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属性,而不仅仅是自然范畴、商品学的对象。
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使用价值。
商品要能够交换就必须有用,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仅有使用价值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即具有交换价值。
商品除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实中的运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实中的运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在现实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1. 解释商品价值的本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以及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
2. 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
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3. 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理论来指导生产和分配,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 推动劳动关系的改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者应该得到应有的报酬和尊重。
这一理论可以为改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对我国的现实意义一、劳动价值论概述(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例)1. 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例如,生产一个普通茶杯,在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平均花费的劳动时间就决定了这个茶杯的价值量。
如果某个生产者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市场交换中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反之则处于不利地位。
- 劳动价值论还强调劳动的二重性,这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木匠制作桌椅,裁缝缝制衣服,这些都是具体形式的劳动,它们创造出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
抽象劳动则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
2.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这部分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阐述,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不平等和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
1. 在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方面- 激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促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管理。
例如,我国的一些制造业企业,像华为、格力等,深刻认识到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华为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不断提高通信设备生产的技术水平,格力注重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管理创新,使得它们生产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能够在市场上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获取更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 引导企业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由于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企业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注重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员工培训。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其次,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对经济体制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指导价值。
劳动价值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
因此,劳动价值论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剥削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剥削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部分人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权,因此有必要摒弃剥削制度,建立一种强调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社会经济制度。
此外,劳动价值论还对分配制度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劳动价值论的视角下,工资收入应该与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技能等因素相一致,以实现对劳动者的公正报酬。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资本拥有者往往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控制市场进行垄断和操纵,导致工人阶级面临较低的工资收入和不平等的财富分配。
因此,劳动价值论为我们提供了衡量和评价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标准,促使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最后,劳动价值论还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国际经济关系和贸易政策的制定。
国际贸易的本质在于商品的交换和国际分工,在这一过程中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不同国家之间劳动者权益的差异。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和垄断市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
劳动价值论呼唤国际社会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各国人民的共同繁荣。
总之,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它提供了一种客观分析商品交换的视角,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劳动价值论还对经济体制、社会公平正义、收入分配和国际经济关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为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冯福荣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11022927)【内容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虽然我国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以来,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
虽然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就显得十分必要。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背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时间是19世纪下半叶。
当时英美法等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但先进的科学技术尚且没有被发明被投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劳动率低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的消耗来推动。
因此,当时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只能借助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依靠人类体力劳动的消耗。
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分析劳动价值论时,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并且以产业工人的生产劳动为分析对象。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一概念直接上决定了商品和劳动产品的本质区别:一方面,生产劳动产品的所有目的都在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商品不仅能满足自我的需求,还能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用付出相同劳动的产品A去换取同等价值(指产品A和产品B 中凝结着基本不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产品B。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商品之所以是商品,而不是劳动产品的两重因素:第一,商品有使用价值。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探究《资本论》(也称“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它有两个基本要素:原始劳动和商品的劳动价值。
此外,它的现实意义在于说明劳动价值与资本的矛盾,及其影响经济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揭示商品价格的本质。
他提出的基本理论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可以把有限的原材料变成更多的商品,并将原材料之间的价值转移到那些商品上来。
因此,商品最终劳动价值取决于生产对其原材料所耗费的劳动力多少。
同时,如果有增加劳动力存在,劳动力价值就会扩大,也就想到商品价值也会增加。
此外,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劳动价值可以被分为原始利润和利润之外的部分。
原始利润与社会上的劳动力价值保持关联,而利润之外的部分主要是由资本决定的;在利润之外的部分,资本家可以借助其垄断地位或其市场独占地位获得额外的利润。
因此,资本家也可以转移资本价值中的一部分到商品价格中,以获得利润。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在于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即资本的矛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
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它包括私人财产、机器设备、金融资产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私人财产的积累和机器设备的生产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即劳动力、资本之间的矛盾。
在一个单一空间中,劳动力只有有限的资源,而资本只有有限的市场,所以社会就会出现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会从劳动者获取利润,而劳动者为获取更高的收入及更好的生活照片而迫切需求提高劳动力的价值。
在这种矛盾的驱动下,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也会加剧,从而影响社会发展程度。
综上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阐明了商品价格本质,也说明了劳动价值和资本之间的矛盾,以及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社会能够更好地了解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矛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建议。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伟大历史意义劳动价值论可追溯到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中世纪著名神学家亚尔贝兹·马格努及其弟子阿奎那的“公平价格”学说。
到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经过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这三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努力,劳动价值理论初步形成了体系。
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是粗糙的、不完善的。
威廉·配第虽然开创了劳动价值论,但他的理论还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意味;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一般概念从而极大丰富了劳动价值论,但他的价值论乃至劳动价值论却是二元甚至多元的;大卫·李嘉图以坚持一元劳动价值论为旗帜,但遗憾的是他混同了劳动和劳动力,从而无法解释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如何形成之间的矛盾、混同了价值和生产价格,最终不能解说劳动创造价值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因而导致了古典学派的解体。
马克思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吸收古典学派价值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价值质和量的统一意义上的分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其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
”马克思坚持的中心论点即是价值一元论。
“劳动”作为一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谓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是人们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
马克思将其考察和研究的重点放在物质生产部门,曾经依据不同的标准,把“劳动”范畴进行了一系列的区分,如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等等。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即得名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名家卡尔·马克思,是他发现的一种经济学实践,以有形物件作为经济主体,其价值由人们创造而
生成;并以有形物件作为社会财富的基础,其价值则由劳动而产生。
拉
尔夫·施莱夫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开创的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经济
学兴起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当代经济学的重要基础架构。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来源是劳动,劳动是人类社
会发展和改革过程中价值产生的唯一根据。
劳动是生产财富的基础,
而生产则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即通过劳动实现生产和消耗,以
获取经济增长和改善生活水平。
劳动价值论强调社会价值来源于劳动,由劳动者创造社会财富的概念,同时支持有效的资源分配和有效的财
富管理,从而促进结构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关注了劳动力在结构性改革、财富管
理中发挥的作用,改善了劳动力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权利和利益,
在实践中实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劳动价值论也提倡劳动
力把效率提高作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础,使劳动创造价值得到充
分发挥,从而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加强社会的进步性
和稳定性,并最终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繁荣。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_毛强

[作者简介]毛 强(1986- ),男,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理论。他继承和发展了配第等关于劳动是财富源泉 的科学观点,他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做出 了明确的区分,“应当注意,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 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 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 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3] 。
他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 尺度”,“劳动是第一性价格,是最初用以购买一切货 物的代价。”[“4] 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确 尺度,换言之,只有用劳动作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 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5]
三、马克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最基本理论,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理论,而 且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同样具有 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 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虽然是从对资本主义条件下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但他在 《资本论》中阐述劳动价值论时,研究的是一般商品 生产,而不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他认 为,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不论是在什么社会制度条 件下,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且只有抽象劳动才 能创造价值。可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的是商 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社 会制度的性质没有关系。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而且也适 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一方面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揭露,同时也 是对市场经济这种特定经济形式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揭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所包含的关于市场经济 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具有十分现实的重要的指导意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从马克思劳动价 值理论中汲取科学的成分作为指导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条 件下对生产力的开发与创造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 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
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一种经济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它在现代经济学中并不是主流理论,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以下是对劳动价值论现实意义的解释和分析:
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之一是对生产者进行价值评估。
使用劳动价值论可以衡量生产者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从而确定他们应该得到的报酬和产品的价格。
当生产者得到公平的报酬时,他们会更具有动力和兴趣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其次,劳动价值论还可以用来评估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公平。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通常只能得到产品价值的一小部分,而资本家则能够获得产品价值的大部分。
劳动价值论的支持者认为,这种分配方式不公平,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劳动者对产品的价值贡献。
通过劳动价值论,我们可以更公正地评估社会财富的分配,从而减少不平等现象。
此外,劳动价值论还可以用来评估不同产业之间的价值贡献。
通过比较不同产业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和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产业的价值贡献,并且可以更合理地分配资源和投资。
在总体上,劳动价值论虽然在现代经济学中并不是主流理论,但它仍然具有一定
的现实意义。
通过使用劳动价值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生产者的价值贡献,更公平地分配财富,以及更合理地分配资源和投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与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与现实意义探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与现实意义探究摘要:⽇⽉如梭,光阴似箭,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到现在,⼀百多年已经过去了,不可否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创⽴时,当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尚处在低级阶段,与今天所发⽣的⼀切有很⼤差别,就是说当今世界⾯貌已经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所⾯临的是⼀个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的任务也发⽣根本性的变化。
但是马克思所揭⽰的劳动价值论仍然不会改变,⽤劳动价值论说明的价值规律仍然符合今天的实践。
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不断向前推进,我们完全可以运⽤劳动价值论来洞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筑新的理论体系。
因此,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更需要创新。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物化劳动;指导意义⼀、关于劳动创造价值问题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中⼗分重要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探讨异常激烈,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可谓见仁见智。
在有关劳动价值论的持续争论中,其核⼼论辩多集中于“价值源泉问题”、“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之关系”、“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思想”三个层⾯。
此类争论也可说是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命题如“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和“⽣产劳动”等⽽展开的。
鉴于此,笔者认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先要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法论的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进⼀步的探讨和认识;其次要从历史与现实的纬度,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及其与当代现实的关系;最后要从理论本⾝的原创含义和现实价值出发,准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精华要深化认识 , ⾸先要“原汁原味”地把握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精华,这就要认真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等著作中的有关论述,了解马克思对劳动的界定,对劳动价值理论的阐述。
“劳动”作为⼀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标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明确的目的。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己取得统治地位,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基本完成,手工劳动已被机器大生产所代替,并建立了真正的机器制造业。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起来,在短时间内创造了比以往高的多的社会财富。
但同时,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也充分暴露出来,突出表现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上。
因此,怎样解决发展与危机、繁荣与贫困等社会矛盾,如何解释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就成了当时人们无法回避和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而要解释这一现实问题,必然要涉及到劳动价值学说这一基础性理论问题。
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古典经济学派曾经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研究,说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使财富增长以及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并力图证明资本主义生产优越于封建主义生产,从而提出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这一重要命题。
但是,由于他们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他们最终不可能如实地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他们的劳动价值论及其相关论点无法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从而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李嘉图难题”,即认为如果承认劳动决定价值,商品按价值交换,就无法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如果承认剩余价值的存在,就必须放弃劳动价值论。
这一难题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两者能否同存的问题。
因此,如果要揭开这一难题,就必须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来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问题。
〔1〕为了划清劳动與剥削的界限,为了揭露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实质,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理论依据,马克思从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并实现了研究问题方法上的革命,把价值归结为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确立为自己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敏锐的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文明,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带来了贫富的两极分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最喜欢的马原
这学期我们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了几次课以后我才发现传说中的很枯燥难懂的马原课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尤其是老师上课的形式很丰富,有趣味问答,精彩的视频,还有特别接地气、特别有创造力的同学展示,我们在愉快的课堂中慢慢接受了晦涩的马克思原理知识。
而在老师讲过的所有知识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因为我将来想做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
现在,我想把我刚学到的知识辑录下来,做一个总结。
一、绪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
马克思以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本立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
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以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的方针。
二、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凝结在商品价值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动的终极原因,由此可以伸引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本质的四个重要经济原理。
(一)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的源泉,人的抽象劳动时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者一定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二)价值源泉
人的生产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生产劳动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
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价值的源泉和实体,却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三)价值量
形成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社会现有的标准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一个单位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四)价值转化为价格
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价值转化为价格是在市场中流通过程中实现的。
从生产价格的变动来看,它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因为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率的变动,都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动决定和引起的,而且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一般是比较缓慢的.所以,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商品价值变动引起的,是以商品价值变动为基础的。
三、资本论理论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和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马克
思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贫困的本源,解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是人体存在的暴力和体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
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商品的价值。
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
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以既定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
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四、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价值理论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人劳动时间决定。
超额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相反,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面临收益率低甚至亏本破产的局面。
因此,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在市场机制和利益驱动作用下,必然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并按高于个别价值或按高于个别价值但低于社会价值的价格出售商品,企业因此获得超额价值。
这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二是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复杂劳动在社会劳动中占得比例越来越高,新的产业和部门不断涌现,社会的劳动总量不断加大。
结果不仅增加了社会的使用价值量,而且也增加了全社会的价值总量,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经济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揭示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且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劳动价值论阐述的商品经济规律与规则,为商品生产与经营制定了行为准则,劳动价值论要求各种商品生产与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而一个有序的市场环境至少应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在商品交换中充分体现价值规律,严格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二是拥有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并建立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
(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依据
科学技术是生产过程中的独立要素,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密切相关。
劳动生产力由多个因素决定,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品以及它在工艺上的运用程度。
由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激烈市场竞争的经营活动,面对各种各样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商品生产者在生产中必须积极追求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
(四)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的的指导思想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分配准则,同时,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也是社会公认的分配准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把这两种分配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制定分配政策时,必须注意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坚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指导,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