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下)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论述题完整总结

传播学概论论述题完整总结

1.试述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答:首先,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1)最早的传播方式是原始的、简单的,不仅信息的内容并不复杂,而且表达信息的符号和传递信息的载体也相当简单。

在古代,简单的社会生活内容并不要求有复杂的传播形式。

而到了近代和现代,简单的传播形式就无法表达复杂的生活内容。

(2)由此可见,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一致的。

正是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上生产力发展促进传播技术不断更新,传播才一步步发展起来。

其次,尽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最早是十分简单和原始的,但同时却是多通道的、多样化的,也就是说人类对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及这两类系统的信息符号是并用的,既有口头语言,也有手势语和各种图像、图形的符号集。

(1)目前,在有些民族如澳洲土著居民中,还使用着一种十分复杂特殊的手势语。

可是,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15世纪中期印刷机的出现,人类兼用的视听两种通道开始分离,社会信息沟通以视觉通道为主。

(2)本世纪以来,传播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广播电视相继问世,听觉通道、视觉通道和原来的印刷媒介的视觉通道、文字符号都共同被全社会所使用。

到今天,网络传播又成了时代的宠儿。

(3)这些都一再说明了,正是出于社会需要和实际可能,传播活动才能得以不断完善,朝着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和日益改善的方向发展。

2.试述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差异答:传播学和新闻学的不同之处主要是:(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初期的新闻学著作大都是有关业务方面即采访、写作、编辑等内容的,后来研究领域虽有所拓宽,进而总结和评述新闻事业(主要是报业)的历史,但新闻理论的专著却并不多。

而新闻理论多半论述新闻的本质、本源和特性,以及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等,研究的角度、范围都很有限。

由此可见,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实务一历史一理论。

传播事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要求学者们跳出以往单学科研究的狭隘圈子,从社会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借助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和信息科学等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成果,对人类与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进行全面的跨学科的研究。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摘要:一、引言1.问题背景和重要性2.论述题答题格式概述二、新传考研论述题类型1.单一主题论述题2.对比分析论述题3.结合实际案例论述题三、论述题答题步骤1.审题与构思2.搭建论述框架3.填充论述内容4.总结与升华四、论述题答题技巧1.逻辑清晰2.论据充分3.文字表达能力强4.创新思维五、实战演练与案例分析1.单一主题论述题案例2.对比分析论述题案例3.结合实际案例论述题案例六、结论1.论述题答题格式的重要性2.提高论述题能力的建议正文:一、引言1.随着新媒体传播的快速发展,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

论述题作为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答题格式和技巧对学生的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论述题答题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引言、论述主体、论述论据、结论。

在引言部分,考生需要简要介绍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为后续论述做好铺垫。

论述主体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

论述论据是支撑观点的基石,要求考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论证。

结论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与升华,强调观点的提炼和展望。

二、新传考研论述题类型1.单一主题论述题: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展示专业素养和分析能力。

如:“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发展?”2.对比分析论述题: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比两个或多个对象,分析异同,体现辩证思维。

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有哪些异同?”3.结合实际案例论述题:此类题目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突出应用能力。

如:“以某知名媒体为例,分析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运营策略。

”三、论述题答题步骤1.审题与构思:在答题前,考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意,构思文章结构。

2.搭建论述框架:根据题目要求,搭建文章的整体框架,明确论述主体和论据。

3.填充论述内容:在框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论述。

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最新资料】

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最新资料】

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首先说一下本文的结构。

文章大概分为两部分部分——1)第一部分是编者整理的厦大14年的3道论述题的答案以及一道13年论述题的答案(试述大公报百年史,一道很经典的新闻史论述题),每道题后面都穿插有简单的点评,约1.2万字。

2)第二部分是我综合自己的答题经验和对其他19位参与本书编写的学长/学姐的答题方法的感悟总结的一些尚不是很系统的传播学答题方法。

Part.11978年,国家出版局在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正式宣布报社企业化经营的决定。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为中国报业性质的定位。

请结合此后30年中国报业运营体制的嬗变,说说你对报业这一定位的理解。

思路1.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符合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的改革思公共性理论,历史,现实商业性结论——方向正确,成就巨大,应该继续坚持2.深化改革:1)打破条块分割;2)治理泛娱乐化问题参考答案1978年,国家出版局在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正式宣布报社企业化经营的决定,1992年,随十四大的召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我国传媒业明确了对新闻事业“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属性认定,即传媒业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机构,履行营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保障中央政令畅通等重要职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毫无疑问属于上层建筑。

但就它为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娱乐而言,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

这一对传媒“身份”的认定推动了传媒业的加速发展。

2012年我国电视业广告收入超过1000亿元,并形成了成熟的电视、报纸、杂志、电台、手机为主体的立体传播网络,较充分满足了公众的信息获取与娱乐欣赏需要,成就是巨大而值得骄傲的。

而取得成功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改革方向抓住了传媒的公共性与商业性的双重属性,是符合新闻事业客观规律的做法。

以下我将分别陈述——一.坚守新闻的事业性质,坚守公共性底线,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新闻事业具有公共性,应该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服务。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

传播学教程论述题简答题(全)★★★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特征:A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2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有两个要素a信息一传播行为的内容。

B流动一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流动的过程。

3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即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客观世界的组成要素为能量,物质,信息。

4传播的类型,传播一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一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传播基本类型)-自我人际组织大众传播。

5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a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

1.加速度发展的趋势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b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C传播是经济与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6学习传播学意义:一般意义a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构架的体系化,而且在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b我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探索大众媒介的运作规律,指导推进实际工作。

C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有相当的理论意义。

7广告学学习传播学的意义A广告传播理论是广告活动全面性的理论指导B有助于广告人面对环境的挑战C为制定广告传播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符号★★★1、简述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中介物,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答:(1 )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

新闻传播答题方法

新闻传播答题方法

新闻传播答题方法二、简答审题和思维过程和要求1) 问是什么2) 分解问题:l 分解的内容包含的概念l 逻辑层次,l 区分重要和次要关系l 分成若干分论点3) 答题的结构:总-分-总4) 答题的要求:完整,准确,要点足够5) 字数:10分:250字;15分-20分:350字6) 出题的类型和对策:理论或者概念的区别;理论要点案例:社会责任论和自由主义媒介规范论的不同:l 提出背景,理论要点l 权利和义务的侧重l 产生的社会效果不一样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他的提出者是是谁,这个模式的局限性是什么?: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直线模式即单向直线模式,他单考虑了受传者的反映,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不能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代表性的模式5W 模式。

提出者:5W模式的提出者拉斯维尔。

局限性:1,单向缺乏反馈;2,独立缺乏互动“国际传播新秩序”论争的背景,焦点和实质。

背景: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顽固地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经、文等各领域对其的依附。

焦点:“信息自由”实质:信息主权的侵略去保护简述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三、论述题审题和思维过程和要求(论和说:自己的观点+相关理论+解释现象/多角度和深度分析+解决问题)1) 问是什么2) 分解问题:l 分解的内容包含的概念l 逻辑层次,l 区分重要和次要关系l 分成若干分论点3)字数20分:400字;30分:700字;40分:1000字;50分:1200字-1500字4)答题的要求:全面,深度,广度,思想5) 答题过程:第一. 写标题第二. 总:中心明确,概念解释、现象本质理解第三. 分:分论点论证:多理论多角度+多论据+深度批判思维+现实的经用政策两种类型:①案例-本质-推广现象②问题的表现类型-多角度原因和主次原因-对策:多角度的对策语言:精炼,准确第四. 总:要点总结和期待/趋势/个人评价6) 出题的类型和对策“全球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

所有新传考研高分答案,都离不开这11个答题套路!

所有新传考研高分答案,都离不开这11个答题套路!

所有新传考研高分答案,都离不开这11个答题套路!即将进入九月份,大家各科的笔记都已经完善的差不多了吧?学姐最近听到有很多小伙伴吐槽,新传笔记实在是太多了,大约50万字,传播学一科就写了两本,背也背不完。

你是否也遇到了类似令人头秃的问题?其实呢,问题不在于笔记本身,更多的知识积累只会让你知识储备越来越扎实。

关键还是要看自己如何把笔记内容运用发挥到极致!抄下来,背下来不是最后一站,答题写出来才是根本呀!接下来学姐手把手教你,如何利用自己的笔记进行输出,呈现完美的答题逻辑。

不为别的,只为助你专业课冲130+!一、论述题开头结尾1定义阐释法大家的笔记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例如大众传播、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等,这些基础的概念一定要记牢,至少应把其要点记清楚。

这些基础的概念可以作为初学者的论述题开头,将题目中涉及的关键概念解释清楚,能够让老师看到你扎实的基础,也是很不错的呢!•社会化媒体是否削弱了传统把关人的角色,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开头示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生态心理学》和《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了“把关人”概念,1950年怀特将它引入新闻研究,明确提出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把关”机制,后来麦克内利、巴斯等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把关人”是指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

从传统媒体到门户网站时代,媒体编辑承担了把关人的角色,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并占据市场后,传统把关人的作用开始弱化,逐渐让位于基于推荐引擎的商业媒体的“人工”与“机器算法”,“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媒介生态为用户赋权,冲击了传统把关人的角色地位。

木铎解析:这道题目的开头,其实就是将大家笔记上的“把关人”的演变做了一个总结写出来。

把概念写出来,其实是比较稳妥的一种开头形式,不会非常亮眼,但是能够让你有一个还不错的分数。

所以大家笔记里的基础概念一定要记牢啦~2对比法•分析大数据理念和方法对传统新闻业的启示?答题开头示例: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新闻传播学的四种答题思路

新闻传播学的四种答题思路

新闻传播学的四种答题思路我介绍四种思路给你:纵向串联,横向比较,分析推理,全面论证。

思路一:纵向串联教材的编撰有一定的客观限制,比如《中国新闻传播史》因为国内政治环境,还有要达到知识普及的目标,新闻史写成了一部革命史。

它的体系的建构跟我们研究生考试有点衔接不上,包括你将来要进行新闻史研究的时候,都会截取一个历史阶段的一个具体的侧面来考查,比如新闻文体的演进,民营报纸的发展等等。

陈力丹老师《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0》有一篇文章《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可以作为一篇范文来读。

教科书上对于《申报》这种生命周期比较长的报纸的叙述,分散在书上的四个地方,在新的历史时期,它的经营上或者业务上有了什么新的发展,会提上一两句。

考场上答题是有时间限制的,题量不小,对于这种基础知识,你应该要熟记到看到题目,手已经在写了,这样才能留下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后面“拔高”的论述题。

如果你的记忆跟书一致,你需要一点一点的去抽取这些碎片,这无疑是很耗费时间的,而且还不容易答完整。

所以,你要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整理到两张纸上,做成一块砖,到时候直接搬过去就行了。

除了会做砖,还要会砌墙。

我在前面的经验也介绍过,我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笔记分了这样几个部分:报纸(又分为“维新十报”,“辛亥八报”等等)﹑报人﹑报案﹑报刊发展史﹑通讯社发展史﹑广播发展史﹑电视发展史﹑新闻思想史﹑新闻教育史﹑新闻记者团体﹑新闻立法史。

这是我分析了真题之后,按照考试的思路整理的。

比如我给出一个题目,简述我国通讯社发展简史。

如果你在考场上去拼接各个时期出现的通讯社,很容易漏掉,我们可以事先做一个专题串联起来:清末明初的诞生和发展,中俄社1920,国闻社1921,中央社1924,申时社1925,红中社1931,新华社1937,国新社1938,中新社1952。

现在我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其实不光是考人大新闻的同学在用,考清华的考厦大的,使用同一本参考书的也都在用,而且跟我反馈说“这样分类很好用”。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最新版)目录1.新传考研论述题的概述2.新传考研论述题的答题格式3.新传考研论述题的实例分析正文【新传考研论述题的概述】新传考研,全称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中国大陆地区高校选拔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重要方式。

在新传考研中,论述题是占据分值较大的一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于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

【新传考研论述题的答题格式】在回答新传考研论述题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答题格式,以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一般来说,新传考研论述题的答题格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引言:简要介绍题目所涉及的主题和背景,为后续论述做铺垫。

2.理论阐述:详细阐述与题目相关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包括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等。

3.实例分析: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具体的新闻传播现象或案例,以证实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4.结论:总结全文,强调新闻传播学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新传考研论述题的实例分析】以“论述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挑战与机遇”为例,我们可以按照上述答题格式进行解答:1.引言:简要介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理论阐述:阐述新媒体的概念、特点以及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同时,介绍传统媒体在应对新媒体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如媒体融合、转型升级等。

3.实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案例,如某家报纸通过媒体融合策略实现成功转型,或在新媒体平台上取得显著传播效果等。

4.结论:总结全文,强调传统媒体在面对新媒体挑战时,应积极寻求转型升级,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过程中,遵循正确的答题格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答案,提高得分。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
对于新传考研的论述题,答题格式通常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1. 开篇引言,首先要在开头引出论题,简要概括自己的立场和
观点。

可以通过引用相关的数据、事实或者名人名言来引出论题,
让读者对你的立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论述主体,在论述题的主体部分,需要围绕论题展开逻辑清
晰的论述。

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列举相关的案例、数据或者
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展开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3. 对立观点的反驳,在论述题中,也需要考虑到对立观点的存在。

在论述时可以适当引入对立观点,并进行分析和反驳,展示自
己观点的合理性和优势。

4. 结尾总结,最后需要对整个论述进行总结,重申自己的立场
和观点,并指出论述的重点和亮点。

可以适当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或者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在回答新传考研的论述题时,需要注意逻辑性、条理性和严谨
性,确保自己的观点清晰明了,论证充分,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偏颇和主观臆断,力求客观公正地对待问题,提高答题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传媒热点论述题答题技巧

传媒热点论述题答题技巧

传播学热点答题技巧其实有的小tips,我觉得必须是考研进去深水区才能理解的。

我的表达能力不太好,对于难理解的我尽量举例子,我希望可以表达清楚我的想法。

1、要正反两方面答,辨证地看,不能一刀切地说,好或者不好。

2、有些题最后不要忘记网民的力量。

3、某些题落脚点在政治、经济权力上。

例如答电影的题,要分电影本身内部“文本符号”和外部“票房利益和经济链条”。

4、自己头脑装一个传播学框架,遇到没有思路的题,就一一往框架上卡。

总能找到思路。

但是,注意,传播学的框架远远不是5w这么简单。

自己在看书的时候慢慢搭建,看到一点就塞进去,到最后就会有一个自己的框架。

5、遇到不会的题,可以纠着题干多问“为什么”。

总能找到思路。

(不过这个不是适合所有的题)6、字写大点,条理清楚一点儿,每个论点后面最好举例子。

所以复习的时候多关注时事,时事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应付北大的出题点,还可以用在自己的例子上。

7、不要抱着押题的心理去复习,这样的同学往往复习不好。

经常考完出来听有同学抱怨,背了那么多,结果都没考到。

这些同学一定是考研没有进入深水区。

要知道押题是一种水平,而不是靠运气。

深水区的同学对出题思路的把握都很准。

传媒人论坛(/bbs/)会员云开月明搜集分享!最后可以针对答题,整理出1、现状的描述:如当今我们处在媒体个人化、全民媒介化、虚拟真实化、社会网络化、风险社会等大环境中。

2、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如社会转型、快速发展、贫富差距分化、数字鸿沟的出现,等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

3、对策:可以从a、媒介:自律、把关;b、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c、政府:相关政策法律的出台;d、社会:学校教育、宣传等方面来谈。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在考研备战过程中,新传专业的考生们经常会遇到论述题这一考查形式。

论述题在考研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考生需要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在这类题型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因此,掌握适合新传专业的论述题答题格式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新传专业的论述题答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明确的论点、有力的论据、清晰的论证结构和合理的结论。

在回答论述题时,考生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论点,即要明确自己在论述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或立场。

论点的明确有助于考生在论述过程中保持逻辑性,避免跑题或偏离主题。

其次,论述题的论据应该是有力的、可靠的,能够支撑考生的论点。

新传专业的论述题常常需要考生引用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成果或案例分析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重积累新传领域的知识,做好论据的准备工作。

在论述题的答题结构方面,新传专业的考生可以采用“明论点、列论据、析论证、得结论”的答题模式。

具体而言,首先在论述的开头要明确论点,接着列举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这样的答题结构清晰明了,有助于考生在论述过程中有条理地展开论述,展现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

此外,新传专业的论述题答题还需要考生注意论述的深度和广度。

在论述题的答题过程中,考生不仅要深入挖掘论题的内涵,展示自己的理论功底,还要广泛引用相关的案例或研究成果,拓展论述的广度,展现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学术视野。

总的来说,新传专业的论述题答题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清晰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多做论述题的练习,积累新传领域的知识,提升论述的能力。

同时,注意论述题的答题格式,合理安排论点、论据、论证和结论的结构,有助于考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希望考生们在备考中能够认真准备,自信应考,取得理想的考研成绩。

传播学教程答题技巧

传播学教程答题技巧

传播学教程答题技巧传播学教程——基本理论阐述+实际应用考点一、总论三点基本知识点——有机串联理论要点——代表性的理论方家、复杂理论要点问题切入点——找准切入点,套用理论分析二、分论 1、解剖麻雀法——每章节的标题、核心内容2、联系实际法——共识性、普遍性、公理性的知识点解决当前问题(广告案例/新闻事件/文化现象)①学习一种理论思考其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如何解决②不考有争议的理论点3、对症下药法——了解厦大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的特点命题老师的学术特点和命题风格陈培爱—广告原理探讨,广告和传播的融合黄合水—广告心理学,品牌研究,品牌资产陈艳如—社会主义背景下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媒介与爱国主义的关系黄星民—华夏传播研究,传播学本土化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探讨中国对信息传播现象的理解认识三、试题分析1、命题特点(重传轻新闻)题型1)基础性知识点——传播的实际问题①名词解释②简答③论述题的理由论述2)开放性除了基本要点,其他全是平时积累论述3)时代性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论述4)实用性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维持当前传播制度考察理论驾驭力,问题分析力5)学理性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①简答②论述2、命题评价评价——1)灵活性传播理论的实际应用论述,自圆其说即可2)创新性问题意识论述建议——1)理论是手段,解决问题才真——理论和问题有机结合2)课后题3)清醒头脑,认清形势,关注现实——熟悉命题老师的学术点,翻阅相关杂志答题技巧1、名词解释(基础的理论阐释)1)术语类:基本/核心概念——定义+内涵总—分—具体2)理论类:观点、理论、假说——①谁+②何时+③何书+④背景+⑤提出×观点(性质)⑥具体观点+⑦意义+⑧不足(产生后果)3)人物类:著名理论家、代表著作、观点——①国籍+②身份+③从事何研究+④代表著作+⑤重要观点+⑥影响4)文献类:有关传播研究、现状的著名文章、著作、文件。

与理论、人物交织——①作者、时间、出处、内容、倾向+②产生背景、作品性质、影响5)传播事件:有关传播的著名事件、组织、案例——①事件性质、发起人+②形成原因、发展、结果、影响答题要点:1)遵循教材+适当展开2)语言难答,举例作答2、简答题(基础的理论阐释)答题格式:观点+逻辑分析按一定逻辑顺序组织好答题要点;先描述定义—特点—影响答题要点:1)不遗漏要点2)答要点+展开解释3)层次分明4)时间安排得当,可先列点,留白待后来解释;先易后难5)不留白、不创新3、论述题(最重要)答题格式:问题切入点+ 逻辑性││关键点+平日积累概念理论+结合实际的论述过程+评价、分析影响1)小论文的写法叙述理论,阐述事实(论点+论据+论证方式),解决问题(基础的理论阐释+分析出结果)2)视野开阔,文笔流畅,理论透彻,创新见解答题要点:1)以教材为准,有创新2)引经据典3)分层次,首段首句为中心思想4)最后答,不留白。

【重要】新闻传播学答题技巧

【重要】新闻传播学答题技巧

一定有关于一些舆论监督的东西吧,主要来源应该是你看过的专业书。

这个时候你看过的论文○1专业书上的定义,解释 + ○2各位学者的相关意见观点 + ○3联系现实的热点事件 + ○4自己的看法(辩证)+ ○5总结解释:○1定义不用说了,当做名词解释来准备,把书上说的说出来,能记得多少就写多少,但是最好不要太复杂,避免浪费时间。

○2这个你当初准备的东西就起作用了,如果老师出这道题,一定与老师的研究方向或者和书上的知识点有关,注意用自己的话表述一下当前前沿的学术观点,最好要写出出处,记不清了就说“有学者指出”之类的话,避免出现版权问题,呵呵,也会让老师觉得你看了很多的书或者论文,有研究的精神。

○3热点事件最好能往上面靠,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从剖析的角度上来说可以从任何方面下手,怎么样都能和你的题目扯上点关系吧,那就好办了,提一下现在的热点事件,表述下社会主流的看法,一定要和你的题目扯上关系,无论怎么样好歹写几句。

○4这个比较特殊,你自己的看法大致逃不出学者的观点吧,那就来个总结吧!(○5)○5合二为一,直接说就是总结性的表述,把各种相关观点来个大总结,从正反方面都来一下,突出辩证,给老师看出来你认识问题的全面性。

如果有自己独创的观点就更好了,这个工作你可以平时吃饭睡觉的时候随便想一想,对于各类学者的论点都有个了解,这样容易产生自己的想法,想出来了就在本本的后面写下来,这样印象深,到时候遇到题目就用热点什么的套一下,再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自己的观点也是很重要的关节,老师不希望你总说别人的,那仅仅表示你读的文章和书很多,只有自己提出新的东西,才能很大程度上证明你能力。

(其实总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创新,施拉姆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呵呵,当然还是要有自己的东西的,哪怕一两点也好。

)比如前面说的舆论监督的问题,先写下你自己考的专业书里面的解释,再套用下学者的观点,比如展江大侠的舆论监督的时期划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角度谈一下舆论监督的形成发展、新闻立法的角度谈一下舆论监督、也可以结合下十七大报告的精神(最好多多看十七大报告,无论在政治复习还是考研论述题上都很能用来参考或者作答),以及陈力丹老师关于舆论监督的几个认识问题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你答题很宝贵的财富。

高校传播学论述题分析及答案

高校传播学论述题分析及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硕士生入学考试传播学方向试题1.试题:简述Web2.0对传播学的意义【分析】众所周知,Web2.0是当前中国传媒业的热点问题之一。

尤其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今天,业界和学界的传媒人都对此高度关注。

Web2.0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网络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对整个传媒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新闻传播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启示。

因此,Web2.0的研究对于当前传媒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解答这道题目,首先应该对Web2.0本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从传播学的角度去阐释Web2.0在传媒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得出其对传播学的意义。

【参考答案】Web2.0是近年网络传播的热门概念。

一般来说,它是相对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Web1.0的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而Web2.0则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Web1.0到Web2.0,从模式上讲是单纯的由“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Web2.0讨论,主要采用Web2.0典型应用案例介绍,加上对部分Web2.0相关技术的解释,这些Web2.0技术主要包括:BitTorrent下载、维基百科(Wiki)、社会网络(SNS)、博客(BLOG)、网络标签(TAG)、丰富站点摘要(RSS)等。

普遍认为,Web2.0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个人媒体”,它摒弃了传统互联网“网络-人”的信息交流模式,按照“人-人”对话的模式,使网民从客体变为主体、从被动的受众变成主动的受众、从内容的消费者变为内容的创造者,并以个人用户为传递、发布信息的中心,通过点对点的信息传输渠道,将个人化、分散化的个人媒体连结成一个交互化、社会化的网络。

Web2.0的核心理念之二是“去中心化”。

在web2.0的技术结构中,中心的意义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

新传论述题答题模板

新传论述题答题模板

新传论述题答题模板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明确论点: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论点,即对问题的主张和看法。

2.搭建论述结构:将问题分解为几个方面,确定各个方面的顺序和逻辑关系,形成完
整的论述结构。

3.提出论据:在每个方面中,寻找相关的理论或实践支持,提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
点。

4.总结观点:在论述的最后,对所有论据进行总结,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回应论点,
完成整个论述过程。

此外,在答题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清晰、准确:在回答问题时,要保持语言清晰、准确,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或模
糊的词汇。

2.逻辑严密:在搭建论述结构时,要保证逻辑严密,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不合逻辑的
情况。

3.论据充分:在提出论据时,要保证论据充分,能够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论点。

4.回应问题:在回答问题时,要紧密围绕问题进行回答,避免跑题或离题太远。

综上所述,新传论述题答题模板需要明确论点、搭建论述结构、提出论据和总结观点,同时要注意语言清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和回应问题。

谈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下

谈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下

谈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下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谈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下)一、紧扣主题,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答题紧扣主题,要学会“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

戴着镣铐,意味着大家答题时必须有问题意识,要读懂、读透,严格按照提出的问题来作答,且每一个大段落都要扣题,每300字一定要重新提一下问题;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跳舞,则指的是大家要学会引导问题,特别是一些问得特别“假大空”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将其引导到你熟悉的、具体的“脚踏实地”的方向上,答出水平,答出深度。

以下,是“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的正确姿势——1.磨刀不误砍柴工,读题不得少于两分钟读题不得少于两分钟!对于每道题,我们都必须认真加以分析,搞清题干,明白问题的重点和评卷者希望考察的东西。

新传的论述题,有少部分是直接点出考察的内容的,例如14复旦学硕真题“何谓媒介间议程设置,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当前的媒介议程设置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题目中明确告诉大家出题的人希望考核的知识点媒介“媒介间的议程设置”,我们可以用“列举定义+分析现状+举例说明”的架构来解答。

但更多的情况下,出题的人更喜欢给出一些相对模糊的话语来考察我们的应变能力和对题目的解读能力,比如厦大学硕的真题“有历史学家认为印刷术在15世纪迅速导致了欧洲普通民众进入少数精英特权所垄断的知识领域,但NoamCook认为,欧洲大众文盲率的下降、廉价报纸的发明与大批量生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等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具备才使得印刷文字的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

因此,欧洲民众真正进入知识领域是19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事情,此时,离印刷术的出现已经有400年。

你认为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什么关系?”解读本题先要分析Cook的话,作者从这句话中抽象出“媒介技术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成熟的社会诸条件下”的学术话语,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与探讨。

传播学论述题真题答案解析

传播学论述题真题答案解析

传播学论述题真题答案解析随着现代媒体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媒介与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传播学研究中,论述题作为一种常见的考题形式,要求考生深入思考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对特定问题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

下面就进行探讨。

传播学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学科领域,涵盖了传播过程、传媒机构、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

而论述题的提问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关于传媒发展趋势的问题,也可以是关于媒体效果的问题。

不同的问题背后对应了不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考生应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来选择适当的理论和实证材料进行论述。

在回答论述题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核心要点,从而选择相关理论进行论述。

例如,可以从媒体效果的角度来讨论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引用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相关理论来解释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此外,通过引用实证研究来支持论述,比如引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时间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会增加青少年的攻击倾向等。

然而,在论述题中,单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考生需要层层深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论述。

例如,在讨论媒体发展趋势的问题时,除了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还可以从媒体内容的多样性、传媒机构的商业化等方面进行思考。

此外,考生还可以运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比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来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论述分析。

除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历史案例也是论述题中常用的论证材料。

通过借鉴历史案例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例如,在讨论传播媒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时,可以引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结合国家政治经济变革的案例,来论述新媒体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此外,考生也可以运用多种解释框架,如技术决定论、文化决定论等,来解释媒介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总之,需要考生具备宏观思维、多角度思考和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实证研究和历史案例,结合自身观点和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的论析和解读。

对于传播学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来说,论述题的回答不仅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是对问题全面思考的体现,因此需要充分准备和自信面对。

谈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下)

谈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下)

谈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下)一、紧扣主题,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答题紧扣主题,要学会“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

戴着镣铐,意味着大家答题时必须有问题意识,要读懂、读透,严格按照提出的问题来作答,且每一个大段落都要扣题,每300字一定要重新提一下问题;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跳舞,——1.如14+众文盲率的下降、廉价报纸的发明与大批量生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等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具备才使得印刷文字的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

因此,欧洲民众真正进入知识领域是19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事情,此时,离印刷术的出现已经有400年。

你认为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什么关系?”解读本题先要分析Cook的话,作者从这句话中抽象出“媒介技术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成熟的社会诸条件下”的学术话语,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与探讨。

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对问题的充分分析与思考是动笔的前提,很多考生在考场上会犯读题不清导致离题的错误,对此大家必须深刻警惕。

今年中传考察过一道名解“金字塔结构”,有多少人乍一看把这题看成我们更熟悉的“倒金字塔结构”的?5分。

2.每300的习惯会是你的法宝。

例如厦大真题“有人说,新闻的美在于偶然性和突发性,请从电视现场直播的角度对此做一评析,并结合具体实例”在写作此题时,我在1157字的篇幅中点到了8次“偶然性与突发性”这一关键词,从而使得全文“看着就非常紧扣主题”,具体请大家翻到厦大真题的篇章中细品此题。

相反的,我在帮一些包括二战的小伙伴批改真题时,发现了很多次全文只提到2次以下题目“关键词”的现象,这是大家必须引以为戒的。

3.要学会将问题引导向自己的“主场”引用赵本山老爷子的一句话,有70%以上的问题,它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在题目的框架下对问题进行“再加工”,以将问题引向自己的“主场”,引到自己熟悉或者擅长回答的领域,引导阅卷人的思路,让他“跟你一起跳舞”。

论、解)述题,如果不把问题框限在“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论述就无从展开。

传播学概论 简答 论述题

传播学概论 简答 论述题

传播学概论简答论述题. 信息的特征?答:1共享性,2扩散性,3传递性,4扩充性,5浓缩性,6替代性。

2. 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写出了《人民的选择》,其中提出一系列理论的假说,这些假说都是什么?答:《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过程中间,改变了原来投票意向的人只占8%,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它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因素。

研究者通过这项研究否定了早期魔弹论的效果观,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

其中包括: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的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人们已有的或迄今所持有的政治态度)2 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可能产生的三种效果:1强化效果2“结晶”效果3“改变”效果)3. 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有什么区别?答: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根本差异表现在:前者是哲学思辨的,后者是科学实证的。

具体地说,批判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卢卡奇的“总体性”的方法。

这种方法认为,总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之和,总体包含着部分所没有的东西。

用总体的眼光审视传播,才能洞察其内在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联系。

传统学派采用的是实证方法,以“科学性”见长。

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等研究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根据一项理论假设,去寻找有关的实际数据,然后据此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证明或否定这一理论假设,简单地说,就是提出命题,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下)一、紧扣主题,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答题紧扣主题,要学会“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

戴着镣铐,意味着大家答题时必须有问题意识,要读懂、读透,严格按照提出的问题来作答,且每一个大段落都要扣题,每300字一定要重新提一下问题;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跳舞,则指的是大家要学会引导问题,特别是一些问得特别“假大空”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将其引导到你熟悉的、具体的“脚踏实地”的方向上,答出水平,答出深度。

以下,是“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的正确姿势——1.磨刀不误砍柴工,读题不得少于两分钟读题不得少于两分钟!对于每道题,我们都必须认真加以分析,搞清题干,明白问题的重点和评卷者希望考察的东西。

新传的论述题,有少部分是直接点出考察的内容的,例如14复旦学硕真题“何谓媒介间议程设置,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当前的媒介议程设置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题目中明确告诉大家出题的人希望考核的知识点媒介“媒介间的议程设置”,我们可以用“列举定义+分析现状+举例说明”的架构来解答。

但更多的情况下,出题的人更喜欢给出一些相对模糊的话语来考察我们的应变能力和对题目的解读能力,比如厦大学硕的真题“有历史学家认为印刷术在15世纪迅速导致了欧洲普通民众进入少数精英特权所垄断的知识领域,但Noam Cook认为,欧洲大众文盲率的下降、廉价报纸的发明与大批量生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等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具备才使得印刷文字的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

因此,欧洲民众真正进入知识领域是19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事情,此时,离印刷术的出现已经有400年。

你认为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什么关系?”解读本题先要分析Cook的话,作者从这句话中抽象出“媒介技术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成熟的社会诸条件下”的学术话语,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与探讨。

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对问题的充分分析与思考是动笔的前提,很多考生在考场上会犯读题不清导致离题的错误,对此大家必须深刻警惕。

今年中传考察过一道名解“金字塔结构”,有多少人乍一看把这题看成我们更熟悉的“倒金字塔结构”的?反正编者在审稿的时候就犯了这个错误,还把本题标红要求中传的学姐做出修改呢。

如果这是在考试,那么损失的就不是面子而是至关重要的5分。

2.礼多人不怪,每300字至少点一次题很有必要中国人讲究礼多人不怪,每300字至少点一次题就像对评卷者做出一次又一次的致敬,告诉评卷者“我没有离题哦”。

坦白来说,大家的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比较话痨的同学其实是挺容易在一段1500字的答案中写出那么一两段“和主题关系不大”的答案的,考场上答题的紧张气氛中没法精雕细琢,满嘴跑火车也不是不可能。

更多的情况是,在大家的心中你引用的理论其实是与主题环环相扣,但是因为表述不清,评卷者可能很难理解你是怎样将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这个情况下大家就必须有每300字点下题的意识,告诉评卷者你心中你引用的理论、案例与主题的关系,哪怕牵强,但是这样的交代“很有必要”。

特别是考生中流传已久的答题方式——“当你实在没有思路,那就把所有相关理论都写上”的答题路数,这样每300字一点题的习惯会是你的法宝。

例如厦大真题“有人说,新闻的美在于偶然性和突发性,请从电视现场直播的角度对此做一评析,并结合具体实例”在写作此题时,我在1157字的篇幅中点到了8次“偶然性与突发性”这一关键词,从而使得全文“看着就非常紧扣主题”,具体请大家翻到厦大真题的篇章中细品此题。

相反的,我在帮一些包括二战的小伙伴批改真题时,发现了很多次全文只提到2次以下题目“关键词”的现象,这是大家必须引以为戒的。

3.要学会将问题引导向自己的“主场”引用赵本山老爷子的一句话,有70%以上的问题,它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在题目的框架下对问题进行“再加工”,以将问题引向自己的“主场”,引到自己熟悉或者擅长回答的领域,引导阅卷人的思路,让他“跟你一起跳舞”。

我认为,这样“有问题的问题”又分为两类——第一,题目太大,令人无从着手。

比如“报纸的优势与劣势”,乍一看很简单地,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学者论述过这个问题,引用谁的话,从哪个角度来回答?新闻、评论、副刊、广告是媒体的四大功能,赖特提出雷达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功能,在不同的领域,报纸有不同的优势与劣势。

怎么办?一者,分别从上述的某一个框架下提出的四个角度分别对报纸的优劣做出解析;抑或,从报纸的主要功能,也即新闻传播功能中对报纸的优劣做出解析。

脱离了对问题的框限,很难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题目本身存在多种理解方式,我们必须先交代对题目的理解。

有一些题目,特别是材料题,题目本身可以从多种角度解读,评卷者本身不会在心里预设对题目的那种理解是正确的(当然,评卷者心里可能有一个最合理的理解),但是我们必须表明我们对题目的解读并将围绕对这一解读组织答案,从而让解读合情合理。

例如前文提到的针对Noam Cook的话展开的那道论述题,如果不把问题框限在“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论述就无从展开。

又或者,2014年兰大有一道真题,“请谈谈你对记者的职业期待”,因为“职业期待”这个名词并非这个学科的专属名词,且业界学界对此名词也有不同的理解,甚至百度百科上都没有人对这个问题作出一个定义,我们必须在开始论述前首先提出我们对这个词语的解读,将我们的论述严格建立在我们对该词下的定义上。

例如,我们可以将问题转换到“怎样做一个好记者”,从而利用黄远生的“四能”说来写一段“记者的自我修养”;又或者,我们可以将问题转换为“如果我是一名记者我会怎样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进而从“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记者的职业规范负责”的角度组织答案。

各种解析角度都是正确的,但必须选择一个角度并在该角度框架下回答问题。

二、给评卷者方便,清楚“交代”答题逻辑笔者最近帮很多明年考研的同学修改了他们试做的14年真题,大家最经常犯的错误就是“让我找不到你们的答题逻辑”。

坦白来说,在9月份这个时间档口,有三四个同学交上来的答案“单独地看一段已经非常高大上了”,但是在逻辑叙述方面,只有一个人能阐释清楚。

批改卷子是在相对封闭、时间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的,批改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踩点给分”是主要的评分方式,因此让评卷者迅速找到你的逻辑主线进而发现你答案中的亮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1.模仿是最稳妥的创新,引用成熟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答题5W为什么是经典,因为它引导我们在分析一个特定问题时,分别从传播活动的各个参与方的角度对问题作出全面地解析。

归纳与分解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学术人最基本的能力,但限于年纪和知识的系统性,考生很难对一个问题进行全面地思考。

例如“对记者的职业期待”这样的问题,大家很容易就会被引入高大上的揭露社会阴暗面、与黑暗现象不懈斗争的我们的“新闻理想”的框架而忽略了基础性的系统文史哲知识、善于奔走、善于倾听与采访这样的虽然是细节却是一个职业的基础内容,利用黄远生的“四能”或者新闻专业主义提出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工作者的基础价值观来加以论述,那答案就起码能做到“在我们框限的小范围内拥有全面性与系统性”。

同样的,还有比如三功能、四功能说,“新闻评论副刊广告”这样的说法,抑或在危机公关中按“危机发展四阶段”或者“公关5s原则”来分析问题。

被利用的框架可以只是相关,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文字表述在相关的框架与问题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让框架帮我们更全面地解析问题。

2.适当的长度很重要很多同学都会纠结各类问题应该回答多少字的问题,在这里我们给大家一个简单地等式“合理的字数=题目分值*(40±15)”,也即5分的名解以200字最为恰当,不应少于120字,尽量不要多于280字;以此类推,30分的论述的合理字数位1200字,750~1750字都在合理区间内。

简答则各校有很大不同,比如厦大的简答普遍是10分,那就分点论述,每点加上一两句话解释就好;但是像武大、北大专硕风格的20分的大分值简答就完全有必要把它们当论述题来对待了。

3.善于利用小标题这一点其实在“逻辑清晰”和“语言规范”中都是极为重要的。

从逻辑的角度,小标题的应用是很好地引导老师思路的方法。

利用开头段或者过渡段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大家可以先看两段文字——有人提出报纸“四个基本要素”的说法即“新闻、评论、副刊、广告”,以下我将遵循这一思路,分别从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及其他经营管理事务角度出发,试论述《大公报》的百年发展发展尤其是自1926年新记公司接办到建国前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

拉斯韦尔提出5W 模式,即Who,To whom,say what,in which channel,with what effect,分别关注传播者,受众,内容,媒介,效果等五个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以下我将从这五个角度分析包括传播者、受众在内的各方主体应如何适应媒介新技术的发展尤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适应现代传播环境并促进社会发展。

同时,谈论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问题,监管,无论是来自政府或者行业本身的自律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在谈及上诉5个角度时我将穿插阐述政府及其他监管主体在各个特定方面应该如何履行自身职责。

(原题请参考厦大考研真题部分)在开头段或者过渡段中要清楚交代“答题逻辑”,这有利于评卷者找到相关知识点“踩点给分”。

这个其实是笔者工作中做PPT时常用的手法。

交代清楚、一以贯之的论述逻辑是提高论述说服力的不二法则。

4.善用二元对立和三点论的思维方法这个主要适用于需要我们自己组织框架的题目,二元对立和三点轮是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二元对立,即将实物分解成联系又区别的两个方面,例如公共性VS 商业性,舆论监督中敢于挑战界限vs服从党委领导,优势vs劣势,这在分析类的答题架构中是非常实用的一个框架。

三点轮则适用于列举类,比如列举某现象的社会影响,在没有现成框架的前提下,就可以用三点论的方法,即将问题分为3点或者4点,分别论述。

在列举类答题中,少于3点会让评卷者觉得略显单薄,超过4点一方面不利于将每一点讲深,也会给评卷者堆砌观点、逻辑上比较“散”的不良印象。

当又一些问题有必要分成10个以上小点时,大家可以把小点之间再做一下同题集中,将10个小点归入三四个小标题可迅速提升答题的层次感。

5.注意各部分的字数比例应合理各部分的字数比例应该合理,比如前面提到的引言(10%~15%)+分析(40%~50)+建议(30%~40%)+总结(5%~10%)就是一个合理的比例。

我们在读题的时候就应该明确题目的重点,并在重点的论述上投入不低于40%的篇幅。

大家在考场的紧张环境中,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引言写得太长以至于头重脚轻、喧宾夺主,事实上我在今年的考试中就已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希望大家要吸取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