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引导学生欣赏琵琶音乐,为学生理解诗中的琵琶声做准备。

教学活动:1. 播放琵琶音乐,让学生感受琵琶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2.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3. 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和他的创作背景。

4. 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的诗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主题。

2.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3.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第三章: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分析《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活动:1. 介绍《琵琶行》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社会状况。

2. 分析《琵琶行》中所描绘的人物和事件,如琵琶女的故事。

3.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如对女性权益的启示。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素材和情境,要求他们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分析并欣赏《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解读并实践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文本。

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技巧,通过模仿、改写等手法进行实践。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音乐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

1.2 教学内容课文《琵琶行》原文阅读与解析。

分析《琵琶行》中的意象、情感与主题。

探讨《琵琶行》在音乐与诗歌结合上的创新。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琵琶行》的深入学习与理解。

文学手法与修辞手法的分析与实践。

2.2 教学难点理解并解读《琵琶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掌握《琵琶行》中所运用的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独特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课前准备搜集白居易的生平资料,了解其创作背景。

准备与《琵琶行》相关的音乐素材,如琵琶曲等。

3.2 教学步骤朗读与欣赏: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本魅力。

解析与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实践与创作: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模仿或改写课文。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深度。

评估学生在文学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如创意、技巧运用等。

4.2 成果评价通过笔试或口试方式,评估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评价学生在模仿或改写课文中的文学创作水平。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课文原文及相关注释。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琵琶行》相关的音乐、影视资料。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相关艺术表演,增强对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理解。

开展文学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

第六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6.1 第一课时导入:介绍白居易及《琵琶行》的背景。

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分析并掌握《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翻译并理解《琵琶行》的文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从诗歌的韵律、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

2.2 教学难点《琵琶行》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琵琶行》的内容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书籍。

3.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并了解其背景。

准备好笔记本,以便记录重点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简要介绍白居易和《琵琶行》的背景。

4.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琵琶行》。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4.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4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活动,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解析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

5.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测验或提问,了解学生对《琵琶行》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内容与安排6.1 教学内容继续深入分析《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

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6.2 教学安排讲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等。

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第七章:课堂活动与互动7.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示范教案(琵琶行(并序

示范教案(琵琶行(并序

示范教案《琵琶行(并序)》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向学生简单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章节二:诗歌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各个部分的特点。

2.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章节三: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2. 培养学生推测词义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包括成语和特殊用词。

2. 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

教学活动:1. 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练习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章节四: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教学活动:1. 解读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月亮、江水等。

章节五:诗歌欣赏与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2. 激发学生的诗歌创作兴趣。

教学内容:1. 欣赏《琵琶行(并序)》的优美诗句和表达。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欣赏《琵琶行(并序)》中的优美诗句和表达。

2. 提供诗歌创作的主题和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六、诗歌背景深化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琵琶行(并序)》历史背景的了解。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联。

《琵琶行》并序教案 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 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篇8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明确:侧面描写。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位琵琶女在长安城流浪演奏琵琶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本章节主要介绍教案的总体结构和教学目标。

1.2 教案结构本教案共分为十五个章节,分别为:教案简介、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拓展阅读、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拓展、教学建议和课后跟进。

1.3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

第二章:学生情况分析2.1 学生背景本节课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2 学生需求学生希望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学生特点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喜欢互动和参与,对于富有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古诗文更易产生共鸣。

第三章: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和主旨。

欣赏诗句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音乐文化。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感悟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课文《琵琶行(并序)》全文。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唐代音乐文化的相关资料。

4.2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PPT课件。

纸笔等学习工具。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进而引出《琵琶行(并序)》这首诗。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解析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

5.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琵琶行(并序)》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1.2.2 诗歌结构: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

1.2.3 诗歌内容: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2.1.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

2.1.3 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2.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2.3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文化背景和鉴赏方法。

3.1.2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1.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1.4 写作法: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

3.2.2 实物教具:展示古代乐器琵琶,增强学生对诗歌形象的认识。

3.2.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诗歌的鉴赏文章和评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4.1.2 简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 讲解诗歌4.2.1 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

4.2.2 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2.3 讲解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讨论与思考4.3.1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2.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2. 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2. 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琵琶行》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表现。

第二章:诗歌逐句解析教学目标:1. 分析《琵琶行》的诗意、意象和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琵琶行》的诗意、意象和情感。

2. 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 讨论法: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步骤:1. 逐句解析《琵琶行》,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诗句含义和用法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琵琶行》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琵琶行》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教学方法:1. 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和象征手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分组讨论。

2. 分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琵琶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第四章:诗歌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感受《琵琶行》的情感魅力。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及其生平。

2. 讲解《琵琶行》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白居易会创作《琵琶行》。

作业:1.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白居易和《琵琶行》的信息。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的诗意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主题。

2. 解读《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琵琶行》的诗句。

2. 分析《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作业:1. 学生回家后,将《琵琶行》译成现代汉语,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第三章:角色扮演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琵琶行》中角色的理解和感知。

2.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2. 引导学生通过扮演来深入理解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2. 学生通过扮演来展示对角色的理解和感知。

作业:1. 学生准备扮演角色的台词和表现。

第四章:文化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中所反映的唐代社会和文化。

2.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批判思维。

教学内容:1. 分析《琵琶行》中所描绘的唐代社会景象。

2. 探讨《琵琶行》中对女性角色的描写和态度。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琵琶行》中所反映的唐代社会和文化。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对女性角色的看法。

作业:1.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唐代社会和文化的信息。

第五章:创意写作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改写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生根据《琵琶行》的故事情节,进行创意写作。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及诗歌内容。

1.1.2 掌握生僻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发音。

1.1.3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抒情和节奏。

1.1.4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熟悉诗歌文本。

1.2.2 运用联想、比较等方法理解诗歌意境。

1.2.3 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1.3.3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文本的理解和背诵。

2.1.2 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2.1.3 文学常识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2.2.1 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2.2 诗歌深层意象和抒情手法的把握。

2.2.3 诗歌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的联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抒情手法等。

3.1.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感悟等。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图片、视频等。

3.2.2 网络资源:查询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3.2.3 纸质教材:提供诗歌原文和注释。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白居易及其作品《琵琶行(并序)》。

4.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4.2 诗歌讲解4.2.1 分析诗歌背景、时代背景。

4.2.2 讲解诗歌文本,解析生僻字词。

4.2.3 分析诗歌意象、抒情手法和节奏。

4.3 互动环节4.3.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3.2 问答环节: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4.4 诗歌鉴赏4.4.1 让学生朗读、默写诗歌,熟悉文本。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5.1.1 考勤、纪律、参与度等。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一个琵琶女在长安城中游走演奏琵琶、流浪生活的故事。

诗歌通过琵琶女的演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疾苦。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琵琶行》,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形式和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 分析诗歌的结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概述《琵琶行》全诗共360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描绘了琵琶女在长安城中的演奏、流浪生活、与诗人相遇及诗人的感慨。

2.2 诗歌内容解析2.2.1 第一部分:琵琶女在长安城中的演奏描述琵琶女在长安城中演奏琵琶,吸引了众多听众,其中包括诗人。

2.2.2 第二部分:琵琶女的流浪生活描绘琵琶女离开长安,四处流浪的生活,展现了她的悲惨命运。

2.2.3 第三部分:诗人与琵琶女的相遇诗人偶然遇到了流浪的琵琶女,为她弹奏的琵琶曲所打动。

2.2.4 第四部分:诗人的感慨诗人感慨琵琶女的命运,也对当时社会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结构特点分析《琵琶行》的篇章结构,如何通过琵琶女的演奏,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3.2 表现手法探讨诗歌中的比喻、拟声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现琵琶女的形象和情感。

3.3 意象与情感解读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长安道”、“黄河水”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情感。

第四章: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培养4.1 诗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审美思维等方法,对诗歌进行深入鉴赏。

4.2 批判性思维培养鼓励学生对诗歌内容、形式及作者的观点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4.3 课堂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和批判性思考。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阅读5.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分析等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

导语设计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

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

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

教学过程设计(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唐宪宗元和十年(8XX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

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

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二、教学过程: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

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学要点: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二)过程设计: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

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写了一个琵琶女在长安城演唱琵琶曲的故事,并通过琵琶女的音乐表达了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特开设本课程。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能够熟练地背诵并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讨论、背诵等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2 创作背景《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当时长安城歌舞升平,夜夜笙歌。

白居易通过对琵琶女演唱琵琶曲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喧嚣,以及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主题。

2.3 诗歌结构《琵琶行》分为三个部分:序、正诗和尾声。

序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正诗部分详细描绘了琵琶女的演唱和听众的反应;尾声部分以诗人感慨作结。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序部分解析解析序部分的诗句,理解诗人为何要描写长安城的繁华和歌舞升平,以及琵琶女背景下的出现。

3.2 正诗部分解析分析正诗部分的诗句,解读琵琶女的音乐与歌词,探讨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以及诗人通过琵琶女的音乐表达的人生感慨。

3.3 尾声部分解析阐释尾声部分的诗人感慨,理解诗人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悟,以及这种感悟与琵琶女音乐之间的关联。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4.1 韵律特点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特点,了解其诗歌形式的美。

4.2 形象描绘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形象描绘表现琵琶女的音乐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3 修辞手法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对诗歌表现力的提升。

第五章:课堂实践与拓展5.1 课堂背诵要求学生课堂背诵《琵琶行》,提高记忆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活年代。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吟唱特点和琵琶音乐的表现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白居易的生活年代和文学成就。

分析《琵琶行》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讲解诗歌的吟唱特点和琵琶音乐的表现力。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白居易的生活年代和文学成就。

学生阅读《琵琶行》原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教师示范诗歌的吟唱方式,学生跟随学习。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琵琶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心得。

教师总结并点评学生的分析结果。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琵琶行》中所描绘的唐朝社会风貌。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

3.2 教学内容介绍唐朝社会风貌和《琵琶行》中的社会问题。

分析诗歌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和白居易的文学主张。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朝社会风貌和《琵琶行》中的社会问题。

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白居易的文学主张。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分享心得。

第四章:吟唱练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琵琶行》的吟唱技巧和表演方法。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进行吟唱表演。

4.2 教学内容讲解《琵琶行》的吟唱技巧和表演方法。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进行吟唱表演。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琵琶行》的吟唱技巧和表演方法。

学生分组练习吟唱,教师指导。

学生进行吟唱表演,教师点评。

第五章:综合实践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与《琵琶行》相关的诗歌或故事。

引导学生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5.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激发学生对《琵琶行》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3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

2. 通过问答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意义和价值。

3. 引导学生关注《琵琶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的诗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诗歌结构,包括诗的段落、韵律、意象等。

2.3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划分诗的段落,讲解各段落的主题和意义。

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读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主题。

培养学生解读诗歌内容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解读《琵琶行》的内容,包括诗中的人物、情节、情感等。

3.3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朗读《琵琶行》,理解诗中的人物和情节。

2. 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探讨诗人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的思考。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欣赏《琵琶行》的诗歌艺术。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艺术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诗歌艺术特色,包括语言、形象、情感等。

4.3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表现,解释其效果和美感。

3.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加深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记忆。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诗歌背景、结构、内容和艺术特色。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歌艺术;能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白居易的诗歌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和社会现实,提高人文素养;学会欣赏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2.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点;3. 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和社会现实。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3. 诗歌背景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琵琶行并序》的原文和译文;2. 准备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琵琶行并序》的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欣赏;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理解诗歌内容;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僻词语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背景知识。

5.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

7.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琵琶行并序》的译文阅读;8. 课后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延伸: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琵琶行并序》与其他唐诗的异同,如《长恨歌》等;学生通过对比,深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并序教案1【课例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

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

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

5分钟左右)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生:落魄失意。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并序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

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
《琵琶行》的琵琶女为何会独自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她内心在想些什么教学目标: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
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3.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
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12下一页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注意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本课目标: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三、欣赏诵读表演录像,进一步品味感情,后有感情齐读第二节
四、分组讨论: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五、师生12下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